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结局
⑴ 小说倾城之恋的大结局是怎样的
爱情,千万种面貌,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呈现形式。而且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甚至可以同时包含亲情和友情。例如多年的朋友,突然产生了爱情,最后又产生了亲情,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不普遍,但是也常见。爱情的奇妙之处,真是说不清也道不明。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浸透着苍凉。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感情,一开始可能不是爱情,可是到了最后,谁又能肯定说这不是爱情呢?
倘若不是香港的沦陷,白流苏可能没有机会嫁给范柳原。战争的爆发,拖住了范柳原不安分的脚步,也拉近了两个人“心”的距离。他们在战乱中,相互依偎,只有彼此,反而多了一份真心。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两个自私的人,因为香港的沦陷,走在了一起,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一切都似乎圆满了,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一座城的倾覆,成全了一对恋人。看似浪漫美好,却透露着无限的悲凉。无数个人死去了,无数个故事没有了结尾,这一个故事的圆满,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喜欢圆满的结局,可是如果以一座城的沦陷为代价,你还想要吗?
⑵ 为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悲剧收尾
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面来讲,对于读者而言会有一种惯性思维,都觉得在故事的结尾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如果利用悲剧的形式进行收尾的话,会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颠覆了他们平常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来更多的震撼,使文学作品意味深长。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所以张爱玲利用文字透过热闹而又繁华的人世,看清这个现实而又惨淡的人世间。
⑶ 张爱玲的哪些小说是完美结局
她的小说都是写生活,一个人的一个时期的状态,甚至一个人的一生,有起有落,好多都是很平常的过日子,很难用是否完美衡量.
如果非要说,《倾城之恋》的故事大概算所有小说里最完美的,战火纷飞的逃往路上,男女主角终于放下了算计和试探,找到了完美的爱情(注意只是当时,毕竟两个人复杂的阅历在那里,安定下来后,也就是一般过日子,谈不上爱情).
《金锁记》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最不完美,金锁因为自己的个性,坑了自己,也坑了自己的儿女。
其余的:
《小艾》比较完美的,因为那是张在解放后留大陆时期的作品,后半段的整个意思都是社会好,不过这个不能代表张的特色,张离开大陆后,也出于政治目的,写了些社会主义不好的文。
《红玫瑰与白玫瑰》,男主角因为生活太憋屈,出去胡闹,时间一长,发现无论怎样日子还是要过,所以决定还是做个大家眼中的好人吧。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一个讲了一个关于性的小故事,女孩子被家人过度保护,结婚却不知道性为何物。一个讲了一个女孩子怎样因为贫穷变成交际花,最后出于一点点感情,也出于利益的考虑,和一个混血男孩结婚了。
《十八春》特郁闷,姐姐为了留住姐夫,牺牲了自己妹妹,也牺牲了自己妹妹和一个青年的爱情,结尾是妹妹和那个青年都毅然投身革命了。
《连环套》写了一个女人,性格很外向,钻营了一辈子,依附不同的男人,好多儿女,到头也没落下什么,但她年老后的日子过得也不差,至少外人看,表面还是风光的。
《创世纪》讲一个穷人家的女孩子,没什么自信,却遇到了一个追求他的人,女孩子逃避了,后来发现那个人是骗子,全书说的主要是她和她家人对这场恋爱的态度。
《多少恨》也是讲一个穷人女孩子,很自强,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男人,这个女孩子却有个不争气的父亲,想把自己女儿当摇钱树,整天勒索她,还借着她的关系找那个男人要钱,女孩子觉得丢脸,也为自己的命运悲哀,最后和男人分手去外地了。
《相见欢》是两个有年纪的女人聊天,丈夫怎样怎样,孩子怎样怎样,世道怎样怎样,侧面反映普通市民的心理的。
大概就这样吧,不止这些,还有的记不清楚了。
⑷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结局是怎样的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将在这里讲述一段传奇——“罗曼史”,即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倾城”在文学中,它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但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白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倒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倾覆、倒塌,沦陷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棚森败的婚姻,身链吵亩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正如书中所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倾城之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故事,它没有缠绵悱恻,浓艳香丽的情节,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传奇,而它的传奇色彩充分体现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上真假莫辨,亦虚亦实的感情纠葛中。他们一个是旧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是现代风月场上的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白流苏只要一纸婚约,她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得好一点。在绵绵情话营造成的甜腻的气氛中,展开的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各自设了精妙的陷阱,期待能猎获对方,却都不能如意。双方既有爱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计的精明,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这对自私的男女终于因为战争这个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碰雹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点。当她的钱财被盘剥净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成了拖累和多余。为了逃脱守寡的命运,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她希望得到一纸婚约。她觉得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但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范柳原是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爱情和婚姻。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渴望安稳。他知道白流苏不爱他,却仍不只一次的问:“你爱我吗?” 面对白流苏的反问,他冷冷的说“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爱情在他眼中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想望”他渴望得到却吝啬付出,他甚至认为 “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才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沪港社会为背景,以洋场遗老遗少,摩登青年男女畸形的婚恋故事为中心,在剖析旧中国儿女在现代社会的丑陋、畸形的人性心理的过程中,赋予作品苍凉,阴郁的色彩。表现自己领悟人生的悲剧感和荒诞感。
资料说“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然而,我觉得对于张爱玲来说“孤岛文学”可用她的那句“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来阐释。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一座“孤岛”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至之后,中国文学始终是一股社会救亡的政治变革的洪流。作为张爱玲这样“无家无国”、完全以写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作家,能够立足和成名,实在有太多偶然。正像《倾城之恋》中有一段话:“……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个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说,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中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
在同学们了解了张爱玲的生平之后,你不难发现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文字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对我来说,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那种快乐来自与在“亲切感和某种心灵被袒露的窘迫感的交织中领悟作品特有的吸引力”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⑸ 张爱玲的《半生缘》最后结局如何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
由于丧失生育能力,曼璐生活在随时被丈夫踢出家门的恐惧之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权训示下,这种因为生育或者不能生养男孩,而害怕被丈夫抛弃的恐惧感,正是构成女性传统恐惧的其中一个主因。就在曼璐害怕丧失地位的传统恐惧中,最后竟把自己的亲妹妹视为可以成全她保有身份的贡品。
曼璐虽然对糟蹋她身心的男性社会——她舞女的身份充分说明了此点——表达了不满,但同时却又没能逃离压抑现场,她非但不能反制,反而成为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让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逼奸成孕。
因此,在贡品和符号的意义之外,曼桢也成为曼璐讨好丈夫的一种中介者。在主流文化下的闺阁政治叙述中,这故事表现了女性与父权体制复杂的联系:即女性同时是主导文化的颠覆者,兼服从者。
⑹ 情深缘起原著小说结局是什么
《情深缘起》原著小说是《半生缘》,其结局是:
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6)张爱玲小说结局扩展阅读:
《半生缘》中,作者在她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自觉不自觉地透露了自然主义色彩。首先,作者通过物象和人物的服装色彩来暗示人物命运。
在物象的选择上,张爱玲运用了“房子”这一物象,房子本来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但它另一意义上也是囚禁人的地方,也是埋葬人们幸福的坟墓。曼璐所居住的房子在偏远郊区的一栋别墅里,虽然房子富丽堂皇,但却没有家的气息。
到后来曼桢被祝鸿才强暴之后被关在”里面一道锁,外面一道锁“的两件空房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这栋房子像一座牢笼,暗示着她们姐妹俩的悲剧命运。
同时,张爱玲善于运用色彩,尤其是她笔下人物的服装色彩。人物的服装色彩成为作者独特的隐形话语,她以一种隐形话语的形式来刻画人物,暗示情节以及人物命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