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泛音txt免费下载
『壹』 琴帝续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琴帝续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音竹疼爱的轻抚着四个孩子的小脑袋,环顾着这群饱经战火的战友们以及劫后余生的
妻儿,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一把抱住了叶鸿雁,兄弟两人紧紧相拥,此刻连一向对
世事冷漠的冥帝亦不禁眼角晶莹。一个时辰的无语,音竹不顾疲劳与剩余的二百七十多位
死神兄弟和各族兄弟一一握手安慰,并安排一切人员回琴帝号内休息……
琴帝号从容的向龙崎努斯要塞方向回行,飞行部队一律在新琴帝号开辟的燎望仓以及
船舷一侧监察;琴帝默契的望向海洋,轻轻的盘膝而坐,精灵女王安雅贴身坐在音竹身旁
,为他运气回神,此时香鸾也加入了琴帝乐坊,一声清脆的泛音起,连同抚琴者在内的众
人都在‘培源静心曲’的优律下,静静的凝神憩身……
当第九遍琴曲完结时,众人除在决战中竭力者外都已恢复了近七成多,神兽和两位塔
主的生理伤劳也基本无碍,只是法力还差了近一半;众人缓缓睁开双眼,无声地回味琴曲
的余韵……突然,角鹰和狮鹫两队队长快步从琴帝号燎望仓敛翼跑来,……
『贰』 什么是泛音
泛音分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两种。自然泛音即以千斤到琴码为全弦长,取其几分之一段所奏出的泛音,符号为“○”,写在音符的上方。人工泛音是用一指实按某个音位,再以四指轻触泛音点,即以一指所按音位到琴码为全弦长,取其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段所奏出的泛音,符号为“◇”,也写在音符的上方。在演奏泛音时,要做到“准、松、快”,即音位要准,贴弦要松
就是在吉他泛音品位上面,用左手手指虚按着弦,也就是轻放在上面别按下去,然后在右手弹的时候左手放开,如果你一时不能马上练会,那你就先弹闷音吧,闷音能弹出来了以后,再在右手弹奏时同时放开左手,左右手配合的时间差不同弹奏出的泛音效果也不同
朋友,你对泛音的理解还不正确,如果直接弹空弦音,那么弦的震动就会包括基音和泛音了,泛音在弦不同处的音高是不同的,泛音的多少和强度很大程度决定了音色,但是平时泛音都会被基音所掩盖,所以你可能没有泛音的直观感受。
在12品处不用按弦而产生的泛音叫自然泛音,它的方法是:左手手指指肚轻触12品处的琴弦,并不按下,右手拨弦的同时,放开左手手指,产生类似钟鸣的声音,清亮、带有金属感。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概念,你可以下载 汪峰的“花火”这首歌,它前奏一开始就是连续的泛音演奏,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自然泛音产生的重点是左右手配合的时机,左手快了,出来的是空弦音,左手慢了,出来的是闷音,所以只能自己琢磨和试验,仅凭文字很难描述了。
多试试,多练练,说不定一次就成功了呢!
一般来讲,如果是民谣吉他,基本上使用自然泛音,一般在5品、7品、12品处,左手手指轻触琴弦5品、7品、或12品其中之一的位置(记着是在品柱的正上方)。右手拨弦的同时,左手手指放开,就会听到一种很特别的声音,这就是泛音了。
强烈建议听听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你就明白了,这首歌的吉他用了很多的泛音,5品、7品、12品的都有。开头就是12品处的泛音。认真听听,再自己试试,应该就能弄明白了。
自然泛音可以在有泛音点的品柱正上方用手指虚按,拨片弹后左手放开,弹人工泛音拨片要拿的浅一点,拨片下拨的时候,用拿拨片的大拇指侧蹭一下弦,具体位置要在琴弦震动有效长度的2分之一,3分之一,4分之一...这个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掌握弹奏人工泛音的位置,一般会把档位放在后拾音器上,点弦泛音,用食指虚按泛音点的品柱正上方,大拇指拨弦
『叁』 “泛音”是什么意思
拼音:[fàn yīn]
试音:是讲一种音色,在弦乐的演奏技巧上最常用到的人工泛音为Touch fourth。
『肆』 泛音怎么弹
你对泛音的理解还不正确,如果直接弹空弦音,那么弦的震动就会包括基音和泛音了,泛音在弦不同处的音高是不同的,泛音的多少和强度很大程度决定了音色,但是平时泛音都会被基音所掩盖,所以你可能没有泛音的直观感受。
在12品处不用按弦而产生的泛音叫自然泛音,它的方法是:左手手指指肚轻触12品处的琴弦,并不按下,右手拨弦的同时,放开左手手指,产生类似钟鸣的声音,清亮、带有金属感。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概念,你可以下载
汪峰的“花火”这首歌,它前奏一开始就是连续的泛音演奏,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自然泛音产生的重点是左右手配合的时机,左手快了,出来的是空弦音,左手慢了,出来的是闷音,所以只能自己琢磨和试验,仅凭文字很难描述了。
多试试,多练练,说不定一次就成功了呢!
『伍』 〔综漫〕音源边缘人txt全集下载
〔综漫〕音源边缘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起之卷·充斥花音的魔鬼颤音 慢板之二:自然泛音或人工泛音
文中“【】”的是用意念或心灵感应对话的,他人是无法听见的
亲们要多多留言提些建议和意见哦~~~~
意大利
这个版图形状犹如一只靴子的奇妙国家,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古老斗兽场罗马,艺术殿堂佛罗伦萨,浪漫水城威尼斯,时尚之都米兰,千古奇观庞贝古城还有朝圣国中国梵蒂冈……她的性格像女巫喀尔克一样变化无常,被喻为“永远的**女”。
而我不远千里远赴这个奇妙的国家,相中的却是她的音乐气息。
被称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一代音乐巨匠——尼科罗 帕格尼尼正是在此蕴育的。他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般癫狂,演奏技巧之精湛,曲子诠释之高难度,令部分翻译者为其小提琴曲选集冠名为《魔鬼的颤音》。如此阴错阳差的“重名”致使塔蒂尼同为《魔鬼的颤音奏鸣曲》的小提琴奏鸣曲的光芒被其掩盖,致使人们不能正确地去认识这首极具可听性的优美曲子。
作为一个爱乐者,……
『陆』 什么是泛音求答案
泛音分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两种。自然泛音即以千斤到琴码为全弦长,取其几分之一段所奏出的泛音,符号为“○”,写在音符的上方。人工泛音是用一指实按某个音位,再以四指轻触泛音点,即以一指所按音位到琴码为全弦长,取其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段所奏出的泛音,符号为“◇”,也写在音符的上方。在演奏泛音时,要做到“准、松、快”,即音位要准,贴弦要松
就是在吉他泛音品位上面,用左手手指虚按着弦,也就是轻放在上面别按下去,然后在右手弹的时候左手放开,如果你一时不能马上练会,那你就先弹闷音吧,闷音能弹出来了以后,再在右手弹奏时同时放开左手,左右手配合的时间差不同弹奏出的泛音效果也不同
朋友,你对泛音的理解还不正确,如果直接弹空弦音,那么弦的震动就会包括基音和泛音了,泛音在弦不同处的音高是不同的,泛音的多少和强度很大程度决定了音色,但是平时泛音都会被基音所掩盖,所以你可能没有泛音的直观感受。
在12品处不用按弦而产生的泛音叫自然泛音,它的方法是:左手手指指肚轻触12品处的琴弦,并不按下,右手拨弦的同时,放开左手手指,产生类似钟鸣的声音,清亮、带有金属感。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概念,你可以下载
汪峰的“花火”这首歌,它前奏一开始就是连续的泛音演奏,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自然泛音产生的重点是左右手配合的时机,左手快了,出来的是空弦音,左手慢了,出来的是闷音,所以只能自己琢磨和试验,仅凭文字很难描述了。
多试试,多练练,说不定一次就成功了呢!
一般来讲,如果是民谣吉他,基本上使用自然泛音,一般在5品、7品、12品处,左手手指轻触琴弦5品、7品、或12品其中之一的位置(记着是在品柱的正上方)。右手拨弦的同时,左手手指放开,就会听到一种很特别的声音,这就是泛音了。
强烈建议听听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你就明白了,这首歌的吉他用了很多的泛音,5品、7品、12品的都有。开头就是12品处的泛音。认真听听,再自己试试,应该就能弄明白了。
『柒』 琵琶 泛音
手指虚按在琴弦上(仅仅接触琴弦但不用力),琴弦的振动将受到限制,只有以此触点为节点的振动才被保留下来。如果触点在琴弦的1/2处,那么泛音频率就是琴弦基频的2倍,如果触点在琴弦的1/3或2/3处,那么泛音频率就是琴弦基频的3倍,依此类推。第三、四泛音有两个触点,前面(靠近弦枕)的触点比较容易演奏,后面(靠近琴马)的触点位置比实音略偏向琴马,找起来很麻烦。泛音级数越高,音色就越虚,更接近于笛声或唱歌时的假声,常用的泛音不超过第四泛音,第六泛音以上就几乎发不出声音了。
演奏人工泛音需要用两个手指,食指实按在指板上,小指虚按在琴弦上。通常两个手指保持四度的距离(即虚按位置在实按位置的3/4处),泛音比实音高两个八度(第四泛音)。把位较高时,人工泛音还可以是第三泛音,即泛音比实音高十二度。人工泛音的音准主要决于实按位置(食指位置),但虚按位置(小指位置)不能太偏离琴弦振动段的四分点或三分点。人工泛音在低音提琴上是无法实现的。
梅花三弄是用的普通的泛音吧
所以人工泛音的方法就没什么用了~~~
『捌』 我不会下载菩善咒帮忙给我传一下呗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一支琴曲。
《笑傲江湖》中「清心普善咒」一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洛阳,“婆婆”(任盈盈)细问原由后,弹奏了一曲「清心普善咒」。这曲子“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轻轻叹息,又似是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
后来在五霸岗上,令狐冲再次受伤,任盈盈又为他弹奏了一曲「清心普善咒」:“只听得草棚内琴声轻轻响起,宛如一股清泉在身上缓缓流过,又缓缓注入了四肢百骸,令狐冲全身轻飘飘地,更无半分着力处,便似飘上了云端,置身于棉絮般的白云之上。过了良久,琴声越来越低,终于细不可闻而止。”
《清心普善咒》,其真正的曲名叫《普庵咒》,是南北朝时候的普庵禅师作的曲子。《普庵咒》描写的是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法曲。 普庵禅师是禅宗「临济」法系第十三代法嗣,是一位大彻大悟的大禅师,以度黎民百姓为主。其开示与神迹,广行于教界民间。其所传之《普庵咒》更可消灾解厄,令虫、鼠、蚊、蚁远离,凶神恶煞走避! 常予持诵可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
《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
《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的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此咒可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
《清心普善咒》,真正的曲名叫做《普庵咒》,是南北朝时高僧普庵禅师所作。
普庵咒之谱于琴上非常普遍。从明朝万历至民初共有四十多部古琴谱集刊载。由于有些琴谱或题为〈释谈章〉,或题为〈普庵咒〉;而谱式也各有差异。因此引起人们不少的猜疑。究竟它们是同名异曲?同曲异名?或异曲异名?其实,大部分琴谱集的〈释谈章〉或〈普庵咒〉皆源于普庵禅师咒语,是能伴配辞咒的琴歌。在近四百年的传习过程中,由历代琴人或加工,或缩减,或变奏,因而演变成今日三种普庵咒琴曲:可配以辞咒诵唱的廿一段〈释谈章〉;可配以辞咒诵唱的十三段〈普庵咒〉;以及纯器乐化的琴曲〈普庵咒〉。
这里须要厘清一个概念:琴曲〈释谈章〉的标题是源自普庵禅师咒语原题目:“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所以大部分琴谱皆以此为名。至于琴谱上常出现的附注:“即普庵咒”,应该是指琴曲的内容,即附辞乃是普庵禅师咒语。并不是另有一曲题为“普庵咒”。
明代普庵咒琴乐
明代刊载普庵咒琴曲的谱集如〖表三〗。从〖表三〗可以观察到:
一、明代大部分琴曲都以“释谈章”为名,并附有辞咒。其中只有《松弦馆琴谱》题为“普庵咒”,而且把琴谱与辞咒分录。另《陶氏琴谱》题为“悉昙章”,实为“释谈章”音转。
二、各谱不论有无标示段落,都完全符合普庵禅师咒语的结构;即佛头、起咒、一回、二回、三回及佛尾。起咒又可细分为【咒首】和【咒身-合尾】两部;每回分六段,前五段是【回身-合尾】组合,第六段是【咒身-合尾】的重复。这里要注意,一个共同的【合尾】乐段把起咒和各回贯穿起来。
为了对普庵咒琴乐的来源有个彻底的了解,有必要把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几份较原始的谱本加以详细分析。这里选取了《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太音希声》、《伯牙心法》和《理性元雅》六部谱集所刊载的普庵咒琴谱,按咒语的结构分为段落,以各乐段的主要弹奏法和取音的徽分范围,制成〖表四〗。另将主要乐段的音乐主题制成〖谱三〗、〖谱四〗和〖谱五〗。(本文所据古琴谱本,除特别注明外,均以《琴曲集成》为本。)通过统一的对照比较,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一、起咒和各回各段的音乐,在旋律与节奏方面都很接近。(〖谱三〗以【咒身】、【合尾】和第一回的【回身】为例)各谱的不同点只在于指法的应用与取音徽分的差别。其中《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和《松弦馆琴谱》在段落间的变化不大,大都是重复再作。《太音希声》,《伯牙心法》和《理性元雅》则有明显的差别,泛音乐段的穿插,以及各段间取音徽分的移动。
二、佛头的音乐〖谱四〗,明显地存有两组不同的旋律:《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为一组,《太音希声》、《伯牙心法》、《理性元雅》成另一组。前组指法以勾剔为主,后组则全是撮奏。
三、佛尾部分〖谱五〗,旋律上《伯牙心法》和《理性元雅》基本一样,《太音希声》则在结尾句和前两谱相同。至于其他各谱就没有共同之处。在指法上,《三教同声》以勾剔为主,《阳春堂琴谱》前半部是撮奏,后半部改为泛音奏;其他各谱则全都是泛音奏。
四、依各谱的严密性与系统性观察:谱式是随时间的推移,从简单变为复杂;从松懈趋向严密;从随意转为刻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各谱是依两个系统传承发展的。
系统 1:《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
系统 2:《太音希声》… 《伯牙心法》… 《理性元雅》
这时期还有几部刊载普庵咒琴曲的琴谱:《乐仙琴谱》是和《伯牙心法》完全相同的。《陶氏琴谱》除了佛尾有些少差别外,也和《伯牙心法》相同。这三份谱可视为同一。《古音正宗》除了佛头旋律依据系统1,其主部却依系统2。尤其是佛尾完全和《伯牙心法》一样,无疑这是两个系统融合的开始。
《三教同声》与《太音希声》琴曲〈释谈章〉
《三教同声》谱前有时人郑邦福于明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写的序。言及纂辑者张德新“素精琴理,凡可持诵讽咏之者,悉能披之于丝。”这是肯定张德新有能力以琴伴配辞章的。同谱刊载的〈明德引〉和〈孔圣经〉,有同辞琴歌刊于杨表正撰的《重修真传琴谱》(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题为〈大学章句〉。两曲的辞完全相同,琴伴奏则各异。至于另一首〈清静经〉则不见于其他琴谱。由此看来,这几首琴曲出自张德新的可能性很大。就如序中所强调“欲联三教以同声,何其所志之弘也。”张德新是有目的地选取儒释道三家有代表性的辞章经咒谱之于琴,以昭于世的。
《太音希声》刊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由钱塘陈大斌编撰。陈大斌师承后期的浙派李水南(浙江德清人),弹琴五十多年。因陈大斌乃寒士,《太音希声》是由一班士绅资助刻印,书成已是晚年了。〖注七〗这是为什么明万历己酉年(公元1609),杨抡编印的《伯牙心法》所刊载的〈释谈章〉比之晚出的原因。
据陈大斌在〈释谈章〉谱前所作题解言明:“此曲乃李水南所作,始无此律,继缘崇德希周吕选君好佛老,令水南按律构音,未传于世。不佞受之久矣,自万历戊寅灾梨,以广其传。”万历戊寅即公元1578年,那么李水南当在之前创作〈释谈章〉的。李水南善作曲,尚有作品〈清夜闻钟〉、〈苍江夜雨〉等(据《太音希声》的〈圣贤流授曲操目录〉)。另《太音希声》亦刊载有李水南作的〈静夜谈玄〉。这是按道家经文敷衍而成的,按其题解,是在明嘉靖丙辰年(公元1556)创作。由此可知,李水南应当活动于明嘉靖万历年间。
看来李水南创作〈释谈章〉之说也是可信的,而其成曲的年代可能会比张德新更早。这之间是否有传承的关系呢?比较这两份谱,【佛头】与【佛尾】的明显差别已不在话下;而乐曲的本部虽然相近,但是在细节上差异就大了。尤其是谱式,时间上可能比较晚出的张德新谱反而比李水南谱更原始。这就不存在谁承袭谁的问题。相信这两首曲是在相互隔离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创作出来的。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冒出来:为什么普庵咒传诵了近四百年,才突然在明朝万历这年代出现以琴伴配咒语的灵感,并引起众多琴人竞相传习?这是否存在某些外在因素?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是明代佛教的兴盛而使人们兴起以经咒入琴的风气。然而根据现存明代的琴谱集,有关佛教的琴曲,除了普庵咒琴乐外,似乎只有《太音希声》中的〈心经〉而已。反之,以琴伴和儒道经典就比较多了。在《三教同声》的序中,就有提到张德新以琴伴配普庵咒时的疑虑:“吾儒与道家者流,其习于琴久矣,乃佛氏以音声色相为邪道,则谈章之谱碍无悖于本旨乎。”这应该是当时一般琴人或士人的观念。这也证明张德新是为了“联三教以同声”才首次尝试以佛咒入琴的。
至于李水南作〈释谈章〉,亦非出于自己的本意。《太音希声》的题解就言明:“继缘崇德希周吕选君好佛老,令水南按律构音,未传于世。”他是受人所托,才把普庵咒谱于琴上,事后也不很重视。反而是由陈大斌学得后才传播开去。
福建南音〈普庵咒〉与普庵咒琴乐
说到‘外在因素’,就要重提第一章讨论过的福建南音〈普庵咒〉了。试把《三教同声》和《太音希声》两份〈释谈章〉乐谱和福建南音〈普庵咒〉乐谱放在一起〖谱六〗,它们的旋律是何其相似,可以说是相当一致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福建南音〈普庵咒〉产生的确切年代,但是从以下几点说明可以肯定它的出现必定早于普庵咒琴乐:
一、福建南音〈普庵咒〉的【佛头】与【佛尾】,没有音乐伴奏,在音乐的结构上比普庵咒琴乐原始。
二、福建南音〈普庵咒〉的题目和咒辞文字,是直接仿照寺院经咒的形式。
三、福建南音〈普庵咒〉的音乐素材是直接源自南音的‘寡北’滚门。
这也意味,从另一个角度看,普庵咒琴乐的主体音乐是来自福建南音;而【佛头】与【佛尾】的音乐则是由琴人后来加上的。也就是因为这样,明代的普庵咒琴乐才出现了两个系统:即张德新作的《三教同声》〈释谈章〉系统和李水南作的《太音希声》〈释谈章〉系统。
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
一、崇德希周吕选君曾听过福建南音〈普庵咒〉,因而委托李水南在琴上奏出。李水南是浙江人,与福建为邻。他应该对南音不会陌生,就将福建南音〈普庵咒〉直接汲取,谱成琴曲〈释谈章〉。
二、张德新是新安人,属于安徽,去福建稍远。但是,序《三教同声》的郑邦福,当时是福建按察司副使;而直接传承《三教同声》〈释谈章〉的《阳春堂琴谱》撰辑人张大命,是家在福建建溪;这是否意味着当时的张德新也很可能活动于福建,从而接触过南音。所以,当他要谱《三教同声》时,就很自然地依据福建南音〈普庵咒〉敷衍成琴曲〈释谈章〉了。
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对普庵禅师咒语之入乐作个简单的结论:前言中曾提过,普庵禅师咒语在长期的诵念中,因为它那流畅的音声与规整的节奏,是很动听的,很可能形成旋律。然而,从一部咒语的诵唱,转化为一个固定的音乐,尤其是器乐,则是很困难的。据胡耀著《佛教与音乐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普庵咒》的诵唱音调在不同寺院是不相同的。大致可分为南北二流:北派以山西五台山作代表;南派以江苏常州天宁寺为代表。二者的音调节奏等大相悬殊。”这就是很好的说明。
普庵禅师咒语从南宋开始,流传了将近四百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有普庵咒音乐的出现。最初出现的,是福建南音《普庵咒》。这是有心人因它的规整结构而选取,配以南音‘寡北’滚门音乐而成。其动机是为了配合寺院佛诞的福建南音演奏活动,以增添一首有佛教内容的新曲目。后来,此曲风行于当时,并形成指套。
福建南音是一个典雅古朴的乐种,它的《普庵咒》更令人有庄严肃穆的感受,从而影响到琴人纷纷仿效,按弹于丝桐,谱于琴上。于是就产生了张德新和李水南两人的创作。动机还是宗教性的:张德新是为了谱‘三教同声’而选取它入琴;李水南则是受好佛道的吕选君所托,才谱之于琴的。后来,因为当时的地理环境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的传习系统;以及《太音希声》、《伯牙心法》、《理性元雅》另一个系统的传习。这种情况从万历一直延续至明末,两个系统才开始融汇起来。而到清初,统一的普庵咒琴曲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