古代言情小说李渔作品
㈠ 中国古典的爱情名著都有哪些
一、中国经典的爱情名著有:《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孔雀东南飞》、《桃花扇》、《梁祝》、《牡丹亭》、《墙头马山》、《霍小玉传》、《莺莺传》《李娃传》《汉宫秋》《搜神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
二、作品简介(节选):
1、《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2、《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3、《白蛇传》,是古装神话题材爱情剧,讲述了前世善良机灵的小牧童,临危救难引发白蛇报恩的惊世骇俗的情缘传说。小牧童转世为俊逸不凡的许仙,白蛇则化身为美女白素贞,两人发生了一段惊天动地的恋情。
前世险遭不测的小白蛇,感恩感德许下有朝必报的誓言;今生修练成人的白素贞,以身相许偿还千年之前的救命恩情。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好姻缘,千年等一回。历尽风雨坎坷的真情,怎会被佛语梵音、木鱼青灯所淡化;雷锋塔下的孤寂悲凉,不曾有一丝的悔恨;尝尽酸甜苦辣,在无怨无悔的柔情中低回不已,又能否白首偕老,共度余生。
4、《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㈡ 从1651年至1668年李渔创作了哪些作品
从1651年至1668年,李渔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还把《风筝误》等10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李渔的《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
因此,这本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被人们抢购一空,并被当时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第一”。
㈢ 李渔全集的内容简介
在清初文坛上,有一位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大名士。他虽然名满天下,但生前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很不相同。有人把他与晚明李卓吾、陈眉公相提并论,称赞他是韵人、贤人、真义士、医国手,有人则骂他“性龌龊”、“善逢迎”,斥他为“名教罪人”。他是以曲名世的,但他的朋友却说,只知道他擅词曲,可以说是不了解他。这位如此复杂而毁誉天壤的人物,就是浙江兰溪人李渔。李渔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艺术家,又是一位当行的编辑出版家。他一生写作、编辑的书“车载斗量”,留给后人以百万计的作品。但李渔的著作大多是戏曲小说和杂着,故向不为止统文人和藏书家所重视,加之清代康熙特别是乾隆时的禁书,所以李渔的部分著作至今已鲜为人知或很难觅得。
㈣ 李渔的作品有哪些
李渔,生于江苏如皋,祖籍浙江兰溪。李渔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肆。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公元1651年 我国文学家 李渔41岁第一部传奇《怜香伴》顺治八年撰成。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现在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李渔写作传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从1651至1668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李渔居金陵期间,结交了很多文友,他们中有雅慕李渔之才者,有自己喜爱舞文弄墨而与李渔相往来者,而当地官吏结交李渔者也不在少数,但绝大部分不过故作风雅,借李渔之名以饰门面的达官贵人为多。居金陵二十年,李渔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与整个社会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接触,交游面极广。他曾经为时任江宁织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撰赠过对联,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为忘年交;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赠诗词(当时蒲31岁,李61岁);在苏州百花巷、金陵芥子园内,经常可以看到李渔与他的文友、戏友一起观剧切蹉技艺。清初的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等“江左三大家”, 王士祺、施闰章、宋荔裳、周亮工、严灏亭、尤侗、杜濬、余怀等“海内八大家”以及“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多数都与他有过交往。
李渔交友有道,深明“君子朋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胶如漆”等古训。他在《交友箴》中写道:“饮酒须饮醇,结交须结真。饮醇代药石,交真类松筠。”还写道:“交道戒纷纭,交情忌稠密。神交千里通,面交九嶷隔。宁寡无滥觞,宁淡无胶漆。”当时有个潘一成,和他一样也是“府痒生”,明亡以后,也不再应试。此人恣情游览,到处题咏而不署名,李渔神交已久。一次,李渔在南昌东湖酒肆中,认出他的题句,经过访问,知他是湖南东安人。1668年,李渔游桂林,特地绕道去东安访潘一成。遍寻不着,一日偶泊林树下,见一蓬门草屋,门上有副对联,李渔笑道:“此有尘外之致,定是他的住处了。”进门相见,果然是他,两人意气相投,言谈融洽,留叙二日方才依依道别。
在与他交往的、有文字记载的800余人中,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遍及十七个省,二百余州县,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众多的朋友,使李渔能自由往来于朝野文人之间,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文学素材。
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间,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作为出版商李渔,他那灵活的经营策略与经营理念,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机,左右开弓,把芥子园书铺经营得红红火火。他根据读者的心理和需要,除了出版自己创作的作品,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被他称之为“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编辑出版了诸如《古今史略》、《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一大批读者想看而买不到的书;由他倡编并亲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国美术界影响颇广、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由于芥子园印行的出版物工精价廉,重信誉,加之广告意识强,多年来市场销路好,受到人们的欢迎。
后来李渔迁回杭州,芥子园屡换主人,但一直保持李渔优良的经营作风,成为清代著名的百年老店之一。书以人传,店以人名,随着岁月流逝,芥子园虽数易其主,但芥子园书铺仍然在不断营运,有资料表明,直至清咸丰七年(1857)年,芥子园还刊印过《情梦柝》等小说。可以说,芥子园书铺不仅是清代为数极少的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店,也是中国出版史上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的“百年书铺。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闲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对自己的生活所得所闻见的事物的总结性的书。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从舞台的实际出发,注重戏曲的结构、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等,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还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饮食、作卧等方面的审美感受。
《李渔全集》(德)马汉茂(Helmut Martin)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觉世名言十二楼》(清)李渔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十二楼》(清)李渔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无声戏》(清)李渔著,中华书局 2004年版。
李渔和他的《墨梅图》
李渔说,稻米煮饭的香气,真让人欢喜;木槿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了,生命如此短暂,也真够凄凉的了;相传一女子怀恋心中人,泪水洒落一地,长出了“断肠花”秋海棠;一生钟爱的人,可以当药。
李渔种的石榴花开遍了三亩芥子园,这个风流的文人,为买水仙花典当了家中首饰。他说,蔬菜中长得最为奇特的,是陕西的“头发菜”,山珍海味也不如它。据此,西北生态植被“发菜”在明末清初就已是盘中佳肴。
李渔(1611-约1679)被称为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原籍浙江兰溪,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能为小说,尤精谱曲,世称李十郎。字笠鸿,号湖上笠翁。曾在南京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府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与戏曲家吴伟业、尤侗结交。
李渔的这幅《墨梅图》,为典型的文人画,用笔潦潦,图中大片留白,十分简洁。读罢《闲情偶记》,再看《墨梅图》,感叹古人有“文采风流”四字。《闲情偶寄图说》上下二册。(清)李渔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㈤ 李渔的主要作品
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白话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以及杂著《闲情偶寄》等
《闲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对自己的生活所得所闻见的事物的总结性的书。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从舞台的实际出发,注重戏曲的结构、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等,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还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饮食、作卧等方面的审美感受。
《李渔全集》(德)马汉茂(Helmut Martin)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觉世名言十二楼》(清)李渔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十二楼》(清)李渔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无声戏》(清)李渔著,中华书局 2004年版。
《闲情偶寄图说》上下二册。(清)李渔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㈥ 李渔有什么作品吗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pu团》、《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等。
㈦ 李渔《闲情偶寄》意思
风流李渔,有意思极了.他拿捏文字这玩意儿,亮个趣味妖然的《闲情偶寄》献给清初文坛.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论及戏曲, 妆饰,美味,乐舞, 建筑, 养生, 器玩,一流的生活审美情趣,雅致的娱乐文化.
若说李渔,可是被当时刚直清贫的文人所不屑的.古代文人,向是忠于感怀天下,国存兴亡,君子风范,而李渔就像是通俗的生活者,津津乐道于美色,晚玩, 乐舞.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合时宜的.然而,这个李渔又坚持于 “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志愉快,终不敢以禾卑史为末枝”——还有呢,他善于交际,结交达官贵人,在不断括大的生活视野中,敏锐地抓生活的真实. 《闲情偶寄》正是他艺术和生活最完美的汇记.
李渔的雅致生活, 奢侈日子,来自原本那很好的家境.想想那“缠头已受千丝赠,锦句何殊百宝钿”的如意风流,想想他那组姬妾队,在杭州西湖湖畔的表演……李渔啊李渔,后虽是晚年, 在穷困中死去,可人这经历, 携带妻妾外出打创,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大好风光,结交达官贵人,同时也勤于著作,如在戏曲、小说、诗文、随笔的作品,也见是学识渊博的文人.
这就有意思了.是不是.我们啊,年轻美眉,帅哥俊男,若说起李渔,还会提提他的《肉薄团》,那为赢合当时的萎靡之风炮制的《肉薄团》嘛,哦,哦……好了,我们暂不提这个了.我们今天读的是李渔一生最看重的《闲情偶寄》.
何以见得《闲情偶寄》是李渔最为满意的作品。且看他在与朋友的信中所言:“弟以前拙刻,车载斗量,近以购纸无钱,每束高阁而未印。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
写于康熙十年(1671)的《闲情偶寄》,写闲,写情, 写得放松,写得妩媚;写词曲,写戏剧,写得切实有用;写声容,写得清丽,写得快乐.其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字,活脱脱的小品文字风格,趣,乐,雅,致.且,当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为最好.理论联系实践,系统,丰富.要细品.闲来呢,就爱读声容部,恰是动情,轻撩,媚好,清丽,娇羞.
李渔老先生把女性的美,从选姿、肌肤、眉眼、手足、态度、修容、熏陶、点染、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述。食色性也, 以性所原有,不能强之使无耳.女人是尤物, “尤物维何?媚态是已. ”媚态之于人,犹如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那自然的流露,自是摄魂之仪.妩媚,还要态度啊,还要有修养,有才艺,有品味.
可爱的李渔老先生,在清初,已言之------“女子无才便是德,此皆见噎废食之说. ”他写得更绝的一句:“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绝吧.
女子有才有艺,是一情趣也.琴棋书画,也可陶冶之媚,若与一女子对棋.见其女子“纤指掂棋,踌躇不下,静观此态,尽勾消魂.”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美女下棋,思踌之姿,温婉可人,男子怜香,仍欲胜棋吗.呵呵,这情趣……
㈧ 那里有李渔《怜香伴》原文古文的
李渔41岁第一部传奇《怜香伴》撰成。
又名《美人香》。清代戏曲家李渔的传奇集《笠翁十种曲》其中一篇,讲述了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女子以诗文相会,互生倾慕,两人想方设法争取长相厮守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材是男权社会下女子之间的恋情,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男性对于女同性恋是持赞赏态度的(这也是男权社会的一种体现)。
你说的是不是这个 :http://hi..com/qingyuehuaying/blog/item/65b1a7ef183c3314fdfa3c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