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局怎么写
❶ 怎样给小说写一个经典的结尾
一、课程学习:
1、小说结尾常见的问题:
虎头蛇尾,故事情节突然结束:越到最后越要慢,每条线都要看清楚,交待清楚;
结尾不够合理:要达到逻辑合理,逻辑清晰;
结尾过于平淡;
结尾没有升华:点明主题,前后呼应。
2、小说结尾常见的几种形式:
总结性结尾:《情人》
前后呼应性结尾:《追风筝的人》
环境描写作为结尾:《活着》与生活状态相符合
开放式结尾:《飘》,让读者有想像的空间
独白式结尾:《挪威的森林》心理式独白,呼应主题
故事总结性结尾:《包法利夫人》
升华和点明主题的结尾:《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二、收获与感悟
有次答疑时,我提出过如何写结尾。因为开头虽然难,但是知道要写什么,不管写得好不好,总能写出来。可结尾就不一样了。
无戒老师提出的常见问题一:虎头蛇尾。我是连尾都没有,写到中途,不知道如何收尾了,不管怎么写,总觉得要么空空的,要么就是不合理,要么就不是自己想要的。
有时自己想写点升华的结尾,可与主题不要符啊,有点强加上去的感觉。现在听了课,感受最深的,我觉得还是要顺其自然,要跟着文章内容走,不是不顾内容,只想自己要什么结尾,然后强加上去。
升华与点明主题,需要讲的这个故事,是能带给大家一个或多个道理的。如果只是讲述一件事,就不要强求升华了。毕竟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很多种,要找合适自己小说的结尾。
❷ 怎样给小说写一个经典的结尾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23天,1189字,累计33069字
已经到了小说课的第四课,“怎样给小说写一个经典的结尾”。
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大家评论某部剧或者某个小说,是高开低走。其实就是结尾设计的不好,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说到结尾,我之前并不感觉它有多么重要,想着只要按照自己的情节设定一步一步往下走就可以了,或者写到写不下去的时候找个合适的方式结尾。
没想到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结尾对于读者来说和开头、中间同样重要,如果结尾结的好,那读者读完是一种享受;如果没有结好,会被吐槽,拉低整部作品的评价。而对于作者来说,无论前面写的多好,结尾没有写好的话,都是不完美的,也是一种遗憾。
小说结尾常见的问题有4个:
1.虎头蛇尾,故事情节突然结束
在进入结尾的时候要更慢更精细,不能看到字数差不多了就结束,不然就有烂尾的可能。
在结尾的时候,要对自己的内容自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坑没有埋上,有没有哪条故事线没有交代清楚,有没有哪个人的结局不清晰。
可以说要做到事事有结果,人人有交代。
2.结尾不够合理
结尾不合理大多是故事发展逻辑不符合常规,剧情发展有违正常思维。
对于人物来说,就是好人变坏需要有合理的理由,而坏人变好也需要契机。
作者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通过符合常理的剧情或者人物变化,让故事的发生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结尾过于平淡
平淡也是结局的一种,但一定是故事发展需要平淡而平淡。如果在写作中只能设计平淡的结尾,就需要好好提升下水平了。
4.结尾没有升华
结尾一般有点明主题,和开头相呼应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结尾上不能草草了事,要有一定的升华。
小说结尾常见的几种形式:
1.总结性结尾
例:《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2.前后呼应型结尾
例:《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塞尼
比如在写原生家庭为主题的作品时,就可以设置主人公现在的状态和刚开始的状态的反差和对比。
3.环境描写作为结尾
例:《活着》余华
环境描写不是纯粹的环境,而是有它的象征意义的。环境氛围要和情感、状态和主题保持一致性。
4.开放式结尾
例:《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开放式的结尾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写的好可以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没有写好的话可能会让读者误会内容还没有结束。
5.独白式结尾
例:《挪威的森林》
独白式的结尾,是对心理的一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要和符合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表达。
6.故事总结性结尾
例:《包法利夫人》
故事总结的结尾有个特点就是在结尾的时候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明确的。
7.升华和点明主题的结尾
例:《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
和写开头相比,写结尾的难度更大。在之前写的故事里,我的大部分都是开放性的结尾,其实并不是故意这样设计,而是不知道该给主人公什么样的结局了。
通过这几个结尾形式来看的话,结局的设置一定要有情又有理。
有情是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结局,让读者读的畅快,主人公的命运可以和读者引起共鸣。
有理则是故事发展是合理的,结局可以让读者有一定的收获,对读者产生正面的影响和深度的思考。
❸ 怎样写好小说结尾
我有看到几个很感人的小说结尾,你可以借鉴一下啦!因为我个人写结尾也不是很擅长的......但是不知道你说的是哪种小说哦??我这里是几个言情小说的结尾,你看下啦!
1、他用最浪漫的法语,对她说出最炙热的情话,我爱你。
是,这世上还有哪句话都比过我爱你来的动听悦耳?这世上有哪三个字可以代替我爱你的灼烧和直接动人的魅力?这世上,最让人陶醉的,莫过于心爱之人告诉你我爱你,这世上,最幸福的也不过是,手边牵着的那个人,正好是你喜欢的。
他们幸福的一生,也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将之一切美好结局,致我所有得到的或者是失去的美好爱情,将之一切美好结局,致于每一个看完故事的朋友。
在年轻的时候,笑颜如花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去谈一场恋爱吧。
希望我曾经爱过的那个人,他听得到。
2、你会永远幸福。 是啊,我会永远幸福地过下去,我会活到很老很老,头发都白了,牙齿都掉光了,坐在那阳台上地摇椅上,手里拿着童话书给我地孙子孙女讲故事,而臻生就在不远地地方和我一样躺在摇椅上,只是,他戴着眼镜,打着盹,阳光暖暖地照在我们地身上
故事讲完了,我们睡着了,一阵风吹过,书页哗啦啦地吹过去,不一会儿就到了最后一页。
而我们地一生,也就这样幸福地结束。
全文完。
———,———————————————————————————
ps,好啦,xx和xx地故事讲完啦,眼睛有些潮湿啊,人这一生,精彩也好,平庸也罢,到最后,也不过是沉默着死去,偶写到这里,感触良多啊。
3、仰颜望进他沉亮的眸,她轻绽笑颜。
张开臂膀。搂进她一身的美丽,他抬手撩去她迎风飞扬的丝丝长发。
“……天,我以生命向天地起誓——”执起她的手,贴上心口,他眸光深邃,今后我将以我最真的心爱你……一生一世。”
深情凝进她闪亮如星的眸,望着她清雅容颜,他知道——能遇见她,能拥有她,是……上天的恩赐。
4、“睡吧,我的爱。”
静凝沉睡的柔美红颜,轻抚着她正孕有宝贝而微微隆起的腹部,龙尔天眸光泛柔。
他知道就算自己失去了全世界,只要有她伴在身边、只要有她的爱,他的心灵就富有而满足。
因为,她是他的爱,是他情愿放弃所有,就求能挽回她的生命,而深情守护一生一世的挚爱妻子……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结尾类型,我也一直在朝这个方面发展,希望可以给你一点帮助吧,要选我啦!!!!
❹ 034 | 小说结局的几种写法
网络小说的结局不同于传统小说,一般来说无需作者升华主题或以一种诗意的形式来结尾,基本上只要不悲剧就行。
小说的最终结局一般紧随大高潮之后到来,高潮出现的时候,一般要注意将各种线索渐渐收拢,将矛盾冲突集中到主线和主要矛盾上。
在高潮中,全部情节的关键纠葛在这里总交锋,主要事件得到解决,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里得到了最后的完成,读者也在这里得到了最强烈的震撼和感动,同时小说的悬念也在这里得到了最终的释疑。
以上是网络小说的结局,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写法,下面分享传统小说结局写作的十三种方式,仅供参考:
1. 死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
事实上在虚构写作中,死亡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当的经常被使用的结尾方式;死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的原则。我一直觉得鲁迅的那个定义很有意思,他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对悲剧这样的定义,我想它和我们用死亡去结束一次叙述的行为相当恰切。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非常之多。
比如雨果的《九三年》,小说的一号主人公戈万最后被处决。戈万被他的养父、同时是他的精神导师和革命军的同志,被这样一个关系特殊的人西穆尔登处决,因为他违反了至高无上的革命原则,他放走了革命的敌人朗德纳克。在戈万庄严的死亡结尾之后,还有一个连锁死亡,就是西穆尔登自杀。他亲自下令处死戈万,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戈万是他全部的希望。戈万是他的学生,同时也无异于是他的孩子,是他眼中的光明。他处死戈万,等于先把自己处死,所以他最终选择自杀的结局。看《九三年》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那种震憾力,大概真的只有借助主人公被处死才是最有震憾力的方式。
当然传统悲剧美学的这种价值的毁灭仅仅是一个方向。 经常还能看到死亡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我称之为一种缺撼,缺撼美。 同样是死亡,前面也讲到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里卡萨玲的死。小说通篇讲的是亨利和卡萨玲在战场上历经千辛万苦始终不渝的爱情;但是等他们已经远离战场、远离硝烟,已经和武器和战争告别以后,他们已经来到世外桃源瑞士,开始了理想国的生活;卡萨玲仅仅是因为骨盆狭窄,在生育时突然死去。卡萨玲这种情形要是放在今天,肯定不会有什么危险。在生产前,她骨盆狭窄的情况一定早就能通过仪器确诊,然后医生会建议剖腹产,这在今天都是很普通的事。但是当时卡萨玲确实死于难产,没逃过这一劫。
这是由一种错位的死带来的强烈的缺撼,这个缺撼本身形成美感。
2. 大团圆
假如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改一下,让卡萨玲生下小卡萨玲,一切像预想的一样,或者是顺产,或者是由一个大夫简简单单地把自然产变成剖腹产,总之是让大人小孩都平安无事,那么这就变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模式,就是大团圆。
好莱坞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这可以说是一百年来好莱坞击溃世界上所有其它电影制作机构而达到全面胜利的最主要秘诀。就是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听上去这很简陋,但的确百试不爽。好莱坞有一个说法,观众自己掏腰包来看你的电影,你为什么让观众心里堵着,心里不舒服地离开电影院呢?这没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里舒服,他掏钱到电影院里坐一个半小时,绝不是来受折磨的。
其实网络小说的结局也是这个道理,不跟读者为难,让读者看到想看的。
3. 诗意
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比如雨果的《笑面人》,大概的意思是,“诚实变成灾难,就像雪花变成雪崩一样,是柔软的东西慢慢积累的结果。”以这段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是很典型的诗意结局的方式。
4. 揭谜
这也是很习见的结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说结局几乎都是揭谜,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尽管是20世纪作家,但是她小说的美学方式基本上仍是经典的、传统的。作家在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谜,构成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到最后就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把谜底揭开。
5. 解嘲
经典的结尾还有一类是喜剧,在文学作品中,喜剧所占的比重应该超过悲剧,超过正剧。喜剧的结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剧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结尾。我想这是因为, 既然是喜剧,你就很难以一种很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为一个喜剧人物最终画上句号。
举一个现代小说的例子,《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尤奈林是一个特别荒诞的人物,他向一切现存的价值体系挑战。他所有的举动都出人意料,反而小说的结尾一点都不出人意料,而是遵循了传统喜剧的结束方式——出走,就是逃掉。尤奈林本来是在战场上,在一个岛上的飞行大队里,但最终他要逃到瑞典去。我们知道,军人是不能擅自逃离战争的,除非被医生证明精神上出了问题。二十二条军规整个是一个圈套,把所有人都套进这场战争,谁都不能幸免。这有一点像“一个岛上的人说那个岛上所有人都说谎话”这个悖论,《二十二条军规》也是在一个严密的悖论框架之下。就是说,小说本身是以悖论的方式构成的。尤奈林最后还是选择出逃;上至队长,下至随军牧师,他的伙伴们都帮他出逃。他要逃的时候,还堂而皇之地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不是因为要逃避责任,我是迎着责任而上,我是为了救自己生命而逃,这绝不是一种消极”。他对自己从战场上逃跑的行为完全是一种解嘲的方式,有一点像我们的阿Q。
6. 有去无归
可以这么说,这是故意走向虚无的一种美学方式,这种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那种悲壮和庄严感。
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一个试飞员在执行越洋试飞的任务时,飞机的操纵开关失灵,与地面指挥部门失去联络;而这时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飞,前路漫漫,我们只知道他飞出去了,却不知道他究竟怎么结束,根据一般的经验判断,他应该是坠海。但是谁也不愿意简单地把结局定位到坠海。圣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结局就这样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里。然而有趣的是,圣埃克絮佩里个人生命的结局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的。作家自己也是试飞员,在一次试飞任务中,他突然走入虚无,再也没有任何音讯。这种有去无归的方式,这种突然堕入虚无的消失,充满了悲壮的美感。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7. 梦魇
东北话里有时会说,谁谁谁被魇住了。魇住了就是在梦里没出来。
比如卡夫卡的小说,人莫名就陷到一场官司里——这是《审判》所讲的故事。而另一篇小说《城堡》讲的是你接到某一个指令,让你到城堡里去办事情,城堡就在你视线所及的地方。但是当你往前走,你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到,这像民间传说的“鬼撞墙”,走着走着又走回来了,你怎么往前走,城堡总在前面,在远处。。。
8. 循环往复
有一部电影《暴雨将至》,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电影里讲了四段故事,一开始在一个修道院里,一个男孩在拼命逃命,然后讲了很复杂的四段故事。故事讲到最后,奇妙的是,故事最后这一刻和最初这一刻一模一样、完全吻合。而这中间已经发生过那么多复杂的故事,最后又讲回去了。
这个结构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语言游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今天的文学里有若干这样的情形, 以回到开始的方式来结束, 《暴雨将至》是特别典型的例子,这真的是一部杰作,看完后你会受到很大的震动,因为没看之前你不能想象电影还能这样拍。
9. 得而复失
有个成语叫“失而复得”,而在20世纪叙事结构里有一个反其道用之的方式——“得而复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人与海》。看《老人与海》,最后简直会觉得莫名奇妙。故事里,他们很小的渔船居然就能捕到重几千磅的大马林鱼,而且在他们的海滩上经常有这种鱼的骨架。老渔夫桑地亚哥费了那么大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结果却只带回去一具毫无用处的鱼骨架,因为类似的鱼骨架在海滩上不是一两具,渔民们捕完鱼取下鱼肉后,经常就把鱼骨架留在海滩上。
得而复失这种方式,非常直接地显示出生活本身的虚无色彩:你付出这么多,最后你却发现什么都没得到。 得而复失与今天被抽象之后的人类生活的情状尤其相似。民间有一个说法是:你有多少钱你都带不走。这和西方的说法有点像:“来自泥土,归于泥土”。人生就是这么回事,看上去你来到世上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但是到头来,你仍旧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10. 走出叙事人视野
刚才讲到的“有去无归”是导向虚无的一种结局方式,但它充满了悲壮感,还有一种方式是索性走出叙事人的视野,故意地消失掉。这和“有去无归”走入虚无的方式还有不同,它可能更多呈现出无奈。
毛姆的杰作《刀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据说《刀锋》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拉里的结局方式是典型的走出叙述人视野。拉里忽然不见了,叙述人从此再也追踪不到他,叙述人对他可能的行踪作了若干假设。但是最后他说,“这些不过都是我的假设,拉里究竟在不在这世上,我也不知道,因为他已经走出我的视线。”
这完全是因为生活本身的无奈何、生活的无聊,个人不能够对生命充满热情,且能动地使生命有意义,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走进自己也看不清的一种状况,走出叙述人的视野。
11. 以死亡来终止
这个方式和第一种方式说到的死亡结局是不同的,那个是属于传统悲剧美学的范围,是以死亡把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而这个不是。
比如小说《等待》里的主人公,他活着跟死了没有太大差别,他死了跟活着也没有太大差别,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海明威说,一个故事讲到没办法结束的时候,只能让主人公死掉,没有别的方式。《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说,他这个死亡是自己找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像海明威的《杀人者》,杀手在餐馆等他,但这天主角没出门,没去餐馆,所以他逃过一次。但是我们读了小说之后,我们能够觉察到的是,主角终究难逃追杀,他的命运和《等待》里的主人公的命运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故事本身的无奈,使得故事的结束只能停留在死。
12. 歪打正着
这可以说是特别能显示生活荒谬性的一种结局方式。
萨特的小说《墙》是诠释“人生荒诞”这个哲学命题的特别明显的例子。主人公是个革命者,不幸被俘了。本来他肯定是要被枪毙的,但是到最后临刑之时,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处死的,何不戏弄他们一下,于是他就顺嘴胡诌了一通,说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我现在告诉你们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个古墓里。其实他完全是想趁最后的机会嘲弄一下敌人,结果在他等着被处决的时候,突然传来命令要释放他。原来跟据他提供的情报,敌人来到古墓,正好那个人拿枪还击,于是敌人一下子把他击毙了。前面主角完全是顺嘴乱说,他根本不知道敌人要他交待的那个人刚好真的在古墓里。但居然被他说着了,典型的歪打正着。
13. 迷失
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大量的以迷失作为结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说叫《沙之书》。有一个人上门推销书,他说他有各种版本的《圣经》,“我”说“我”不缺《圣经》,然后他说他有一本书叫《沙之书》,他把书拿出来让“我”看。这本书没有页数,任何一页都不会重复,没有任何秩序,无始无终。当然这是个哲学小说。一开始“我”还充满热情地看这本《沙之书》,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没有意思;这种东西太玄了,于是“我”想让它消失掉。因为我供职在一个图书馆里,这时我想到一句话,“藏匿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是森林”。于是“我”把这本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奇书,随便放到了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我”故意不记是哪个架子,那么这本书一下子混迹于图书馆浩瀚的书海里,书本身变成了一颗渺茫不可寻的沙粒。“我”有意地让这本书迷失在一个庞大的国立图书馆里。
END
❺ 小说课:怎么给小说写结尾
昨日太忙,唯有今日补听了昨天的课程,怎样给小说写结尾?
在课程中,无戒老师讲到小说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四种(1)虎头蛇尾式。这种问题指的就是作者前面写的剧情非常精彩,但是到后面结尾过于匆忙,或者突然间剧情结束,戛然而止,导致烂尾。这在电视剧中有时也会这样,突然就结尾了,观众也会感觉很糟糕,因此吐槽严重。
所以这也告诫我们,写小说的时候千万不能因为字数到了,而让自己写的小说快速结尾,我们一定要让故事中的每条线都交代清楚。
(2)结局不合理。写小说的过程中,不管我们的故事如何发展,一定要让我们的剧情合理、逻辑合理。比如说好人变坏、坏人变好,一定是有契机的。这让我想到了我最近写小说写到卡壳,就是因为我的故事发展没有一个合理的契机。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故事情节,让不合理的事变得合理。
(3)结尾过于平淡。我们喜欢一部经典的小说作品,除了小说内容吸引人,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个好的结局发出感慨,甚至引人深思。森缺但是有的小说,结尾时并没有让人特别深刻或者很感动的结局出现,非常的平淡。
虽然说写小说,有时候根据自己的情节,可以采用平淡的结尾,但若是作者没有非常强的功力,还是不建议采用平淡的结尾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4)结尾没有升华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紧扣小说内容。这应该是小说的大忌了吧,毕竟你的作品要体现的思想主旨都没有,如何给人好印象呢?
为了写出更好的小说结尾,无戒老师还列举了几种小说结尾常见的形式:
(渗碰1)总结式结尾。经典的要数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至死不渝。
(2)前后呼应型结尾。《追风筝的人》:他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此喊辩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他追。
(3)以环境描写作为结尾。比如《活着》《平凡的世界》
(4)开放式结局。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还有《边城》。
(5)独白式结尾。如《挪威的森林》
(6)故事总结式结尾。如《包法利夫人》
(7)升华和点明主题的结尾。这个近年比较畅销的作品《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便是这种方法。
上面这些经典的小说作品都用自己独特的结尾方法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这些写法,多去模仿多去实践然后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去,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写出满意的小说。
❻ 小说结尾怎么写
小说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
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❼ 短篇故事怎样写出一个精彩的结尾
一、语言方面
通常按照如上所述的情节而言,短篇小说的可以分为四种。
1.依顺前面情节的发展作适当的收束:
即前文的情节已经很详尽,最后则直接总结或者点明结局。这种写法就如童话中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一般朴实。而对于短篇小说,则一定要要求简明而精炼。如果结尾篇幅过长,会使整篇小说读起来行文拖沓,减少其艺术感染力。
2.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效果:
就像我们都曾经在阅读题里分析省略号的作用一样,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意味深长的技巧融入在小说之中。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恰当的省略。但这并不代表着一定要用省略号,总体来说应该是达到故事情节无声的延续,即:开放式的结尾。将读者的想象力调动起来可以使读者对阅读的参与度最大化。但同时,这种写法会导致作者的文风文笔层次高下立现:这种结局展现的是作者对意境的营造能力,笔法节奏的凝实与掌握度,阅读的功底及审美能力。在此处长篇大论的赘述和无关描写反而是画蛇添足,会使结尾成为整篇小说的败笔。
3.结尾即是小说的高潮:
如欧亨利的小说一样,将事件的主要冲突放在结尾能使作者本人在前面有充分的空间埋下足够多的伏笔。动人心魄的情节来结尾也会加强人的震撼感,从而从另一层面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但这种方式对篇幅的限制也非常苛刻,要求作者将矛盾激化的点把握得精准而巧妙。哪怕仅仅占了1/3的篇幅,把高潮放在结尾也会使读者感觉此篇小说详略不均,难以达意。
4.故事的循环:
结束便是开始。这种写法分三种,一种如同星新一的《喂,出来》一样,是与本文的开头联系起来,回环往复;还有一种是联系另一故事的开头,简而言之就是续集;第三种就是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他讲的是:……
第一种写法是非常考验作者对全文的把控与大局观,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布局,从而使整篇故事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第二种则比较简单,无须多言。第三种则在许多段子里频繁出现,在此也不多说。总而言之,这种写法会给人一种故事是不会完的,这也是我最近在练习的一种写作方式。
我们现在再来从表达的 方式 来谈。
1.议论:
结尾处的议论有两种,一是作者视角的主观议论,一是人物视角的议论。作者口吻的议论在读者的思考与作者本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反而会打破文章的平衡,所以一般不推荐。而人物视角的议论所需要留意的是逻辑性:即此事发表议论的人物所说的话与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否匹配。假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最后议论人物的语气不相符,或者是人物在作品中所了解的真相与他所表达的真相不相符,会使整个作品失去真实性,让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2.抒情:
抒情重要的是抒发该抒发的情感,不要无病呻吟。关于抒情要靠作者自身的情感感知力和阅读量来把握抒情的程度,在此也不便赘述。短篇小说的抒情,更要一语中的!
3.描写: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一直在强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也一直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关于描写,最重要的是删去过分的描写。有时宕开一笔的环境描写是画龙点睛,有时过分却又偏离重点,影响阅读感受。所以对于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再谈谈对话——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对对话拥有直观感受,然而在写作中却会由于种种原因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式。有时候在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中会发现语言生硬,仔细想来大多都是对话的方式和语气与生活中有很大差异。所以作者本人必须能够有结合生活与文字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而小说结尾的描写,多以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其他的在此也进行省略,不再长篇大论地发表看法。
------
文章的删减与改动是每个作者在写作完毕后必经的内容,所删减改动的不仅是错别字。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的很好的地方可能反而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节奏与风格,这个时候需要狠心将你很满意的这部分删掉,来保持全文的美感。对于删减,所有的作家都必须要有删掉全文重新写作的勇气,这才能够保证写出来的文章不会让人有拼凑感和突兀感。
---
二、情节方面
------
情节主要是个人构思无法改变,但是仍要铭记的是精炼性和删繁从简。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欧亨利,他的作品的确很有特色和借鉴意义。但近来世界文学趋势是写实,即:以平淡见真实。所以欧亨利式的写法固然好,但在自己的运用不成熟之前最好不要滥用,或刻意矫揉造作地模仿,直到下来多多练习到任用自如为止。不然反而会将好的故事写出了不三不四的段子意味,毁了情节和节奏。写作重要的是如何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就如同作者本人亲历这种结局时候,不要让结局与情感风格不统一——就像是一片小清新氛围中的悲情结尾,男主和女主突然脏话互掐,也会失了美感的。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002092/answer/124477505
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❽ 小说要怎么结尾
如果你问的是结尾的形式:
1、以一段有诗意的抒情句结尾,但要注意有意无意地回扣照应全文情节或人物个性~~
2、以诗歌形式结尾,也侧重抒情,映照一个或是美好、或是悲哀的意境
(可加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3、直接是以情节结束作结。(这个不必解释)
如果你问的是如何写结尾情节——
1、看你全文的氛围,是虐文还是喜文~~
2、决定人物归属。
(如果是虐文,就虐的狠一点,情节为男主或女主死、再以哀伤的语句或环境描写渲染,给人意犹未尽、有所期望的感受最佳~~)
(若果是喜文,就稍显温馨,以人物最后的对话或周围景物的温暖作结,给人一种舒心、回味无穷之感即可)
如果你能把你写的文章情节描述得更详细一点,我可以回答得更明确一点
打了好久~~还有问题请追问,如果满意,顺求小费 ~~
请采纳。
❾ 小说结尾的妙处
小说结尾的妙处如下:
1、出人意料的结尾的妙处:从内容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留下空白结尾的妙处: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结局到底如何,作者并未交代。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
小说结尾的写作方式
1、出乎意料型结尾: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
2、戛然而止型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喜剧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5、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