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真迹都市小说
Ⅰ “三希堂”的《伯远帖》是晋人真迹吗
“三希堂”的《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经过多代书画收藏鉴定权威人士鉴别,该帖传承有序,从各方面都能证实是真迹。
Ⅱ “三希堂”里哪三希来着
史上的三希堂在故宫西路养心殿内,因收藏了被乾隆帝称为“三希”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书法珍品而得名。
历久,三希堂因所藏“均属上品”而闻名于世。清代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书法,并酷爱收集古代名人字画。他曾征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殉《伯远帖》这三件晋代行书法帖中的稀世珍品,因此将宫室改名为“三希堂”。其后,乾隆还曾诏命将宫内所藏历代法帖墨迹取出,由梁诗正、汪由敦等编选,宋璋、焦林等摹刻,收录历代书法家134人、340余帖,拓成32册,名曰《三希堂法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后又镌刻《三希堂续帖》,即《墨妙轩法帖》四卷。其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法帖之最。《三希堂法帖》原石藏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西麓阅古楼壁间,续帖则在惠山园墨妙轩。因两地皆为宫禁御园,故传拓较多,流传颇广。
Ⅲ 我有一付张大千的字画上面怎么有三希堂的印章--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
张大千(1899~1983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这两个人生活的年代,你先自己对一下。然后,三希堂是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用以藏存古迹名画。而三希堂里所藏,乾隆帝会盖“三希堂墨宝”或是“三希堂精鉴玺”字样的藏章。虽说清代后来的皇帝也有可能会用此章藏图,但个人感觉这种可能性不大。现在市面上高仿的赝品很多。先不说是不是张大千真迹,就凭有这“三希堂”的字样,您这里面就有点花头了。不知楼主是自己问还是帮朋友问,我只能说,真品的可能性不大。提醒楼主朋友注意。
Ⅳ 把这本书名《三希堂 帖》补充完整
《三希堂法帖》
清乾隆皇帝弘历御刻名家法帖
《三希堂法帖》名称的由来
三希堂法帖,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受命校勘编次而成,收有自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真迹三百四十余种。
清高宗弘历将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旬的《伯远帖》收藏于故宫养心殿内,视此三帖为希世之宝,故将藏帖之室题为"三希堂",后将皇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名家书法真迹校勘编次,共成帖三十二册,其中包括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
该帖是帖中钜制,久已闻名中外,具有颇高的文物价值。《三希堂法帖》宣纸线装初拓版的问世,为后世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书法真迹。该帖按历史顺序编排,为书法爱好者研修自魏晋至明 代千余年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为史学家及文字演化和考古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资 料,加之装帧华贵典雅、雍容大气,更是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关、文化社团和有识之士典藏之精品。
1747年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命和亲王弘昼、大学士梁诗正等校勘编次内府所藏自魏至明历代名人法书,聚工摹勒上石。因为收入了上述三种珍贵法帖,又因为此三帖所收均见于《石渠宝笈》著录,故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尽收内府并多为民间所未睹之珍品,各依贮所详加别白,荟萃成篇。卷内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堪称"艺术之鸿宝"。分别藏于故宫各处,其中卷十九贮三希堂。
Ⅳ 三希堂的作品信息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尺牍纸本,高七寸一分,广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也是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由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后来传到了乾隆皇帝手里。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间,对这幅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反复为之题跋,一生竟对此帖做过七十三次题跋。
王珣《伯远帖》
王珣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
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
的行草作品。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的临本。纸本,纵八寸四分,横三寸六分,行炎,行
书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阙文。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授权高仿版全套《三希堂》
两地故宫博物院首次分别授权,高仿版《三希堂》实现团聚
清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珍迹,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尤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深爱至极,故命其所藏法帖之处为“三希堂”,并亲笔手书A“三希堂”匾额悬于堂上。保存至今。
因历史原因,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随大批故宫文物南迁,最终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盗出宫,历经劫难,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动用巨资将《中秋帖》《伯远帖》购回,最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三希堂宝帖》已分藏百年,成为了中华文化团圆的最大遗憾。中华文化要统一,故宫文物也要统一,盼团圆,盼统一,已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心声。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馆藏真迹分别授权,三百年古书画老字号“荣宝斋”甄选珍贵高仿工艺,按原作1:1再现《三希堂》神韵。高仿《三希堂》完全保留历代名家帝王题识、钤印等历史印迹,被称为“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珍品,乾隆皇帝一生珍爱的稀世珍宝首次实现团聚。珍贵限量发行:2011套。
Ⅵ 三希堂的三件稀世珍宝以何闻名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它不仅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语言符号载体,更是以线条和结构意境所构成的造型视觉艺术形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情,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多对书法艺术喜爱备至。唐太宗以
“王羲之兰亭序列葬,号天下以书”,宋徽宋创作瘦金体,乾隆设“三希堂”等无不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书之所。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一室,命名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宝也。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贴》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书房,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为将书法向全国推广,后来他又命人将以上三种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真迹编成一部大型丛帖,名为《三希堂法帖》。成就于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学士梁诗正等人编刻而成,共计丛帖三十二册,收录了自魏晋至明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名迹真品。《三希堂法帖》还被石刻于北京琼岛(今北海公园内),以供学者观摹。
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睛”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
王珣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献之的《中秋帖》,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图为乾隆“三希堂”)
Ⅶ 三希堂有哪三帖,是书法作品
乾隆皇帝得到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宝爱之极,因此命其所藏之宝为“三希堂”。这三种帖成了镇室之宝。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临摹版,乾隆皇帝得到就不是真迹,但是书法的纪念价值还是有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宋代米芾的临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伯远帖》是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Ⅷ 《三希堂画宝-石谱大观》txt全集下载
三希堂画宝-石谱大观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Ⅸ 清乾隆设“三希堂”收藏了三幅著名的字,是哪三幅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书之所。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 一室,命名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宝也。 快雪时晴帖》,唐人摹本,高7寸1分,宽4寸6分,行书4行,28个字,系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中秋帖》,宋人米芾临本,高8寸4分,宽3寸6分,行书3行,22个字。王献之是王羲之第7子,自幼习字,与父齐名。王珣是王羲之侄子,《伯远帖》是他的书函,是难得的晋人书法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