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异能 » 都市津味小说

都市津味小说

发布时间: 2023-03-10 12:34:41

⑴ 《真人不露相》:鬼才冯骥才带你读懂天津卫

正是因为刷子李、泥人张、皮大嘴、好嘴杨八这些平凡小人物,在冯骥才手下栩栩如生,才使我们读懂了天津卫,同时看到了一副藏在市井烟火中的津门众生相。

一个作品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同感的首先是作者的语言。 --汪曾祺

古人常常是书画不分家,能写文章的,一定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能画出美丽的画。现代,书画不分家的少了,而冯骥才就是这样一位书画不分家的大家。

冯骥才,出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获全国文学奖。他出版过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以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土地就孕育了冯骥才这样一位语言俏皮活泼,灵动的作家。天津与北京,上海等不同,北京孕育的是政治文化精英,上海孕育的是商业奇才,而天津是市井城市,也就是俗世,俗世必少不了俗人,冯骥才就以描写小人物见长。

冯骥才的作品吸引我们的就是幽默风趣的语言。他以天津生活故事为背景,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滋味,让我们在嬉笑怒骂中体味小市民生活百态。

《真人不露相》是冯骥才的中短篇小说精选,书中是一幅幅藏在市井烟火中的众生相。在冯骥才笔下,无论怀人还是记事,山水寄情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辞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读来总觉得味道隽永而意义深长。

这不仅是是文字语言艺术的高超提现,更是浸透于文字中的那些工匠精神的凸显。更何况,他的文字还是那么幽默呢。

冯骥才先生作品-雪夜

01冯骥才作品中津味十足,语言特色独特而耐人寻味

体验生活再创作是冯骥才的准则。

冯骥才的《真人不露相》和《怪事奇谈》系列津味小说中,很多作品的语言颇有特色,特别是在修辞方面匠心独运,结合天津方言特色多种修辞手段,大量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异彩纷呈。

作品中有浓郁的天津方言特色,语言具有朴实生动,看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人物语言真实,通过大量的方言词汇的运用,仿佛是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

譬如"嘛"的使用:

《刷子李》:屋里"任嘛甭放"

《黄金指》,黄金指"只要画得好,指头算嘛?"

"使嘛法嘛招,然后再想出诡秘的招数叫他们当众出丑"。

再如:《三寸金莲》,有一段

"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这话玄了!三寸大小脚丫子,比烟卷长点有限,成年论辈子的,给裹脚布裹的不透风,除去那股子味儿,里头还能有嘛?"

一个 "嘛" 字,津味顿生,一股强烈的津味气息扑面而来,充分体现了"津嘴子"的语言特色。天津方言中有许多与普通话不同,其中极富表现力的生动词汇,是冯骥才在津味小说中得心应手的运用,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浓郁的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

人物语言,正是现实生活的实录,带着生活的原汁原味,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正是源于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以及细心观察与体验,才使得津味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发展。

02.冯骥才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其中却饱含着对人文的大爱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

冯骥才从小在天津长大,对天津人的机智幽默,俏皮,夸大的语言艺术十分了解,他凭借高超的语言文字功底,得心应手的运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幽默,

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嬉戏着,在我们的脑海里跳跃着,只要一翻开他的作品,就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他的幽默感与个性素质,生活经历,艺术爱好和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也是在长期的烟火中熏陶而成的。

《黄金指》中,白将军说到"天津人画画的也有奇人。"黄金指说" 我听说天津人画寿桃,是脱下裤子,用屁股蘸色坐的 ",这句话的出现就如相声中的 "抖包袱" ,一个包袱甩过来,让人忍俊不禁,很形象地有了画面感。

《泥人张》中,形容海张五那个横劲,泥人张捏出来就是"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是不是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海张五的横行霸道、对所有人不屑一顾。而我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在咀嚼人生的快乐。

其实,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如涓涓细流渗透在字里行间。这种幽默不是恶意调侃,也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饱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文的关爱。

03.冯骥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

都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冯骥才先生的笔触就仿佛带领我们走入了艺术的殿堂,各种比喻、排比、叠词、夸张的手法运用娴熟。

比喻是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比喻的巧妙使用可以使作品出神入化,熠熠发光。

作家秦牧曾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 。冯骥才笔下的比喻更是栩栩传神。

比喻,譬如:

《泥人张》中,形容泥人张手指飞快,就用"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刻画泥人张捏得形象"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唐四爷画舌画,"鼻子里奇痒,赛一堆小虫子再爬"。

这些比喻生动有韵味,一扫文人的僵化,每每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古人说"壮辞可得寓其真"。语言的夸张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冯骥才先生的夸张更有自己的特色。

夸张 , 譬如:

《三寸金莲》:勾引一些浪荡小子,伸头瞪眼,恨不得一头扎进洋片匣子中去。

这如漫画一般的笔法,把封建制度下禁锢的浪荡公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头扎进洋片匣子,传神地描绘出了浪荡公子们的神情,及其巧妙地对这些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

再如:

《阴阳八卦》:"扯脖子一叫,鼻子眼珠眉毛全变了位,声音像杀鸡"。

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性质及其夸大,渲染,突出事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装腔作势。

高明的作家深深的懂得,如何把艺术创造高于生活,在生活中体味五味时,更能寓感受与笔下,从百姓鲜活的语言中汲取养分,一方面突出了作品人物的风格,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这些词语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几块小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形成了层层波澜,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产生了形象风趣,生动简洁的艺术效果。

冯骥才即如是!

04.小人物刻画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思考

冯骥才是一位有情怀的人文作者,他极具工匠精神。

刻章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哪一位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工作,把技艺当成是爱好,就像稻盛和夫所说,要 “和工作谈恋爱”。

泥人张,台下听戏,右手端饮酒杯,左手在桌下摆弄泥巴,手指飞快,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才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刷子李,只要刷墙,必备一身黑衣黑裤,不仅活干得漂亮,黑衣黑裤丝毫不会沾上一点白浆。

每一个天津卫的平凡小人物都把工匠精神体现到了极致,他们的精髓就是用心或、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他们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无尽的乐趣,始终饱含着热情工作。

每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也可以是精彩的一生,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人人追逐的耀眼明星般活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彩。

《论语》有句说得好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非常明确地概括了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乐趣和热情。

说起工匠精神,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热爱工作,视人生如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在我们为了吃饭,把工作视为负担时,每天的工作都是为了盼望假期和突然的奖金,对工作却没有丝毫的热爱时常把工作视为了负担和压力。

但冯骥才的文字,却时刻有这种使命感,不断关怀人文,重视文化,着笔于小人物,却时时体现着人文关怀。这是极具工匠精神的。只因为他觉得,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他要对这文字负责,对人文有使命感,才不枉此生的价值。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被"贪嗔痴"三毒所控制。每个人都想减少这三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作为兴趣,作为恋人,作为爱好,才有可能抑制自身的欲望,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因为工作可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⑵ 《好嘴杨巴》“好”在哪三个角度为你解读鬼才冯骥才的语言魅力

天津简称津,别名津门,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会,更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天津的风味小吃数不胜数,扬名海内外,有被誉为 “津门三绝” 的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还有50余种小吃;民间工艺方面,有" 天津工艺四绝", 分别是画面绚丽、别具一格的杨柳青年画、栩栩如生的"泥人张"彩塑、彩绘逼真的"风筝魏"风筝,还有玲珑剔透、手法细腻的"砖刻刘"砖雕。

冯骥才先生就出生于天津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他既是作家,也是画家。古人大多是书画不分家,而冯骥才先生就是这样一位 "鬼才" 。

冯骥才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获全国文学奖。绘画方面,出版过大型画集,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 "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 荣誉称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津门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冯骥才先生这样一位语言俏皮活泼,灵动的作家。

《真人不露相》豆瓣评分高达9.1, 而《好嘴杨巴》就选自冯骥才先生的小说《真人不露相》,讲述了津门胜地“杨家茶汤”的杨七、杨巴接待李鸿章的故事。短篇中杨七和杨巴的性格特点塑造及其它小人物的描写显示了冯骥才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

任何一部小说的人物都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抓手,冯骥才先生就是源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并结合人物说话的特定环境与说话的目的,塑造出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小人物。

《好嘴杨巴》的文眼就在于"好",这个"好"体现在哪?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这个短篇小说,深刻体会冯骥才先生的语言魅力。

故事的开头,没有直接写杨巴,而是先从夸赞杨七的技艺开始:

杨七钻研茶汤制作技艺,拥有了两个绝活,使得自己制作的茶汤"粘软香甜",吃过的人无不叫好。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了 "可是" 两字,我们才明白,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

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这就从夸杨七转到了杨巴身上。危难来临时,杨巴大显身手,话虽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第一层好。具体来看:

▶ 杨巴的"好"——思维敏捷

李鸿章去天津视察,地方府县道台把李大人领到了“杨家茶汤”,杨巴奉上了茶汤,李鸿章误将茶汤上的碎芝麻当成脏东西时,怒火中烧,在场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可杨巴的表现堪称机智,他:

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 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

在众人惊慌失措时,杨巴沉着分析,危急时刻能够马上找出李鸿章发怒的原因,这就非常明显地展示出杨巴与众不同的"好"—— 思维敏捷 。

▶ 杨巴的"好"——心灵嘴巧,"一言三雕"

在李鸿章生气发怒时,杨巴道出: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

杨巴很机智就解决了一个危机问题。

首先, 这句话保全了李鸿章的面子。李鸿章摔碗的原因是 "小人不知道" 造成的,不是您不知道这是碎芝麻粒造成的,错在自己没说清楚。这一来,既给足了李鸿章面子,假如杨巴说" 李大人,这是碎芝麻粒,不是脏东西" ,结果会怎样?肯定会惹得李鸿章怒气更大,也有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其次, 这句话保全了陪同李鸿章的府县道台,假如李鸿章怒气不消,或者杨巴解释不当,势必会连带陪同官员和他一起被降罪。

最后, 这句话是 “双保险” ,既让李鸿章知道了是他的错,不至于丢面子,又能够在保护杨巴自己的同时还得到了李鸿章"赏银百两"的奖励。

现在,我们接着来分析杨巴的语言,这儿的“好”和上面的"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好”是揭露出杨巴"奴性"的一面。 杨巴本身也是一个无奈与幸酸并存的人物,这也是冯骥才借《好嘴杨巴》所折射出的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

杨巴说出的这句话:"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 "

① " 中堂大人息怒!”

这句话很平常,不论是谁,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肯定第一句话也是这样说。李鸿章正在气头上,且不明真相,任何解释可能都是无用功,唯有这句话可以缓解紧张气氛,平息火气,这样不至于事情急速恶化。这种做法从我们看过的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

②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第二句的前半句是展示好嘴杨八"好"的第一层意思: 思维敏捷,一言三雕。 而后半句 "惹恼了大人", 明明错的是李鸿章 , 误将茶汤的碎芝麻当成脏东西发火,杨巴却把错怪在自己身上,这只能说,杨巴畏惧李鸿章的权势,不敢说真话。

③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这句话一出口,我们是不是见到了一个唯唯诺诺,屈膝跪地的奴才杨巴,杨巴根本就没"过",为啥把“过”揽在自己身上?

“杨家茶汤”的有名,就在于撒芝麻的奥秘和碾芝麻的手艺。如果没有这"名",那些官员会带李鸿章来这里吃茶汤吗?其实错根本不在杨巴,错分明就在李鸿章身上。 "痛改前非" 这四个字极尽夸大之词,没有犯错的前提下,何来痛改前非,悔过自新呢?

在我看来,文中展示出的杨巴的两种“好”,前一种“好”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那份机智、敏捷、灵活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优点;而后一种“好”,则使人感觉杨巴有趋炎附势之嫌,少了一些男人的刚正不阿,少了一些人的尊严,多了一份“奴性”。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会说话的人,成功路上就少了几块绊脚石,而不会所话的人,给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围墙,正所谓是 “好酒也怕巷子深” 。尤其如今这个时代,光埋头苦干,想要做出点名堂,太难了。

杨巴就是那个会说话的人。他本身没有什么绝活,他的绝活,全靠一张嘴皮子上下逢迎,却成了“杨氏茶汤”生意红火及存亡的关键因素。

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

这里突出了杨七杨巴的典型特点:

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场做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从这句话,其实就暗示了“杨家茶汤”的生意兴隆要靠杨巴的“好嘴”,后来, “杨家茶汤” 改成了“ 杨巴茶汤”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特意强调:" 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这暗示我们,茶汤的出名与杨七的茶汤绝活毫不相干。

慢慢地,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 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 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杨巴的“嘴巧”让我们领悟到,真话需要巧妙地说,需要有针对性,合适的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对象,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4.津门艺人具备的工匠精神塑造了他们自信,自强的品格

津门的手艺人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技能在长期的实践中,由粗疏、纯熟到神乎其技的过程中,手艺人一直在追求精益求精,也逐渐内化为手艺人们的内在自觉。

“泥人张” 经常出入戏院、饭馆,观察人间百态,饮酒时,也" 一边留神四下里们的模样 ",为制作泥人搜集素材。《好嘴杨巴》中说:" 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手艺人靠手艺吃饭,靠手艺生存,唯有不断地提高技艺,才能形成自己的绝活,才能高人一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体现的是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有手艺就可以自立自强不求人。也正是源于他们的工匠精神,不断在技能上追求精益求精,所以他们充满了自信:

泥人张可以 "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 "是自信;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 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 ,反击他的挑衅也是出于自信;杨七、杨巴二人呈上茶汤," 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 ",静等"请好请赏",还是出于自信。

正是出于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他们不攀龙附凤,不趋炎附势,他们是真正的手工艺人。

高尔基说“文字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把不同的时代背景呈现在眼前。冯骥才先生从津门地区人物的方言中提炼出真正需要的养分,以豪强炽烈、快利锋芒、调侃自嘲的语言特征,展示出了津文化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冯骥才先生的津味小说幽默、风趣、俏皮、夸张,它们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回味着。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慢慢回味。

热点内容
怎么写日常向轻小说 发布:2025-07-11 06:11:13 浏览:575
什么言情的小说好看比较yue 发布:2025-07-11 06:11:07 浏览:756
都市超级捉鬼系统小说 发布:2025-07-11 06:07:29 浏览:764
都市系统流加点小说 发布:2025-07-11 05:55:51 浏览:992
类似死亡武侠游戏的小说 发布:2025-07-11 05:50:59 浏览:118
古言先婚后爱言情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1 05:48:06 浏览:990
沐漓墨辰免费小说 发布:2025-07-11 05:27:36 浏览:568
受和攻的短篇小说 发布:2025-07-11 05:14:38 浏览:691
冷面总裁和他的时尚小姐小说完结 发布:2025-07-11 05:14:37 浏览:451
小说白雪公主免费下载 发布:2025-07-11 05:05:01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