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局
① 小说结尾一般有那些作用
1、【比喻式结尾】 结尾的方式之一,古称“喻结”,是在结尾处运用生动的比喻对全文的思想内容、事理情感作形象的概括和具体的表现,以激发思考,引起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作品的理解。
2、【问句式结尾】 结尾的方式之一,古称“问结”,是在结尾处用问句收束。
一、设问作结,自问自答,在前文分析叙写的基础上,或推问结论,或表达深刻的思想。
二、反诘句作结,对文章内容加倍肯定,突出强调,有问无答,结得有力。
三、设问和反诘同时并举,以发挥两种问句作结的双重作用,先设问逐层深入,引出中心,以反问充分肯定,发人深省。如《岳阳楼记》。四、疑问作结,提出求答,把思路延伸到文外,引发读者思考作答,含蓄亲切,富于韵味。
(1)小说结局扩展阅读:
小说剧情发展的推动力:
1、主动:内心情感的自发表现,满足需求和欲望。
心怀美好、痴情,就会自发主动、自然而然的产生美好、痴情的言行,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满足需求和欲望,也会自发主动的做事。只要有事可做,就有事可写,这样剧情就会向前发展。
2、被动:解决问题和危机,矛盾冲突。
问题或危机来了,不得不解决,这就有事可写了。
故事发展是起伏的:平静的生活过久了,问题或危机就会出现,解决问题或危机,重获平静的生活,过段时间新的问题或危机又来了。小说中,阳光过后,必有风雨,风雨过后,必有阳光。
② 大江大河小说结局是什么
在原著小说的结局中,宋运辉成为了独当一面的管理者,却在官场中迷失了自我,雷东宝因为自己的鲁莽而时代发展的洪流里跌跌撞撞,杨巡则在独立的发展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成为三人中最成功的角色。
《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在其第一部中大结局剧情为:雷东宝带着小雷家众人去江阳电线厂收设备,工人们还欲争执,雷东宝让愿意勤劳致富的人去小雷家做工,收拢了人心。
生产线顺利回收,众人去春红饭店庆祝,雷东宝来到宋运萍墓前,倾诉若是妻子还在自己该是怎样的光景,生死两茫茫,雷东宝痛哭起来。韦春红走到宋运萍墓前,说她找了一个好男人,自己不会再来找雷东宝。
经过大半年的奋战,一分厂技改终于完成了,闵忠生以财务问题为由要求宋运辉暂缓技改紧抓生产,也不再推进研究所,还背弃约定踢走水书记。
宋运辉递交调任至东海的申请书,他来到夜晚的图书馆,向水书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和幼稚。水书记并无责备之意,教他保护自己的理想,还支持他去东海,宋运辉深鞠一躬与师傅道别。
(2)小说结局扩展阅读:
2020年12月20日,《大江大河2》终于上映了。首次开播引起了剧迷们的关注。原班人马,王凯饰演宋运辉、杨烁饰演雷东宝,董子健饰演杨巡,主演还是熟悉的人。但是,女主却换了个新面孔。这次杨采钰加盟饰演商界女精英梁思申,反响不错。开播之后,这部剧的评分和口碑成绩不错。
第二部延续第一部内容,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人的际遇和奋斗历程,展现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嬗变、政治领域的变革,刻画改革实践者们的挣扎、觉醒和变化。
③ 小说的结尾分几种作用是什么
结尾的分类:
1、小说的结局是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2、小说的结局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3、小说的结局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4、小说的结局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结尾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上,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二)主旨上,深化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三)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成绩。
(四)故事情节上,小说的结尾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小说的特点
1、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3、情节性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④ 小说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意思
小说的结局就是最后一章,不再更新。好比电视剧的最后一集。晚会尾声。
结局 释义:1. 犹结束;收场。2、通常指收场或文学作品中情节的最后部分。
伪结局一般为动画的一季播出完毕时呈现出来一种完结的假象,结果后来推出下一季,那上一级的结局就是伪结局了
TE true ending 真实的结局
NE Normal ending 圆满的结局
HE happy ending 快乐的结局
BE是bad ending 悲伤的结局
⑤ 你见过哪些奇葩的小说结局
女主父亲丞相,女主求父亲帮男主角当皇帝。男主当了皇帝屠杀女主满门,就是应为女主跟他爹让男主当皇帝,害他们父子兄弟相残。什么鬼剧情?奇葩的是女主被男主暴打失去孩子终身不孕还死活要做皇后,应为她死后皇后之位就是别的女人的了。身边所有人都死干净被打入冷宫。结局居然还跟皇帝生了个男孩。独宠30年😓……你不怕全族棺材板压不住😓
⑥ 小说结尾的种类
80年代,开始有很多国外现代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记得当时读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诗叫《观察乌的十三种方式》,我们都觉得挺好,至少这首诗的名字起得特别好。乌是一种鸟。后来我自己写小说也有些倾向于以数字命名,比如《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我挺喜欢“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题是结局,结束;俗话叫收口,“编筐编篓,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题是“结局的十三种方式”。当然肯定不止十三种了,但是为了凑十三这个数,找到第十三种方式时我就罢手了,没再继续找下去。无论你讲什么故事,你都得有结尾,说起来,结尾应该有无数种方式。这里将一些特别经典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一下。
1死。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事实上在虚构写作中,死亡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当的经常被使用的结尾方式;死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的原则。我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悲剧应该怎样定义,尼采写过《悲剧的诞生》,说老实话我没读过,不知道尼采到底说什么。我一直觉得鲁迅的那个定义很有意思,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对悲剧这样的定义,我想它和我们用死亡去结束一次叙述的行为可能相当恰切。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非常之多。
2大团圆。
刚才我说,假如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改一下,让卡萨玲生下小卡萨玲,一切像预想的一样,或者是顺产,或者是由一个大夫简简单单地把自然产变成剖腹产,总之是让大人小孩都平安无事,那么这就变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模式,就是大团圆。大团圆的结尾我不想罗嗦,因为太多了。好莱坞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这可以说是一百年来好莱坞击溃世界上所有其它电影制作机构而达到全面胜利的最主要秘诀。就是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听上去这很简陋,但的确百试不爽。好莱坞有一个说法,观众自己掏腰包来看你的电影,你为什么让观众心里堵着,心里不舒服地离开电影院呢?这没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里舒服,他掏钱到电影院里坐一个半小时,绝不是来受折磨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简单有效、百试不爽的法则导致了好莱坞轻易就击垮了伟大的法国电影,伟大的瑞典电影,伟大的意大利电影,伟大的德国电影;把它们打得一塌糊涂,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法国是那么骄傲的一个国家,自由法兰西是很多年来人类自由的象征,但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气质的法国电影,完全不能抵御好莱坞的冲击,法国政府不得不以限制进口好莱坞电影这样笨拙的办法来保持法国本土电影。这个就不再去多罗嗦了。
3诗意。
这在诸多经典的结束方式中是最多也最容易举出例子的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我一篇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也采用了这种诗意的结束方式。故事有些残酷,发生在知青年代。一对好朋友勒了附近部队农场里养的一条狗,对方为这条狗上门找他们拼命。这之前他们带了自己的狗去跟对方的狗打架。自己这条狗比较小,而且在和对方的狗对峙过程中显出了胆怯。回来之后,他们把像亲兄弟一样的这条狗勒死了,一方面是惩罚它的胆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逃避惩罚。因为他们接着勒死了人家的狗,把狗吃掉;然后他们又勒死了自己的狗,把狗的身体埋掉,把狗头挂起来。等第二天凶神恶煞般的狗主人来找他们算帐的时候也无话可说——因为昨天这里确实吃过狗肉,这一点已经瞒不掉;但是挂的是他们自己养的狗的头。那么他们说是杀掉了自己的狗吃肉,对方狗主人也不好再怎样纠缠;他们就这样逃脱了惩罚。
4揭谜。
这也是很习见的结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说结局几乎都是揭谜,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尽管是20世纪作家,但是她小说的美学方式基本上仍是经典的传统的。作家在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谜,构成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到最后就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把谜底揭开。这个也不多说。
5解嘲。
经典的结尾还有一类是喜剧,在文学作品中,喜剧所占的比重应该超过悲剧,超过正剧。喜剧的结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剧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结尾。我想这是因为,既然是喜剧,你就很难以一种很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为一个喜剧人物最终画上句号。
6有去无归。
可以这么说,这是故意走向虚无的一种美学方式,这种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那种悲壮和庄严感。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一个试飞员在执行越洋试飞的任务时,飞机的操纵开关失灵,与地面指挥部门失去联络;而这时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飞,前路漫漫,我们只知道他飞出去了,却不知道他究竟怎么结束,根据一般的经验判断,他应该是坠海。但是谁也不愿意简单地把结局定位到坠海。圣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结局就这样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里。然而有趣的是,圣埃克絮佩里个人生命的结局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的。作家自己也是试飞员,在一次试飞任务中,他突然走入虚无,再也没有任何音讯。这种有去无归的方式,这种突然堕入虚无的消失,充满了悲壮的美感。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7梦魇。
我们东北话里有时会说,谁谁谁被魇住了。魇住了就是在梦里没出来。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种情形。梦魇也是我们在20世纪小说里见得特别多的一种方式。我以前说过我的《虚构》,讲一个在麻疯村里的故事。写这篇小说那段时间,都是在夜里写,那时我在北京厂桥一个招待所里住了十几天。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虚构》会写成这个样子,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当时我刚从西藏回来,一时还不能很适应,尤其是像北京这种大都市里的喧嚣。好像一到白天,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一定得在夜间才能写作。后来发现夜里写出来的东西和白天写出来的东西特别不一样。你们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你会发现你个人的写作在白天和夜晚会有很大差别。我说夜的感觉实际就是梦魇的感觉,你在夜里写作的时候,不经意间会带上这种感觉。现在重读《虚构》,我发现《虚构》本身就像一个白日梦,这个故事真是不可思议。小说刚发表不久,王安忆就跟我说,明知道写的都是假的,但是读起来总觉得像真的。尤其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结尾,结尾的时候等于用梦一下子把整个故事都消解掉了。进入麻疯村那天是五月三号,“我”特别疲倦地进入麻疯村,但是醒来的那个早上是五月四号。“我”是在公路旁一个道班里醒过来的,那么在麻疯村里度过的几个日日夜夜,居然在日历上都不存在。我忽然发现这等于是——写小说的这个过程和现在读这个小说的过程、和主人公在小说里经历的时间,这些全部都不存在,全部以梦的方式呈现。实际上你看到小说最后,根据小说文本,你可以这么判断,主人公在西藏走到路边某一个道班的时候,进去睡了一觉,在这一觉里,他自己做了一场大梦,被梦魇着了,才惹出这么一篇小说。
8循环往复。
在80年代的时候,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潮和哲学专著开始被大量翻译进来。我记得有一本书专门谈“怪圈”,一个德国版画家好象叫艾舍尔,他画了一种图形,这图形很怪。比如看上去他画的是一条河,河水是往下流,可是流来流去不知怎么,河水双流回到开始那个地方。当然他画的还不是河水,他画的大部分是建筑,其实他就是利用视觉差,制造出一种有循环往复无尽之妙的图案,可能在音乐中也有类似的情形,我自己一点不懂音乐,我听搞音乐的朋友说,《卡门》里有这种很奇怪的循环。
9得而复失。
有个成语叫“失而复得”,而在20世纪叙事结构里有一个反其道用之的方式——“得尔复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人与海》。看《老人与海》,最后简直会觉得莫名奇妙。而且你会觉得他们的渔夫跟我们的渔夫不太一样,是不是上帝对待我们中国这边的海有些不公道呢?海明威小说里写到的这种马林鱼我们好像捕不到。他们很小的渔船居然就能捕到重几千磅的大马林鱼,而且在他们的海滩上经常有这种鱼的骨架。老渔夫桑地亚哥费了那么大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结果却只带回去一具毫无用处的鱼骨架,因为类似的鱼骨架在海滩上不是一两具,渔民们捕完鱼取下鱼肉后,经常就把鱼骨架留在海滩上。
10走出叙事人视野。
刚才我讲的“有去无归”是导向虚无的一种结局方式,但它充满了悲壮感,还有一种方式是索性走出叙事人的视野,故意地消失掉。这和“有去无归”走入虚无的方式还有不同,它可能更多呈现出无奈。毛姆的杰作《刀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据说《刀锋》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拉里的结局方式是典型的走出叙述人视野。拉里忽然不见了,叙述人从此再也追踪不到他,叙述人对他可能的行踪作了若干假设。但是最后他说,“这些不过都是我的假设,拉里究竟在不在这世上,我也不知道,因为他已经走出我的视线。”
11以死亡来终止。
我前面讲过博尔赫斯的《等待》,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个方式和我在这次课上一开始说到的死亡结局是不同的,那个是属于传统悲剧美学的范围,是以死亡把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而这个不是。《等待》里的主人公,他活着跟死了没有太大差别,他死了跟活着也没有太大差别,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海明威说,一个故事讲到没办法结束的时候,只能让主人公死掉,没有别的方式。《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说,他这个死亡是自己找来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像海明威的《杀人者》,虽然安德瑞森作为杀手的目标在小说里没有被杀;杀手在餐馆等他,但这天他没出门,没去餐馆,所以他逃过一次。但是我们读了小说之后,我们觉到的是,他终究难逃追杀,他的命运和《等待》里主人公的命运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故事本身的无奈,使得故事的结束只能停留在死。
12歪打正着。
这可以说是特别能显示生活荒谬性的一种结局方式。歪打正着的方式在古典主义小说中也有运用,但不强烈,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被誉为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的两个大哲学家萨特和加谬。萨特的小说《墙》是诠释他的“人生荒诞”这个哲学命题的特别明确的例子。主人公是个革命者,主人公被俘了。本来他肯定是要被枪毙的,他拒绝配合,但是到最后临刑之时,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处死的,何不要弄他们一下,他就顺嘴胡诌了一通,说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我现在告诉你们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个古墓里,他完全是想趁最后的机会嘲弄一下敌人。结果在他等着被处决的时候,突然传来命令要释放他;他自己都糊涂了,不明白为什么要释放自己。敌人告诉他,跟据他提供的情报,他们来到古墓,正好那个人拿枪还击,于是他们一下子把他击毙了。前面他完全是顺嘴乱说,他根本不知道敌人要他交待的那个人刚好真的在古墓里。居然被他说着了,典型的歪打正着。我以前讲到过的加谬的名剧《误会》,情形差不多,也是典型的歪打正着。
13迷失。
我还是把这最后一个方式凑上。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大量的以迷失作为结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说叫《沙之书》。有一个人上门推销书,他说他有各种版本的《圣经》,“我”说“我”不缺《圣经》,然后他说他有一本书叫《沙之书》,他把书拿出来让“我”看。这本书没有页数,任何一页都不会重复,没有任何秩序,无始无终。当然这是个哲学小说。一开始“我”还充满热情地看这本《沙之书》,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没有意思;这种东西太玄了,于是“我”想让它消失掉。因为我供职在一个图书馆里,这时我想到一句话,“藏匿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是森林”。于是“我”把这本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奇书,随便放到了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我”故意不记是哪个架子,那么这本书一下子混迹于图书馆浩瀚的书海里,书本身变成了一颗渺茫不可寻的沙粒。“我”有意地让这本书迷失在一个庞大的国立图书馆里。
再回到卷首语——
马原:
80年代,开始有很多国外现代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记得当时读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诗叫《观察乌的十三种方式》,我们都觉得挺好,至少这首诗的名字起得特别好。乌是一种鸟。后来我自己写小说也有些倾向于以数字命名,比如《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我挺喜欢“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题是结局,结束;俗话叫收口,“编筐编篓,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题是“结局的十三种方式”。当然肯定不止十三种了,但是为了凑十三这个数,找到第十三种方式时我就罢手了,没再继续找下去。无论你讲什么故事,你都得有结尾,说起来,结尾应该有无数种方式。这里将一些特别经典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一下。
后记:不管是什么结局,死亡也好,迷失也好,还是要看和小说的匹配度,不可轻易加上结局
言情小说首页 > 都市小说 > 职场励志 > 宁氏小说课http://novel.hongxiu.com/a/545705/6079165.html
⑦ 小说《来不及说我爱你》结局是怎么样的
小说结局:据说作者当时写了几个版本的结局,而且全是悲剧。我只看过其中两个,一是静婉和信之从美国回来,慕容沣嫉妒不已,要求静婉离开信之,而静婉早就对慕容沣寒了心,怎么可能答应?她断然拒绝,于是慕容沣恼羞成怒,设计车祸除掉信之,却不料误杀了静婉。二是慕容沣设计车祸害死了信之和静婉的女儿兜兜,静婉伤心欲绝,跑到慕容沣面前开枪自杀,并告诉慕容沣兜兜是他的亲生女儿。
两个版本的结局都是悲剧,而电视剧的结局却比较圆满,静婉最终回到慕容沣身边,两人归隐田园,远离硝烟,过上了平静幸福的生活。然而,电视剧的改编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从小说前面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故事的悲剧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尹静琬和慕容沣各自的人物性格缺陷,就注定了两人爱情的悲剧。男强女强,各不示弱。
尹静婉是乌池富商独女,是留俄回国的时代新女性,从小接受了父亲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独立先进,又追求浪漫主义。当初面对慕容沣猛烈的追求也不免动心,但始终畏惧不知的未来而拒绝。面对黑暗未知的未来,她又感觉即好奇又刺激,最终选择逃婚,跋山涉水穿越烽火连天,回到慕容沣身边,从此番的行为来看,尹静婉是个冲动的人。之后遭到慕容沣的抛弃,她不能忍受金屋藏娇的耻辱,她明知道慕容沣不会让她离开,无论用什么手段都会找她回来,竟毫无计划的逃离慕容沣,最终风雪颠簸导致流产。最后她不该回国,重新出现在慕容沣面前,难道她不明白慕容沣的性格吗?她以为慕容沣能够放过她吗?慕容沣始终爱着她,面对这公然的挑衅,他当然不会放弃她,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自己也在慕容沣面前开枪自杀。
再说慕容沣,少年英雄,气度非凡,这个人是真心爱着尹静婉的,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但是他的爱过于霸道,过于自私。他把尹静琬当做一只金丝雀,禁锢在自己的身边。但是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儿女情长,还是他的家国大业。为了联姻他不惜登报声明和静婉撇清关系,他始终深爱着尹静琬,但他始终不了解她。像尹静婉这样高傲独立的女子,怎么可能忍受这样的耻辱,早在前面听戏《武家坡》的时候,静婉的态度就十分强烈,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原谅爱人的背叛。而慕容沣以为,只要平定了这天下,就可以将这天下当做最好的礼物送给她,然而他错了,慕容沣不知道静婉想要的是什么,“我要将这天下送到你面前”,这样霸气的表白对每个女孩来说都会不免感动,但尹静婉想要的真的是这个天下吗?答案并不是。静婉真正想要的,是和沛林一生一世一双人。慕容沛林拼命追求这个天下,却失去了离自己最近的那个人,失去了一生挚爱。
⑧ 小说结尾一般有啥作用
小说结尾一般有那些作用:
小说的结局分析
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爱好。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
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氛围
⑨ 小说结尾怎么写
小说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
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⑩ 人世间原著小说结局
《人世间》电视剧热播,原著小说结局催泪。
电视剧:周家三对夫妻恩爱到老。周秉义胃癌控制得很好,退休后和郝冬梅重新回到江辽建设兵团,追忆年轻的时光。周蓉带蔡晓光到贵州,这里的贵州已经能赛江南,不似当年贫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秉昆和郑娟共撑一把伞,在雨中漫步,今生厮守不够,许来生仍能相爱。
原著:
1、周秉义死后三个月,郝冬梅就改嫁了。临终前,周秉义握着郝冬梅的手,对周蓉与周秉昆最后的嘱托就是:让他们要对自己的另一半抱有感恩之心,因为他们兄妹三人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找到了好伴侣。至于郝冬梅,周秉义最后的遗言是:让她再找个伴侣。
对于哥哥周秉义与郝冬梅的婚姻,周蓉的理解很通透。在她看来:周秉义与郝冬梅的缘分,是超等级的,不具有普遍性,是特殊年代的产物。
在周秉义因为胃癌去世之后,很快郝冬梅就再婚了。郝冬梅嫁给了一个爱尔兰人,与她的身世有许多相似之处。周秉昆最后一次见到郝冬梅是在路上偶遇,此时的郝冬梅刚整了容,牵着新任丈夫的手,看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
电视剧:孩子个个都有出息
原著:
冯玥大胆地和秉昆坦白喜欢周楠,想和他在一起,但秉昆为了保护郑娟,不同意还给了冯玥一巴掌。
冯玥一气之下搬回周蓉家,和秉昆老死不相往来。后来冯玥到法国生活12年,回国后不适合国内发展找不到好工作,居然傍大款,当富商的小三,被原配打不说,原配还把冯玥所作所为登报羞辱他,秉昆更是羞得当没养过这个孩子。
周秉坤的儿子周聪,电视剧里深明大义,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于红,还生了个三胞胎,连顺序都跟他爸、大爷、姑姑的顺序一样。原著里周聪的媳妇却与婆家合不来,两家基本不来往了。
《人世间》通过周秉昆一家的生活轨迹,展现了一个北方城市近50年来的发展变迁,人人在发展中摸着石头过河,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一不小心也可能落入万丈深渊。
《人世间》的后半部分充满悲情,不断有人离世、离开、掉队……
是很悲情,但这才是人世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