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网络小说作者
⑴ 铁凝的代表作有什么
铁凝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铁凝,姓屈,女,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
。籍贯河北省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铁凝曾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1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创作经历
1975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弃留城、参军,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该小说是铁凝高中时的一篇作文,后被认为是其小说处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农村务农4年,此间写出《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发表于《上海文艺》《河北文艺》等文学期刊。
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冬,参加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拜望茅盾、张天翼等前辈。
⑵ 河北著名的小说家都有谁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他的先世原是汉 人,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大约在明末被编入满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一般认为他就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徐光耀。 老城。
关仁山、何申、谈歌被称为河北文坛上的“三驾马车”,
⑶ 哥几个走着博龙为什么背叛
哥几个走着博龙背叛,天天上班忙。《哥几个走着》是一部网络小说,作者是纯银耳坠。出生于河北保定、自幼外出求学的六儿,一直爱好读书和写作。因幼时经历,坠对亲情、友情有自己的独特青春感悟。2009年10月底,纯银耳坠在网络贴吧刚发布《哥也混过哥也爱过现在哥也低调》,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捧,目前为止,仅网络魔兽吧的点击就高达五千七百多万。一跃成为网络贴吧2009年第一神贴。坠更是被网友们亲昵地称呼为六哥。
⑷ 莫言的生平事迹。以及励志小故事
生平事迹: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笔名莫言,中国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美国的唐纳德·莫里森美国新闻杂志《时代》称他为“所有中国作家中最著名、最常被禁止和广泛被盗版的作家之一”,吉姆·利奇称他为弗朗茨·卡夫卡或约瑟夫·海勒的中国答案。
他因1987年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而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其中的《红高粱》和《高粱酒卷》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
2012年,莫言作为一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
励志小故事: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4)保定网络小说作者扩展阅读: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
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⑸ 这部小说哪位大侠看过吗网上有
链接:
《铁掌怪客》是1990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公孙宇。
⑹ 小说作者淡歌的简介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1970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绍到国外。曾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奖。1984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1986年毕业,曾在《冶金报》《冶金地质报》任记者。1996年调入河北作家协会至今。现任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
谭同占
别名
谈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4年3月
重要短篇小说
获得主要奖项
作品改编
作品评价
人物影响
作品欣赏
创作年表
197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
著名作家谈歌 刘文韬 摄
1979年曾在《工人日报》发表独幕话剧《欢迎检查团》等作品。至1989年十年间,在工作之余,曾在《莲池》、《个旧文艺》、《北京晚报》、《河北日报》、《保定文艺》、《东海》、《北京文学》、《小说林》、《四川文学》、《广州文艺》、《作品》、《天津文学》、《工人日报》、《健康报》、《青年作家》等几十种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300余篇、诗歌百余首。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总工程师与卖大碗茶的儿子》(《河北日报》责编:韩晓春)、《你有多少聚M烯我都要》(《现代作家》责编:杨泥)、《水浒知识智力竞赛侧记》(《广州文艺》)、《假如你第一次扛枪打兔子》(《小说林》)、《四十岁的大学生》(《工人日报》)等。曾获《工人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文学》等一些报刊的征文奖或年度奖。
1990年起,专注于小说创作。一些中短篇小说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作家文摘》等转载。如《年底》、《大厂》、《绝品》、《天下荒年》、《野民岭》、《单刀赴会》、《天香酱菜》等。出版并发表长篇小说《家园笔记》《票儿》《白玉堂之曲之杀》等19部。
重要文学活动:
1981年参加了河北省文联举办的第二届文学讲习班(为期半年)。
1994年被河北省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为期两年)。1994年参加了河北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
1996年参加了河北省作家代表大会。
1996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1998年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
2001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2002年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一届高级研讨班。
2006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2012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主要作品集或主要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集《大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中篇小说集《城市热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城市守望》(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短篇小说集《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杂文随笔集《一吐为快》(远方出版社2001年)
中篇小说集《天下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中篇小说集《英雄传说》(台湾知本家出版社2005)
随笔集《品读水浒人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长篇小说《票儿》(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2》(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随笔集《灯下闲读》(地震出版社2013年)
长篇小说《曲之杀》(江苏文艺出版2010年)
1990年以来部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存目:
《山毛榉》(中篇)《昆仑》1990年5期
《那一阵我活得没滋味》(中篇)《小说家》1991年6期
《空槐》(中篇)《长城》1993年5期
《狗头金》(中篇)《荷花淀》1994年1期
《我曾让你傻半天》(中篇)《天津文学》1994年1期
《大忙年》(中篇)《北京文学》1994年7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猴儿的故事》(中篇)《小说创作》1994年12期
《山问》(中篇)《长城》1995年1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年底》(中篇)《中国作家》1995年3期
《天下大事》(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6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野民岭》(中篇)《小说林》1995年4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天下无忌》(中篇)《珠海》1995年4期
《天下荒年》(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10期
《黑日》(中篇)《长城》1995年5期
《高山流水》(中篇)《当代作家》1995年6期
《厕觞》(中篇)《天津文学》1995年11期
《大厂》(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1期
《天下书生》(中篇)《小说家》1996年1期
《城市警察》(中篇)《小说林》1996年2期
《天下涛涛》(中篇)《芙蓉》1996年3期
《城市行为》(中篇)《作品争鸣》1996年12期
《城市热风》(中篇)《北京文学》1996年7期
《雪崩》(中篇)《当代》1996年4期
《热风》(中篇)《十月》1996年4期
《天下匆匆》(中篇)《百花洲》1996年4期
《大厂续》(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8期
《官司》(中篇)《东海》1996年10期
《车间》(中篇)《上海文学》1996年10期
《西天路上》(中篇)《海峡》1996年5期
《警察的故事》(中篇)《啄木鸟》1997年3期
《危矿》(中篇)《春风》1997年3期
《天下忧年》(中篇)《北京文学》1997年3期
《下岗》(中篇)《百花洲》1997年4期
《长河落日图》(中篇)《今古传奇》1997年4期
《污染》(中篇)《芳草》1997年8期
《小厂》(中篇)《时代文学》1997年3期
《年初》(中篇)《中国作家》1997年5期
《城市》(中篇)《人民文学》1997年10期
《风波》(中篇)《作品》1997年11期
《阳光里的股东们》(中篇)《北京文学》1998年1期
《绝士》(中篇)《十月》1998年2期
《山草谣》(中篇)《东海》1998年4期
《年前秧歌》(中篇)《山花》1998年4期
《城市剧团》(中篇)《时代文学》1998年3期
《乡关何处》(中篇)《特区文学》1998年3期
《大地无垠》(中篇)《春风》1998年10期
《的爷》(中篇)《人民文学》1998年10期
《猴事》(中篇)《小说家》1998年4期
《天绝》(中篇)《十月》1999年2期
《无处告别》(中篇)《长城)1999年2期
《家园笔记》(长篇节选)《当代》1999年5期
《逍遥楼》(长篇小说)《今古传奇》1999年6期
《城市检查官》(中篇)《啄木鸟》2000年第1期
《意外》(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3期
《遭遇背景》(中篇)《江南》2000年第1期
《豪气冲天》(中篇)《十月》2000年2期
《你千万别往心里去》(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2期
《阳光下发生的事情》(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杨志卖刀》(中篇)《十月》2001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商敌》(中篇)《青春阅读》2001年10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阳光下的冲突》(中篇)2001年3期
《不服气你去试一试》(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大雨到来之前》(中篇)《长江文艺》2002年9期
《神探白玉堂》(长篇小说)《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号》2002年
《城市传说》(中篇)《十月》2002年2期(小说月报转载)
《城市秧歌》(中篇)《上海小说》2002年1期(作品争鸣转载)
《城市迁徙》(中篇)《当代》2004年3期(作品争鸣转载)
《火车提速》(中篇)《上海小说》2003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血色黄金》(长篇小说)《小说月报》2003年2期
《旁观者迷》(中篇)《啄木鸟》2005期1期
《广陵散》(长篇小说)《十月长篇小说》2005年增刊
《黑幕重重》(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06年1期
《老乐的执迷不悟》(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6年4期(新华文摘、作家文摘转载)
《核磁共振》(中篇)《当代》2006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玄武门小说(节选)》(长篇)《十月长篇小说》2007年2期
《明天有暴雨》(长篇小说)《长江文艺长篇小说卷》2008年
《升国旗奏国歌》(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8年3期
《人物笔记二题》(中篇)《天津文学》2008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凤凰令》(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09年3期
《局中局》(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10年6期
《票儿》(长篇小说节选)《小说界》2009年5期
《桥》(短篇小说)《小学语文六上》2019年12课
重要短篇小说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0年10期
《笔记三题》(短篇)《河北文学》1990年11期
《大黑和二黑》(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4期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2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四川文学》1992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天津文学》1992年8期
《绝活》(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12期
《笔记二题》(短篇)《春风》1993年7期
《三叔的故事》(短篇)《百花园》1993年6期
《名流》(短篇)《北京文学》1994年1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绝情》(短篇)《春风》1994年1期
《笔记二题》(短篇)《鸭绿江》1994年1期
《绝赌》(短篇)《春风》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天津文学》1994年7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名角》(短篇)《当代人》1994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4年10期
《猴之事》(短篇)《广州文艺》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作品》1995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中国作家》1996年3期
《赚了三块四角六分钱》(短篇)《广州文艺》1995年4期
《绝桥》(短篇)《小说界》1995年5期
《乔迈下海》(短篇)《当代人》1995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5年10期
《绝人》(短篇)《北方文学》199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三题》(短篇)《春风》1996年7期
《笔记二题》(短篇)《飞天》1996年7期
《李秀平的故事》(短篇)《作家》1996年11期
《城市票友》(短篇)《当代人》1996年11期(小说月报转载)
《岳姑娘的故事》(短篇)《芒种》1996年1期
《绝店》(短篇)《当代人》1997年2期
《大哥的故事》(短篇)《长城》1997年3期
《短篇二题》(短篇)《芙蓉》1997年3期
《犯罪心理学》(短篇)《羊城晚报》1997年8月
《绝桥》(短篇)《春风》1998年5期
《事件》(短篇)《佛山文艺》1998年5期
《笔记三题》(短篇)《当代作家》1998年5期
《绝伪》(短篇)《小说家》1998年6期
《单刀赴会》(短篇)《当代人》1999年2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五题》(短篇)《上海小说》1999年3期(小说月报转载)
《短篇二题》(短篇)《红岩》1999年3期
《秦琼卖马》(短篇)《人民文学》1999年10期(新华文摘转载)
《高大力的故事》(短篇)《青春阅读》2000年1期
《布店》(短篇)《章回小说》2000年10期
《赌客》(短篇)《红岩》2000年5期
《李二娘的故事》(短篇)《广州文艺》2000年12期
《贺梁红梅》(短篇)《作家》2005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海口》(短篇)《长城》2005年4期(小说月报转载)
《万家福超市》(短篇)《当代人》2005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印》(短篇)《人民文学》2005年12期(小说月报转载)
《穆桂英挂帅》(短篇)《上海小说》200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品二题》(短篇)《长城》2002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渡》(短篇)《长城》2003年3期(小说选刊转载)
《老头包子》(短篇)《青春阅读》2005年12期
《故事、事故》(短篇)《北京文学》
《黑子和石头》(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2期
《保姆张秀梅》(短篇)《中国作家》2007年5期
《和平里10楼》(短篇)《作品》
《马洪刚的爱情》(短篇二则)《作品》2008年4期
《孟家母子》(短篇)《山花》2005年6期
《老同学三题》(短篇)〈长城〉2006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暴水桥头》(短篇二则)《小说界》2005年5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酒道》(短篇)《现代小说》2006年创刊号
《张子和》(短篇)《北京文学》2006年10期(小说月报转载)
《老张》(短篇)《当代人》2006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天香酱菜》(短篇)《作家》2007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洗澡》(短篇)《作品》2007年7期(小说月报转载)
《郭氏姐妹》(短篇)《芒种》2007年8期
《一声叹息》(短篇)《啄木鸟》2007年5期
《苏子玉、龙粥》(短篇)《十月》2008年5期
《瓷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9期
《锔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12期
《两个女人》(短篇)《芒种》
《紫砚》(短篇)《啄木鸟》(小说选刊转载)2009年1期
《鱼塘女人》(短篇)《啄木鸟》2009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拾荒女人》(短篇)《啄木鸟》2010年9期
《奇人与奇石》(短篇)《中国作家》2010年1期
获得主要奖项
1、《大厂》获《人民文学》1996年特别奖。
2、《大厂》获《小说选刊》1996年奖。
3、《大厂》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4、《年底》获1995年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5、《官司》获《东海》1996年三十万文学巨奖铜奖。
6、《笔记小说二题》获《中国作家》1996年小说奖。
7、《天下荒年》获《北京文学》1995年中篇小说奖。
8、《笔记三题》获《天津文学》1994年至1995年小说奖。
9、《城市警察》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
10、《城市警察》获《啄木鸟》奖。
11、《热风》获《十月》1997年文艺奖。
12、《山草谣》获《东海》1998年铜奖。
13、《燕赵笔记》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14、《老张》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15、《当局者迷》获公安部侦探推理大赛奖。
16、《张子和》获《北京文学》奖。
17、《核磁共振》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8、《天香酱菜》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19、《升国旗奏国歌》获“梁斌文学”奖。
20、《升国旗奏国歌》获《中篇小说选刊》奖。
作品改编
中篇小说《大厂》被中央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成8集电视连续剧。被西安电影厂改编成电影《大厂》。被改编成一些地方戏。如越剧、话剧、吕剧、广播剧等。
中篇小说《年底》《年初》被辽宁电视台改编成25集电视连续 剧《选择》。
获辽宁省电视剧金奖 中篇小说《大忙年》《雪崩》《城市热风》等九部中篇被中国电影合拍公司改编成27集电视连续剧《震荡》。
短篇小说《绝人》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电影《夏日情怀》。
获优秀奖 短篇小说《名流》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电影《小镇名流》。
获优秀奖 中篇小说《野民岭》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沉默的山无言的河》。
中篇小说《山问》峨嵋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山问》。
短篇小说《城市票友》被北京电视台改编成电视电影。
作品评价
近些年来,虽有不少文学作品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读者群中获得好评。但像《大厂》(载《人民文学》1996年第l期,作者谈歌)这样,反映工厂生活而能受到普遍欢迎、产生轰动效应的,还没有过。那盛况,有点儿像17年前《乔厂长上任记》问世时的情景。《大厂》写的是某市一家有2000职工的国有企业,因前厂长础吞公款留下亏空,更因面临诸多难点,陷于窘困境地:外欠的帐要不回来,来讨债的赖着不走;老劳模患重病硬撑着不肯住院,小家属做手术得借助众人捐钱;一些工人情绪浮躁,有的偷原材料外卖,有的砸财务科撒气;总工程师心神不定,发明创造因无资金推不上去,想调离工厂另谋出路;就在年关逼近之时,为跑业务壮门面而留下的唯一一辆高级轿车丢失……作品把工厂方方面面的“窝心事”,像打折扇似地一瓣瓣铺展开来,将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如扇骨般都归结到一厂之长吕建国身上,通过他之所历所感,描绘了厂内外众生相,映现了当今的浮世图。仅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与安置来看,这部中篇并没有新奇的内容,也未见曲折的结构;且该厂不够大,它所遭逢的那些“窝心事”,对于真正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多半可谓小小不言。但是,《大厂》......
1996年3月1日《文艺报》报道:《人民文学》今年第一期发表的反映国营大中型企业当前处境的中篇小说《大厂》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再一次证明了文学紧贴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大厂》十分真实地触及到当前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困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了厂长吕建国等一批在困苦中坚韧奋斗的企业干部和工人形象。作品发表后,《人民文学》编辑部收到很多读者来信,称赞这是一篇感人的佳作。有的读者说,读《大厂》就如同当年读《乔厂长上任记》一样,令人振奋;有的读者反映说,载有《大厂》的《人民文学》在所在单位被争相传阅;有的读者在称道《大厂》能真正贴近工人的心的同时,也批评目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对现实生活毫不了解,把厂长写成只会上酒楼、搂女人、偷漏税的人物。《大厂》也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作家文摘》、《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报刊分别予以转载,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在筹备改编电视剧,有关单位还有改编电影的意向。
以下摘自《谈歌文化小说论》:谈歌自《大厂》、《年底》等紧贴现实的小说创作蜚声文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当代作家,受到大量读者和批评家的热烈赞扬,成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势头最猛的一股力量。但谈歌也因此被批评界永远定位于只能书写即时性社会题材的作品。笔者认为,这类作品虽然紧贴现实、目光敏锐,具有较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但它们缺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识,在艺术上也有失粗糙。而在文化小说中,谈歌将目光拉进历史与文化,试图用更深沉的人文视角和传奇性的民间话语来发掘燕赵精神乃至民族文化中的内核。这些小说文化味颇浓,以讲述传奇故事的方式回溯老保定的奇人逸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并能代表作家小说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学界对谈歌小说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上,对其文化小说的研究很少,集中论述谈歌文化小说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在笔者看来,批评界对谈歌整体小说创作的丰富性是认识不足的。为弥补谈歌小说研究的缺失,本论文集中论述谈歌的文化小说。本论文采用历史美学分析、文本细读、文化分析等方法,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各文类之间相互对比,从中突出谈歌文化小说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个性。笔者从探讨谈歌个人性格、燕赵文化的整体氛围和谈歌文化小说产生的关系入手,以从审美意蕴到艺术个性为线索分析谈歌的文化小说创作,这样就完成了对谈歌文化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观照。着重解析谈歌受关注较少的文化小说,既有利于论文创新,也有利于集中解决论文的中心问题。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谈歌的文化小说: 第一章追溯谈歌文化小说出现的渊源:谈歌个性豪爽直率,血气方刚,燕赵文化的整体氛围也给了他潜在的影响,使他在自己的文化小说中塑造出某些“实验性自我”,将自己理想中侠肝义胆的生活付诸文学想象中的“实践”。另一方面,他用文化小说追忆燕赵风骨的坚韧、奉献、勇敢、顽强是要将这种精神与当代社会的精神现状作对照,企盼用它再造理想的精神世界,张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深沉的道义承担也是谈歌写作文化小说的内在动机之一。第二章论述谈歌文化小说的审美意蕴:燕赵文化精神是谈歌文化小说的内核,具体包括燕赵精神、燕赵文化人格、燕赵民间文化。另一方面,“新的历史意识”是谈歌文化小说的精神旨归:这些小说以重写历史、还原真实历史为创作旨归,采用历史辩证法重写历史人物,关注“被历史记录所遗忘了的”人的历史和历史事件的真相。在第三章里,笔者论述了谈歌文化小说独具的艺术个性,指出这些小说将传奇性和写实性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极强的艺术张力:既生动,又深邃;戏剧性是谈歌文化小说的潜在结构模式,作者擅于制造戏剧冲突,运用各种戏剧性结构方式,采用戏剧的内心独白手法,人物也具悲剧色彩。谈歌文化小说将显性的话本结构与潜在的戏剧结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无限张力和活力的叙述方式;受古典散文和地方戏词的影响,谈歌文化小说的语言文白相间,古今杂糅,典雅凝练。谈歌把口语、文言、书面语以及曲艺语言、评书话本语言神奇地结合起来,使诸多语言元素在他的文化小说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这种话语方式使这些小说的语言呈现出典雅又富有诗韵的魅力。谈歌的文化小说创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的不足,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文化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谈歌在小说艺术上完成了自我超越。谈歌文化小说作为研究界的一块璞玉,应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此外,谈歌文化小说创作民族化的精神内核和民族化的表达方式对当代文坛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摘自《白烨——《97小说风尚:写实》:谈歌在1997年的几部作品,较之过去更注重直陈现实、直抒胸臆,其中尤以《天下忧年》为最。这部作品中的“我”,真是陷人了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境地:先是妻子所在的工厂开不出工资,想调动工作没有门路;其次是15岁的侄女小丽因学习不好,被弟弟一巴掌打出家门不知去向;接着是67岁的老岳母不慎摔断了腿,交不起巨额医疗费难以就医;随后又是“我”去山西找侄女,人未找到又遭歹人抢劫,同车的旅客竟然无人过问。写到这里,作者遏抑不住满心的痛楚和满腔的义愤,先以插人社会新闻的方式罗列了道德滑坡造成的世风日下景况,又以引经据典的论说抨击了人心不古带来的人情冷漠和血性淡薄。这部作品可以说用一种叠床架屋式的情节结构,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进行了集束式的扫描,人们既看到了酿就人生悲剧的客观因素,又看到了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人为因素,从而达到了对于当下现实深刻而大胆地反映。但从阅读的感觉上看,《天下忧年》已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的叙事如同报告,语言如同诉状,几乎让人感觉不到虚构与想象的成分,彻头彻尾的事件记述和观感描述,使它的纪实性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说它是小说,那一定是纪实小说,而与其说是纪实小说,还不如说是社会特写更为明确。
以下摘自来源:中华文学基金会 2006-4-14 11:56:00 1996年,平静的中国文坛忽又热闹起来。随着《大厂》、《天下荒年》等作品惊雷般地炸响,谈歌也如同一只冲下山林的猛虎,裹挟着一股飓风腾跃而出。这年,谈歌发表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17部、短篇小说23,还有一部25集电视连续剧,总计近200万字;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几家文学刊物的头条几乎被他占去了大半。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简直是个奇迹!无怪乎海内外一些评论家惊呼:文坛上的这一年是“谈歌年”。
《当代》杂志主编汪兆骞说:谈歌是文坛上的一个才子,多面手,他有好几种笔法,好几种路数,能写各式各样的小说,如同武术大师,精通十八般武艺。他的百余篇“绝字头”笔记小说便是明证。他的历史小说《绝土》,写的是荆柯刺秦王。这是一个几近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几千年来,民间的口头演绎和渲染,已将故事和人物大致确定为一种模式。谈歌却赋故事和人物以全新的神貌:易水河畔寒风怒号万物萧杀,荆柯一身缟素,瘦弱得几乎被一阵风卷去,但他毅然与太子丹绝别,为洗雪自己的名誉而踏上不归之路。作品淋漓尽致地“泼墨描写,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撼人魂魄的故事,使你不能不去痛苦地思索。似乎是一种规律,探索者心中没有绝对权威,头上没有“紧箍咒;惟其如此,才能勇探新路,独辟蹊径,开一种风气之先。谈歌的长篇小说《家园笔记》,就是一部打破传统的结构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的力作。著名编辑郭小林说:“读谈歌的小说,总感到人物要跳将出来,涕泪淋漓的对你直抒胸臆,可谓此中真歌哭,情文两俱备。”
人物影响
1996年中国文坛掀起“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领军人物。谈歌与关仁山、何申被称为河北三驾马车。因其许多小说作品在1996年被多家刊物同时刊出,1996年文坛,被一些媒体戏称为“谈歌年”。谈歌的短篇小说诸如《城市票友》《穆桂英挂帅》《绝品》等被编入大学教材与中学教辅教材。小小说《桥》被编入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大厂》《绝屠》等十几篇小说被译成日文、法文、英文介绍到国外。
⑺ 莫言生平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7)保定网络小说作者扩展阅读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
纵观莫言的创作,他是以狂欢化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小丑,傻瓜等被官方文化贬低的边缘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由从民间撷取的粗鄙语言与独白式的“ 高雅”语言相混杂,努力发掘出藏污纳垢的乡土民间中的狂欢精神, 使自己的小说创作具有了狂欢化风格的先锋色彩。
⑻ 莫言曾经生活在保定吗
莫言在1975年他2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来到历史文化古城----河北省保定参军,后调到保定市满城县,当时的他就特别爱好写作,稿件写好后边现象全国许多的报刊投稿,但数年间,他的投稿都被无情地退回。在1981年保定市当时的文学期刊《莲池》的编辑毛兆晃约见他,就他的一篇讲述一位军嫂在雨夜中对戍边丈夫思念的小说提出修改意见,并在1981年第五期《莲池》的头条位置刊发了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毛老师十分喜爱莫言,认为他的作品有一种水乡风格,与发源于保定并在文坛兴盛一时的“荷花淀”派风格相近。为了让莫言对水乡有深刻的体会,曾带着莫言到白洋淀体验生活,希望莫言将来能够传承“荷花淀”派的神韵。以至于后来毛老师去世后数年,不忘老师关心的莫言在博客上写下:“人生如梦幻,弹指三十年。恩师已作古,其情何以堪”,这是后话。
从1981到1983年,在毛老师精心帮助打磨下,莫言相继在《莲池》上发表《丑兵》、《因为孩子》、《售棉大路》三篇小说,直到《民间音乐》的出现,毛老师认为莫言变得陌生了,莫言的写作风格变得看不懂了。这时,同为编辑的钟恪民认为该文简直是天才之作,自此,钟老师便接替毛老师成为莫言的责任编辑。
《民间音乐》发表后,引发了保定乃至河北文学界的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孙犁读后撰文大加赞赏。一年后,正是因为这篇小说的帮助,莫言走进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
⑼ 作者:铁凝简介
﹏ 铁凝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中文名: 铁凝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北赵县
出生日期: 1957年9月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保定第十一中学高中
主要成就: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哦;香雪》《大浴女》《玫瑰门》《麦秸垛》《无雨之城》
http://blog.sina.com.cn/tiening 新浪博客: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年表
作品一览
详细生平
作品风格
大事年表
人物评价
个人影响
履历表
主要作品创作经历
当选主席
成就荣誉
经典名言
爱情婚姻人物简介
人物年表
作品一览
详细生平
作品风格
大事年表
人物评价
个人影响
履历表主要作品创作经历当选主席成就荣誉经典名言爱情婚姻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铁凝,女,姓:屈。1957年9月出生,高中学历,197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共16届、17届中央候补委员。 铁凝
原籍河北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
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1975——1979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知青; 1979——1984保定文联《花山》杂志任小说编辑; 1984——1996河北省作家协会专事创作、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1996——2006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6——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1970年入中学,中学时代即开始发表作品。 1974年处女作《会飞的镰刀》在《保定文艺》发表。 1975年毕业于保定第十一中学高中,赴保定附近的农村插队。创作了《夜晚》、《丧事》、《不受欢迎的礼物》等作品。 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80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夜路》,渐为文坛注意。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受到广泛称誉,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来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六月的话题》,又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和短篇小说奖。 1984年,调河北省文联创作室。现为中国作协主席、河北省作协主席。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哦,香雪》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她的小说可分两类,一类“清新秀润”,表现淡远含蓄的美,如早期的《哦,香雪》;另一类则粗砺酣畅,如《麦秸垛》。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006年11月12日在北京选举铁凝担任中国作协新主席。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铁凝
编辑本段详细生平
铁凝,原姓屈,女,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 父亲是著名画家铁扬,原名屈铁扬,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 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 铁凝
短篇小说奖。 《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975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弃留城、参军,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该小说是铁凝高中时的一篇作文,后被认为是其小说处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农村务农4 年,此间写出《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发表于《上海文艺》、《河北文艺》等文学期刊。 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冬,参加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拜望茅盾、张天翼等前辈。 1980年,参加河北省文学讲习班。同年,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在孙犁主办的《天津日报》“文艺增刊”发表,《小说月报》转载,并引起争鸣。第一本小说集《夜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2年夏,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笔会,会间写出短篇小说《哦,香雪》(发表于当年第9 期《青年文学》)。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3年,《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十月》发表。 1984年,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发表于《花山》,并被改编为电视短剧。同年,由保定地区文联调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于当年召开的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1985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分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本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年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4 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为该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 5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之邀,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期间,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国际笔会中心美国会所,与美国作家、学者座谈、交流中美当代文学现状。 1986年,应邀赴挪威参加第二届国际女作家书展。在该书展专为中国作家举办的“中国作家报告日”做“中国女作家与当代文学”的演讲。同年,中篇小说《麦秸垛》在《收获》发表,河北省文联召开铁凝作品研讨会。 1987年应霍英东先生之邀,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中篇小说《村路带我回家》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北 京电影制片厂拍摄。 198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学四季》创刊号以头条位置发表,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台湾版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由台北新地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小说集《麦秸垛》,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单行本,在西班牙马德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2 月,《文艺报》、作家出版社、河北省文联在北京联合召开《玫瑰门》研讨会。同年,中篇小说《棉花垛》在《人民文学》发表。 1990年至1991年,写出《孕妇和牛》《马路动作》《砸骨头》《埋人》等小说,将《哦,香雪》改编成同名电影,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为首批国管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两年间,积极协助当地政府为开发野三坡旅游风景区立项和申请资金。 1992年出版两本散文集《草戒指》(百花文艺出版社)、《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发表中篇小说《对面》。获得该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4年,长篇小说《无雨之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连续4 个月列为上海、深圳、北京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铁凝认为,此书并非为了畅销而写。被《女友》杂志评为“中国十佳作家”。 1995年春,应美国政府之邀,参加“国际访问者计划”访问美国13个州,并接受俄克拉何马州“名誉副州长”之证书。夏,应高雄文艺家协会之邀,随内地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在台北拜会林海音先生。9 月,在北京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日本东京近代文艺社出版铁凝小说集《给我礼拜八》,译者池泽实芳。电视剧《遭遇礼拜八》(上下集)播出。 1996年10月,河北省作家协会从河北省文联中独立分设,铁凝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同年年底,在中国作家协会第 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5 卷本《铁凝文集》。 1997年秋,应美国国务院邀请,随中国国务院知识产权考察团访问美国。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在《青年文学》发表,多家刊物转载,获《小说选刊》年度奖。之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被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2 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作家协会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3 月,应以色列希伯莱作家协会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以色列。5 月,应韩国亚洲美术馆邀请,陪同父亲访问韩国。在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评选中,获该奖项中的最高奖“关汉卿奖”,即“个人终生成就奖”。被《萌芽》杂志社聘为“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主编10人卷《女作家影记》,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初,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在《十月》发表。5 月,在北京参加挪威中国文学研讨会,作题为“无法逃避的好运”的专题发言。年底,长篇小说《大浴女》脱稿。 铁凝 2000年初,长篇小说《大浴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时该作品讨论会在北京召开。9 月,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土办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讨论会。 2001年春,由小说《安德烈的晚上》改编的同名电影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2001年4 月,应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8 月,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此篇同时亦获首届“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北京市文学创作奖等。年末,在中国作家协会第6 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初,被上海大学文学院和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7 月,应加拿大世界华文写作协会邀请,参加“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第6 届研讨会”。在“文学中的文明与暴力”的主题研讨中,作题为“从梦想出发”的专题演讲。 8 月,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艺术随笔集《遥远的完美》脱稿。日本东京近代文艺社出版铁凝小说集《红衣少女》,译者池泽实芳。法文版《大浴女》即由法国比基耶出版社出版。由《永远有多远》改编的1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国内40余家电视台播出。5 种小说和散文集《谁能让我害羞》《第十二夜》《回到欢乐》等,分别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等出版。 2003年,《遥远的完美》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应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主编5卷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选》。应新加坡教育部邀请,赴新加坡“写作营”授课。日文版小说集《麦秸垛》由东京现代文艺社出版。 2005年底,经过六年的沉淀后,铁凝推出了继《大浴女》之后的又一部力作——长篇小说《笨花》。这部近45万字的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首印数即达到20万册。 2006年11月12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主席,接替已故作家巴金先生,成为中国作协的新掌门。铁凝生活照(1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