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网络小说
① 明末清初有哪些小说
明末,小品散文大量产生。张岱于明亡后作有《陶庵梦忆》等。
明末,董说作有《西游补》,与陈忱作于明亡后的《水浒后传》,同为明末清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明亡。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
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
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作有诗《后秋兴》104首等,其散文标志着明末清初文风的转变。吴伟业为“娄东诗派”领袖,作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等,继承元白“长庆体”而有所发展,被称为“梅村体”。
明末清初以后,才子佳人小说逐渐流行,其早期作品有《玉娇梨》(张匀)、《平山冷燕》(张匀〔?〕)、《好逑传》(署“名教中人”)等。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 长篇弹词《天雨花》(陶怀贞)约作于本年前,为较早的弹词代表作品。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 侯方域卒(生于1618年)。侯方域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侯方域作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魏禧作有《江天一传》、《大铁椎传》等。汪琬作有《陈处士墓表》等。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 金人瑞(圣叹)卒(生于1608年)。金人瑞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与毛宗岗评点的《三国志演义》同为清初评点派小说戏曲理论代表著作。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约撰于本年至次年间。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杜浚、钱澄之、归庄、吴嘉纪、魏禧等。均为清初的明遗民作家,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反清的民族思想或民主思想。顾炎
武作有《日知录》等。王夫之作有《黄书》、《噩梦》及《姜斋诗话》等。
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 兴庄延鑨私修《明史》狱,次年结案,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有清一代、“文字狱”接连不断,较历代为烈。
顺治至康熙初期诗坛,施闰章与宋琬齐名,时号“南施北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齐名,后称“岭南三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 李玉卒于本年后(大约生于1610至1620年)。李玉与朱素臣等改革传奇创作,使之符合演出要求,形成“苏州派”。李玉于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入清后作有《千锺禄》、《清忠谱》《与朱素臣等合撰)等。朱素臣作有《十五贯》等。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朱彝尊于本年编成《词综》,其创作开“浙派词”端绪。清初以来,一变明人不重视词作的风气,词坛渐趋兴旺。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李渔卒〔?〕(生于1611年)。李渔作有传奇集《笠翁十种曲》(《风筝误》等10种),又撰有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约于本年前后基本写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为清代短篇文言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褚人获的长篇小说《隋唐演义》约写成于本年前后。
公元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陈维崧卒(生于1625年)。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又与毛奇龄同为骈文作家。骈文自唐以后趋于衰落,至此复振。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钱彩的长篇小说《说岳全传》约写成于本年或乾隆九年(1744),为清代英雄传奇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纳兰性德(满族)卒(生于1655年)。纳兰性德词自成一家,作有〔长相思〕(山一程)、〔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等。
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洪升撰成传奇《长生殿》。次年因在皇后丧期内演出,洪升被革除国子监生员籍,观剧者赵执信被革职,查慎行被除籍。
查慎行为康熙年间“宋诗派”代表诗人,作有《金陵杂咏二十首》等。
公元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孔尚任撰成传奇《桃花扇》。孔尚任与洪升齐名,时号“南洪北孔”,同为清代戏曲代表作家。
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叶燮卒(生于1627年)。叶燮撰有《原诗》,倡“才、胆、识、力”之说,为清代诗话的代表著作。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洪升卒(生于1645年)。洪升还作有杂剧《四婵娟》等。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王士禛卒(生于1634年)。康熙时期,王士禛编有《唐贤三昧集》,推崇唐诗,提倡“神韵说”,流行一时。其论诗之语后被辑为《渔洋诗话》、《带经堂诗话》。其诗歌作品有《秦淮杂诗》等。
兴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方苞被株连入狱,后作有散文《狱中杂记》。
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蒲松龄卒(生于1640年)。蒲松龄还作有俚曲《墙头记》等14种。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孔尚任卒(生于1648年)。孔尚任还与顾彩合作有传奇《小忽雷》等。
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沈德潜的《古诗源》编成于本年。沈德潜又编有《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撰有诗话《说诗晬语》,提倡“格调说”,于雍正、乾隆年间流行一时。
公元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 厉鹗所编《宋诗纪事》于本年刊行,收辑宋代3800多家诗人诗作及有关资料。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方苞卒(生于1668年)。方苞提倡“义法”,开创“桐城派”古文。
袁枚辞官居江宁小仓山随园。其论诗提倡“性灵说”,流行一时。所著《随园诗话》(刊行于1790年)为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之一。同时稍后,主“性灵说”的诗人赵翼撰有《瓯北诗话》(成书于1802年)。袁枚、赵翼与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又称“前三家”)。
乾隆至嘉庆年间,骈文创作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与桐城派古文对立的骈文流派,其代表作家乾隆前期有胡天游等,乾隆中期以后有袁枚、汪中(作有《哀盐船文》等)、洪亮吉等。
② 找关于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书籍
清史通鉴,清实录,满文老档
清实录
摘 要:《清实录》是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是研究清代历史必须凭借的重要文献。由于历史的原因《清实录》存有多个版本,而且各版本在不同程度上有过被修改的痕迹,对照各版本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述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清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后世当权者对待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真实态度。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共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是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除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纂官等五十一卷外,其中《满洲实录》八卷、《太祖实录》十卷、《太宗实录》六十五卷、《世祖实录》一百四十四卷、《圣祖实录》三百卷、《世宗实录》一百五十九卷、《高宗实录》一千五百卷、《仁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宣宗实录》四百七十六卷、《文宗实录》三百五十六卷、《穆宗实录》一百七十四卷、《德宗实录》五百九十七卷,以及《宣统政纪》七十卷。各朝实录,篇幅不等,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多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内容。《清实录》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用编年体体例记载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一个编纂了实录。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仅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的人员完成了《宣统政纪》。此书虽不再用实录的名称,但体例与实录无异。
清朝沿袭自唐代以来的旧制,上一代皇帝死后,由新即位的皇帝命大臣开馆纂修上一朝皇帝实录。清代的实录馆是一个临时性机构,开馆后,从宫内调取上谕、朱批奏折,从内阁调取起居注及其他原始档案,由修纂官整理,按时间顺序和纂修凡例加以编辑。由于实录主要记载封建帝王的言论和活动,并将传之后世,涉及最高统治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他们身后的名声,所以最高统治者对实录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在确定编修人员时就非常慎重,按照惯例皇帝往往让最信任的贵戚担任监修,特别是监修总裁官、总裁官和副总裁官等高级官员,多为皇帝的亲信重臣,以保证实录的编纂工作按照皇帝的意愿进行,不致留下对其不利的记载。另外,编修一朝皇帝的实录堪称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所以在担任实录编修工作的人员中,也有相当多的当时名震一时的文人学者。
《清实录》是经过整理编纂而成的现存的清史原始史料,是研究清代历史必须凭借的重要文献。但在清代,实录从未刊布,只缮写若干部藏书于京师、盛京两地的宫禁之中,极少有人能够阅读。1986年11月,中华书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皇史大红绫本、上书房小黄绫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定稿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的乾清宫小红绫本、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盛京崇谟阁大红绫本等版本,相互补充,出版了比较完整的《清实录》影印本。
满文老档
满文老档
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记载天命纪元前九年至天命十一年 (1607~1626) 、天聪元年至六年 (1627~1632) 和崇德元年 ( 1636 )共27年的史事。原本为巴克希库尔缠等奉命用老满文纂修,天聪六年 (1632)改用有圈点满文(新满文)修撰,共37册。乾隆六年 (1741)内阁大学士鄂尔泰、徐元梦奉命将无圈点字档册中难以辨识的无圈点老满文捡出,附注新满文,编成《无圈点字书》一部。乾隆四十年,内阁大学士舒赫德等奉命按档册原档整理重抄。历时3年抄出一部,内含照写本 、音写本各一套,每套26函,180 册,称草本 。照写本为老满文无圈点字档册;音写本为新满文加圈点字档册。后以草本为蓝本,用正楷字重新缮写并用黄绫装潢一部,是为正本,供皇帝阅览,称大黄绫本。乾隆四十三年又据正本重新缮写,是为副本,称小黄绫本。原本存于台湾,草本、正本及《无圈点字书》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本存于辽宁省档案馆。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多为清入关以后官撰史书所不载,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星源集庆》是清代记载皇帝直系的玉牒。1661年(顺治18年)成立玉牒馆,由宗人府宗令、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人分任正、副总裁,组织专门写作班子编修玉牒。各地方官负责调查核实户籍然后上报。爱新觉罗氏宗人对此事也极为关心,因为人册与否直接关系到每年领取饷银以及爵位、官职的承袭、婚丧嫁娶的赏赐等待遇,所以谁也不肯漏掉。为适应人口变化的情况,规定玉牒每十年修订一次。死亡者注明,新生者补充,所以玉牒越修越厚,到光绪末年已达七大册、1100多本。其中甲乙丙丁四册记宗室支系,用黄绢做封皮;戊己庚三册记觉罗支系,用红绢做封皮。到嘉庆时,命在玉牒之外另编一册皇帝直系的谱牒,书成之后请皇帝审批,嘉庆帝题了《星源集庆》4字作为书名。星源,指古天潢星,亦称天池,喻帝王贵胄导源于此,永垂万世。
永宪录 作者: 清 萧奭 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本书系记录康熙六十一年(公元一七二二年)到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七年间发生的几椿重大历史事件
清史编年 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
清朝通史(咸丰同治朝)-朱诚如
《清史纪事本末》由著名明清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南炳文先生和白新良先生等主编的10卷本、300多万字的白话本《清史纪事本末》,近日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首部以白话编撰的采用传统的纪事本末体例的中国断代历史学专著。
③ 推荐一些小说啊
给你推荐两本架空历史的小说,回明看过了就看后一本吧,很精彩,下面是我写的感受。
一本是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这本书很出名,出来也很久了,当初的排名也不错,喜欢架空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看过了吧,或许还有些人没看过,再推荐下吧。
回明是我完整看过的第一本网络小说,在回明之前,更多无聊的时候是在言情里转悠,说实话更多的其实是想找本有点黄的小说打发下时间,可是总找不到。有一天实在无聊,看到了回明。在这之前我对架空历史,完全没有概念,这也可能是我看得如此认真的原因。最初,我是带着“穿越回去的人能不能改变历史轨迹和历史人物的命运”这个问题看的,所以看得牵肠挂肚。后来越看越觉得精彩,真是不知道什么事情还能令我如此痴迷。那时,我正好失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的看,睡觉的时间实在是比上班时睡得还少,总感觉睡觉就是浪费时间。真是看着小说,就不忍心再去吃饭和睡觉。感觉实在不行了就睡一会,睡不了几个小时又接着看,真是着迷了。
看完后,给我留下几个显著的影响,一个就是开始对网络小说开始感兴趣。原来也看过网络小说,但总感觉糟粕太多,总找不到精品。这本小说改变了我这一观念。另一个影响,就是我对穿越历史题材的小说开始情有独钟。以至于其他题材的小说,都没有兴趣接触。再有就是很想找关于明朝题材的小说,也就是开始对明朝感兴趣,以至于关心了下历代明朝皇帝。其实原来我是很反感明朝的,对明朝的服饰,尤其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很反感,这本小说改变了我对明朝的这些印象。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开始在架空历史题材找我想看的小说,一开始还局限在明朝,后来感觉明朝里实在没有与回明相媲美的小说了,再就是看排行排在前面的历史小说,可是感觉都是垃圾(语言偏激了,个人意见),我很纳闷回明这么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不是榜首。后来看了好像是混在康熙末年,和极品家丁。实在看不下去。拜托,虽是“本故事纯属虚构”,但也太出情理之外了,也许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有代沟吧。后来找了好长时间,也没看到适合胃口的作品。我想是不是我对月关的风格情有独钟啊,于是又随着他的另一部作品《大争之世》的更新,看完了。个人认为,大争之世,虽然也很优秀,但很难超过回明,对大争之世的态度是可看可不看,无聊才看。
后来我常想,是什么让我对回明情有独钟?是月关的文风?文笔?还是故事本身?还是我对穿越题材的初次拜读?可能都有原因吧,里面有很多情节都令人感慨万分,激动不已,荡气回肠。现在想到回明,仍然可以想起一个本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穿着一身白色长褂,而身份却是年轻的将军,就是这一个柔弱书生带着大明的军队叱咤边疆,拓疆千里。他没有把后世太多的科学成就搬到明朝,也没有用后世的观念来经商富可敌国,更没有偷了后世的诗词来博一个功名,更没有开议会建共和,但这个人物却如此鲜明而又真实。还有那个小家碧玉的妻子,傲气的马怜儿,智计百出的成碧,真情实意的小皇帝······也许正是月关刻画的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才使我对这本小说如此挂怀。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不知道是其他作者是忘了还是笔力不够,怎么刻画的形象如此苍白?还有就是回明的故事情节,我觉得这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可避免的代入作者的历史观和对历史的评价,故事中那一句句铮铮的豪言壮语是作者摆脱现实生活后的直抒胸臆,更是对现实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这部作品寄托了作者太多太多,也影响了我很多。月关合起来就是“朕”,而在《大争之世》中有一章标题就是“朕即天子”,我总是不经意间想到这个联系,于是我想,给月关一个位置,天下又是怎样一番状况?说得太远了,也许这只是月关不经意的一个故事。
但我还是要真诚地把这部小说推荐给大家,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它大气,它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优美的文笔,各种各样鲜明的人物,还有就是有点YY而不过分。
我觉得这个故事最后让杨凌有了一定的功夫,实在是个坏主意。正因为他有了功夫,就少了一对很好的矛盾,故事就不好展开。杨凌的柔弱,就像维纳斯的断了的双臂,就像《潜伏》中翠平的不成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杨凌有了功夫后,这个任务会更完美,但如果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就没有故事可说了。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实不是我本意,看来我也是太磨叽了。
另一本向大家推荐的就是现在正在更新的《唐朝公务员》,正是不再对明朝独钟之后,才发现了这么优秀的一部作品。经历了对回明的痴狂,原以为不会再对哪本历史穿越的小说如此着迷,可是看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知道我错了。
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者的文笔很优秀,故事很好看,人物形象很丰满。单论文笔的话,个人感觉水叶子(唐朝公务员作者)比月关要更胜一筹,水叶子的对情节的描写功夫,实在是有大家风范,我个人水平有限,实在是说不到位,大家看看作品中唐成娶毒寡妇那一章就知道了。可能是个人专业的原因,对文笔不好的作品实在是懒得看,文笔不好,有再好的故事,也不能使故事的情节和人的形象在脑中像电影一样再现。正因为这样,看到《唐朝公务员》才如此惊喜:太优秀了!如果说文笔带给我惊喜的话,作品中的情节实在就是完美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说来容易,做到太难。而水叶子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切皆是意料之外,而最终却是情理之中。水叶子实在是太会写东西。这么好的作品排名却不是很好,我很纳闷怎么懂的欣赏的人这么少呢?难道真的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小众作品吗?我不感觉自己在小众的范围外啊。在别的作品中如果偷上几首后世的名作,就已经名动全国,连皇帝老子都震惊不已,而且连连圣旨授官,而在这不作品中,主人公偷得诗都写成一本书了,皇帝还不知道他是谁;而为大唐的修路事业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考上了进士后,仍然被扔到了偏远山区从七品县令做起。而主人公就是这么不起眼的身份,作者却能写出让读者震惊,欣赏,兴奋不异于主人公要当皇上一样的感情。作者实在太厉害,在别的作品中这些是不可想象的。例如,在别的作品中如果主人公要坐宰相了,你肯定为主人公高兴,但在这部作品中就是主人公娶个妾,也让你替他高兴得丝毫不差他要坐宰相了。这就是作者的厉害之处了。
太晚了,困了,就写这么多吧,大家不妨看看,如果看着高兴,记得要感谢我,并给我推荐作品;如果不高兴,就去怪作者吧。
唐朝公务员也是写的一个书生的故事,与回明不同的是一个在乱世,一个在盛世,一样的是都同样精彩。
《唐朝公务员》一开始可能你会感觉作者太磨叽,但你细细看下去,就会觉得那些是必不可少的伏笔,正因为有这些伏笔,人物形象才会这么丰满,作者也说开头是他写得最用心的地方。
④ 我很迷历史,请大家推荐几本写得有趣的历史小说吧~类似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样滴~
正史型:《张居正 》(荣获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 《大秦帝国》(呵呵、听说作者十年呕血之作、从商鞅入秦开始) 《德川家康》(这本是读史的都知道)
白话文型:《明朝那些事儿》(关于明朝、7本) 《先秦凶猛》(系列六本、关于先秦时期)作者潇水的一系列书
网络小说型:《家园》 《开国功贼》
个人感觉明朝那些事儿最适合你 当年明月大大说史确实很好 个人认为80、90后史迷必看之作
以上狗狗都有
ps:我也看不下文言文的 但是我去图书馆借白文文的正史看 再看正史 (或者混着看、虽然头有点晕) 不过效果挺好 呵呵
有需要留言
⑤ 清朝历史方面的书
中规中矩的、但能看懂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慈禧》《细说清朝》
历史小说:“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
非常正经的:萧一山《清代通史》《清史大纲》
阎崇年《明亡清初六十年》
谭伯牛《战天京》《天下残局》
唐浩明《曾国藩:黑雨、野焚、血祭》
老实说,现在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符合原貌的犹如凤毛麟角,何况穿越,个人认为不过是借着有名的人物和背景大唱言情。先提个醒,历史和小说与电视剧是有很大差距的,剧中俊逸潇洒玉树临风的男主角说不定只是杜撰,现实这种东西,伤不起啊。嗯,如果想要怀抱一些美好,就看清穿的小说吧 http://..com/question/178581344.html?an=0&si=3
⑥ 要几部后宫小说,清穿的,
以下是我觉得文笔好的小说,都是我觉得经典的,别嫌少呀!
《后宫——甄嬛传》内容简介
那一年,甄嬛十五岁。选秀是每个官家少女的命运,每三年一选,经过层层选拔,将才貌双全的未婚女子选入皇宫,充实后庭。她抱着只不过来转一圈充个数的念头而来,因此薄施粉黛,如此轻描淡写,只等皇上“撂牌子”,让她落选。她立意要嫁这世间最好的男儿,和他结成连理,平平安安白首到老。在她心中,皇帝坐拥天下,却未必是她心中认可的最好的男儿--至少,他不能专心待她。
可命运开了个玩笑:皇帝相中了她的智慧、气节与端庄,她被皇上留在了宫中。事无可避,也只得如此。历代后宫都是是非之地,况且云意殿选秀皇上已对她颇多关注,想来今后必多是非,甄嬛原想凡事瞻前顾后,循规蹈矩,以求自保。可是在后宫之中生存下去的人哪个不是聪明绝顶之人?甄嬛容貌绝色,才艺两全,尚未进宫已惹皇上注目,后宫之人嫉妒暗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是事已至此,已无退路,只有步步向前!玄凌(皇上)的出现让她突然爱上《诗经》和乐府里那些关于爱情的美妙诗句。在她的想像里,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一律成了她和他。依靠皇上的力量,她的家族能否有更好的前途?她的人生会不会因为他也许稀薄也许厚重的宠爱而变得更有意义一些?她在自己的身体和面容上发现了一些蛰伏已久的东西,现在她发现它们在蠢蠢欲动。既然已经决定了,那么,甄嬛要一个最好的开场,一步一步踏上后宫这个腥风血雨之地!
《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
作者:千本樱景严
看书是广博的,深度是不够的;
潜能是无穷的,惰性是坚强的.
清水文,半架空,所以,女主不是历史人物,是凭空捏造的.四四还是那个四四,不会专宠一个女人,女主还是女主,最爱是自己,不会让一个男人挡住自己的天空.
虽然知道清穿的文已经烂了,因为最近太无聊,又正好看了两篇四四的清穿文,都不错,所以,头脑发热,一冲动就又挖坑了.
《步步惊心》
晋江清宫文三座大山之一,出现的时间大约与梦回同时,在文风上与梦回却迥然不同,作者桐华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看这篇文时,我是真心疼里面的若曦,宁可她愚笨点,却偏偏是这么一个灵秀的人,终篇看完之后,我脑子历史中回荡着仓央嘉措的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爱;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桐华姐姐应该也是一个四爷党吧。
《在清朝的生活》(我挺喜欢的,类似种田文,有宫斗内容,但不多,女主从小老婆奋斗到妃子再到皇后的故事)
这是写一位对历史不了解,却成了清穿女的故事;
这是写一位只想平平淡淡的生活,却嫁给雍正的故事;
……
既来之则安之,看不一样的钮祜禄氏。
⑦ 求讲清朝历史的书书
.细说各朝系列之---《细说清朝》黎东方
2.《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3.《正说清朝三百年》---林涛
4.《清宫秘档》 备注:1解释一下‘正说”二字 “正”是指举史实来讲,客观公正 “说”是指用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们对历史欣然生 趣 “ 正说’可谓集合了“戏说”的灵活性和教科书的真实性为一体 2本人推荐《细说清朝》写的确实不错 3可以看一下余秋雨的书
补充:有些穿越小说,比如《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清穿文,上面对历史的描述也是比较的详细,既可以当历史有可以当小说。。。
关于清朝的历史,建议看一下孟森先生的著作,包括《清史讲义》,《清朝前纪》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满洲开国史》,《朱三太子事述》等,其中《清史讲义》,在利用《清实录》、《清史稿》的同时,又兼采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是一部水平较高的断代史专著。孟森在《满洲开国史》一书中集中揭发了二百年间清与明之关系真相,诚为历史上一大快事。他对明清人物活动的研究多具灼见明识。如明朝建文、朱三太子等及“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承统”及董小宛、顾眉(横波夫人)、孔四贞、香妃、顾太清(丁香花)五个女性的著述文字,皆具有时代人事的重要意义。
⑧ 有哪些关于清朝正史的书能让人更直接的了解大清朝。
1、《清史十六讲》。《清史十六讲》是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锺翰。本书主要是从王锺翰先生论著中选出十六篇代表性作品。
2、《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清实录》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
3,《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
4,《清朝的皇帝》,《清朝的皇帝》是2008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阳。
5,《正说清朝十二帝》,是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阎崇年。
(8)清朝历代网络小说扩展阅读:
1、《清史十六讲》,王锺翰先生是著名的清史和满族史研究专家,很多文章发前人所未发,对清史满族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清史十六讲》从王锺翰先生论著中选出十六篇代表性作品,大致包含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历史人物研究方面,如《论袁崇焕与皇太极》《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满族史研究方面,如《释玛法》《释阿其那与塞斯黑》等;清代官制方面,如《清代官制简述》《谈军机处》等。
2,《清实录》是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是研究清代历史必须凭借的重要文献。
由于历史的原因《清实录》存有多个版本,而且各版本在不同程度上有过明显被篡改的痕迹,对照各版本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述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清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后世当权者对待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真实态度。
3,《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
4,《清朝的皇帝》是高阳的作品,勾辑了爱新觉罗的祖先及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等清朝历代天子的相关史实。
5,《正说清朝十二帝》该书讲述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清朝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
叙述了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无论是英明的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说一个王朝的兴衰没落,正说一个时代的岁月变迁。
⑨ 讲清朝历史的书籍
1、《细说清朝》
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康有为、慈禧等历史人物。
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还阐释了顺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历史之谜。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2、《正说清朝十二帝》
该书讲述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清朝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
叙述了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无论是英明的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说一个王朝的兴衰没落,正说一个时代的岁月变迁。
3、《正说清朝三百年》
本书14个专题,旨在反映清王朝的主要方面及其发展。“帝王”部分不仅仅反映各帝性格、功过,更企图通过叙述各朝大事,勾勒清王朝的兴起与衰亡的轨迹。
“后宫”、“皇宫和皇家园林”、“王室”、“政治”、“官吏”、“法制”、“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科举”、“文化” 这些专题既横向展示清朝主要方面又纵向性地逐阶段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发展。“灭亡”专题则专门叙述其灭亡过程。
4、《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5、《太监谈往录》
《太监谈往录》系多名晚清太监回忆录的合集,包括《宫廷琐记》(信修明著)、《清官太监回忆录》(马德清等述、周春晖记)和《太监往谈录》(耿进喜述、朱家浯记)3个部分。
内容多为身之亲历、目之亲睹和耳之亲闻,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作者的太监生活及相关的宫廷见闻。
虽然他们在清官的服役时间、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文化程度、思维定式各有局限,所述内容或多或少与事实存在误差,但由于都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却可以弥补史料之阙。将一个个零碎的细节连缀起来,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段鲜活细腻、有血有肉的历史。
⑩ 清朝穿越小说有什么》
红袖添香小说网
《杀手格格》
她是一个杀手,经历十年的血染生活,终于疲惫,在选择放弃的那一刻穿越至雍正年间,阴差阳错被认为格格进入皇家御苑——圆明园。
他是她名义上的哥哥,弘历,一心疼爱守护,却渐渐心里的平衡出现了倾斜。当他终于鼓足勇气说出爱的宣言,惊天的霹雳无情地撕碎了他的心,原来,她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
他是冷若冰霜的侍卫,傅恒,一路默默地守护在她的身边,却因为亲人的苦苦请求,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感情,然而,自己却是身心疲惫。
他是至高无上的君主,雍正,一直等候着心爱的人回心转意,只能将所有的思念投注在他们共同的结晶之上,宠爱,疼惜,可当真相捅破的那一刻,他的心也彻底偏离的父亲的轨道。
《多铎的福晋》
本人很喜欢看中国历史,尤其偏爱清代历史。对清王朝从一个外邦民族到入主中原的大清帝国,本人十分佩服历代帝王的智慧和胆识。
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第十五子,母为乌拉那拉·阿巴亥大妃,其兄为爱新觉罗·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多铎曾因战功被加封为和硕德豫亲王,共有妻妾十一人,子八人。其中继承人多尼的母亲为豫亲王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因睿亲王身后无子世袭王位,而过继豫亲王第五子多尔博,然其母亦是这位继福晋,因此,我大胆开展联想,以这位在档案中仅留寥寥数语的女子为主人公,从她的容貌,智慧,经历,人格写一个故事。此书仅表达我对大清王朝的眷恋及崇敬之情。
再次向豫亲王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致敬!
《寂寞飘香陈圆圆》
天下人都知道,李自成攻破明朝的北京城以后,吴三桂闻听爱妾陈圆圆已被霸占,顿时“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眼看大势已去,只好撤回陕西故地。临走之时,本想带着陈圆圆。陈圆圆劝告说:“妾身若随大王西行,只怕吴将军为了得到妾身,对大王穷追不舍;不如将妾身留在京师,还可作为缓兵之计!”李自成听着有道理,就留下了陈圆圆。而吴三桂并不知道陈圆圆仍然留在京城,就挥师紧追李自成的残部。
时至今日,天下人对陈圆圆此后的去向仍然存在争议。其真实情况是——身在京城的陈圆圆,早已使她看透了男人的嘴脸,不再想成为男人的玩物,她于乱军当中,带着大批价值连城的财宝,化妆逃出北京城,开始了新的隐居生活。随她逃出的,还有一名年幼的公主和一名皇帝的嫔妃。那年,她二十一岁。
本文男主人公柳如平偶遇陈圆圆,他们由此开始了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韦小宝之盅惑东瀛》
偕七美隐居多年的韦小宝,因酷似一东瀛男孩,遂被倭人带至一岛国异地,东瀛,
在这里,他领受了不一样的美女风情,经历了不一样的波折险遇,更卷入了不一样的争斗冲突中,……
他还会运交桃花吗?他还能唤风得雨吗?还会有大把的钱财供他挥霍吗?还会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供他驱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