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小说和舞台剧结局
『壹』 谁知道阿加莎克里斯蒂《帷幕》的结局
我不是剧透党啊~恩,poirot杀死了凶手,自己了结了生命,结局符合阿婆“谁都会是凶手”的风格,非常悲凉。
『贰』 无人生还结局谁是凶手
《无人生还》中,整个案件的凶手是老法官-瓦格雷夫。
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了。
餐桌上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一时之间,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谁是凶手呢?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短篇小说--灯火阑珊,结局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迪尔德莉杀了蒂姆。
当然,也有蒂姆自杀这种可能性。但是,蒂姆没有自杀的理由。之前得知迪尔德莉再婚时,蒂姆的选择是默默离开,并没有轻生之意;此时若说蒂姆因不能挽回迪尔德莉而绝望自杀,未免牵强了,也不符合人物的行动模式——蒂姆能想到的解决之道应该是再次离开或跟乔治摊牌。
再看迪尔德莉。迪尔德莉爱蒂姆,但又下不了决心离开乔治,其原因很明显:就是对富裕的生活极度依赖,无法忍受贫困。所以她对蒂姆撒谎,所以她不跟乔治说明真相。她之前的举动已经表明她并不真想跟蒂姆走,与真爱相比,富足优雅的生活更为重要;那么,蒂姆若跟乔治摊牌,便会威胁她现有的生活。对此,她可以跟蒂姆挑明,但她做不到,而且若蒂姆不认同她的选择呢?所以,杀死蒂姆看起来才是最好的办法。
迪尔德莉与蒂姆会面后推说头痛避不见人,是在进退两难的苦恼呢,还是趁机溜出去杀死了蒂姆呢?未尝可知。但是,第二天她要跟乔治说一件“可怕的事情”,什么事情会被形容为“可怕”呢?对乔治来说,蒂姆还活着是件恼人的事,但是件可怕的事吗?如果是相关蒂姆还活着的事,之前迪尔德莉还百般烦恼犹豫,此时为何又目光坚定地跟乔治表明呢?因此,如果理解为迪尔德莉要坦白杀死蒂姆的事,感觉更合理些。她能确实地联想到蒂姆的死状也是因为那是她的记忆。其实,即便迪尔德莉坦白杀人,也没什么损害,因为乔治深爱她,又跟蒂姆是情敌,十有八九会保守秘密。但当迪尔德莉得知乔治以为蒂姆是自杀时,她又一次撒谎,她再次回忆起咖啡馆里画面,是因为她又一次撒了谎。
『肆』 电影《无人生还》的结局幕后真凶目的是什么
结局是都死了,无人生还;真凶是法官;目的是为了惩处这些有罪的人。
《无人生还》是莫滕·泰杜姆导演的一部悬疑惊悚电影,编剧是埃里克·海瑟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影片主要讲述十位犯了罪却逃脱法律制裁的人,被骗到士兵岛,接受正义裁决的故事。
二十世纪福斯买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无人生还》改编权,找来《模仿游戏》导演莫滕·泰杜姆执导。《无人生还》是克里斯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全球热卖一亿本。影片将由肖恩·利维的公司21 Laps制作。
(4)阿加莎小说和舞台剧结局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个用女性特有的纤细和精明营造一个个悬疑故事的伟大作家,无论是《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抑或《捕鼠器》,在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受众,中国的“阿迷”还专为她制作了中文网站。
《无人生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1939年创作的小说,并由她亲自操刀改编成话剧,也是阿加莎本人最满意的话剧作品。然而,话剧的结尾却与小说的截然不同。由于话剧《无人生还》的文本并没有中文版发行。
因此话剧的结尾便成为了全剧的一大悬念。虽然在上海演出时,有观众对话剧的结尾并不十分满意,但这毕竟是阿加莎本人亲自改编的,其意图也只能慢慢品味。
1943年,《无人生还》在伦敦St. James剧院首演,64年后首次登陆中国。作为一部关于阴谋和仇杀的作品,《无人生还》的情节相当紧张,再加上各种音响灯光效果的运用,使得该剧充满了恐怖色彩。在上海演出时,剧场内不时发出惊叫声,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2007年度上海最惊悚的话剧。
『伍』 底牌小说阿加莎结局什么意思
你好,底牌小说阿加莎结局什么意思,就是说好人有好报坏人也遭到了应有的报应。
『陆』 阿加莎小说改编 | 话剧《无人生还》中文版
【内含剧透,谨慎观看】
话剧《无人生还》改编自“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的同名小说作品。小说成书于1939年,其后由作者本人亲自改编成话剧,也是阿加莎本人最为满意的话剧作品。这次在天津大剧院的演出,只有9月25日和9月26日两天的晚场。
话剧《无人生还》的中文版由林奕导演。林奕是一位女导演,1982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独立执导了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后来又导演了另外两部阿加莎的作品。这次演出的海报上特意注明了“小说结尾版”,这代表了最终是有解谜的过程。据说一开始的版本,只是以“无人生还”作为结尾,并没有解释所有人是怎么死的、凶手是谁、动机为何等等,迷雾般的结局还引起了观众的不满。
这部戏分为两幕,中间有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演出时间大概有三个小时,算是比较长的戏剧了。我的座位是在一楼的17排右侧接近挂壁,算是比较偏的位置,但是观剧体验还不错。舞台装置并没有明显遮挡,只不过位于右手边的楼梯部分由于角度问题看不见。不过在楼梯上的戏份,肢体动作并不多,光听台词也不影响理解。
这部话剧共有11位演员登场,一人一角,除了十位主演,还有开船送他们上岛的人。按照途中顺序,从左到右分别是负责做饭的管家妻子罗杰斯太太、管家罗杰斯先生、老姑娘布伦特小姐、退役军人隆巴德先生、前家庭教师现被聘任为女主人秘书的维拉·克莱索小姐、麦克阿瑟将军、阿姆斯特朗医生、瓦格雷夫法官、酷爱飙车的富二代安东尼·马斯顿、前警察现侦探布洛尔先生。与原著相对照,人物形象不太对应的是布洛尔先生,原著中描述他是“体型粗笨,行动却格外敏捷”,这个描述与原著中他作为倒数第三个死者(凶手在倒数第五个位置假死,此处是将凶手算进去的倒数第三个),另外两人在海边等待,放心让他自己回到别墅里取食物的情节相对应,是十分合理的。不过话剧因为舞台的限制,所有的凶杀现场都设定在了别墅内以及观众视线可达的外廊、窗口等处,孤岛海滩等外景均未展现,所以即便不强调布洛尔的身材,剧情也完全不会受到影响。
原著中文译本我读的是新星出版社的版本,这本书收录在午夜文库里,上面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外孙的手写稿,解释了版权授权原因和对外婆阿加莎的解读。这里面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话剧中也有体现。
“读者不仅欣赏到作家的巧妙构思、离奇桥段和睿智语言,而且能体味到浓郁的英伦风情。”
话剧虽然不像音乐剧一样要求演员有唱段,但是以音乐作为背景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无人生还》中的音乐非常具有英国、爱尔兰一带民族音乐的风情,欢快的小提琴、手风琴,还有给人嘶鸣感的风笛应该都是有的。话剧中的音乐感觉和踢踏舞剧《大河之舞》很像。
原著中最后探长和探员上岛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在话剧中并没有呈现。但其实观众们就和事件发生后,看到一座孤岛和十具尸体现场的探长和探员一样百思不得其解。小说最后的最后,设局惩治法律无法惩治的由于一瞬恶念而犯下罪行的九个人,并认识到自己作为法官但无法抹杀内心杀人想法并向往杀戮快感的瓦格雷夫法官的自白信,被直接搬上舞台,以瓦格雷夫法官自述独白的形式进行呈现。小说的最后,瓦格雷夫法官的自白信是被放入漂流瓶中,扔进海里。他以犯罪者的扭曲心理,希望这个案件成为犯罪经典,真相永远无法被揭开,但同时又把“绝妙”的手法和犯罪动机写下来,以一种艺术性的自白来期待世人能得知他的高明。阿加莎以这样一种形式来解开谜题,一方面是要给读者一个交代,但是通过瓦格雷夫法官写下自白并选择漂流瓶的形式来解谜,其实也是对犯罪者心理状态的一个剖白,更加突出人性的复杂。
《无人生还》这个故事,是首次将“恐怖童谣”和“孤岛模式”两种元素融入悬疑作品的杰作。它不属于阿加莎侦探小说的任何一个系列,但却作为她的代表作广为人知。话剧《无人生还》中文版,可以说是非常忠实地还原了小说情节,并且通过灯光和音响,对观众的感官进行刺激,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虽然《无人生还》这次在天津只演两场,但是舞美做的非常棒。舞台是孤岛别墅的大厅部分,室外背景是颜色会随着时间流逝和天气变化而变化的天空。别墅长廊的部分也做出来了,麦克阿瑟将军和布洛尔是直接死在长廊上的。长廊的存在,让有人由于精神崩溃奔出别墅的情景,还有一开始结伴去室外搜查的情景变得非常真实,舞台美术的布景是给观众真实的空间感的,非常棒。还有关于别墅的装潢,与原著中描述的一样,宽敞明亮而富有现代感,非常漂亮。没发生杀人案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华丽而美好的,但是随着灯光的变化,十个人在孤岛上的生存和互相猜忌都被染上了一种阴郁的美感,就像瓦格雷夫最后在自白信中写到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犯罪,孤岛和十具尸体就是他创造的艺术品,而话剧中整个舞台的呈现也确实将这一基调在三维空间里得以实现。
每一次灯光暗下来,配合当时演员们或惊恐或沉思的表情和动作,每一场的最后一幕都像电影中清晰的一帧一样,让人对接下来的剧情发展浮想联翩。在这里必须要说一句,灯光大赞!上文提到的优秀的布景,如果没有不同灯光变换的衬托,其实适合很难做到与情节完全适配的,所以这部话剧的灯光师真的很优秀!音响也很赞,不过真的吓到我了,伴随着剧情的发展,第一幕中虽然已经有将尽一半的上岛者死了,但并没有让人觉得恐怖。第二幕天气的风雨交加、别墅里意外停电、维拉在自己房间惊恐的嚎叫声都非常真实,太吓人了。演员们的台词和肢体都非常棒,剧情很激烈,但是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戏剧性但具有控制力,对手戏发挥得也很均衡,超级好看。三个小时如此惊悚的剧情,加上来回跑动的体力消耗,估计演完身心都很疲惫……
话剧中对于人物关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整,那就是倒数第二个死的隆巴德和最后上吊自杀的维拉。小说中的十个人是毫无牵连的关系,每个人独立为个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去推理藏在十人中的凶手。但是话剧一开头,隆巴德就对维拉进行了调戏,而维拉看起来很多时候也很相信隆巴德,虽然最后凶手未现身,只剩下他们俩的时候,她还是想办法夺枪并开枪打死了隆巴德。原著中只在开头,众人坐火车来到乘船处的过程中,描写过隆巴德对维拉的关注,觉得她漂亮但是女教师气质太重。这一点在话剧中被放大了。而且有观众说,电影版的最后,瓦格雷夫法官在最后剩下两个人的时候现身,最终三人都没死。在CNKI上看到的一篇剧评里写到,也有其他人导演的话剧的结尾是,维拉由于枪法不准,没有将隆巴德打死,最终隆巴德找出了凶手瓦格雷夫法官,并将法官杀死,最后带着爱人维拉逃走。但是话剧的结局与小说一致,故事情节也可以说是完全忠实于小说原著的。
还有就是,话剧在恐怖阴森的情节里,加入了搞笑成分。比如第一个喝酒被毒死的安东尼·马斯顿,一开始看到十个小士兵以不同的死法,一个一个都死光了的童谣时,毫无惧色,甚至故意喝了一口酒,然后佯装倒地,吓唬其他人。但是就在观众们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安东尼真的死了,观众的心情也跟着一下子紧张起来。所以我觉得这部话剧中的搞笑成分,其实不是为了搞笑而去搞笑,反而是渲染了一种起伏不定的气氛,让观众的心情跟着剧情忽上忽下。事实证明,故事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剧的谢幕特别有意思。用前一天看完这部剧的朋友的话说,就是“谢幕超级有梗”。演员们按照角色的死亡顺序,依次登场,并且反向操作了一下,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第一个被氰化物毒死的安东尼吐出了毒酒;由于安眠药过量死亡的罗杰斯太太就像是睡了一觉刚起床;被人一刀捅死的麦克阿瑟将军从外廊的椅子上起来,自己拔出了刀子;劈柴时在储藏室里被人从后面用斧子重击后脑而死的罗杰斯先生自己拔出了斧子,并且挥舞了几下;喝下混有安眠药的水,然后在沉睡中被人用注射器注射了氰化物而死的布伦特小姐自己拔出了注射器,并且把液体喷向空中;被装作假死的法官骗到悬崖边,被推下悬崖在暴风骤雨的惊涛骇浪中溺亡的阿米斯特朗医生,抱着青鱼道具从阳台栏杆处爬了上来;在别墅门口被楼上落下的大理石狗熊雕像砸死的布洛尔捂着脑袋,满脸是血地向大家鞠躬;被维拉用枪打死的隆巴德,低头谢幕,当啷一声,子弹落地;上吊自尽的维拉把绞绳从脖子上拿下来,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掰头”,把头摆正。最后所有人一起谢幕,汽笛声响起,开船的人说了一句“各位,我来晚了”。好在有可爱的谢幕让我和朋友勇敢地走出剧场,披着夜幕回家。毕竟结束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不太满足的地方就是,整首恐怖童谣只在结尾用不同人的声音快速念了一遍,那些声音在剧场里久久回荡,效果确实很恐怖,但我更想完整地听一遍,看剧得过程中心里可以有个预判,因为《无人生还》这个案件中,十个人的死法是严格按照十个小士兵的童谣进行的。但导演并没有这样安排,所以搞得我看剧的时候更紧张了……这首童谣的内容大家自己找一下吧,太吓人了,英国怎么总有这么多恐怖童谣,比如音乐剧《面试》里的“谁杀死了知更鸟”,大人听了都有点瘆得慌,怎么还给孩子唱……个人盘点一下话剧中最恐怖的场景,还要数瓦格雷特法官假死时候的装扮。“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当时的场景是停电的夜晚,本来前期渲染的气氛就很恐怖,然后外面还开始疾风骤雨,本来舞台很暗,大部分时间一片漆黑,只有说话声,结果突然闪电亮了,瓦格雷特法官身披之前管家汇报说丢失的猩红色浴室防水窗帘,头上戴着之前布伦特小姐说自己丢失的灰色毛线,别提多吓人了。后来看小说发现红袍灰色假发是当时法官的装扮。可能服装师和化妆师对这个吓人的造型十分满意,闪电一明一暗地持续了很久,当时真的吓坏了。间歇性闭眼,但还是觉得很恐怖。还有就是,最后维拉上吊的场景。本来她以为自己胜利了,活下来了,但是舞台中央突然从上方掉落了一根绞绳,然后她就疯了,承受不住心理压力上吊了。瓦格雷特法官上来揭示谜底之前,舞台灯光黑了一下,然后当幽暗的深蓝色灯光再次亮起时,就有尸体道具吊在上面,就在舞台正中间,别提多吓人了。虽然一看就知道是道具,但看上去还是很吓人。个人感觉这个剧不太适合年龄小的孩子看,很容易被吓到。但这也说明这个舞台呈现出的悬疑惊悚气氛的成功,可以说各方面都很到位。
我还有一点不太理解的地方就是,小说中揭示岛上的死亡顺序是经过瓦格雷夫法官精心安排的,他按照罪恶程度的轻重安排谋杀顺序,他决定让罪恶程度轻的人先死。最先被毒死的安东尼·马斯顿开车超速,撞死了两个小孩,却认为倒霉的是自己,毫无悔改之意,最终交了保释金,人生完全没有因为那次过错而受到影响。罗杰斯夫妇在之前的雇主犯病时,没有及时送医,导致了雇主的死亡,而两个人却得到了丰厚的遗产馈赠。法官认为这件事的主导是罗杰斯先生,于是用过量安眠药将罗杰斯太太第二个杀害。麦克阿瑟将军则是发现了最欣赏的手下与自己的娇妻私通后,派那个年轻人去前线打仗,间接性导致这位副官战死。布伦特小姐则是因为自己的女仆与人私通怀孕,作为清教徒她毫不犹豫地将女仆赶出家门,最终导致女仆走投无路,投河自尽。阿姆斯特朗医生原来嗜酒如命,有一次酒后做手术,导致一个病情本不严重的乡村妇女死亡。布洛尔原来身为警察,却再一次案件中做假证,导致无关的人被抓进监狱,最终因为身体羸弱死在了监狱里,而他自己却得到了晋升。隆巴德被指控在非洲作为上尉时,带领当地二十一名土著人作战遇袭,自己跑掉,导致土著人丧命。维拉在给一个叫西维尔(话剧里改为“小皮特”)的一个遗腹子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听信了孩子叔叔雨果的话,以为孩子死了,雨果就能继承哥哥的遗产,然后娶自己,结果在孩子提出在海里游到对岸的时候,没有加以阻拦,导致孩子溺水身亡,而自己假装去救他,还被人称赞勇敢。也就是说,人人都有罪,上岛的人都曾被恶念控制,犯下了隐秘的罪行,有的人甚至还因为这种罪行而得到了好处。但是若说安东尼的罪行最轻,恐怕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并非如此。交通肇事造成两个孩子死亡,却毫无悔改之意,这个排序是让人不太理解的。
还有在读文本的时候,有一个让我特别注意到的地方就是,关于“士兵岛”的这个名字,在这部作品多次再版的时候,有所更改。我看的这个版本的中译本中,翻译老师关于这一点做了注释。
“本书于一九三九年在英国首次出版时,此处原文为Nigger Island,意为‘黑人岛’;在一九六四年再版的英国版中,将Nigger Island替换为Indian Island,意为‘印第安岛’;在二〇〇三年出版的英国版中,此处改为Soldier Island,本版据此译为‘士兵岛’,下同。”
关于不同版本中,对于岛的名称的更改,或许与时代背景有很大关联吧。
我记得之前看过电影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是揭露人性善恶复杂性的悬疑推理故事。这种社会拍悬疑的写法,让非推理迷的读者和观众皆可受到震撼和影响,最终实现共鸣,这应该是阿加莎作品至今仍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柒』 阿加莎克里斯蒂波洛系列的最后一本到底是什么
《幕》又译作《帷幕》,《幕后黑手》(人民文学翻的,坚决反对这个翻译名),这是波洛的最后一案,二战中阿加莎认为自己可能无法幸存下来,就预先写好,但一直等到七十年代作者去世前不久才真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