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科举出仕
1. 科举制度选拔的是文人而不是能人
对于文人出仕做官,是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的人生目标。登科及第后,衣锦还乡,九族生辉。纵观中国的历史,古代选拔官吏可分为四大类。它们分别是世袭制,举贤良,九品正中制,科举制。
由于前三种制度存在诸多明显的弊端,所以生命力并不强。世袭制为最早选拔官吏的制度,说的是父亲做了官,儿子接着做。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贫寒之士却不能被发现,只能在渴望中幻想,在幻想中熄灭。然而这并不是它消亡的最主要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官位可以遗传,领导才能是否能遗传呢。基于这样一点原因,世袭制自然不会沿用很久。到了汉代,汉代的帝王摈弃了这种世袭制,而是选择了举贤良的制度来选择官吏。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明它毕竟能很好的解决世袭制的漏洞,但有些悲哀的是,自己的漏洞不能很好的查明。举贤良多为举孝廉,只要做到“申之以孝悌之义”,经人举荐后就可成为孝廉。但皇帝派往各地的选拔官员的官吏良莠不齐,水平有好有坏更有自谋私利的人存在,这种制度也就存在很大的水分而变得不可信了。三国两晋时期又衍生出了九品正中制。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我看来这种九品正中制却是个特例。九品正中制不但没有在举贤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反而又含有一些世袭制的特点。九品正中将人分上中下九等。这样分来分去,往往是豪门权贵被分到了最前面,自然官职就落到了这些人手中。推举的官员不乏有向豪门权贵献媚的人存在,这就又成了一种变相的世袭制。
隋文帝深深感觉到选任官吏的方法必须改头换面,于是一种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从隋朝到清末这种制度深深扎根在君王与文人心中。到公元1905年才由慈禧下诏废除了科举制度,新式学校才流行起来。现在想想科举制度为什么被历代统治者津津乐道呢,其间自有它的好处。首先这种自私自利性大大减少,大家都可以通过考试及第。从中央到地方都采用这种逐级考试的方法。科举制的逐级考试分为小试,乡试,部试,到最高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由此,天下有学识的贫寒学子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仕做官,参与政事。这种选拔制度着实为皇帝选拔了不少能人贤才。余秋雨先生曾在《十万进士》一文中讲到,历朝历代共选拔出十万名以上的进士,可以开出一系列的人才名单来。天下文人更是以此作为人生目标,帝王也会高兴不已。
这种制度看似极好,也被西方传教士传播到海外,但是这样看毕竟太肤浅,太过表面化了。人人为仕途读书,思想空间大部分被功利心占据。十年寒窗的日子太复杂,但目标却很简单:不考个功名绝不会来。离家之后开始了漫漫长路。古人有一种说法,意思是五十岁能考上进士,那也是很年轻的年龄。这种选拔的苛刻,要求之严格远比考清华大学难。通常每三年只会选出进士几十人,最多的一次不过五六百人,所以大部分的考生只会名落孙山。看见昔日的邻居及第登科,想想江东父老,想想自己也有可能像今日的邻居一样金榜题名,决定等上三年再来一把。不想结果与前次毫无区别,自己安慰一下后又下定决心等上三年,自卑,羡慕,嫉妒也就变得越演越烈了,与文学的本质也变得格格不入,矛盾起来。在一次次失望与希望中考下来,垂垂老矣的身体带着美梦客死他乡。
再来看看考中的文人,风光无限,多数人是为了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很少有能想到自己人格价值的。唐代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这样一种排场有谁不为之心动呢。各种宴会接踵而来,观花会,看戏曲,还要在大雁塔下提笔写诗。与前些日寒窗苦读的窘迫生活反差之大令人咋舌。大大的闹腾了一阵,诗文辞赋早已抛到脑后,满眼飘着的全是荣誉。腰板挺的也直了许多,说话也硬气起来。范进就是这些人的集中体现。昔日的邻居说话的语气恭敬了许多,连一向打骂他的老丈人也贱声贱气献媚起来。
金榜题名的举子有一种终于打赢了翻身仗的感觉,可以扬眉吐气了。历史上有一个叫王泠然的人,中进士后给一位做高官的朋友写信,言语无赖气十足。他意思是说:我现在已经考取功名,现在有两件事请你帮忙。第一是,我需要一个女人,希望在今年内实现。第二是,想在明年内有一个官职。你若为我办成这两件事,我将感恩戴德。你如不办也没关系。我现在已经及第登科,授予官职是早晚的事。难保那一天我与你在同一个大殿碰面,你放心我一定会给你白眼的。他的怨气太重,十年寒窗扭曲了他的人格,像他这样的人会在少数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做什么事都是对的,这位虽然没有被授予官职的王泠然就霸气十足。
历历代代传下来,考功名与升官发财勾连的很紧密。大肆盘剥,历史上有一位知府,调迁之时给他运送财务的船就排了十几里。文人士子为了功名,平时只注重诗赋的学习,而其它方面却很少涉及。一直有八股取士之说,骈文成了最正统的文章。由于考生对待文学的目的不纯,难免文章辞赋平平淡淡,写出来的文章不乏有凑字之嫌。纵观历史有名的诗词有多少是掺杂这种功利心呢。文化人的人格构建就被这种科举制度浸染的势利了,功利了。后来,一些当权者更是抓住了读书人的这种心理,公开卖官鬻爵,那个很讨人厌的西太后也说,想做官花钱买。这就是流行一时的捐官。
在种种丑陋的行径之下加之历史特殊时期,这种在风雨中摇曳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于1905年倾塌。1901年张之洞首先上书慈禧太后“四境环视,启容我待”,若不立即废除这种制度,若不立即建立新式学校,中国将无路可走。由于洋务派运动者反复向慈禧太后上书,终于在1904年的最后一场科举后废止了科举制度。由此而来有关它的一切弊病就随着倾塌的灰尘荡然无存了。但又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是什么原因能使它在风雨中飘摇一千三百多年。中国的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管理一个国家就需要很多官员。如果没有一个让全国人都为之热心的选举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员更迭系统将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无疑可以作为最好的选择。但因为时间太长,压抑的中国文人过于痴狂,为之疯癫,甚至为之泯灭人性,为之巧取豪夺。科举就等于光宗耀祖,升官发财。人格意义上的建筑已经倒塌。终于一批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觉悟,提出废除这种制度。于是文人回归于真正的文人,文人的人格从一种流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中被解救出来,人格终于变得鲜亮了。
2. 《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腑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参考资料:http://www.3703.com
回答者:fzhydyzdy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15 20:36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简介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作。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补、增订,年近50才定稿。小说题材大部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全书12卷,近500个短篇。
《聊斋志异》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三类:第一类,尖锐地暴露政治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第二类,揭露和抨击旧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第三类,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当时广大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笼的愿望和行动。当然作品中也有的地方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或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这些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世界观的矛盾。《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花、妖、狐、怪,但又都有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个性十分鲜明。每一篇的情节奇幻复杂,《聊斋志异》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峰。
3. 《红楼梦》中,高中榜首的三个人都是谁
今年的高考来得比往年晚一些,可明天的高考还是如约而至。高考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场考试,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命运的走向,高考很重要但是却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人生际遇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
高考在古代类似于科举,大家都要有此一战。且来看看在《红楼梦》高考中进士的三个人,他们的人生又是如何的呢?
第一,贾府唯一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是众人都没想到的贾敬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真正通过科举出仕的就贾敬、林如海和贾雨村三个人,他们三个人对于考试都很厉害,三人都是中了进士的人,只是他们三人对于未来的选择都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他们有不同的结局。虽然不是说没有考中考试就是不好的,可是考试却是他们做很多事情的敲门砖,只要拿到了这张通行证,他们才能选择未来到底要往哪里走。
贾敬考中了进士后来却选择潇洒恣意的生活,林如海和贾雨村都通过科举考试为官,只是他们二人是不同的人,他们做官的初心和行为不同,他们也有不同的生活和未来。不管将来考试之后会怎样,只要不忘初心,不失梦想,那么一切都是最好的结局。
作者:陌游常乐,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4. 《科举出仕(士)》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6dhE7yHIzkjSErDDn-yaxA
提取码:z2yv
小说名称:科举出仕(士)
作者:黄姜
类型:言情
连载状态:已完结
字数:621822字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前世,黎池是一个三十啷当岁的单身青年,沉迷工作累倒在了办公桌上今生,胎穿重生后的黎池依旧是黎池,依旧出生于贫困农家,不过幸好村子里有族学,为了不浪费他的好记性,黎池决定读书科举进而出仕为官。
5. 男主重生古代农家发家奋斗的BG小说1v1 类似重生农家,重生之农门骄的
《科举出仕》穿到古代考科举的,不过主角媳妇儿后来死了,有继夫人,哭辽,《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雷点女穿男,由于迷恋科举文又实在找不到好看的,就看了还不错,不过太长了都写到重孙了,把媳妇儿大儿子都熬死了,其余别的推荐《寒门崛起》《科举兴家》什么的我可能比较挑不太喜欢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南北杂货》看着很爽就是无cp可以一试
6. 科举制之前是怎么选官的
最早是世禄世卿,是否能为官看的是血缘。
秦朝实行军功爵和文法吏。
军功爵位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文法吏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先组织平民向官员学习法律财税和簿记文书知识,官府再定期对参加学习的平民进行考试,经过考试选拔一批担任最低等的文法吏,然后再逐级提升。
汉朝实行察举征辟。
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朝廷,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观人法。
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朝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朝廷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7. 求男主穿越科举文,类似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这样的,多多益善
明士
寒门崛起
寒门状元
科举出仕
还有一些不记得名字了,如果以上你都看过来,可以看看旺夫命,这个是女主视角,男主科举的
还有大魏宫廷,男主是皇子,我觉得挺好看的
再就是大魏能臣,男主已经做官,是个大贪官,官场想做事但也要求生的一篇,挺好看的,明士那一部前面可以,后面要造反了我就不喜欢了
8.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你有哪些了解
分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必须先分析科举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如何消亡
科举的发展简史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官吏选拔的制度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确立的。官吏选拔制度,又称仕进制度。“仕”即做官,“进”即进阶、进身,“仕”、“进”合起来就是进身为官之意。如果将原始社会推举首领也列入其中的话,可以说:
原始社会实行的是任人唯贤的方针;
奴隶制时代实行的是世禄世官制;
封建社会多有变化,战国时期实行军功与养士制,汉代实行“乡举里选”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
自隋至清 (606~1905年) 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它们间均有渊源关系。
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那个时代的要求,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隋唐以前,军功地主、世家地主和门阀地主相继居于统治地位,因此,适应他们政治要求的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是以血统、门第与财富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选官的权力也操纵在世族豪门手中。
这种严格区分尊卑、贵贱的选官制度,与隋唐以后日益壮大的、毫无世袭特权的官绅地主、庶民地主的政治要求发生了尖锐而激烈的矛盾。
鲁迅 (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在封建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长大成人。光绪十九年 (1893年),周家因科场行贿案发而败落下去,家庭的变故,成为鲁迅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中看出了科举制度,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真面目,从内心憎恶“这熟悉的本阶级”(《鲁迅全集》第4卷,第131页),逐步变成了封建社会的“逆子”、封建地主绅士阶级的“贰臣”。他以笔为刀枪,勇敢地向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冲锋陷阵。
科举制度培养了封建社会的批判者和掘墓人,这虽然超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愿望和意料,却是历史辩证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法!
9. 进士是怎样的官
好像不是官,只是科举的名目(据我所知进士是一种头衔。
明经和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两种主要科目。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
”为名.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
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员。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员。由贡员经过
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另:明经科主要是靠儒家经典,比较容易;而进士科是考察诗歌词赋,政治见解,比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