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小说与电影的不同
㈠ 比赢得胜利更重要的是赢得胜利的方式——安德的游戏
根据美国科幻小说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同名小说改编的《安德的游戏》剧情承袭原著。初看内容介绍,这部片子简直可以说中规中矩,很容易落入窠臼的青少年科幻故事:击败进攻地球的虫族后,人类厉兵秣马,为下次袭击备战。主角安德作为人类重要计划的佼佼者,将接受难以想象的历练,成为人类舰队的领袖。电影改编相当保守甚至可以说平庸。单纯从电影本身上来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不过看一部电影的好坏不只是看它讲了什么故事,而是看它通过故事想表达什么。从这方面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称的上佳作。
作为一部有关战争的电影,热血战争却并不是它的主题。通过剧情层层递进,来不断折射人物对于战争、对抗、毁灭等方面的思考。
有人观看这部电影得出了这是一部职场进阶宝典,有人看出了文明进化的内涵,有人看到了悲剧,有人甚至看到了人性的劣性。我们不谈这些,我们只从主人公来谈起,谈谈安德的战争哲学。
作为科幻迷,这部电影一开场就让我喜欢上了。不得不说,Asa的表演给这部电影加了不少分,也让安德这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安德在电影一开始就给电影的情节加了光环。简简单单的游戏表现出了他的成长中的两种挣扎:面对问题,守规则还是打破规则;面对麻烦,是以暴制暴,还是和平解决。电影中做了解答: 就是他, 他就是那个“The one”。 他有策略天赋;他可能假装谦虚,以避免招惹自大狂。 但同时也有了第一个冲突:他也许是天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引人追随的领袖,一个人没法获胜。
面对安德的选择,把一个孩子打进医院,他给出了解释: 打倒他只是第一场战役,我要赢得今后所有的战争。这样他们就不会再烦我。 希伦上校对此满心赞赏:关键不是他干了什么,这是动机,这是战术,杜绝后患的策略。这是一个上位者应有的品质,这样安德才能成为人类的救世主。
之后的心理测试中,安德做了选择,同时也给出了答案: 这就是他们的目的,遵守规则必输,暴力才能赢。 而测试的结果是:完美,他很完美。然后就被晋升了。
一个人持有武器不动声色,他是你的敌人么?你该打倒他吗?他是想攻击你,还是想从你的攻击保护自己?如果他攻击了你,你该彻底毁灭他吗?安德通过的测试,安德与同学的冲突,都是关于这个题目。同时也是电影最大的冲突,安德和上校的相悖的观点,也是对于虫族的态度:怎么面对伤害了自己的人。毁灭了虫族之后的安德以为这是游戏,但现实残酷地摆出了真相: 这不是游戏。 这也是安德杜绝后患策略的解释,彻底打倒,而非彻底摧毁。
如果有人对你先动手,你如何反应。希伦上校满意的答复就是,放倒他。这导致了最后灭绝性的悲剧。
其实安德的哥哥和姐姐,一个太暴力,一个太软弱。安德是二者的平衡,他才是正确的,关于他对教官灭绝性攻击策略的反驳,他对虫族的同情心。故事里三个孩子比喻了三种关于战争的态度。因为安德是平衡完美的孩子,所以关于战争,他做出任何决定都是从客观角度正确的。
故事将安德塑造成人类的英雄,正在宣扬这样一种对待人类世界战争应如何处理的态度,捍卫自己的同时保持同理心,去了解你的敌人,爱你的敌人。就像安德说的那样: “当我充分了解敌人,同时我会爱上他。”
面对孤立,对他的观察结果是:他对上级的态度很复杂,他想取悦傲慢的父亲,却因无法沟通而心生厌恶。他必须一直被孤立,他必须坚信没人会帮他。
这也是面对权威的态度: 我不会因为军衔高就会尊重 。同时,希伦上校对他的期望就是也许自己喜欢发号施令,因此给了他一支小队。电影版安德的心智和手段太过成人化,用语和行动都是体现其坚强和隐忍一面,所有软弱的桥段均被删除。其实与电影相反,原著着意强调少年天真和脆弱的一面。这个精英少年或许更精明,但也比普通的孩子更温柔。在希伦上校的孤立政策最初实行后,安德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质问他“你让他们恨上我了”,而是委屈地指责说“我还以为你是我的朋友”。这与电影中站定立场竖起大旗式的抗争实在太不相同了。
安德之所以成为最好的领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天生的合作者气质,他从不主动挑战规则,而是尽最大努力在规则之内做出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用“取悦”来形容安德,也实在是一个不太合适的选择。
再之后误杀了一个孩子之后,安德满心愧疚,同时想要退出。对此希伦上校他的目的只在于让安德完成任务,为此“等战争结束我们才有闲情讨论我们是否道德。就算他被毁又怎样”。而在此之后的决战,安德最后才知道自己屠灭了一个种族。面对希伦,他愤怒地指责“你欺骗了我“,“我屠杀了,整个虫族”,“我会永远因为灭绝而蒙羞“我会被视为杀手”,最后,“ 赢的手段最重要 ”。
原著小说值得说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改编的电影却试图将这本厚重的小说改编成短短的一部电影,由此造成了一些不恰当的取舍。原作的容量,分成多部绝对不成问题,再不济也上下部吧,两个小时实在太短了,所有剧情设定人物都点到为止,仓促间结尾。但比起其他一些改编电影来说还是要好很多。从电影的直观表现来说,好看的特效和主角的演员选择及其成功,Asa的演技和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完美的诠释了主人公安德。
从最终电影票房和评分结果来看,《安德的游戏》还算勉强过关。原著并不像一些人说的是青少年科幻,绝对值得一读。
㈡ 如何评价小说《安德的游戏》
《安德的游戏》这本书,当初草率的看过,属于匆匆一读,没有像《三体》系列那样细细品味,这本书我其实更愿意评价为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小说。如果有好事者把他更换为玄幻魔法类背景的小说,也毫无违和感。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一部好的小说,要拥有好的点子。其中点子又分为科技点子(如三体),哲理点子(如阿西莫夫基地系列),还有方法点子。《安德的游戏》,更像是方法点子。
㈢ 安德的游戏三部曲和8部区别
安德的游戏三部曲:《安德的游戏》、《死亡代言人》、《安德的影子》。
世界三大科幻小说之一,你在全球几乎每家书店的书架上都能找到本书。 1985年首次出版后即轻松摘取了当年的“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次年,《安德的游戏》续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夺取三冠。这在科幻文学史上从未有过先例。结局很反转!如果还没被剧透过,务必按捺住好奇心,亲自读到最后!《安德的游戏》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世界上所有喜爱科幻的读者都会津津乐道。这本书探讨了世界末日,探讨了人类命运,探讨了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极限困境下如何成长。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国青少年必读的小说。你可以认为它是美国的《新世纪福音战士》。
《安德的影子》主角是豆子(有的翻译的是比恩),安德的小徒弟。从小就被基因改造,智力远超常人,一岁多藏在马桶水箱里躲过了变态基因改造博士的杀害。之后流浪在街上。四岁被卡萝塔修女发掘,送到指挥官培训学校。因为出色的智慧和冷静的分析能力,被作为安德的替补指挥官,虽然他比安德的年龄还要小。在这里,他收获了一个兄弟:尼古拉。虽然总觉得安德的智慧水平不太满意,但不影响豆子对安德的崇拜。安德的飞龙舰队队员就是他挑选的人,事实证明,那是一群优秀的人。之后安德指挥对抗虫族的那场战斗里,豆子时刻俯瞰全局,随时提醒帮助安德,并且关键时刻他可以接替安德继续做指挥。小伙伴们都不知道他在那场战役中的角色。战胜虫族之后,被送回地球。得知自己父母的消息,竟然和尼古拉是异卵双胞胎。父母深情的拥抱了他们。豆子有了自己的家人,也有了自己的人生。
看完之后感觉非常酣畅淋漓,同时又引人深思。这样一个孩子的现场,太残酷了,不管是解剖活松鼠的彼得还是变态杀人狂阿喀琉斯,孩子们形成这种心理扭曲都反映了社会的阴暗,我们该怎么避免进入那样一个社会呢?
㈣ 安德的游戏的本书特点
★ 本书刚出版就获得次年的科学幻想文学最高奖项星云奖和雨果奖,在美国和欧洲有强大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同名电影已经被好莱坞搬上荧幕。
★ 本书内容虽为科学幻想小说,但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核。从安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勇敢挑战自我和命运的精神,他的成长无论对青少年还是成年读者来说,都是令人激动、引导人向上的榜样。
★ 《暮光之城》的作者、facebook的创始人和NBA巨星科比都是作者和本书的忠实粉丝。
★ 本书文字优美,细节描写引人入胜,安德和其他天才少年的心理变化牵动人心,关于安德与他的家庭的关系既能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又令人唏嘘。天才安德的命运会让每个读者牵肠挂肚,期待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