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赋小说免费看
❶ 白行简的文学成就
史载白行简敏而有辞,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白行简以传奇著称。“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他有文集二十卷,可惜都已散佚了。他的传奇《李娃传》因著录于《太平广记》而得以流传至今。
小说略述天宝中荥阳公子某生赴京举秀才时恋上娼妓李氏,一年余资财耗尽,假母设计弃之,遂愤懑成疾,后沦为唱挽歌的歌郎。一次与人赛歌时为其父发现,责其玷辱家门,鞭打至昏死而弃之。生复得同伴相救,但浑身溃烂,沦为乞丐。
一日雪中哀叫,为李氏所闻,乃悲恸自咎,赎身而与生同居,勉其读书应举。生进士及第,授成都府参军。适其父任成都尹,乃父子相认。父感其事,备六礼迎娶李氏。十余年后生官至方面大员,李氏封汧国夫人。这个故事纯为虚构。在当时社会中,士人和妓女的爱情不可能有完满的结果,像李氏那样更异想天开。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回避了尖锐的现实矛盾,并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经常套用的一种模式。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人们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即希望久经磨难的情侣最终得到理想的结合,而读者也从中对人生得一种幻觉上的满足。
《李娃传》是中国唐宋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据说是应传奇名家李公佐之命而作。小说通过荥阳公子某生与名妓李娃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一对出身贵同截然不同的男女青年,经历百般磨难,终于赢得爱情幸福的主题,塑造了李娃这样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而精神境界崇高、感情真挚善良的妇女形象,对门第自高的荥阳公作了尖锐的嘲讽,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门阀制度的现实意义。直到今天,李娃的形象仍活在戏剧舞台上。 白行简所作《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以下简称《大乐赋》)堪称古今第一大奇文。
白行简所撰《大乐赋》出自甘肃省敦煌县鸣沙山石窟,文中多用俗言俚语,这与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所主张的“老妪能解”、“童孺能知”的文风有关。此赋是古代用文学形式来叙写房中男女交欢的唯一仅见之作。其旨在叙人伦,睦夫妇,和家庭,明延寿保健之道,是难得的主旨健康的性文学之作。本赋开篇有一段总序性的文字。从儒家正统道德的角度阐明了研究男女之性的可取性和必要性。说明健康的性生活是人间这最佳乐事,作者认为,人间再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说“具人之所乐,莫乐如此,故名大乐赋”。
第一段写少男少女的发育、怀春,以及行婚姻之礼,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人生所必须的。
第二、三段写作者所处时代贵族士大夫的新婚之夜及夫妻婚后如何进行性生活。文中主要描写了性交前的嬉戏,性交中的十动、十已等性交……
白行简还撰有《三梦记》一篇,见于原本《说郛》。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辞简质,而情节颇为离奇。《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即受其影响。
❷ 有一本小说是大字开头的
大字开头的。不好意思,我一下想到了白行简的。。。《大乐赋》。。。
❸ "吃醋"这个词有什么来历拜托各位了 3Q
吃醋的由来: 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发生争风吃醋现象。到底什么是“吃醋”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的夫人是个悍妇,不肯答应。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眼红别人,也被戏称为“吃醋”。 食醋是一种具有酸味的传统调味食品。由于“吃”兼有食用和饮用的双重含义,故而食用食醋也称为“吃醋”。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词林宝库中,除食用的内涵以外,“吃醋”还有其丰富的外延。作为一则雅俗共赏的典故,很有必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当凤姐抓住贾琏偷情、双方打起架来时,“贾母道:‘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了!’”明代传奇《燕子笺》也有“他二位只管捻酸吃醋,不成个模样”的记载。众所周知,在男女两性关系方面如果产生嫉妒的情绪,甚至出现争吵、打架的现象,俗称“吃醋”或“捻(捻)酸吃醋”。那么为什么把嫉妒和食醋联系在一起呢?寻根溯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称为“狮吼说”。近代的一些典籍持此说。其主要依据是《在阁知新录》关于“世以妬(同妒)妇比狮子。《续文献通考》载:‘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 明代博学家李日华[1565~1635]在《紫桃轩又缀》中说过“正德中(公元1506~1521年),狮子房二号日食活羊一只、白糖四两、羊乳二瓶、醋二瓶……”说明狮子确有食醋的习惯,那么狮子食醋又与妒妇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还有一个关于“河东狮吼”的典故。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平时陈季常很喜欢谈论佛事,事后苏东坡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首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东坡先生无一钱……只有双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东郡(今山西省)的显贵姓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q薄薄D敲闯源椎摹笆ê鹚怠痹蛟从谒未 ? 第二种称为“坏醋说”。清代有人认为吃醋之说源于一种成见。某些南方地区,人们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宜同时酿造两缸醋,否则必有一缸会坏掉。因此,在一个家庭中不应同时有两缸醋共存。借以暗喻:一家人中只应保持一夫一妻,否则妻妾之间难免会产生嫉妒。早在南北朝时《齐民要术》已多次提到“坏醋”现象,可见酿制的难度。然而家酿两缸,必坏一缸的说法较为牵强,但却反映了民间对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第三种称为“酸味说”。清代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有这么一段话:“切切莫被那卖甜酱、高醋的过逾赚了你的钱去,你受一个嫉妒的病儿,博一个‘醋娘子’的美号。”看来小说的作者文康的这段话是从买醋、食醋的实践活动中有感而发的。食醋在我国古代是主要的酸味调味料,它可以引申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意,所以人们才把捻酸吃醋与嫉妒联系起来以喻心酸。有时也称醋意、醋劲儿。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指袭人)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得又添了醋意……”吃醋的近义词还有泼醋、捻酸吃醋和争风吃醋。明末话本小说《清夜钟》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陈氏吃醋……又怕陈氏捻酸怪他”;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关于“凌家这两个婆娘彼此疑惑……争风吃醋,打吵起来”的相关情节。人们又把爱流露出醋意的人称为醋缸、醋瓮、醋钵儿、醋罐子、醋坛子或醋瓶子。有时还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有“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有人著书说,唐人的《朝野佥载》记载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李世民曾给他一壶醋。“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经核查,《朝野佥载》记的是关于兵部尚书任瓌的轶事:唐太宗李世民赐给任瓌宫女,听说宫女受到任妻的迫害,李世民一怒之下令人送去“饮之立死”的酒以示震慑,任妻一饮而尽。但是酒中并未下毒。而唐代的刘餗在《隋唐嘉话》一书中则记载了有关中书令房玄龄的类似故事:唐朝初年房玄龄因辅佐有功,唐太宗几次想把美女赏赐给他,但都被婉言拒绝了。后来听说房家有妒妻,皇后又亲自出马给房妻卢氏做工作,也没成功。李世民生气了,说如果他坚持错误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卢氏仍不屈服并表示宁愿因妒而死。唐太宗叫人打了一壶酒,说:“要是这样,就饮此毒酒!”卢氏拿起来一饮而尽。其实那壶酒并没有下毒。后来李世民说:“朕尚怕见她,何况房玄龄呢!”另据《新唐书·列女传》称,房玄龄夫妻俩十分恩爱。早年房得过重病,说,“我怕是好不了了,你还年轻,以后另组家庭吧!”卢氏哭着一咬牙把一只眼弄瞎,借以表达从一而终的决心。房玄龄不久病却好了,最终两人白头偕老。看来这两宗关于妒妻的典故都与吃醋不相干。 随着酿造业的普及和发展,食醋不但逐步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也进而融入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道德关系之中,所以在唐代的文学著作中应该有着相关的反映。经过大量的钩沉工作,在敦煌鸣沙山石窟的文献宝库中终于发现了珍贵的线索。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已有关于“醋气时闻,每念糟糠之妇;荒淫不择,岂思枕席之姬”的语句。文中的“醋气”原指食醋的气味;“糟糠”原喻粗劣的食物,后因东汉时宋弘说过“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话,人们就以糟糠作为妻子的代称;“枕席”本为卧具,可以借指为睡眠。通观全句的内容,食醋与嫉妒两者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而这篇名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简,因此可以认定“吃醋”与“嫉妒”的“联姻”应该追溯到唐代。 综上所述,“捻酸吃醋”之说应该源于唐代,宋代的“狮吼说”是其支流,而清代的“坏醋说”则只能是一种附会。 “一白遮三丑”里的“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在中国古文里,在多数情况下“三”代表的是一个虚数,指数目很多,并不是特指确定的某三种丑。“一白遮三丑”的意思是:皮肤白,就可以把其它许多的脸部缺点都遮盖了。
❹ 白行简大乐赋翻译白话文
白行简所撰《大乐赋》描写的是男女房中之事,“莫乐如此,故名大乐赋”。(性是人的一种需求,正经答题,不搞颜色,勿删)下面是它的大致内容,因为语言非常直白,所以看原文基本上就能看得懂大概的意思。(按现在的审核标准,他的《大乐赋》过不了审。)
❺ 吃醋 这个词从何而来
吃醋的由来:
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发生争风吃醋现象。到底什么是“吃醋”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的夫人是个悍妇,不肯答应。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眼红别人,也被戏称为“吃醋”。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58277.html
食醋是一种具有酸味的传统调味食品。由于“吃”兼有食用和饮用的双重含义,故而食用食醋也称为“吃醋”。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词林宝库中,除食用的内涵以外,“吃醋”还有其丰富的外延。作为一则雅俗共赏的典故,很有必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当凤姐抓住贾琏偷情、双方打起架来时,“贾母道:‘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了!’”明代传奇《燕子笺》也有“他二位只管捻酸吃醋,不成个模样”的记载。众所周知,在男女两性关系方面如果产生嫉妒的情绪,甚至出现争吵、打架的现象,俗称“吃醋”或“捻(捻)酸吃醋”。那么为什么把嫉妒和食醋联系在一起呢?寻根溯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称为“狮吼说”。近代的一些典籍持此说。其主要依据是《在阁知新录》关于“世以妬(同妒)妇比狮子。《续文献通考》载:‘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
明代博学家李日华[1565~1635]在《紫桃轩又缀》中说过“正德中(公元1506~1521年),狮子房二号日食活羊一只、白糖四两、羊乳二瓶、醋二瓶……”说明狮子确有食醋的习惯,那么狮子食醋又与妒妇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还有一个关于“河东狮吼”的典故。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平时陈季常很喜欢谈论佛事,事后苏东坡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首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东坡先生无一钱……只有双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东郡(今山西省)的显贵姓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q薄薄D敲闯源椎摹笆ê鹚怠痹蛟从谒未�?
第二种称为“坏醋说”。清代有人认为吃醋之说源于一种成见。某些南方地区,人们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宜同时酿造两缸醋,否则必有一缸会坏掉。因此,在一个家庭中不应同时有两缸醋共存。借以暗喻:一家人中只应保持一夫一妻,否则妻妾之间难免会产生嫉妒。早在南北朝时《齐民要术》已多次提到“坏醋”现象,可见酿制的难度。然而家酿两缸,必坏一缸的说法较为牵强,但却反映了民间对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第三种称为“酸味说”。清代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有这么一段话:“切切莫被那卖甜酱、高醋的过逾赚了你的钱去,你受一个嫉妒的病儿,博一个‘醋娘子’的美号。”看来小说的作者文康的这段话是从买醋、食醋的实践活动中有感而发的。食醋在我国古代是主要的酸味调味料,它可以引申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意,所以人们才把捻酸吃醋与嫉妒联系起来以喻心酸。有时也称醋意、醋劲儿。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指袭人)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得又添了醋意……”吃醋的近义词还有泼醋、捻酸吃醋和争风吃醋。明末话本小说《清夜钟》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陈氏吃醋……又怕陈氏捻酸怪他”;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关于“凌家这两个婆娘彼此疑惑……争风吃醋,打吵起来”的相关情节。人们又把爱流露出醋意的人称为醋缸、醋瓮、醋钵儿、醋罐子、醋坛子或醋瓶子。有时还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有“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有人著书说,唐人的《朝野佥载》记载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李世民曾给他一壶醋。“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经核查,《朝野佥载》记的是关于兵部尚书任瓌的轶事:唐太宗李世民赐给任瓌宫女,听说宫女受到任妻的迫害,李世民一怒之下令人送去“饮之立死”的酒以示震慑,任妻一饮而尽。但是酒中并未下毒。而唐代的刘餗在《隋唐嘉话》一书中则记载了有关中书令房玄龄的类似故事:唐朝初年房玄龄因辅佐有功,唐太宗几次想把美女赏赐给他,但都被婉言拒绝了。后来听说房家有妒妻,皇后又亲自出马给房妻卢氏做工作,也没成功。李世民生气了,说如果他坚持错误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卢氏仍不屈服并表示宁愿因妒而死。唐太宗叫人打了一壶酒,说:“要是这样,就饮此毒酒!”卢氏拿起来一饮而尽。其实那壶酒并没有下毒。后来李世民说:“朕尚怕见她,何况房玄龄呢!”另据《新唐书·列女传》称,房玄龄夫妻俩十分恩爱。早年房得过重病,说,“我怕是好不了了,你还年轻,以后另组家庭吧!”卢氏哭着一咬牙把一只眼弄瞎,借以表达从一而终的决心。房玄龄不久病却好了,最终两人白头偕老。看来这两宗关于妒妻的典故都与吃醋不相干。
随着酿造业的普及和发展,食醋不但逐步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也进而融入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道德关系之中,所以在唐代的文学著作中应该有着相关的反映。经过大量的钩沉工作,在敦煌鸣沙山石窟的文献宝库中终于发现了珍贵的线索。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已有关于“醋气时闻,每念糟糠之妇;荒淫不择,岂思枕席之姬”的语句。文中的“醋气”原指食醋的气味;“糟糠”原喻粗劣的食物,后因东汉时宋弘说过“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话,人们就以糟糠作为妻子的代称;“枕席”本为卧具,可以借指为睡眠。通观全句的内容,食醋与嫉妒两者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而这篇名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简,因此可以认定“吃醋”与“嫉妒”的“联姻”应该追溯到唐代。
综上所述,“捻酸吃醋”之说应该源于唐代,宋代的“狮吼说”是其支流,而清代的“坏醋说”则只能是一种附会。
“一白遮三丑”里的“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在中国古文里,在多数情况下“三”代表的是一个虚数,指数目很多,并不是特指确定的某三种丑。“一白遮三丑”的意思是:皮肤白,就可以把其它许多的脸部缺点都遮盖了。
❻ 中国古代房内考的译者前言
这本书的内容对中国读者已经太陌生,简直好像是讲另一个国度。然而,这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汉学著作:由一个外国人讲中国,讲我们自己的事情。
作者汉学功力深厚,发表过不少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译作和专著,如米芾《砚史》译本(1938年)、《中国古琴学》(1940)、嵇康《琴赋》译本(1941年)、《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1944)、《狄公案》译本(1949年)、《春梦琐言》(1950)、《秘戏图考》(1951)、《棠阴比事》译本(1956)、《书画说铃》译本(1958)、《中国绘画鉴赏》(1958)、《中国长臂猿》(1967)及本书。这些书中,尤以《狄公案》译本和本书名气最大。《狄公案》译本在西方有“中国的福尔摩斯小说”之称(作者后来还写有自己构思的续作),非常风靡。而本书则取材鸿富,研精虑深,在研究院国古代性生活这一问题上,被西文汉学界公认是一部具有开始性的权威之作。美国学者坦纳希尔(Reay Tannahill)在其《历史中的性》(Sex in History)一书中遍论世界各古老文明的性生活,述及中国,几乎全取本书。她说,此书“无论取材或立意言之,皆为无价之宝”,洵非虚誉。虽然此书主要是写给西方读者,是为了纠正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性生活的偏见,但它的内容对中国读者也同样有耳目一新之感。因为作者所讲的事情即使对中国人来说,似乎也以十分隔膜。
本书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副标题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644年中国性与社会的初步考察”,另个还有中文名称,叫《中国古代房内考》。现译本沿用作者的中文名称。
此书从性质上讲是一部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性生活的学术专著。就作者的经历和学术背景而言,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过去多偏重于琴棋书画和诗赋小说,很有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儒雅之风”或“玩古董气”。他怎么会想到现在这样一个题目上来呢?这就说到他对中国明代春宫版画的收集。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很坦白地说,他对中国古代的性问题过去一直绕着走,觉得自己缺乏性学知识如残疾人,不敢去碰。但有一次,他偶然买到一套明代套色春宫版画的印版,即《花营锦阵》,想把它印出来供有关学者研究,由此引发兴趣,才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写了《秘戏图考》,后又写了本书。所以讲本书,是不能不提《秘戏图考》的。
《秘戏图考》是一部研究明代春宫版画的专著。该书最初是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写,只想在前面加一个带有历史研究性质的导言,后来逐渐扩大开来,竟成为一部三卷本的大书。其中第一卷是正文,系用英文写成。该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色情文献简史》,内容是讨论房中秘书和色情、淫秽小说,时间范围从汉一直到明,就是本书的雏型。第二部分是《春宫画简史》,重点介绍八部春宫画册。第三部分是《花营锦阵》,包括画面说明、题辞译文和注释。卷后附有《中国性学词汇》及索引。第二卷是《秘书十种》,系书中引用的重要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抄录,包括《洞玄子》、《房中记》、《房中补益》、《大乐赋》、《某氏家训》、《既济真经》、《修真演义》、《素女妙论》、《风流绝畅图》题辞、《花营锦阵》题辞。卷后有附录,分“旧籍选录”和“说部撮抄”两类。第三卷是影印的《花营锦阵》原图。全书前面有英文导言和中文序(用文言文写成)。所有中、英文皆手写影印。作者认为该书不宜公开出版,所以中印了五十部,分赠世界各大学图书馆和研究单位(参看本书附录二)。近闻香港已将该书翻译出版。
此书初版于1961年,与《秘戏图考》是姊妹篇,但二者有几点为同。第一,此书侧重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而不是艺术鉴赏,与前者有分工,叙述历史部分加详,而讲春宫版画反略,只占第十章的一小部分。第二,此书后出,距前书有十年之久,讲历史的部分不但独立出来,而且内容上有增补,观点上有修正。如作者增加了讲西周和西周以前、东周和秦的部分,其他原有部分也补充了许多新引文,修改了许多旧引文的译文,并采纳李约瑟的意见,修正了前书对道家性秘术的评价,放弃了所谓道家进行“性榨取”的说法,因此显得更加完备。第三,此书是用来公开出版,面向广大读者,作者一贯强调爱情的高尚精神意义(参看本书中对赵明诚、李清照爱情故事的描写),反对过份突出纯肉欲之爱,对正常的性行为与变态反常的性行为(施虐与受虐,排粪尿狂、兽奸)作严格的区分,故对本书行文、版图和插图的选择极为慎重。如作者把某些引文中涉及性行为的段落用拉丁文的生理学词汇翻译,使具严肃性;版图、插图完全没有表现全裸或性交的画面。其中唯一两幅选自春宫画册的版图,也是为了说明其艺术表现手法而专门挑出,一幅全身着装,一幅只裸露上半身。全书没有超过这一限度。
对性的问题的研究,在现代西方已经形成专门的学科(Sexology),中国古代则叫做“房中术”。从研究文化史的角度讲,“房中术”是中国古代“实用文化”,其主要包括以天文历算为中心的“数术之学”、以医学和养生术为主的“方技之学”以及兵学、农学还有诗赋绘画和手工艺等等。战国已来的私学,即带有一定自由学术性质的诸子之学实际上是在这种“实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房中术本属于“方技”四门之一(其他三门是“医经”、“经方”和“神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表明,这种研究在古代是被视为上至于合天人,下至于合夫妇,关系到饮食起居一切养生方法的“天下至道”。在当时影响至大。过去我国思想史的研究者往往囿于诸子之学,对中国古代实用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其中涉于“迷信”、“淫秽“的东西避忌太深。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外汉学界往往恰好是对这些方面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例如1974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举行的马王堆帛书工作会议上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如此。他们之所以重视这些东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他们显然注意到,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心理解是不可缺少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拿诸子书中很有名的《老子》做一个例子。《老子》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道”是什么意思,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原书讲得很清楚,“道”是不死的“谷神”,“谷神”就是“玄牝”,即一个“玄之又玄”的女性生殖器,天地万物所出的“从妙之门”。这显然是一个与房中术密切有关的“地母”(Earth-Womb)概念。还有书中的另一重要概念“德”,核心是“守雌”,作“天下之牝”。为什么说要作“天下之牝”,就是因为“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凡是熟悉古代房中术内容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些话正是来源于对性行为的观察。至于其他譬喻,如“婴儿”、“赤子”、“天下之溪”等等,无不由此引申。
西方汉学家利用我们忽略的材料而在某些领域里比我们先行一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个例子,高罗佩氏的此书是又一个例子。
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中国古代生活的巨幅画卷。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批中文史料,有些是海外珍本秘籍,有些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旧籍中细心钩稽出来,工程庞大,作为一个外国人,实属难能。从这些引书,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和内容安排的“虚实”。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一般旧籍。如讲西周和西周以前的第一章主要引用了《诗经》,讲东周的第二章主要引用了《左传》,讲秦和西汉的第三章主要引用了《礼记》。早期阶段史料缺乏,作者只好利用这类材料。另外,本书每章开头作为引子的历史概述,大多是据一般正史记载,针对的是西方读者,带有介绍性;各章中穿插了一些文学作品,如汉代歌赋、唐诗及宋词,除少数是直接关系到本题的史料,很多只是用来“渲染气氛”。
(2)房中书及有关医书。房中书是古代指导夫妇性生活的实用书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在初本是极为严肃的书籍并无消遣娱乐的性质。古代希腊、罗马、印度和现今西方国家都有这种书,作者对历代史志著录房中书,皆考其撰人、书旨、篇帙和存佚之迹,一直穷追至明,然搜辑所得不过数种,只有日本古医书《医心方》所引《洞玄子》及《素女经》等书引文、《大乐赋》、《房中补益》、《既济真经》、《修真演义》、《素女妙论》。这些书,《医心方》引书年代最早,收入第六章。过去国内只有叶德辉辑本,收入《双梅景闇丛书》中。叶氏所辑有遗漏,且打乱原书引用顺序,此书则是按《医心方》原书进行引述。《大乐赋》是法国伯希和藏敦煌卷子本,过去国内有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影印本和叶德辉《双梅景闇丛书》刻印本。《房中补益》出孙思邈《千金要方》,有《四库全书》本。这两种属于唐代,收入第七章。其他三种都是流入日本的珍珍稀之本,属于明代,收入第十章。由于这类材料比较少,所以显得特别珍贵,作者又自称对性学外行,想用史料本身说话,所以往往大段大段引用,有的甚至全篇抄入(如《洞玄子》)。
(3)与道家炼内丹有关的书籍。书中反复强调道家原则的重要性,但由于明《道藏》对这类书大加删略,作者实际引用的材料并不多,主要只有《周易参同契》、《抱朴子》、《云笈七签》和《性命圭旨》等几种。这种书与前一种书有密切关系,如《医心方》引抱朴子、冲和子之说,就属于道家言,故作者每每把二者视为同一类。但此种书已从一般所谓的“合夫妇”、“养性命”发展为专以得道成仙为目的的秘术修炼,把女人当炼内丹的“宝鼎”,而把“合气”、“采补”看作点化的手段,更加神秘化,也更加技术化。
(4)唐代色情传奇。见于第七章。如《游仙窟》、《神女传》、《志许生奇遇》。这类材料书中引用不多,但有一定重要性。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性习惯和婚俗,还可视为后世色情小说的滥觞。
(5)野史笔记。这类材料非常零散,寻找不易,但常常包含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如本书第六章讲中国的变态性行为,引用朱·《萍洲可谈》述沈括妻之虐待狂,引用赵翼《陔余丛考》述南宋时期的男妓行会,引用陶宗仪《辍耕录》述春药“锁阳”,引用赵翼《檐曝杂记》、谈迁《枣林杂俎》述淫具“缅玲”。第八章讲“龟”字的由尊而讳,引用王士祯《池北偶谈》、赵翼《陔余丛考》、俞樾《茶香室四钞》;讲宋代三等妓院,引用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记胜》、吴子牧《梦梁录》。第九章讲元代宫廷中的喇嘛教密教仪式和所谓“欢喜佛”,引用郑思肖《心史》、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德符《敝帚斋余谈》。
(6)明代色情、淫秽小说。作者把包含大量性描写的小说区分为两类,一类是erotic novels,即色情小说,指并不专以淫猥取乐,而是平心静气地状写世情的小说,代表作是《金瓶梅》;另一类是pornographic novels ,即淫秽小说,指专以淫猥取乐,故意寻求刺激的下流小说,代表作是《肉蒲团》,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绣榻野史》、《株林野史》和《昭阳趣史》三书。这两类小说虽然都有大量性描写,但性质不同。前者在文学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而后者则从内容上讲是庸俗的,在艺术形式上也没有多少可取之处,是享乐过度、厌倦已极的心理表现,有时情节反而是为性描写而设计的。不过,尽管如此,我们应当承认,即使是后一类作品,对于文学史的研究、语言史的研究、社会史的研究、性学的研究,也仍然是一种重要史料。
(7)春宫版画。作者曾经寓目的春宫画册共有十二部,《秘戏图考》中介绍了其中的八部,即《胜蓬莱》、《风流绝畅》、《花营锦阵》、《风月机关》、《鸳鸯秘谱》、《青楼·景》、《繁华丽锦》、《江南消夏》。本书只选择代表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五部,没有讲《花营锦阵》、《风月机关》、《青楼·景》。作者在此书中对春宫画的起源、工艺手法和类型、分期做了简短概述,指出春宫画最初是起源于房中秘书的插图,后来才单独流行,在形式上分手卷和册页两种,并且在上述小说兴起后,还以小说插图的形式出现。作者指出,春宫版图的流行主要是在明末的江南,时间很短,只有八十年左右,但在唐寅、仇英的图样设计和胡正言《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刻版技术的影响下,却达到了中国版画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作者在《秘戏图考》中文序言中说,这些画“实为明代套版之精粹,胜《十竹斋》等画谱强半,存六如、十洲之笔意,与清代坊间流传之秽迹不可同日而语。外国鉴赏家多谓中国历代画人不娴描写肉体,据此册可知其谬也”。
(8)其他绘画和艺术品。为了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房内”生活有一种直观和亲切的了解,作者在每一章中还专门辟有讨论各时期服饰、家具和室内陈设的段落。书中许多版图和插图即为此而安排。它们当中有些是作者的私人藏品。
另外,作者还利用了许多西方汉学家、日本汉学家的有关论著,对他们的译本和研究在注释中作了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在本书附录一中还引用了许多西方和印度本国研究密教的论著。
对以上这些材料的讨论往往被分配在每一章中,各自成为独立的片断,可以互相对照,但因各章讲讨论的重点为同而欹轻欹重,如房中书的讨论重点是在第六章,而色情、淫秽小说春宫画的讨论,重点是在第十章。为了眉目清晰,我们在这些片断的前面加了提示性的小标题,用方括号括起。这些材料以性问题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很大的画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医学、宗教、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体妻家庭,从家庭到社会,触及面极广,敏感度极高的问题。我想,每一个稍具正常心理的人都不难想象,如果我们把这一侧面从每个有关领域一一抽去,那么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将会是何等片面和肤浅。
此书对于开展同类性质的研究,不仅提供了大量资料,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开阔的视野的敏锐的目光,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下面是比较突出的几点。
首先,虽然正如上文所说,本书前几章从材料上讲很薄弱,如果让我们来写,往往就会感到无从下手,然而正是在这种地方,却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他能从晚期房中秘书的字里行间体味到它有一种渊源古老、始终一贯的原则,开卷一上来就讲中国人的基本性观念,指出它是以阴阳天道观为基础,这可以说是抓住了纲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切原始民族都远比现代人与自然界更为密切,更敏感的接触。他们总是把生命现象与宇宙生生不已的造化过程紧密相联,并从与自然界更为接近的动物“学习”,求得与自然的沟通与协调。他们把自然、人与自然的媒介(动物)和人看作是一个交互感应的大系统对它们进行了漫长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和有关的巫术、方术总是把服食(吃药、吃饭)、导引(形体锻炼)和房中(性交技巧)作为一个整体来乍待,从中发展出一种日益神秘化和技巧化的体系,既带有一切原始思维的幼稚性,也带有它的天然合理成份。正是以此为基础,中国古代房中术才一再强调,夫妇之道乃是天地阴阳之道的精巧复制。这一点,我们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养生方》、《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书可以看得更清楚。在本书中,作者曾经猜测“假如《汉书》所载房中秘书得以保存下来,它们的内容肯定与《医心方》所引内容是一致的。”上述马王堆帛书,抄写年代在汉文帝以前,成书当在更早,其术语和叙述方式与《医心方》引书极为相似,可以证明作者的猜测是正确的。
其次,过去许多研究领域都对性问题避而不谈,搞医学的不讲房中术,搞宗教的不讲密教,搞小说史的顶多提一下《金瓶梅》,搞版画史的也不理春宫版画,致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很多材料都在图书馆中尘封蠹蚀,无人知晓。不但“隔行如隔山”,就连本行都两眼一抹黑。与这种作法相反,在本书中,作者不但把各方面材料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注意各种问题的相互照应,双如房中术与道家炼内丹的关系,道家炼内丹与印度密教的关系,春宫版画与色情、淫秽小说的关系,把有关线索串连起来,非常注意问题的整体关联,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循此做进一步的探索。
第三,我们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对他所研究的课题非常讲求科学认真的态度。例如在讨论中国古代的性观念时,作者总是一再强调,要从一夫多妻制的历史前提去理解。指出当时人们对两性关系、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对婚姻的义务,还有其他许多问题,都有特定的历史标准;中国古代房中术强调“一男御数女”的技巧掌握并不是随便提出来的,而是考虑到这种历史前提下男女双方的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和子孙繁育等实际问题。还有有些很小的细节,如《儿女英雄传》中男主人公安骥和女主人公何玉凤“阴阳颠倒”,这一现象在性心理的研究上很典型。作者为了说明何玉凤的“男子化”,就连书中讲何玉凤站着撒尿这样的细节都没有放过,观察是很细心的,再比如作者对“回精术”的评价,一方面作者指出,没有射出的精沿脊柱上行是不符合生理学的,它们只会进入膀胱,而不会进入脊柱,但同时,作者又很慎重,说这也许是古代中国人对相关心理过程的一种模糊表达。书中涉及专门的医学知识,作者总是尽量引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对“春药”,作者指出,它们大多并不含有有害成份,但亦无特殊效力,只有一般的滋补作用,中国人对春药的迷信往往带有性联想的成分,个别药物甚至对人体有害。这些说法就是有可靠根据的。而作者在其知识不足以作出判断的情况下,总是把问题提出来,留给专家去解决,这也很有“多闻阙疑”的精神。
第四,作者学识渊博,除精通中文史料,还对印度和日本的文化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有可能对三种文化的有关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如作者提到中国房中书、春宫版画、婚俗、服饰、家具、室内陈设对日本的各种影响及其遗留痕迹,把许多现象,如中国的“颤声娇”与日本的“琳之玉”、中国的春宫版画与日本的浮世绘等等做了有趣的对比。特别是本书附录一很重要,提出了一个范围更大的问题,即中国房中术与印度的佛教金刚乘和印度教性力派密教经咒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还牵涉到西藏喇嘛教和日本东密。隋唐时代的房中书与印度密教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回精术”和同样使用的“泥丸(垣)”这个术语,这种相似很容易使人以为中国的房中术是外来的。特别是元代以来,人们往往把房中术的传授归之于“蕃僧”(参看《金瓶梅》),更使这种印象得到加强。作者不囿于成说,利用大量史料论证,中国的房中术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形成完整体系,在年代上早于印度密教经咒,应是独立起源,而非外来;相反,印度密教经咒却可能是在中国房中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以后又回传中国,影响到隋唐以来的中国房中术。虽然作者也承认,他所提出的仅仅是一个假说。但这个假说至少有一半是可以成立的:即中国房中术应当有其独立有起源,出土马王堆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此书对中国古代性生活的研究有开创之功,但既然是开创,当然也就仅仅是个开头。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要想在一本概论性质的书中反映出上述十个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性关系的总面貌,这当然不可能。况且我们对中国社会史的现有知识是否已经充分提高到足以做详细论述的地步也是大可怀疑的。”此书仅仅是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以国内学术界的要求去衡量肯定还相当粗糙。很多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可能会提出非议。
从材料上看,本书前五章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前两章,涉及的是先秦时期,显得就更薄弱。先秦时期,不仅文字史料少,而且是个需要综合考古学、铭刻学等许多专门研究的特殊领域,作者似乎在这一方面并不擅长,只能利用西方汉学界的某些现成著作。可是这些著作,从书中引用的情况看,大多比较陈旧,比如作者对古文字材料的运用基本上就是靠不住的。另外,作者引用《左传》,纪年推算亦往往错后一年,这些我们都加了订正性的译注。
除去材料上的不足,作者还坦率地承认,自己对专业的性学知识是外行,所以作者经常说把问题留给性学家去讨论。作者明确声明,他在书中对产科学和药物学等纯医学问题不做讨论。这种不足,我们无法苛求作者。但本书对避孕问题完全没有谈到,这却未免令人遗憾。因为这个问题对中国性关系的研究确实太重要了。我们只要从避孕技术在西方“性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加以反观。便可想见这一点。
还有,作者在对中国性观念的评价上使用了“正常”与“不正常”的概念,强调中国人比其他古老文明更少反常行为;在对中国性观念发展的估计上也有“一向开放而突变为压抑”之说。这些提法,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和趋势性的估计也许是可以成立的,但对具体情况的复杂性似乎缺乏充分估计,线条显得比较简单。
此外,还可顺便说一下,作者在第四章结尾把我国建国初期对“一贯道”的镇压与东汉政府对黄巾军的镇压相对是很不妥当的。他在第六章中说叶德辉因刊印古房中书而为士林不耻,虽遭土匪杀害也无人同情,这种说法也对历史事实有很大曲解。关于后一点,应当说明的是,叶德辉刊印古房中书虽对保存和整理古籍有功,但叶本人在政治上一贯反对革新和革命,在当武断乡曲、生活糜烂。他的死,并不是被土匪杀害,而是因反对农民运动而遭镇压。读者可杜迈之、张承宗《叶德辉评传》(岳麓出版社1985年)。
本书写作的一个基本目的是想纠正西方人认为“古代中国人性习俗堕落反常的流俗之见”(见本书序)。这一工作正像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有填补空白之功,而且也为增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做出了贡献。作者说,“正如人们可以想见的那样,像中国人这样有高度文化教养和长于思考的民族,其实从很早就很重视性问题,他们不仅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极具系统的房中术理论,而且一直到清代以前,性问题仍可以自由谈论和形之文字”。这些书“清楚地表明,从一夫多妻制的标准看,他们的性行为是健康和正常的”(见本书序)。
可是,这却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人对性问题一直保持一种相当开放的态度,而清朝却突然急转直下,一下子变得缄默不言、讳莫如深了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回答,而是留给了读者去思考。
我们都知道,清代的禁毁之厄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当时统治当局禁毁书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讲明亡史实,被视为政治上有最大危险;另一类是所谓“淫词小说”,罪名则是有害“人心风俗”。清人以一个朝气蓬勃的民族入主中国,力挽明代末年侈糜淫滥的亡国之风,的确显得很有魄力,但其禁书宗旨乃是“严绝非圣之书”(康熙五十三年谕),不仅把上述色情、淫秽小说、“淫词唱片”禁绝在内,就连《水浒》、《西厢》这样的书也不肯放过,却也暴露了他们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极端脆弱。前一种书有禁止,是非早有定论,但后一种呢?大家却看得不大清楚,很少体会到这种“一干二净”,竟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深处留下了无形的“暗伤”,这种精神上的“阉割”,其惨毒酷烈实不下于前者。
作者说,清代的禁毁之厄造成了中国人假装正经的淫猥心理,他们虚情矫饰,竭力把自己的私生活弄得壁垒森严,陷于自己编制的网罗而不能自拔。 这种遮遮掩掩曾使当时来华访问的西方人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必有污秽不可告人之处,辗转传说,愈演愈奇。因此作者发出浩叹:“一则徒事匿藏,一则肆口诬蔑,果谁之罪欤!”(《秘戏图考》中文序言)
这的确是本书留下的一个惹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在《秘戏图考》中文序言的结尾曾说,“海内识者,如有补其阙遗,并续之以明末以后之作,固所企盼”。
如今作者已逝世二十年了,我们仍在等待着这样的著作问世。
李零 1987年8月10日
❼ 看完这些古诗文,你会不会绝对认知崩塌了呢 来自心
大乐赋》中有这样的描写:
夫怀抱之时,总角之始,蛹带米囊,花含玉蕊,忽皮开而头露,俄肉俹而突起,时迁岁改,生戢戢之乌毛,日往月来,流涓涓之红水。
既而男已羁冠,女当笄年,温润之容似玉,娇羞之貌如仙,英威灿烂,绮态婵娟,素水雪净,粉颈花团,睹昂藏之 材,已知挺秀,见窈窕之质,渐觉呈妍。
❽ 白行简的《天地阴阳大乐赋》翻译是什么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
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
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
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邀请。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
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
白行简(776年-826年)唐代文学家,字知退,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人,生于河南郑城西的东郭宅(今城关乡东郭寺村)。 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贞元末年(805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著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
元和13年(818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白行简与白居易在江州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
元和14年(819年),在前往忠州之途,白行简、白居易、和元稹三人在夷陵黄牛峡相会,同游长江西陵峡三游洞,吟诗作赋,被称为"三游洞摩崖"。现时宜昌市三游洞内仍有白行简、白居易和元稹三诗人的石像。
白行简文笔优美,著有《李娃传》、《三梦记》等唐人传奇。白行简所作《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石窟发现,带回巴黎;后又经荷兰外交家高罗佩翻译成英文,名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