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曲1937小说最新章节
A. 有哪些作家是自杀的
1、屈原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6、太宰治
太宰治,日本小说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逆行》、《斜阳》和《人间失格》等。太宰治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
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
B. 老舍写过那些作品
老舍的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写了在底层生活者的悲惨生活,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2)进行曲1937小说最新章节扩展阅读
未成合集,散落发表的作品收集如下: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控诉搂包的》-大鼓书词《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
《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
《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陪都赞》《青年》《青年突击队员》《清明》《日本撤兵了》《扫荡五气》《山高挡不住太阳》
《神仙辞职》《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饼》《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1》《祝贺儿童节2》《作诗》。
C. 像《马路天使》一样好看民国时期的电影吗
1、《松花江上》金山与张瑞芳正处在热恋之中的一部“私报于公”的作品,也是两个人唯一一次的银幕合作。
2、《渔光曲》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荣誉大奖的中国早期电影,最为突出的亮点是那首由蔡楚生作词、任光作曲的哀婉绵长、旋律优美的主题曲。
3、《壮志凌云》金焰、田方、王人美主演,最动人的是银幕之外的于蓝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而悄悄喜爱上银幕上的田方,而当时享有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帝”之称的金焰,通过这部电影,与“美牙美人”王人美一见钟情,喜结秦晋之好。
4、《八千里路云和月》白杨和陶金的“银幕搭档”的开门之作。
5、《家》、《春》著名大文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2,可惜缺少之3的《秋》与之相配套,想当年,大陆的上海和香港都曾经拍摄过这部名闻遐迩的代表作品。
6、《马路天使》几乎家喻户晓的一部由明星组合的佳作,赵丹与周璇个人情感的最佳“激情交叉点”。
7、《南国之春》在影圈有“南国乳燕”之称的陈燕燕的早期默片。
8、《青年进行曲》大剧作家田汉的忧国忧民的应时之作。
9、《太太万岁》张爱玲的“小资情调”代表作,卖点不是女主角的“太太”,而是喧宾夺主的大有“观众缘”的上官云珠。
10、《桃李劫》袁牧之和陈波儿的珠联璧合。
11、《啼笑因缘》“言情大圣”张恨水加上“电影皇后”胡蝶,精心演绎一出民国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喜剧。胡蝶一人饰两角,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倍感好奇。
12、《万众一心》民族电影加抗战题材的双相结合。
13、《西厢记》“银幕慈母”林楚楚的古装扮相,中国最早把王实甫的古典名著改编拍成的电影。
14、《塞上风云》当时话剧界的明星,如陈天国、舒绣文和黎莉莉等联合主演的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应景之作。
15、《夜半歌声》1937年拍摄、被誉为早期电影名片的号称“中国第一部恐怖片”。
16、《游击进行曲》《青年进行曲》的姊妹篇。
17、《大路》一部男性电影,充满阳刚之气,金焰的代表作,聂耳的(开路先锋),陈燕燕、黎莉莉的花枝点缀。
18、《铁扇公主》中国动画片鼻祖“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19、《摩登女性》著名影星欧阳莎菲的个人电影代表作,一部维护女权的新潮电影。
20、《清宫秘史》周璇与舒适主演。当年宏大的电影巨制,后来被毛泽东主席点名批判、并与刘少奇主席“关于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千古奇冤相牵连、还由此气死该片的导演朱石麟。
21、《渔家女》“金嗓子”周璇与“袖珍小生”顾也鲁联合演绎出一出富家少爷爱上可爱清纯的渔家姑娘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歌曲(疯狂的世界)便是源于此片。
22、《脂粉市场》又一部由“电影皇后”胡蝶主演的电影。
23、《不了情》张爱玲的言情故事,刘琼、陈燕燕的男女情事,当年大上海典型的“小资情调”,剧情缠绵悱测,堪称文艺类型片的代表作品。后来,还又发展到香港的同类片名和不同内容的一种无限延续。
24、《长相思》周璇和舒适的又一部时装电影,著名歌曲《夜上海》就出自此片。
25、《船家女》“标准美人”徐来和当年的当红小生高占非主演。
26、《慈母曲》顾名思义,“银幕慈母”林楚楚的电影代表作。
27、《恶邻》一部题材狭小的无声电影小品。
28、《儿子英雄》没有任何名气,但很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9、《二百五小传》田汉编剧,另名《梨园英烈》,把传统的故事和戏曲演员的悲欢离合结合一起,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30、《风雨江南》另名《结亲》,用讽刺的手法表现一幕“结亲”的闹剧,后来的《抓壮丁》的风格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效。著名小生冯喆一扫“英俊小生”的模样,扮演了一个迂腐的老地主,令人叫绝。
31、《风云儿女》该片的出名,主要来自于片中结尾处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令人浩气回肠的国歌。
32、《腐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此片并非列入中国早期影片当中,因为它是在1950年由上海的文华公司拍摄的。电影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改编,电影较好的体现了小说中主题的精髓。
33、《孤城烈女》陈燕燕的形象一反常态,所以,“四大名旦”的头衔当之无愧。
34、《关不住的春光》赵丹、徐韬、王为一作为“新疆难友”加多年知己好友,在银幕前后唯一一次的友情合作。女主角是与金焰离婚之后的王人美。
35、《秋海棠》秦瘦鸥的小说,马徐维邦的导演,李丽华的主演,一出旧中国戏曲演员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36、《红楼梦》曹雪芹的传世名著,在百年来的影坛上不知演绎了多少回。此番由当年的“四大名旦”之一的袁美云反串“公子哥”贾宝玉,周璇扮演林黛玉,王丹凤扮演薛宝钗,清一色的漂亮女明星,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37、《联华交响曲》由几部短片共同组成,贴近现实的写实作品。
38、《还乡日记》张骏祥与白杨短暂恋情的银幕合作,另一部是张骏祥导演、白杨与金焰主演的《乘龙快婿》。
39、《混江龙李俊》早期的武打功夫片,取材于“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章节。
40、《浪淘沙》吴永刚的“另类”导演作品,是中国影坛最早的探索影片,全片仅有2个人物,金焰和章志直把“逃犯”和“警长”这两个剧中人的鲜明性格,表演得很有层次。
41、《恋爱之道》冯喆和舒绣文继《裙带风》的再次银幕合作。此片在香港上映时引起广泛影响。
42、《明末遗恨》著名小生梅熹和“四大名旦”之一顾兰君的古装演出,该电影是在当时话剧演出轰动后开拍此片。
43、《母与子》卢碧云与张伐的主演,家庭生活和夫妻、母子亲情表露得真切感人。
44、《女儿经》女儿家的私事、烦恼事,这类题材在今后多年常演不衰。
45、《前台与后台》著名电影大师费穆的“实验性”电影作品。
46、《青春之歌》与1959年北影厂的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同名但内容却与之截然不同。前者是又名《青春颂》的充满“小资情调”的文艺生活片,而后者则是革命题材的典范杰作。
47、《人民的巨掌》“左翼”昆仑公司在解放之时的顺应新形势的过眼云烟之作。
48、《桃花泣血记》“电影皇帝”金焰与一代“无冕影后”阮玲玉的美丽与哀愁。
49、《天伦》传统的故事,传统的情节,传统的题材。
50、《体育皇后》黎莉莉的健美与风韵,早期明星的造星声势。
51、《天明》不错的题材,陌生的电影,深邃的立意,却距离太遥远。
52、《天堂春梦》路明、石羽、蓝马、上官云珠,四大影星,他/她们都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影星,该片也在中国影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53、《武则天》同类题材在不同年代反复上演,百演不厌,这是当年“四大名旦”之一的“顾兰君版”的大型宫庭巨制。
54、《希望在人间》上官云珠和蓝马继《天堂春梦》、《万家灯火》后再度联手,由银幕上的“夫妻”演变成真实生活中短暂的“情人”。
55、《相思债》一部模仿好莱坞的充满悬念的文艺类型片,在同时期不多见,很好看,戏中的插曲也很有味道。
56、《如此繁华》如此酸甜苦辣,如此悲喜交加。
57、《都市风光》看尽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
58、《少奶奶的扇子》根据外国作家王尔德的著名小说改编,此剧曾多次被中国影人搬上银幕,这部影片是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袁美云和英俊小生梅熹主演。
59、《生死恨》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人工上彩的京剧戏曲艺术片。
60、《新旧上海》狭义上的“新”与“旧”之间的老上海之比。舒绣文主演。
61、《新女性》一代影星艾霞自杀后复活于银幕,阮玲玉精心倾情的电影代表作。
62、《野玫瑰》王人美的美丽与粗野,金焰的率真与纯情,两个鼎盛时期的红粉佳人和英俊小生的“最佳银幕伴侣”与“最佳生活爱人”的影坛结晶。
63、《雪中孤雏》一部煽情的悲情故事。
64、《压岁钱》并非儿童题材,而是成人的事情。
65、《遥远的爱》秦怡和赵丹扮演的一对志不同、道不合的挂名夫妻,明星效应是这部影片的突出光彩。
66、《夜店》该片来自于俄国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在底层》,众明星捧场。
67、《一串珍珠》观看默片时期的无声形体,好似恍然隔世之感。
68、《银汉双星》又一部张恨水的“才子佳人”、“鸳鸯蝴蝶”,金焰是演出此片的“情场高手”。
69、《表》类似《三毛流浪记》,旧社会儿童的悲惨遭遇。
70、《姊妹花》“电影皇后”胡蝶闻名海内外的佳作,她一人扮演大宝、小宝两个贫富悬殊的姊妹,面貌相同性格各异,只可惜该片的姊妹片《再生花》现在不复存在。
71、《小城之春》1948年开拍,距离50年之后神奇地被世界权威电影机构评为中国唯一一部的世界十大经典名片。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是那浓浓的挥抹不去的乡思情愁。
72、《万家灯火》上官云珠和蓝马继《天堂春梦》、《希望在人间》后再度银幕结缘。
73、《一江春水向东流》距今为止,上座率最高、放映周期最长、观众观看人数最多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电影佳作。
74、《十字街头》含泪的喜剧,带笑的悲楚,冷酷的现实,还有白杨和赵丹的风华正茂。
75、《三毛流浪记》雅俗共赏、老少皆益的儿童经典形象和儿童经典故事,同类题材时隔多年至今无可与之比肩。
76、《乌鸦与麻雀》看完此片,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做“中国早期电影的典范”。
77、《神女》全片仅有三个人物出场,两段连贯的情节发展,一个形象鲜明的伟大女性—那就是阮玲玉。
77、《丽人行》上官云珠的转型,黄宗英的成熟演技,还有曾经风靡影坛“沙莉年”的沙莉,三个女性一台好戏。
78、《春蚕》大文豪茅盾早期的小说搬上同样是早期的中国银幕。
79 《孤岛天堂》电影大师蔡楚生的代表作,黎莉莉的风情万种,在银幕上尽现。
80、《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最早银幕上的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谈情说爱,只可惜是默默无闻的默片。
81、《情海重吻》比《劳工之爱情》进一步,但美中不足的仍是难听明白。
82、《方珍珠》老舍的原著,陶金的“破风筝”,戏曲演员的一出爱与悲。
83、《狼山喋血记》电影大师费穆的“实验作品”,比这出寓言故事更为称奇的是银幕之外的惊天秘密。
84、《宁武关》戏曲的原汁原味,与中国第一部电影的问世之作《定军山》一脉相承。
85、《忆江南》田汉的名剧,周璇和冯喆的主演,其中,冯喆的英俊潇洒,周璇的一人分饰两角,都显示出大明星的风采和无法抵挡的超人魅力。
86、《三个摩登女性》阮玲玉、陈燕燕、黎灼灼和金焰,三女一男组合成一幅三十年代青年男女的“浮世绘”。
87、《蝴蝶夫人》模仿外国名剧,迎合流行潮流,不是正宗,但很有味道。
88、《春残梦断》大明星刘琼和李丽华的文艺片典范。
89、《母亲》范雪朋、顾兰君等明星都演过同名的“母亲”,此次由秦怡主演的母亲,别有一番感觉,因为当时才二十几岁在影片中要将母亲从24岁一直演到74岁,是锤炼一个杰出演员最佳的良机。
90、《青青河边草》大明星王丹凤和严俊再次演绎中国版的《魂断蓝桥》,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结局把原片的悲剧收场,改为更符合中国百姓容易接受的“大团圆”。
91、《夜来风雨声》王丹凤与另一小生的爱情悲情,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不知让多少观众留下同情的泪水。
92、《新渔光曲》著名的《渔光曲》之后,再并非“狗尾续貂”的成功演绎。
93、《西厢记》这回是周璇的红娘,慕容婉儿饰崔莺莺,白云演张生,片中的《花好月圆》由周璇演唱,好听又流行。
94、《失去的爱情》秦怡与金焰结合后唯一一次的银幕合作,电影中两人演的是悲剧,而现实生活中两人却是新婚的喜剧开篇。
95、《幸福狂想曲》赵丹与黄宗英银幕上的首演伴侣,而银幕下的两人也由此片喜结良缘。
96、《假凤虚凰》石挥与李丽华的讽刺喜剧,由此还引发出当年上海界理发行业的集体大罢工。
97、《裙带风》冯喆与舒绣文的时事讽刺剧,话剧先红,电影后续。
98、《龙凤花烛》英俊小生冯喆一人扮演两兄弟,与小鸟依人的陈燕燕两情相依。
99、《鸾凤怨》青年男女的恩怨情天,爱恨情愁。王丹凤与冯喆一对“金童玉女”的最佳银幕搭档,到了16年之后又在银幕上联合演出了另一出“才子佳人”的《桃花扇》。
100、《共赴国难》第一部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内容的故事片,它让电影呐喊出民族革命的呼声,点燃起大众抗日救亡的火焰,当时的观众赞誉它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D. 老舍的《偷生》资料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著作书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4,的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
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l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
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选》
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
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
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选》
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选》
1984,百花
老舍(1899.2.3.——1966.8.24)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困苦的贫民家庭,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并兼任国民学校校长。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业余开始小说创作。写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月牙儿》(1935)、《骆驼祥子》(1936)、《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有话剧《残雾》,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话剧等,供艺人演出。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他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同时创作了《茶馆》、《龙须沟》等著名话剧。1951年,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写出历史的跃进。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虽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的迫害,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弃世。
作品介绍:
老舍戏剧集
《残雾》 《张自忠》《面子问题》 《神拳》《荷珠配》 《 归去来兮》 《秦氏三兄弟》 《方珍珠》 《龙须沟》 《春华秋实》 《茶馆》 《女店员》 《大地龙蛇》 《柳树井》 《青霞丹雪 》《青蛙骑手》 《全家福》 《西望长安》 《谁先到了重庆》。
老舍长篇小说集
《蜕》 《老张的哲学》 《 鼓书艺人》 《 文博士》《 火葬》 《无名高地有了名 》《小坡的生日 》《正红旗下》 《牛天赐传》 《赵子曰》 《二马》《 离婚》 《骆驼祥子》《 猫城记》
老舍短篇小说集
《赶集》 《热包子》 《爱的小鬼》 《同 盟》 《大悲寺外》 《马裤先生》 《开市大吉》《歪毛儿》 《柳家大院》 《抱 孙》 《黑白李》 《眼 镜》 《铁牛和病鸭》 《也是三角》 《蛤藻集》 《上任》 《牺牲》 《柳屯的》 《末一块钱》 《老年的浪漫》 《毛毛虫》 《善人》 《邻居们》 《月牙儿》 《阳光》 《樱海集》 《老字号》 《断魂枪》《听来的故事》 《新时代的旧悲剧》 《且说屋里》 《新韩穆烈德》 《哀 启》 《火车集》 《“火”车》 《东西》 《人同此心》 《杀 狗》 《我这一辈子》 《一封家信》 《一块猪肝》 《浴奴》 《贫血集》 《八太爷》 《不成问题的问题》 《小木头人》(童话) 《一筒炮台烟》 《集外》 《不说谎的人》 《创造病》 《敌与友》 《电话》 《狗之晨》 《记懒人》 《民主世界》 《牛老爷的痰盂》 《 沈二哥加了薪水》 《生灭》 《小铃儿》《新爱弥耳》 《裕兴池里》 《抓药》。
老舍曲艺作品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 《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 《控诉搂包的》-大鼓书词 《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 《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 《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 《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 《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 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 《陪都赞》《 青年》《 青年突击队员》《 清明》 《日本撤兵了》《 扫荡五气》 《山高挡不住太阳》《 神仙辞职》 《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 《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致富神咒 》《中秋月饼》 《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1》《祝贺儿童节2》 《作诗》。
(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 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