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节的网络小说
『壹』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
这部悲剧取材于忒拜国王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传说。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不过是恋母仇父倾向的一个化身。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对弗洛伊德的这种主张进行了批评,指出恋母情结缺少必要的科学依据。
(1)恋母情节的网络小说扩展阅读:
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他说,《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 “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
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笔,同为世界文学名著,分别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恋母仇父倾向的无意识升华。
『贰』 求恋母情节的小说
《儿子与情人》是一个经典爱情故事,主人公为莫瑞尔和保罗。主要内容: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自己也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对于这位莫瑞尔太太来说,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自己爱的对象,这种爱,不是单纯的亲情之爱,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此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因为这个爱人就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母亲。
结论,最有人伦的不伦之爱,这是一种爱情,最起码也要算是爱情之树上的一个分叉。
『叁』 弗兰克恋母情结人物分析
弗兰克憎恨父亲,一直视父亲为敌人,他对父亲是一种顽强的无理取闹的反抗与厌烦,也就是“恋母情结”让他心里仇视父亲。
由“俄狄浦斯情结”进行的思考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儿童成长,其性爱对象会发生转移,由最初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如口、肛门等转移向别人身上。而母亲由于承担了哺育孩子的责任,能够为幼儿提供生理上的需要和满足,因而成为儿童最初的性爱对象。在一定的成长阶段,特别是在男孩的潜意识里,总是想要独自拥有母亲的爱,而父亲则成为和自己争夺母亲的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因此男孩便会对父亲产生敌意,这样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结便形成了。
实际上“恋母情结”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常常不被人们所承认和发现罢了。其实不止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恋子情结等都包含一切与人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有关的行为及情感当中,并非只指性的本身,而是一切发生在潜意识内的情感倾向。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由于人们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比如《荆棘鸟》中菲奥娜对弗兰克的过分偏爱。在此情形之下,男孩就容易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把母亲当作自己特有的所属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与自己争得此所属物的敌人,一直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这在文中弗兰克与其继父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同样道理,女孩也认为母亲妨碍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夺走了她应占的地位。这些无意识的本能情感,除非在极端的情况下,否则人们是完全觉察不到的,同时也更是不愿承认的。但是只要我们对此能够有充分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正确对待这种情感,从而建立正常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不会让小说中的悲剧重演了。
《荆棘鸟》中的弗兰克由于自己特殊的身份,从小缺少父亲的关爱,而母亲却又把从情人那里得不到的爱倾注到他们的儿子身上,而继父又对他心存厌恶,所以弗兰克从小就针扎在压抑与仇恨当中。这种不健全的家庭之爱又缺乏正确的疏导,因而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但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俄狄浦斯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成健全理想的人格。在健全的人格之中,虽然俄狄浦斯情结还会不同程度地潜存于子女的心灵深处,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表现,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