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开篇词
1. 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开头
就如你无法评出世界上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你也很难说出哪个开头是最好的开头。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这样开始的。
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开头如下:
这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开头。
这令人惊艳的开头,出自狄更斯的《双城记》。
以上的小说开头,都令人难忘。但如果只可以投一票,许荣哲老师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投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我虽没有读万卷书,但《百年孤独》的开头,无疑也是我读过最好的小说开头。你可能没有看过完整的《百年孤独》,但你一定也知道那经典的开头。
这个开头,创造了英语语法中一个全新的时态:过去将来完成时。
许荣哲老师分析,小说的第一个单词“许多年后”,让读者一跃跳进小说的时空,而且是小说里的未来,奥雷连诺上校正要被枪决的时间。而在那个生死关头,他想起了遥远的找冰块的下午。因“想起”二字,读者又急急地往回奔跑,越过小说的当下,继续往前奔跑,来到小说的过去。加西亚·马尔克斯高超的技巧,仿佛将时间赋予了魔法,一出场就令人目眩神迷, 让读者在未来与过去之间进行速跑 。很多人争相模仿这一经典开头,如“多少年后,某某如何时,他会想起多少年前,这样一段事。”
但这只是表面的模仿。这句话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奥雷连诺上校生命中的两件事,面对行刑枪队和找冰块,对他的人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简洁的开头便诠释了这一重要的命题。奥雷连诺上校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带他和哥哥去参观吉普赛人的帐篷,面对冒着白烟,巨大而透明的冰块,哥哥退缩了,但奥雷连诺迎向前,摸了摸说:“好烫。” 这件事说明了他的性格,也预示了他的一生。面对行刑队即是他的命运。
许荣哲老师从内外两方面,详细分析了这段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开头。
我也照着模仿了一个我即将动笔的小说开头。除了模仿“过去将来完成时”这一时间上的技巧,我也认真地思考了内容层面。
相信你们会立刻明白我的意图,它是那么浅显地表露了出来。即伍尔夫所说的:“作为一个女作家,写作至少需要两样东西: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一年500英镑的收入。”
2. 经典小说神来之笔般的开头
一部伟大的小说,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开头。从第一句就开始抓住读者的心。小说的开头是读者推开新世界大门看到的第一眼。而能不能读下去,也取决于能不能吸引读者多看它一眼。
作家在写小说的时候,对开头更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因为开头是小说的基调,也是读者的引路人…
开头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我们先感受一下经典的小说开头是怎样的。
1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开头
这个开头读起来没有想象中的神乎其神,但值得仔细琢磨的就是开头的两个字,即代词:我们。
“我们”可以是主人公视角的我们,可以是带上读者视角的我们。
通常小说叙事视角以第一人称(VR视角),或第三人称(上帝视角),而“我们”就有了新的可能,可以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看过美剧《纸牌屋》,应该对里面的弗兰克时不时会对着镜头说话印象深刻。当他对镜头说话是,故事和观众融在了一起。
例如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头:
2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开头
译版本1 :
译版本2:
我读版本1总感觉有些绕。感觉需要在时间坐标来回跳动,再加上开头这句话巨长的音译名字,读起来实在别扭。
但是看到版本2就感觉很顺畅,从语序上,人物名称上都做了友好阅读处理。
英文英文里长难句在翻译成中文时,有的会翻译的比较别扭,感觉不像正常人说话,这时候不防看看原文,或找找更贴切的翻译版本。
英文原文:
百年孤独的开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概念和三重悬念。一句话为大家铺开了一种时空交融错乱,连绵不断的感觉。
这开创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典型的倒叙结构。
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让人不得不读下去。主人公开篇就面临死刑,是什么导致他必须面对死亡?父亲带主人公去见识冰块,冰块是否有什么象征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和疑惑,读者就慢慢往后看,往后猜。马尔克斯的这一写法引起无数作家的模仿,在中国,莫言、余华、陈忠实等作家的写法,或多或少都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
举几个例子。
3 狄更斯《双城记》开头
这个开头像是一个反义词舞会,一对对反义词,配合气势磅礴的排比修辞,跳出了奇妙的内涵。
这种对立词义放在一起,非但没有相互抵消,反而彼此增加了一种哲学般的光晕。这或许就是悖论的魔力。
狄更斯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以及不同人对社会的看法,也为人类写出了他们所有时代的注解。
4 罗贯中 《三国演义》开头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开篇只用12个字就打开了格局。
自盘古开天劈天以来,三皇五帝,五霸七雄……,周而复始,轮回不止,都未逃过这十二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