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小说 » 梅雨之夕小说结局

梅雨之夕小说结局

发布时间: 2023-07-21 01:26:01

❶ 梅雨之夕主人公是什么阶层

主人公是一个传统文明的绅士,在他的意识层面呈现出的是温文尔雅、谦和得体、节制爱家,物敏但他潜意识和无意识里却汹涌着强烈的欲望。

《梅雨之夕》是现代作家施蛰存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929年8月收入小说集《上元灯》。

《梅雨之夕》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理历程。

通过对少女的美的感受,下意识接近少女,兆蚂销目光相遇时的局促,然后用雨伞荫蔽着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两人的熟人看见,怕自己的妻子看见,以及误以为是初恋时的女友。最后为雨停止送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隐瞒了“奇遇”的族游实情。

《梅雨之夕》揭示了潜意识,文笔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

人物介绍

“我”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年男性办公室职员,在度过了热恋和新婚的高潮之后,一切生活都趋于平淡,而在这平淡的另一端,来自内心深处的被琐碎生活和道德规则所压抑着的对于异性的激情却在不断地积蓄着,生活则是在这两端的妥协中维持着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以上内容来自 网络-梅雨之夕

❷ 求施蛰存的散文《梅雨之夜》原文

施蛰存《梅雨之夕》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所嫌厌的是在雨中疾驰的摩托车的轮,它会得溅起混水猛力地洒上我底在裤,甚至会连嘴里也拜受了美味。

我常常在办公室里,当公事空闲的时侯,凝望着窗外淡白的空中的雨丝,对同事们谈起我对于这些自私的车轮的怨苦。

下雨天是不必省钱的,你可以坐车,舒服些。

他们会这样善意地劝告我。

但我并不曾屈就了他们的好心,我不是为了省钱,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

我底寓所离公司是很近的,所以我散工出来,便是电车也不必坐,此外还有一个我所以不喜欢在雨天坐车的理由,那是因为我还不曾有一件雨衣,而普通在雨天的电车里,几乎全是裹着雨衣的先生们,夫人们或小姐们,在这样一间狭窄的车厢里,滚来滚去的人身上全是水,我一定会虽然带着一柄上等的伞,也不免满身淋漓地回到家里。

况且尤其是在傍晚时分,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虽然拖泥带水,也不失为一种自己底娱乐。

在朦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间或有几条警灯底红色和绿色在闪烁着行人底眼睛。

两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象在半空中了。

人家时常举出这一端来说我太刻苦了,但他们不知道我会得从这里找出很大的乐趣来,即使偶尔有摩托车底轮溅满泥泞在我身上,我也并不会因此而改了我底习惯。

说是习惯,有什么不妥呢,这样的已经有三四年了。

有时也偶尔想着总得买一件雨衣来,于是可以在雨天坐车,或者即使步行,也可以免得被泥水溅着了上衣,但到如今这仍然留在心里做一种生活上的希望。

在近来的连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撑着伞上公司去,下午撑着伞回家,每天都如此。

昨日下午,公事堆积得很多。

到了四点钟,看看外面雨还是很大,便独自留下在公事房里,想索性再办了几桩,一来省得明天要更多地积起来,二来也借此避雨,等它小一些再走。

这样地竟逗遛到六点钟,而早已止了。

走出外面,虽然已是满街灯火,但天色却转清朗了。

曳着伞,避着檐滴,缓步过去,从江西路走到四川路桥,竟走了差不多有半点钟光景。

邮政局的大钟已是六点二十五分了。

未走上桥,天色早已重又冥海下来,但我并没有介意,因为晓得是傍晚的时分了,刚走到桥头,急雨骤然从乌云中漏下来,潇潇的起着繁响。

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苏州河两岸行人的纷纷乱窜乱避,只觉得连自己心里也有些着急。

他们在着急些什么呢?他们也一定知道这降下来的是雨,对于他们没有生命上的危险。

但何以要这样急迫地躲避呢?说是为了恐怕衣裳给淋湿了,但我分明看见手中持着伞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脚步踉跄了。

我觉得至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纷乱。

但要是我不曾感觉到雨中闲行的滋味,我也是会得和这些人一样地急突地奔下桥去的。

何必这样的奔逃呢,前路也是在下着雨,张开我底伞来的时候,我这样漫想着。

不觉已走过了天潼路口。

大街上浩浩荡荡地降着雨,真是一个伟规,除了间或有几辆摩托车,连续地冲破了雨仍旧钻进了雨中地疾驰过去之外,电车和人力车全不看见。

我奇怪它们都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至于人,行走着的几乎是没有,但有店铺的檐下或蔽荫下是可以一团一团地看得见,有伞的和无伞的,有雨衣的和无雨衣的,全都聚集着,用嫌厌的眼望着这奈何不得的雨,我不懂他们这些雨具是为了怎样的天气而买的。

至于我,已经走近文监师路了。

我并没什么不舒服,我有一柄好的伞,脸上绝不曾给雨水淋湿,脚上虽然觉得有些潮扭扭,但这至多是回家后换一双袜子的事。

我且行且看着雨中的北四川路,觉得朦胧的颇有些诗意。

但这里所说的“觉得”,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具体的思绪,除了“我该得在这里转弯了”之外,心中一些也下意识着什么。

从人行路上走出去,探头看看街上有没有往来的车辆,刚想穿过去转入文监师路,但一辆先前并没有看见的电车已停在眼前,我止步了,依然退进到人行路上,在一支电杆边等候着这辆车底开出。

在车停的时候,其实我是可以安心地对穿过去的,但我并不曾这样做。

我在上海住得很久,我懂得走路的规则。

我为什么不在这个可以穿过去的时候走到对街去呢,我没知道。

我数着从头等车里下来的乘客。

为什么不数三等车里下来的呢?这里并没有故意的挑选,头等座的车底前部,下来的乘客刚在我面前。

所以我可以很看得清楚。

第一个,穿着红皮雨衣的俄罗斯人,第二个是中年的日本妇人,她急急地下了车,撑开了手里提着的东洋粗柄雨伞,缩着头鼠审似地绕过车前,转进文监师路去了。

我认识她,她是一家果子店的女店主。

第三,第四,是象宁波人似的我国商人,他们都穿着绿色的橡皮华式雨衣。

第五个下来的乘客,也即是末一个了,是一位姑娘。

她手里没有伞,身上也没有穿雨衣,好象是在雨停止了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市。

我猜想她一定是从很远的地方上车的,至少应当在卡德庆以上的几站里。

她走下车来,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的时候,我开始注意着她底美丽了。

美而有许多方面,容颜底姣好固然是一重要素,但风仪的温雅,肢体底停匀,甚至谈吐底不俗,至少是不意厌,这些也有着份儿,而这个雨中的少女,我事后觉得她是全适合这几端的。

她向路底两边看了一看,又走到转角上看着文监师路。

我晓得她是急于要招呼一辆人力车。

但我看,跟着地底眼光,大路上清寂地没一辆车子徘徊着,而雨还尽量地落下来。

她旋即回了转来,躲避在一家木器店底屋檐下,露着烦恼的眼色,并且挂着细谈的修眉。

我也便退进在屋檐下,虽则电车已开出,路上空空地,我照理可以穿过去了。

但我何以不即穿过去,走上归家的路呢?为了对于这少女有什么依恋么?并不,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

但这也决不是为了我家里有着等候我回去在灯下一同吃晚饭的妻,当时是连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立着望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雨,只为了这些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她旁边了

虽然在屋檐下,虽然没有粗重的格溜摘下来,但每一阵风会得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

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上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着扑面袭来的雨的话,但这个少女却身上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

薄薄的绸衣,黑色也没有效用了,两支手臂已被画出了它们底圆润。

她屡次旋转身去,倒立着,避免这轻薄的雨之侵袭地底前胸。

肩臂上受些雨水,让衣裳贴着了肉倒不打紧吗?我曾偶尔这样想。

天晴的时候,马路上多的是兜搭生意的人力车,但现在需要它们的时候,却反而没有了。

我想着人力车夫底不善于做生意,或许是因为需要的人太多了,供不应求,所以即使在这样繁盛的街上,也不见一辆车子底踪迹。

或许车夫也都在避雨呢,这样大的两,车夫不该进一避吗?对干人力车之有无,本来用不到关心的3d由的带回回味。

我并且还甚至觉用那些人力宝丰县何用的.捎回团团回赠车子走过来接应这生意呢,这里有一输纱丽。

回回益囊炎往而中等候着你们的任何一个。

围断出情,人力车终于没有踪迹。

天色真的晚了。

近狲对。

钱门前有几个短衣的男子已经等得不耐而冒着两,他们是排

的,踏着大步跑去了。

我看这位少女底长后已警

莹然,象是心中很着急了。

她痛化问的眼光正与

在她眼里。

我懂得我是正受着诧异,为什么你者

呢。

你有着伞,并且穿着皮鞋,等什么人么?而

呢?眼睛这样税利地看着我,不是没怀着好意么?项防打住着在我身上打量我的眼光移向着阳黑的天空的这个动匕我肯定地猜测地是在这样想着。

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底波荫的,我不懂何以卜史识不早就觉醒了我。

但现在它觉醒了我将使我做什么呢?我俯我底伞给她障住这样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陈,如果路不多,我可以送她到地底家。

如果路很多,又有S不成呢?我应当跨过这一前路,去表白我底好意吗?好意,她B有什么别方面的疑虑吗?或许她会得象刚才我所猜想着的那8解了我,她便会得拒绝了我。

难道她宁愿在这样不止的雨和参,在冷静的夕暮的街头,独自个立到很迟吗?不啊!而是不【会停的,已经这样连续不断地降下了……多久了,我也完全河时间底在这两水中间流过。

我取出时计来,七点三十四分。

时多了。

不至于老是这样地降下来吧,看,排水沟已经来不【泄,多量的水已经积聚在它上面,打着漩涡,挣扎木到流下l珐,不久怕会游上了人行路么?不会的,快不会有这样持久F,再停一会,她一定可以走了。

即使雨不就停止,人力车是【总能够来一辆的、她一定舍不管多大的代价坐了去的。

然则: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

为什么不?……

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

我还没有走。

雨没有住,车儿也没有影踪.她也依然焦灼地立着。

我有一个残忍的好奇心,如她这样的在一重困难中,我要看她终于如何处理自己。

看着她这样窘急,怜悯和旁观的心理在我身中各占了一半。

他又在惊异地看着我。

忽然,我觉得,何以刚才会不觉得呢,我奇怪,她好象在等待我拿我底伞贡献给她,并且送她回去,不,不一定是回去,只是到她所要到的地方去。

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荫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底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我脸红了,但并没有低下头去。

用羞赧来对付一个少女底注目,在结婚以后,我是不常有的。

这是自己也随即觉得可怪了。

我将用何种理由来譬解我底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要求报复,这样说或许是较言重了,但至少是要求着克服她的心在我身里急突地催促着。

终归是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底伞分一半荫蔽她。

——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

我有着伞。

我想说送她回府,但随即想到她未必是在回家的路上,所以结果是这样两用地说了。

当说着这些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已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的我底血脉之急流。

她凝视着我半微笑着。

这样好久。

她是在估量我这种举止底动机,上海是个坏地方,人与人都用了一种不信任的思想交际着!她也许是正在自己委决不下,雨真的在短时期内不会止么?人力车真的不会来一辆么?要不要借着他底伞姑且走起来呢?也许转一个弯就可以有人力车,也许就让他送到了。

那不妨事么?……不妨事。

遇见了认识人不会猜疑么?……但天太晚了,雨并不觉得小一些。

于是她对我点了点头,极轻微地。

--谢谢你,朱唇一启,她迸出柔软的苏州音。

转进靠西边的文监师路,在响着雨声的伞下,在一个少女底旁边,我开始诧异我底奇遇。

事情会得展开到这个现状吗?她是谁,在我身旁同走,并且让我用伞荫蔽着她,除了和我底妻之外,近几年来我并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回转头去,向后面斜着,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

隔着雨底姘朦,我看得见他们底可疑的脸色。

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着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着认识她的人吗?……再回看她,她正低下着头,拣着踏脚地走。

我底鼻子刚接近了她底鬓发,一陈香。

无论认识我们之中任何一个的人,看见了这样的我们的同行,会怎样想?……我将伞况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底眉额。

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来,不能看见我们底脸面。

这样的举动,她似乎很中意。

我起先是走在她右边,右手执着伞柄,为了要让她多得些前蔽,手臂便凌空了。

我开始觉得手臂酸痛,但并不以为是一种苦楚。

我侧眼看她,我恨那个伞柄,它遮隔了我底视线。

从侧面看,她并没有从正面看那样的美丽。

但我却从此得到了一个新的发现:她很象一个人。

谁?我搜寻着,我搜寻着,好象很记得,岂但,……几乎每日都在意中的,一个我认识的女子,象现在身旁并行着的这个一样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但何以现在百思不得了呢?……啊,是了,我奇怪为什么我竟会得想不起来,这是不可能的!我底初恋的那个少女,同学,邻居,她不是很象她吗?这样的从侧面看,我与她离别了好几年了,在我们相聚的最后一日,她还只有十四岁,……一年……二年……七年了呢。

我结婚了,我没有再看见她,想来长成得更美丽了……但我并不是没有看见她长大起来,当我脑中浮起她底印象来的时候,她并不还保留着十四岁的少女的姿态。

我不时在梦里,睡梦或白日梦,看见她在长大起来,我曾自己构成她是个美丽的二十岁年纪的少女。

她有好的声音和姿态,当偶然悲哀的时候,她在我底幻觉里会得是一个妇人,或甚至是一个年轻的母亲。

但她何以这样的象她呢?这个容态,还保留十四岁时候的余影,难道就是她自己么?她为什么不会到上海来呢?是她!天下有这样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么?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我应该问问她了。

——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

确然是她,罕有的机会啊!她几时到上海来的呢?她底家搬到上海来了吗?还是,哎,我怕,她嫁到上海来了呢?她一定已经忘记我了,否则她不会允许我送她走。

……也许我底容貌有了改变,她不能再认识我,年数确是很久了。

……但她知道我已经结婚吗?要是没有知道,而现在她认识了我,怎么办呢?我应当告诉她吗?如果这样是需要的,我将怎么措辞呢?……

我偶然向道旁一望,有一个女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

用着忧郁的眼光,看着我,或者也许是看着她。

我忽然好象发现这是我底妻,她为什么在这里?我奇怪。

我们走在什么地方了。

我留心看。

小菜场。

她恐怕快要到了。

我应当不失了这个机会。

我要晓得她更多一些,但要不要使我们继续已断的友谊呢,是的,至少也得是友谊?还是仍旧这样地让我在她底意识里只不过是一个不相识的帮助女子的善意的人呢?我开始踌躇了。

我应当怎样做才是最适当的。

我似乎还应该知道她正要到那里去。

她未必是归家去吧。

家——要是父母底家倒也不妨事的,我可以进去,如象幼小的时候一样。

但如果是她自己底家呢?我为什么不问她结婚了不曾呢……或许,连自己底家也不是,而是她底爱人底家呢,我看见一个文雅的青年绅士。

我开始后侮了,为什么今天这样高兴,剩下妻在家里焦灼地等候着我,而来管人家的闲事呢。

北四川路上。

终于会有人力车往来的?即使我不这样地用我底伞伴送她,她也一定早已能雇到车子了。

要不是自己觉得不便说出口,我是已经会得剩了她在雨中反身走了。

还是再考验一次罢。

--小姐贵姓?

--刘。

刘吗?一定是假的。

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

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便是友谊也不想继续了。

女人!……她为什么改了姓呢?……也许这是她丈夫底姓?刘……刘什么?

这些思想底独白,并不占有了我多少时候。

它们是很迅速地翻舞过我心里,就在与这个好象有魅力的少女同行过一条马路的几分钟之内。

我底眼不常离开她,雨到这时已在小下来也没有觉得。

眼前好象来来往往的人在多起来了,人力车也恍惚看见了几辆。

她为什么不雇车呢?或许快要到达她底目的地了。

她会不会因为心里已认识了我,不敢厮认,所以故意延滞着和我同走么?

一阵微风,将她底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

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

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日本画伯铃木春情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

提着灯笼,遮着被斜风细雨所撕破的伞,在夜的神社之前走着,衣裳和灯笼都给风吹卷着,侧转脸儿来避着风雨底威势,这是颇有些洒脱的感觉的。

现在我留心到这方面了,她也有些这样的丰度。

至于我自己,在旁人眼光里,或许成为她底丈夫或情人了,我很有些得意着这种自譬的假饰。

是的,当我觉得她确是幼小时候初恋着的女伴的时候,我是如象真有这回事似地享受着这样的假饰。

而从她鬓边颊上被潮润的风吹来的粉香,我也闻嗅得出是和我妻所有的香味一样的。

……我旋即想到古人有“担簦亲送绮罗人”那么一句诗,是很适合于今日的我底奇遇的。

铃木画伯底名画又一度浮现上来了。

但铃木底所面的美人并不和她有一些相象,倒是我妻店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底嘴唇有些仿佛的。

我再试一试时於她底凝视,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所误会着的初恋的女伴了。

他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少女。

眉额,鼻子,倾骨,即使说是有年岁底改换,也绝对地找不出一些踪迹来。

而我尤其嫌厌着她底嘴唇,侧着过去,似乎太厚一些了。

我忽然觉得很舒适,呼吸也更通畅了。

我若有意若无意地替她撑着伞,徐徐觉得手臂太酸痛之外,没什么感觉。

在身旁由我伴送着的这个不相识的少女的形态,好似已经从我底心的樊笼中被释放了出去。

我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做的雨声。

——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经停了。

她在我耳朵边这样地嘤响。

我蓦然惊觉,收拢了手中的伞。

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底脸,显着橙子的颜色。

她快要到了吗?可是她不愿意我伴她到目的地,所以趁此雨已停住的时候要辞别我吗?我能不能设法看一看她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罢。

——不敢当呀,我一个人可以走了,不必送罢。

时光已是很晏了,真对不起得很呢。

看来是不愿我送的了。

但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使怎么了呢?……我怼着不情的天气,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是的,只要再半小时就够了。

一瞬间,我从她的对於我的凝视——那是为了要等候我底答话——中看出一种特殊的端庄,我觉得凛然,象雨中的风吹上我底肩膀。

我想回答,但她已不再等候我。

——谢谢你,请回转罢,再会。

……

她微微地侧面向我说着,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

我站在中路,看她底后形,旋即消失在黄昏里。

我呆立着,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在车上的我,好象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

我似乎有一桩事情没有做完成,我心里有着一种牵挂。

但这并不曾清晰地意识着。

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是随即会自己失笑这是无意识的。

并没有雨降下来,完全地暗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

下了车,我叩门。

--谁?

这是我在伞底下伴送着走的少女底声音!奇怪,她何以又会在我家里?门开了。

堂中灯火通明,背着灯光立在开着一半的大门边的,例并不是那个少女。

朦胧里,我认出她是那个倚在柜台上用嫉妒的眼光看着我和那个同行的少女的女子。

我惝贶地走进门。

在灯下,我很奇怪,为什么从我妻底脸色上再也找不出那个女子底幻影来。

妻问我何故归家这样的迟,我说遇到了朋友,在沙利文吃了些小点,因为等雨停止,所以坐得久了。

为了要证实我这谎话,夜饭吃得很少。

拓展资料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自1926年创作《春灯》、《周夫人》。

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蛰存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2018年5月14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名单,施蛰存当选。

❸ 梅雨之夕中的男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梅雨之夕》是一支清新疏淡的白日梦。讲述的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饱含浪漫古典情怀的中年绅士和一个温婉少女在雨中的偶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地流淌、浸淫,意识自由无阻的随心而动。《梅雨之夕》可以说是一篇心理小说,一篇意识流小说。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这三者在文中大量跳跃出现。
主人公是一个传统文明的绅士,在他的意识层面呈现出的是温文尔雅、谦和得体、节制爱家,但他潜意识和无意识里却汹涌着强烈的欲望,时不时冒头出现在意识层面当中来。
一开始讲他对于梅雨异于常人的情怀。对于人人厌恶,“纷纷乱窜躲避”的梅雨,他却欣赏得很有兴致。“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虽然拖泥带水,也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而且即使常常被摩托车轮溅得一身泥泞,他也偏执地坚持,连稍稍改(比如买雨衣)都只留着“希望”,久久不付诸行动。这些,其实是对潜藏欲望,对痛苦无聊生活一种近乎自虐的情感转移;是对压抑不住的病态的纾解。
至于之后,偶遇一个没有带伞的少女,“容颜娇好”“风仪温雅”、“肢体停匀”、“谈吐不惹人厌”。我不确定自己的感觉,但觉得这个女孩也许不如这些辞藻描绘的那么完美清雅,应该只是一个在雨幕中曚昽的轮廓,是作者在潜意识里不自觉的按照审美理想美化出来的梦影,以为自己单调的工作和枯燥无波的生活增加一抹迥乎不同的鲜丽颜色,慰藉自己的灵魂。也在是这样一个细雨氤氲的黄昏,以此的契机展开平素被压抑的心理。
“但我何以不即穿过去”“为了对于这少女有什么依恋吗?”主人公处在混沌冥思的幻境中,在模糊的潜意识状态。他的话语也是前后混乱而矛盾的:他既否定“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又一面自我肯定着“连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我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她旁边了”这是“超我”和“本我”的不断斗争,是潜在追求美好、丰富、自由生活和自身受到的道德约束的冲撞。在朦胧梦幻的雨天,本性在这一瞬间战胜了理智。
无论精神上的渴望多么强烈,但道德的禁忌总会时不时地将他拉回现实。所以他一再摇摆,不停地想,努力合理化内心的欲念。“我觉得,何以刚才不觉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伞贡献给她······她的眼光在这样对我说”于是经过自己乔装打扮过的接近少女的欲,安全通过意识的审核,付诸行动“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荫蔽她”,顺理成章地送女子一程。
在护送的过程中,他内心灵深处埋藏已久的美好恋人(初恋)的印记,在遇到这样的“好机会”后又膨胀鲜活起来。“她很像一个人······我初恋的那个少女、同学······我不时在梦里,睡梦或白日梦······”“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 她为什么改了姓呢?……也许这是她丈夫的姓?刘……刘什么?”他固执地将眼前的和梦里的经过意愿美化的幻影联系起来。这样,莫名其妙将两个人毫无理由的等同,可见机械的社会对人造成巨大的压抑和僵化病态。
还有他思绪中不停闪现的,“我回转头去,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我看见他们(店员)可疑的脸色”心虚,看到寻常的路人店员都觉得在监视,指摘着他。甚至把一个女店员“忽然好像”认作是“我的妻”。妻每日都得见,于他是最熟悉,却用这样模棱两可的比拟,还认错,非精神高度紧张心虚不可能达到。作者的思绪高度紧绷,久久徘徊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心理被理想和现实拼命拉扯,呈现出这样一种蠢蠢欲动又强力压制的复杂状态。
心理学上有一条原理这样说:当人的本质欲望所受的压抑超出人既定的承受力,人就可能走向心理的怪异,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而他的道德是建立在所谓“灭人欲”的基础上,不服从,被社会孤立,沦为“异类”;服从,不可避免造成心理的畸变。服从与否,这是可悲而注定疯狂的选择题。
这一次的邂逅与护送,只能是主人公一厢情愿的白日梦。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样,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走来又走远,一切又回到现实的轨道。

❹ 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的赏析

婉转的心曲 淡雅的心画

——《梅雨之夕》赏析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 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说一样 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识,但与《鸠 摩罗什》、《石秀》等小说相比较,《梅雨之 夕》显得文笔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 正是这种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 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 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 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 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读者 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 心世界。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 少女萍水相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

首先是怦然心动。

傍晚的上海街头,梅雨蒙蒙,灯光溶 溶,下班后的“我”虽然手中有伞却并不急 着回家,而是揣着慵懒的情怀有意无意地观 望黄昏的街景。这时,“一位姑娘”映入了 “我”的眼帘,——“我”看到她从电车的 “头等车”里走下来,发现她没有带任何雨具。

梅雨“淙淙地”下着,没有雨具的她只 好跑到木器店的房檐下躲雨。“我开始注意 她底美丽了”。青年女性的美包括“许多方 面”,如容颜姣好、风仪温雅、肢体停匀等, “我”觉得面前这位少女“是全适合这几端 的”。她急于寻找人力车坐车回家,“孤寂地 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 雨”,“露着烦恼的眼色”,而“我”却暗喜 梅雨的淙淙,——是梅雨为“我”提供了欣 赏美的机会。当然,“我”想到了在家等 “我”回家“一同吃饭的妻”,但这仅仅是 “一闪念”而已。“我”开始为自己晚回家寻 找借口。主人公找出两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首先,“我”对这少女没有什么“依恋的意 识”,“我”仅仅是把她当作“一个美丽的对 象”来欣赏;其次,她在“一重困难之中”, 作为男人的我不能弃之不顾。于是“我”不 仅心安理得地留了下来,而且还“不自觉地 移动了脚步站在她身边了”。

接着,“我”跃跃欲试。

雨继续下,“我”发现斜雨已打湿了女 子的绸衣,薄薄的黑色绸衣已失去了遮盖的 “效用”,“轻薄的雨”已画出了女子的臂膀 的圆润。马路上仍然看不到人力车的踪影,甚至连行人也没有一个,而雨还在下个不 停,晚风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 想到了自己手中的伞,渴望能做古代骁勇的 武士用盾牌遮挡流矢一样挡住飞来的雨箭, 用自己的伞护住这位可爱的姑娘。“我”关 切地注视着女子,希望她能觉察到“我”的 好意,并主动上前来寻求保护。然而,他看 到的是少女警惕的目光;他担心女子怀疑他 “没怀着好意”,因而只好自尊地移开了自己 的目光,打消心底刚刚萌发的的艳念。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雨还没有住。也许 少女失去继续等待的耐心,也许是她发现身 边的异性对她并无歹意,少女把求助的目光 投向“我”。“我”正以“怜悯的旁观的心 理”观注着女子,少女主动投来目光使 “我”的脸红了。“用羞赧来对付一个少女底 注目,在结婚以后,我是不常有的”,“我将 由何种理由来譬解我底脸红呢”?——也许 答案只有一个:一种被婚外异性理解和初步 接受后的欣喜与激动。“我”读懂了她的目 光所传递的信息,于是就大着胆子靠近了少 女,“将我底伞分一半荫蔽她”。“我”的尝 试终于取得了成功。

随后,男子开始想人非非。

如愿以偿的“我”十分激动,感到幸 福,血流在周身奔涌,“我”开始诧异我的 奇遇”;因为“近几年……除了和我底妻之 外”,“我”从没与其他异性并肩步行。然 而,在欣喜之际,“我”又有所顾忌:“我 们”的熟人“看见了这样的我们的同行,会 怎样想”?于是,“我”把伞压得很低,“人 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来”是“不能看见我们 底脸面”的。

她的发香使“我”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欢 愉之中。“我”偷偷地“侧眼看她”,突然 “得到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她就是“我底 初恋的那个少女,同学,邻居”!——那时 她才十四岁,分别七年……她一定是搬到上 海来了。然而,他尚未理清这一惊喜,又由 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岁了,一定已成为他 人之妻,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进而,又变得忧心忡忡:我也结了婚,如果她认出了我,问我是否结了婚,我该怎样回答呢?

将路过的陌生女子认作是自己的初恋情 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由情感急剧波动所致的 情感错位,而这种情感错位又使“我”陷入 了情感危机。

就在这时,“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 发现妻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用忧郁 的眼光”看着“我”和她。妻子在跟踪他 吗?——疑心生暗鬼。

男子的心灵历程的最后一段是恋恋不舍、怅然若失。

“我”还在想入非非:一阵风吹来,眯 起眼的少女更加“娇媚”,我觉得她很像名 画《夜雨宫诣美人图》中的日本女郎;同这 样娇美的女郎共伞而行真是一种幸福,“在 旁人的眼光里”,“我……或许成为她底丈夫 或情人了”!就在这时,“我”耳边传来“这 样的嘤响”:不必送了,雨已经停了。“我蓦 然惊觉”,十分懊恼地收拢雨伞,“怨怼”老 天爷“不再下半个小时的雨”。“我”不甘心 于这场令人痴醉的艳遇就此了结,因而委婉 地提出了继续陪伴的请求:“假使没有妨碍, 让我送到了罢”;“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便怎么 了呢?”但是,“我”不仅听到了少女外柔内 刚绵里藏针的谢绝,而且还看到了她脸上的 “特殊的端庄”,一种包含着少女们所特有的 矜持、自尊和提防的端庄。于是,“我”只 好知趣地告别。

姑娘“消失在黄昏里”,“我”带着无尽的遗憾、惆怅似梦似醒地上了人力车;恍恍惚惚,“我”总觉得“有一桩事没有做完 成”,“心里有着一种牵挂”。夜空中已出现 了星星,但“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 来。来到自家门前,“我”依然迷迷糊糊; 叩门,屋内的人询问“谁”,——这询问声 竟是那少女的声音!走进家门,灯下的妻子 又变成了刚才那位在店铺里用忧郁的眼神看 着“我”的女子,直到妻子问“我”为何回 家这样迟,“我”的神态才彻底清醒。“我” 骗妻子说自己与朋友在途中吃过“小点”, ——“为了证实我的谎言,夜饭吃得很少”。

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想入非非 ——恋恋不舍、怅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实 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 程。这种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

众所周知,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 表作家,同这个三十年代初兴起的流派的其 他作家一样,他的心理分析小说也深受弗洛 伊德的性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说是关于人格结构及其内部冲突 的学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即本能论、 人格结构论和心理解剖学说。本体能认为, 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或性能量)转换 而来的心理能的发泄与反发泄;一切用于人 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体结构论是关 于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转移的理论。这一理 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储存本能 的地方,是各种本能的驱动之源)、“自我” (是协调本能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平衡机 能)、“超我”(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 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它把本能力量转移 到实现理想、创造等方面上来)。心理解剖 学说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 前意识、潜意识;其中,潜意识与本能密切 相关,其中蕴藏有被压制的本能及与性相关 的情感。

《梅雨之夕》的心理分析立足于弗氏的 精神分析理论。作品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潜意 识,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 与“自我”的冲突。在“怦然心动”阶段, 作者的文笔初步触及人物的潜意识。“我” 为婚外的异性所动,并把她当作“美的对 象”,主人公的这一心理活动并不排除“本 能”的暗中促动;而在欣赏异性时;“我” 自我辩白对异性绝对没有“依恋的意识”, 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翘首以待的妻子,还 寻找晚回家的借口,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则又 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处的“自我”与“本 我”的交涉:“我”要发泄本能,“本我”要 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则既对“本 我”进行规范和抑制,又掩饰“本我”的越 轨冲动。

在跃跃欲试阶段,作品虽然主要写主人 公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和展示显意识层面的 心理活动,但“我”企图接近少女和保护少 女的动机无疑是受本能推动的。试想,如果 面对的是一位男性,或者是一位老太太, “我”会耗费这么多心机吗?

在“我”想入非非时,作者有意刻画了 “我”的深沉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深处的“本 我”与“自我”的斗争。“我”隔着伞柄偷 看少女时,少女突然幻化成“我”昔日的恋 人;从表面上看,“我”的幻觉是由联想或 情感错位所致,但实际上是人物的意识活动 由意识、前意识而进入了潜意识。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无意识内有被压制的观念与情 感,尤其是儿童的性发育过程的创伤性经 验;由于种种原由,人们一般不愿或不能回 忆这些观念和经验,但在意识或心理“监 察”机制松懈时,这些被压制在潜意识里的东西就会冒出来,人们就会回忆起这些比 较“阴暗”的东西。——由于羞耻感和顾虑 道德谴责等因素的作用,也许“我”在婚后 一直不愿触及自己的初恋,但突然的艳遇所 致的兴奋与激动干扰了“我”意识中的“监 察”机制,因而沉睡在潜意识中的对初恋情 人的迷恋就苏醒了,无意识的非理性因素使 “我”一时误认为面前的少女就是昔日的情 人。担心遇到熟人而把伞压低和突然在道旁 的商店里看到了妻子“忧郁的眼光”,这些 行为和心理活动实际上展示了主人公的意识 或人格深处的“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要主人公抓住机 会尽情享受与少女相处的甜蜜与快乐,但 “我”是有妇之夫,作为一个“绅士”,“我” 不由自主地想到妻子的责怪、担心社会的谴 责,甚至当即受到了良心的责备,于是,在 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汇之际,在理性与非理性 的较量之中,“我”的顾虑与内疚就外化为 妻子的忧虑,并且被投射到路旁店铺中的另 一女子身上。这种“本我”与“自我”的冲 突是极其真实的。它如实地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理矛盾:对自我声誉和对已有的家庭的维 护,对婚外异性的向往。

在怅然若失阶段,主人公更是频繁地往 返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意识,是一种注意 的感官,通过注意的活动,人们能够感知外 界的现实环境和各种刺激,而潜意识则是 一种非理性的不为人感知的心理现象。与少 女恋恋不舍地分手后,由意识统摄的各种感 官先后告诉“我”:雨住天晴,房内的答话 人是妻子,门前站着的是妻子等等,但蛰伏 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却仍存非份之想,还在追 寻那已不再存在的快乐——主人公觉得“有 一桩事还没做完成”,“心理还有一种牵挂”; 而潜意识的非理性因素则使“我”先后产生 一系列幻觉:误以为少女还在身旁,错把妻 子的答应听成少女的“嘤响”,又将灯下的 妻子看作店铺里注视“我们”同行的女子。

勿庸赘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处就 在于周密、细致入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尤 其是对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觉的展示。然 而,这种描写与展示的成功又与作者对性心 理描写的分寸感的得体把握和全篇的文笔舒 展雅致密切相关。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 心理分析理论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我 们感觉到作者同时又接受了东方古老的儒家 伦理道德的规范:男子邂逅情女,虽然艳心 荡漾,但其言行皆“发乎情,止乎礼”,他 始终恪守着“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 道;写男性的艳遇,展示人性的隐秘,作者 不仅剔除了俗艳的字眼,回避了露骨的场 面,而且还点缀了富有诗意的意境,溶入儒 雅的情怀,这一切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清丽 素雅与含蓄蕴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 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令人久读不厌,其奥秘就在于作者描绘了一副清丽淡雅的心画,演奏了一首婉转细腻的心曲。

热点内容
小说长生两千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18 07:17:01 浏览:30
主角有混沌青莲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8-18 07:12:08 浏览:414
小说病弱长公主txt免费下载 发布:2025-08-18 07:08:00 浏览:275
农村小助理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18 07:00:10 浏览:549
公司经典小说 发布:2025-08-18 06:36:30 浏览:678
女主是女总裁男主是明星的小说 发布:2025-08-18 06:34:50 浏览:390
网络小说自然经 发布:2025-08-18 06:07:18 浏览:588
都市之女神契约我了小说 发布:2025-08-18 05:49:31 浏览:148
女主重生现代小说复仇 发布:2025-08-18 05:37:57 浏览:458
一本重生日本的小说修真的 发布:2025-08-18 05:37:57 浏览: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