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小说结局
Ⅰ 张爱玲的哪些小说是完美结局
她的小说都是写生活,一个人的一个时期的状态,甚至一个人的一生,有起有落,好多都是很平常的过日子,很难用是否完美衡量.
如果非要说,《倾城之恋》的故事大概算所有小说里最完美的,战火纷飞的逃往路上,男女主角终于放下了算计和试探,找到了完美的爱情(注意只是当时,毕竟两个人复杂的阅历在那里,安定下来后,也就是一般过日子,谈不上爱情).
《金锁记》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最不完美,金锁因为自己的个性,坑了自己,也坑了自己的儿女。
其余的:
《小艾》比较完美的,因为那是张在解放后留大陆时期的作品,后半段的整个意思都是社会好,不过这个不能代表张的特色,张离开大陆后,也出于政治目的,写了些社会主义不好的文。
《红玫瑰与白玫瑰》,男主角因为生活太憋屈,出去胡闹,时间一长,发现无论怎样日子还是要过,所以决定还是做个大家眼中的好人吧。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一个讲了一个关于性的小故事,女孩子被家人过度保护,结婚却不知道性为何物。一个讲了一个女孩子怎样因为贫穷变成交际花,最后出于一点点感情,也出于利益的考虑,和一个混血男孩结婚了。
《十八春》特郁闷,姐姐为了留住姐夫,牺牲了自己妹妹,也牺牲了自己妹妹和一个青年的爱情,结尾是妹妹和那个青年都毅然投身革命了。
《连环套》写了一个女人,性格很外向,钻营了一辈子,依附不同的男人,好多儿女,到头也没落下什么,但她年老后的日子过得也不差,至少外人看,表面还是风光的。
《创世纪》讲一个穷人家的女孩子,没什么自信,却遇到了一个追求他的人,女孩子逃避了,后来发现那个人是骗子,全书说的主要是她和她家人对这场恋爱的态度。
《多少恨》也是讲一个穷人女孩子,很自强,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男人,这个女孩子却有个不争气的父亲,想把自己女儿当摇钱树,整天勒索她,还借着她的关系找那个男人要钱,女孩子觉得丢脸,也为自己的命运悲哀,最后和男人分手去外地了。
《相见欢》是两个有年纪的女人聊天,丈夫怎样怎样,孩子怎样怎样,世道怎样怎样,侧面反映普通市民的心理的。
大概就这样吧,不止这些,还有的记不清楚了。
Ⅱ 《金锁记》与《窦娥冤》哪个结局更好
最佳答案
《金锁记》,作者张爱玲,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给你链接吧,你自己去看那里有评价的
http://ke..com/view/13964.htm?fr=ala0_1_1 窦娥冤
http://ke..com/view/363170.htm?fr=ala0_1 金锁记
Ⅲ 明代叶宪祖将《窦娥冤》改编为《金锁记》,结局很圆满,你觉得这样改版好不好
《金锁记》根据作家的审美偏好和社会的审美思潮,弱化了窦娥与命运抗争的戏剧冲突,淡化了窦娥悲剧的意蕴,使故事整体氛围由窦娥被误杀的悲剧到夫妻团圆的喜剧。《金锁记》的改编并不成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比前者逊色。整体来看,《金锁记》缺乏感天动地的悲剧意蕴和持续的艺术魅力,但是窦娥的故事却因为《金锁记》的改编一直流行于戏曲舞台之中。所以《金锁记》仍具有文学上的价值和可阐发的文学空间。
Ⅳ 怎么理解小说《金锁记》结尾的意蕴,结合小说分析
结尾处意蕴: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的结尾重又出现,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小说情节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与人物同喜同悲,这绝非是作者的无意之笔,而是她的刻意营造。《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从古以来最深刻的一出悲剧。悲剧是人的悲剧,尤其是女人的悲剧。(悲剧的延续性贯穿小说的全篇,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七巧、长安、芝寿都是悲剧,各自的悲剧有其来龙去脉,剧情不尽相同,悲哀和怨愤都是一样的,而悲剧又是延续不止的。
女性的悲剧,人生的悲剧,从若干个30年前排演到若干个30年后。张爱玲的世界诞生在半个世纪前,可是百年千年后,推开我们最新文明的窗子,张爱玲的月亮仍将照耀着我们。)
Ⅳ 金锁记的结局是什么
姜老太太——老大:伯泽,其妻:玳珍
老二:仲泽,其妻:曹七巧——儿子:长白女儿:长安
老三:季泽,其妻:兰仙
老四:云泽
金锁就是把钱比作成是一把漂亮的锁,将人心最本真的一面禁锢起来,不能达到纯真,只能在世俗和物质上争夺的你死我活。前就像一把金质的锁一样,外表看起来美丽,但却不是什么好东西,残害了人性,害人害己。
《金锁记》写于1943年,刊《杂志》第12卷第2至3期,收入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的《传奇》。
小说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她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第21集
七巧设计令童世舫看到了长安的真实情况,童世舫痛心疾首,长安彻底绝望。曹大年夫妇在北京牢里病死,七巧闻讯病倒了。痛苦不堪的芝寿精神失常,想烧死七巧,不料自已却葬身火海。娟儿从芝寿身上看到自已的未来,吞食了鸦片。
第22集
陆荐云告发了伯泽,使得伯泽死在狱中,自己反被龙福杀死。
长安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勇敢地与童世舫私奔。七巧感到去日无多,弥留之际,找来的季泽,二人回忆过去,感慨万千,终于冰释前嫌。七巧最终告诉季泽长白就是他的儿子,季泽十分震惊。说出了这个守了半个世纪的秘密,七巧似乎没什么可留恋的了,于是在一抹夕阳中离开了这个她爱过、痛过的世界。
Ⅵ 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悲惨的结局是自作自受吗
曹七巧的不幸源自她的婚姻,她的婚姻不是她自己选择的,但如果她真的想改变命运,她有很多种办法。最终弄得子女不幸福,自己也悲惨结局,不能够说都是曹七巧自作自受,可也是因为她一颗自私的心,才会将自己一步步推上绝境后,又一步步将自己身边的亲人也逼上绝境。
如果说曹七巧的前半生悲剧是源于家庭,那么后半生只能说是她自己那颗自私的心。曹七巧不懂爱,所以她对亲人也吝啬给予关爱,她用一生换来的只有遗产,所以她认为最重要的也是遗产,于是遗产成为她生命的支撑点,也成为她的一切。当一个过于自私且心态不健康之人,她就已经失去发现爱的能力,更别说给予爱,除了伤害就什么都不剩下了。曹七巧就是这样,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最后只能落下个悲惨结局。
Ⅶ 曹七巧 长安 结局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结局是破坏了子女长安、长白的婚姻,彻底陷入心态失衡与精神空虚的困境,人格被扭曲,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最后冷清死去。
长安的结局是断了结婚的念头,但谣言说她常和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可以想见是沦为类似“交际花”、“金丝雀”一类的角色。
Ⅷ 《金锁记》的主旨及结尾处的意蕴,结合小说分析;
整篇作品中,主人公七巧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而她的悲剧色彩,却是自己烙印上的,她的下场着实的让我惆怅与悲哀了一番。最初,我猜想张爱玲是把《红楼梦》中的凤姐,定为七巧的模子的,如此的安排,也肯定了作者研究《红楼梦》的造诣、以及对凤姐的特别关注。七巧与凤姐有诸多的相似:一样的嫁于大户人家,一样的泼辣,一样的无视礼教,一样的视财如命甚至是安排一样的出场。但当我彻底的读完这篇小说以后,我才发现,在相同的皮囊下,她们竟有着天壤之别。
第一、出身不同:凤姐出身名门,金陵王家之女,自小受得富贵滋养,言行虽显泼辣,但识大体,见过世面,巧语连珠,见人能眼色行事,且有张有驰,自有一股风骚高贵体态。而七巧家里是开麻油店的,自小站柜台、作生意,与市井无赖打混惯了,通体不免透得鄙俗气味,且其本来嫁过来是应作为妾的,只因二少爷体弱,才侥幸得个便宜,封了正室,因此,自是与姜公馆自视书香清高的环境格格不入,这也为她可悲的一生铺垫了恶根。
第二、地位不同:同样是德威权高的老太太跟前儿,凤姐便能应付自如,于低眉抬眼之间,察颜观色,尽得老太太欢心。因而大权在握,呼风唤雨,也赢得一班公子小姐的敬重,更使仆子丫头们再为不满,也是敢怒而不敢言的。而七巧,自嫁进姜公馆,因出身不好且又嫁得一个身子不争气的老公,从而存了一份自卑,这份自卑至使她更加的使性,争长道短,污言乱语,不得分寸。在老太太面前不仅丝毫占不得便宜,而且在那些小姐少爷甚至是下人前面,也落得个无人理会,让人轻视的局面。这种无利且无趣的地位,更导致了她破罐破摔的把闹剧演下去,一直演到闭眼的那一刻,让半边的泪水自己干掉。
第三、智慧不同:凤姐是何等精巧阴险之人。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之死,更是与她脱不了干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是自信且成功的,最后虽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但终是辉煌了一度。而七巧,因为出身以及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了她愚昧无知的个性,遇事只会一味的撒泼使横,来不得半点的机智缓冲,即使明知吃亏受骗,也是无计可施,至使分家时,也只能接收“孤儿寡妇还是被欺负了”的局面。这也造就了她极不自信的性格,因而怀疑一切,在为女儿长安找婆家时,遇到家境推板一点的,她便疑心人家贪她们的钱,而境遇好的,对这她这样的人家又不甚热心,于是,把好端端的一个女儿的终身也葬送掉了。
第四、结局不同:凤姐是遭人恨的,因她的得权世利,因她的狡诈狠毒。但她也是遭人同情的,她终于在死前,明白了自己的罪孽,向每个人进行着忏悔,并且,她的死,让很多的人真真假假的悲伤了一通。而七巧把三十年的黄金的枷锁一直戴到死,她用这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里面甚至包括她自己的儿女,因此,她的儿女恨她,她的婆家恨她,她的娘家也恨她,她的死,是让别人感觉快乐的,让别人感觉兴奋的,在这世上,她没有留下丁点的念向,从这一点上讲,她要比凤姐悲惨的多。
第五、子女观不同:俗语说“虎毒不食子”,无论凤姐如何的阴狠,但她做母亲的心态是正常,她时刻为巧姐的安危尽着一位母亲应尽的义务,甚至于病重时,她会为了女儿去求助于被她呵斥一惯的平儿:“我死之后,你扶养大了巧姐儿,我在阴司里也感激你的“。曹雪芹是善良的,他在给予凤姐劣根的同时,也给予了她有血有肉的一面,而使这个角色欲加的生动起来。而张爱玲,把七巧的人生安排在了旧恶难除的三十年代的上海,极具前清遗俗,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散发着封建的腐臭味。尤其七巧,极端且性格扭曲,她教她的子女吸食鸦片,她教她的子女淡漠爱情,丧送着他们的终身,并因儿女的痛苦而快乐着,以至于她们恨她,怨她,却在不知不觉中学她,在她死后,延着她的路走将下去。这是这篇小说中最令人感觉痛的地方。张爱玲终究是为读者设下了一个最没有悬念的、彻底的、悲惨的结局。
Ⅸ 张爱玲《金锁记》:长期缺爱的女人,有哪三个藏不住的特征
都说,被宠爱着的女人,像小猫一样温顺,女人是需要宠爱的,越是宠爱她,她就越是可爱迷人。
但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是被人深深爱着的。
社会很现实,有些女人,从小爹不亲娘不爱,养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长大以后又将自己藏爱一个套子里,小心翼翼的试探外界社会,遇到一点点她觉得危险的事情,又将自己藏了回去。
可以这样说,爱可以滋养女人,被爱情滋润的女人,神态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是独立且自我向上的。
而那些长期缺爱的女人,不管如何伪装,也藏不住骨子里这三个特征:
01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变得脾气暴躁
收录在《倾城之恋》里的中篇小说《金锁记》,讲述了一个为了钱,嫁给了残疾男人,因为长期的苦闷和压抑,最后变得心理扭曲,不惜毁掉女儿幸福的女人的故事。
确实,曹七巧并不是一个好女人。她的一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也正是她的缺爱,导致了她的坏。
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是可怜又可悲的,是极端的,也是愚昧无知的。
虽说旁人对她的出身颇有微词,但只要她能够改掉自己说话粗俗的毛病,想必别人也是乐于与她交朋友的。
面对别人的好心劝告,她非但不听,还恶语相向,也导致了她越来越不受人待见。
其实,如果她能够好好学习规矩,即使丈夫残疾,但她给予丈夫应有的尊重,那她应该也能在婚姻中感受到一点幸福。
可她始终视丈夫为一滩烂肉,看不起他,不尊重他,更别谈爱,没有付出,又谈何回报呢?
从最初众人只是觉得她说话有些不知分寸,到后来开始疯疯癫癫,鸦片害了她自己也害了她的家人。
内心对爱的求而不得,爱情的缺失,让她的心变得麻木不仁,眼里只有钱,看不到光亮,注定只能活在没有一点光的黑暗里,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和爱。
Ⅹ 《金锁记》的主旨及结尾处的意蕴,结合小说分析
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
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创作背景
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是从1943年的上海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个浮华的洋场社会,战争的阴云又给它增添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气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杂糅在一起,显得光怪陆离。
这就是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的上海,价值虚无,物欲横流。同时,战争与死神又近在咫尺。人性恶在战争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锁记》正是产生于这种时空背景,它既打上了时代的印迹,也掺杂了作家本人在个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