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免费 » 旦角的他小说免费

旦角的他小说免费

发布时间: 2023-05-03 08:24:52

1. 旦角的分类都有哪些,他们各自的特点

说起国粹京剧那可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戏曲大全中的他的魅力虽然我还是不懂,但至少在表演的形式上我挺喜欢的。京剧大家都知道有许多旦角,但是大家知道他们主要表演的内容是什么吗?还有就是你知道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2、花旦:大多扮宴神碧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

3、刀马旦: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4、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晌举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与刀马旦的区别,过去主要有二点,一是武旦踩跷,刀马旦不踩跷;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马旦无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5、花衫: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瞎闹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他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6、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演唱用本噪,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钩金龟》中的康氏等。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加《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宋代)等。

2. 二月红结局

在小说《老九门》中二月红活到了102岁,自然老死。他死后,在自己的徒弟,长沙老九门解家的少当家解雨臣的主持下与丫头合葬,临死前,指键亩他嘱咐解雨臣一定要将自己的棺材高出丫头一截,因为他想让亮大等了自己好长时间的丫头能够再次靠到他身上,听他唱戏。

二月红的《盗墓笔记》系列小说的人物之一,主要出现在《盗墓笔记》前传《老九门》中,在小说中,二月红风流倜傥,是当时有名的旦角,有许多的粉丝,女人们都对他十分的倾慕,但是他唯独钟爱丫头一个人。

丫头是他小时候常去的一家面摊老板的女儿,长大后再次唯森相遇,丫头却被人贩子贩卖,二月红不忍心赎回了她,并将其纳为自己的妻子,本是生活美满十分恩爱的一对,但是丫头红颜薄命,一直病怏怏的,直到三十岁出头的时候,丫头因病去世,二月红为此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幸好张大佛爷将其从悲痛中拉出来。

自丫头死后,二月红终生未再娶,尽管身边美女不断,他却毫无心思。二月红一直活到了102岁,自然老死后与丫头合葬。

3. 论旦角的审美性别与明清时期的同性恋

近代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种扮相,其中旦角都是女性角色,有青衣花旦刀马旦等类型。

毕飞宇有个小说就叫《青衣》,讲的是一代名角筱燕秋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时代里的困境还有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但这是立足于现代的故事。

最初我笼统地认为古代的戏班女性是不允许上台的,所有旦角都是由男性扮演,诸如近代的“四大名旦”都是男性。我看过两部涉及京剧的电影,一部是张国荣的《霸王别姬》,一部是林青霞钟楚红和叶倩文主演的《刀马旦》。

我清晰的记得《刀马旦》里的片段,当白妞(叶倩文)化上妆想混水摸鱼地上场时,班主父亲对她说:“快把妆给我卸下来!别再给我丢人,让人看见戏班的招牌就砸了!”说着拧着她耳朵拉洞则袭进后台,把白妞的脸粗暴地按进脸盆洗掉了她满脸妆容。戏班里的乾旦们在她身后笑作一团:“女人扮女人还叫演戏啊,没艺术,谁愿意看。”

我好奇的是,无论是在《刀马旦》里的名角花锦绣(秦沛),还是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张国荣),也可以拓展到所有戏曲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当时在台下欣赏他们的人会把他们当做男性还是女性来看待呢?观众是在欣赏男性美还是欣赏女性美?或者说,站在台上的旦角,会被人定义为男还是女?

再从另一个角度,《刀马旦》里的花锦绣被军阀大帅看上,要收房做相公,被逼婚时着急爆发亮出一口男人声线,《霸王别姬》里葛优演的袁世卿想方设法地要得到程蝶衣,这意味着,在男性眼中的旦角扮演者已不再是男性?还是说这展现了古代同性恋的一种形态?

关于这个问题,我问了董老师和几个很有思想的朋友,得出了几个没有经过考证的观点:

一是男旦演的就是女性角色,就像一个明星在电视剧里扮演老师,我们当然会把电视里的明星当做是老师;

二,观众分为三部分,一种是戏剧创作之外的观众群,二种是真正的戏迷或者欣赏者,三种是高官以及上流阶层的审美群体,这三个群体的认知会因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出入;

三,旦角是男是女的根本的问题其实是艺术与现实的问题盯拿,演员就个人而言并不是艺术要关注的问题,是研究艺术纳兄家或者世俗要关注的问题,也许追求艺术的人会意在于旦角的角色,而追求世俗的人在意的是演员。

关于艺术与性别,我最初的了解是,在世界级的艺术家里,在真正的人文审美中,他们都是跨越了性别的,他们追求的是人类的美而非单一性别的好看,不少艺术家都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

比如贾宝玉就是个双性恋,他对秦钟的感情已经明显区别于他对其他的男性,张国荣在音乐上自然是比不上谭咏麟,谭咏麟的演唱会是纯粹的音乐盛宴,创造的是中国殿堂级的音乐狂欢,而张国荣的演唱会更像是艺术盛宴,音乐只是演唱会的一部分,比如他在艺术上的突破之一就是关于性别的跨越,比如在跨越九七演唱会,张国荣在演唱《红》的时候,穿着全身的黑色西装,在西服裤子之下却是丝袜,脚踩这一双红色的高跟鞋,与朱永龙贴身共舞,在这时,张国荣将自己骨子里的‘媚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颇有几分‘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味道。

张国荣在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演讲,他说了自己对《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和小说的理解与看法——我看到了张国荣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家——他说张丰毅和陈凯歌对于同性恋都存有避讳与心底的间隙,自己和张丰毅搭戏时,张丰毅的手需要搭在自己的腰间,张国荣倚在他身上时发现张丰毅一直在发抖。相比于李碧华的原著小说,陈凯歌的电影呈现删改了好多,把同性恋变成历史剧情下的一条气若游丝的暗线,对于同性恋的呈现显得畏手畏脚,虽然这与内地的语境有关,但这也是陈凯歌不够伟大的地方。

旦角和同性恋,我知道在古代很早有‘龙阳之好’,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道家思想极大冲击了传统儒家的官方思想,三教合流后,人们的思想向多元化发展,关注到个人的需求与表达。魏晋南北朝,门阀贵族在不需要考虑传宗接代的自由氛围下,上流社会同性恋的思潮多少渗透到中下层百姓中。就这些来讲,我只能确定上流社会的审美会对下层的性别观造成影响,但也仅限于此。

可关于‘旦角在审美里的性别以及是否呈现出同性恋的倾向’这个问题的找寻,还远不可以完结,对旦角本身及其历史脉络我尚且都没有认识全面,一些定义下的太过草率。

首先看一下鲁迅,鲁迅对男旦的看法很像如今老一辈对如今男扮女装的看法,将男旦的传统看做是滑稽、可羞、失败的,甚至将男女不分的人称之为‘猴子’:

这出自鲁迅在《坟》里一篇文章《论照相之类》,表达过他对中国男旦的看法,很明显,鲁迅这里对中国旦角文化持一种批判和讽刺的态度,否定这种将性别扭曲的传统做法。但就鲁迅的观点来说,对我想回答的这个问题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因为我的目的不是否决这种文化,而是尝试理解它(除此之外,在《集外集拾遗补编》里也有关于对男旦的批判)。

于是我找了两本关于中国古代同性恋研究的书,施晔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和张在舟的《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下面我所讲的关于旦角以及同性恋历史的发展是根据这两本书的作者所进行的考证以及这他们所参考的一些资料。

这两本书有丰富的史料引用,从不同的文献中归纳整理出同类型以及符合中国同性恋发展历程的记载或表述。我草草捧读后顿觉张在舟和施晔二位长辈的良苦用心。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男旦与同性恋有关系,但旦角身份并不是与同性恋倾向绑在一起的,只是一个几率高低,概率大小的问题。古代有许多戏剧戏文里会出现对男旦的同性恋描述,戏谑调侃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倾向性的想法,男旦是比较容易去做龙阳(同性恋)营生的。一名成功演出的旦角是从小就开始对其进行女性塑造的,包含但不限于身段、唱腔、神态、着装,经年累月的沉浸后,有的人就会扭曲了自己的性别意识,就像《霸王别姬》里的小豆子,‘男儿郎’终于变成‘女儿郎’。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人同性恋意识的发觉有先天有后天,在后天的塑造里也有很多种方式,角色对其的塑造只是其中一个角度。

为了说明男旦不一定是同性恋,还可以举太多反例。因为优伶的地位低贱,面对同性权贵的强逼下,也产生了许多男旦因为维护自己的文雅只好自杀以明志的故事。

旦角,就同性恋而言,它在中国是作为一种亘古已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来存在的,中国古代在传统上对同性恋比较宽容,一个人只要能娶妻生子不耽误家族传承,那么他的私生活的其余方面就不会被严格追究,社会对同性恋采取的是一种熟视无睹或者说是模棱两可的态度。

男扮女装在封建制度初期便存在,在先秦初期,一些倡优侏儒为博得掌权者兴致,会采取男扮女装的办法,用滑稽的肢体动作来创造性别反差感,从而博得皇帝好感。在三国时,进行明确女装行为的具体倡优人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氛围不再像先前历朝一样讲求宏大和崇高,文学以及艺术都逐步落脚到个人,关心个人冷暖与命运,所以同性恋作为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感情现象得到世家大族和社会风气的喑哑默认。唐代有弄假妇之戏,是此朝代的男扮女装的特有现象之一。宋朝算是历代里对同性恋现象最不避讳的朝代,人们瓦舍勾栏等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杂剧说唱,乐舞,杂技等诸多技艺均受百姓欢迎,男扮女装数见不鲜,除此之外宋代甚至有同性恋合法化的趋势。到了明代,昆曲形成更是标志南戏进入鼎盛,在南戏日渐兴盛的过程中,社会上的宋明理学影响日益加深,男女之防理欲之辨,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百姓的认知与审美。戏班逐渐形成男班和女班的划分,在商业性质的戏班里,男班占据明显优势,男女不再合演。随着女班从舞台上的消失,男旦体质逐渐得到确立。

可以看出男扮女装到男旦体制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二者有所区别,男旦体制和明代以前的男扮女装普遍都是扮净丑等次要角色或者次要演员,而作为主角的“旦”,还大多都是女扮女。但在明代,旦色制度性地需要由男伶人来扮演,这是与宋元时期的明显区别。旦色标志着男旦体制的形成。

详细来讲,在明清时期,旦角还不全都由男性来扮,男旦取代女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同性恋现象是伶人之中一部分人的男色活动,关于这一时期的戏剧演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同性恋有关:1,男女不同台演出。这就使得在男性的舞台上的旦角需要由男性来演,‘狎优’就是多指这种旦角的。2,在当时盛行的戏曲演出里,男班占据明显优势,比如在戏业发达的北京,女戏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清代人们大多欣赏由男性来出演戏曲的独特现象。3,明清的程朱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相当强烈,女性被禁锢在了‘三从四德’中,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被男性转嫁到女性身上,女性裹足达到顶峰,男人却在天理的高度来要求自身和女性的欲望,因此女性的社会活动能力大受限制,这是造成女班不兴的重要原因。张在舟说:“明清男班的畸形发达突出了其中存在的同性恋问题。”4,明清江南地区家班兴盛,家班里有自己的男班和女班,其中有的女优伶在身份上相当于主人的小妾或媵人,而男优伶与主任有时也会存在性关系。5,明清明文规定官吏禁止嫖娼或在风月场所过夜,取消了唐宋以来的官妓制度,在少了这种娱乐后,‘彼辈乃转其柔情以向于伶人’,其实,对于名士高官来讲,舞台下的美男和舞台上的歌妓同样值得留恋。

关于明清理学与女班衰落,张在舟还补充了一点。理学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愈加严密,在道德问题上强调的是异性恋方面,通过限制男女之间的交往以求得道德的纯净,再具体一些就是降低妇女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于是贞操观念得到加强,妇女改嫁成为可耻的事情,而三寸小脚却得到了男人们的赏爱。明清理学的兴起其实促进了社会上同性恋的风气——正因为异性之间的关系大受限制,人们就只好而去加强同性恋之间的交往。

总的来讲,在社会娱乐中,女伶人(女优)减少,男女优伶不能同台合演,这种情况下,官僚阶层就不得不把目光及欲望对象转移到男性优伶,

只有在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再单单追求于传宗接代和国家情怀的时候,同性恋的现象才会稍显广泛地浮现,可以说经济水平影响性取向。古代同性恋的现象与周围社会并不太对立,起码不如当代社会那么激烈,如今的社会像是走入另外一个极端,两种群体互相戒备,男性怕成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女性怕成为女性的欲望对象,甚至在网络上传出同性恋审美变态,美丑颠倒等谣言,异性恋、同性恋(包括双性恋)两种群体相互戒备甚至厌拒。

有的人他爱的是‘人’,而不是用性别所界定所规矩的‘男人’或‘女人’,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更包容,更真实,更伟大,更纯粹。对于同性恋者来讲,他们接受不了异性恋,就像大多数的异性恋接受不了他们一样。同性恋者和抑郁者一样,他们没有错,只是人数少,总游离于社会边缘,所以难被关注到,进而更难被理解到。所以,理解和包容,是我们面对与‘人’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底线,是开拓自己边界的需要,是我们理解的出发点。

人若是善良的、真实的、开心的,那他有什么不能被人们理解的呢?人们又有什么理由抗拒去理解他们呢?

最后梳理一下最初我好奇的问题,可以系统地整理成‘旦角在审美里的性别及男旦与同性恋的关系’,旦角由男性扮演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因素,不是长久如此,男旦的身份虽然会对男性的审美取向造成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伶人在古代地位低下,在面对性别压迫时——包括同性和异性——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在历代对同性恋犯罪所做出的刑罚规定便可看出,但关于同性恋相关刑罚本文没有提及。男旦与同性恋的捆绑是明清开始凸显,但仍旧有其判断依据。

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分析在国外有很广泛且成熟的讨论,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分析,比如波伏娃《第二性》里就有诸多对同性恋的论述。但因为时间短以及个人能力不足,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太多应该完善以及值得发散或者深究的地方。譬如1.造成鲁迅对性别颠倒如此反感的原因有几多?2.现代社会里同性恋者相较于中国古代有何区别?3.现代社会年青一代性别观僵化甚至抱有敌意的原因?4.古代社会里的女同性恋(这个在施晔的那本书里有提及,但并不多)5.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相处模式的不同。6.如何用西方系统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同性恋的种种。

(1)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坟》

(2)施晔《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

(3)张在舟《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2001中州古籍出版社

(PS:这是我第一次完成对一个问题从最初的好奇、与人交流再到投入阅读的全过程,最后完成对这个问题的自我解答,或许不能说“完成”,只能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对一个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圆其说,满足自我的疑问,虽然这篇文章对此问题的论述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衣不遮体的浅薄内容远远撑不起如此宏大的题目,或许有人已经在相近的问题上倾注了多年心血,我单单凭着几天的阅读实在有愧,但我可以将它视作对自我的一次挑战,这不是一篇成功的论文,但对我来说,它是一次畅快的自我满足。谢谢董静怡老师在相处的每周下课都愿意和我这个一无所知的小白讨论问题。)

4. 旦角是什么

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其中京剧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名家介绍

梅巧玲:梅巧御散玲是梅兰芳的祖父,他生于1842年,卒于1882年。梅巧玲主工花旦,也兼演青衣。他的扮相非常地富丽堂皇,所以当时有“胖巧玲”之称。他的拿手戏如《盘丝洞》,《梅玉配》,都是脍炙人口的。

梅巧玲先生也是京剧旦角改革的先驱者,一是他大胆地编演了很多新戏,特别是擅长演旗装戏,如《雁门关》的萧太后和《四薯旅郎探母》的萧太后镇手氏。他的旗装戏在当时来说打破了青衣和花旦的界限,所以他在身段、神气、台步、表演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革新。

5. 旦角是表演什么的角色

京剧旦角是京剧中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的一类角色的总称。

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缺运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其中京剧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桥拆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

名人介绍

胡喜禄,生于1827年,卒于1890年,他是同程长庚、余三胜同时代的著名青衣演员。他的发音用了很多的鄂音,大胆地起用鄂音来取代徽音,所以唱腔就比较柔婉,字眼上就更加清晰。他在演出里面也进行了许多革新,比如传统剧目《玉堂春》。

梅巧玲是梅兰芳的祖父伏消梁,他生于1842年,卒于1882年。梅巧玲主工花旦,也兼演青衣。他的扮相非常地富丽堂皇,所以当时有胖巧玲之称。他的拿手戏如《盘丝洞》、《梅玉配》,都是脍炙人口的。他的旗装戏在当时来说打破了青衣和花旦的界限,所以他在台步、表演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革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旦角

6. 京剧的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4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帆毁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1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丛派《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渗轿贺了新天地。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

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客观评价: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7. 戏剧里的旦角和坤角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区别:

1、性别方激亮指面

坤角说得是演员的性别,而旦角是戏曲中人物的性别。

2、适用方面

坤角一定是女演员,而旦角可以是女演员也可以是男演员。


(7)旦角的他小说免费扩展阅读:

旦角分类:

1、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

2、花旦:多表现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如《西厢记》中的红娘。

3、刀马旦:表明配现女将或女元帅,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4、花衫: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5、武旦:表现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如《白蛇传》中的青蛇。

6、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如《红娘》中的老夫人。

中国四大旦角及派别:

梅兰芳,梅派为代表,他擅长扮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

尚小云,尚派为代表,他擅长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

程砚秋,程键梁派为代表,他擅长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的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的女性。

荀慧生,荀派为代表,他擅长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纤巧,以气与力取胜,具有阳刚之美。

8. 旦角儿的解释

旦角儿的解释

[the female character type in Chinese operas;role of female actress]

旦角,有时特指 青衣 、花旦

词语分解

旦的宴丛孙解释 旦 à 早晨:旦暮。通宵达旦。枕戈郑悄待旦。 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 元旦 。旦日(a.明天:b.白天)。 传统 戏晌链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 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

热点内容
免费阅读小说都市超凡神医 发布:2025-07-19 17:09:38 浏览:867
科幻武侠网络小说 发布:2025-07-19 17:05:50 浏览:27
都市外围小说 发布:2025-07-19 17:04:21 浏览:514
父亲短篇小说是谁写的 发布:2025-07-19 16:58:50 浏览:296
最新的短篇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9 16:57:51 浏览:210
言情小说吧稿酬和福利 发布:2025-07-19 16:50:40 浏览:346
有关游戏的女生小说 发布:2025-07-19 16:35:22 浏览:34
都市小说完结有点黄 发布:2025-07-19 16:24:28 浏览:16
言情小说中富有哲思的句子 发布:2025-07-19 16:22:04 浏览:538
女主是妖婆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9 16:21:53 浏览: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