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来渡我古离小说免费阅读
① 逃过一劫,算不算有佛渡我啊
净空法师---佛并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佛明了世间宇宙真相,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从因上下手,就好像农民种地必须先下种、施肥、浇水,小心看护,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才能得到所要的瓜果。
净空法师---佛菩萨保佑,是教你修因。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种因,哪来的果?
有很多人到道场来,以为烧一支香,磕几个头,供一点水果,贿赂贿赂,佛菩萨就答应保佑他了,哪有这么便宜事情?
现在在这个世间,在中国、在外国学佛的同修,实在讲,着重在修福是占绝大多数。他修福的目的在哪里?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人平安。心量就那么小,自私自利,诸位想想能求得到吗?决定求不到。
假如我是佛菩萨,你这样来求我,我会拒绝你,你的供养我不会接受的。为什么?你心量太小了,自私自利,我怎么能接受?我要接受你的贿赂,保佑你,那我不就变成了贪官污吏?所以这是迷信,这是大错特错。诸位要记住,不要说是佛菩萨,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贿赂的,你用金钱财物去供养,巴结不上的!妖魔鬼怪他才接受,接受之后,他是不是真的保佑你?他才不保佑你!到你该害病还是害病,该死的时候还是死。邪神总是欺骗人,正神不欺骗人,所以他不接受你的贿赂。
我们众生希求果报,一定要晓得果报是怎样形成的,换句话说,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缘。修因得果,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种因,哪来的果?佛菩萨保佑,是教你修因。你自己不肯修因,天天拜佛,求佛菩萨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佛菩萨真的保佑加持你,佛菩萨是接受你的贿赂,那成什么话,没这个道理。
我们对于因果要深信,凡是善的果报,我们希望得到,我们一定要修因,才真正会得到利益。如果你不修因,就算你天天拜佛、诵经,天天供养佛菩萨、贿赂佛菩萨,没有用处!
想求得诸佛菩萨保佑,没有那么简单,你要有他保佑的条件。如果你是发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是非保佑不可,为什么?你很快地就要往生不退成佛了,诸佛欢喜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保佑你——你不要求他,他也保佑你,这些统统都是事实。
② 《佛不我渡我自成魔》txt全集下载
佛不我渡我自成魔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顺治四年冬天,这是一个我偏僻的不知名的小镇,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格外的冷清,只有偶尔只有被寒风带起的片片落叶在街道上空飘荡,为这个偏僻的小镇平添了几分苍凉。
村外一处高地上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蜷缩着身子蹲在地上望着望远,他在等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以前也经常出去过,虽然每次出去之前都会抚mo着他的头轻柔的跟他说“天儿,父亲有事要出去一两天,这两天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如果两天我还没有回来你以后就要靠自己了”,但是用不了两天父亲就会回来了,他坚信这次父亲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回来的。
两天过去了,小男孩还是一动不动蹲在原地,身上停留着几片枯黄的败叶,可他的父亲还是没有回来,他知道父亲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我知道父亲是累了,他去母亲那边休息了。”他抬头望着天流着泪对自己说到。小时候由于不懂事他常常问父亲为什么自己没有母亲,这个时候父亲就会轻笑着告诉他母亲是累了,她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休息了。
这一刻他恨极了自己,为……
③ 谁来渡我什么意思,佛要渡我什么意思
1.佛家用语,把自己从一个世界引渡到另一个世界,或是身体,或是观念。
2.一般通常指的是精神、观念上的一种升华。
3. 出自佛教中唐代广东韶关南华寺的六祖惠能的一句偈子“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4. 译文:迷惑不解的时候靠老师指点,理解明白的时候自己解决。
5. 渡的意思是指,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由此到彼,渡过难关的意思,不过在佛学里渡是指把自己从一个世界引渡到另一个世界,或是身体,或是观念。
④ 谁来渡我
依法不依人 要得到真正的解脱 还要自度 自己找回自己那颗尽虚空遍法界的真如妙心 切记 佛也好 师也好 本身也不能离开你的心而独立存在 意思是说 佛与师到头来还是你自己的一颗心显现出来的 这就表示他们并不能真的赐给你任何东西 就像你自己不能再赐予自己任何东西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他们真给了你什么智慧等等 但是 如果这些真的是别人给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本来就有的 那就表示你早早晚晚还要失去所有现在得到的东西 只有本来你自己就有的东西才不会再度失去 就像智慧 智慧如果真是从别处得到 那么别人给了你 别人不就没了智慧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别人并没有因为给了你智慧而丢失了智慧 因为他们自己本来就有智慧 你自己也是一样 也并没有真的得到了智慧 因为你自己本来也有智慧 只是暂时的妄想迷惑痴暗使无法从你的心中显发出来 佛与师只能是你的增上缘,而不能成为你的亲因缘,因为佛与师也是你的心所显现的缘,而不是你的心本身 只有你的心本身才是你自己的亲因缘也就是正因,他才是真正的佛,他才是你真正的依靠和皈依处
⑤ 关于佛的故事··
有个年轻的一无所有的女孩,没有家人没有感受没有欢喜更没有悲伤的独自生活着。日子过得还好。
媒婆也快把她住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结婚,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人。
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结果了。可惜,庙会太挤了,她无法走到那个男人的身边,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后来的两年里,女孩四处去寻找那个男人,但这人就像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再见到那个男人。
她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了。
佛祖说:“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女孩说:“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弃你现在的一切,包括你的自由和自主。”
女孩:“我能放弃!”
佛祖:“你还必须修炼五百年道行,才能见他一面。你不后悔么?”
女孩:“我不后悔!”
于是这女孩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觉得没什么,难受的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这让她都快崩溃了。
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凿成一块巨大的条石,运进了城里,他们正在建一座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
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很快地从石桥的正中走过了,当然,他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佛祖再次出现。
佛祖:“你满意了吗?”
女孩:“不!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女孩:“我愿意!”
佛祖:“你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
女孩:“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都在近处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满怀希望的看见一个人走来,又无数次希望破灭。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
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
来了!他来了!他还是穿着他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
这一次,他没有急匆匆的走过,因为,天太热了。
他注意到路边有一棵大树,那浓密的树荫很诱人,休息一下吧,他这样想。
他走到大树脚下,靠着树根,微微的闭上了双眼,他睡着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边!
但是,她无法告诉他,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尽力把树荫聚集起来,为他挡住毒辣的阳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站起身来,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在动身的前一刻,他抬头看了看这棵大树,又微微地抚摸了一下树干,大概是为了感谢大树为他带来清凉吧。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视线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佛祖:“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
女孩:“他现在的妻子也像我这样受过苦吗?”
佛祖微微地点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
另外还有这么首诗,席慕容写的: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那么,我要用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席慕蓉)
前世,我频频回眸
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
多少相思 多少离愁
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
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
跋山涉水 走进你的眼中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
问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
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
像飞蛾扑向火
可以不计后果 可以不要理由
回眸 再回眸
千次万次 你在我眼中 也在我心中
我频频回顾着 期待你的温柔
我频频回顾着 渴望长相厮守
前世 我在舟中回眸
莲叶一片一片 连成我眼中的哀愁
今生 佛成全我的思念
让我走进你的眼中
我寻觅了很久 累了
只想在你怀中停息
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脸上的泪痕
只想让你的体温温暖我冰凉的双手
不要问我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
我没有喝孟婆汤 心中牵挂着你
不要问我为何哭泣
我没有喝孟婆汤 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
说我喜极而泣吧
泪落在你的襟上
前世的种种哀愁开成一树繁密的丁香
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
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
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
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
来世我还会和你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
⑥ 佛来渡我是什么意思
通常是指,解放自己,重新开始,重头再来,重新做人,适用于犯过大错的人,通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如果做梦,梦见佛来度我,寓意则为恋情方面,如果无法和恋人在一些长远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话,这两天会因此延伸出不少的困扰。新的追求者往往带着权势的胁迫而来。
⑦ 关于佛的一个故事!急!
你也看了电影频道那电影的故事吧
找了半天了 不好找啊
送点别的吧
一会再找那个
佛祖
开放分类: 宗教、佛学、灵山
佛祖和佛教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
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
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
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
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
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
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
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
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
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
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
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
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
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
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
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
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
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
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
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
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
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
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
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
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
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
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加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好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
多的人接受了释加牟尼的的教诲。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
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
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
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
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
就得修道。
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
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
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
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
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
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
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
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
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
“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
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
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
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
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27、 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灭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28、 普渡众生
① 佛陀带领摩诃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
② 国内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
③ 毗闍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
④ 毗闍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⑤ 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
⑥ 毗闍先勤劳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性畜加添饲料。
⑦ 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闍先为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听了迦枼尊者的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 佛渡众生
① 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一人为生。
② 她摆设一个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
③ 后来,她与同村一个青年经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务。
④ 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乐趣。
⑤ 可异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⑥ 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⑦ 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粼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
⑧ 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优那陀耶皈依了佛门,佛陀应允收她为徒。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30、 普渡众生
① 中印度摩罗拘陀国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丈夫虽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织,感情甚笃。
② 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③ 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她轻拍小儿子,幸福充满她的心田。
④ 但是,人世间的幸福不会是长久的,波摩哪里知道,当她喂完幼儿,把他放在树下的时候,灾难已开始降临到她身上了——
⑤ 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一条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
⑥ 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叨起树下的幼儿,刹时便无影无踪……
⑦ 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起了正在海滩的大儿子……
⑧ 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诚地祈求解脱。在佛陀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31、 佛说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们这样说:
以前有一国王叫勒那跋弥,他秉性善良,体察民情,得到百戴,由于无子,他虔诚祈祷天帝,不久王后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人称善事太子,太子少时即十分听慧,熟读经书,深明其义理。
他常端坐菩提树下静思,或听僧众诵经讲道,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经郊外,见农夫犁田,便下车试之,随即看见了这样一件事——耕地之时,地中的许多虫蚁被驱出:一只蛤蟆趁机饱餐虫蚁;尔后一条蛇又吞食了蛤蟆;接着一只大雕飞来啄食了那条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尤不乐。他一面随国师遍访名山,求学寻道,一面劝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后来,当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时,众多天女手持珠宝,奉献于他。佛陀最后说道:那时的善事太子,就是现在的我啊!勒那跋弥国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王后就是我母亲摩诃波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