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言情小说研究现状
⑴ 比较琼瑶和亦舒言情小说的异同
(一)
爱情观上的差异:
琼瑶的爱情是唯美的。在爱情中的爱、恋、痴、迷、妒、恨都不掺杂其它社会杂质,即使阻力来自外界,也不能左右主人公的内心选择“爱”是既定便无可更改的,即使这段“爱”最终没有得到幸福完满的结局,也是外界客观强力的压制而绝非是在这客观面前主观情感有了任何变化。在琼瑶的作品中,爱情是生活不可或缺而且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一个成分,甚至“生”与“死”这样的人生至要在“爱情”面前也退居其后。琼瑶对“爱情”的讴歌态度是
不言而喻的。
而亦舒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确认世界上有“爱情”的存在,而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发诸内心无法设计的一种至纯至美的感情。她曾指出说:“中国人讲究‘恩爱情义’。爱情涉及恩与义,其中责任大于一切。中国人不懂得爱情最美丽之处,是在乎任性,来去自若,不受礼俗常规所拘,拒绝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亦舒心中也感到这种至纯至美的“爱情”很难在现实世界凡俗生活中存在,因而凡是表现这种超凡脱俗的情感的作品,大多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甚至干脆就采用科幻或神话的外壳。
(二)
对“城市”的表现不同:
虽然都是生活在现代都市,而且作品也大多是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但“城市”在亦舒和琼瑶笔下的份量显然不同。
琼瑶的小说往往淡化社会、时代背景,她的主人公很少真正融入现代都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作者也很少将描写的笔触伸向这个角度。这些人物在思想中较少受商业化社会金钱、名利观的影响,在作品中他们主要的“事业”就是用寻觅爱情、享受爱情并且为爱情而烦恼。相比之下,都市生活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因此,当琼瑶把小说的背景改放到古代社会的时候(如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梅花三弄》),读者并未觉得有何变异之处。
三
两者适应的时代背景与读者层次不同:
香港文学界认为大陆的流行节奏一般比港台要晚一二十年,当大陆处于“琼瑶热”之时,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这种说法是客观的,这种现象,与这两位作家各自适应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倾向。就琼瑶和亦舒来说,传统文化环境中,一般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过多抉择的余地,日常经验平淡乏味,琼瑶的理想主义情爱模式在这时完成了普通人织梦的愿望,因而大受人们欢迎;而亦舒却只有在商业经济开始发达,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开始追求精神独立并充分接触纷繁的社会环境,开始产生种种困扰之感的时候,才会被人所理解。因而在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大陆流行琼瑶,而时至九十年代中期,可以预计,亦舒将会在大陆流行起来。
四
对婚变和离异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琼瑶看来,情爱的理想归宿是家庭;男恩女爱,夫唱妇随是家庭的理想模式;后代和事业对家庭幸福起保证作用。而离异婚变在她看来是不道德不光彩的,所以往往当作偶然的现象来加以描述,当作极端的不幸加以渲染,并且不惜编织假离异和破镜重圆的节目,进行东方式婚姻道德说教。即使写了真的婚姻危机,也要从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找出足够的根据。可见她的情爱道德观是守旧性的,有较多的世袭成分。
如上一点分析的那样,亦舒根本不相信自由竞争的社会能培植公道纯真的情爱。故此她视婚姻危机为社会危机的必然并加以揭示。在她的笔下,大多是描写“平和的离婚”、“无怨的分手”。她认为,现代人面对婚姻的失败不必困扰于负疚的感情窠臼,而应以冷静及至庆幸的态度处之,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求永久,只求辉煌”已成为婚姻家庭的基本守则。但同时亦舒也揭示了破碎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老人和孩子的创痛,如《绑票》及《我的前半生》中对单亲家庭中儿童彷徨处境的描写。
五
艺术表现上的差别:
虽然同是言情小说的作家,但亦舒与琼瑶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却有极大的差别。简单地说,是“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中一西”。
琼瑶成长于注重国学的台湾,从小喜欢国文课,因此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学的底子,她的作品大多采用传统的循徐渐进的叙述线索,语言则典雅、婉约,崇尚诗情画意,甚至人物对白也经常采用书面语,显得不太自然。几乎每部琼瑶的小说都有一首象征主题的诗或词,并使之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就以之为作品的名字(如《碧云天》、《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等)。可以说,琼瑶的小说从语言到形式都是纯中国式的,因此,她可以在中国赢得大量的读者与观众。
亦舒的作品则是中西结合,自成一格。倪匡曾说“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总体看,亦舒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与其它流行小说一样,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如《开到荼糜》中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及凶杀案式的结局;《蔷薇泡沫》中主人公与王子之间的奇异爱情)。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这各香港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很吻合。此外,亦舒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泼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两语切中时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爱的鲁迅的尖锐犀利和张爱玲对待生活的冷静客观及敏捷的语言应对特点。
前面说过,亦舒小说的结局很少真正地花好月圆,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中往往并不顺利。然而在亦舒的笔下,这些人物虽然在生活中并不得意,但她们却大多能够用一种苦中作乐的姿态对待生活,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乐观、幽默,并善于自嘲(如中年离异的子君、身患绝症的香雪海等),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压抑而是感到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愉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亦舒的长篇比短篇故事性强得多,而且理想主义色彩相对较浓,较具传奇性。而许多短篇则显得色彩黯淡,主人公往往陷于失败、无奈、孤独、寂寞的情绪中,有些作品甚至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的记述,但相对来说,这类作品更深刻地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弊病的敏锐感觉和批判性的揭示
呵呵~可能会很罗嗦,但是这也是节选出来的经典,
希望你能满意!
⑵ 亦舒的言情小说《我的前半生》,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进行赏析
小说的创作背景:香港从六十年代开始进入工商业,七十年代经济蓬勃发展,文学作品本土化、多元化发展。通俗小说作家开始一个接一个崛起,为了吸引读者,亦舒在书名和人物名字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亦舒最喜欢的小说是鲁迅的《伤逝》。小说《我的前半生》延续了鲁迅以女性自由,和解放为主题的《伤逝》,亦舒着重塑造了离婚后子君的形象,即现代女性面临的婚姻变化。
从婚姻和爱情的角度来看,亦舒认为“婚姻是与爱情无关的”,对爱情持有的是怀疑态度。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和精神的和谐,子君也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亦舒认为爱情是理想的,可遇不可求,体现了一种更加自由的婚恋观,女性在婚恋观上也应该是非常自由的。子君她终于成功了,变得坚强和自信,她的美丽中有一些沧桑,子君成功地摆脱了涓生,摆脱了过去,她不用仰息他人,但她依然不快乐。
⑶ 关于亦舒的研究现状
我极喜爱亦舒,并专门买她的书,百读不厌,我喜爱她文字的简洁、优雅以及她对爱情的几近于“洁辟”般的诠释,她的作品极好辨别,等闲人是不得冒充的,因为字里行间那种作风、那种灵性应只属于她的那支神笔。也许她是个女权主义者,因为在她的众多作品之中总是以女性为主人公居多,她们美丽、浪漫、独身、多金、聪敏。。。等等,让我们这些凡女看后精神也为之一振,我爱看她写男女之情,那种情意都含在其不着痕迹的对话中,非常含蓄,而如今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大胆奔放,但嫌无回味之处也。而亦舒的作品,如《朝花夕拾》是我所读过同类作品中言情最深切的最浪漫的。我永远会关注她的作品。
⑷ 详细介绍下亦舒的情况、
亦舒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哥哥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并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曼彻斯特攻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随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佳艺电视台编剧。现时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事实上,亦舒早在十四岁便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 ,首部个人小说集《甜呓》则在1963年出版。她的多部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 、《朝花夕拾》等,亦曾改编为电影。除小说外,亦舒还撰写散文和人物访问稿等。亦舒的作品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这和香港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很吻合。
亦舒十五岁时,就被报刊编辑追上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当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朵奇葩。有人称之为奇迹,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
她美丽而豪爽,“有着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之她的小说充满幻想色彩--虚无飘渺,却又执着而不肯放弃。她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 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不难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两百多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等。
⑸ 亦舒的言情小说创作背景
亦舒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欧美的现代大都市作为背景。她的作品虽然也都是在描写爱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发展与身边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重大的联系,而前者往往屈从于后者。可以说,亦舒是在演绎爱情的表面下展示一个冷漠现实的都市社会,展示在这种都市环境中,人的个性、心理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异化。倪匡曾说:“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⑹ 17岁倒追闪婚,30年拒认儿子,亦舒如今怎样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她的阅历能够说能拍成一部电视剧了。但是为什么说她的人生比小说精彩呢?由于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就是亦舒,她可是很有名的小说家,写了大约有三百多本小说了,有许多都被拍成了电视剧电影之类的。但是她的前半生比她的小说还精彩,到底是怎样样的呢?不急不急,就让八卦娓娓道来。
亦舒在年轻的时分能够说是很年轻气盛,不过人家的文笔和文采也是真的好,初中刚毕业她就选择了不吃读书的苦,好好的写本人的小说。她的父母也属于那种封建的人家,是想让亦舒继续读书的,但是亦舒的性格特别顽强,脾气还大,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了,跑到了一个出版社里面工作。
我们要说的她的精彩阅历就是从这里开端的,亦舒结识了她第一任丈夫蔡浩泉,蔡浩泉也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原本对亦舒没什么觉得还有点烦她。但是亦舒是出了名的死缠烂打,还特别热情。蔡浩泉也怕伤害到亦舒的自尊心,就先同意跟亦舒交往了。
往常的她经过相亲,认识了一位教授,两人的性格很合,教授也十分善解人意,很诙谐。所以她也收敛了本人的性格,安稳的过日子,两人还经过人工受孕的事情,生下了一个女儿,如今过得也是十分幸福。
⑺ 怎么评价亦舒
亦舒在叙事策略上往往并不执意于表面的故事化效果;其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些创新和变化,有时颇让人惊喜。
亦舒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阶段,其小说紧密结合言情与社会批评,把婚恋置于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然而故事太轻巧、吸引人,同时也就显得缺乏厚重感,清浅有余而回味不足。
艺术风格
亦舒熟悉高级知识分子生活,见闻广、涉猎多、学识好,眼光锐利,文笔流畅,又具女性特有的委婉细腻笔触和女强人的豪气,因而其文刚柔并济,粗细结合,独树一帜。
亦舒小说体验极深,探求内心真实,写得亲切、逼真、新颖、深刻,更兼笔墨泼辣、尖刻。作者把她的经历感受赋予书中人物,把全部感情灌注其间,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