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优免费小说
① 小说《红楼梦》里的几个问题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的故事让读者们耿耿于怀,林黛玉在与薛宝钗的婚姻竞争过程中意外失手,让多少读者心理不平衡:林黛玉早于薛宝钗进贾府,林黛玉美丽有才气。林黛玉没有理由失去贾宝玉的。
林黛玉才思横溢,文思敏捷,给人一种诗人般的感觉。她心地善良纯洁,宝玉挨打,黛玉去看他时眼睛哭的像桃子一样大。她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西厢记》、《牡丹亭》等被世人斥为 “淫词艳曲”的书籍,她也爱读。她真诚率真、没有城府,喜怒哀乐都放在外面。
薛宝钗却知情达理,宽容随和,识时务,顾大体。贾母的脾气好恶,姐妹丫鬟的性情习惯都记在心中,以致常常能博得别人的好感。薛宝钗深明世事人情,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诗句,说明她的文才不低于林黛玉。林黛玉是理想化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宝钗是现实的,思想行为符合现时的观念。一个人的性格不能决定爱情,更不会让一个家庭决定一桩婚姻,贾母也绝不会仅仅从性格上考虑未来的孙子媳妇的。
从整部书中看,林黛玉获得了贾宝玉的爱情,她的表现没有理由失去贾宝玉
实际上林黛玉在于薛宝钗的竞争中是得到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认可的,论关系,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是林黛玉的至亲,特别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的过早的去世,让贾母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在当时盛行亲上加亲的形势下,有了让黛玉嫁给宝玉的想法,黛玉与贾母、贾政都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薛宝钗和贾宝玉也有血缘关系,但薛宝钗和贾母、贾政都没有血缘关系,从这一点看,优势在林黛玉一方。
单从审美观方面讲,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的美丽漂亮。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则是“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曹雪芹把杨贵杨贵妃式的丰满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两者的比较已经高低分明。
在强大的优势面前,林黛玉没有把握住优势,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的乐声中,泪尽灯枯,离开了她所恋眷的世间和她所深爱的贾宝玉。事情的转折是由贵妃贾元春省亲,大观园赛作诗引起的。因为一首诗林黛玉失去了贾宝玉,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含泪离开了人世。
为了元春归省这样一个探亲仪式,贾府大兴土木、无尽奢华,打造了“大观园”这个精品工程。大观园启用之日,正是贾元春省亲之时。贾元春召开了一个以大观园题咏为主题的赛诗会。在这个诗会上,排在前面的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人的作品,都水平一般。排在后面的,无论是林黛玉的《世外桃源》还是她为宝玉代写的《杏帘在望》,就诗而论,比前面诸作高出一筹。而薛宝钗写了首《凝晖钟瑞》,从贾元春的角度看,无疑是这次诗会的第一名,薛宝钗一首短诗,“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不仅歌颂了皇上,讨好了贵妃,而且传播了圣道,弘扬了皇风,甚至最后又自轻自贱,直接奉承元妃的劣诗。在这次诗会活动中,只有她这篇作品,才真正体现了贾元春安排这次诗会主题,真正体现了当时的大局意思。而黛玉的这两首的重点,却放在了自然山水与世外仙境。宝玉的三首,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讲政治”。因该说单从诗的艺术性和人性角度上来说,林黛玉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人,也高于薛宝钗的这首诗,但从政治性上说,无疑薛宝钗的诗更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从诗中折射出的薛宝钗的价值观也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准则,宝玉因《杏帘在望》一首而遭到贵妃娘娘的嘉许,不是诗的内容,而是为了提高弟弟的威信,贾元春从林黛玉的诗中隐约看出了她思想上的叛逆性。贾元春作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成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主旋律”的创作旗帜,在选人用人上要选择统治阶级的忠实信徒,同样,在选择自己同胞弟弟的弟媳时,忠于封建社会是首要选择,她不会顾及亲情,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中,她只能选择薛宝钗。于是赐给宝玉和薛宝钗“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袭人告诉宝玉,“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贾元春已经把薛宝钗当作了宝二奶奶赏赐,把林黛玉作为一般的姊妹对待,她为了贾家的千秋万代,一定会告诉贾母和贾政林黛玉不适合做宝玉的原配,主张把薛宝钗嫁给宝玉,如果说贾母还有些不忍,从贾政见到贾元春赶紧跪拜的表现看,贾政一定把贾元春的话当作圣旨看待,毫无条件的执行,体现在待遇方面,宝钗的“蘅芜院”,“五间清厦连着卷篷”,而林黛玉的“潇湘馆”,却只有“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这很快让一些势利小人知道,无疑大大提高了薛宝钗的地位,使大家团结在薛宝钗周围,恶化了林黛玉的生存环境,改变了黛玉的平衡心理,使她做出了一些反常行动和事情,她在贾府中趋向孤立无援,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她幻想着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在圣旨面前谁都无能为力,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也开始反对他们的爱情,林黛玉只有绝望,在绝望中一病不起,在绝望中失去爱情,她完全有条件另找一个条件非常好的丈夫,但没有爱情的结合,生命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她只有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和控诉。
② 《红楼梦》中妇女的特点和故事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③ 奇优良品的质量怎么样
俺买过,就前几天,质量真的很好,有些东西虽然比别人的贵点但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没话说,关键人家的包装真的很漂亮而且还送免费的
④ 贾宝玉对史湘云是怎样的感情呢
关于史湘云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她心直口快,乐观豪爽,深得贾母与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但是关于她的最终人生结局,却显得扑朔迷离。 通行本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写到了在贾府败落之后,史湘云出嫁,但所嫁何人没有交代,只是交代了史湘云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这对史湘云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而对于史湘云最终的人生结局则不了了之,没有相关描写。刘心武先生认为,通行本的这种写法明显违背了曹雪芹大悲剧结构的创作意图和整体设计。刘心武先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判断?而史湘云最终的人生结局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刘心武先生又是否能够揭示出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史湘云结局呢? 根据对脂砚斋批语的深入分析,刘心武先生认为,在历经人生的磨难之后,史湘云与贾宝玉最终会遇合,走到一起,成为患难与共的夫妻。那么,刘心武先生的这个判断到底有什么依据呢?在《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之中,能否找到有关的蛛丝马迹吗? 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中,红学界历来对《红楼梦》第五回比较重视。在这一回中,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预示了红楼梦主要人物最终的人生命运走向。那么,刘心武先生会如何解读关于史湘云的判词和曲子?《红楼梦》的文本里面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来证明史湘云与贾宝玉遇合呢? 刘心武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将自己的家世背景创造性地融入自己作品的一部小说,因此具有自传性、自叙性、家族史的特点。在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或多或少隐喻着曹雪芹的身影。根据这样一层关系,从作者曹雪芹本人的人生经历中,是否能够找到破解史湘云与贾宝玉关系的线索呢?刘心武先生对此会有怎样独特的解读呢?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历经磨难的作品。在最初的手抄流传过程中,八十回后面的文字迷失无考,留给后人巨大的文化遗憾。但是,也有一些为数不多残存的线索留存在了杂史笔记之中,为我们探佚曹雪芹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笔原意提供了十分宝贵和重要的线索。那么,在这些笔记之中,是否有关于史湘云与贾宝玉遇合的记载呢?刘心武先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笔记记载的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刘心武先生的分析呢? 红学界普遍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八十回后,会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的最终命运有所交代。并且,通过第五回的判词、曲子以及其他一些文字描述,预示着《红楼梦》必将是一个大悲剧的结构。而通过上面的分析,刘心武先生确认了史湘云与贾宝玉在历经磨难之后,会走到一起,成为一对贫困潦倒却又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与曹雪芹大悲剧结构的设计产生矛盾了吗?刘心武先生究竟会如何破解史湘云最终的人生结局呢? 关于贾宝玉 黄解嘲认为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之后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家道中落之后做了戏子且为旦角。理由有:一、宝玉在"抓周"时便只抓"脂粉钗环"(第二回)。抓周是古人预测小孩子志向的迷信活动,脂粉钗环无疑为女子和戏子所好。二、宝玉天性中有吃口红、调脂弄粉的癖好,与戏子性情甚合。三、宝玉不但欣赏女孩,内心还渴望变成女儿身,而作为一个男孩就只有做旦角,才能达成这一意愿。四、第二回中贾雨村(谐音"借语谶言")曾推测像贾宝玉这类人"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娼?quot;以此可推宝玉在贾府沦为"薄祚寒门"之后,必为优伶。五、小说采用对应和循环的结构原理,在人物关系上设置了一个与宝玉贵贱对应的人,他便是宝玉的知己蒋玉函,此人正是小旦。他名字的谐音为"将玉含",寓意他死后宝玉会将玉放在蒋玉函的口中陪葬。此即第七十二回提到过的古时为寄托灵魂转世而行的道教仪式--"衔口"。蒋玉函含玉而死与宝玉含玉而生形成奇特的对应。玉重新回到第一回一僧一道所说的"北邙山",即墓地,完成一个循环。 综上所述,无论是宝玉的主观愿望、客观环境,还是小说的结构安排都表明了他后来将成为戏子。此后的宝玉便每日摆弄脂粉,极尽女孩儿妩媚之态,温柔之事,从中寻找渴望已久的慰藉和宁静。 贾宝玉结局的第二个阶段是当他在通过唱戏而使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之后,便开始潜心写作《石头记》了。这一结局也仍在贾雨村的猜测之中,即为"逸士高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回中的"作者"或"我"都不是指曹雪芹,第一句"此开卷第一回也"说明小说已进入了正文,余下的就不是"自序"之类文外的话了,而曹雪芹在文中是以第三人称出现的。文中还写到"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这个与"当日所有之女子'相识的人除了宝玉还会是谁呢?可见《石头记》是贾宝玉以石头自比的相对写实的自传,而曹雪芹仅为"编辑"而已。当然,论文还详细描述了贾宝玉后半生还有许多曲折的经历,在此不能尽述。
⑤ 我在床上问了她一句,什么时候和你男朋友分
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1."意淫"首先属于广义的"淫"。
2.狭义的"淫",就是像贾珍、孙绍祖、多姑娘喜好的那种肉体上的"皮肤滥淫"。作者告诉我们,"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对那些"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性"者,作者统统斥之为"皮肤滥淫之蠢物耳"!作者借警幻仙子之口,说明"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所谓"好色不淫"、"情而不淫",都是"轻薄浪子""掩非饰丑之语"。
3."意淫"则相反,它是精神层面的"淫",是"天分中生成"的"一段痴情",同"世之好淫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意淫"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奥妙所在,存乎一心。由于"意淫"是精神层面的一种生活态度,所以作者告诉我们,"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这里所说的"心会"、"神通",就是内心对"好色"、"知情"的一种领悟。这种领悟只存留于精神层面,而不可应用到肉体上,一旦付诸肉体实践,则变成了"皮肤滥淫之辈"。
4.持"意淫"生活态度者,是女人的朋友,但又为社会所排斥。作者明确告诉我们,"独得""意淫"二字之真谛者,在"闺阁中""可为良友",可以"独为我闺阁增光"。但一入此道,便"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为社会(主要是上流社会)所不容,终不免"见弃于世道"。
5.社会上持"意淫"生活态度者,不是"情痴情种"、"逸士高人",就是"奇优名倡"。他们既非"应运而生"的"大仁",亦非"应劫而生"的"大恶","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作者通过贾雨村之口,开列了一大堆此类人名单,如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柳耆卿、唐伯虎、李龟年、卓文君、薛涛、崔莺等。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红楼梦狭义的"淫",即常识意义上的肉体滥淫,与此相关的情就是像贾赦、贾珍、贾蓉、贾瑞、孙绍祖、薛蟠、夏金桂那样的情之变态、畸情畸恋,警幻仙子斥之曰"好色即淫,知情更淫""饰非掩丑"。
"意淫"则是《红楼梦》独创的褒义词,与此相关的情是像宝玉那样的纯情、真情、痴情、深情、细心体贴、至性至情。警幻仙子推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即此意也。
如果说尘世中那些淫污纨绔对待女儿是为了供我片时之趣兴,那么警幻仙子意淫论则是要求男子放低姿态,抛开男子自我中心,转变为女儿中心,为女儿着想,讨女儿欢心,真心真意亲敬、关爱、体贴、呵护女儿。故曰: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小说中宝玉意淫的例子随处皆有,更值得品味的是漫溢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对待女儿细心呵护的心意,还需要在阅读赏鉴中自去领会。
意淫不单指关爱女儿,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还推及更远。广义的意淫融化了现实社会工具化、非人化、功利化的游戏规则和僵硬冰冷、势利世故、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人际关系,启迪人们建立平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平等、友好、诚信、体贴、关爱。
意淫不是一个用来讨论辨析的概念,而是一种实践理念,即女儿尊贵论的生活实践导向。警幻仙子强调"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即警示读者不要死抠它的字面意思或理论含义,沉溺于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或冥思苦想的思辨游戏,而要走进生活,以宝玉为榜样,净化心性,领悟女儿尊贵的教义。
意淫不难解,难在实行。警幻仙子已料到在世俗社会里,意淫必将见弃于世道,不大合外人的式,"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宝玉的意淫不仅被外人诽谤,而且在闺中也因博爱而应付不周,鲁迅评曰:"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史略》)宝钗生日那天悟庄禅的故事就描述了宝玉意淫而心劳的情形。
折叠编辑本段揭秘
警幻仙姑跟贾宝玉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这当然把贾宝玉吓一大跳,宝玉就忙道饶,说自己因为不爱读书,已经被家长责备,岂敢再冒"淫"字,自己年纪小,不知道"淫"字为何物。这时警幻仙姑就给"意淫"下了定义,她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那么贾宝玉呢,她认为他不是这样的,而是脱俗的,是超越皮肤滥淫的,她说,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也就是仙界众仙姑们--把这种痴情,推之为意淫。"推之"就是推崇为,充分地肯定为,可见"意淫"在这里被确定为一个正面的概念,一个不是一般俗人所能具有的品质,是贾宝玉天分里、人格里,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优点。
那么,对青春女性不存皮肤滥淫之想,没有轻薄猥亵的心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警幻仙姑进一步说,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确实,这两个字眼,我在这里引用,都有心理障碍,毕竟有些听我讲座,读我文章的,还是些少男少女啊,现 在我却告诉大家,这两个字眼,竟然是个正面的概念,在曹雪芹笔下,它是个褒义词,我也担心会有人认为我心术不正,误人子弟,嘲谤睚眦。但是,毕竟曹雪芹就是这么个意思。你看他后面写贾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两次被王熙凤耍弄,还不死心,后来得到风月宝鉴,人家跟他说一定要反照,他非要正照,跑到镜子里去皮肤滥淫,最后死掉--他那个正照风月宝鉴的意识行为,曹雪芹使用了"意淫"的字眼吗?你去细翻翻,细查查,各种版本都查查,没有。曹雪芹的"意淫"不是那样的意思,你怎么能误读误引,非用这两个字来表达类似贾瑞那样的意识行为呢?
⑥ 有没有免费看小说的软件
有奇优免费小说手机版
⑦ 正邪两赋的红学评论
正邪两赋的红学评论如下:
1、文化脉络
这共同点包括:薄利名,鄙流俗,重性情,爱艺术,不务正业,落拓不羁,敢触礼教,风流脱尘,佯狂避世……这么些方面的巨大特点特色,因此才构成了那所谓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独特品格。
雪芹书中提出的“痴狂”、“呆性”、“疯傻”以至“意淫”,都是这一人物流品的性格表现。可以称之为“诗人型”或者“艺术家型”。
这种人,以诗人之眼来观看世界人生,以诗人之心来感受悲欢忧乐,以诗人之笔来表现和抒写其所见所感,天地间才有这种文艺之作。这种流品人物的艺术创造,构成了中华文化艺术上极其光辉璀璨的特色。曹雪芹的《石头记》乃是其中的一项特别宝贵的成就。
这些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是中华民族的人英。他们有头脑与心灵,学识与修养,显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可宝贵的精华部分。迨至清代康乾之世,产生了曹雪芹,写出了贾宝玉,于是这一条民族文化的大脉络,愈加分明,其造诣亦愈加崇伟。
“正邪两赋说”对那些不为封建社会所容的"邪僻"性格的人物作了曹雪芹自己的哲学解释,景仰那些敢于向封建社会对立、反抗的前辈典型——不待说,他自己当然就是以"两赋人物"自居的。曹雪芹的整个生活道路,证实了这一点,说明了他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理想而度过了他的艰辛但是光辉的一生。
曹雪芹把“正邪两赋说”提高到哲学认识的高度而"总领"全书,可见他寓有深刻的意义,这比一向为人常常提到的"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人是水作的骨肉"那一"理论"实在重大重要得多,所以应当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从这个"理论纲领"来看,曹雪芹心目中最为关注的,是"人"(或者说人物)的问题,而人的出现,他所能发生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他的命运,则尤其是他关切中的关切点。“正邪两赋说”这一玄思奇论,就是曹雪芹对事物(包括人)的构成的客观复杂性的哲学认识和解说。
他在十八世纪前期就已然隐约地看到了这条哲学真理,而且用他自己的独创形式对它作了表述。在启蒙思想家中,曹雪芹实在应该列为是卓立在最前列的特别伟大的一位。
2、悲剧演成
只是这三种人性,却属事实。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怪诞不经之人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红楼梦》之所以为悲剧,也就是这第三种人的怪僻性格之不被人了解与同情使然。
(7)奇优免费小说扩展阅读
正邪两赋是道德经思想体系里的一个分支,是比较基础的气论,也是作者老庄思想的一个小小部分,正邪两赋说吸收了中国哲学“气论”的精华,认为人禀气而生,气有正邪,则人有善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气运的变化,决定了初世、盛世、衰世、末世的更替。
现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哲学总纲,曹雪芹原创的哲学思想,见于原著第二回贾雨村论气 ,贾雨村人品虽差,但其人倒也有些学识见地,所以安排贾雨村简单阐释一番。
书中谈到“正邪两赋”的用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告诉读者所有人是秉气而生,且“易地则同”,不管你是在寒门还是公府,气同则人同,是一种本质上的相同。这就是庄子思想里“假于异物,托于同体”的那种情况,表面不一样但本质相同。
书中体现正邪两赋论的内容还有,宝玉、秦钟、蒋玉菡这三人便是气同人同异物同体的代表,一个是生于公侯富贵之家的情痴情种,一个是生于诗书清贫之族的逸士高人,一个是生于薄祚寒门的奇优名娼,他们都是同类性情本质相同的人物。
史湘云和锦香院妓女亦是气同人同异物同体,书中还特意管她俩都叫“云儿”来明确呼应她俩的同,一个是出身侯府的俗女,一个是来自娼门的俗妓,她们亦是同类性情本质相同的人物。
⑧ 贾宝玉时是不是很花心
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⑨ 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跪求!!!
1、现代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
《红楼梦》自发牢骚,自感身世,自忏情孽,于是不能自已的发为文章。并且他底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的,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
2、现代红学家周汝昌:《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9)奇优免费小说扩展阅读: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⑩ 贾宝玉人怎么样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