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精英化
㈠ 为什么会说网络文学是文学,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文学
最近看到关于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作为一名网络文学的爱好者和从业者,笔者觉得自己有资格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五,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当然是文学。这条原因,就涉及到人们否定网络文学是文学的原因了。因为很多人坚持,文学的范畴只能是书写在纸上的传统文学作品,而网络文学由电脑打出来的,其中很多内容比较肤浅、通俗,娱乐大众,从而片面否定了网络文学的文学价值,而实际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不应该区别对待,如果把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传统文学作品放到网上,那么它们算不算网络文学呢?那么这样的网络文学又是不是文学呢?如此再辨证的一看,网络文学其实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不过由纸质改为网络,那么它当然是文学了。
㈡ 网络文学的商业价值
2011年10月底,《步步惊心》小说的作者桐华从美国飞到北京,参与图书的签售。事实上,这是一部从2005年开始在网上连载火爆的网络小说,2006年开始图书出版,5年时间创造了几十万册的销量,而在2011年电视剧播出后,30万册的再版又一次热销。而这一次的商业链条,已经不再是网络小说、图书与电视剧三者彼此促进与影响这么简单了,之后又出现了漫画、网络游戏、广播剧、有声图书、话剧以及海外版权等多种文化产品衍生态。
青春类、婚恋类、职场类题材与读者的生活距离更近,发展也更快,相对而言周期要短很多,而这部分可发掘的市场空间更大,机会更多。收视率高,重播率高,一部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可谓是一场“高性价比”的投资,因而让不少影视制作公司趋之若鹜。
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出现了“井喷”,《后宫甄传》、《裸婚时代》、《倾世皇妃》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投资网络小说。跃多年来一直为国内一位知名电视剧作家“打工”,大编剧定每集的架构,然后包给2~3个人分线索完成,之后再由大编剧汇总,“按大框架下去想故事、情节,闭门造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经常冥思苦想出来的情节被大编剧否了。”但是改编网络小说,雀跃却得心应手,因为“可塑性强”,很多网络小说以连载的方式出现,有一定的开放性,读者有参与互动,而且不少网络小说在网上只是部分连载,剧情发展至什么样,观众有期待。
网络小说的主要商业价值实现仍然是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影视制作方往往一次买断小说改编权。而文化周边产品的每一个版权授权,经纪公司和作者都能在其中分得一杯羹,经纪公司与作者分成比例一般为3∶7。网络游戏、广播剧、漫画等形式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它们会更有效地发挥“长尾效应”,实现作品商业价值的增值,这部分的投资机会与价值更高。
小结:网络小说一般都是先从免费阅读开始,等更新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收费。一旦这部小说红了,就会翻拍成电视剧,获得更多的收视率,从而带动一系列产品的销售,达到商业目的
㈢ 从客观角度讨论,网络文学的出现是文学的堕落还是新生
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了文学作品更多的可能,降低了阅读和写作的门槛,给了文学全新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提升了人们对阅读的热情,这是一件好事。说不定多年之后,也会出现许多受人认可的网络文学作品。
㈣ 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
新媒体对文学版块、写作内容、写作角度、写作主体、阅读主体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下新媒体的理解与定义,对于新媒体的理解与定义说法不一,我倾向为这种理解:“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这种应该更通俗易懂,全面,准确。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流行,新传播媒介日益普及,文学版块开始出现分化,最明显带来的冲击是精英文化陷入极大危机,中国文学进入了去精英化时期。大众文学、网络文学开始兴起,文学版块呈现了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三部分。
新科技与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传播,还包括人们的对文学的接受与阅读。互联网、电子数码产品、移动互联网、手机等将纸质阅读推向了电子阅读,而且电子阅读的空间规模正在不断膨胀。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即时性,对信息的快速捕捉性,提供信息的海量性,网络文学往往可以用新潮的言语方式、大胆、丰富的想象,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以及社会热点话题,人们关注度高的话题,根据人们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表达,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符合平民化的阅读喜好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阅读的主体上,
㈤ 网上的小说都是些什么人在看
- 这个应该很多了,但是主要群体应该还是年轻人为主,主要以下几类,由多到少排序。
- 初中高中大学生为第一大网络小说群体。
- 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还未婚的宅男宅女为第二大群体。
- 40岁以上的文化程度不高中年男子。
- 退休后的女同志,一般也比较有时间,喜欢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