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是一部科幻小说吗
① 安德的游戏剧情,12部小说都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啊还有最后怎么样了
安德的游戏剧情有以下三部曲:
1、安德的游戏
《安德的游戏》故事讲述了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到学校培训,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
2、安德的影子
《安德的影子》是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所著的科幻作品。讲述的是以《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英雄故事系列中出彩的配角“豆子”朱里安·戴尔菲科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另一角度的故事。
3、死者代言人
《死者代言人》是奥森·斯科特·卡德于1986年发表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的续作。本书的故事开始于《安德的游戏》之后约三千年,但是不断进行近光速旅行的主角安德·维京(在旅行中使用其本名安德鲁)本人因为相对论的时空关系,生理年龄仅仅三十多岁。
相关亮点
《安德的游戏》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世界上所有喜爱科幻的读者都会津津乐道。
这本书探讨了世界末日,探讨了人类命运,探讨了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极限困境下如何成长。
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国青少年必读的小说,可以认为它是美国的《新世纪福音战士》。
②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1
寒假里,我终于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这本我早已心驰神往的书——《安德的游戏》。
先介绍一下,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是美国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对于作者,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们一定对他很熟悉,而安德的游戏无疑是卡得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主人公——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安德维京。他不算强壮,过于淳朴善良,所以常常被人欺负,还常常吃亏。但无论如何,天才就是天才,无论别人如何打压他,攻击他,他终归有破土而出的一天。同时,安德生活的时代,地球和外星的虫族发生了一场大战,虽然战争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但虫族无时无刻不再酝酿着反攻,而地球与他们的实力实在是天差地别,一旦新的战争爆发,人类就将无可避免地全体覆灭,除非人类能找到又一个拿破仑一样的军事天才,才有一丝胜利的希望。于是,世界各地的天才们便都被召集起来前往太空学校进行异常艰苦的训练。安德凭借自身出众的军事天赋,很快从中脱颖而出,但这也意味着安德必须面对比其他人艰苦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压力。
自从他登上前往太空学校的飞船后,教官们为了培养他独立的品格,断绝他依赖别人的想法,他的教官们就刻意让所有的人孤立他,欺负他,使他陷入彻底的孤独境地;此外教官们还与所有人都与安德为敌,每一场游戏,都是极不公平的——无论安德的对手如何作弊,安德都不能输,并且,游戏的难度,压力,突变性一次比一次大,安德幼小的心灵也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常人根本无法承受的考验!虽然安德也痛苦,焦虑,彷徨,但是,天才就是天才,他抵挡住了一切现实与心灵的风暴,并最终打败了虫族。
然而,安德本性是个淳朴善良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反抗,都是无心的,是大人们强加给他的,当他得知虫族因为自己而集体毁灭时,他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忏悔之中,最后,当全人类都在欢庆战争的胜利时,安德却自我放逐,将自己的余生在太空中永久地漂泊。
安德的故事对我们青少年是很有教育意义的,纵使我们无法拥有安德的天才,但安德的身上依然拥有着我么最最需要的品质:忍耐和独立。或许因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压力,我们越来越难以忍耐周围的事物,有时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便往往会触发我们心中的怒火,但与安德面对的压力相比,我们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学着适当忍耐一下呢?我相信,这样会减少许多生活中不必要的矛盾。
另外的一点就是独立。由于时代的进步,我们中的不少人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此我们往往欠缺一种独立意识,这是非常危险的,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缺乏独立意识往往意味着将被淘汰,道理人人都懂,父母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总有一天跌倒了你只能自己爬起来。培养独立性,就是培养竞争力,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此,我由衷地把安德视为我心中的偶像,他教会了忍耐,独立,拼搏,这才是一个偶像所应具备的素质,正如他在书中表现的一样,安德永远是做的最优秀的那一个。希望所有像我一样的同学,特别是喜欢挑战,喜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喜欢在绝望中诞生的人,都去找到这本书读一读,它对你的启示性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你会庆幸在你年轻的时候读到过这本书。
读后感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2
安德生于一个天才之家,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天才。实际上,他们仨在才智上差异不大,只是性格有别——哥哥野心勃勃,凶狠;而姐姐善良,温柔。对于一个要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过于善良恐怕会显得软弱,而过于凶狠又恐会走向歧途——安德——看起来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可能正是因为其在性格上中和了其哥哥与姐姐。
安德出场时才五六岁,就在结尾处全歼虫族时他也就十来岁。就是这样一个小孩,被送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由于开篇就假定了安德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之一,因此如何将安德培养成一位能够带领同伴战胜虫族的统帅,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砺其心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战斗学校的负责人,首先是将安德孤立起来。一方面他要利用其性格中的狠决去击败那些向其挑衅的同伴,有时甚至将向他挑衅的同伴打死。另一方面,他性格中的善良部分,会让他在每一次残酷的行动中感到愧疚——实际上,他面临的挑战,有时是你死我活的,他的残忍只是为了生存。或许也正是他有善良的一面,他能够克制自己不恃强凌弱,也能因此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本告诉读者如何成为卓越的领导人的书。首先是智力,其次是手段,最后是胸怀,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智力,你无法掌握最高的技艺;没有狠决的手段,你无法招架别人的暗算,从背后飞来的箭簇;没有足够的胸怀,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不滥用自己的智力与权力。
通往建功立业的征途,极其枯燥。“蜗居”在“战斗学校”里,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有的是疲惫,同伴的嫉妒,日夜像幽灵一样游荡的恐惧,孤独。安德的`智力让他能够较为轻松地战胜他的同伴,但智力在战胜孤独上并无多大用处。在孤独时,他会想念他在地球的姐姐,这种思念或许会给他带来安慰。
我也忘记了安德是靠什么来战胜孤独的。或许是对胜利的信念?或许是竞争中获得的快感?是什么支持他不放弃,并最终坚持到底?
有很多答案吧。说实在的,我看完这本书也快个把月了。很多都忘记了。感兴趣的就自己去找来看看吧。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3
《安德的游戏》记叙了一个孩子的英雄事迹。
这个孩子叫安德鲁·维京,但是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安德·维京。翻译过来就是终结者的意思,恰恰与这位小英雄相符合。故事发生在未来,是一个让我们深不可测的东西。作者无尽的想象时我由衷敬佩。我认为安德是个天才而作者更是一个。
天才对于我们这种平常人来说根本感受不到。天才就像安德一样可以拯救世界;就像著作者一样可以塑造未来。可作者心声和安德的心声又是什么?他们的心口永远无法弥补的是被孤立。故事中安德处处是这样,也是处处被教官安排成这样。
像安德这样的天才就是怎样面对被孤立的?只有自己顽强起来坚硬起来独立起来,才能消除那些诽欺凌与排挤。
天才终究是天才,他们会克服这种困难,他们会为自己的心灵而忍耐,世界也是一次又一次在他们手中挽回。
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也感受不到被鼓励被欺凌。但是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我此生也无法体会的内容。它反而更加激励我,让我学会坚强让我学会足智多谋。安德是这样得以生存,更不是天才的我们难道不也是吗?
我像安德一样,我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承受更重的压力。这股压力可能会将纯朴善良的心地变得黑暗。但是我们依旧会崇尚这种纯朴的心灵。这就是人类与虫族不同之处。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虫族依旧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人类会忍耐思考与独立。可是独立这种本能只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
我们中的不少人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此我们往往欠缺一种独立意识,这是非常危险的,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缺乏独立意识往往意味着将被淘汰,道理人人都懂,父母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总有一天跌倒了你只能自己爬起来。培养独立性,就是培养竞争力,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即使黑暗势力在强大,学会独立生存顽强与困难抗争的人也不会被击垮。就算那个人很普通不像安德是个天才,也没有阻碍他克服黑暗势力的决心。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4
《安德的游戏》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同名小说,是对宇宙生存法则的深入探讨。本片并不是依靠视觉奇观简单呈现外星人侵略地球,或者人类征服宇宙的臆想科幻片,而是站在社会学角度,对宇宙文明的图景作做了描绘。
“宇宙之王”霍金说,从宇宙的规模和星系的数量来看,几乎可以断定外星人是存在的,但人类不应该主动和外星人接触。他认为有些高级外星人可能已将本星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成为宇宙游牧民族,正在征服他们能够到达的所有星球,从而进行宇宙殖民。这与《安德的游戏》的背景设定如出一辙:外星虫族因为种群数量膨胀,本星球资源匮乏,从而发动了对地球的入侵战争。地球军在领袖马泽?雷汉(本?金斯利饰)的率领下,击溃了侵略军。自此,人类开始弘扬尚武精神,既为了自保,也为了能够先发制人,消灭虫族。未来战争就像是高级电脑游戏,而少年则具备比成人更敏锐的反应机能和操控能力,经过重重选拨,少年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成为地球军的指挥官。
影片的特效场面依然是好莱坞顶级水准的恢弘大气。在最终的决战之前,安德率领地球军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模拟演练,就像不断玩同一款游戏,见招拆招,层层进阶。这也是“安德的游戏”这一名称的由来,实际上,等价的含义则是“安德的战争”。
安德的扮演者是英国童星阿沙?巴特菲尔德,他曾经在马丁?西科塞斯的《雨果》中扮演雨果,此次在《安德的游戏》中,他的表演依然堪称精湛,无论是聪敏过人的机灵,还是绝不示弱的倔强,以及被蒙骗后的暴怒,都拿捏得很到位。与之配戏的哈里森?福特和本?金斯利由于戏份较少,缺乏在关键场次的出场,所以人物性格趋向于扁平化,只能算是陪衬。
《安德的游戏》中,虫族是先出手的侵略者,但实际上,这也正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虫族和人类面临着同样的种群过剩、资源过耗的问题,对外扩张是必由之路。安德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在人类普遍实行计划生育的未来时代,安德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是明显的超生。他的名字Ender,似乎也是这个用意。因为他的哥哥姐姐智力过人,却又各自存在着不同的性格问题,无法成为地球军的领导者,所以安德被寄予厚望。整个故事,明线就是安德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这也是青少年小说普遍的主线脉络。
不过,《安德的游戏》显然走得更远。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写道:“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虫族入侵地球失败后50年,两个带枪的猎人并无往来,相安无事,但也默默展开了军备竞赛,直到安德率领地球军征缴虫族母星。
《第九区》中,人类处理外星人的方式是压迫与剥削,到了《安德》里则更为极端―无需多言,杀个干净再说。作为一部好莱坞A级(制作成本1.1亿美元)大制作,《安德的游戏》在价值观上无疑是次激进的冒险―能求和却求战,而且还要灭绝种族,等于把人类陷于了不义之地。故事最后,安德带着虫族遗孤飞向太空的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对和平共存的希望,而是莫大的疑问―这种放生,究竟会不会成为一次放虎归山?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5
生活是一场斗争。只有你不害怕权力和压力,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安德的游戏》讲述了人类在未来抵抗看不见的危险的故事.如果你觉得很好,欢迎评论和分享~谢谢你的阅读和支持!本文《读《读《安德的游戏》读后感800字"》是读后感大全编的,仅供参考。生活是一场斗争,只有当你不怕权力和压力时,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安德的游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抵御未来看不见的危险,国际舰队开始寻找智商比正常人高的天才儿童,并把他们塑造成舰队指挥官。安德是众多候选人之一。安德在战斗学院勇敢地前进。不管他在哪个队,他都表现出色,进步很快。很快,他成为了队长,通过异常成为了指挥官,并在11岁时以游戏的形式打败了虫族。
书中没有对安德的评论,但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不难看出安德的亮点:
毅力。当时,美国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能有两个孩子,所以排名第三的安德成了被欺负的对象。他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他的恶霸。安德森上校在地球上看到了他的这个特征,并最终把他送到了战斗学院。
机智。安德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在战斗学校,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电脑配备了一个游戏。游戏中有一个关卡叫做“巨人的饮料”。在战斗学校,除了程序员没人能通过海关。但是安德不同。他没有去猜测无论如何都会死去的饮料,而是用不同的更巧妙的方法成功通过了海关,到达了下一个——仙境的高度。另一次,安德的队伍在进行实战训练,而它的对手是名单上的蜈蚣队。安德和他的团队在练习开始前分析了对手的行为模式。蜈蚣队采用了同样的阵型战术。安德和他的团队在其他七个人进入大门前把他们冻结了。他用力量和智慧证明了自己,让他周围的高年级学生什么也不敢说。
坚持住。面对困难和与导师的隔离,安德没有退缩或放弃。坚持就是胜利。面对比自己年长和强壮的邦佐的威胁,安德并不害怕,也没有屈服。他冷静而机智地击败了邦佐,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善良。当安德知道这些“游戏”是真正的战斗,每个“无人驾驶飞行器”下面都有人,每一颗子弹都击中一个虫族实体时,安德的精神崩溃了。他只是变成了植物人,拒绝思考,拒绝交流。但最后,他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更全面、更仔细地考虑,减少每次“模拟战争”中的牺牲和杀戮,是否可以与虫族和平共处,并最终在宇宙中漫游,为虫族找到一个合适的家园。
读完这本《本书,》,我要感谢安德,因为他教会了我耐心、独立、力量和奋斗。这个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6
最近,我阅读了科幻大师奥森·斯科特·卡德神一般的科幻巨著——《安德的游戏》。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即使合上书本,那一场场活灵活现的战斗场面也都是历历在目,动人心弦,吊人胃口。整本书读下来,剧情跌宕起伏,几乎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他不走,你也想追着他赶紧跑。
有时候,科幻小说并不完全是胡编乱造。回想一下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科幻作品,里面的场景和科技手段不是一一在生活中实现了吗?《安德的游戏》这本书也有让人焕然一新的科学依据,比如书中所谓的电子战斗。但最令我敬畏的,还是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安德那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教官的种.种压力下,他一直被置于孤立的状态、处在崩溃的边缘。教官给他配备一批表现平平的新手,让他组建战队,却又将他刚刚壮大起来的飞龙战队解散。因为他的优秀,整个比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公平可言,他不断地被欺瞒、被围攻,但他依然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他赢得了最终的"游戏"。阿莱、沈、豆子、米克、佩查、疯子汤姆、热汤韩楚,他以前的战友终于与他并肩作战,他们齐心协力,不拘泥于常规和教条,避开对方强大的太空舰队,摧毁了敌方的母星,母星的毁灭爆炸吞噬了敌方全部的战舰,人类胜利了。但是,当安德最终发现这不仅仅只是游戏,这是一场终结虫族的真正战役时,他又陷入深刻的反思。
安德就是这样与众不同,就是这样在逆境中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己,承担责任,体现价值。
安德的游戏读书笔记7
科幻小说是我的最爱。《安德的游戏》这本书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它讲述了安德被上校选中,进入了战争学校。聪明勇敢的安德很快在学校名列前茅,被调到火蜥战队。安德作为一名新生,遭到了队长邦佐的排斥。很快,邦佐把安德调到其他战队。经过一场场模拟战斗和电脑游戏,学校领导对安德刮目相看,学生们也对安德羡慕嫉妒恨。翻来覆去的换战队,使安德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最终,安德成为了队长,队员都是他的朋友们,他们共同对抗虫族,拯救世界。
曾经打败过虫族的马泽·雷汉成为了安德的教官。在马泽·雷汉的训练下,他们战胜了虫族,成为了终结者。
这本书奇幻,奇幻于虫族和宇宙中的学校。这本书情节跌宕起伏,跌宕起伏于安德的遭遇。这本书激动人心,激动人心于每次模拟战斗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这本书,人物的性格分明。机智勇敢的安德,善良的华伦蒂,百发百中的佩查,机智的豆子,狡诈的格拉芙,心狠手辣的邦佐以及虐待生命的皮特······
白纸黑字,却仿佛上映了一部好莱坞大片。栩栩如生的人物,稀奇古怪的思维,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整本书活了起来!每一章都催人奋起,每一章都有声有色,每一章都运用了各种手法,让人身临其境,好像旁观者一般。
这本书,让我产生许多思绪:我可怜安德不满八岁就参加战斗,我气愤邦佐处处针对安德,我佩服华伦蒂小小年纪红遍网络,我祝愿打败虫族后安德有美好的青春······
一本书,好人和坏人,好品质和坏品质,都并存着的,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③ 比赢得胜利更重要的是赢得胜利的方式——安德的游戏
根据美国科幻小说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同名小说改编的《安德的游戏》剧情承袭原著。初看内容介绍,这部片子简直可以说中规中矩,很容易落入窠臼的青少年科幻故事:击败进攻地球的虫族后,人类厉兵秣马,为下次袭击备战。主角安德作为人类重要计划的佼佼者,将接受难以想象的历练,成为人类舰队的领袖。电影改编相当保守甚至可以说平庸。单纯从电影本身上来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不过看一部电影的好坏不只是看它讲了什么故事,而是看它通过故事想表达什么。从这方面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称的上佳作。
作为一部有关战争的电影,热血战争却并不是它的主题。通过剧情层层递进,来不断折射人物对于战争、对抗、毁灭等方面的思考。
有人观看这部电影得出了这是一部职场进阶宝典,有人看出了文明进化的内涵,有人看到了悲剧,有人甚至看到了人性的劣性。我们不谈这些,我们只从主人公来谈起,谈谈安德的战争哲学。
作为科幻迷,这部电影一开场就让我喜欢上了。不得不说,Asa的表演给这部电影加了不少分,也让安德这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安德在电影一开始就给电影的情节加了光环。简简单单的游戏表现出了他的成长中的两种挣扎:面对问题,守规则还是打破规则;面对麻烦,是以暴制暴,还是和平解决。电影中做了解答: 就是他, 他就是那个“The one”。 他有策略天赋;他可能假装谦虚,以避免招惹自大狂。 但同时也有了第一个冲突:他也许是天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引人追随的领袖,一个人没法获胜。
面对安德的选择,把一个孩子打进医院,他给出了解释: 打倒他只是第一场战役,我要赢得今后所有的战争。这样他们就不会再烦我。 希伦上校对此满心赞赏:关键不是他干了什么,这是动机,这是战术,杜绝后患的策略。这是一个上位者应有的品质,这样安德才能成为人类的救世主。
之后的心理测试中,安德做了选择,同时也给出了答案: 这就是他们的目的,遵守规则必输,暴力才能赢。 而测试的结果是:完美,他很完美。然后就被晋升了。
一个人持有武器不动声色,他是你的敌人么?你该打倒他吗?他是想攻击你,还是想从你的攻击保护自己?如果他攻击了你,你该彻底毁灭他吗?安德通过的测试,安德与同学的冲突,都是关于这个题目。同时也是电影最大的冲突,安德和上校的相悖的观点,也是对于虫族的态度:怎么面对伤害了自己的人。毁灭了虫族之后的安德以为这是游戏,但现实残酷地摆出了真相: 这不是游戏。 这也是安德杜绝后患策略的解释,彻底打倒,而非彻底摧毁。
如果有人对你先动手,你如何反应。希伦上校满意的答复就是,放倒他。这导致了最后灭绝性的悲剧。
其实安德的哥哥和姐姐,一个太暴力,一个太软弱。安德是二者的平衡,他才是正确的,关于他对教官灭绝性攻击策略的反驳,他对虫族的同情心。故事里三个孩子比喻了三种关于战争的态度。因为安德是平衡完美的孩子,所以关于战争,他做出任何决定都是从客观角度正确的。
故事将安德塑造成人类的英雄,正在宣扬这样一种对待人类世界战争应如何处理的态度,捍卫自己的同时保持同理心,去了解你的敌人,爱你的敌人。就像安德说的那样: “当我充分了解敌人,同时我会爱上他。”
面对孤立,对他的观察结果是:他对上级的态度很复杂,他想取悦傲慢的父亲,却因无法沟通而心生厌恶。他必须一直被孤立,他必须坚信没人会帮他。
这也是面对权威的态度: 我不会因为军衔高就会尊重 。同时,希伦上校对他的期望就是也许自己喜欢发号施令,因此给了他一支小队。电影版安德的心智和手段太过成人化,用语和行动都是体现其坚强和隐忍一面,所有软弱的桥段均被删除。其实与电影相反,原著着意强调少年天真和脆弱的一面。这个精英少年或许更精明,但也比普通的孩子更温柔。在希伦上校的孤立政策最初实行后,安德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质问他“你让他们恨上我了”,而是委屈地指责说“我还以为你是我的朋友”。这与电影中站定立场竖起大旗式的抗争实在太不相同了。
安德之所以成为最好的领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天生的合作者气质,他从不主动挑战规则,而是尽最大努力在规则之内做出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用“取悦”来形容安德,也实在是一个不太合适的选择。
再之后误杀了一个孩子之后,安德满心愧疚,同时想要退出。对此希伦上校他的目的只在于让安德完成任务,为此“等战争结束我们才有闲情讨论我们是否道德。就算他被毁又怎样”。而在此之后的决战,安德最后才知道自己屠灭了一个种族。面对希伦,他愤怒地指责“你欺骗了我“,“我屠杀了,整个虫族”,“我会永远因为灭绝而蒙羞“我会被视为杀手”,最后,“ 赢的手段最重要 ”。
原著小说值得说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改编的电影却试图将这本厚重的小说改编成短短的一部电影,由此造成了一些不恰当的取舍。原作的容量,分成多部绝对不成问题,再不济也上下部吧,两个小时实在太短了,所有剧情设定人物都点到为止,仓促间结尾。但比起其他一些改编电影来说还是要好很多。从电影的直观表现来说,好看的特效和主角的演员选择及其成功,Asa的演技和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完美的诠释了主人公安德。
从最终电影票房和评分结果来看,《安德的游戏》还算勉强过关。原著并不像一些人说的是青少年科幻,绝对值得一读。
④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安德的游戏》是一本十分好看而又十分有意义的书。以下是我带来的《安德的游戏》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这是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在发表当年获得了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双料冠军。虽然书名仿佛小孩的童话书,可是翻开看过才知道是一本儿童看不懂的小说。虽然看过的人一定会赞“好”,可是真正好在哪里还真不好对别人解释。全书几乎都在讲一间位于太空的战争学校,住在那里都是不超过12岁的天才儿童。这座学校就和它的名字一样严酷,学生们大多数时候毫无友情,相互争斗。本书的主角安德从六岁进入学校以来,在教官的策划下被孤立,被打,被嘲笑,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友情,学会了为人处世,成为一个肩负起地球命运的军人。战争学校虽然不在地球上,可是其中炎凉的事态,可怕的人性,都影射出读者身边的现实世界,令人往往在阅读时感到难以接受。可以说读者的心灵随书中人的冒险经历一起改变着。
本书的结尾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令人吃惊。吃惊过后又引发深思。人生的意义无法被任何人评判,因此走自己的道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那才是最幸福的。安德的天生正义善良的性格,与战争杀虐永远不相合,这就是对书中他的痛苦的解释。
作者给了他一个幸福的结局。在远离地球的地方平静地住着,最后要和他爱的人一起在宇宙里冒险,这个结局令我这个读者松了一口气,毕竟安德已经被太多的人恨,被太多的人操纵了。我仍然对作者有小小怨言,书的真实感有点虚,还有,书中残酷的没有正义的生活真折磨读者啊。书的其它续作我还没有看。我很期待,不知道还能向安德学到什么。如果感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来看看吧!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科幻大师卡德神一般的科幻巨著《安德的游戏》。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即使合上书本,那一场场活灵活现的战斗场面也都是历历在目,动人心弦,吊人胃口。整本书读下来,剧情跌宕起伏,几乎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他不走,你也想追着他赶紧跑。有时候,科幻小说并不完全是胡编乱造。回想一下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科幻作品,里面的场景和科技手段不是在生活中实现了吗?
《安德的游戏》这本书也有让人焕然一新的科学依据,比如书中所谓的电子战斗。但最令我敬畏的,还是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安德那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教官的种种压力下,他一直被置于孤立的状态、处在崩溃的边缘。教官给他配备一批表现平平的新手,让他组建战队,却又将他刚刚壮大起来的飞龙战队解散。因为他的优秀,整个比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公平可言,他不断地被欺瞒、被围攻,但他依然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他赢得了最终的"游戏"。阿莱、沈、豆子、米克、佩查、疯子汤姆、热汤韩楚,他以前的战友终于与他并肩作战,他们齐心协力,不拘泥于常规和教条,避开对方强大的太空舰队,摧毁了敌方的母星,母星的毁灭爆炸吞噬了敌方全部的战舰,人类胜利了。但是,当安德最终发现这不仅仅只是游戏,这是一场终结虫族的真正战役时,他又陷入深刻的反思。
安德就是这样与众不同,就是这样在逆境中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己,承担责任,体现价值。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畅销书,据说是脸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最爱。但我却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可能是因为我头一次阅读科幻小说,或许是缺乏阅读科幻小说的经验,不明白如何去欣赏,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阅读其他书籍的方式将其看完。因此,我对书中的科幻部分很难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正如安德在“游戏”中杀光了虫族,一定程度的“无知”或“被蒙蔽”,反而能让你得意在从容中不经意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安德生于一个天才之家,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天才。实际上,他们仨在才智上差异不大,只是性格有别。哥哥野心勃勃,凶狠;而姐姐善良,温柔。对于一个要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过于善良恐怕会显得软弱,而过于凶狠又恐会走向歧途。安德看起来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可能正是因为其在性格上中和了其哥哥与姐姐。安德出场时才五六岁,就在结尾处全歼虫族时他也就十来岁。就是这样一个小孩,被送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由于开篇就假定了安德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之一,因此如何将安德培养成一位能够带领同伴战胜虫族的统帅,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砺其心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战斗学校的负责人,首先是将安德孤立起来。一方面他要利用其性格中的狠决去击败那些向其挑衅的同伴,有时甚至将向他挑衅的同伴打死。另一方面,他性格中的善良部分,会让他在每一次残酷的'行动中感到愧疚。实际上,他面临的挑战,有时是你死我活的,他的残忍只是为了生存。或许也正是他有善良的一面,他能够克制自己不恃强凌弱,也能因此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本告诉读者如何成为卓越的领导人的书。首先是智力,其次是手段,最后是胸怀,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智力,你无法掌握最高的技艺;没有狠决的手段,你无法招架别人的暗算,从背后飞来的箭簇;没有足够的胸怀,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不滥用自己的智力与权力。通往建功立业的征途,极其枯燥。“蜗居”在“战斗学校”里,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有的是疲惫,同伴的嫉妒,日夜像幽灵一样游荡的恐惧,孤独。安德的智力让他能够较为轻松地战胜他的同伴,但智力在战胜孤独上并无多大用处。在孤独时,他会想念他在地球的姐姐,这种思念或许会给他带来安慰。总之,这本书非常的有意思,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哦!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安德的游戏》是一本科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安德拥有优良的基因所以天资十分聪明,做什么事都比别人做得好。
安德在六岁时被选入了战斗学校。那是一个专门培训与外星人虫族战争的培养指挥官的学校。而教官们认为,只有完全孤立安德,才能使他更好的发挥。所以,从新兵的待接近跳级,从人人熟知的神童再到战斗游戏排行榜上稳居第一的宝座,在这看似光辉的背面,却不知凝结了多少汗水和泪水。每次当他刚和站队里的人混熟,教官们就会把他吊到另一个战队。不过,他还是交到了一个永远的朋友,一个可以一起哭一起笑的朋友。当他从新兵小队被调走时,阿莱德一句“撒俩姆”把两人的心永远的系在了一起。后来,在与虫族的大战中,安德凭借着过人的指挥能力与天生的机智聪慧打赢了这场战争。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外界的压力等能让人迅速成长、成熟。由于迫在眉睫的战争,教官们不得不在安德身上施加极大的压力,让他每天劳累至极、被完全孤立,交不到任何朋友,但这让安德的思想迅速成熟。他能像大人一样做事、说话,头脑思维敏捷、考虑全面,更能合理的高效利用时间。在教官们有意造成的处处不立与安德的处境下,安德只能靠自己,把自己从艰难的困境中营救出来。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在这种孤立中安德迅速长大了,长成一个小小的大人,但与此同时他的童心与天真泯灭了。战斗学校的孩子们都是这样被一点点剥去童年的。所以虽然战斗学校的教官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但是这真的是一种残酷的教育方式。看完之后,我非常的心疼安德烈。
⑤ 安德的游戏三部曲,这三本书是讲的一整个故事吗
分为《安德的游戏》《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三本书,是一个宏观故事背景下的三本情节基本独立的小说。
在美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人在两年内连续两次将“雨果”和“星云”两大科幻奖尽收囊中,直到卡德横空出世。他的《安德的游戏》囊括雨果奖、星云奖,其续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揽了这两个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
2008年卡德因为《安德的游戏》和《安德的 影子》获得了玛格丽特·爱德华兹青少年文学终身贡献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坎贝尔奖和世界幻想文学奖等。在他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仅雨果奖和星云奖就获得了二十四次提名,并有五次最终捧得了奖杯。
卡德的作品被翻译成了你能想到的几乎每一种语言:丹麦语、荷兰语、芬兰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俄语、斯洛伐克语、西班牙语以及瑞典语、加泰罗尼亚语。当然,还有你手中的中文版。
⑥ 《安德的游戏》是那部小说改编的
那男主真心帅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作品,该作品发表于1985年,曾获得星云奖及雨果奖,其续集《死者的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发表于次年,也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这使卡德成为唯一一个曾连续两年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