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我太近小说郑玄免费阅读
1. 徐温文言文
1. 李叔正,字克正文言文翻译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颐,靖安人。十二岁时能作诗,长大后知识越发渊博。当时江西有十个才子,李叔正就是其中之一。被举荐为国子学正。洪武初年,请求回乡。
不久,再次举荐为国子学正,晋升为渭南丞。同州蒲城人争夺地界,长年得不到解决,行省将此事委托给了叔正。他单枪匹马赶到现场,只用几句话就裁决清楚了。渭南每年上交粮食二万石,豪右和猾吏狼狈为奸,田地又无定额。叔正丈量土地,立法精密,各种弊端皆被剔除。
李叔正晋升为兴化知县。不久,召为礼部员外郎,他以年老为由请求归乡,没有得到批准,改任国子助教,至此,叔正三次进入太学。太祖锐意文治,对国学人才尤为重视。然而诸生大多是贵族的后代,不遵守教规。叔正严立教规,朝夕端坐在课堂,督促诸生学习而毫无怠倦,朝廷认为他贤良。
提升为监察御史,奉命巡行岭表。琼州府吏诬陷知府踞公座签表文。叔正讯问,真相大白,把他们抓到官府治罪。太祖嘉奖他说:“有人说老御史懦弱,他断案竟是如此明察。”累官为礼部侍郎。十四年晋升为尚书,死于官任上。他的妻子夏氏,陈友谅攻陷南昌时,投井而死。叔正深为她的大义所感,终生不娶。
2. 秋,七月,吴越王钱镠遣钱传 译文
秋,七月,吴越王遣钱传将兵三万攻吴常州,徐温帅诸将拒之,右雄武统军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壬申,战于无锡。会温病热,不能治军,吴越攻中军,飞矢雨集,镇海节度判官陈彦谦迁中军旗鼓于左,取貌类温者,擐甲胄,号令军事,温得少息;俄倾,疾稍间,出拒之。时久旱草枯,吴人乘风纵火,吴越兵乱,遂大败,杀其将何逢、吴建,斩首万级。传遁去,追至山南,复败之。陈璋败吴越于香弯。
译文:秋季,七月,吴越王钱派钱传率领三万多士卒向吴国的常州进攻,徐温率各军将领抵御,右雄武统军陈璋率领水军从下面的海门跟在吴越军的后面。壬申(初七),两军在无锡交战。这时恰好徐温生病发烧,不能统率军队。吴越军攻打吴军主力,射出的箭就像雨一样密集,镇海节度判官陈彦谱把主力部队的战旗战鼓迁在左边,找了一个长相和徐温一样的人,穿上铠甲,指挥作战,这样徐温才得以休息一阵。一会儿,徐温的病稍的好转,就出去抵御吴越兵。这个时候,由于久旱草枯,吴军乘风放火,吴越的军队乱成一团,被吴军打败。吴军杀死了吴越军的将领何逢、吴建,斩杀了一万人。钱传逃跑,吴军追到山的南面,又把吴越军打败。陈璋在香弯也击败了吴越军。
3. 李升,字正伦文言文翻译
李升(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名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的人。
李升原名徐知诰,这是南吴大将徐温的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来掌握南吴政,多次加授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
937年(天福三年)。,李升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改变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升因此丹药中毒而死,这是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谧号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在永陵。
4. 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温是怎样的人:
1. 从他利用李遇最小的儿子来使李遇不忍出战,看出他有计谋,善于抓住对方软肋;
2. 从他派何荛说服李遇投降,却又出尔反尔,看出他老奸巨猾;
3. 从他杀李遇全家,看出他心狠手辣。
全文: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徐知诰以功迁升州刺史。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5. 感恩父母的古诗文有哪些
1、《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别老母》【清】黄仲则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3、《十五》【宋】王安石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6、《慈母爱》【元】杨维桢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9、《短歌行》【唐】王建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无乐声.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11、《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西上辞母坟 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凤栖梧/蝶恋花 廖行之 吾母慈祥膺上寿.福庇吾家,近世真希有.丘嫂今年逾六九.康宁可嗣吾慈母.我愿慈闱多福厚.更祝遐龄,与母齐长久.鸾诰联翩双命妇.华堂千岁长生酒. 谢五开府番罗袄 黄庭坚 叠送香罗浅色衣,著来春色入书帷. 到家慈母惊相问,为说王孙脱赠时.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寄张仲谋 黄庭坚 好在张公子,清秋应苦吟. 衣穿慈母线,囊罄旅人金. 早晚辞天阙,归来慰陆沈. 黄花一樽酒,期与尔同斟. 墨萱图 其一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哭母诗 瞿秋白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四言诗·祭母文 ***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擘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燕诗示刘叟」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
6. 用来形容母亲慈祥的文言文
祭母文(四言体诗)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馀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大其端。
合其人格,如在人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心秉悃懮,则效不违。
致於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大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7.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 的译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六卷 后唐纪五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二年(丁亥,927) 后唐纪五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 [1]秋,七月,以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北面副招讨使。
[1]秋季,七月,任命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北面副招讨使。 [2]丙寅,升夔州为宁江军,以西方邺为节度使。
[2]丙寅(十七日),把夔州升为宁江军,任命西方邺为节度使。 [3]癸巳,以与高季兴夔、忠、万三州为豆卢革、韦说之罪,皆赐死。
[3]癸酉(二十四日),以上年给高季兴夔、忠、万三州一事定为豆卢革、韦说的罪行,把他们赐死。 [4]流段凝于辽州,温韬于德州,刘训于濮州。
[4]把段凝流放到辽州,温韬流放到德州,刘训流放到濮州。 [5]任圜请致仕居磁州,许之。
[5]任圜请求退休居住在磁州,后唐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6]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6]八月,己卯朔(初一),出现日食。 [7]册礼使至长沙,楚王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群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
以姚彦章为左丞相,许德勋为右丞相,李铎为司徒,崔颖为司空,拓跋恒为仆射,张彦瑶、张迎判机要司。然管内官属皆称摄,惟朗、桂节度使先除后请命。
恒本姓元,避殷父讳改焉。 [7]册礼使到达长沙,楚王马殷开始建国,他建立宫殿,设置百官,都和天子一样,有的稍变更一下名称,翰林学士叫文苑学士,知制诰叫知辞制,枢密院叫左右机要司,臣下称国王为殿下,国王下的命令称教令。
任命姚彦章为左丞相,许德勋为右丞相,李铎为司徒,崔颖为司空,拓跋恒为仆射,张彦瑶、张迎判管机要部门。然而管内官属都称为摄,只有朗、桂节度使是先任命后请求国王批准。
拔跋恒本姓元,为避马殷父亲讳才改为拓跋。 [8]九月,帝谓安重诲曰:“从荣左右有矫宣朕旨,令勿接儒生,恐弱人志气者。
朕以从荣年少临大藩,故择名儒使辅导之,今奸人所言乃如此!”欲斩之;重诲请严戒而已。 [8]九月,后唐帝对安重诲说:“李从荣身边有人假传朕的旨意,让他不要接近儒生,恐怕削弱人的志气。
朕因为李从荣年轻,又管理大藩,所以给他选择了名儒来辅导他,没想到现在这些奸人们竟讲出这种话!”后唐帝想把这些假传圣旨的人斩掉。安重诲请求对这些人只是严加防备而已。
[9]北都留守李彦超请复姓符,从之, [9]北都留守李彦超请求恢复他姓符,后唐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10]丙寅,以枢密使孔循兼东都留守。
[10]丙寅(十八日),任命枢密使孔循兼任东都留守。 [11]壬申,契丹来请修好,遣使报之。
[11]壬申(二十四日),契丹来人请求互通友好,后唐派遣使者回报契丹人。 [12]冬,十月,乙酉,帝发洛阳,将如汴州;丁亥,至荥阳。
[12]冬季,十月,乙酉(初七),后唐帝从洛阳出发去汴州。丁亥(初九),到达荥阳。
民间讹言帝欲自击吴,又云欲制置东方诸侯。宣武节度使、检校侍中朱守殷疑惧,判官高密孙晟劝守殷反,守殷遂乘城拒守。
帝遣宣徽使范延光往谕之,延光曰:“不早击之,则汴城坚矣;愿得五百骑与俱。”帝从之。
延光暮发,未明行二百里,抵大梁城下,与汴人战,汴人大惊,戊子,帝至京水,遣御营使石敬瑭将亲兵倍道继之。 民间谣传后唐帝打算亲自率兵攻打吴国,又传说要制服东方诸侯。
宣武节度使、检校侍中朱守殷对此疑惧,判官高密人孙晟劝朱守殷反叛,于是朱守殷登上汴州城坚守。后唐帝派遣宣徽使范延光前去告示朱守殷,范延光说:“如不及早攻打他们,汴州就会越来越坚固。
我希望率领五百骑兵一起前往。”后唐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范延光在太阳落山时出发,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就走了二百里,直抵汴州城下,和汴州的人交锋,汴州人感到非常吃惊。戊子(初十),后唐帝到达京水,派遣御营使石敬瑭率领禁卫军日夜兼程去增援范延光。
或谓安重诲曰:“失职在外之人,乘贼未破,或能为患,不如除之。”重诲以为然,奏遣使赐任圜死。
端明殿学士赵凤哭谓重诲曰:“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何必赞国!”使者至磁州,圜聚其族酣饮,然后死,神情不挠。 有人对安重诲说:“那些被免除官职而在外面的人,乘乱贼还未被击败,或许能成为祸患,不如把他们消灭了。”
安重诲认为说得对,于是上奏请求派遣使者赐任圜死。端明殿学士赵凤哭着对安重诲说:“任圜是个讲道义的人,怎么肯叛逆呢?你如此滥用刑法,怎么能辅佐国家。”
前往赐任圜死的使者到达磁州,任圜把他的家族集合起来喝酒,然后死去,表情没有屈服的样子。 [13]己丑,帝至大梁,四面进攻,吏民缒城出降者甚众。
守殷知事不济,尽杀其族,引颈命左右斩之。乘城者望见乘舆,相帅开门降。
孙晟奔吴,徐知诰客之。 [13]己丑(十一日),后唐帝到汴州,四面向汴州城发起进攻,官吏和百姓从城上缒绳出来投降的人很多。
朱守殷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于是把他的家族全部杀掉,又伸出脖子让左右把他杀死。登上城的人们望见了后唐帝圣驾,都争着打开城门出来投降。
孙晟逃奔到了吴国,徐知诰以客相待。 [14]戊戌,诏免三司逋负近二百万缗。
[14]戊戌(二十日),后唐帝下诏免去三司拖欠的赋税近二百万缗。
8. 用来形容母亲慈祥的文言文
祭母文(四言体诗)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馀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大其端。合其人格,如在人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心秉悃懮,则效不违。致於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大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
9. 民国时期的文言文
举好找的例子:鲁迅的作品。
下面的例子可从《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线阅读查到(如:/sztushu/sztu/%C2%B3%D1%B6%C8%AB%BC%AF/lxqj)。 一九二六年写的《汉文学史纲要》用的是文言文,现录其第一篇开头的三小段: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濅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
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 “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
〔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
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呐喊》中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狂人日记》前的小序,用的是浅易文言文: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且介亭杂文》中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后为靖华之父作教泽碑文一篇成。”)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
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
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2〕。
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
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3〕,巧黠因时,鷃枪鹊起〔4〕,然犹飘风〔5〕,终朝而已。
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俺,惟精惟一〔6〕。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古籍序跋集》中的文字多用文言文,如写于一九一三年十月的《跋》 《嵇康集》跋〔1〕 右《嵇康蒙》十卷,从明吴宽丛书堂钞本〔2〕写出。
原钞颇多讹舛,经二三旧 校〔3〕,已可罶读。校者一用墨笔,补阙及改字最多。
然删易任心,每每涂去佳字。 旧跋谓出吴匏庵手,殆不然矣。
二以朱校,一校新,颇谨慎不苟。第所是正,反据 俗本。
今于原字校佳及义得两通者,仍依原钞,用存其旧。其漫灭不可辨认者,则 从校人,可惋惜也。
细审此本,似与黄省曾〔4〕所刻同出一祖。惟黄刻帅意妄改, 此本遂得稍稍胜之。
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遗佳字,尚复不少。
中散 遗文,世间已无更善于此者矣。癸丑十月二十日,周树人镫下记。
以上只是举数例。 另外,写于辛亥革命前的一九〇七年的《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文化偏至论》当然用的是文言文,后收入杂文集《坟》中。
别人的当然也很多,举一例赋体的 *** 《祭母文》(写于1919年10月8日 ) 祭母文 作者: ***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