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重生小说
❶ 黄河颂是组诗( )的第二章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其中第二乐章,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回答够全面吧?)
❷ 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面影响中国的十部小说、十首歌曲、十大工程
十部小说 1.《抗战时期的蒋介石》(江涛) 本书为《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的姐妹篇,同样是华文出版,介绍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做了哪些事及其是非功过等等。但是关于书中对皖南事变的描述欠妥,且不说之前所暴发的国共冲突,就中共方面的责任而言,书中把所有的罪责统统推在项英一个人身上,未免有失公允。 2.《抗战中的宋美龄》(佟静) 怎么说呢……本书主要是讲宋美龄在抗战中的表现,也算是比较客观吧,但对蒋介石就并非如此了,一些观点还很偏激,喜欢宋美龄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至于挺蒋派,就最好别买了。 3.《中国抗日战争风云人物写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系列包括《魂撼天地》、《黑土骁将》、《血满弓刀》、《虎啸九天》等,分别是写张自忠、张占山、杜聿明、陈纳德几位将军在抗战中的表现,内容详细。由于是党校出版的,别期望书中会给蒋介石说好话,但就几位将军本身而言还算公允。党校还出版过一本《中华伟男》,写的是杨靖宇将军。 4.《军人从政-抗日战争时期的李汉魂》(郑泽隆) 由于笔者是广东人,所以对李汉魂将军比较有兴趣,故买了这本书。主要是介绍李汉魂将军在抗战中军事、经济、政治各方面的表现,翻开书后边的参考资料一看,发现作者为了研究这个人物,还真花了不少心思。 5.《缓华抗日的美国飞虎队》(中共党史出版社) 不必担心,本书虽然是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也说到了陈纳德参战了国共内战,但书中对陈纳德及飞虎队的评价非常公正,没有任何抹黑的成分. 6.《中日长江大决战》(孙挺信) 作为最早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书籍,本书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该书出版后引起轰动,甚至还惹来不少争议,这曾给作者出版续集《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军》带来了困难。《中日长江大决战》以纪年表的方式记述正面战场的细节,有点类似于《资治通鉴》之类,很值得一读,可惜的是也许是那时资料不全吧,一些重要战役如滇缅作战等记录得不够全面。这本书现在已经很难购买得到,不少网站有提供下载,并将其书名更改为《中日大决战》。 7.《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军》(孙挺信) 本书为《中日长江大决战》的姐妹篇,同样是孙挺信所著,相信看了题目后就不用多介绍了吧。敌后战场是中国全体军民的共识,在这个特殊的战场活跃着不少武装组织,除了八路军以外,还有国民党游击军和一些民间组织等等,他们起到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本书如今难以买到。 8.《喋血会战》(凤凰卫视) 相信不少人看过2004年的那两期“凤凰大视野”:《山河岁月》和《喋血会战》。这两期节目是根据台湾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改编而成的,凤凰卫视在制作成大视野时删去了敏感的政治话题,加入了一些新的讨论,使之更为客观公正。本书即根据《喋血会战》这一期节目改编而成,不了解正面战场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不过本书有个“缺点”,就是价钱贵了点,相近的价格,同样是凤凰卫视出版的《中国远征军》却厚了许多…… 9.《血战-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纪实》(胡兆才) 本书虽然名叫“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纪实”,但实际上同时收录了共产党一些重要战役,包括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作者是中共史学家,著有多本关于红军的相关书籍。作者说到有一次他在翻阅孟良崮战役资料时,看到一篇有关陈毅在被俘的74军将校军官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资料有“许多省略号”,这引起了作者的疑惑和兴趣,于是拜访了整理这份资料的“老前辈”,问他为何要把陈毅的许多讲话省略了,“老前辈”回答说,这些省略的内容是陈毅讲到有关74军在抗战中,是抗战的先锋,抗战模范等词句。那时出版这本书,担心国民党积极抗战的事扩散出去,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就用省略号替代了。因为这件事,促使作者去想要去了解和收集正面战场的资料…… 1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曾经在80年代出版过,主要是介绍国民党的抗日主要战役、人物、军队、年表等等,感觉上内容比较一般,对于一些战役的描述也有些片面。 十首歌曲 1.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2.《松花江上》作词/作曲:张寒晖。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那个悲惨的时候”,忘不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3.《大刀进行曲》作词/作曲:麦新。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4.《保卫黄河》作词:光未然、作曲:洗星海。这首抗日时期的著名作品是不会让人忘记的,因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人们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5.《游击队员之歌》作曲/作词:贺绿汀6.《在太行山上》作词:桂涛声、作曲:洗星海。作于1938年,歌词描绘太行山中游击队员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7. 《中朝民众联合抗日歌》此歌是杨靖宇于1938年5月在集安县老岭召开一、二军干部联席会议上写的,对南满军民抗日教育极大。8.《 参加抗日联军歌》这首歌曲1935―1936年在东满、北满、宁安等地流行,对军民教育作用甚大。9.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歌》(杨靖宇词)1938年于集安开始唱,对军民教育颇大。10.《黄水谣》第一段叙述了人民在祖国的怀抱时幸福生活的情景;第二段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祖国大好山河、奸淫烧杀、蹂躏中国人民的悲惨背景。第三段是缩减的再现部,更为凄凉地诉说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❸ 1.〈黄河颂〉选自组诗〈 〉第二部〈 〉2.〈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
1、米崇《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2、《社戏》选自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
❹ 《黄河大合唱》(作者)的资料
曲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籍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
冼星海
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〇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〇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由于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巨大贡献,后来他蠃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词作者:
光未然(1913.11.1—2002.1.28),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著作有: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由阎述诗谱曲后,以其深怀忧患与悲愤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下学期人教版语文书第六课)。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光未然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
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❺ 有什么休闲类的小说好看啊
哈利波特系列还可以
血玲珑(毕淑敏)
艾青-我爱这土地
巴金《家》
冰心《纸船》
戴望舒《雨巷》
公刘《上海夜歌》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郭沫若《天上的市街》
何其芳《秋天》
老舍《骆驼祥子》
林徽音《别丢掉》
鲁迅《阿Q正传》《社戏》
茅盾《子夜》
毛泽东《沁园春·雪》
钱钟书《围城》
沈从文《边城》
闻一多《 静夜》
我用残损的手掌
杨沫《青春之歌》
余光中《乡愁》
臧克家《老马》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卞之琳《断章》
曹禺《雷雨》
冯至《蛇》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7》
郭沫若《炉中煤》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林海音《城南旧事》
炉 中 煤
绿原《小时候》
毛泽东《七律·长征》
穆旦《春》
曲波《林海雪原》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闻一多《死水》
徐志摩《再别康桥》
殷夫《别了,哥哥》
朱自清《细雨》
臧克家《有的人》
刘墉的也不错,个人喜欢张爱玲和村上春树,只是不知道你的年龄适不适合看他们2人的
❻ 义勇军进行曲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思路:在听过义勇军进行曲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要在文章中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因文章产生的启发,或者对文章中观点的反思等等。
不同的场合听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要体现出它的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
《义勇军进行曲》听后感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想不管是作为一名学生,没有一个人不会不知道这首歌。 对于我们来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下听同一首歌,感受也是会有很大的不同的。因为一首好的歌曲,总是常听常新的。
音乐作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首歌曲。 当我第一次佩戴着鲜红的红领巾站在讲台下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正上一年级,那时的我,只是傻傻站在讲台下,听着国歌,脑子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如也,没有一点点的思想。
有时觉得它好听,心里就充满了新颖,愉快之情,有时觉得它不好听时,心里就充满了厌恶,厌烦和无礼之感,不仅如此,我还将它拿来与现在的流行歌曲相比较。 但在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突然间觉得我的行为和思想是那么的愚蠢,荒唐!
第二次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我知道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我却有了别样的感受。
我还是以同样的方式站在讲台下听着《义勇军进行曲》,这时听它有了一种新的体验,我的脑子里不再是空空如也,我的脑子里有了思想,此时此刻,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因为这首歌讲述了新中国的诞生,党的历程和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历经波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下来中国历史最光辉的一页,90年来,有过得失,有过挫折,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这首歌的背影是凄惨的,让人心痛的。
所以,当我第二次听这首歌时,我的心里有一种充实感,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胜利的快乐。此时,我又觉得《义勇军进行曲》是全世界最优美、最动听、最具有感染力的歌曲。
以后,不管我到哪儿,我都会很自豪、很自信、很骄傲的给他们唱出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无数次听,直到我成人的那一天,到我立业的那一天,再听这首歌时,我又会有怎样的心境和感受呢? 但是我坚信《义勇军进行曲》将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变成伟大的永恒的丰碑!
❼ 欣赏玩完《黄河大合唱》,你有什么感受20字
(一)
黄河大合唱,真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
(二)
提起20世纪的华人 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听着这激亢的乐曲,我心中顿时充满一股力量,我又细心地向屏幕上看去:词作者光未然。他15岁入党,在那战争年代,它在敌后做抗日救亡工作。又一次奉命渡过黄河执行任务时,它获得了一份创作的灵感。当他看到,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骇浪扑面而来,呼啸龙吟的声音如雷贯耳。他被这黄河的宏伟气势折服了。当他看到船工们在三月延安的初春光着膀子,用尽全力摇着他过河,喊出震天动地的号子时,它顿时被这情景感染了。他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它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于是,长诗黄河吟开始酝酿。
在延安的一个联欢会上,他当场朗诵这首诗,在场的作曲家冼星海被深深的感动了,他一下跳起来,一把夺过诗词,激动地说:“我能谱好,一定能!”于是,新的一轮创作开始了。在那严寒的冬天,冼星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终于谱好了《黄河大合唱》的曲子。在延安的大礼堂,当时的交响乐团首次演奏了这部曲子,合唱团首次合唱了这支壮歌,台上歌声飞扬。台下群情激昂。这支歌很快传遍了祖国大地。中华儿女高唱着这支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我们不能不说,这支歌给了中华儿女抗战的力量。
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昂首挺胸的屹立在世界东方。而这支诞生在战火中的歌却经久不衰。随着国门的敞开,世界各国人民都理解了这支歌。1947年美国人民齐声高唱这支歌,1964年日本人民齐声高唱这支歌,1991年台湾人民同样高唱这支歌……我们说这支歌给了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无穷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41年在前苏联,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黄河大合唱》属于明天的中国!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全球华人歌唱祖国强大的战歌!它将带领我们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灿烂的21世纪!
❽ 宗璞 红豆的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
1956年,作为新来的干部,江玫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大学母校。总务处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学时住过的房间。
房间内一切如旧,她在耶稣像后找到了自己当年放的小盒子,里面是镶着两粒红豆的银丝指环。她拿起这两粒依然鲜亮的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一样从心上升起,泪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她的生活中闯进了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学生萧素,另一个是萧素的同班同学齐虹。
萧素以渐进引导的方式,启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励她加入歌咏团唱《黄河大合唱》,在新诗社读艾青和田间的诗,带她阅读革命书籍,邀请她在诗歌朗诵会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让她参加墙报抄写、游行救护等工作。
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齐虹,以他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赢得了江玫的爱情。二人爱得如痴如醉。
北京解放前夕,萧素突然被捕,齐虹的反应让江玫清楚地意识到两人间的鸿沟无法跨越。与此同时,江母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死亡的真相。原来,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没有回来。
父亲的屈死和母亲的眼泪,切身的家庭悲剧,让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选择。最后,在国仇家恨的交错下,她坚定地拒绝与齐虹一起去美国,以“我不后悔”为两人的爱情画下了句点。
(8)黄河大合唱的重生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
《红豆》送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后,编辑们无异议通过这篇小说 ,将其作为“双百”方针的创作体现,发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上。
参考资料:
网络--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