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人物林震
① 男主角叫林震是什么小说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195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9月号(发表时标题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塑造了林震、刘世吾等建设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文学作品。
② 让你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是哪部
《白鲸记》
非读不可,读了还想读第二第三遍。因为他讲的就不是白鲸,是自然。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文学里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大致梗概是船长亚哈在海上与一只白鲸搏斗的故事。
第一次了解这个故事是观看的白鲸记这部电影,后来愫读了小说原著,《白鲸》与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起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动物史诗。
读完白鲸这部著作,会让我们很容易的联系上老人与海并与其相比较,的确,都是两部美国英雄式的人物在海上与怪兽搏斗并且最后都不是一个喜剧结尾的故事,但是两者的差异化也非常之大。差异第一个表现在主人公上,白鲸的主人公亚哈因为仇恨以至于到最后心理上的畸形,而去歇斯底里的杀死白鲸,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表现出的则是一个敢于挑战命运,向生活做斗争的英雄形象,第二个差异在两只动物的象征意义上,大马哈鱼和一只白鲸(个人认为是小说虚构,白鲸是一种体型较小且十分温顺的鲸类),老人与海的大马哈鱼是老人的食物,可以看作是生活中的不顺与困难,而白鲸是变化多端大自然的提现,是一种智慧、美、力量、狡诈、暴虐和毁灭的综合化身,是令人敬畏的无法探秘的力量,它既涵括了邪恶的事物,又是无法探索的,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象征。 综合全文,表面上的船长与白鲸搏斗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无法更好认知自然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同样都是美国文学,故事在大体上也有几分神似的地方,这就是老人与海和白鲸记,老人与海里的大马林鱼,老渔夫圣地亚哥已经一连84天没有打到鱼了,不过他没有灰心,在第85天的时候继续出海碰碰运气,这次他运气不错,捕猎到一只大马林鱼,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这只马林鱼足足和他的小船一样长,圣地亚哥与这只马林鱼搏斗了很久,大鱼拖着老人的小船径直向海洋深处游去,圣地亚哥花了2天时间终于杀死了马林鱼,将它绑在了船的侧面。老人准备返航,谁料血腥味引来了数条鲨鱼,鲨鱼不停的啃噬马林鱼的尸体,虽然老人用渔叉击杀几只鲨鱼,但最后命运只给他留下了一条马林鱼的骸骨,最后老人回到家中回忆起自己的一生。
显然,老人与海里的马林鱼和鲨鱼的意象和白鲸是完全不同的,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圣地亚哥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形象,所以作品里这些鱼代表着生活中的种种命运,主人公最后是失败的,但是在过程中他胜利了,本书志在表现圣地亚哥的美好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白鲸记里的白鲸,就如同上文讲的那样,它代表着与人类对立的自然,或者是与现代人类资本主义商业工业对立的。老人与海里的种种意象基本上是与圣地亚哥个体上的矛盾,而白鲸一开始看似是和船长的仇恨,而本质是大自然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的两位主人公,亚哈船长几乎在书中是一个反面的人物,亚哈为了替自己报仇,把其他船东的利益放在脑后,并且无视船员的生死而一意孤行。他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对船员进行了威逼利诱,导致了最后船毁人亡悲剧的发生。亚哈船长比白鲸要更为残忍、更为邪恶,他成为黑暗与邪恶的象征,个人认为作者有意采用《旧约全书》中那个阴险的复仇国王的名字来作为船长的名字,是认为船长代表着那时候资本主义兴起时人类狂妄无知,藐视自然的一类人,并加以进行批判,这让我想起托尔金的指环王里面的黑暗力量开山毁林,即是近代人类工业化的体现。当然,亚哈船长也有像圣地亚哥的一些品质,例如不向困难低头,坚韧不屈,但圣地亚哥老渔夫更多的展现了人性的不屈,而亚哈船长近乎疯狂的表现则代表人类兽性。
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谁说了心里还是纯洁点好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林震说了心里还是纯洁点好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王蒙发表于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
作者主要描述林震这样青年革命者在时代面前产生的惶惑感,肯定林震的理想精神与青春热情,因此将小说结尾时林震敲响组织部长的门的声音看作是一种“毅然从惶惑中走出”的信号,表达的是“向生活冲击的勇气”。
所以看分析出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对旧观念、旧事物抱着质疑同时也有感到过困惑、彷徨
林震这个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既有年轻人的共性,又有他独特的个性。他是一个初入社会的阳光青年,在进入组织部之前,他的所在之处也是充满了阳光与明媚的。他工作之初是一名教员,和天真烂漫的孩童打交道,这都使他的理想主义开始发芽绽放。后来进入了组织部,他才开始慢慢感受到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使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明媚灿烂,只是肩负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却依然在成为人民的勇士这条道路上前进着
④ 林震刘世吾人物形象对比有什么特点
刘世吾性格比较复杂,他有很丰富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缺乏对工作对人民的责任感,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错误,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极端冷漠,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的官僚主义作风。
林震是与刘世吾对立的人物。他热情,单纯,富有想象,是个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小说中为了节省笔墨,在描写人物时常常把两人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突现各自性格的不同之处。
⑤ 十七年文学林震出自哪部小说
你好
十七年文学林震出自当代文学
如满意请采纳
⑥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人公是林震,年轻的中共党员,原在小学当教员,因工作积极、成绩突出被调到区委组织部。
他积极向上、认真负责,针对一些领导工作中表现出的麻木、拖延、不负责,他敢于大胆地指出这种官僚主义是对群众的犯罪。虽然由于不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他在斗争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有时也感到迷茫,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因“积极干预生活”著称。不过,作品更是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人充满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主人公林震是个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青年党员,他年轻的生命中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小学当教员时,受到教育局嘉奖,他却“更经常焦灼地鞭策自己”“要一日千里”。
这样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被作者推到了一个强大的官僚阵营和充满市俗意识的现实环境中。小说通过麻袋厂厂长官僚主义问题从发现到处理的经过,引发出组织部内部不同代际人物对生活分歧的日益公开化和明朗化。
⑦ 《组织来了个年轻人》中林震的形象
纠正下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王蒙发表于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鉴于此人物的政治敏感性,我不过多说明,作者主要描述林震这样青年革命者在时代面前产生的惶惑感,肯定林震的理想精神与青春热情,因此将小说结尾时林震敲响组织部长的门的声音看作是一种“毅然从惶惑中走出”的信号,表达的是“向生活冲击的勇气”。作为一篇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截取的是主人公林震人生的一个横断面,设定的故事的起因是林震因工作出色,由小学教师的岗位被调到组织部工作,小说叙述时间的逻辑起点是林震到组织部报到。故事展开的主要动机是一个心理事件: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渴望建功立业。“现在二十二岁,他的生命史上好像还是白纸,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连给某个姑娘写一封信的事都没有做过。”因此,他将工作的调动想象为“也许真正的生活在这里开始了?”故事的主体部分是林震在组织部——所谓“真正的生活”中所经受的考验,具象化的事件是因为通华麻袋厂厂长王清泉的官僚主义事件所引发的组织部内部的分歧与矛盾。但小说叙述的重点在林震置身其中的态度与心理反应(这一部分粗略归纳,后文详细讨论)。故事的结尾,即事件矛盾的解决非常重要、但经常被评论者忽略或误解——它不是“问题小说”的解决模式——以矛盾的一方的胜利另一方的失败化解矛盾,而是一个真正的“成长小说”的解决模式——主人公林震通过自省自审而成熟。小说的结尾部分首先是一个有关季节轮换的隐喻——春天,象征着青春、朝气、活力,但也象征着未成熟与未收获;随后是自审,自省与自责;再后,“他懂了”,“他渐渐明白”:“单凭个人的勇气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林震在理智与思想上所作的这一有关个人与社会(单位、组织部)关系的思考与结论,不正是林震在心理与人格上成长与成熟的标志吗?那么,“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门声究竟何谓呢?当然包含有林震“向生活冲击的勇气”,但仅仅如此吗?或者说,他不是已经冲击过了吗?这次又有什么不同呢?我想,从隐喻的层面上,完全可以将敲门声理解为林震“真正的”进入组织部,步入“真正的生活”的开始。如果上述对故事事态的理解与描述符合文本实际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遵循的是这样一条“内在性”的叙述线索与叙述逻辑:不满意现在的生活(生存)状态而出走/在“真正的生活”里接受锻炼(考验)/变得成熟(成长)。这一叙述逻辑所宗所本的是人的“成长”逻辑,是由青春走向成年的人本逻辑。
⑧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我国作家王蒙所创作,故事讲的是主人公林震刚从一所小学调来区党委组织部,被分配与工厂支部联系,组织发展党的工作。刚来时,对党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可是不久,便大失所望,觉得区委干部们的精神状态是随意而松懈的。人物就麻袋厂的工作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从主题来看,笔触指向了当时基层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是一个纯粹的“混吃等死”不作为,而又充满官僚主义气息的基层干部,使工厂的发展一直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工人颇有怨言。然而,对于这样的困境,王清泉作为第一负责人,却是毫无改正之心,也没有负责的意向。不努力工作,又不允许别人揭发自己的劣迹,因此工厂积累了很大的矛盾。对于这样的现状,林震采取积极斗争的态度,他敢于和一切坏现象作斗争。然而,在处理麻袋厂的事情上,受到了一次严厉的批评,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林震自下而上,对王清泉的行为组织会议公开讨论,自认为做了一件漂亮事,同时因为动机是好的,因此应该得到认可。然而,领导刘世吾教导到:“年轻人容易把生活理想化,他以为生活一干,在那边要求生活怎样……抱负甚多,一到新的工作岗位,就想对缺点斗争一番,这是一种可贵的、可爱的想法,也是一种虚妄。”区党委领导韩常新、刘世吾开会讨论麻袋厂的问题,然而开会也是拖拖踏踏的,然后写个材料完事,对于问题的实际并没有实际的作为。林震不满,甚至有点失望。最后事情的解决还是因为借助了舆论的介入。
《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是俄国作家尼古拉耶娃,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苏联边远地区,一个拖拉机站,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娜斯嘉来到拖拉机站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与站长恰里克夫、代理总工程师阿尔卡奇、负责党的领导工作的费嘉等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在方形点播法短训班的派驻问题上,她坚持派最适合的人去;在保卫落后农庄时,坚持用种植玉米和向日葵来代替三叶草,并在前来视察的省委第一书记面前据理力争;她不让维修质量未过关的农业机械耕地,以免造成更大的问题,拒绝交换从远地运来的软粒又不耐寒的种籽,并设法使自己留用的种籽达到科学标准。因为与传统的工作方法以及坚持以传统耕作的领导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同见解,娜斯嘉得到了处罚。
从创作主题上看,两部作品都表现了同官僚主义和保守思想作斗争的这个现实主题,都是在积极的用文学“干预生活”,以激烈的笔触批判讽刺了在现实中官僚主义作风。两部作品故事发展一个处在苏联农村,一个处在中国基层机关,都是反映的基层干部的现实风貌。
从作品中的人物安排和塑造上,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地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充满热情,干劲十足,同时心怀抱负,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斗争者。眼光稚嫩又单纯,因此工作想法理想化,想单枪匹马的与斗争经验丰富的官僚主义者较量,难免感到软弱无力,因此时常碰壁。《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主人公娜斯嘉,率直、纯朴、刚毅,勇敢的揭露事实与坦白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敢顶撞省委第一书记。从站长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略知一二:“她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捣蛋鬼吗?她是一个目空,一切的骄傲肧吗?还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姑娘,还是一个能用瘦小的肩膀挑起任何重担的大力士?”站长不禁自问。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都是涉世未深,稚嫩,但是又率直刚毅,呈现出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的弱小而又英雄的形象。主人公们都表现出一种为了崇高的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一种不记个人荣辱得失的坚决,高尚而且丰满。
从刻画的反面人物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刻画了韩常新、刘世吴,还有占其位,不谋其政的区委书记周润祥。鲜明典型的要数刘世吾,其他人物呈现出刻板的印象特征。刘世吾心思缜密,有能力,同时处事圆滑,是一个老辣的领导者,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大的高材生,喜欢文学,接受能力强,在年轻时是一个像林震一样的马克思主义斗争者,在历经风风雨雨之后,逐渐变得麻木。他常将“就那么回事”一句挂在嘴边,仿佛已经看透了一切,然而事实上却是对现实让步,对腐败让步。他似乎是一个“世间清醒”的存在,他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所为而改变,因此,顺从世界似乎是一个可以接受或者说应该顺从的准则。“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期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用一种包容的处事原则去掩盖事实中的缺陷,用模糊的语言描摹粉饰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好似一种处世的生存哲学。《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代理总工程师阿尔卡奇的形象与刘世吾类似,是一个很有才干的领导干部。他做一些工作可以干的很好,然而,事事却只有五分的程度,但是行为派头却有十分,他的精力全都用来追逐权力领域,还有财富等,他总是抢着去陪同来参观的代表团,他越俎代庖的接受别人对他的称赞,而事实上却不是他的工作成绩,好似一个投机分子。在领导面前,他是一个孤名钓誉,却又特别能隐藏自己的家伙。回到了现实中,对真正的功臣娜斯嘉却不屑一顾,因为承认了她便是否定了自己,他将别人的功劳加之于自己的身上却心安理得。在典型反面的塑造上,两部作品都是注刻画其中一个人物的形象。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组织部的秘书赵慧文与《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中站长恰里科夫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赵慧文心地善良,能够和林震产生共鸣,理解林震的作为。同样的恰里科夫,在娜斯嘉的工作被认可并被传媒宣传报道之后,改变了对她的态度,成为在工作上的一个“知己”,在结局中,《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暗示赵慧文对林震产生的情愫,令人惊讶的是,《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中的站长,恰里科夫同样爱上了娜斯嘉,两对青年男女,相同的故事应景,很难不产生臆想。
两部作品的结局都是以媒体报道了事件才得以解决问题。首先是《北京日报》以鲜明的标题登出揭发王清泉官僚主义作风的群众来信,署名“麻袋厂一群工人”的信,愤怒的要求领导上处理这一问题。娜斯嘉的处境也很尴尬,但有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了新闻,记者发表在《消息报》上一篇关于方形点波法的通讯,使娜斯嘉的处境峰回路转。在问题解决的这一问题上,两部作品也呈现一定的相似性。
相对于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不同点也相对明显。《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部短篇小说,篇幅较短,因而内容相对来说较少,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是一部中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相对饱满,在人物刻画和戏剧冲突之上笔墨较多。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要围绕着麻袋厂的问题来展开,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围绕的事件相对来说就多了,如方形点拨法的短训事情上,还有坚持用种植玉米和向日葵来代替三叶草等,故事的展开更加起伏和曲折。
在叙事视角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要以林震,第三视角去观察和发现问题,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则以站长,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展开叙述。以我这个第一人称站长的角度去讲农艺师的故事,其实隐含的是我这个角色,读者在阅读之中也隐形的将自己带入到站长的角度,显得更为真实可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则,给读者一种旁观者的角色。
从两部作品的色彩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无论是从主人公林震还是刘世吾,更多的是给人以不确定性。林震在历经挫折之后,并没有交代之后的工作面貌,留下一个反思性的结局。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主人公娜斯嘉,在作品中持续着激昂的斗争热情,上级给予提名表扬和报道,同时,他的工作同伴,恰里可夫又转变了对她的态度,转为理解和支持,因此,在结局上《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是充满希望和昂扬精神的。两部作品在结局上一个呈现灰暗,构造开放式的反思结局;一个则充满积极和阳光。“我看到他们的力量还没有充分信心,只是刚在摸索这道路,好像开始工作时的娜斯嘉那样”也暗示着未来的美好。
两部作品,分不上谁有谁劣,都能给予人反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的政策,这种政策影响文人们的创作,历史上存在中国文人学习苏联文化的这一客观事实。《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相似程度,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人们学习苏联文学创作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