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的视角写法
1. 写小说是以主角的视角去写,还是以旁观者的视角
那就要看你是想写什么小说了。
总体来说,两种写法各有各的优势。
比如以主角的视角去写,比如第一人称描写或者紧扣某个人物所见所闻的第三人称,这样写能够更加突出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让读者能更细致深入地体会主角的感受以及见闻,从而衍生出 “换我我当如何” 的遐想。如果你格外想让主角成为这个故事主要乃至唯一的推进线索,突出剧情线路的简明和精要,那么这种写法无疑更适合一些。它的缺点在于叙事面窄,没法以主角视角展现出来的事物可能就无法出现,如果要让读者了解大局的话也要多费一番工夫。
旁观者视角,有时也可以被称为【上帝视角】,可以以更加广的面来展现故事情节,以及故事发生的环境。这样写的优势在于它能让几条不限于主角的线路同时进行,主角动的时候,各路人马在同时做出的行动也被读者尽收眼底。这样写的明显优势在于故事背景和内容,以及 “这个时刻究竟在发生着什么” 这样的问题马上就能得到答案;缺点则是可能会让故事缺乏悬念,或者无法突出整体背景下的主要剧情。对于写作功力不足的作者,这样的写法容易导致混乱。
说到底,还是在于你这个作者要给读者展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写小说的三种视角(黄海青老师)
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而区分。
叙事首先涉及叙事视角的问题,即谁来讲故事。
01、【传统的叙事视角一般有三种】
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和
第三人称叙述
也就是我,你,他。
第一人称叙述是叙事者作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对故事进行叙事。
第二人称叙述是用“你”作为故事中人物的一种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
02、【三种视角】
全知视角
选择性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①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也就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帝视角
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传统小说的“上帝视角”(又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纵观故事走向,洞悉每个人物的心理,
在关键处提醒读者上集回放,暴露人物内心独白,类似电影画外音。
全知视角可以快速帮助读者进入故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目了然。
上帝视角/全知视角使读者像上帝一般俯瞰整个故事。
读者洞悉人物的行为和潜在心理,知晓暴露的和隐藏的真相。
当人物产生误会时,替他们着急;当情节走向胶着时,恨不得拨乱反正。
中国传统的的才子小说、评述,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基本都是这个路子。
像四大名著,就是全知视角。
②选择性全知视角
这个视角也是以第三人称来讲述,但有别于上面提到的全知视角
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人物,也就是它只关注观察一个人物。
仅仅揭示一个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某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是全知的,
某一个人物所感知到的事物他是全知的,
但是,其他的不知道,或者说他也不呈现出来。
这个人物往往是小说故事的旁观者见证者,也有可能是主要人物,
主要看他在面对周遭人物和事件的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也是主流小说中会采用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是盖茨比,但有一个旁观者是尼克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
用这种视角是不是难度大一点?
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难度因人而异,因题材而已。
接下来,作为读者的我们是跟着尼克来认识了解盖茨比的,也就是视角限制在尼克这里
即使盖茨比发生的事,也是尼克听别人说的
再举一个例子,可能比较少人看过,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焦点始终落在达洛维夫人身上
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其他人物都是作为同达洛维负人有关的环境中的人物出现的。
我们可以看出,读者实际上是从达洛维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的。
核心人物就一个,所有事情都围绕着一个人。
顺便一提,伍尔夫的小说特点也是在于心理描写,比较注重去挖掘人物内心的波动与变化
这种关注于人物内心变化的,是现代小说的特色,故事性没那么强,重点在于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我”是处在故事之外的,“我”在讲述当年的故事。
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爱情电影都是这样的。
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这是与第三人称有所区别的地方
主观性强,也就流露出更多的角色情感,让读者更容易为之感动
典型代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个小说讲的是什么呢?
小说的开头讲的有一个小说家叫R,有一天突然间接到一封信,这封信是陌生女人的信。
我们看他是怎么写的?
这封信约莫有二十多页,是个陌生女人的笔迹,写得潦潦草草,与其说是一封信,还不如说是一份草稿。
他不由自主地再一次摸了摸那信封,看看里面是否还有什么附件没有拿出来,但是没有。
信封上面空无一字,无论是信封还是信纸上,都没有寄信人的地址或者签名。真奇怪,他想,又把信拿在手里。
这里写的R先生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信,这时,还不知道对方性别,他在观察这封信
接下来R开始念这封信。
过看这篇文
然后就是我叙述:
“你,从未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写在最上面,是称呼,又是标题。他十分惊讶地停住了:这里的“你”指的是他,还是一位臆想中的人呢?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开始往下看:
R继续念信,信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呢?
想一下,你写封信给朋友说你的事情,你会怎么写?
所以小说进行了一次人称转换,由R到“我”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为了挽救这条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坐了整整四十个小时,他得了流感,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
我用冷毛巾敷在他烧得灼热的额头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握住他那双不时抽搐的小手。第三天晚上,我也崩溃了。
我的眼睛越来越沉,不知不觉眼皮合上了。我在一张硬椅子上睡着了三四个小时,就在这期间,死神夺走了他。
此刻,这个温柔可怜的孩子,他躺在那儿,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跟他死去的时候一模一样;
只是他的眼睛,他那聪明的黑眼睛刚刚被合上了,双手也合拢着搁在白衬衫上。床的四个角上高高地燃着四支蜡烛。
我不敢朝床上望一眼,也不敢动一下身子,因为烛光一晃动,阴影就会从他的脸上和紧闭的嘴上掠过,于是看上去,仿佛他的面颊在动,我就会以为他还没有死,还会醒来,用他清脆的嗓音对我说些天真无邪的话语。
可我知道,他已经死了,我不愿意再往那边看,以免自己再一次充满希望,又再一次失望。
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孩子昨天已经死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只有你了,可你却对我一无所知。
此刻,你还完全蒙在鼓里,正在寻欢作乐,或者游戏人生。我现在只有你,你却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始终爱着你。
我拿了第五支蜡烛放在这里的桌子上,就在这张桌子上给你写信。
我怎能孤零零一个人守着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向人倾诉我的衷肠呢?
在这可怕的时刻,不对你说,又叫我去对谁说呢?你过去是我的一切,现在也是我的一切啊!
也许我无法完全跟你解释清楚,也许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现在头晕目眩,太阳穴抽搐不停,像有把槌子在敲打,浑身上下都在疼。
我想我是发烧了,很可能也得了流感。现在流感正在挨家挨户地蔓延。果真是这样,那倒好了,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一起去了,也不用自己来了结我的残生了。
有时我两眼发黑,也许这封信我都无法写完了,但是为了向你诉说一次,只诉说这么一次,我愿意聚集起全部的力量。你啊,我亲爱的,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你却对此始终一无所知。
可是,只有当我死了——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热地颤抖不止,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你再也不必回答我的问题了,我才会让你知道我的秘密。
接下来,你会发现“我”开始讲故事。
刚才说了,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这里“我”就在回顾过去的事情
这是不是就叫写作的技巧?
这个小说,茨威格重点就在于这个陌生女人遭遇这么多事时的心理描写。
为了呈现这种心理描写,茨威格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把这样一整个故事给大家呈现出来。
而且,为了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还用了信的形式,仿佛读者在读一封信,信中的人在告诉读者他的故事。
想象一下,你朋友写信给你,告诉你他的遭遇,“我这几年呀……”是不是内心就会更有触动。
相类似的写法,其实很常见的。
作者知道怎么挠解痒,所以一下子就挠对地方了。
像经常举例的《活着》,就是老福贵给小年轻讲述过去一生的故事。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03、【课程感悟】
看过很多小说,但从未思考过作者是用哪种视角手法来写作的。
通过今晚课程学习,仔细想想,结合老师给出的案例,基本明白了三种视角的叙述。
在往后的阅读中,这方面要做好分析,学会作者的不同的视角叙述。
3. 关于写作 | 小说的视角问题
记叙文大家都写过,就是讲述一个或多个事件,含糊点说,就是讲一个故事。学生时代写的记叙文一般要求是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而小说是记叙文的延伸和升级,但都无外乎是讲故事。
那么,当我们把一个故事写下来,无论是写成记叙文还是小说,这里面都会出现两个角色: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会混淆这两个角色,以为自己是写作者,也是讲述者,觉得我就是讲述者,讲述者就是我。其实不对。
举几个大家都熟悉的鲁迅的小说的例子,就明白两者是不同的角色。
因讲述者的不同,记叙文体分四种视角:
为什么小说的创作要有一个固定的讲述者,和固定的视角?很简单,如果不这样,就讲不好一个故事。一个讲述者不清晰的故事,就好像是一大群人七嘴八舌地讲同一件事,听的人肯定听一会儿脑袋就炸了。一个视角总是换来换去的故事,就好像初学摄像的人拍的小电影,镜头摇来摇去,看一会儿人就昏了。
对初学者来说,第二人称视角太诡异,暂时回避为上;上帝视角在短篇中比较少见,适合长篇巨著,也建议初学者回避。适合初学者的主要是第一人称视角和(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特点:
写作禁忌:
从上面提到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小说 绝对不可以出现 “我拒绝了小明的邀请,他一个人去参加聚会,始终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小明心里想道……”这种文字。
可以改成:“我拒绝了小明的邀请。听朋友说,那天他一个人去参加聚会,始终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小明告诉我他想……”或者“我猜小明心里肯定在想……”
优缺点:
第一人称小说无疑最适合初学写作的人,从自身的视角去讲故事,讲我看我听我想,可操作性非常强,只要避开上面说到的禁忌,几乎在写作上就不会出什么大错了。当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太多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就总得找人转述,转述太多就会比较牵强。
特点:
写作禁忌:
避免每写到一个人物,就把视角跳到这个人物身上。尤其要避免开启上帝视角,谁都写什么都写。
优缺点:
第三人称视角没有第一人称视角那样的禁忌和局限性,所以给写作者更多的空间去描述和表达。写作者可以写任何人物的任何行为,都不算是视角错误。这是好处,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局限,反而更难把握。初写者很容易直接开启上帝视角,这个人写几句,那个人写几句,每个人物都说这说那,心理活动乱飞,读者看起来好像一不小心进了农贸市场,乱七八糟没有主次。
最后,说说视角的转移。
虽然上面一直在强调写作过程中不要随便转换视角,但大家也看到了,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些章节小说的创作开启了新思路:每个章节有各自固定的视角。
比如,去年很流行的一本畅销小说 《奇迹男孩》 (Wonder),整篇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但每个章节的“我”都是不同的人,有的章节的“我”是那个男孩,有的章节的“我”是男孩的姐姐,有的章节的“我”是男孩的同学,等等,这样,把同一件事用不同人的各种不同的视角展现给读者。
另一个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例子是 《怦然心动》(Flipped) ,一个讲述少年男女初恋的故事。小说交替地以男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展开,单数章节是男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双数章节是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同一件事,读者从男主人公的视角看到是这样的故事,从女主人公的视角看到的是另一个故事。这种写作手法无疑让情节更激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同时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也更能体验到第一人称写作的特点。
但即使是这种视角转移的小说,也不是作者随心所欲,想转就转,每次视角的转移,都会固定一段时间,完整地讲完一段故事情节。好比拍电影,固定一个机位把一个剧情交待明白了,再换一个机位。
4. 小说的写作视角都有哪些
区分于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从声音和形象画面的视角。写小说的话,则不同,不能直接给予代入感。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以小说主角的视角去推进剧情,相关的描写要到位,人物出场不能一下子太多太乱,因为不会给人画面感,读者也就记不住。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5. 写小说用什么视角来展开叙述
第一视角或第三视角
第一视角指以叙述人本人亲眼所见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或描述;第三视角又称为上帝视角,意思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好像万能的上帝一般无所不知
6. 小说视角(叙述角度)
所谓视角就是叙述者:这个故事尤谁来讲述。这是任何一篇小说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论是几百字的微型小说还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基本上常用的叙述角度无非就是“我”“你”“他”,即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最常见的大概就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同样是第三人称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一,第三人称叙述
①第三人称全知叙述
第三人称叙事也可以称为上帝视角,虽然这个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是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它来讲都没有秘密,它什么都知道,不管是密室里的杀人案还是你脑子里琢磨的坏主意。
②第三人称限制叙述。
这个叙述者是故事里的某一个角色,也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一个配角,他只能看他看到的,听他听到的,感受他所能感受的。所有的叙述都是从他片面的观察,带有他主观的意识。
③第三人称客观叙述。
这个叙述者不是故事里的角色,也不全知,就像一台摄像机记录一个车祸现场,能记录整个事件的过程但却不会有任何感受,只是客观地记录。同时也无法知道当事人的想法,也无法感受伤者的痛苦,对于别人这些内心生活只能给出外在的暗示。
二,第一人称叙述。
这个细分也有两种,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者和次要人物作为叙述者。
同限制第三人称叙述一样,叙述者所见所闻都是具有限制性的,只能局限于“我”。在叙述者亲历之外的任何人或者事件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知道。
三,第二人称叙述
这个应该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我的阅读有限貌似见过但是没多少印象,据说有些写得非常好,但是估计也很难把握。如果有谁看过写得好的可以推荐一下。
还有一种就是意识流,全是内心戏呀,一般人没法写更没法看,能写能看的都是大神,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用来催眠的,不说也罢。
一个相同的故事选择不同的视角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效果。
宏大的长篇巨著多会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而悬疑类型的几乎没有人会选择这种视角。
第一人称写作的小说更容易得到共鸣和获得同情,一个犯了罪的人,或者别人眼中的恶棍,他自己来叙述也许你真的就会理解甚至同情他了呢!
成熟的写作者甚至能把各种人称玩出花样来,但是那种技巧可不是我这种小人物能说明白的,大家自己去观察琢磨吧。
7. 写小说有哪几种视角
最佳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就是主观视角,这类视角有代入感,但是局限性较强;以第三人称“他”来写的就是客观视角,又叫全知视角或者叫上帝视角,这类视角作者就是上帝,什么都知道,较主观视角而言往往更容易展开故事。
8. 小说的写作视角都有哪些
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一、云端视角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所以我叫它“云端视角”。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具体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观型
特点是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身份或以编著、介绍人身份,直接登场亮相,对故事加以叙述、交代、报道,而且常常通过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
2.客观型
特点是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到处发议论,而是以第三人称来讲故事。叙述人隐身于叙述过程之内,使读者不能直接发现他的存在。
当然以上两种类型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有些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交替或混合使用两种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上帝的存在,他知道的太多,反而让读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另外作品的悬念也少了许多。因而这种叙述方式会使参与作品体验感受的较少,不能使读者有再创造的乐趣和联想的能力,限制了读者“再创作”的欲望。
二、人物视角
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也采用第一、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如:莫言作品中会经常采用这种变换的方式来使故事发展下去。
另外,由人物叙述的延伸,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因此作品的情节也多是人物的意识活动。
主要特点:无论是以何人身份来叙述,感觉是在讲故事,显得真实。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叙述人视角被限制,有些空白还要读者去填补。这对于喜欢参与作品思考的读者而言比较适合,也正好弥补了“云端视角”的不足。但缺陷在于作品中的叙述人无法叙述自己,受叙述人左右,作者又不好出面干涉,要想知道作品中他人的想法,还真得让读者自己去猜。另外的不足就是它没有象云端视角那样对全局的全能。
三、纯客观叙事
这种叙述视角的特点是客观地叙述所见所闻,将人物的表现、生活场景和事件直接展现给读者。但作者不参与作品中人物的意识与心理分析,不能作主观评价,只能是客观地展现情景或现场,而不能深入内部,探测奥秘。由于叙述没有作者的主观性,因而它又不是第一人称的叙事。
这种视角有些象是摄像机,把故事情景直接视频给读者,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显得有些象是记实。这种叙述方式真实性强,缺少主体引导,没有导游之类的帮忙解释,因而作品的一切进展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
正是没有叙述人的感情投入,尤其缺乏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过于纯客观,因而作品显得冷漠,难于调动读者的情感。
以上几种常见视角各有长短,实际写作中不要厚此薄彼,尤其是要写好长篇小说,往往仅有一个视角是不够的,只不过根据内容需要,在注意保持叙事角度一致的前提下,取长补短,通过各种视角的转换,灵活自由地变动叙事角度,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在几种人称的叙述表现上看,第一人称的叙述,一般都能写得感情细腻,真切感强,容易让读者接受。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而第三人称的叙述,叙述人掌控作品中人物的一切,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完整讲述故事等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
而第二人称叙述写作的情况虽较少见,但也是一种子选手视角。由于其有“对话“的味道,在对对象的抒情上表现得很强烈,较多地偏重于对往事的反思,许多外人不知道的事,都可以通过“你”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运用得当也是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