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蹦蹦跳跳的游戏的主旨
A. 余华的短篇小说
这两天读了他十来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我大概把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相对靠近作者现实生活的故事:<<爱情故事>>/<<蹦蹦跳跳的游戏>>/<<空重爆炸>>/<< 死亡叙述 >>/<< 为什么没有音乐 >>/<< 在桥上 >>/<<两个人的历史>>/<<他们的儿子>>/<<炎热的夏天>>//<<女人的胜利>>
另外一类是荒诞小说类型: <<阑尾>>/<<命中注定>>/<<十八岁出门远行>>/<< 往事与刑罚 >><< 往事与刑罚 >>/<< 我为什么要结婚 >>/<<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 祖先 >>/<<朋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应该是更擅长于写先锋派类型的荒诞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我也感觉这篇小说是以上小说中最为优秀一篇,读起来有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感觉,整个故事感觉没有具体的方向要指向哪里,要去往哪里;作者写作貌似是随意的,故事的主角也是随意的,而偶尔搭上的汽车的方向也是随意的,但是真的是随意吗?”我”找不到落脚处的焦虑, “我”看到大家疯抢苹果的焦虑,最后什么都被抢光了,自己缩在驾驶室里,却觉得那里是旅馆,是落脚之处了.我读着仿佛读着这个挣扎在80年代寻找自己和文学出路的彷徨青年的追逐之路.或许在那个时候,作者也觉得先锋派的写作风格是他所追寻的归宿了吧.而<<命中注定>>里最后描写的两个小孩子在大宅外面听到的那一声来自于未来的呼救声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大有西方恐怖片的风格.而<<我为什么要结婚>>里自己莫名其妙的预言和故事推进的神奇的吻合以至于主人公陷入了一个荒诞的结局,让人哭笑不得.而在<<朋友>>类似于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方式,那持续的打斗却荒谬地使打斗的两人成为了朋友…这一切一切都是不符合常规的,凌乱的却又荒谬地组合在一起,我们似乎在看着一幕幕的荒诞剧,但是又感觉到这似乎也是可以真真切切发生并且存在的,它们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挣扎思索还有无奈,以至于我能听得到余华在写这些的时候在放声大笑或者痛哭流涕.不过也许,他只是面无表情地写完,但是内心却经历了惊涛骇浪…
在第一类相对靠近描写现实生活的故事的小说里,手法相对传统易懂,但也脱离不了余华一贯地冷清和残酷, <<他们的儿子>>在描写挤公车回家的夫妇的争吵以及打出租车回家的儿子之间的落差的对比,不禁在怀疑新经济时代的教育是否得当.甚至在描写一些最温馨的亲情,结局也是悲哀的,有如<<蹦蹦跳跳的游戏>>.对于人性,余华并不会刻意去写,但是总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场景和对话,就可以把故事人物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炎热的夏天>>那两个似乎是闺蜜却各怀鬼胎的女子以及那个看起来愚笨却脚踏几船的文化局公务员.
余华的短篇对比起他的长篇是逊色的,甚至不及他的杂文,他某些杂文还是写得挺有见地的.虽然他写短篇而成名,却因为长篇而使他进阶到优秀作家的行列.下个星期来读他的中篇小说,并结束他相关书目的阅读.
/
B. 余华作品是通过人物,故事描写人心,揭示真实的现代社会,唐家三少和月关的作品是哪些内容主旨
虽然余华和唐家三少还有月关都是作家,但是他们确实完全不同类型的作家。就像你所了解的,余华作品是通过人物故事描写人心,揭示真实的现代社会生活。余华是典型的传统作家,她的作品是通过故事影射现实,有很强的讽刺性,可读性。
而像唐家三少和月关这样的作家,他们擅长的是网络文学,玄幻小说。这些作家写作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写一个无比漫长的主角类故事,主角一路升级打怪,出任总经理,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唐家三少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唐门》,读了第一遍,你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他们的作品只能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你从中学不到什么东西。
当然,像月关这样的网文作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他们还是有自己的思想境界的,否则也不可能写出数百万字的优秀网络文学。至少他们的文字功底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
C. 许三管卖血记。谁的作品,还有那些作品
楼主,应该是《许三观卖血记》,作者余华!
余华35岁1995年写完并发表《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州湾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小胡同,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觉。还有一条从余华家窗下流淌过去而使余华讨厌的肮脏阴沉的河。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医。他从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种压抑和困禁,渴望自由开放。余华生于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他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说,开始展露了他独具个性的文学才华。1988年的年初他发表了极有影响的《现实一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余华自己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残酷状态,也可以用一种非常潇洒的轻松情调来描画。接着,他又发表了《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小说,又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余华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世事如烟》等作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他越来越自如地开拓了自己的文学天地,构筑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D. 黄昏里的男孩——余华
这两天读完了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12篇中长篇小说,来自余华1986-1998年间的作品。
1.空中爆炸
2.蹦蹦跳跳的游戏
3.为什么没有音乐
4.我为什么要结婚
5.阑尾
6.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7.炎热的夏天
8.在桥上
9.他们的儿子
10.黄昏里的男孩
11.女人的胜利
12.朋友
假使时间往前推十年,我想我的感受会不一样,当然是因为生活给我的答案不同。我想这也是作者留白的用意之一。若不是人生过半,哪能理解没有结局的剧本,才是生活的本质。
E. 求《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作者余华,什么形式的都可以求解答
已出版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活着》、《许三观卖血》,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河边的错误》以及《余华作品集》等。《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可以和文学史上的任何优秀短篇小说相媲美,它就是像一篇经过多少代人提炼而流传下来的寓言,深刻而不庞杂、以致我们的任何阐示都显得多余。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内在地否定了“我”作为傻子的身份,并强化了客观现实的某些特征。读者根本不必追究作品客观的真实性,正如作者指出的:“虚构的真实比日常现实更深刻,更富有意义。”因此,正是在这个“智力残疾”人的强烈的映照下,人类精神品性上的弱点和丑恶才显露得如此充分,如此触目惊心。即便是那位彬彬有礼的陈先生,其伪善的面孔也暴露无遗。 对人性本恶的体验,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承受,是余华许多小说的主旨。如果说,在对待“傻子”的行为中,表现出人们对弱小生命的残忍与欺凌,那么,在“傻子”与世无争、逆来顺受的背后,读者也许会体味到入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有一天,我挑着担子从桥上走过,听到他们在说翘鼻子许阿三死掉了,我就把担子放下,拿起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脸上的汗水,我听着他们说翘鼻子许阿三是怎么死掉的,他们说是吃年糕噎死的。吃年糕噎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以前听说过有一个人吃花生噎死了。这时候他们向我叫起来: “许阿三……翘鼻子阿三……” 我低着头“嗯”的答应了一声,他们哈哈笑了起来,问我: “你手里拿着什么?” 我看了看手里的毛巾,说: “一毛巾。” 他们笑得哗啦哗啦的,又问我: “你在脸上擦什么?” 我说:“擦汗水呀。”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们笑得就像风里的芦苇那样倒来倒去,有一个抱着肚子说: “他一还一知道一汗水。” 另一个靠着桥栏向我叫道: “许阿三,翘鼻子阿三。” 他叫了两声,我也就答应了两声,他两只手捧着肚子问我: “许阿三是谁?” 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旁边那几个人,他们都张着嘴睁着眼睛,他们又问我: “谁是翘鼻子许阿三?” 我就说:“许阿三死掉了。” 我看到他们睁着的眼睛一下子闭上了,他们的嘴张得更大了,笑得比打铁的声音还响,有两个人坐到了地上,他们哇哇笑了一会儿后,有一个人喘着气问我: “许阿三死掉了……你是谁?” 我是谁?我看着他们嘿嘿地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可是我一上街,我的名字比谁都多,他们想叫我什么,我就是什么。他们遇到我时正在打喷嚏,就会叫我喷嚏;他们刚从厕所里出来,就会叫我擦屁股纸;他们向我招手的时候,就叫我过来;向我挥手时,就叫我滚开……还有老狗、瘦猎什么的。他们怎么叫我,我都答应,因为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们只要凑近我,看着我,向我叫起来,我马上就会答应。 我想起来了,他们叫我叫得最多的是:喂! 我就试探地对他们说: “我是……喂!” 他们睁大了眼睛,问我: “你是什么?” 我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就看着他们,不敢再说。他们中间有人问我: “你是什么……啊?” 我摇摇头说:“我是……喟。” 他们互相看了看,然后哗哗地笑了起来,我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笑,自己也笑。桥上走过的人看到我们笑得这么响,也都哈哈地笑起来了。一个穿花衬衣的人叫我: “喂!” 我赶紧答应:“嗯。” 穿花衬衣的人指着另一个人说: “你和他的女人睡过觉?” 我点点头说:“嗯。” 另一个人一听这话就骂起来: “你他妈的。” 然后他指着穿花衬衣的人对我说: “你和他的女人睡觉时很舒服吧?”“我和你们的女人都睡过觉。” 他们听到我这样说,一下子都不笑了,都睁着眼睛看我,看了一会儿,穿花衬衣的人走过来,举起手来,一巴掌打下来,打得我的耳朵嗡嗡直响。 陈先生还活着的时候,经常站在药店的柜台里面,他的脑袋后面全是拉开的和没有拉开的小抽屉,手里常拿着一把小秤,陈先生的手又瘦又长。有时候,陈先生也走到药店门口来,看到别人叫我什么,我都答应,陈先生就在那里说话了,他说: “你们是在作孽,你们还这么高兴,老天爷要罚你们的……只要是人,都有一个名字,他也有,他叫来发……” 陈先生说到我有自己的名字、我叫来发时,我心里就会一跳,我想起来我爹还活着的时候一常常坐在门槛上叫我: “来发,把茶壶给我端过来……来发,你今年五岁啦……来发,这是我给你的书包……来发,你都十岁了,还他妈的念一年级……来发,你别念书啦,就跟着爹去挑煤吧……来发,再过几年,你的力气就赶上我啦……来发,你爹快要死了,我快要死了,医生说我肺里长出了瘤子……来发,你别哭,来发,我死了以后你就没爹没妈了……来发,来,发,来,来,发……” “来发,你爹死啦……来发,你来摸摸,你爹的身体硬梆梆的……来发,你来看看,你爹的眼睛瞪着你呢……”
F. 读书笔记:《空中爆炸》(余华短篇小说)
【时间】2022年6月5日
【类型】短篇小说
【国别】中国
【作者】余华
【故事梗概】
八月炎热的一个晚上,我和妻子正在草席上看电视,我的朋友唐早晨敲开了我的房门。原来,作为花花公子的唐早晨勾引了一个有夫之妇,人家丈夫找上门来,正坐在唐早晨家楼下。唐早晨不敢回家,特地跑来找我,想让我和他一起回家。我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教育了唐早晨一通,然后同意我和唐早晨出去,并嘱咐我“早去早回”。
从我家里出来后,顺路我们又邀约了好朋友李树海、方宏、陈立达等三人,一起向唐早晨家走去。
在路过一家商店时,我们停了下来,喝起了冰镇饮料,然后一边商量怎样帮唐早晨对付那个男人。出乎意料的是,唐早晨却和一个正在和饮料的漂亮姑娘暗送秋波,等那姑娘走出商店,唐早晨也跟着那姑娘走了,对我们几个朋友不管不顾,气得我们几人说“以后打死再也不管唐早晨的烂事了”。
唐早晨走了,我们几个朋友想起我们自从各人结婚后,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聚会,于是,我们提议不忙回家,先到商店对面的小酒店。我们喝起了酒,回忆起了单身时候的事情,我们想起我们唱着歌在大街上没完没了地走;我们对着那些漂亮姑娘说着下流的话;我们将街上的路灯一个一个地消灭掉;我们在深更半夜去敲响一扇扇的门,等他们起床开门时,我们已经逃之夭夭;我们把自己关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使劲地抽烟,让烟雾越来越浓,直到看不清对方的脸。我们还想起我们把一个空啤酒瓶扔到天空,然后又用另一个空啤酒抛起,让两个瓶子在空中相撞,碎玻璃四处飘散,我们管它叫“空中爆炸”。
【我的感悟】
这篇小说的主题其实是回忆年轻人之间单纯而又荒唐任性的友谊,这种友谊因为各自成家后不复存在。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段人生经历,不能给它贴“对与错”的标签,它就是经历。同样,结婚成家后的人生多了对家庭、对爱人、对孩子的责任,人生目标中心发生了转移,自然不能象未婚时那样随心所欲,所以也不能它贴“对与错”的标签,这也是人生一段经历。
【精彩片段】
1、可是我不满现实,我结婚以后就开始不满现实了,我嘴里骂骂咧咧,手指敲打着遥控器,将电视屏幕变成一道道的闪电,让自己年轻的眼睛去一阵阵地老眼昏花。我咒骂夏天的炎热,我咒骂电视里的节目,我咒骂嘎嘎作响的破电扇,我咒骂刚刚吃过的晚餐,我咒骂晾在阳台上的短裤……
2、我和她坐在一起,我说什么样的脏话,做什么样的坏事,她都能心安理得。要是我走出这间屋子,我离开了她,她就不会这样了,她会感到不安,她会不高兴,她会喊叫和指责我,然后就是伤心和流泪了。
3、我的朋友唐早晨敲响了我的屋门,他用手指,用拳头,用脚,可能还用上了膝盖,总之我的屋门响成了一片。这时候我像是听到了嘹亮军号和公鸡报晓一样,我从地上腾地站起,将门打开,看到了有一年多没见的唐早晨。
4、他把我们从家里叫出来,让我们走得汗流浃背,让我们保护他回家,他自己却忘记了这一切,把我们扔在一家商店的门前,不辞而别了。
5、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过去,回忆着那些没有女人来打扰的日子。那时候是多么美好,我们唱着歌在大街上没完没了地走;我们对着那些漂亮姑娘说着下流的话;我们将街上的路灯一个一个地消灭掉;我们在深更半夜去敲响一扇扇的门,等他们起床开门时,我们已经逃之夭夭;我们把自己关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使劲地抽烟,让烟雾越来越浓,直到看不清对方的脸。
6、我们还把所有的钱都凑起来,全部买了啤酒,我们将一个喝空了的酒瓶扔向天空,然后又将另一个空酒瓶扔上去,让两个酒瓶在空中相撞,在空中破碎,让碎玻璃像冰雹一样掉下来。我们把这种游戏叫作空中爆炸。(20220605)
G. 为什么看不懂余华的小说
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个人感觉这两部最经典,你可以看一下^_^。 认真看一遍,《活着》写得很深刻,从头看到尾,不一样的意义。经典的东西需要慢慢看,慢慢体味,囫囵吞枣,不如不看。
H. 余华的书
余华是我觉得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当然不需要我说他也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从他的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出来就可以看出。余华的书,本身有巨大的感染力之外,更重要的的是,他的书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个故事,而是在不断的揭示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的阵痛。他在讲述悲剧,这悲剧属于社会的也是属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
1.《活着》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2.《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3.《鲜血梅花》
《鲜血梅花(2012年版)》收入余华的五篇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祖先》。
4.《兄弟》
《兄弟》讲述了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发生的故事,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5.《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 》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6.《现实一种》
余华曾说,《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
7.《战栗》
余华的经验使他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其记忆,他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 《战栗》便是他其中一个小说集。《战栗》中收入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与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而《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
8.《第七天》
《第七天》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温暖与冷漠、良善与邪恶、真实与荒诞、实有与虚无,交织成一部时代的寓言,余华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9.《我胆小如鼠》
余华著的《我胆小如鼠/余华作品》精选其3篇中短篇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基本朴实的自然界。
10.《黄昏里的男孩》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空中爆炸》《蹦蹦跳跳的游戏》《为什么没有音乐》《我为什么要结婚》《阑尾》《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炎热的夏天》《在桥上》《他们的儿子》《黄昏里的男孩》《女人的胜利》《朋友》共12篇。
11.《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 余华经典散文》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本书是余华的散文作品集。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旅行”“活着,为了讲述”三大章节,包含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
12.《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本套随笔集包括《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三册。《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2012年版)》收入余华的《流行音乐》《可乐和酒》《恐惧与成长》《儿子和影子》《消费的儿子》《儿子的出生》《父子之战》《医院里的童年》《麦田里》《我为何写作》《网络与文学》《文学和民族》《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等随笔。
13.《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本套随笔集包括《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三册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多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14.《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和渐强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话,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流动,就像道路的存在是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
I. 林德顺是哪部小说的人物
蹦蹦跳跳的游戏。作者余华,摘抄“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
林顺德的作用:①线索作用,串联全篇;
②以旁观者视角观察事件,显得真实生动;
③自然地引出对夫妇一家外貌、语言、行动的描写及前后对比;
④以林德顺的个人不幸遭遇侧面烘托出年轻夫妇的坚强性格;
⑤结尾以林德顺心理描写做结尾,拓宽并深化了小说主题。
J. 春天里看死,黄昏中望生——余华·《黄昏里的男孩》
读完了余华的小说《黄昏里的男孩》这本书之后,躺在沙发上就不禁在想,岁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的记忆在点点滴滴中出现,又转瞬即逝。生活中我们是否还会留有旧时的日历,回首往事时,就像是去翻阅过期的日历,曾经的欢乐、痛苦、悲伤都将以同样颜色的笔迹呈现在纸上,泛黄潦草不仅是字墨纸张,也有可能是你的人生。经历总是比时候回忆要鲜明的多,常常因为白天没有对骂过别人而晚上偷偷生气,如果是那时如何如何,我就一定会如何如何,篡改的记忆无法满足内心的虚荣,也无法是自己人生变得丰满。
这本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形散而神不散,故事的本质内核是仍然是生活的本质和精神的衍生或者说是真实的写照。不同于真实世界的写照,在虚构中,我们将无数的巧合、矛盾糅合在了一起,戏剧性的冲突和矛盾,在抽丝剥茧下,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比如婚姻、亲情、生活、生死、仇恨等等一切。
有时也会去想,结婚以后的生活是不是如此,我们一如既往的生活着,朋友交流的越来越少,生活也越来越惧内,往往简单的事情却要去撒谎,保留一点点的空余,担心实话实说后,爱人的不理解以及后续的不必要的麻烦。而我们几个以前玩的最要好的朋友们却难有抛开一切的机会一起再来喝顿酒。往往这时,就会非常羡慕狐朋狗友仍然孤身一人,游刃有余地去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异性。然而生活压迫着我们仅仅是羡慕和想想。《空中爆炸》、《我为什么要结婚》讲的都是朋友、夫妻生活的矛盾,《空中爆炸》的现实场景更让人感同身受,《我问什么要结婚》中,父母的催促,使唤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林孟的故意,理智和克制似乎有着难言之隐,荒诞的对话让事情变得更加无厘头,也令人深思。“我”一口气说了能说到十五个理由;“我”也拿父母的借口作为抵抗;你们拿一把菜刀把我劈成两半吧。";"其实我不是先知,虽然我预言了你和林孟的不和,可是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你的丈夫。" "我一点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结婚?"细节与独白无疑暴露了我拿父母作为挡箭牌,和我自己内心的脆弱。
《在桥上》、《为什么没有音乐》、《女人的胜利》这三篇小说讲述了夫妻生活之间,出轨、外遇、离婚复合的情节,朋友和妻子肆无忌惮的欺负马儿,特立独行的马儿,独特进餐方式和散步,却受到了妻子吕媛和朋友郭滨的欺负,似乎他们吃定了马儿不会反抗。“到了关键的时候,我还是动的”马儿卑微的反抗,最终仍然是助长了妻子和朋友的气焰。
《在桥上》想在看来,更像是渣男的行径,可笑的“我们”,恐惧怀孕的男人,那一定对这个女人是不爱了。而《女人的胜利》中,林红最终牵着李林汉回家了,但是林红最终宣示了主权,她就一定胜利了吗?夫妻生活中,她的胜利不在于挽回了丈夫的心,不在于缝合了婚姻的伤口,也不在于那二十六个日日夜夜的痛苦,而是在于羞辱了那个叫青青的女人。婚后,林红找不到了昔日的好友,却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只剩下李林汉和李林汉的朋友,那一通通电话,将自己家中的矛盾、与丈夫的矛盾统统告诉了其他人,对外的诉苦也正诉说着两个人经营爱情、小家庭的失败,李林汉为何会对青青做出“点到为止”的接吻,当林红知晓了他和青青的事情之后,青青和李林汉都是异口同声的保证,到此为止。但是他的出轨已经证明了出现了问题。故事的结尾不是生活终点,往后的日子里,林红会一直保持胜利吗?还是李林汉的出轨会更加隐蔽而不被发现。
生活不仅要去眺望远方的诗歌,仍要背负当下的苟且。《蹦蹦跳跳的游戏》中,孩子的绝症与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开心的踩影子,到最后小卖铺的老板“我”坐在轮椅上,旁观了整个治疗事件的始末,我们直面生死,白发送走了黑发,虽然悲痛但仍要活着。孩子的天真可爱,真是治愈悲痛的良药。《阑尾》中,孩子的天真无邪,与大人的吹嘘,最终自食恶果,可能是作者余华曾经经历说思考到的荒诞的故事。《他们的儿子》同样也讲述了一个平常而又不能再平常的故事。夫妻二人的生活窘迫,为了买鱼便宜两块钱,磨嘴皮子磨到鱼死了,为了买豆腐而多走两站路,不愿再花钱挤公交车,儿子却为了舒服,听着随身听,不想闻着臭味就出行打车。最后看到的时候,一个家庭,为了孩子的好,掏空吸干了父母的血。
为了生活,我们不得已站在凳子上跳舞,而生活,确实那条勒住你的绳子。倒叙的故事,水果贩孙福抓住了偷苹果小男孩,折断了他的中指,之后用绳子绑了他,逼迫他大喊自己是个小偷,一直到了太阳落山。最后,男孩起不来了,也无人关心。五年前,孙福的儿子淹死了,老婆和剃头匠跑了,只留下孤零零的他。孙福的过分,在于男孩偷了他一个苹果,却要折断一根手指,漠视个人的的苛刻,在故事的倒叙中找到了原由,施暴者之所以施暴,是有他可怜的过去,连续的厄运缠绕着他,曾经幸福的一家三口如同那苹果一样诱人可口。然后儿子夭折,折断了男孩的中指,妻子无法承受,享受过剃头匠的按摩放松后,跟着剃头匠跑了,所以他要绑着男孩儿,“曾经我们这儿都是不用锁门的,东西也不会丢”,都是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儿子,也偷走了她的老婆,更偷走了他原本幸福的生活,所以他是如此痛恨小偷,凡此种种,都是孙福被压迫着叫喊,他一切的美好都被偷走了,没有个人帮他,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同样,也不会有人愿意去帮助这个小男孩。
孙福象征了遭遇苦难而没有放下的人,对外又开始施暴与弱于自己的人,怨恨不会因此而终结,男孩原本是初升的太阳,因为偷苹果,因为生活的苦难,而又无比像是走在黄昏中的老人,或许男孩站着大声说着自己是小偷的时候,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也想被生活温柔以待,可能这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或许结局是孙福会将他领养回家,或许会有好心人给他一碗饭吃。然而生活最真实的地方就是,男孩倒在树下,众人也只是漠然旁观,贴近手背的中指,比向了无数人,比向了孙福,也比向了生活。
一切还在继续,也许有种痛苦,远远胜过死亡,那就是苟且地活着。
整本书中,每一个故事后再诉说着真实而又悲伤的故事,但是唯有一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快乐和戏谑。《炎热的夏天》里,“赞助商”李其刚追求的姑娘们,通过对话,形象刻画出了闺蜜之间的小九九和李其刚追求姑娘的技俩。最后女人之间的一句,“哼!”那可真是会让直男们琢磨个三五天都不知其所以然。
人生是个苦差事,我们仍要温柔以待,仍要苟且的活着,仍要热爱着生活。余华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死亡与暴力,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里也是不无例外,这种反乌托邦式的精神文学作品,放到现在来看,很多都没有经历过诸多黑暗面的是难以体验的。但是正是如此,反而燃起我们对于生活的渴望,对于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