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农奴致富记
『壹』 西藏农奴是从什么时候有的
中国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野蛮的社会制度。始于10世纪,到13世纪普遍确立,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时被废除。 西藏农奴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工具简陋,主要农业区仍用木犁、木锄,间或有铁铧木犁。收获量仅为种子的4~5倍。畜牧业牛羊的成活率分别约为50%和30%。手工业一般作为家庭副业,如捻毛线、织氆氇、畜产品加工等,工具和技术也很落后。城市手工业者对封建领主有人身隶属关系。商业不占重要地位。传统农牧产品交换,以物易物。 农奴主阶级占西藏人口5%,包括三大领主(地方封建政府、贵族和寺院)及其代理人,他们占有西藏全部土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农具、房屋、其他生产资料。农奴阶级占西藏人口90%,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可划分为富裕农奴、中等农奴、贫苦农奴等阶层。其中“差巴”和“堆穷”是农奴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差巴意为支差者,是领种地方政府的差地为地方政府和所属农奴主支差的人,地位高于堆穷 。堆穷意为小户,主要指耕种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分给的少量份地,并 为其支差的农奴。在 阶级分化中差巴可下降为堆穷,堆穷也可上升为差巴,差巴和堆穷破产后还会下降为奴隶。奴隶占西藏人口 5%,多半来自破产的贫苦农奴 。他们既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权利,完全被农奴主占有,用于家内劳役。 在农奴制条件下,地方政府占实耕土地的31%,贵族占30%,寺院占39%。“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封建政府,对贵族和寺院领主有封赐、没收和调整土地的权力,有对非耕地开荒的批准权及对土地纠纷的裁决权,还有对所有耕地摊派或增减差役的权力。 补: 藏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成员之一,在伟大祖国的缔造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自己他光荣贡献。对藏族历代文化的记载,从唐、蕃初年起的一千三百多年来,就延续着难以数记的藏文文献。就是在汉文的历代正史中关于藏族历史文化的著述也代不绝书。十世纪以来,西藏出现了封建农奴制。但是在我国解放前的学术界,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西藏的历史和现状。
『贰』 猎人笔记的内容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拓展资料: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这样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国文学中还不多见。
像《猎人笔记》这样广泛而具体地描绘地主对农奴的奴役,真实地再现广大农奴惨遭欺凌的真相,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伪善、奢侈、冷酷,在俄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猎人笔记》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暴露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而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作者没有以地主老爷的态度居高临下地看待农民,像以往许多作家那样把农民描写成愚昧无知、缺乏崇高品德、处于畜生一般状态、只是一些应当受到怜悯的对象。
作者在本书中往往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和农民一起打猎,平等地谈论农民的生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描写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表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背着猎枪,在猎户陪同下,走遍附近的农村田野,荒山野岭,江河湖泊,接触了无数劳动人民。
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普通的农民、工人、大学生、县城医生、独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贵族,以至家仆和使女,而农民的孩子在他的笔下则成了一群容貌俊美、聪明爽直、充满幻想、勇敢勤劳、活泼可爱的小伙子。作者把他的感情倾在这些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他没有任何贵族的架子,而和这些普通的农村劳动者打成一片,这在贵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作品不仅写出了农民快乐的生存方式,而且描写了这些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乐观。人的使命也是人的生命屑性的表现,善良、热情、正直、乐观等等都是符合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人们在大众生活表现了这样美好的人性,也体现生命的伦理价值观,所以,这也是衡量生命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
小说写了众多的普通农民,他们在接人待物所表现出的善良、热情的天性,在对生命认知方面的乐观,利他的心态都折射出美好的生命之光。
编辑于 2021-1-20
『叁』 重读经典|荒诞,是世界底色;贪婪,是人性本色——读《死农奴》有感
《红楼梦》未完,成为中国文学一大憾事。在俄罗斯,也有一部著作,因为没有全稿,留给世人很多遗憾。它就是俄国伟大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死农奴》。
果戈里生前花了五年时间数易其稿,但因始终对定稿不满意,追求完美且有强迫症的他,最后干脆把第二部手稿一把火烧了。不久后,他去世了。现在残存的版本中,第一卷较完整,影响最大;第二卷是果戈里去世后,书商在他的文件中整理出来的草稿,文学价值不大。
伟大的作家都是人精。小时候,花几毛钱买过《钦差大臣》的小人书,捧着看了又看,看一遍,笑死一遍。时隔这么多年,我依然能说出它的故事梗概。从那时起,果戈里这个名字就印在我脑子里了。
再“见”果戈里,便是《死农奴》了。这是今年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故事沿袭了他的一贯文风,幽默、讽刺、辛辣。主角乞乞科夫看上去人五人六的,其实是个大骗子。他扮成六等文官四处招摇行骗,就是想钻俄国农奴制的空子,利用死人发一笔横财。具体做法是,先到各地大量收购死农奴名单,利用人口普查前,死农奴还未销户的时间差,买空卖空,以死人为抵押诈取国家贷款。
当狡猾骗子遇上超级吝啬鬼,注定要上演精彩大戏。乞乞科夫行骗的过程中,遇见了各种奇葩的大地主。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普柳什金。如果世界上有吝啬鬼排行榜的话,这个老头一定能被列入前三名。来看看他到底有多吝啬吧:他原本一家五口,后来死的死,嫁的嫁,最后就剩下他自己。普柳什金坐拥两座大庄园,有1000多名农奴,家财万贯。按说以这样的经济实力,生活一定很滋润吧。错!一进他家院子,乞乞科夫就被惊到了,四处破败,像一处荒宅,女管家穿着破洞的衣服,不修边幅。等庄园主人普柳什金真正出现时,乞乞科夫还以为他是仆人——衣衫褴褛、油腻肮脏,蓬头垢面,完全没有大地主的样子。
这还不算,常年的孤寡生活让他与外界断了来往,变得越来越多疑,越来越抠门,对下人更是越来越狠。他的贪欲像一头永远也喂不饱的狮子,他见什么破烂儿都往家里拿,大到别人的水桶,小至路上的一颗钉子,甚至不放过一张碎纸片。村民说:“他走过的街道就不用扫了”。很有鬼子进村的感觉吧。尽管这么贪,可他却舍不得让自己过好日子:家里堆积如山的粮食变硬发霉了,他舍不得吃;各种布匹由于放得太久都被放糟,一碰就成了灰,他也舍不得穿。他老婆在世时酿造的一瓶葡萄酒,剩了半瓶,被他锁在柜子里,瓶身满是尘土,“好像裹着一件绒衣”。瓶子没塞子,苍蝇虫子都爬进去了,他把它们费劲地掏出来,说要给客人乞乞科夫斟一杯好喝的甜酒,吓得乞乞科夫赶忙婉拒了。
卖死农奴名单的时候,普柳什金想要个高价,就拼命哭穷,还说自己过得这么苦,“全都是因为心太善哪”。这话听起来很耳熟,像不像郭德纲“于谦爸爸于‘大善人’要让方圆二十里之内没有穷人”的神段子?
这种漫画式的描摹,看似夸张,却把一个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过目难忘。物被人役是幸福,人为物役是大悲哀。当人一旦沦为金钱的奴隶,哪怕他富可敌国,也依然是一个穷人。骗子乞乞科夫像一面照妖镜,一路行骗,一路照尽世间的丑恶百态和人类的贪婪本性。
在《死农奴》第一部结尾,乞乞科夫买空卖空的骗局被人识破,他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跑了。这部小说因为具有巨大的批判现实意义,一经出版,震惊了当时俄国社会。评论家对这部作品毁誉参半,一些人认为这部作品是在刻意丑化俄国社会。在小说出版前,果戈里曾向普希金朗读过小说前几章,后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死农奴》里,常夹杂着果戈里对一些事情的议论和感慨,很有意思。比如:他认为人是这么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明明知道传播流言八卦很无聊,可还会以传播流言蜚语为乐趣,流言一传十十传百,尽人皆知,然后他们再回头抱怨这一切真的很无聊;他觉得人是这么一种“造物”:当事不关己时,他“通达、聪慧、精明”;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会立刻变成胆小鬼,渺小而脆弱。不得不说,这些都是人性的秘密,它们就像呼吸一样,紧紧跟随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它们,但在它们面前,我们谁也躲不开逃不掉。人精果戈里早就把“人”看得透透的了。
《死农奴》似一颗糖衣炮弹,外表荒诞滑稽,好些片段能让人笑抽抽,可内核却是坚硬和苦涩的。它仿佛是训练有素的拳击手,一记左勾拳过去,击中了俄国社会的软肋,当局气得头顶冒烟,有良知的人顿时眼含热泪。小说里的俄国,满目疮痍,衰败不堪,犹如十九世纪末的苟延残喘的清廷。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成为俄国文坛的不朽之作。
笑中带泪,是果戈理讽刺艺术中主要特色。看透了人性,才能用戏谑的口吻写下沉重的真相,边笑边流泪,是因为爱那片土地爱的深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止鲁迅一人。
《死农奴》的出版也经过了一番波折。因未能通过莫斯科的书报审查机构的审核,差点就无缘与世人见面。后来,果戈里找到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经过他的斡旋,才得以出版。《死农奴》的故事仅仅发生在十九世纪农奴制下的俄罗斯吗?也是,也不是。今天,无论是书中的那些人物,还是书外的审查制度,都还“活着”,只不过乔装打扮了一番而已。荒诞是世界的底色,贪婪是人类的本性。这些,并没有变。
最后,说一下小说名字。《死农奴》在国内有十几个版本,其中最早是鲁迅的译本。十几个版本中,历来都被译作《死灵魂》。我看的这一版,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的版本,娄自良译的。他在前言里两次特别强调,小说的名字应译作《死农奴》而非《死灵魂》。这两个词在俄语里,拼写一样,很容易混淆,但娄自良认为“死魂灵”大大削弱了果戈里对农奴制批判的本意,因为小说里,乞乞科夫是想通过买死农奴去诈骗国家贷款的。译成“死魂灵”,他认为不够精确,所以他坚持自己“死农奴”的译法。
1852年3月4日,果戈理在莫斯科病逝。据说他最大的嗜好,是记笔记。凡看到听到的趣事、警句、谚语,甚至在饭馆里的菜谱,都会被他收录进本子里,写到作品里去。他因而得了个“笔记迷”的绰号,他的笔记本被称为“万宝全书”。处处留心皆学问。再看小说里的吝啬鬼普柳什金,一举一动如在眼前。便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能那么生动传神了。
学院征文:一起重读人文社科经典吧
2018.1.17日晚
『肆』 想看关于西藏农奴的书
阿来的<尘埃落定>
『伍』 猎人笔记 这本书讲了什么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最初发表时,有21个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单行本时,增加1篇(《两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编辑文集时.又收进3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结局》《车轮的响声》和《活骷髅》),共25篇。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5)免费小说农奴致富记扩展阅读:
《猎人笔记》创作背景:
《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
从20年代起,俄国的农奴制度就进入了危机阶段,并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地加深着。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地发展起来了。它猛烈地冲击着农奴制度,使农奴制度的经济逐渐解体了。应该说,农奴制经济的解体,是农奴制危机的根本原因。同时,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
据统计,从1826年到1850年,农民骚动达到了576次。此外,这时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渐代替着贵族革命家,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力量扩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猎人笔记》。
『陆』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农奴制改革有关吗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列宁称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①托尔斯泰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急变革的年代,他紧紧抓住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艺术创作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看到贵族的腐朽与衰败,宗法制农民的破产与赤贫,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办图使俄国避免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农奴制,缓和阶级矛盾,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理想社会。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正是作家精神苦苦探索的艺术再现,他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许多生动的 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俄国社会问题的探索及思想观点。这些思想集中起来就是“勿以暴力抗恶”、“博爱”、“宽恕”、“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等,他把这种思想看成是解救社会苦难的灵丹妙药。而要做到这些,人人都应该忏悔自己,去恶从善,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这样,人与人就可以勾通,社会矛盾就可以化解,人间美好的天堂就可以实现。因此,“忏悔意识”是托尔斯泰作品中所表达的重要内容,他把“忏悔意识”社会化、具体化、形象化。从他的《一个地主的早晨》 到《复活》等一系列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中,我们看到r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论是贵族(如聂赫留朵夫)还是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下层人民(如玛丝洛娃)无不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作家通过这些忏悔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 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自己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博爱”思想的具体行为,是步人理想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促成托尔斯泰“忏悔意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一个古老的大贵族庄园世家,父母早逝,他是在姑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姑母给了他无限的爱,这对他一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极大,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塔吉安娜姑姑对我一生影响最大,从我很小的幼年时代,她就教给我爱的精神方面的快乐,她不是用言语教我这种快乐,而是用整个人生,她使我充满了爱,我看见、我感到她怎样喜欢去爱别人,于是,我懂得了爱的快乐。”②他们兄妹四人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在农庄,他们家也与农奴相处融洽。正是在充满了爱的环境中,他体会到人间的善,懂 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生。大学时代,他对西方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平等、博爱、自由”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认为“专制”和“奴役”是俄国社会生活中极大的邪恶。他钻研《福音书》,赞同“博爱”思想,这些对其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后,托尔斯泰在苦苦的精神探索中还把目光转向了东方文化,他专门研究了佛教、犹太教等,阅读了中国的老子、墨子等书籍,他从这些宗教哲学思想中吸取了许多有用的思想,佛教的不杀生,为善的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等都大大丰富了托尔斯泰的人性善的伦理道德内容。在紧张的精神索中,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个世界离不开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善、爱和自我牺牲。人性善的伦道德观成为托尔斯泰评价现实生活的道德尺度,也是他思想的基本点,同时,也是他“忏悔意识”产生的重要源泉。 正是这种人性善的伦理观念,使托尔斯泰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当时,俄国农民的处境异常悲惨,野蛮的农奴制剥夺了农奴的人身自由而沦为贵族老爷的私有财产,他们所有的活动及人生愈义都是为了贵族。“农奴负担着日益加重的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他们被赶到地主的田庄进行无休止的牛马似的劳动,遇到荒年,农民只能以橡树皮、草根延续生命,他们还经常遭到地主人身侮辱和虐待。’,③托尔斯泰长期居住在俄罗斯乡村,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农民,亲眼目睹了农民极度贫困的生活,对农民的悲惨遭遇有更多的了解。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处境并没有任何的改变,相反,更加糟糕。在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复活》等作品中有许多对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描写,这些描写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令人触目惊心,使人们看到俄国农民正受着专制制度和地主日甚一日的压迫,正处于死亡灭种的可怕处境。作为占有几处庄园和成百农奴的的地主,托尔斯泰心里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忧伤”④内疚万分,“就象回忆起他刚犯下的一桩不能补尝的罪行”⑤灵魂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忏悔意识。他在农庄进行了种种的改革,改善农奴的生活,创办学校,为穷人的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自己的真诚行动来忏悔自己。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善是主要人物的灵魂,他们正是从这点出发,忏悔自己,以实现道德完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聂赫留朵夫正是体会到了“要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行善”,所以,他拿着记事本挨家挨户地访问农家,真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尽管这些“鸡零狗碎”的施舍并没有得到农民的理解与接受,但毕竟出于他渴望行善的内心,“出于一种赎罪的愿望’,⑥在他的代表作《复活》中,这种人性善的思想正是人物忏悔自己,走向新生的动力。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和玛丝洛娃两人都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的精神生活的历程,作者以此向读者展示了人性善的美好与人性恶的丑陋。作为纯洁,善良的聂赫留朵夫关心农奴间题,撰写土地问题的论文,并不顾世俗的偏见真心地爱上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而当了近卫军军官的聂赫留朵夫染了上流社会生活的恶习,抽烟,酗酒,玩女人,道德堕落,生活腐化,他玩弄了玛丝洛娃又抛弃了她,在这个堕落的军官身上,处处体现人性的丑恶,最后,玛丝洛娃不幸处境终于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良知,为善的思想使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进行忏悔,他不断地进行灵魂大扫除,决定跟随玛丝洛娃到西伯利亚去,在艰难的生活中荡涤自己身上的恶习,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善良、纯洁的聂赫留朵夫。作者通过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力图说明:人只有一心向善,并以自己的行动忏悔自己的过失,善就一定能够战胜恶,即“精神的人”就一定战胜“兽性的人”。 而对贵族阶级寄生虫般的腐朽生活,托尔斯泰则以深厚的人性善思想进行深刻的反省与否定。他在《忏悔录》中说:“他们过着的并不是生活,只不过类似生活而已,我们在其中生活的裕环境使我们失去了理解人生的可能”⑦因此,他主张贵族应该放弃自己优裕生活,忏悔自己,同情人民,体贴民众,走贵族平民化的道路。中篇小说《哥萨克》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出身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公子奥列宁厌恶了贵族的花天酒地般的生活,决心要抛弃它,重新去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他来到了高加索,高加索那秀美的大自然,哥萨克民族纯朴的民风,豪爽的性格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感动了他,他象这些哥萨克人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这种生活在物质方面与贵族老爷养尊处优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但却使他感到格外的充实,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他在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的过程中,彻底认识到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野蛮、残酷,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下决心与这个处处体现人性恶的腐朽阶级决裂,用自己的行动来忏悔自己。他所走的道路突出地表达托尔斯泰对贵族阶级的彻底否定。 其次,是受宗教精神的影响。公元九世末,基督教企式成为俄国的国教,以后,东西教派分立,东正教在俄国得到迅速发展,势力强大。宗教思想深人人心,俄罗斯民族的宗教意识之强烈是欧洲其它国家不能比拟的。教会宣扬原罪思想,轻视现世,认为现实是苦难的所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赎罪,以使死后灵魂进人天堂。正是这种原罪思想,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忏悔意识,对人类自身的忏悔,对罪恶的忏悔,以净化灵魂。托尔斯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其宗教思想根深蒂固,甚至连打牌、失眠等都要祈祷上帝。面对人民的苦难,贵族的腐化,他呼吁宗教精神,号召理智让位于良心,知识从属于信仰,把宗教精神当作永恒的道德原则,永恒的真理,一切正直、善良的人们应当坂依上帝。他说:“人在生活中的任务,就是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就必须按上帝的方式生活。⑧在《天国在你中心》一文中,托尔斯泰也明确指出:“只要人人开始尽其天职,只要人人开始照着其内心中的良知生活,那末,一切心灵都在渴望着的‘天国’不久就会到来”,⑨因此,宗教精神使托尔斯泰具有强烈的忏悔意识,照他看,生活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奉行“主”,只要人们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忏悔自己一心向善,那么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人类天性的种种歪曲现象以及社会上的一切不道德现象都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大家才会和平、友爱、彼此和睦相处,人对人的一切暴力迫害方式也就不再存在,世界上也不再有欺骗和谎言,不再有罪孽,每个人都能成为未来天国的公民。在他的作品中,宗教精神一直成为人物忏悔的内驱力,成为人物精神探索的最后的归宿。《复活》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对俄国沙皇专制的国家机器、官办教会、土地私有制等都作了彻底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撕毁了一切假面具”。但这部作品却狂热地鼓吹宗教精神。主人公聂赫 留朵夫正是基督的力量使他忏悔,“他祷告,求上帝帮助他,到他心中来,洗净他……他体会到自己跟上帝同在,于是,不但感到自由、生命的蓬勃和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力量。”⑩正是这种宗教精神使他在不幸的玛丝洛娃的面前内疚万分,他忏悔自己,为她奔走上诉,以赎前想。最后,他虽然没能同玛丝洛娃在一起而感到痛若,但他却在《福音书》中得到了安慰:只要人人都信奉上帝,人们就可以获得至高无尚的幸福。·聂赫留朵夫诚挚的忏悔也终于感动了玛丝洛娃,激发了她生活的勇气,她戒掉了烟,也不再卖弄风情,到医院治病,决心重新做人。最后,她自己也领悟到了“要爱你的仇敌”、“宽恕一切人”的神圣的宗教真理。 最后,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的产生还与当时俄国的社会历史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托尔斯泰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急变革的时期。一方面,千百年来的农奴制已腐朽不堪,严重地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西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以它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影响着俄国,呼唤着这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步它们的后尘。六十年代初的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把俄国从农奴制的危机中拯救出来,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建立加速了农村宗法制经济的崩溃,“带来了空前的破产、贫困、饿死、野蛮、卖淫以及梅毒—‘原始积累’的一切灾难。’,卿作为俄国农民利益的代表,托尔斯泰 “看不出也不可能看出‘开始安排’的新制度是什么样子,是哪些社会力量在‘安排’这种新制度以及怎样‘安排’这种制度,是哪些社会力量能够消除这个‘变革’时代所特有的无数特别深重的灾难。”。面对现实的一切,他焦虑,困惑不解。由于受千百年封建君主专制和经济结构的封闭保守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大都比较保守、温和。尽管人们对现实强烈不满,渴望改变自己的悲惨地位,但却只有少数人敢于拿武器进行反抗,而大多数的人却因斗争的残酷和挫折而陷于悲观失望,因而,耽于幻想,在祈祷中忍受着非人的折磨,所以,“悲观主义,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是这个时代必然要出现的思想体系”廿托尔斯泰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学说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他找不到解决现实矛盾的办法,于是,呼吁人们忏悔自己,完善道德,勿以暴力抗恶。这种思想实际土表现了千百万农民群众“对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⑩ 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从根本上否定了十九世纪俄国的现实生活,体现f作家的民主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表明了作家仅仅是在道德范围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他所提出的改良社会的主张没有涉及到社会制度,仅是寄希望于个人道德的完善,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正如列宁所说:“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伟大的,而作为一个发明了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⑩ 列宁在论托尔斯泰的一系列文章中,把托尔斯泰的思想放在俄国革命运动中加以考察,对其思想的实质及其矛盾性都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要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吃人的社会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这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