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小说结局
❶ 求丹布朗《圈套》(又名《骗局》)的结局真相
骗局》(Deception Point)
内容简介:
一项惊人的科学发现
一桩具有惊人才智的骗局
一部你从未读过的政治惊悚小说。
当一颗新发射的国家安全局卫星发现了一个深埋于北极冰块中惊人的稀有物体的证据时,错误百出的太空总署宣布了一个急需的胜利…这个胜利对美国的太空政策以及即将来临的总统大选具有深刻意义。
美国总统办公室处于紧急状态,总统派出白宫情报分析员雷切尔·塞克斯顿赴米尔恩冰架证实一下这项发现的真实性。由一组专家——包括很有个人魅力的大学教师迈克尔·托兰德——随行,雷切尔揭露了一桩难以置信的事情——一个关于科学骗局的证据——一个大胆的阴谋,扬言要将世界陷入纷争之中。
但是,在雷切尔能和总统取得联系之前,她和迈克尔遭到了一个致命特遣队的袭击…一个秘密暗杀小组,受一个不顾一切隐瞒真相的神秘权术家的控制。为了活命他们逃入一个既危险又荒凉的地方,他们只抱有一丝生存的希望,要找出策划这一妙计的人是谁。
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凭借《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三部力作,迅速被中国读者熟知,悬疑小说因此一度受到追捧。2006年3月初,《骗局》的引进出版,在书市上再度刮起丹·布朗旋风。各大书店的统计显示,《骗局》上市不到两周,就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力压《达·芬奇密码》。由于《骗局》涉及十余个学科门类的知识,丹·布朗在行文中出现多处学科小纰漏,朱振武劝读者重在欣赏小说,不要过于较真。
《骗局》是丹·布朗的第3部小说,位列《达·芬奇密码》之前,整个故事围绕着一桩科学大骗局展开,兵器、探险、政治、航天等知识都在《骗局》中得以真实展现。“丹·布朗在中国读者中拥有广泛的号召力,加之《骗局》故事本身就集纳了畅销书的多种元素,比如惊险、爱情、悬念等,因此它的畅销完全在意料之中。”
书评:
■翻译者
别与学科小纰漏较真
负责翻译该书的朱振武教授介绍,《骗局》延续了丹·布朗一贯善于以紧张惊险的故事、悬念迭出的情节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不同的是,《骗局》涉及海洋学、冰川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航天科学和军事科学等领域的专门知识。“丹·布朗在创作之前,曾对这些学科知识进行过大量认真细致地研究和调查。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作家,不可能对如此繁多的知识悉数掌握,因此小说中出现多处纰漏,比如关于陨石的数据,文中说该陨石大约与侏罗纪属于同一个时期,倘如此那应该是一亿九千万年的历史了,而布朗在文中却写成‘一亿七千万年’,这显然是个笔误。”此外,丹·布朗在关于古生物学、气象学等方面的表述,也并非无懈可击。朱振武说,尽管如此,但它们远不足以影响到这部优秀小说的品质,“我劝读者以欣赏小说本身为准,与纰漏较真毫无意义。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科研论文。”
分析《骗局》畅销的原因,朱振武认为,《骗局》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深层原因是,它以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关注政治道德、国家安全与保密高科技之间的矛盾,这既能增进人们对美国政治及一些政府绝密机构的了解,也激起了人们对高新科技包围着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思考。
■读者
读该书像看美国大片。
“在这荒凉孤寂之地,一个人怎么死都有可能。”《骗局》开篇一句话就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氛围,为小说定下了紧张的基调,由此紧紧摄住读者的心。“与《达·芬奇密码》一样,《骗局》也是以一起神秘的谋杀案开篇,小说几乎每章都有悬念,玄机重重,且富有镜头感。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焦虑与期待,我常常拿起书刚看一会儿,就忍不住想要翻到最后看结局,结果还是忍住了,直到故事接近尾声才恍然大悟,如释重负。读《骗局》像看美国好莱坞大片,兴奋、紧张、刺激。”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女读者这样说。
与此同时,也有读者认为《骗局》并非是一部上乘的小说,由于其中涉猎的学科知识太多,专业术语生涩,因此读起来障碍重重,阅读速度和快感由此大打折扣。
《京华时报》(2006年3月20日第A22版)
F-14是根据美国海军70年代至80年代舰队防空和护航的要求,由格鲁曼公司研制的双座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战斗机,用来替换海军的F-4战斗机。
美国海军根据舰载战斗机计划(VFX-1)于1967年底公布了招标设计要求。经过竞争,海军于1969年1月选中格鲁曼公司的设计方案,并与该公司签订了研制原型机的合同。合同规定,1965年5月格鲁曼公司向海军提供12架原型机,作为研究和发展使用。第一架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1日首次试飞。第2架原型机于1971年5月24日首次试飞。1972年6月,F-14开始舰上试飞,1972年10月配备舰队试用。最初的F-14装备第1、2舰载攻击机中队。F-14于1973年具备初使作战能力。美国海军装备的F-14“雄猫”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已于2006年7月28日完成了其作为现役战机的最后一次飞行后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