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中对于围棋的描写
1. 关于围棋的古代小说
融,博学多才,擅长下围棋,为人性格耿直,从不惧曹操的权势,经常给曹操提意见。刚开始时曹操也能接受,对孔融颇为器重,时间一长,随着曹操对孔融的了解,曹操发现孔融见识和谋略高明,直接威胁到自己,心里非常忌恨,卑劣到想除掉孔融而后快。正因为如此,孔融最终被曹操满门抄斩,连他九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也未能幸免。 话说一次战斗结束,曹操命传令兵告诉孔融,让他处死俘虏,并且不准死者家属前往收尸,要在街头暴尸三日。孔融接到命令后颇为疑惑:这不是丧尽天良的作法吗?昔西楚霸王盛怒之下屠杀俘虏,以至于天怒人怨,霸王最终落得个拔剑自刎的下场。曹操是个聪明人,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呢?孔融稍一思忖,明白了曹操的用意,原来曹操是想置自己于死地啊!如果不执行命令,曹操也定按抗拒军令置处死自己,执行了又如何呢?不知道曹操又会怎样陷害自己。孔融左右为难,想到了自己聪明伶俐的一对子女,那是自己的心肝宝贝啊!儿子和女儿跟自己学会下棋后进步很快,记忆力非常好,又承袭了自己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的好习惯。自己今日纵然一死,也一定要保全他俩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按命力事,这样也许不会累及子女。于是孔融把心一横,命手下把俘虏给全杀了,暴尸街头,不让死者家属收尸,自己也等着死亡的到来。 果不其然,曹操一等孔融杀死那些俘虏,就把孔融给逮捕了。曹操先将传令兵处死,说自己根本就没有下这个命令,接着把孔融也给处死,暴尸街头也不让人收尸,并命人将他的家人抓来。 当孔融被捕的时候,他九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正在家里下围棋,知道父亲被捕了仍然坐在那里不动。有好心人告知他们:“你们的父亲被捕了,怎么还不起来逃跑呢?”他们回答说:“哪有鸟巢毁了而鸟蛋不被打破的道理呢?” 侍卫将兄妹俩押回曹操大营,曹操正不知道该怎样处置,又看那兄妹俩毫无惧色,联想到侍卫告诉的兄妹俩的话,恂思如留下他们,日后必为自家江山的心腹大患,于是下令处死了兄妹俩。
2. 局中局外两沉吟——金庸小说中的围棋
近日,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和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的人机对决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可谓吸引了无数眼球,再次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恰逢3月10日又是金庸先生92岁的生日,于是我也不失时机地写下这篇文章,谈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围棋。
围棋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文化的象征, 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一项游戏和运动,备受人们的喜爱。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于金庸小说的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之中。围棋文化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贯穿其很多重要小说中,如《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其展现的棋谱、 棋家、棋事、棋理,令人叹为观止,使人参悟人生。
一、《倚天屠龙记》
我之所以要首先写《倚天屠龙记》中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是因为他让我知道了围棋的棋盘是19乘19的方格。何足道在小说开篇便出场了:“只见他横着划了十九招,跟着变向纵划,一共也是一十九招。剑招始终不变,不论纵横,均是平直的一划。郭襄依着他剑势,伸手在地下划了一遍,随即险些失笑,他使的哪里是甚么怪异剑法,却是以剑尖在地下画了一张纵横各一十九道的棋盘。”当年初读此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主角会是郭襄和何足道,因为他们有一段琴棋之交。哪知何足道只是个铺垫,是为了引出张三丰;当我以为郭襄和张三丰会成为男女主角,谁知张三丰也还是个铺垫,只是为了引出张翠山;当我以为张翠山和殷素素该是主角的时候,不料他们还是铺垫,是为了引出张无忌。这真是个连环局,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文中对何足道“空山抚琴,以雀鸟为知音;下棋又没对手,只得自己跟自己下”那一段描写得也非常精彩:“那人想了一会,白子不肯罢休,当下与黑子在左上角展开剧斗,一时之间妙着纷纭,自北而南,逐步争到了中原腹地。郭襄看得出神,渐渐走近,但见白子布局时棋输一着,始终落在下风,到了第九十三着上遇到了个连环劫,白势已然岌岌可危,但他仍在勉力支撑。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郭襄棋力虽然平平,却也看出白棋若不弃子他投,难免在中腹全军覆没,忍不住脱口叫道:‘何不径弃中原,反取西域?’那人一凛,见棋盘西边尚自留着一大片空地,要是乘着打劫之时连下两子,占据要津,即使弃了中腹,仍可设法争取个不胜不败的局面。那人得郭襄一言提醒,仰天长笑,连说:‘好,好!’”说的是下棋,其实蕴含的却是要懂得放弃才能反败为胜的人生哲理。
何足道因琴、棋、剑三绝而被人称为“三圣”,但自谦为“何足道尔”。他受尹克西和潇湘子之托从西域远赴中原传话少林寺,本来意气风发、洒脱不羁。不料先遇郭襄后遇张君宝,琴、棋、剑处处受挫,最后心灰意冷回到昆仑山,终于创建了昆仑派成为一代宗师。遥想当年真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一时武当、峨眉、昆仑的创始人齐聚少林,如繁星散落在棋盘上,最终成为围棋中的颗颗“天元”。
二、《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中老谋深算的向问天为了救出日月神教的教主任我行,带着令狐冲造访住在西湖梅庄的江南四友: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这四友顾名思义就知道他们分别爱好琴、棋、书、画。黑白子出场时金庸写道:“过不多时,丹青生拉了一个极高极瘦的黑衣老者进来,说道:‘二哥,这一次无论如何要你帮帮忙。’令狐冲见这人眉清目秀,只是脸色泛白,似乎是一具僵尸模样,令人一见之下,心中便感到一阵凉意。丹青生给二人引见了,原来这老者是梅庄二庄主黑白子,他头发极黑而皮肤极白,果然是黑白分明。”好一个黑白分明,这不正是围棋的黑白棋子颜色吗?此人嗜棋如斯,居然连名字和长相都与围棋融为一体了。
向问天接下来又寥寥几句就让黑白子坠入彀中,向问天道:“这酒一经冰镇,去其火气,便和二位高人的身份相配了。好比下棋,力斗搏杀,那是第九流的棋品,一二品的高棋却是入神坐照……”一语既出,黑白子马上来了精神。抓住向问天的肩头,急问:“你也会下棋?”向问天道:“在下生平最喜下棋,只可惜棋力不高,于是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访寻棋谱。三十年来,古往今来的名局,胸中倒记得不少。”黑白子忙问:“记得哪些名局?”向问天道:“比如王质在烂柯山遇仙所见的棋局,刘仲甫在骊山遇仙对弈的棋局,王积薪遇狐仙婆媳的对局……”再接下来向问天便用《呕血谱》让黑白子一步一步走入计中,最终于西湖底的囚牢中救出了任我行。可怜这位棋痴最后被令狐冲误用“吸星大法”吸干了内力,成了一名废人。所以说人的嗜好,往往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被人抓住最后击破。你玩物丧志,他便投其所好。谁没稳住露得早,败得也早。
三、《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当然是金庸先生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无此局。珍珑棋局,由逍遥派掌门无崖子所创立,几十年来无人能破。无崖子想借珍珑棋局收一个天资聪颖、英俊潇洒的弟子,以便将毕生功力传给他。这盘棋局吸引了无数武林高手参与,有段延庆、丁春秋、慕容复、鸠摩智、段誉和虚竹。可以说整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基本都到齐了。段延庆和慕容复破不了,因为他们心中对权力的欲望太重,亡图霸业或成空;丁春秋和鸠摩智破不了,因为他们心中对武力的贪念太重, 一统江湖终是梦;段誉和苏星河也破不了,因为他们心中胜利的渴望太强,不断舍离怎成功?最后破了此局的却是误打误撞完全不懂围棋的丑和尚虚竹,得来全不费工夫。虽然无崖子对这个传人非常不满意,但是天意如此也只能接受,最终把毕生功力传给了虚竹。这真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啊!
后来天山童姥问虚竹如何破解珍珑棋局的原文如下:
那女童布完珍珑,说道:“你说解开了这个珍珑,第一子如何下法,演给我瞧瞧。”虚竹道:“是!”当下第一子填塞一眼,将自己的白子胀死了一大片,局面登时开朗,然后依着段延庆当日传音所示,反击黑棋。那女童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喃喃道:“天意,天意!天下又有谁想得到这‘先杀自身,再攻敌人’的怪法?”待虚竹将一局珍珑解完,那女童又沉思半晌,说道:“这样看来,小和尚倒也不是全然胡说八道。”
这样看来,有时候人的成功不光靠的是运气,除了自身的实力也很重要外,贵人的相助也是不可忽视的。虚竹的运气多半来源于孤苦伶仃的身世,但是没有段延庆的帮助,只靠误打误撞的一招也不可能破解珍珑。
四、《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中的主角陈家洛便是一等一的围棋高手。陈家洛武功极高,就连使用的暗器也非俗物,别人用飞镖、毒针,他却用黑白棋子,书中写道:“阎世章一不做,二不休,三把飞锥刚脱手,紧接着又是三把连珠掷出,这时霍青桐双眼向天,不见大难已然临身。旁视众人尽皆惊怒,齐齐抢出。霍青桐刚挺腰立起,只听得叮、叮、叮三声,三柄飞锥被暗器打落地下,跌在脚边,若非有人相救,三把飞锥已尽数打中自己要害,她吓出一身冷汗,忙拔剑在手。”打落飞锥的正是三颗棋子,棋子个头小,陈家洛后发先至,比身旁的赵半山还快了一步,打落了分量数倍于棋子的飞锥。其功力之高,已至华山论剑行列。
用棋子做暗器的自然喜欢围棋,读者们可以想象随身携带361枚沉甸甸的围棋棋子行走江湖是怎样一种体验。作为资深棋迷的金庸也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陈家洛的对弈情节。小说一开篇便是陈家洛与师父袁士霄的以棋练功:“大伙走向后院,进了一间大房,只见板壁上刻着一只大围棋盘,三丈外两人坐在炕上,手拈棋子,向那竖立的棋局投去,一颗颗棋子都嵌在棋道之上。陆菲青见多识广,可从未见过有人如此下棋。持白子的是个青年公子,身穿白色长衫,脸如冠玉,似是个贵介子弟。”在整部小说中多次出现了陈家洛用棋子当暗器的情节。比如金庸设计了陈家洛同样以三颗棋子为暗器,打中大反派张召重三个穴位的神技,还有陈家洛撒子成兵、满天花雨的情节。
这样一位武功绝高、才志过人的年轻才俊张口便是“浩浩愁、茫茫劫”,动手便是棋子打穴、漫天花雨,却在现实世界里近乎一无所获。失了香香公主,误了霍青桐,又着了乾隆皇帝的道儿,果真“百无一用是书生”?最后借用一段他人的经典评论总结一下陈家洛:在出世与入世的夹缝中行走,仰望天际微光,承受内心纠结,这就是陈家洛,也是我们当中绝大多数。出身与责任就像纸铐,无形却有力,在恩仇却无快意的一生中作茧自缚。无需哀其不幸,因为其身上有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或许,其中也包括金庸本人。
五、《碧血剑》
《碧血剑》中华山派掌门、神剑仙猿穆人清性格古怪,武功出神入化,乃《碧血剑》里的第一高手,在江湖上行侠仗义,二十年来从未遇过对手,与铁剑门掌门木桑道长是生死之交。穆人清接到飞鸽传书下山,托木桑照顾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唯一血脉袁承志。木桑棋瘾难耐,叫袁承志陪他下棋,岂料被承志布下的奇局搞到入迷。这一段道出袁承志的棋力不弱,后来有人将其归之为金庸笔下的围棋高手之一。但书中描写木桑道长的棋力更多些。说他年轻之时,因轻功卓绝,身法变幻无穷,江湖上送他个外号,叫做“千变万化草上飞”。后来他耽于棋道,沉迷其中,爱屋及乌。本来他的武功甚高,却自认平平无奇;而棋艺不过中上,却自负得紧,竟自行改了外号,叫做“千变万劫棋国手”。木桑道长喜欢围棋,使用的暗器也是黑白棋子,这点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很像。但见他“随手掷出,十几颗棋子向天飞去。待棋子落下,木桑举起棋盘一接,只听得当的一声大响,十几颗棋子同时落在棋盘之上。本来十几颗棋子抛上天空,落下时定有先后,铁棋子和银棋子碰到钢棋盘,必是叮叮当当的乱响一阵,哪知十几颗棋子落下来竟是同时碰到棋盘,然则抛掷上去时手力的平匀,实是惊人。”
木桑道长的武功并非最高,棋艺亦一般,还有点老派守愚。木桑明知师弟玉真子已非善辈,甚至为虎作伥,却依然见铁剑如见师祖,视同掌门人,不敢有半点反抗,被玉真子连击数掌。但木桑为人坦荡豪爽,袁承志非他门下,但他倾心传授功夫,他将轻功“神行百变”的口诀传授与夏青青,再传于袁承志,目的是让袁承志不受铁剑门师门铁剑的约束。所以不管是袁承志还是阿九,遇到木桑道长都是人生之大幸,即使他的死敌玉真子,也对其人格当为心服口服。这样的师长不管谁遇到,皆为人生之贵人。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之所以经常出现围棋,源于他自身喜爱围棋。在他笔下,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金庸以棋写人、喻人,喻人生百态、人心百态,发挥得淋漓尽致。金庸曾拜多名围棋高手为师,包括王立诚、陈祖德、聂卫平等多位国手。金庸拜了这么多一流棋士为师,他本人的棋力却是不高,也就业余四段的水平。明白了这一点,再读《碧血剑》一段内容,自当别有会心:“围棋一道,最讲究的是悟性,……如苏东坡如此聪明之人,经史文章、书画诗词,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然而围棋始终下不过寻常庸手。”金庸明明是借苏东坡事,自我辟解,自己解嘲。所以在我看来,金庸先生也终究是一位世俗之人,抛不开红尘纷扰,舍不得,也放不下。所谓“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3. 有哪些与围棋有关的优秀小说
最著名的怕要算是日本川端康成的《名人》了! 没有一部关于围棋的小说,像《名人》一样声名远播。作者川端康成,是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小说中所写的这一盘棋,又是在围棋史上最有名的棋局之一。
4. 关于围棋的小说
实实虚虚之间,正正奇奇之妙。――评围棋小说《劫》
和我喜欢的《求索》一样,这又是一本竞技小说。既然带了一个专题,足球也好,围棋也罢,自然不能像很多其他小说一样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一切都得按照“道”上的规矩来,此谓“正”。可作为一部小说,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突出新奇的、更能引人注目的看点,人为地去制造矛盾冲突,推动小说情节进行下去,此为“奇”。
《劫》的开篇很好。北京某围棋道场的师生们去西南某贫困山区参加助学活动,却意外的发现了当地孩子们的围棋水平出人意料的高。真正的主人公此时神龙见首不见尾,并没有出面,反而是通过旁人的叙述以及棋力比较来隐隐烘托出主角的不凡。如此,在棋道上,为主角的正式出场埋下了一块完美的垫脚石。
然而,相对于小说巧妙的开篇,后续的部分却有些过于平实了。主角石纪轩先从蜀阳市一家棋馆开始,慢慢展现自己的围棋天份。紧接着在朋友的帮助下,迅速在网络围棋界光芒四射,并逐渐开始了和国内职业围棋界顶尖棋手的“亲密接触”。这样的次序安排自然是没有问题,但作为小说,棋盘之外的一切却发生得过于平淡了。
想想《求索》之所以得到众多书友的好评,绝不是因为作者习惯呕吐对于主角欧阳东在球场上大炫球技的生动描述。更吸引我们的,是小说里跟足球牵扯在一起的三教九流,众生百态。欧阳东在中国职业足球大潮中的起起落落、喜怒哀乐更是吸引每一个读者的关键。
反观《劫》,主角的性格是很恬淡从容的,除棋之外再无所动。在现实世界中也许确实有这样的人,比如“石佛”。但放到小说里,缺了七情六欲,单单通过一场场棋盘的胜负来塑造一尊石佛却是乏味之极。而且,就算是棋盘上的厮杀也都写得水波不兴,完全没有把那种纹枰厮杀的感觉写出来。是这类小说真的没矛盾可写么?非也!
首先来说棋盘上的厮杀,如同《求索》不得不写球场上的比赛和动作,《劫》作为一部围棋小说自然也应当投入相当笔墨在围棋对弈上。应该承认的是,围棋对局的描写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果过于专业化,究于细节,只怕没有读者会来关注什么a位夹、b位飞等等;但如果过于笼统,又让人难以感受棋盘上较量的激烈和紧张,于是缺了那种身临其境的观局感;当然更不能失真了,如果是王八之气一发,马上妙手连连,对手智商直落千丈,只怕这书也就到头了。
本书在对局的描写上基本还算成功,能用最通俗的介绍来让人清楚知道棋局状况。只是在一些对小说情节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对局上处理得稍嫌平淡,没有重点烘托棋局进行时的一波三折或紧张气氛。另外还有一点被作者忽略的是对弈者的心态和神态描写。现实中有人对弈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但小说中为了增加对弈的观赏性,在相对难以出彩的棋局描写之外,应该适当加入更为直观的对弈者描写。曾看过日本的动画片《棋魂》,那里面展现战斗的激烈,不会去打棋盘特写,因为那是给专业棋手费脑子用的,而是用对弈者的面部特写和心理旁白来衬托棋局的变化。就算没有赤星因彻吐血之局、井上幻庵耳赤之局那么激烈,多少也会展现一下瞠目、结舌、鬓角间的冷汗、纠结用力的手指、掉落的扇子等等,这些更容易观察、更容易理解的东西可以有效帮助读者迅速建立观棋的代入感。
其次是古今围棋理念的冲突。作者本人说过自己是拥古派,于是自然而然的主角以范西屏传人的身份出现。对于这个非同一般的主角来讲,想在棋道上有所成就(作为主角,这似乎是必然的事),一定会具有出色的大局观、敏锐的棋感、精确的计算、顽强的毅力,当然还有书中隐埋的一些古老道术和心法。但这些除了最后一点外似乎是每一个顶尖棋手都应该必备的,那么,矛盾的起源应该放在哪里?
在书中,其实也提到了贬古派和拥古派之争,可惜只用了一段网上的争论和两盘没有细节的网络对局便交待过去了,未免浪费了古今之争这个最好的矛盾发生点。古代围棋相较于现代围棋,我想中盘阶段未必会有多大不同,主要是受不同围棋规则影响,导致的布局方式和收官方式的不同,这个是需要古派棋手适应的。而另一方面,古代受通讯手段以及组织形式的限制,棋手们没有过多机会相互讨论切磋,并给予革命性的发展。因此古棋手们对于一些围棋的新定势、新变化认识远远不如现代棋手。那么《劫》的主角石纪轩继承了师祖范西屏的秘笈,在中盘对战能力上可以适当夸大。对于相对落后的布局和收官,以及对现代围棋的发展认知方面的缺陷,应该给予真实展露,并慢慢加以调整。
书中有一个相当出彩的地方,就是把吴清源的六合围棋理论放到主角身上去发扬光大。这个理论在现实围棋中是否可行暂不管它,但放到小说中对于传统注重实地的“金角银边草肚皮”的理论却是一个巨大冲击。只是,小说里对这个新理念的提出似乎过于草率了,仅仅是石纪轩出于对贬古派的不满和对于加强中腹攻击的强势,出于尝试而演变出了这么一个对围棋界来说无异惊天动地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