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小说 » 拿回自己的东西小说结局

拿回自己的东西小说结局

发布时间: 2024-04-13 07:44:54

Ⅰ 常见的小说结局方式

一、死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事实上在虚构写作中,死亡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当的经常被使用的结尾方式;死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的原则。我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悲剧应该怎样定义,尼采写过《悲剧的诞生》,说老实话我没读过,不知道尼采到底说什么。我一直觉得鲁迅的那个定义很有意思,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对悲剧这样的定义,我想它和我们用死亡去结束一次叙述的行为可能相当恰切。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非常之多。

我在前面讲到雨果的《九三年》,小说的一号主人公戈万最后被处决。戈万被他的养父、同时是他的精神导师和革命军的同志,被这样一个关系特殊的人西穆尔登处决,因为他违反了至高无上的革命原则,他放走了革命的敌人朗德纳克。在戈万庄严的死亡结尾之后,还有一个连锁死亡,就是西穆尔登自杀。他亲自下令处死戈万,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戈万是他全部的希望。戈万是他的学生,同时也无异于是他的孩子,是他眼中的光明。他处死戈万,等于先把自己处死,所以他最终选择自杀的结局。看《九三年》的时候,我们觉到的那种震憾力,大概真的只有借助主人公被处死才是最有震憾力的方式。

今天举例,尽量举一些我自己的小说。我发现我总结的这些结束方式在我的小说里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对应。我写了那么多年小说,那么我会在阅读中或多或少地寻找相同或是相似的感受。我写过一个发生在唐山地震中的故事。唐山地震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可怕的大灾难。据讲述唐山地震的报告文学称:这次灾难遇难二十多万,死伤总共有近百万。在此之前,有记载的死伤人数最多的地震是东京大地震,当时记录的震级超过唐山地震,但是我们没在东京地震中看到像唐山地震这样惨重的伤亡,我记得东京地震死伤总计三十万。

小说《白卵石海滩》讲一个青年工人在大地震发生三天之后的唐山参加救援工作,把一个女孩从坍塌的楼房废墟中救出来。这个女孩在另一个男孩怀抱里。他们两个在楼梯的背面,地震发生的时候,两个人肯定是在幽会吧。当青工发现他们的时候,男孩搂着女孩的肩膀,男孩已经死了;女孩等于是在男孩死亡的怀抱里呆了三天。楼梯被震坏,掉下的一块预制板正好砸在男孩身上,男孩当场死了。而且三天后肯定发臭了。女孩在男孩怀抱里没受伤,但是楼梯坍塌后她不能动,她就这样在男孩爱的怀抱里,同时也是死亡的怀抱里呆了三天三夜。当青工发现她,把她救出来的时候,女孩已经奄奄一息。

青工知道这时候女孩最需要的一定是水,首先是喝的水。三天没喝水,女孩一定快不行了,而且他还觉得女孩急需用水来洗一洗,因为她在死亡的怀抱里呆了这么久,身上臭不可闻,还有病菌滋生。唐山地震是在盛夏,在七月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酷暑。女孩几乎已经不能动,青工把她抱到一个四周围墙已经塌倒的游泳边上。这个游泳池当时在震区里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水源,震区里水源太宝贵了。青工知道所有的水源应该都归军管,他放下女孩去找管这个池子的人。结果当他往一个方向的时候,他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枪响,他赶紧往回跑,然后他看见一个战士正从游泳池里提起他刚才救出来的那个女孩,女孩已经被打死了。女孩被抱到游泳池边上,她看到池里的水,被抱着的时候她不能动。但是青工放下她走开之后,她稍微能有些动弹,就一下子扑到水里,这肯定非常严重地污染了水源,而且她擅自进入军事管制区。她一下子跌进游泳池的时候,被看守的战士当场击毙,然后马上被捞上来。当时主人公的心里特别难受,他本来刚救了一个生命,但同时他也知道这个生命违反了震区的法则。虽然她自己刚刚获救,但是由于她的举动而污染了一整池子的水,而这一整池子的水不知道可以救多少性命,所以她在违反震区军事管制规则的时候被击毙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死作为结束的故事方式。如果这个女孩不被打死,那么一个青工救了灾区的一个伤病员,这个故事肯定是挺没劲的一种样子。被救助的人有上十万,甚至近百万,十万百万中间的一个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由于这是历尽千辛万苦、用手指在楼梯废墟中刨出来的一条生命,这生命的特殊意义和生命在瞬间被毁灭,可能让这篇小说具备了不一般的价值意义。在我个人创作历程中,也可以说是阶段性里程碑式的一篇小说,《白卵石海滩》。

当然传统悲剧美学的这种价值的毁灭仅仅是一个方向。经常还能看到死亡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我称之为一种缺撼,缺撼美。同样是死亡,前面也讲到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里卡萨琳的死。今天看卡萨琳的死,你可以说它特别没意义(卡萨琳是死于难产,因为她骨盆狭窄,照今天的医学水平,是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小说通篇讲的是亨利和卡萨琳在战场上历经千辛万苦始终不渝的爱情;但是等他们已经远离战场、远离硝烟,已经和武器和战争告别以后,他们已经来到世外桃源瑞士,开始了理想国的生活;卡萨琳仅仅是因为骨盆狭窄,在生育时突然死去。卡萨琳这种情形要是放在今天,肯定不会有什么危险。在生产前,她骨盆狭窄的情况一定早就能通过仪器确诊,然后医生会建议剖腹产,这在今天都是很普通的事。但是当时卡萨琳确实死于难产,没逃过这一劫。现在设想,如果《永别了,武器》的结局不是死,而是顺利地把小卡萨琳生下来,皆大欢喜,这个小说会怎么样?之前所有的情节都不变,仅仅改掉结尾,改成我们经常批判的庸俗的大团圆,也就是典型的好莱坞方式,那么小说会变成怎样呢?大团圆是我下面即将要讲到的另一种结局方式。

我自己也写过以类似方式结尾的小说,《中间地带》。这是讲家族之间因为特别小的一件事情而出现误会,误会导致矛盾。故事发生在藏区,在雅鲁藏布江边,三家一块儿抗旱,一个男孩叫明九,邻居认为他对闹钟作了手脚,用造假的方式侵犯了邻居的利益,引起家庭间的纠纷。明九的父亲正直而且老实,因为邻居告状狠狠地教训了儿子一顿。在后来几个家庭共同抗旱的过程里,明九一直憋着一肚子气,因为被别人冤枉做了坏事,他一直闷声不响。这段时间唯一能给他安慰的是他的女朋友——摆船工的女儿。三家联合起来搞一个小水利,每天都需要炸岩石,这个过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最危险的关头,大家幸喜都平安无事。炸岩石的工作告一段落,需要把崖下的河水引过来,要在疏松的沙滩上挖蓄水池。大伙觉得最危险的关头都过去了,现在已经没什么问题,开渠引水。因为当时眼见要大功告成,皆大欢喜,女孩来叫明九吃饭,本来是很欢快的情形,稍没注意,一脚踩到很疏松的池壁上,一下子造成塌方,周边的沙石一下子都倾泄下去。顷刻之间,等于是把明九活埋了。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完全是不经意之中造成一起错位的死亡。而原来在危险性极大的时候,大家都为他提心吊胆,可是那时他没有死。这两种情形放在一起,在美学上会形成很大冲撞。这和刚才说的《永别了,武器》的美学方法应该说是比较接近的。我不知道我这个结尾方式是不是受到了《永别了,武器》的影响,由一种错位的死带来强烈的缺撼,这个缺撼本身形成美感。

二、大团圆

刚才我说,假如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改一下,让卡萨琳生下小卡萨琳,一切像预想的一样,或者是顺产,或者是由一个大夫简简单单地把自然产变成剖腹产,总之是让大人小孩都平安无事,那么这就变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模式,就是大团圆。大团圆的结尾我不想罗嗦,因为太多了。好莱坞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这可以说是一百年来好莱坞击溃世界上所有其它电影制作机构而达到全面胜利的最主要秘诀。就是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听上去这很简陋,但的确百试不爽。好莱坞有一个说法,观众自己掏腰包来看你的电影,你为什么让观众心里堵着,心里不舒服地离开电影院呢?这没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里舒服,他掏钱到电影院里坐一个半小时,绝不是来受折磨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简单有效、百试不爽的法则导致了好莱坞轻易就击垮了伟大的法国电影,伟大的瑞典电影,伟大的意大利电影,伟大的德国电影;把它们打得一塌糊涂,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法国是那么骄傲的一个国家,自由法兰西是很多年来人类自由的象征,但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气质的法国电影,完全不能抵御好莱坞的冲击,法国政府不得不以限制进口好莱坞电影这样笨拙的办法来保持法国本土电影。这个就不再去多罗嗦了。

三、诗意

这在诸多经典的结束方式中是最多也最容易举出例子的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我一篇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也采用了这种诗意的结束方式。故事有些残酷,发生在知青年代。一对好朋友勒了附近部队农场里养的一条狗,对方为这条狗上门找他们拼命。这之前他们带了自己的狗去跟对方的狗打架。自己这条狗比较小,而且在和对方的狗对峙过程中显出了胆怯。回来之后,他们把像亲兄弟一样的这条狗勒死了,一方面是惩罚它的胆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逃避惩罚。因为他们接着勒死了人家的狗,把狗吃掉;然后他们又勒死了自己的狗,把狗的身体埋掉,把狗头挂起来。等第二天凶神恶煞般的狗主人来找他们算帐的时候也无话可说——因为昨天这里确实吃过狗肉,这一点已经瞒不掉;但是挂的是他们自己养的狗的头。那么他们说是杀掉了自己的狗吃肉,对方狗主人也不好再怎样纠缠;他们就这样逃脱了惩罚。

狗养得久了,会跟主人有很亲密的关系。前面我写到一个细节,就是这个狗的主人一年到头分了二十几块钱,他拿出五块钱买了几斤肉,他说人过年狗也得过年。你想他一年才分到二十几块钱,他拿出五块钱买肉给狗吃,让狗过年,实际他们自己过年也花不了五块钱。但这也没妨碍他们最终自己把狗杀掉了,因为这个狗在战斗的时候胆怯。这个故事讲完之后,一晃又过了二十年,两个知青伙伴中的一个早就离开了农村,在一所学校里当老师,二十年后他去看望还留在那片大地上当年的朋友,姚亮去看陆高。陆高因为留在农村,还是过着打渔打猎的悠闲生活;而姚亮这时已经是一名教书先生了,跟我现在一样。他们喝酒叙旧,吃陆高打来的野味。当年那条狗是陆高的,陆高和全体知青伙伴都管这狗叫陆二。狗就相当于是陆高的弟弟,睡觉也和陆高并排一起,占了一个知青的铺位。喝醉以后,陆高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他跟姚亮说:我一直忘了问你,陆二埋哪儿了。虽然他亲手杀掉了陆二,他仍然希望去凭吊一下。他从来也没问过。

小说的结尾,我是这样写的。农村终于不是姚亮的归宿,姚亮还是回到城市过他那种教书的生活。有一次他读雨果的《笑面人》,看到一段话写得很有意思,他用一个镇纸压住有这段话的这一页。这是一段诗,很美的一段诗,大概的意思是,“诚实变成灾难,就像雪花变成雪崩一样,是柔软的东西慢慢积累的结果。”我以这段话作为这篇小说的结尾,这在我个人创作中也是很典型的诗意结局的方式。

四、揭谜

这也是很习见的结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说结局几乎都是揭谜,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尽管是20世纪作家,但是她小说的美学方式基本上仍是经典的传统的。作家在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谜,构成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到最后就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把谜底揭开。这个也不多说。

五、解嘲

经典的结尾还有一类是喜剧,在文学作品中,喜剧所占的比重应该超过悲剧,超过正剧。喜剧的结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剧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结尾。我想这是因为,既然是喜剧,你就很难以一种很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为一个喜剧人物最终画上句号。

我举一个现代小说的例子,《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尤奈林是一个特别荒诞的人物,他向一切现存的价值体系挑战。他所有的举动都出人意料,反而小说的结尾一点都不出人意料,而是遵循了传统喜剧的结束方式——出走,就是逃掉。尤奈林本来是在战场上,在一个岛上的飞行大队里,但最终他要逃到瑞典去。我们知道,军人是不能擅自逃离战争的,除非被医生证明精神上出了问题。二十二条军规整个是一个圈套,把所有人都套进这场战争,谁都不能幸免。这有一点像“一个XX岛上的人说那个岛上所有人都说谎话”这个悖论,《二十二条军规》也是在一个严密的悖论框架之下。就是说,小说本身是以悖论的方式构成的。尤奈林最后还是选择出逃;上至队长,下至随军牧师,他的伙伴们都帮他出逃。他要逃的时候,还堂而皇之地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不是因为要逃避责任,我是迎着责任而上,我是为了救自己生命而逃,这绝不是一种消极”。他对自己从战场上逃跑的行为完全取一种解嘲的方式,有一点像我们的阿Q。

还有一个例子,举我的小说《风流倜傥》。小说主人公藏币收藏家大牛是一个喜剧人物,哪怕他去谈恋爱,哪怕他从事那么高尚的职业,他对所有事情都是以一种高度喜剧的态度来对待。他本来一直穷困潦倒,一直以善意的谎言、贪图小便宜等等各种方式受到大伙的嘲弄。这个人物的结尾本来倒是一件美事;终于有一个从澳洲来的女孩很仰慕他,女孩家里又都是澳大利亚文化部的官员,女孩回去以后,马上邀请他赴澳举办个收藏展览。等大牛高高兴兴地拿到签证的时候,乐极生悲——一段楼梯有七级阶,也太得意太兴奋了,七级阶想一步迈下去,结果他一步跨到最后一级,脚脖子一下子扭断了。后来确诊为骨折,大夫说他三个月不能动,而签证的有效期刚好是三个月。这也是很典型的以解嘲的方式结束喜剧人物的命运。

Ⅱ 034 | 小说结局的几种写法

网络小说的结局不同于传统小说,一般来说无需作者升华主题或以一种诗意的形式来结尾,基本上只要不悲剧就行。

小说的最终结局一般紧随大高潮之后到来,高潮出现的时候,一般要注意将各种线索渐渐收拢,将矛盾冲突集中到主线和主要矛盾上。

在高潮中,全部情节的关键纠葛在这里总交锋,主要事件得到解决,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里得到了最后的完成,读者也在这里得到了最强烈的震撼和感动,同时小说的悬念也在这里得到了最终的释疑。

以上是网络小说的结局,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写法,下面分享传统小说结局写作的十三种方式,仅供参考:

1. 死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

事实上在虚构写作中,死亡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当的经常被使用的结尾方式;死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的原则。我一直觉得鲁迅的那个定义很有意思,他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对悲剧这样的定义,我想它和我们用死亡去结束一次叙述的行为相当恰切。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非常之多。

比如雨果的《九三年》,小说的一号主人公戈万最后被处决。戈万被他的养父、同时是他的精神导师和革命军的同志,被这样一个关系特殊的人西穆尔登处决,因为他违反了至高无上的革命原则,他放走了革命的敌人朗德纳克。在戈万庄严的死亡结尾之后,还有一个连锁死亡,就是西穆尔登自杀。他亲自下令处死戈万,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戈万是他全部的希望。戈万是他的学生,同时也无异于是他的孩子,是他眼中的光明。他处死戈万,等于先把自己处死,所以他最终选择自杀的结局。看《九三年》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那种震憾力,大概真的只有借助主人公被处死才是最有震憾力的方式。

当然传统悲剧美学的这种价值的毁灭仅仅是一个方向。 经常还能看到死亡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我称之为一种缺撼,缺撼美。 同样是死亡,前面也讲到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里卡萨玲的死。小说通篇讲的是亨利和卡萨玲在战场上历经千辛万苦始终不渝的爱情;但是等他们已经远离战场、远离硝烟,已经和武器和战争告别以后,他们已经来到世外桃源瑞士,开始了理想国的生活;卡萨玲仅仅是因为骨盆狭窄,在生育时突然死去。卡萨玲这种情形要是放在今天,肯定不会有什么危险。在生产前,她骨盆狭窄的情况一定早就能通过仪器确诊,然后医生会建议剖腹产,这在今天都是很普通的事。但是当时卡萨玲确实死于难产,没逃过这一劫。

这是由一种错位的死带来的强烈的缺撼,这个缺撼本身形成美感。

2. 大团圆

假如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改一下,让卡萨玲生下小卡萨玲,一切像预想的一样,或者是顺产,或者是由一个大夫简简单单地把自然产变成剖腹产,总之是让大人小孩都平安无事,那么这就变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模式,就是大团圆。

好莱坞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这可以说是一百年来好莱坞击溃世界上所有其它电影制作机构而达到全面胜利的最主要秘诀。就是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听上去这很简陋,但的确百试不爽。好莱坞有一个说法,观众自己掏腰包来看你的电影,你为什么让观众心里堵着,心里不舒服地离开电影院呢?这没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里舒服,他掏钱到电影院里坐一个半小时,绝不是来受折磨的。

其实网络小说的结局也是这个道理,不跟读者为难,让读者看到想看的。

3. 诗意

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比如雨果的《笑面人》,大概的意思是,“诚实变成灾难,就像雪花变成雪崩一样,是柔软的东西慢慢积累的结果。”以这段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是很典型的诗意结局的方式。

4. 揭谜

这也是很习见的结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说结局几乎都是揭谜,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尽管是20世纪作家,但是她小说的美学方式基本上仍是经典的、传统的。作家在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谜,构成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到最后就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把谜底揭开。

5. 解嘲

经典的结尾还有一类是喜剧,在文学作品中,喜剧所占的比重应该超过悲剧,超过正剧。喜剧的结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剧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结尾。我想这是因为, 既然是喜剧,你就很难以一种很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为一个喜剧人物最终画上句号。

举一个现代小说的例子,《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尤奈林是一个特别荒诞的人物,他向一切现存的价值体系挑战。他所有的举动都出人意料,反而小说的结尾一点都不出人意料,而是遵循了传统喜剧的结束方式——出走,就是逃掉。尤奈林本来是在战场上,在一个岛上的飞行大队里,但最终他要逃到瑞典去。我们知道,军人是不能擅自逃离战争的,除非被医生证明精神上出了问题。二十二条军规整个是一个圈套,把所有人都套进这场战争,谁都不能幸免。这有一点像“一个岛上的人说那个岛上所有人都说谎话”这个悖论,《二十二条军规》也是在一个严密的悖论框架之下。就是说,小说本身是以悖论的方式构成的。尤奈林最后还是选择出逃;上至队长,下至随军牧师,他的伙伴们都帮他出逃。他要逃的时候,还堂而皇之地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不是因为要逃避责任,我是迎着责任而上,我是为了救自己生命而逃,这绝不是一种消极”。他对自己从战场上逃跑的行为完全是一种解嘲的方式,有一点像我们的阿Q。

6. 有去无归

可以这么说,这是故意走向虚无的一种美学方式,这种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那种悲壮和庄严感。

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一个试飞员在执行越洋试飞的任务时,飞机的操纵开关失灵,与地面指挥部门失去联络;而这时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飞,前路漫漫,我们只知道他飞出去了,却不知道他究竟怎么结束,根据一般的经验判断,他应该是坠海。但是谁也不愿意简单地把结局定位到坠海。圣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结局就这样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里。然而有趣的是,圣埃克絮佩里个人生命的结局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的。作家自己也是试飞员,在一次试飞任务中,他突然走入虚无,再也没有任何音讯。这种有去无归的方式,这种突然堕入虚无的消失,充满了悲壮的美感。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7. 梦魇

东北话里有时会说,谁谁谁被魇住了。魇住了就是在梦里没出来。

比如卡夫卡的小说,人莫名就陷到一场官司里——这是《审判》所讲的故事。而另一篇小说《城堡》讲的是你接到某一个指令,让你到城堡里去办事情,城堡就在你视线所及的地方。但是当你往前走,你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到,这像民间传说的“鬼撞墙”,走着走着又走回来了,你怎么往前走,城堡总在前面,在远处。。。

8. 循环往复

有一部电影《暴雨将至》,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电影里讲了四段故事,一开始在一个修道院里,一个男孩在拼命逃命,然后讲了很复杂的四段故事。故事讲到最后,奇妙的是,故事最后这一刻和最初这一刻一模一样、完全吻合。而这中间已经发生过那么多复杂的故事,最后又讲回去了。

这个结构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语言游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今天的文学里有若干这样的情形, 以回到开始的方式来结束, 《暴雨将至》是特别典型的例子,这真的是一部杰作,看完后你会受到很大的震动,因为没看之前你不能想象电影还能这样拍。

9. 得而复失

有个成语叫“失而复得”,而在20世纪叙事结构里有一个反其道用之的方式——“得而复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人与海》。看《老人与海》,最后简直会觉得莫名奇妙。故事里,他们很小的渔船居然就能捕到重几千磅的大马林鱼,而且在他们的海滩上经常有这种鱼的骨架。老渔夫桑地亚哥费了那么大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结果却只带回去一具毫无用处的鱼骨架,因为类似的鱼骨架在海滩上不是一两具,渔民们捕完鱼取下鱼肉后,经常就把鱼骨架留在海滩上。

得而复失这种方式,非常直接地显示出生活本身的虚无色彩:你付出这么多,最后你却发现什么都没得到。 得而复失与今天被抽象之后的人类生活的情状尤其相似。民间有一个说法是:你有多少钱你都带不走。这和西方的说法有点像:“来自泥土,归于泥土”。人生就是这么回事,看上去你来到世上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但是到头来,你仍旧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10. 走出叙事人视野

刚才讲到的“有去无归”是导向虚无的一种结局方式,但它充满了悲壮感,还有一种方式是索性走出叙事人的视野,故意地消失掉。这和“有去无归”走入虚无的方式还有不同,它可能更多呈现出无奈。

毛姆的杰作《刀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据说《刀锋》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拉里的结局方式是典型的走出叙述人视野。拉里忽然不见了,叙述人从此再也追踪不到他,叙述人对他可能的行踪作了若干假设。但是最后他说,“这些不过都是我的假设,拉里究竟在不在这世上,我也不知道,因为他已经走出我的视线。”

这完全是因为生活本身的无奈何、生活的无聊,个人不能够对生命充满热情,且能动地使生命有意义,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走进自己也看不清的一种状况,走出叙述人的视野。

11. 以死亡来终止

这个方式和第一种方式说到的死亡结局是不同的,那个是属于传统悲剧美学的范围,是以死亡把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而这个不是。

比如小说《等待》里的主人公,他活着跟死了没有太大差别,他死了跟活着也没有太大差别,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海明威说,一个故事讲到没办法结束的时候,只能让主人公死掉,没有别的方式。《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说,他这个死亡是自己找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像海明威的《杀人者》,杀手在餐馆等他,但这天主角没出门,没去餐馆,所以他逃过一次。但是我们读了小说之后,我们能够觉察到的是,主角终究难逃追杀,他的命运和《等待》里的主人公的命运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故事本身的无奈,使得故事的结束只能停留在死。

12. 歪打正着

这可以说是特别能显示生活荒谬性的一种结局方式。

萨特的小说《墙》是诠释“人生荒诞”这个哲学命题的特别明显的例子。主人公是个革命者,不幸被俘了。本来他肯定是要被枪毙的,但是到最后临刑之时,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处死的,何不戏弄他们一下,于是他就顺嘴胡诌了一通,说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我现在告诉你们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个古墓里。其实他完全是想趁最后的机会嘲弄一下敌人,结果在他等着被处决的时候,突然传来命令要释放他。原来跟据他提供的情报,敌人来到古墓,正好那个人拿枪还击,于是敌人一下子把他击毙了。前面主角完全是顺嘴乱说,他根本不知道敌人要他交待的那个人刚好真的在古墓里。但居然被他说着了,典型的歪打正着。

13. 迷失

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大量的以迷失作为结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说叫《沙之书》。有一个人上门推销书,他说他有各种版本的《圣经》,“我”说“我”不缺《圣经》,然后他说他有一本书叫《沙之书》,他把书拿出来让“我”看。这本书没有页数,任何一页都不会重复,没有任何秩序,无始无终。当然这是个哲学小说。一开始“我”还充满热情地看这本《沙之书》,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没有意思;这种东西太玄了,于是“我”想让它消失掉。因为我供职在一个图书馆里,这时我想到一句话,“藏匿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是森林”。于是“我”把这本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奇书,随便放到了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我”故意不记是哪个架子,那么这本书一下子混迹于图书馆浩瀚的书海里,书本身变成了一颗渺茫不可寻的沙粒。“我”有意地让这本书迷失在一个庞大的国立图书馆里。

END

Ⅲ 小说的结尾

当我们的小说高潮已经过去,困难和挫折也在主角的不断抗争中变成了过去式,我们下一步应该考虑的就是,为这一场虚构的路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尾。

就像美国小说家米奇·斯皮兰说的那样, 小说的第一章能帮助我们卖出这本书,小说的最后一章能帮我们卖出下一本书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结尾既是小说的结束也是小说的开始。

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就是,一个优秀的小说结尾能够帮助写作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种是 让阅读过的读者对小说产生认同感 ,觉得他们阅读的这本小说是符合他们原来的期望的。选择职场小说的读者,在阅读后,对于那些发生在职场的他们没有碰到过的事情有了提早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碰上类似的事情时有一个提前准备。

第二种是 让读者的预判出现偏差 。他们觉得事情会是这样的发展,等到结尾才发现事情的发展出乎他们的预料,不在他们的惯性判断中。

我们都觉得狗血的文章不好看,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只是因为我们看的次数多了,就算不是一部剧,光凭自己的想象,已经正确预料出接下来发生的剧情,没有一点儿悬念的味道。

所谓熟能生巧,看的小说多了,小说的情节也难免重复。

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挑战自己,想出不一样故事结尾的关键所在。小说不好写,结尾更难写,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原因所在。

最常见的小说结尾构思方法有下面几种:

压抑到极致的爆发一定会引起人的共鸣。

我们对于小说主角战胜对手的情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碌碌无为的主角在对手的一次次打击中不断的后退,不断的失去自己的亲人。当最后一位至亲面临生死选择时,主角在此时的性格转变一定可以使读者紧绷的情绪得到释放。

将小说的紧绷情绪拖到最后,反派胜利在望,主角内心深度剖析醒悟后的胜利相对于轻轻松松战胜对手的胜利,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前者。

虽然正义战胜邪恶是所有小说必须要突出的主题,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一个主题下有所突破,

主角不一定能赢到最后,和对手同归于尽也是可能的,只要他的精神可以传递给读者,虽死犹荣。

当我们的小说从最开始的家庭内部的矛盾演变成有关全社会的生死存亡时,读者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当那些涉及多数人生死的问题得意解决,主角有了新的对于家庭理解开始正视它们时,这样的结局也可以让读者露出满意的笑容。

如果我们想要强调矛盾的多样性时,可以在一个矛盾解决之后,在所有人都忽视的小角落里,展现出可以引发矛盾的小的导火索。这样的话,可以让读者放下的心再一次担心起来。

在前段时间上映的《天气之子》中,面对持续不断地降雨,地面上已经形成了洪水,主角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牺牲女主换来云开日出,要么选择保护女主任由降雨淹没更多的地方。这看上去是艺术化的影视效果,其实也是所有小说主角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么放弃大众利益选择自己的利益,要么放弃自己的利益守护大众的利益,这样的结尾,可以是主角的选择题,也可以是读者的选择题。

太过平常的结尾会给读者意犹未尽的感觉。当我们无法想出一个满足读者期待的结尾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针对原来的结局外想出十个不同的结局,

2、按照已经写出来的主线剧情选择最好的前四个进行深度加工

3、选择其中适合当转折的结局,加一些意外,为这个结局重新在文中埋设伏笔,它不一定是我们小说的结尾,但对于我们的结尾思考很有帮助。

如果我们构思的小说缺少足够的剧情支撑,多数人会选择不断的在文中添加伏笔,一方面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将原来的剧情扩展,形成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过多的伏笔有时候会影响小说的结尾,让其没有办法一下子就结束。如何将前文的伏笔全部合理化呢?

首先我们应该判断伏笔的重要性

多数小说在剧情推进过程中,都有一个主线剧情,用来见证主角的成长与改变,我们在处理小说的伏笔时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方法,和主线有关的伏笔我们不光要在后文呼应,还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叙述。

和主线联系不大的,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相关事件进行收尾。当然,通过主角的行为进行更好一些。

其次,如果前面的伏笔涉及的人物较多,事件重大,主角一行人无法完美的收回时,也可以采用第三视角,也就是选择一个和主角毫无关系的路人进行总结。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作: 新近效应,总在小说上就是,读者评判一部作品时,会依赖他们最新的感受,也就是他们对于结尾的看法 。我们的结尾给他们留下了好印象,小说的剧情差一些,也是可以留住他们的。

常见的小说结尾思路有三种:

1、语言

结尾的言简意赅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明确的结尾,他们从中知道了主角最后的结局,也让他们为主角悬着的心得以平静下来。

他们看到了想看到的结局,而我们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如果是开放式的结局,我们就需要通过文字留给读者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

沈从文的《边城》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明天会来,他明天也许不会来。

2、对话

除了对于小说情节的描述可以作为结尾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人物对话作为小说的结尾。因为是对话,所以可以用对话讲述相关事件的处理结果,也可以在对话中传递主角最后的结局。而这就需要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前进行线索的埋设,不然会让读到这里的读者一头雾水。

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时重视的是小说的情节,这就为我们的线索提供了可能。我们再用对话结束,虽然也有可能让读者不明白,但是可以赢得那些细心的读者的一声称赞。

3、叙述

这是最常见的结尾方式,交代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最后的结局。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为自己在小说中的所有出现的角色进行一个明确的结局描写,哪怕是让读者讨厌的反派人物,是生是死总也有个说法。

面对即将完稿的小说,每一个作者都是激动的,但是无数个彻夜难眠的写作,不能因为即将完稿就匆匆赶完结局。那样既是对自己小说的不负责,也会辜负读者这么长时间的追随。

虽然完成一部小说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去把握结尾的质量,仍然有一些可以参考的建议:

1、昨夜的梦

因为要写作,所以我们在空闲时间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意识清醒时,浮现在我们的笔下,在我们的书中。当我们在睡觉时,它们偶尔的出现在我们的梦中,这些由于白天积累的素材会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小说。

有的时候,这些虚无缥缈的充满了想象的梦会让我们的小说迎来另一个高潮。

我们在创作小说过程中,对于梦境的记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于素材的另一种呈现。

2、放大规模

在我们的印象里,太长的篇幅只会使读者的阅读耐心变差,从最初的很有耐心转成彻底失去耐心。所以我们会尽可能控制小说的长度。

一部小说的完成并不是只有写完就算结束了。它还需要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增加新的东西,删除原来的情节是经常发生的事。甚至于要调整一大段的剧情。

而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充足的剧情用来扩展小说剧情的可能性,在面对修改时留下可以调整的空间。

因为准备的多,在删除一大段内容时我们不至于手忙脚乱。

热点内容
都市之万界神书网免费小说 发布:2025-07-10 19:15:57 浏览:573
飞言情连载的小说君心莫测 发布:2025-07-10 19:12:08 浏览:859
洛轻尘是哪个小说里的 发布:2025-07-10 19:05:54 浏览:333
奔向你时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0 19:05:49 浏览:395
老树开花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0 18:59:08 浏览:175
苏青关暮深小说免费下载费 发布:2025-07-10 18:48:04 浏览:32
重生曹昂的小说有哪些 发布:2025-07-10 18:40:03 浏览:97
男主是总裁身边都是男助理的小说 发布:2025-07-10 18:30:53 浏览:605
赤色革命架空的网络小说 发布:2025-07-10 18:29:35 浏览:391
主角叫村长姓徐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7-10 18:25:38 浏览: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