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小说 » 小说评论经典

小说评论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5-02 15:56:31

『壹』 豆瓣评论前十名的好看的小说

1、 詹姆斯.M.凯恩《邮差总按两遍铃》 詹姆斯.M.凯恩的《邮差总按两遍铃》以及《双重赔偿》都是经典的黑色小说,而前者更加出色,可以算是最具文学性的类型小说之一,同时极具宗教感,饱含怜悯。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情侣,几乎带着一种天真,笨拙的杀了人。而当人犯下罪行之后,上帝便远离了他们,爱与信任皆被摧毁。结局让人难过:爱是如此无力,脆弱的人通不过考验。

2、 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约翰.勒卡雷的小说《锅匠、裁缝、士兵和间谍》以超级豪华阵容拍成电影之后,再次唤起了读者对他的阅读热情。在《柏林谍影》中,著名的史迈利还只是一个幕后人物,主角仅仅是个无名小卒,一个落魄的间谍,他所献身的东西那么虚无和不可靠,而意料之外的爱情也成了陪葬品。冷酷,无情,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柔。

3、 安吉拉.卡特《明智的孩子》安吉拉.卡特是文字上的“朋克女巫”,语言和情节皆很奇诡,汪洋肆意。这本书算是最成熟最好读的安吉拉.卡特作品了,疯狂而快乐的两姐妹的家族史,开头就很棒:“大家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朵拉.欠思。欢迎来到错误的这一边。”错误,毫不在意的各种错误,疯狂又快乐。顺带提一下:这本书经常被称作女性版的《百年孤独》。

4、 保罗.奥斯特《隐者》还是应该读一读保罗.奥斯特的,他就跟村上春树一样,让你知道所谓“讲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比“写作能力”更需要天赋。他写得不是那么经典文学,但他大部分的书都非常好看。有些破绽,当然,但还是很好看。这本《隐者》算是写得相当成熟的一本了。

5、 劳伦斯.布洛克《八百万种死法》不能不提劳伦斯.布洛克,他塑造的酒鬼侦探马修的形象,简直像是行走在黑色纽约的一个潦倒诗人,又带着轻微的血腥气。《八百万种死法》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也最好看。同时,这也是写给纽约的别致情书。

6、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杜鲁门.卡波特在《冷血》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毅力,以对细节和情绪无可指摘的斤斤计较,写出了这本恰似虚构小说的“非虚构作品”。他对凶手人物命运的情感投入,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凶手形象,也成为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推荐一读再读。

7、 丹尼斯.约翰逊《耶稣之子》《耶稣之子》里面的主角无一不是瘾君子、底层人士、罪犯……那么绝望但却毫无自怜,极其冷静。这本薄薄的小书让威廉.巴勒斯的《瘾君子》显得不够洗练不够浓缩不够带劲。

8、 荒木经惟:《东京日和》奇怪的是,著名的摄影师们往往写东西也不错。森山大道、荒木经惟以及杉本博司都出过随笔集,大概文字和图像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部分。这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东京日和》,还曾经被拍成过电影,弥漫着感伤。他写道:“妻走后,我只拍天空。”

9、 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村上春树是超一流的游记作者,很少有人能把游记写得如此私人又如此有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而且还很励志。这本《远方的鼓声》我出门总会带着,随手都可以拿起来读,读了无数遍也不厌倦。

10、 罗贝托.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罗贝托.波拉尼奥是被载入文学史的伟大作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带着南美的文学真正进入了现代,摆脱了马尔克斯和略萨的窠臼。《2666》太厚,不妨从这本短篇小说集读起,可以对短篇小说写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崭新认识。

『贰』 找一段经典书评~评论网络小说的!

现在小说基本那样 挑写的好的看吧 飞库里有 好好找找

『叁』 现代网络小说评价

当下小说,我感觉就分两派,一个是娱乐性,一个非娱乐性(好像是废话)。但这就是网络小说的写照。
就其娱乐性质上的说,我比较喜欢在情节步步引人入胜之后展现的是对人类生存未知领域的探索,并有一股庄重感,如星辰变,从主人公身上就能体现出一种探索世界的精神,稍逊点的就是神墓。像三少和土豆写的书,闲着蛋疼的话看一本就行了,后续的都是复制。烽火的书很细腻,不是一两本就能涵盖他的才华,特推荐:陈二狗的妖孽人生。玄幻世界的结构可以大同小异,包括魔法和位面,但我个人感觉,情节和环境应该只是辅助小说主旨的材料而不应该是笔墨的中心。相对这点来说,娱乐小说的主旨及其定位就尤为重要,比如:恶有恶报,如此普通的道理,在高手看来完全可能就是:报亦有报。报应的循环是多元化和不绝对的的,这是事实,这就是残酷,这就是宇宙的本质。
再说说非娱乐性的小说,好像除了娱乐的就是非娱乐的。这个范围有点笼统但是非常严谨,这种说法也完全是从“你”这个角度来说的。你不喜欢的书,即使再搞笑和浪漫也是垃圾,垃圾不能成为书,至少在你的眼里已经没有营养价值。所以娱乐和非娱乐足以涵盖每个“你”的个体对书的分类,非常科学也非常严谨。非娱乐性质的小说,在网络文学里。。。。。。。(先把分给了吧,给了我就把下面要说的说完。)

『肆』 求 经典小说 加点评和基本内容介绍

隐杀
大概是年前的时候吧,窝在家里看完了隐杀,然后又零零碎碎看了几遍,都是睡觉之前翻出来看几章十几张这样子。偶尔看到让人感动的地方还是忍不住停下来,虽然已经知道接下来的情节是怎么一回事,大概就是血色嘉年华和家明离开前前后后的那几段吧。有几回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虽然也是流过好几回了。说到底,还是因为想起了很久之前的回忆吧,大概就是关于初恋啊,扎马尾辫的少女啊,某个夏天啊之类的。

能让看书的人有所回忆,有所感悟,这大概是隐杀这本书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了吧。无论是“反人类反社会三人组”平淡而新奇的同居生活,还是高中时期东方婉和家明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吵吵闹闹,或者是雅涵姐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友情爱情,又或者薰沉默而炽热的暗恋,也许还有前世纳塔丽倒在家明怀里那些喃喃低语啊,柳叔打的那个电话啊,御守喜跟他老爸说的那些话啊之类的。那时候,看完正文之后总觉得隐杀还缺点什么的样子,大概像香蕉自己说的,隐杀的结局并没有做到完美。嗯,至少我关心的薰的归宿和东方婉的表白还没有交代,还有呢,他们之后的生活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还有一些自己也不甚明白的东西,也许只是因为要跟这本书告别了吧,不论再看多少遍家明他们的世界也是渐渐离远了。

后来看到后篇的时候,心里也有了一种叫做安心的东西。看完香蕉在结尾后面写的一些话,嗯,大概就是跟着本书正式做个告别吧。隐杀的世界已经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了,而我们,不管是身不由己还是充满期待地,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成长大概也是这样子的吧。跟过去说再见,一遍又一遍,往前走,再回头,再走。但是总有一些什么东西会留下来的吧,曾经看得很重很重的,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的,就像御守喜最爱的那只萝莉,呵呵。

隐杀世界里的那些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吧,家明,灵静沙沙,薰,雅涵,东方婉,海蒂和玛丽莲,纳塔丽和凯莉,东方路许毅婷,东方若,天雨和唯,叶爸叶妈,小孟和穆清清。嗯,还有素言和宝树…

有些伤感呢。因为隐杀想起的那些回忆,听过的那些歌,流过的那些泪,终究有一天会淡去的吧。那时候会不会想起来,“呵,曾经那么难忘的东西,现在却已经记不清楚了”的那种感觉,然后会有点伤感吧。说到这里,又想起薰来了,隐杀里面果然还是最爱薰的呢。以为家明死去的那四年里,薰守着家明住过的小院落,抱着打了补丁的熊猫布偶,想着“家明如同夕阳般灿烂的、与这个世界的告别”,那一句“我也喜欢你的”…

以至于后来想到要帮薰写点什么东西的,大概也是看不过去薰默默跟着家明好几年,徒弟啊,同桌啊,朋友啊,同事啊,家人啊,好几个身份里面唯独没有关于爱情的那一份。等到终于写出来了,自己看着也觉得跟自己想象着的情况不是很搭的样子,矛盾啊…

可是,薰不就是是这个样子的么?一直那么安安静静,喜欢的话从来不说(除了知道家明要去杀御守沧后的那一次呵),乖巧得像个精致美丽的布偶娃娃。在我的想象中,最后薰也没有跟家明说什么“我爱你”啊“我愿意”啊之类的话吧,她的表白应该是每一次望着家明的眼神,每一次坐在家明身边,说的每一句话,露出的每一次微笑里都能看到的,嗯,这才是让人又爱又怜的薰嘛。

怎么说呢,到最后无论是家明啊,薰啊,灵静啊,沙沙啊,所有所有的人,喔喔,还有可爱的淘淘,允杰允婷,还有薰的孩子,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吧。现在看这本书的我大概也是怀着回忆的心情在看了,时不时想起某个夏天某个扎马尾辫的少女,也是带着浅浅的微笑的。至于以后会不会忘掉曾经有那么一个时间段,曾经有那么一个让人感动流泪的故事,曾经有那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香蕉大魔王…嗯嗯,那都是以后的事了吧,至少现在我们还在感动着,回忆着,这字里行间依然传递着的那股让人心里变得柔软的力量,这就够了吧,现在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那就好了。

『伍』 韩东的经典小说的评论有哪些

图书资料一
《知青变形记》内容简介:
来自大城市的中学毕业生罗晓飞一夜之间成了知青。为争取回城,积极表现,他要求饲养生产队唯一的一头耕牛。谁知耕牛因病趴窝,竟将他卷入一个充满谎言和报复的政治旋涡,跌入噩梦般的深渊。然而,命运在极其偶然中出现转机——村里一对农民兄弟争吵打架,致使哥哥误杀了弟弟。村民们为保哥哥脱罪,集体决定让知青罗晓飞来冒顶弟弟的身份。于是瞬间,一个人变成了另一个人,罗晓飞变成了范为国,知青变成了原住农民,同时也接收了范为国的一切——包括老婆孩子房子和所有的亲戚与乡亲。

《知青变形记》推荐语: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苏童(小说家)

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我以一个曾经的知青作证——它写出了许许多多知青深埋在心底里的感受。我以一个曾经的小说家起誓——它是部杰作;这样一本小书将与它所记述的历史一道,被人们长久铭记。——马原(作家)

韩东的第4部长篇,第3次回到下放生活,历时2年写竞,其中1定有你非读不可的理由!——朱文(作家、导演)

很神奇,怪异的小说,看着看着就觉得也许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年轻朋友看这本书比《鬼吹灯》好,更惊竦,就怕看不懂。——洪晃(作家,出版人)

这简直不是人写出来的!因为你读着读着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已无法脱身。——棉棉(作家)

我那么喜欢《知青变形记》,这是一本非常有魔力的书,各方面写得都非常棒,作者自己想必是知道这一点的。——Nicky Harman(汉学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翻译学教师)

《知青变形记》里既有熟悉的韩东——极冷静地说出极荒诞之事;也有新鲜的韩东——这一回的故事性称得上惊心动魄。——尹丽川(诗人、导演)

一个小人物通过顶替他人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每代人的青春都有自己的不幸,而他们(知青)似乎特别的不幸。——老狼(歌手、音乐人)

韩东一直是我非常推崇的当代作家,他用幽默的汉语和劳模一样的写作,为我们讲述了最纠结扭曲,也最荒唐的具有人性深度的《知青变形记》。——刘春(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罗晓飞荒诞的人生经历让人扼腕悲叹。我以为当年的知青生活已渐行渐远,没想一部《知青变形记》又让它们扑面而来!过瘾!——楚尘(出版人)

你想知道那个年代知青生活的骇人面貌,当读韩东的《知青变形记》。这是一本重写历史的小说佳作,一本激荡心神的好书。——陈寅(《深圳特区报》总编辑)

韩东以他惯有的惊人耐心叙述了一个罕见的故事,用冷峻而温情的双重笔调讲述了一个知青无可选择的离奇遭遇。——吴亮(评论家、《上海文化》主编)

以前我只读王小波,王小波死了以后只读韩东,《知青变形记》尤其令我满足。——何多苓(艺术家)

这是一本和知青生活的宏大相匹配的小说,现实中我们知青的遭遇有的比罗晓飞还要凄惨,但没有他那么曲折,回味无穷。——方世德(前知青,工会干事。)

看了开头一段——我起得早,喜欢在黎明时坐在马桶上看各种开头,后来就放不下了。中国式白描,比卡夫卡写得好看。——于坚(诗人、作家)

我没有经过那个时代,读《知青变形记》就像是一次探险,醒后才知道是一个恐怖的梦。——彦颉(知青子女,媒体从业人员。)

我有个想法,以后有机会把《知青变形记》的高潮部分唱出来!——小河(“美好药店”乐队主唱)

记者写报道,却参与谎言,作家写小说,却接近真实。所有的故事都是“变形记”啊!——苗炜(《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一个知青跨越生死的非凡故事,饱含了民族的伤痛和人生的苍凉。最荒谬也最真实,令人震撼!——朱燕玲(《花城》副主编)

读《知青变形记》,我想到的不仅是知青,也不仅是那个变了形的年代,还包括现在我们变成了什么,以及将要怎么变?——丁当(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

图书资料二
《扎根》内容简介:
作家老陶率领一家老小下放农村,力图在想象的“世外桃源”中开始新的生活,忙于“扎根”。但由于政治迫害以及农村落后愚昧的现实,终成泡影。《扎根》讲述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传奇,内容涉及当年下放大军中的各色人物(下放干部、知青青年、下放户、被押送回乡的逃亡富农),曾获“华语传媒大奖”长篇小说奖以及“曼氏亚洲文学奖”提名。

《扎根》封底推荐语:
在这部绵密而沉静的作品中,历史和记忆,现实和虚构,小事和大时代,轻与重,经由韩东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了另一种异端的面貌,细心的读者自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震撼。——摘自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家奖授奖词

《扎根》细节描述扎实精确,叙事貌似不动声色,情感被一再凝缩以至于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坚硬的核,面对这样刀砍斧削的完成品,一个写作者脱帽致敬乃是理所当然。——金海曙(小说家、剧作家)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苏童(小说家)

图书资料三

《我和你》内容简介:
书稿描写了几段可能发生在任何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近20万的文字将目光聚焦在探讨爱情上,内容涉及性、男女之爱、嫉妒、伤害、别离、幻灭等等,写得比较细致,可读性也更强。小说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围绕“我”和苗苗的恋情展开,“我”献出了我全部的爱,忍受着苗苗的任性、冷淡、恶意的挖苦、背叛,最终还是失去了苗苗。“我”在失恋之后反复咀嚼和苗苗恋爱中的每一个细节,希望得到和苗苗曾经爱过的证据。对笔下的人物进行了近乎残忍的分析后,韩东在小说中说:“爱情的不成功缘于我们天生的贫乏。”

《我和你》封底推荐语:
在白话文以来的汉语小说中,我们从没有见识过像《我和你》那样生动、逼真、残酷、荒芜的红尘景象,也从没有领略过如此素朴、道地、精粹、传神的小说语言。不管是作为所谓的爱情小说,还是情色文学,《我和你》所达到的高度都是令人赞叹的。——朱文(作家、导演)

未读此书之前,我就知这是一个抛弃和被抛弃的故事,如是读来仍然让我惊心动魄。爱情、尤其是带来伤害的爱情有一股摄人的能量,不仅是深陷其中的人,包括离他们较近的人,甚至站在远处观望的人,都会被连根拔起。——翟永明(诗人)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苏童(小说家)

『陆』 名家对金庸小说的较高评价

小说评论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萧峰和阿紫这一对主角情侣。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天龙八部”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写武侠,写出的是人世的众生相;敏锐的读者,读武侠,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百态。到如今,金庸小说的流播已经冲出华人世界,走得更远。但是,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要一时说清却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前辈说书人常说“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我觉得用这一想法作为指导思想来切入金庸作品涵盖乾坤的殿堂无疑是有效的。

评论一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它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这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话题,但却同时存在于一个对话录里,还被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当成文艺理论一般引用!于是,文学的形式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焦点,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学的形式?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所传达的意思呢?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所以,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而鲁迅若再生,他也必须得提到金庸小说、古龙小说、梁羽生小说。一个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为了小说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装潢更是心机用尽,他在1978年10月《天龙八部》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曾学柏梁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中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③他还颇费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选了五十行对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不过,金庸也在几本书中没有坚持这种通俗文学固有的思维惯性,殊为恨事。尽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还是鹤立鸡群,试看《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鹰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终使岳不群成为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虚伪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华山二老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李渔的《闲情偶寄》就说了“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均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尼人作揖,土佛谈经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梦寐难求的啊!
到了这里,真相才清晰起来:中国形式的写作传统处于作品中整体艺术构架中较符合传统欣赏习惯,较易为大众所感知的位置,它们较早地随着说书、评话、弹词等艺术形式深入民间,成为影响读者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写作传统也并不意味着贬义,还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装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金庸是矛盾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缺陷,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总是生活在矛盾中并探索着人间百态。

评论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又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⑥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金庸的语言的确有速度感,是白话小说,很俗,而这也恰恰是金庸语言的长处。只是,王朔用金庸的优点或长处去批评金庸,孔门卖文之际未免有点贻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的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金庸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但也诚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⑦如其为郭芙设计的一系列语言就不仅把她的尖酸、刻薄、娇气表现了出来,还把她对杨过既爱且恨的女人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小龙女,李莫愁以及黄蓉,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记忆犹新的是《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创作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却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即使是《天龙八部》这么一部气势恢宏、多头并进的作品也得如此。这就要提及语式中的讲述与描述。讲述与描述的区别体现在叙事角度、人称转换、叙事与故事的距离以及叙事态度上,“讲述是历时性的叙述,提供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人物的过去以及有关信息”;而描述则“比较含蓄,多用客观或‘中性’的语调”,是“给定了场面的戏剧性的现时性的叙述型语式”⑧。讲述与描述的灵活运用在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如《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的最后一段写道:“张君宝其时年岁尚轻,也不敢断定自己的推测必对。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是描述性的,后面又接着道:“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这又是讲述了。在这段话里,描述转换成讲述是不着痕迹的,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袁崇焕评传》时肯定更会有这种感觉。
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他还说:“写小说内容求‘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此吾之愿也。”⑨王安石的诗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说,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阅十载,增删数次”的曹公雪芹来也毫不逊色。例如,金庸在回目上就将《书剑恩仇录》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骏马惊白发,险侠神驼飞翠翎”改成了“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这使得这两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金庸增加了张十五说书的故事。这种说书艺术将叙述者、听者、读者等自由结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间,以生动逼真的临场感,满足了读者理清来龙去脉的愿望,唤醒了读者心目中潜藏的人物形象。而这种艺术与别的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鹿鼎记》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为这部20世纪与众不同的武侠小说的增加了不少艺术价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英国政府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轻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无声的抗议。

评论三
金庸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梦回江湖后,在金庸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并把握历史的脉搏的同时,理想却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淀现实,因为理想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金庸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江湖这一“母体”。如郭靖与黄蓉。他们的爱情以牺牲黄蓉的代价来对郭靖做出一种虚幻的补偿,令一个活泼、轻柔、聪慧、灵敏的女子来向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做出一种超乎生死的承诺,这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是我们却无法不看到郭靖在许多时候都可以抛弃黄蓉,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类似“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颜如玉”的麻醉剂和兴奋剂而已。又如“自由之神”令狐冲,他生性率直、兴味随意、活的潇洒,是金庸小说中最洒脱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他依恋师门,极力维护师傅、师弟,他交友只认情义,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从来是反躬自问,不责怪他人。个性的张扬与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不过,令狐冲也毫无振奋的勇气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时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灵珊对令狐冲的背叛,令狐冲的爱情也必将在岳灵珊和任盈盈的无所取舍中霜冷长河。这就意味着令狐冲的结局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性的结局”,他的归隐和乔峰意义上的死毫无区别。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并防止历史文化语境的印痕和创伤的暴露,充满激情地言说着这个世纪所交托给文人的侠客梦。陈平原说:“不敢说没有江湖就不存在侠客;可武侠小说中倘若没有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侠客就不可能纵横驰骋大显神威。”正如《西游记》写的最好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金庸小说的美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庸武侠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在于此。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几句话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们分别是《飞狐外传》(1960年)、《雪山飞狐》(1959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鹿鼎记》(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雕侠侣》(1959年)、《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血剑》(1956年)《鸳鸯刀》(1961年)、《越女剑》(1970年)。

『柒』 《飘》有哪些经典书评

1、《飘》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它表达出来的思想是不用说的,这跟大多数名著一样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另外,我觉得它是我见过的小说当中描写人物外貌与心理最出众的,这是相当出色的。它的描写手法让人惊叹,让我如痴如醉!

2、《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3、《飘》又名《乱世佳人》,全文的线索是围绕女主角思嘉的一生展开的。从她的少女时代——初为人妇——-丧夫——再到再婚,原本天真幼稚的女主角思嘉在不断地成长、成熟。因此,在作者笔下的众多人物里,女主角思嘉的艺术形象无疑是塑造得最圆满、最真实、最成功的。

4、《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5、小说极富于浪漫情调的构思,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个性化的表白都使整部作品极具魅力,从而确立了《飘》在世界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捌』 小说书评如何写

1。首先必须要了解你想要评论的小说,深读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也很重要,因为从中能够找到一些写作目的的影子
3。观察作者的写作手段,了解写作方式
4。评论该小说的写作风格
5。分析欣赏作者的文笔,文风等。
6。分析该小说的文学价值。
7。找出你觉得经典、有价值的片段加一阐述。
8。分析作者多人物刻画的力度,对事件的描述
9。也可以把全文做个简单的介绍
其实我个人认为把你想说的下出来就挺好的。有感而发最真实

热点内容
关于覆水难收的短篇小说 发布:2025-05-02 08:17:43 浏览:883
言情小说作者安知晓 发布:2025-05-02 08:16:13 浏览:576
她不会和我离婚的总裁小说 发布:2025-05-02 07:42:51 浏览:908
丁字裤都市小说 发布:2025-05-02 07:39:57 浏览:797
都市王者荣耀系统小说大全 发布:2025-05-02 07:24:40 浏览:539
适合50岁老人看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02 07:20:15 浏览:397
十年老书虫推荐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5-02 07:15:01 浏览:472
多玩小说短篇 发布:2025-05-02 07:12:01 浏览:597
好用的免费读小说软件下载 发布:2025-05-02 07:05:26 浏览:862
刺杀小说家穿越游戏 发布:2025-05-02 06:55:10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