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叫林震的都市小说
⑴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我国作家王蒙所创作,故事讲的是主人公林震刚从一所小学调来区党委组织部,被分配与工厂支部联系,组织发展党的工作。刚来时,对党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可是不久,便大失所望,觉得区委干部们的精神状态是随意而松懈的。人物就麻袋厂的工作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从主题来看,笔触指向了当时基层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是一个纯粹的“混吃等死”不作为,而又充满官僚主义气息的基层干部,使工厂的发展一直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工人颇有怨言。然而,对于这样的困境,王清泉作为第一负责人,却是毫无改正之心,也没有负责的意向。不努力工作,又不允许别人揭发自己的劣迹,因此工厂积累了很大的矛盾。对于这样的现状,林震采取积极斗争的态度,他敢于和一切坏现象作斗争。然而,在处理麻袋厂的事情上,受到了一次严厉的批评,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林震自下而上,对王清泉的行为组织会议公开讨论,自认为做了一件漂亮事,同时因为动机是好的,因此应该得到认可。然而,领导刘世吾教导到:“年轻人容易把生活理想化,他以为生活一干,在那边要求生活怎样……抱负甚多,一到新的工作岗位,就想对缺点斗争一番,这是一种可贵的、可爱的想法,也是一种虚妄。”区党委领导韩常新、刘世吾开会讨论麻袋厂的问题,然而开会也是拖拖踏踏的,然后写个材料完事,对于问题的实际并没有实际的作为。林震不满,甚至有点失望。最后事情的解决还是因为借助了舆论的介入。
《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是俄国作家尼古拉耶娃,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苏联边远地区,一个拖拉机站,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娜斯嘉来到拖拉机站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与站长恰里克夫、代理总工程师阿尔卡奇、负责党的领导工作的费嘉等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在方形点播法短训班的派驻问题上,她坚持派最适合的人去;在保卫落后农庄时,坚持用种植玉米和向日葵来代替三叶草,并在前来视察的省委第一书记面前据理力争;她不让维修质量未过关的农业机械耕地,以免造成更大的问题,拒绝交换从远地运来的软粒又不耐寒的种籽,并设法使自己留用的种籽达到科学标准。因为与传统的工作方法以及坚持以传统耕作的领导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同见解,娜斯嘉得到了处罚。
从创作主题上看,两部作品都表现了同官僚主义和保守思想作斗争的这个现实主题,都是在积极的用文学“干预生活”,以激烈的笔触批判讽刺了在现实中官僚主义作风。两部作品故事发展一个处在苏联农村,一个处在中国基层机关,都是反映的基层干部的现实风貌。
从作品中的人物安排和塑造上,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地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充满热情,干劲十足,同时心怀抱负,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斗争者。眼光稚嫩又单纯,因此工作想法理想化,想单枪匹马的与斗争经验丰富的官僚主义者较量,难免感到软弱无力,因此时常碰壁。《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主人公娜斯嘉,率直、纯朴、刚毅,勇敢的揭露事实与坦白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敢顶撞省委第一书记。从站长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略知一二:“她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捣蛋鬼吗?她是一个目空,一切的骄傲肧吗?还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姑娘,还是一个能用瘦小的肩膀挑起任何重担的大力士?”站长不禁自问。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都是涉世未深,稚嫩,但是又率直刚毅,呈现出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的弱小而又英雄的形象。主人公们都表现出一种为了崇高的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一种不记个人荣辱得失的坚决,高尚而且丰满。
从刻画的反面人物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刻画了韩常新、刘世吴,还有占其位,不谋其政的区委书记周润祥。鲜明典型的要数刘世吾,其他人物呈现出刻板的印象特征。刘世吾心思缜密,有能力,同时处事圆滑,是一个老辣的领导者,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大的高材生,喜欢文学,接受能力强,在年轻时是一个像林震一样的马克思主义斗争者,在历经风风雨雨之后,逐渐变得麻木。他常将“就那么回事”一句挂在嘴边,仿佛已经看透了一切,然而事实上却是对现实让步,对腐败让步。他似乎是一个“世间清醒”的存在,他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所为而改变,因此,顺从世界似乎是一个可以接受或者说应该顺从的准则。“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期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用一种包容的处事原则去掩盖事实中的缺陷,用模糊的语言描摹粉饰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好似一种处世的生存哲学。《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代理总工程师阿尔卡奇的形象与刘世吾类似,是一个很有才干的领导干部。他做一些工作可以干的很好,然而,事事却只有五分的程度,但是行为派头却有十分,他的精力全都用来追逐权力领域,还有财富等,他总是抢着去陪同来参观的代表团,他越俎代庖的接受别人对他的称赞,而事实上却不是他的工作成绩,好似一个投机分子。在领导面前,他是一个孤名钓誉,却又特别能隐藏自己的家伙。回到了现实中,对真正的功臣娜斯嘉却不屑一顾,因为承认了她便是否定了自己,他将别人的功劳加之于自己的身上却心安理得。在典型反面的塑造上,两部作品都是注刻画其中一个人物的形象。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组织部的秘书赵慧文与《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中站长恰里科夫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赵慧文心地善良,能够和林震产生共鸣,理解林震的作为。同样的恰里科夫,在娜斯嘉的工作被认可并被传媒宣传报道之后,改变了对她的态度,成为在工作上的一个“知己”,在结局中,《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暗示赵慧文对林震产生的情愫,令人惊讶的是,《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中的站长,恰里科夫同样爱上了娜斯嘉,两对青年男女,相同的故事应景,很难不产生臆想。
两部作品的结局都是以媒体报道了事件才得以解决问题。首先是《北京日报》以鲜明的标题登出揭发王清泉官僚主义作风的群众来信,署名“麻袋厂一群工人”的信,愤怒的要求领导上处理这一问题。娜斯嘉的处境也很尴尬,但有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了新闻,记者发表在《消息报》上一篇关于方形点波法的通讯,使娜斯嘉的处境峰回路转。在问题解决的这一问题上,两部作品也呈现一定的相似性。
相对于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不同点也相对明显。《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部短篇小说,篇幅较短,因而内容相对来说较少,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是一部中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相对饱满,在人物刻画和戏剧冲突之上笔墨较多。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要围绕着麻袋厂的问题来展开,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围绕的事件相对来说就多了,如方形点拨法的短训事情上,还有坚持用种植玉米和向日葵来代替三叶草等,故事的展开更加起伏和曲折。
在叙事视角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要以林震,第三视角去观察和发现问题,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则以站长,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展开叙述。以我这个第一人称站长的角度去讲农艺师的故事,其实隐含的是我这个角色,读者在阅读之中也隐形的将自己带入到站长的角度,显得更为真实可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则,给读者一种旁观者的角色。
从两部作品的色彩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无论是从主人公林震还是刘世吾,更多的是给人以不确定性。林震在历经挫折之后,并没有交代之后的工作面貌,留下一个反思性的结局。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主人公娜斯嘉,在作品中持续着激昂的斗争热情,上级给予提名表扬和报道,同时,他的工作同伴,恰里可夫又转变了对她的态度,转为理解和支持,因此,在结局上《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是充满希望和昂扬精神的。两部作品在结局上一个呈现灰暗,构造开放式的反思结局;一个则充满积极和阳光。“我看到他们的力量还没有充分信心,只是刚在摸索这道路,好像开始工作时的娜斯嘉那样”也暗示着未来的美好。
两部作品,分不上谁有谁劣,都能给予人反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的政策,这种政策影响文人们的创作,历史上存在中国文人学习苏联文化的这一客观事实。《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相似程度,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人们学习苏联文学创作的案例。
⑵ 都市小说 主角逃婚当老师 太极之心太极传人。和终极教师相似。主角姓林。爷爷林震。求书名
你好
根据你的描述
你说的应该是
主角为了逃婚当老师 会太极
如满意请采纳
⑶ 《组织来了个年轻人》中林震的形象
纠正下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王蒙发表于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鉴于此人物的政治敏感性,我不过多说明,作者主要描述林震这样青年革命者在时代面前产生的惶惑感,肯定林震的理想精神与青春热情,因此将小说结尾时林震敲响组织部长的门的声音看作是一种“毅然从惶惑中走出”的信号,表达的是“向生活冲击的勇气”。作为一篇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截取的是主人公林震人生的一个横断面,设定的故事的起因是林震因工作出色,由小学教师的岗位被调到组织部工作,小说叙述时间的逻辑起点是林震到组织部报到。故事展开的主要动机是一个心理事件: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渴望建功立业。“现在二十二岁,他的生命史上好像还是白纸,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连给某个姑娘写一封信的事都没有做过。”因此,他将工作的调动想象为“也许真正的生活在这里开始了?”故事的主体部分是林震在组织部——所谓“真正的生活”中所经受的考验,具象化的事件是因为通华麻袋厂厂长王清泉的官僚主义事件所引发的组织部内部的分歧与矛盾。但小说叙述的重点在林震置身其中的态度与心理反应(这一部分粗略归纳,后文详细讨论)。故事的结尾,即事件矛盾的解决非常重要、但经常被评论者忽略或误解——它不是“问题小说”的解决模式——以矛盾的一方的胜利另一方的失败化解矛盾,而是一个真正的“成长小说”的解决模式——主人公林震通过自省自审而成熟。小说的结尾部分首先是一个有关季节轮换的隐喻——春天,象征着青春、朝气、活力,但也象征着未成熟与未收获;随后是自审,自省与自责;再后,“他懂了”,“他渐渐明白”:“单凭个人的勇气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林震在理智与思想上所作的这一有关个人与社会(单位、组织部)关系的思考与结论,不正是林震在心理与人格上成长与成熟的标志吗?那么,“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门声究竟何谓呢?当然包含有林震“向生活冲击的勇气”,但仅仅如此吗?或者说,他不是已经冲击过了吗?这次又有什么不同呢?我想,从隐喻的层面上,完全可以将敲门声理解为林震“真正的”进入组织部,步入“真正的生活”的开始。如果上述对故事事态的理解与描述符合文本实际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遵循的是这样一条“内在性”的叙述线索与叙述逻辑:不满意现在的生活(生存)状态而出走/在“真正的生活”里接受锻炼(考验)/变得成熟(成长)。这一叙述逻辑所宗所本的是人的“成长”逻辑,是由青春走向成年的人本逻辑。
⑷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人公是林震,年轻的中共党员,原在小学当教员,因工作积极、成绩突出被调到区委组织部。
他积极向上、认真负责,针对一些领导工作中表现出的麻木、拖延、不负责,他敢于大胆地指出这种官僚主义是对群众的犯罪。虽然由于不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他在斗争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有时也感到迷茫,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因“积极干预生活”著称。不过,作品更是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人充满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主人公林震是个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青年党员,他年轻的生命中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小学当教员时,受到教育局嘉奖,他却“更经常焦灼地鞭策自己”“要一日千里”。
这样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被作者推到了一个强大的官僚阵营和充满市俗意识的现实环境中。小说通过麻袋厂厂长官僚主义问题从发现到处理的经过,引发出组织部内部不同代际人物对生活分歧的日益公开化和明朗化。
⑸ 从悬崖上来失去记忆的少年是什么小说
《在悬崖上》
·青年时期的阅读记忆之一
邓友梅先生的中篇作品《在悬崖上》是我青年初期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小说。那时,我刚高中毕业,在城北郊的一家工业技术学校学习机械车加工,在这个时期,我看到了一本主要以反映文革前十七年文学作品集萃的集子《重放的鲜花》,内中的许多作品读来倍感亲切。比如《小巷夜雨》中女纺织工由旧社会的一个备受欺凌的妓女,变成为新社会的一个受人尊敬的劳动模范并在火热的工厂生活中收获了她的爱情;又比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男主人公林震以他火热的激情,改变了某区委机关里的官僚主义旧官场作风等等。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 是邓友梅先生的中篇小说《在悬崖上》,这部小说后来几十年我一直影响着我。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男主人公大学刚毕业到某个城市的设计院报到,接待他的,是该院的女团支部书记,也就是小说中后来男主人公的妻子。女团支部书记热情端庄,衣着朴素,给了男大学生很好的印象。后来男大学生开始向她发起追求,女孩没有拒绝,她“大方地答应了我星期天约她一块去玩”,这使男孩很激动“我是那么受宠若惊,似乎跟她走在一起,我的人格也高尚了许多——她是青年们的领导人啊!”对男孩提出的求爱要求,女团支书也没有反对,她只是沉思了一会,温柔地对男孩说:“你再考虑一下吧,我比你大两三岁呢,这也许不大好。”但男孩却不在乎这个,他急切地说:“你这么说真伤害我,我爱的是你这个人,这和年龄有什么相干?”最终在男孩强有力的追求下,女团支部书记答应了男孩的求爱。“从这以后,她对我更亲切了。不仅在思想上督促我进步,生活细节她也处处操心。我不会有计划地用钱,发薪的那两天,整天的又是吃又是买,一过十五号便连烟也没的抽。她要求替我管账,从此我不仅每月过的都很富裕,而且能按月积蓄一点钱。过去,我的袜子、手帕,一个月也不想洗一次。碰到星期天,要和她一道去玩了,就慌慌忙忙地去买新的来。她看见,就让我把旧的拿出来帮我洗洗补补。单位的同志们很是羡慕我,我也心中暗暗得意。这年秋天,我们结婚了。”
按说,男大学生追到这么好的一个伴侣,应该备加珍惜才对,但日子一久,他便鬼迷心窍了。“设计院新来了一个才从艺术学院毕业的、作雕塑师的姑娘,名字叫加丽亚。她父亲是位音乐教授,母亲是个德国人。她来时正是秋天,她穿着件浅灰色的裙子,米黄色的毛线衣,打扮的很是时尚。她一天到晚兴高采烈的,一会儿把她的快乐传染给这个,一会儿又传染给那个。我虽然不会像单位里那些单身汉似的去献殷勤,不过,说良心话,我也挺欣赏她的相貌和风度,很愿和她一起散散步,谈谈心。不久,我们便相识了。我称赞她的衣服和身材,她不仅不害羞,反倒爽快地议论姑娘们的身材特点,以及应该如何打扮之类。我很喜欢她这种爽快劲,便也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然后又谈到了大学生活,共同的兴趣……越谈越投机,渐渐的,我们俨然就像一对朋友了”。
时间久了,男大学生从心里开始厌烦起妻子来,“她比我大两岁,也没加丽亚这么帅,要叫加丽亚看见我俩在一起走,她会怎样评论我呢?”“一想到这儿,我心里就不由得有些扫兴”“假如妻也有加丽亚的相貌、风度、趣味,那我该多幸福啊”“我和妻年龄差别这样明显,我是不是结婚得太匆促了点吧 ……”渐渐的,男大学生和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坏,对加丽亚的感情却越来越浓,“每当我看到加丽亚的可爱处,便暗暗去和妻的讨厌处相比,甚至把妻引我讨厌的行为试放在加丽亚身上,那时就觉得这些行为也是可爱的。我不否认妻在品质上思想上有许多值得尊敬的地方,但我觉得这对一个革命同志来说是重要的,但不一定适合作我的爱人!既这样,何不换个人? 于是,我脑海中产生出离婚的打算了”。但是,毕竟男孩也知道妻非常爱他,对“离婚”二字总是难以启齿,“我下了多少次决心,但一到对着妻的面时我就张不开嘴了。我知道她爱我,我提出离婚对她是个沉重的打击,我不忍说出口。我绞尽了脑汁想找一个既不使她痛苦又能达到离婚目的的办法。我找机会说些别人离婚的故事,称赞那些人作得干脆。又偷偷地把两人的衣服分开箱子,暗示她。我已下决心要离开她,但天晓得,当她真的懂得了我的用意,脸色变得那么悲哀和可怕时,我又慌了,又拚命安慰她,不叫她多心,说我这一切行动全是无意的。结果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之间更紧张,更痛苦了,我彻夜地失眠,她明显地瘦了下去。我痛骂自己这种倒楣的‘善良’,却又下不了狠心”。
在男大学生最痛苦彷徨时,加丽亚对他的约会更频繁了。终于,他心一横,在一个雪夜向妻摊了牌。妻没有说一句话,“从椅子上提起手提包,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又回身轻轻地把门拉上,就好像平常回去一样,一点暴怒的痕迹都没有。她就这样平静地离去了”。和妻分了手,男人顿感轻松,他立即去找加丽亚,向她报告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然而,让男大学生痛苦不堪的是,加丽亚根本没有一点想和男人结婚的意思——她只是想和男大学生玩玩罢了,享受一番和异性恋爱中的那种甜蜜感觉罢了。男大学生颓然回家,心中万念俱灰,面对空无一人的家,昔日家中妻的温情又涌上心来。他非常后悔,内心里对妻极度愧疚!
小说的最后,门房递给男人一个包裹,里边夹着一封信。他打开一看,原来是妻子写给他的:“…… 我难过极了,心里乱得很,唯一的希望是你耐心地把它看完。昨天上午,我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给我贺喜,说我怀上小孩了。当时,我立刻想起了我们最近的生活情形。我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得不好,这样下去,对不起我们自己当初的愿望,更对不起这没出世的小宝宝,我想,我是有责任的,我在感情上要求你的多,在思想上关心你体贴你的少…… 在医院,我就下了决心,今后不再哭闹了,要耐心地和你商量,帮助你分清是非。可是,还没等我把这一切告诉你,我收拾屋子时,无意中发现了(你和她的)这个纸条,我以前只风闻你和另一个女孩子在感情上有些不正常,但真没想到竟发展到这地步,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伤心极了,慌张极了,苦苦地想了一夜,我又替孩子伤心,他有什么罪过,一生下来就碰到这样难堪的处境,这全是我们的不好,我们不配作父母。所以当你刚才提出离婚的问题时,我就抱着‘干脆利落’、不要你怜惜的心情回答你。但回答之后,我难过了,甚至有些后悔了,我在屋里不能呆下去了,我不愿在你面前表现出软弱,我走了出来。明天我开始休假,我本打算在家住些天,现在,我觉得一个人住在那间屋里是一种不堪忍受的折磨,我决定立刻回天津家里去!咱们分居一个时期,也可以更冷静地考虑问题。我不知你爱的另一个人是谁?我虽不满意她,但我决不毁谤她,我只希望你想一想,一个不尊重别人幸福的人,她会给你带来幸福吗?亲爱的(让我还这么叫你吧),我爱你,我真担心你会走上错路——在这些地方你是那么叫人不放心,你最近在各方面都有变化,在爱情上的变化只是思想意识变化的一部分反映,我过去没有严格地提醒你注意这些,现在又没有机会来提醒你了,你自己也该注意一下才好。也许,你看见这些话会更对我反感了吧?不要以为,我是用这些威胁你,要你不离开我,不!虽然我爱你(甚至觉得现在比以往更需要你的爱情),我一想到和你分开就疯了似地浑身战栗,可是如果你不再爱我,不愿再重建我们的爱情,我决不祈求你怜惜!算了吧,话是说不完的……“ 小说最后看到这里,我真为这个男人感到幸运!因为,他从信里,“模糊地觉得她还在爱我,还可以饶恕我”,是的,他的妻子最后原谅了他,没有和他一刀两断,没有和他决绝地分手!当然,这个男人看到信后立即就冲出门去车站找寻他的妻子去了。
前段时间,我在央视十套《大家》上看到我国摄影名家吕厚民年青时在中南海的一段浪漫情事:1953年,吕老还是一个青年小伙子,因为摄影技术好,被组织上选调入中南海毛主席身边,专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相。初入中南海,接待他的也是一个年青活泼、朴素端庄的女团支部书记,女孩对陌生的吕厚民热情相待,陪吕在中南海各处熟悉情况。吕厚民一下子爱上了她。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两人最终结秦晋之好,毛主席还专为俩人题了字。婚后的吕厚民夫妇,夫唱妇随,相亲相爱,一起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年。他们的恋爱经历和《在悬崖上》的男女主人公何曾相象,然而却没有丝毫小说中那对夫妻婚后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真羡慕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