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阅读理解
Ⅰ 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出自那张试卷
摘要 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出自2020年中教网作文题目
Ⅱ 高分悬赏!网络小说的传播学分析
一、定义
网络小说是指利用网络如BBS、Web界面连载发表的小说,与一般的小说比起来,网络小说的语法会更近口语并充斥网络流行语,另外除了文字内容,利用符号图案排版等进行变化也是其特色。网络小说是网络小说的主要形式。
二、发展
在中国网络发展最快的那几年鲜有好的小说出现,是因为当时作为网络小说第一大的网站对小说的原创并不关注,而后随着几大原创小说联盟的逐渐强盛网络小说才真正的抬起了他的头,网络小说的形成是因为网络时代人们对阅读娱乐的需要和追求正在转变又加上有商业公司的推动使得网络小说如鱼得水一般蓬勃发展目前中国网络小说的数量正逐步取代其他的小说类别成为中国第一的小说群。可以推诉到西路小说具体时间记忆已经模糊,最早的网络小说其实是论坛形式的YY小说,当初只是游戏之做最早崛起的几个团体分别是天鹰小说(已倒闭)幻剑书盟等,因为起源相同所以初期关系相对不错,后来因为起点的出现相成了三足鼎立的形态.因为盛大的加入使的起点一枝独秀.第一本书已经很难追究如果说有记载的比较早的书就该是天魔神谭了吧。
1、理想时代
中文网络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底和1991年初。1990年11月28日,中国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迈出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步。
1991年王笑飞在海外创办了中文诗歌网。中国留美网络作家少君,1991年4月在网络上发表《奋斗与平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篇中文网络小说。1997年11月2日的凌晨,老榕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论坛里发表了一篇名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文章,在短短的48小时之内,几乎传遍了整个网络。这是网络小说初次在传统媒体上比较有影响的登台亮相。
发展到1998年,电子公告栏(BBS)上出现了蔡智恒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由于这篇网络小说在电子公告栏上多次辗转张贴,原作者据说为邢育森。此外黄易的《大唐双龙传》、莫仁的《星战英雄》也风靡一时,小说门户网站如黄金书屋以及各种各样的个人网络书屋纷纷而起。1999年开始,更多的小说网站如榕树下、收费小说网站博库等大量成立。从2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阅读和写作;小说网站在经历了发展,整合,兼并,以及其他困难和波折之后,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网络技术基础上走向成熟,网络小说本身也出现了分化,2000年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传》、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和林长治的《沙僧日记》等优秀的作品不断出现。此后的几年里,个人博客的成熟和不断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的写作运动。
2、商业时代
在网络还处在门户为主时期 读者发现新的小说类网站大都是通过雅虎等门户进入,或者是通过各站间的友情链接。友情链接几乎是很多网站发展新成员的唯一方式,新网站进入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黄金书屋利用先发优势牢牢占据了网络书站老大的位置。号称“上网读书不识黄金书屋,再称网虫也枉然”。 在2001年11月的时候,宝剑锋等爱好玄幻写作创作的作者在西陆创建了玄幻小说协会。并于2002年5月筹备成立小说性质的个人网站,并改名为原创小说协会—起点中文网,简称起点中文网。在2002年5月15日,起点中文网成立的那一天,江南武士闯进了起点庆祝成立聊天群,大肆批评起点当时的书库系统,说得起点一干人等哑口无言。最终赢得了这场宿命之战的胜利,篡夺了起点网站建设的大权,将宝剑藏锋江南,并从此自号“藏剑江南”。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后世史学家对此大为感慨:“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人的相遇。。。改变了小说网站的命运”。 读写网是第一个实行网上收费阅读的玄幻书站(当时并没有VIP这个提法),而且是一建站就奔着收费去的。2002年2月读写网试运行,9月正式运行。建站的同时,发布“为推动原创小说的发展,本网计划向作者支付网络刊载的稿酬,欢迎原创作品加入”的声明。由于读写网建站的时机比较好,那时正是短信联盟最火的时候,通过短信代收费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当时,由于网站的建设人员过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规模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2002年底,中华杨和苏明璞等一批网络写手,离开铁血,成立了“明杨·全球中文品书网”。首次提出了VIP的概念。通过中华再起等热门作品,吸引了大批会员。到2004年4月1日,随着新版VIP阅读器的推出,起点VIP作品总数增加的100部,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远远超过其他网站。在起点的公告中称“经近半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其中稿酬最高已经达到创记录的千字40元(即单章节2000人次订阅,就稿费而言已与国内出版稿费持平),数十部作品稿酬收入在千字20-40元间,起点累计发放稿酬已近十万余元,仅3月份起点VIP作者稿酬冠军就得到超过4000余元的月收入。”
目前网文江湖基本上是以幻剑书盟为代表的CCBA(中国小说联盟)与起点中文网南北对峙,而起点的优势明显。
三、特点自己总结。…………………………………………
四、对网络小说的传播学思考
相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网络是大众传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备大众传播的所有特点。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往印刷技术与广播技术之间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正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正在从单向的媒介转变为互动的媒介。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的一些基本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的概念。尤其是网络的大众传播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同时,网络还有了社区类型的小众传播,比如“讨论社区”就反映出更多的人类传播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虽然网络传播仍然属于典型的大众传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际传播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人际传播特征的出现并不是大众传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类传播的进步。小说,作为一种人类信息与思想的重要传播方式,它也受制于传播媒介的变化与影响,因此,网络的出现也改变着小说。人们更看重网络小说读写的原因也正在于,通过网络人们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对于情感的传达、传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与太多的金钱,因为网络小说是一种“无纸化”的写作与阅读。
受众即读者,用在小说上即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品的阅读者。到了网络小说时代,这个群体的身份与地位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网络小说强大的媒介传播优势,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某些特征以及依据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备了对以往小说传播功能的补救与优化作用,网络小说在小说的大家庭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小说也使“沉默的大多数”(即读者)变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过去长期形成的写作权力过分集中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发表观点、抒发情感的需要,从根本上解放了受众。由人民小说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受众参与写作的例子,人民小说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这部小说,是将“风中玫瑰”的帖子和网友的帖子共同收录之后形成的,这是由作者和网友共同完成的小说,是最典型的读写互动小说。网络中出现的极为普遍的“接龙小说”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合作的《网上跑过的斑点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间中的读写互动尝试。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短暂地充当艺术家”已不是神话。网络解放了人,网络小说解放了读者,这种解放从大的背景上讲,实际体现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给精英与大众精神上带来了一种平等状况,这种解放是有意义的;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对于个体的一次难得的解放,人们终于可以从商品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从技术理性的控制中找到一处心灵自由的空间。虽然这一空间的存在形式是非物质的、虚拟的,但在精神上,人们获得了自由。
网络这种新媒介的产生既是一种传播技术的进步,也反映出作为新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介的“人性化”特征。当小说与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从而以新的文本传播方式被创作与阅读的时候,就本质上来看,它并没有改变小说的基本特性。网络小说写作仍然遵循着老套的小说创作方法:从情节的构思酝酿到故事的素材来源,从基本的遣词造句到复杂的表现手法,从思维想象的能力到创作灵感的激发,从基本的形象塑造到社会生活的描绘,从个体情感的表达到审美理想与对社会人生的评介等,无不照旧。网络小说同以往小说的不同只在于它因为借助于网络,从而更多地表现网络技术与印刷技术的不同,它可以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链接起来,从而给读者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与想象空间,带来更为丰富的娱乐兴趣与享受,将个体的欲望满足延伸到无限无穷的层次之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小说丧失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网络小说的意识形态性只是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分散化,每个人都以其个人的意识形态话语来组成整体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而且这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小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从创作到欣赏的诸多局限中解放了出来,改变了小说原有的制作与传播方式,但网络小说本身除去网络媒介的技术因素却仍然遵循着小说自身的创作与发展规律。当然,“媒介即是讯息”,介质的变换,必然使小说这一概念原有的定义或外延发生一些变化;另外网络小说的存在的确也给维护整个小说生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由此所引发的冲击也同样是深层次的。如果说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小说批评四要素问题,是从作者、世界、读者、作品几个方面对小说内部生产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论述,从而大大扩大和激发了小说研究的理论视野,引发了小说研究的一次革命性进步,那么网络小说的出现则要求我们从更为广大的空间区域去研究小说,尤其要更多地从小说之外的领域去研究小说所受到的影响、面对的问题。借用布尔迪厄的一个提法,这就是一个“场域”研究的问题。“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网络时代,如何处理小说场与其他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小说场内各系统之间的占位关系及其变化,这应该引起小说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这是我们今天不该回避的理论问题。用场域的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各种关系中进行思考,网络与小说的联姻,只是为小说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的场域空间,给小说研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它只是改变了小说的一些表达形式,而没有改变小说本身。
五、网络小说的问题及其救治
自古以来,小说一直作为一种高雅的、贵族化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尊崇与膜拜,中西方大体如此。如: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与“兴观群怨”将诗的价值与作用表述得淋漓尽致;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一步把文章的地位、价值与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虽然柏拉图为了“正义”与“德行”试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但他仍然坦承“自幼就和诗发生了爱情”;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并由此将诗看作是比历史更真实的论述,开拓了西方抬扬诗歌与小说的历史先河。小说作品的“卡塔西斯”(净化)作用,陶冶性情,化育人心,培养道德,开拓视野,滋润了无数孤寂而痛苦的灵魂,为无数生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有相当大的成分都得益于小说对于社会运动、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直接作用;面对现实的罪恶与残忍,人们总会到小说与艺术中去寻求幸福与慰藉;小说的审美之维以其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也总是会被理论家们用来作为反叛麻木、病态社会的锐利武器。无论现实如何移转,小说艺术永远都执着于美与真理,引领着人类幸福与前进的方向,保存着人类最后的希望。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小说,创作者较少将心思花在读者身上,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的视野放在主体情感的灌注、主题的开掘、题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修饰等这些作品本身的问题上去。因而才有了朗吉弩斯对于“崇高体”的论述,恩格斯关于戏剧“三融合”审美标准的看法等文艺理论原则的提出。作为一种良性循环的结果,在这种小说观念支配下,前网络时代的作品有思想深度,关注社会人生的深层问题,具有宏大叙事的特征。作家受到社会格外的重视,经济与政治地位普遍较高。然而今天,网络小说,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性几乎被消解殆尽,“重感性”“求刺激”“伤风化”的作品大行其道。网络时代,只有消费的逻辑,没有了真诚的信仰。写作是需要有知识储备的,需要有起码的人生阅历与文字修养,然而,小说网络化时代,这些已不重要。网络小说、博客写作已经将小说推向了“泛小说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公布于众,通过互联网广泛地散播。小说历来所推崇的崇高、深沉、美德、正义、人情等价值已经被逼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低劣的文字在诉说着低级趣味的故事。蔡智恒这个最早靠网络写作成名的人曾经坦言:“我并没有很好的小说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实力。”仅靠热忱而缺乏实力成就了痞子蔡,却败坏了小说。毋庸讳言,网络小说正处于幼年时期,它较之博大精深的传统小说有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它的泛滥的自由必然会导致小说的沦落,上网者以匿名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或表露情感,其中很多都是一种临时的表演,是一种无法信任的真实,而在个性价值实现方面,过度的偏激与无节制也常常使小说成为互相叫骂的工具,亵渎了小说的神圣性。基于此,有人从网络小说的多媒体技术给小说创作带来的隐患角度认为,网络写作削平了小说的意义浓度,抑制了读者阅读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网络小说在创作审美上的缺陷则表现在:一是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二是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欧阳友权从一个总体的高度认为,网络小说的缺陷与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质量不高,让人只见“网络”不见“小说”,或者有“小说”而没有“小说性”;二是网络写作的技术依赖问题,网络只是一门技术,小说则是源于人的精神,技术只是小说借助的工具,它应该受驭于小说的艺术目的,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插上创造的翅膀,创作者不可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三是网络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作者承担感的缺失问题。网络小说的确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但网络小说的兴盛我们却无法否认。有人将传统小说与网络小说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传统小说是经过几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锅老火汤,那网络小说便是一道时令小菜,新鲜,时尚,虽不如汤的实用,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坚实土壤。事实如此,网络小说现存的不足与缺限的确不用怎么大惊小怪,正如法国小说批评家蒂博代所说:小说不能归结为若干部杰作,“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无闻的成千上万个作家来维持小说的生命的话,便根本不会有小说了,换句话说,便根本不会有大作家了。”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网络小说写家的存在,没有庞大的网络小说阅读群,那么今天的小说就会是处境尴尬,举步维艰,一时被大炒而特炒的“小说的终结”问题也许真的就会变为既成的事实。本文相信,网络小说作为现时代的小说,是对这个时代表达方式和情感情绪的真实记录,崇高与美将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逻辑终究会重新得到读者的尊崇与爱戴,而作为消费者的读者也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欣赏一些肤浅的感性的文字,“写出好的作品”也仍然会是大部分作家毕生不变的至上追求。网络小说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评论家的事业则是替小说的这一未来呐喊助威。
Ⅲ 什么是叙事化图像
通过观看一张图片,能够给你反馈很多信息,就好像你在看的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故事一样。
意思就是说这张图篇所能传达的内容很丰富,能让人产生联想。
Ⅳ 叙事情节特色题从哪些角度答题
从叙事手法中答题,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叙述者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限制叙述作者可以用第一人称的姿态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比较客观地以第三人称去观察和叙述;
纯客观叙述中,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这里的作者也不在作品中出现,更加“隐含”,作品中常出现的人称是第三人称,仍是作者描写和叙述的对象。
(4)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阅读理解扩展阅读
例一 海明威《印第安营寨》 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叙述特色。
(1)小说以对话形式推动叙述,在对话中展开情 节,刻画人物。
(2)叙述语简洁含蓄,电报式的短句,少用修饰语,句子凝练而意味深长。
(3) 叙述语调冷静客观,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避免作者主观情感和倾向的渗入, 使小说具有冷峻意味。
Ⅳ 电子图像,文字,音频使文学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面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现状,研究者给予了诸多命名,诸如读图时代、视觉文明、视觉文化、图像文化、影视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等等.与此相应的是,文化研究的兴起、广泛传播及实践.毋庸置疑,在这些不同的命名中,潜含着共同的价值判断,即传统的文学及文学研究日趋式微乃至终结.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同一文化现象,各种概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理论研究的活力与切入视角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概念与术语的使用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随意性.因此,在讨论问题前,就需要严格界定与规范某些概念的内涵与使用范围,比如图像文化与视觉文化,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等.我们将沿用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来指称我们目前的社会文化现实.我个人把当代的视觉文化理解为与传统的语言文化相对的影像文化,主要以电影、电视等艺术为代表.
西方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类文化分成了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第一种,口头文化、手写文化、印刷文化、虚拟文化.第二种,马克·波斯特所界定的口传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电子媒介文化.第三种,哈罗德·伊尼斯从媒介角度,把西方文化分为文字和印刷两个时期,又可细分为9个时期: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中国纸笔时期;印刷术时期;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版、机制纸);电影时期;广播时期.第四种,巴拉杰在20世纪初的《视觉与人类》中,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视觉文化、读写文化,再到视觉文化这样一个螺旋式发展过程,我们的文化将重新迎来以“视的精神”取代“读的精神”,以“视文化”取代“概念文化”的时代.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另外一些西方学者如尼克·史蒂文森则把从媒介角度进行文化研究诸多理论流派划分为三大方法:第一,各种批判的研究的方法,如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探讨对媒介进行意识形态歪曲的各种系统性形式以及媒介与更广泛的所有制、权力和权威体系的联系;第二,各种象征和文化的研究方法或受众研究,主要探讨媒介的符号丰富性等,主要体现在麦克卢汗、詹姆逊以及博德里亚等的相关研究中;第三,考察媒介本身对我们共同视野的影响.史蒂文森认为,这三种研究方法对我们理解现代电子文化、印刷文化和口语文化均有裨益.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理论上来理解视觉文化以及它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的关系.这个问题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研究重心势必导致不同研究格局的出现,以及迥然不同的理论思考.这里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两个研究方向和领域.第一,把研究重心放在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研究上,主要考察它在视觉文化的时代语境中,从文学的生产、传播、文本到接受所发生的系列性嬗变,以及与此相应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品格与艺术特性.第二,把研究重心放在以影视文化为代表的当代视觉文化上,主要考察作为其整个艺术重要元素的语言在影视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功能、审美特性、叙述策略等.我个人以为,对前者的探讨更重要,也更迫切,这一理论需要我们来回答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一个越来越图像化、视觉化的社会,传统艺术尤其是具有高度抽象能力的语言艺术还有无生命力,是否就此终结?从现实情况看,文学的处境已经非常尴尬,而文化的图像化、视觉化才刚刚开始.语言艺术最终能消亡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要从理论上说明由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结果.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同样也要从理论上说明它在哪些方面进行变革才能应对视觉文化时代的严峻挑战,从而壮大繁荣文学自身.这些都需要研究者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学研究应该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媒介角度进行切入与突破.具体而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语言的媒介方式在人类技术演变过程中的更替以及对文学的生产、传播、文本结构及接受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语言艺术的媒介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以及基于媒介自身特点所引发的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的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克罗奇的相关主张,他认为艺术活动与媒介无关.事实与此恰恰相反,媒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媒介活动,正如美学史学者鲍桑葵所说,任何艺术家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对媒介的特殊能力,艺术家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的特殊灵魂.实际上,从媒介的角度来探究文学艺术早已有之,如亚里士多德在对艺术进行分类时就采用了媒介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众所周知,媒介自身的历史性演变有赖于新技术的问世,而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
对此问题,西方学者已作了富有成果性的理论探索,比如,麦克卢汉理论的核心在于,探究技术媒介影响人类感知的方式,这构成了今天媒介研究的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与麦克卢汉在媒介问题上的乐观主义相反,博德里亚持悲观论,对拟像和超现实的探究是其理论的核心;哈罗德·伊尼斯其理论的独创性在于,探究媒介在西方文明兴衰过程中的作用,与麦克卢汉把媒介分为冷媒介、热媒介不同,他着重探讨媒介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文明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对我们的文学研究而言,应该着重考察的是语言艺术在口传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三大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传播、文本结构、接受方式等存在的诸多显著差异和内在联系.概而言之,从作为媒介的语言来看,口传媒介的文化主要是听觉文化或听说文化,听觉生活压制着视觉价值,比如,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本和早期的书籍是被用来高声朗读的,诗歌是被用来吟咏和歌唱,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印刷媒介的文化主要是一种读写文化.与口头传播时期通用的那种重复性的对话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印刷媒介能将事件以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和客观的方式进行组织,促成了线性的、序列化的因果思维方式.此外,以页面文字所具有的物质性与口传文化中言辞的稍纵即逝相比,印刷文化以一种相反但又互补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识分子和理论家的权威.印刷媒介也使文学生产与接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说书—听书,而是写书—读书,从而营造了一种更鼓励人们思考的文化环境,培育了自我反省的概念,书被静静阅读的过程中,审美静观、审美沉思的审美观念也得以形成.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口头传统蕴含的是精神,文字和印刷的固有属性却是追求物质,口头传统之式微,意味着对文字的倚重(因而倚重眼睛而不是耳朵).
从印刷人到现代的图像人,完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标志是照相术的发明.此后,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电视相继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影视文化的蓬勃发展,昭示着我们社会进入了电子媒介文化阶段.电子媒介文化不是听说文化,也不是读写文化,而是视听文化或视看文化.而传统的读写文化如何在这一阶段生存与发展,则是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的理论问题.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使用纸质媒介,也可以使用电子媒介作为载体、传播方式等等,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性与美学品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探究.这是因为,新媒介、新技术的问世,在改变人的存在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对世界、现实生活的感觉方式与审美心理,自然也就改变着对原有文学的认知模式,比如19世纪到20世纪小说叙事模式的深刻变革.现代人要求一种快捷、直观的生活节奏与方式,而这些与印刷文化所要求的宁静、平和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即使阅读文字性的艺术品,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以一种悠然的心境咀嚼、品尝、沉思艺术,而是一种随意性的浏览、扫描,要求的不是永恒的审美体验,而是瞬间的心领神会.现代人的这种内在需求,必然导致文学书写模式、传播模式、接受模式等方面的变革,而文学研究则需要从当代视觉文化这一主导格局中来思考文学面临的挑战.
面对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所遇的困境,文学研究者的应对策略不应是纷纷转向文化研究,甚至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这样最终就取消了文学与文学研究;不应是只研究广告、服装、影视等流行文化.这些确实需要我们去研究,但目前更需要我们研究的是,文学研究如何面对视觉文化的全面挑战.文学研究要突破,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需要从媒介的角度来思考语言艺术在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语言艺术在每一阶段,其文学生产机制、传播方式、文本结构、叙事模式、接受方式等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就要求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范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以媒介因素为核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把文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作者简介】张永清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
从艺术的“生产工具”方面考察,文学的“生产工具”或者说媒介就是“语言”.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远古的龟甲简牍文学发展到现代的纸介质文学,语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网络文学的存在也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只不过是一种特 殊的计算机语言,我们称之为是数码,即“bit”(数位)和“byte”(字节)的转换与解码.从人性化语言到智能化语言,文学生产工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改变了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反映了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了新的文学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
Ⅵ 如何看待网络玄幻小说的叙事模式
网文不需要文笔这是错的。网络小说不需要多么优美的文字,但它对小说的技法却极为坎坷。通俗点讲就是套路。但技法并不是套路。我很难用几句话便解释清楚他们的区别。我只能说,套路是死的,技法是活的。日更万字,完本成神,这也是错的。作为职业写手,万字的目标量也是很难做到的,更别说新人了,除非你有特别的注水技巧。完本能积攒信誉,但不一定成神,有时候你坚持完本是在浪费时间。
Ⅶ 如何评价网络小说的审美特性,以类型小说为例进行分析
摘要 天的网络文学,人才辈出,涌现出了慕蓉雪村、安妮宝贝、明晓溪、步非烟、沧月、醉鱼等一大批影响巨大的网络作者与写手,创作出了大量令人瞩目的作品。但是对于“网络文学”这词至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Ⅷ 跪求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高中语文合集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Ⅸ 小说的叙事都有哪些视角
1、以第一人称为主视角,既“我”的自述,这样的讲述能够让读者快速地进入故事的情节中,感受人物的情感。
2、以第三人称为主视角,既以故事中的某一个主人公为主,使故事更加饱满真实。
3、以整篇故事的所有主人公展开叙述。这样的叙述读者能够了解整个故事的所有人物的全部背景,情感等,也能全面了解故事整体的时间线、情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