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中的经典语
A. 用动作神态写一句思念家人的话
《家书》
王培静/文
牵挂是一根线,思念是一张网。
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我才十七岁,刚下学。跟援藏队去西西格里修公路。和我住同屋的有个老乡大叔叫马大山,背地里我们都喊他马大哈。西西格里一年四季里最不缺的是风沙,最少见的是绿色和女人。白天还好,大家垒石头、填土,忙着干活。到了夜里,听着蒙古包外呼呼的风声,偶尔传来几声瘆人的狼嗥。
那时通讯还不发达,就是发达了,电话也扯不到荒山野岭去。
所以家信就成了我们筑路工人盼望得到和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虽然书信有时要在路上走两个月,但那薄薄的纸片传递的却是父子情、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
马大叔不会写信,每每看见别人收到信后的喜悦表情,他总是躲到一边去吸烟。出来有多半年了,那几天看他心事重重的样子,我也不知他怎么了。这一段他对我特别的好,干活时尽量让我干轻点的,吃饭时好几次把菜拨给了我一些。
那一天晚上,他终于艰难地说出了心事。
“小不点,大叔求你点事。大叔没文化,大叔老早就买好了笔、纸和信封。大叔求你给家写封信,问问娃子上学怎么样,家里没事吧?”“咳,就这点事,你怎么不早说。我帮你写,现在就写,明天就寄走。想婶子了吧?”我知道老马为什么这段对我这么好了。
老马的信寄出后,他又还原成了原来的老马。干活从不惜力气,脸上也偶尔露出笑容。
过了一个月,又过了一个月。老马的信还没来,那天我主动提出,又帮老马写了封信。
过了些日子,又过了些日子。老马家里终于回信了。那天下午正干着活,文书到工地上分发了来信。拿到信,老马激动的把信封看了又看,用手摩擦着,随后小心的放进衣兜里。有人喊:“老马,给大家念念。”老马只是脸红了红,并没把信拿出来。
没过一会,我去厕所,老马也来了。在厕所外边,他喊我:“小不点,你给我念念。”我接过信封,看笔迹肯定是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的。撕开后,我掏出一页纸,他把信封拿过去,又用手去掏。内文和信封不是一种笔迹。内文象一年级小学生的字体。我认真看完内容,说:“不念了吧。”他紧张的凑上来:“怎么了,怎么了,信上写的什么。快给我念念,大叔求你了。”
信上只歪歪扭扭写了几个字:
大山:
娃很好,我想和你睡觉。
娃他妈
我念完,老马还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见我把信递给他,忙问:完了?我答:“完了,就这些。你媳妇会写信?这信封和内容不是一个人写的。”“她不会写信,她没上过学。”
后来那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把老马的信当笑话讲了,许多人见老马的面就开玩笑:我想和你睡觉。
没多久,我被爷爷病重的电报召回了家,往后再无缘见到老马。
再后来,我想老马的媳妇一定是一天或几天向儿子学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慢慢描下来的那封信。那是一个山里女人对在数千里之外自己男人的一份思念。
二十年后,让我在这儿对老马及老马大婶道一声:对不起了。
Letters
Wang Peijing
Heart is an invisible thread that links us to our dear ones no matter where we are in the world.
This story took place over 20 years ago. At the time I was 17 years and had just graated from high school. I joined a Tibet volunteers team and was working on a highway project in Xixigeli. One of my roommates was a middle-aged rustic folk called Big Mount Ma. Behind his back, though, everybody called him Big Monk Ma. Here in Xixigeli sandstorms rage on almost year round, and here in Xixigeli women and green are rarely seen. It wasn’t that bad ring the day while we were busy laying stones and filling in earth. It became hard on us, however, when we lay in bed at night listening to the wind buzzing outside the Mongolian tents and wolves howling heart-piercingly.
At that tim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as not as advanced. Even if it were, no telephone service could be established in such vast, wild desert.
Therefore, letters were the only way by which we could be linked with folks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Although it would sometimes take more than two months for a letter to reach, that sheet of paper carried with it the feelings between father and son, mo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 and between brothers.
Big Monk Ma was illiterate. Every time when he saw others’ faces lit up with joy upon receiving letters, he would sit yards away and puff away on his pipe. About half a year later, Big Monk Ma had a rather thoughtful, worried look on his face for days. I wondered why. Moreover, he was especially kind to me.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he would always let me do light work and ring mealtime he would generously give me a portion of his vegetables and meat.
Then, one evening, he told me what had been on his mind.
“Young man,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I am illiterate, you know. I bought paper, pen, and envelope long time ago but don’t know how. Could you write me a letter home? Just want to know how my kid is doing at school, how are things at home?”
“Certainly,” I said. “Why didn’t you ask me earlier? No big trouble at all. Okay, let me do it now, so that it’ll catch the mail tomorrow. Homesick, wife-sick, right?” Now I knew why he had been so kind to me recently.
Once the letter was on its way, Big Monk Ma became his old self again, working tirelessly, a smile on his face occasionally.
A month passed. Another month passed. Still no letters came for Big Monk Ma. So I offered to write another letter for him.
被收入英译巨著《新编中国小小说选集》三部曲
序言中说:这部选集收入一篇叫《家书》的作品,作者王培静的叙述以哲理性语句展开:“牵挂是一根线,思念是一张网。” 这引人入胜的开头句立即吸引住读者,将其带进故事中来。《家书》从一位青少年的角度讲述他跟援藏队去西西格里修公路,期间认识一位叫马大山的大叔(背后都叫他马大哈)的工友,并与他一起干活的经过。马大山不识字,求年轻人帮他写信给妻子。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也一步一步地卷入这位文盲大叔和他的家庭生活之中。
作家孔鸣先生评论:
“娃很好,我想和你睡觉。”
这是怎样的一封家书啊?内容只有9个字!这9个字,道尽了一个留守女人的思念、煎熬……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什么是经典?这就是经典!
可以这么说,这是我读到的除了《陈小手》之外最好的小小说。当代中国写小小说的作家多矣,有谁写出一篇经典之作来?《家书》有汪曾祺的散文+小说的跨文体笔法,又有鲁迅的影子,或者干脆把鲁迅笔下的人物嫁接过来,喊出了最为真实的爱情告白:“我想和你睡觉!”
不同的是,阿Q用嘴说出来后,头上挨了竹杠,因为他不仅冒犯了赵家的门庭,更是亵渎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阿Q是荷尔蒙冲动鬼使神差使然;而老马的媳妇,则用心跟孩子一天学一个字,最后写出了对丈夫的思念……
我想和你睡觉!
不要笑,笑过之后,心里特别酸楚……
凌鼎年先生评论:
有一篇题为《家书》的作品就让我读后久久难忘。这是一封家属给在外修铁路的丈夫写的信,整封信,其实就九个字“娃很好,我想和你睡觉”。加上收信人名字与写信人名字,也就14个字。为什么只有这几个字。显然,大名马大山的这位常年在青藏高原西西格里修公路的建筑者的老婆是乡下大姑娘,没有文化,认不得几个字。信是一个字一个字问三年级的儿子写的,她把对自己男人全部的思念,化作了这九个字,字字是爱,真实到不能再真实。她不懂浪漫,也不会罗曼蒂克,只会实话实说。如果她在信里说:“你好好为国家修路,争取立功,我等你喜报。不要挂念俺娘俩”——读者可以对比一下,到底哪个真实,哪个能打动你。
也许有人会说:俗。格调不高。——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总而言之,《家书》比那些曲曲折折、虚构生造、花里胡哨的故事感人一百倍,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作家侯德云评论:
《家书》写得好。好在经过耐心细致的铺垫以后,有一种东西突然灵活起来,一个猛子扎下去,直接抵达人性的河床。老马求人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回信却迟迟不来。文中暗示,老马的妻子是个文盲,为了给老马回一封亲笔信,不得不跟儿子学写字。经过漫长的等待,回信终于来了,却只有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娃很好,我想和你睡觉。”这是一个乡村女人对丈夫的最有力度的思念!这也是我所看到的小小说中对情感的最有力度的表达!小小说的整体创作风格已渐渐滑入了阴柔,很需要阳刚之气来调剂。(发文艺报)
作家江东璞玉评论:
看完这篇小小说,我就记住这么一句“娃很好,我想和你睡觉。”相信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在读到这句话时,先是偷偷一笑,随后就是深深的叹息和感动。这是二十几年前的故事。民工马大山(我们背后称他马大哈)在西藏西西格里修公路。因为通讯的不发达,也因为西藏的闭塞,马大哈(包括所有援藏人员)和外界亲人的联系就是书信了。马大哈收到的一封信,信皮是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的,内容是没上过学的妻子写的。正是这个没上过学的妻子写的短短的、包括标点符号在内10个字的、俗气的甚至黄色的信,让我们(所有读者)感到震撼和感动。在祖国的大地上,有多少这样远离家乡的建设者啊!有多少这样忍受寂寞、支持亲人建设祖国的人民啊?
马大哈的妻子这个未出镜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四十年前,我还是蒙昧儿童时,我大妈的女婿在青海格尔木当兵。他每次的来信,初识几个字的我都要挤过去看。而我的堂姐就是一个没有上过学,在村上办的扫盲班学了几个字的女子。我同样看见了她趴在凳子上、风箱上给姐夫写的信。铅笔头、撕下来的作业本纸、歪歪扭扭的字、简简单单的话……
《家书》是一篇根植于生活土壤的小小说。
作家焦庆福评论:
浅谈王培静老师的《家书》
忽视阅读,就等于忽视前人和同行的经验。我写作中的每一个转折,都得益于阅读的指导。读王培静老师的《家书》,应该是几年前。记得刚读到时,我的心的确为之一震。 时下的小小说,在情节和选材上有了不少创新。然而,不少作品虽然曲折离奇、惊心动魄,却让人觉得人物远离现实,缺乏应有的真实和厚重。而《家书》则不同,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老马是个普通的农民,甚至还不认识字,可是他也像其他人一样,思念家人,渴望一封家书。老马等家书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让人感到一点点焦灼。家书终于来了,内容让我觉得可笑,让大家伙都觉得可笑。而老马和他媳妇的形象却立起来了。再普通不过的素材,经过王老师的雕琢,成了一个让人爱不释手的珍品。 《家书》的语言更有独到之处。“马大叔不会写信,每每看见别人收到信后的喜悦表情,他总是躲到一边去吸烟。……这一段他对我特别的好,干活时尽量让我干轻点的,吃饭时好几次把菜拨给了我一些。那一天晚上,他终于艰难地说出了心事。”这是一个诚实、淳朴的又被思念折磨着的老马。“老马的信寄出后,他又还原成了原来的老马。干活从不惜力气,脸上也偶尔露出笑容。”这是一个忠厚、吃苦耐劳的老马。“拿到信,老马激动的把信封看了又看,用手摩擦着,随后小心的放进衣兜里。……老马只是脸红了红,并没把信拿出来。……他紧张的凑上来:‘怎么了,怎么了,信上写的什么。快给我念念,大叔求你了。’”这是一个天真、单纯的老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各种描写手法的恰当运用,使老马的形象具有了典型性的特点。而老马媳妇的出场,则完全是靠语言描写,她一出场便抢了个头彩:“娃很好,我想和你睡觉。娃他妈”。多么经典的语言。
作家王培静近照
王培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小小说沙龙会长。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金麻雀奖、中国微型小说四届一等奖。作品近百次在军内外获奖。1982年至今曾在《小说选刊》、《时代文学》、《小说界》、《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长城》、《中国青年》等全国几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有近百篇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短篇小说选刊》《小说精选》《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文化博览》等报刊选载。有百余篇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中英文对照)《我最喜欢的中国散文100篇》《中国小小说读本》《中国微型小说读本》等选本。在国外的《澳州彩虹鹦》《国际日报》《千岛日报》《好报》《苏北日报》《世界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日等国外文字。作品《我有房子了》《长吻的魔力》《军礼》《编外女兵》等分别入选安徽、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五十多所中高中的高考模拟试卷和课外阅读试题。
主编、参与主编《2005中国军旅精短小说年选》《相约名家·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30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经典文集》(15本)等文学作品选集一百多部。
出版有小说集《秋天记忆》《怎能不想你》《王培静微型小说选》《向往美好》《王培静小小说选》,纪实文学《路上》等18部。
B. 求多篇适合高三练习的外国小说阅读语段(最好附答案)
好 兄 弟
汤姆有一架私人小飞机。一天,他和如同兄弟般的好友库尔驾着飞机做一趟旅行,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
飞 机已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再有半小时,就可达到目的地。
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因为起飞前,他给油箱加满了油。
汤姆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走向了机尾;不一会儿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
他说:“库尔,我的好兄弟,我水性比你好,我先跳了!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我爱他们!当然,撑不到海岸你就跳吧!”说完,他就冲出了舱门。
飞机上就剩下库尔。不一会儿,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在无力地向前滑翔。库尔决定也跳下去,于是,他一手扳紧操纵杆,一手抓过降落伞包。他一掏,大惊,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衣服!库尔咬牙大骂汤姆!没伞,就不能跳;没油料,靠滑翔飞机却是飞不长久的!库尔急得脑顶冒汗,只好使尽浑身解数,能往前开多远就开多远。
飞机无力地朝前滑着,往下降着,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 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过去,“嗵”的一声撞落在松软的海滩上,库尔晕了过去……
半个月后,库尔回到他和汤姆居住的小镇。他拎着那个装着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你这个耍弄朋友的家伙,给我滚出来!”
汤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跑了出来,一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很生气地讲了事情的原委,最后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哪,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的!没想到我没死!真是上帝保佑!还有,他居然还要我尽可能保住那家破飞机 你的宝贝!哼!”
汤姆的妻子被弄懵了,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可是,他,一直……”接着,她认真翻看着那个包,衣服被倒出来了,便从包底掏出一张纸片。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好兄弟……”
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写着两行极潦草的字:
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难以逃生;不跳,飞机不堪重负,我们俩都得死……你一个人驾着飞机肯定能滑翔到海岸,相信,会成功的!
(根据苏景义《生死跳伞》改写,原载2005年6月19日《今晚报》)
18.库尔从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到海岸出现在他眼前,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情绪变化?(4分)
答:
19.妻子和库尔看到汤姆留在包里的那张纸条时,你认为他们的内心活动分别应该是怎样的?(4分)
答:(1)妻子大哭起来,一句“好兄弟”言简而意丰:
(2)可以想象到,
20.联系全文来看,汤姆跳伞之前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其主要用意是什么?(4分)
答:
21.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赏析汤姆形象
(2)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18.①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库尔由大惊并咬牙大骂汤姆,到急得脑顶冒汗,硬着头皮往前开(2分);②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他彻底绝望(1分);③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1分)。
19.(1)一句“好兄弟”内涵:①你自己看看这张写着“好兄弟”的纸条;②你误会了汤姆,他完全为了你保住生命,毕竟是你的好兄弟;③库尔好兄弟,你不要再错怪她了。(可用第三人称作答,任答两点计2分,每点计1分)
(2)库尔十分震惊:①原来是这样(终于弄清了真相),②我错怪你了,你真是我的好兄弟。(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想象合理都可计分,可用第三人称作答,上述答案供参考,每层意思计1分)
20.飞机下面是一片是鲨鱼区,汤姆的叮嘱是①为了让库尔不跟他一起跳伞,(1分)②促使他坚定信念,尽可能驾飞机滑翔到海岸,保住自己的生命。(3分)(答“要库尔尽可能保住飞机”或“表明自己爱妻子”等不计分)
21.(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赏析汤姆形象
汤姆平常懂得生活,深爱家人,而面临危险之际却从容抉择,舍己为人,是一个大写的人。①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将操纵杆交给库尔,又走向机尾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有条不紊,显得十分镇静。②舍己救人,用心良苦,(机智英勇)。从留下的纸条看来,汤姆在跳伞之际,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为的是不让他跟自己一起跳伞,并坚定信念,尽可能驾飞机滑翔到海岸,保住生命;而自己毅然决然选择了死。③热爱生活,深情地爱着家人。汤姆备有小飞机,并和好友驾机旅行可见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从后面汤姆的妻子看过纸条“怔了半天”并“大哭”等反应来看,汤姆一家生活幸福,她留恋并热爱着家人;跳伞之际一句“我爱他们”更可见他对家人的深情。(主要扣住前两个方面计分,占12分;后一方面占3分)
(2)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本文运用悬念手法,并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衬托)结合起来塑造人物,显得绚丽多姿。①结合悬念手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行为动作直接刻画汤姆形象。危难之际,汤姆关小了油门并安慰库尔,将操纵杆交给库尔,又走向机尾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并结合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这样的语言描写刻画了他临危不乱、迅速抉择的性格特点。故设悬念,一直读到留下的纸条才知,汤姆在跳伞之际,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为的是不让他跟自己一起跳伞,并坚定信念,尽可能驾飞机滑翔到海岸,保住生命,表现了汤姆舍己救人的良苦用心。②间接描写库尔和妻子儿女见到纸条的反应,衬托人物。库尔危难之际的情绪变化和回到小镇后气急败坏的一系列举止从反面衬托了汤姆临危不乱的性格特征和舍己为人的品格;妻子“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和“掏出一张纸片”后大哭的举止和语言,不仅烘托了汤姆的高尚形象,也突出了汤姆对妻子和孩子们的爱。(主要扣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计分,占12分;涉及“悬念手法”3分。也可分三点作答)
还有欧亨利的《二十年之后》
C. 急!!!求超经典短篇小小说(400~500字)
一只送上门的獾
—(原载2009年3月11日《北京晚报》)—
这是发生在自然灾害时期的故事。
刚入冬,我家就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盼来救济,却只有高粱面和红薯干。那时我刚刚6岁,却患有严重的胃病,吃红薯干,胃里反酸、烧心,老吃高粱面,大便干燥。三番五次折腾,我的胃病就更厉害了,每天肚子饿得难受,可就是咽不下一点东西。不过半月,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村里的医生说我营养严重不足,又患上了厌食症,得赶紧吃有油水的东西调养,最好是肉,否则我的小命就难保了。妈妈当时就哭了:“家里连一两白面都没有,又到哪里找有油水的东西?”一天夜里,我梦见自己进了县城的大饭馆,一大锅牛肉冒着热气,厨师一手握大勺不停地搅动,一手对着锅里翻滚起伏的肉块指指点点,像音乐家指挥他的乐队。我就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肉!肉!”我一激灵醒了,推醒身边的母亲,撒起泼来:“妈,我要吃肉,哪怕只吃一口,我就是死了也不冤枉。”我的话让母亲一愣:“我的孩子啊,你这么小怎么想到死啊!”接着,就撩起被角不停地抹泪。突然,妈妈有些兴奋地对我说:“青子,你还记得栖霞岭上咱家自留地对面那个獾洞吗,明一大早妈带你把那只老獾熏出来,煮了给你吃好不好?”我一下子来了精神。
两年前我就见过那獾。那是秋天的一天夜晚,爸妈带着我一起去护秋,刚到自留地边,就见一个动物往对面的小山包上逃,那模样有点像短腿花狗,但要肥得多。妈妈对我说:“看见了吧,那就是獾,在这一带住了好多年了。”爸爸举起猎枪就要开火,妈妈说:“它可是咱们的老邻居了,你就放过它吧,反正我们家粮食再缺也不缺它这一口。”时隔一年,父亲突患急症辞世。母亲和我护秋时,我又两次看到过那獾。或许看到只有我和母亲,手里又没拿什么家伙,那獾不慌不忙地啃完一个玉米穗,才又叼起一个玉米穗慢腾腾离开。母亲笑着对我说:“你看那獾多么可爱,它还十分的爱清洁呢,连‘解手’都要到洞外的‘便所’去。”母亲心地特别善良,一辈子连只鸡都不敢杀,可眼下,为了我这个独根苗能活下来,竟然想到了捉獾和吃它的肉。
第二天,母亲用大号篓子背着麦糠和工具,手牵着我来到那个獾洞旁。我不抱希望地对母亲说:“现在人都找不到东西吃,那头老獾是不是已经被饿死了?”母亲说:“这有可能,但还是要试试啊,只是,逮不到獾你可别哭,就算妈妈带你出来玩儿了。”獾是有冬眠习性的动物,秋季积累大量皮下脂肪,每年11月就进入洞穴闭门不出了。当地人常常用烟熏的办法逼它出来,将其捕获。母亲在獾洞旁笨拙地点燃麦糠,把明火吹灭之后,就用芭蕉扇子不停地往獾洞里扇,呛人的浓烟顺着洞道直往洞里灌。妈妈身边放着一只麻袋,只等被熏得晕头转向的獾刚一出洞,就把它紧紧罩住,装进袋子。不一会儿,一阵急促的咳嗽声从洞里传出来。母亲兴奋极了,自言自语地说:“今天运气好啊,我家小青子有肉吃了,命能保住了……”就在这时,只听唿一声,那只老獾猛地从洞口蹿出去好几米远,母亲手中的袋子竟没来得及将它罩住。想不到的是,这只獾并没夹着尾巴逃窜,而是龇着牙,围着母亲一边转一边怒吼。这样折腾了一会儿,它又忽然变招猛地朝我扑来,紧紧咬住我的裤脚不放,我竟被它拖了个仰八叉,吓得哇哇大哭。母亲手拿铁锹准备把它制服,它则边吼边往远处退,毫不畏惧。母亲就这样被它一步步引到距离獾洞四五十米远的地方。这时候,只见獾洞里依次探头探脑地走出5只小獾。老獾面对獾洞凄厉悠长地叫了一声,那些小獾立即一路狂奔至一个长满野草的陡坡前,而后一个个抱紧脑袋,像皮球似的滚了下去,如此,谁对它们也奈何不得。“天哪,这只老獾什么时候又生出了一窝小崽子啊?”等到母亲反应过来的时候,那只老獾像完成了此生一大夙愿似的,其神态也从容镇静多了,它不紧不慢地钻进酸枣丛,而后掉转屁股盯着母亲目不转睛地看,眼神中有惊恐,有紧张,似乎还有几分得意。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母亲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一只活物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打开屋门一看,竟是从自己手下逃脱的那只老獾。当时母亲没有理睬它,只顾忙自己手头的针线活。奇怪的是,第二天、第三天,那獾还是在这个时间,照常来到院子里,像在乞求什么。母亲猛地意识到獾是饿得走投无路了,才冒死来求助人。“这年月,人都有被饿死的危险,一只老獾带着5个獾崽子生活也不容易啊!”母亲自言自语地说着。我连忙牵着母亲的衣袖说:“是不是约上邻居把它堵在院子里,活捉它。”母亲想了一会儿,说:“现在逮住它不成问题,可它的5个孩子从此就没娘了啊!”母亲对老獾动了恻隐之心,她把蒸馍笼里仅有的两个玉米面窝头,拿在手里掂了又掂,而后拿起一个,跑到离獾四五米远的地方,一甩手,扔给了它。那獾抬头望望母亲,犹豫着,往窝头处挪了几步,又盯着母亲看,确定没有危险后,才叼起窝头一步一回头地走远了。之后,这只獾便隔三差五地来我家院子里求食,母亲则根据家里的情况,有时给它一个高粱面窝头,有时给它一串红薯干。那獾看上去比一年前老了许多,一走一晃。母亲有些疼怜地说:“唉,年景不好,你连自己都顾不了,干吗还要生那么多孩子啊!”6岁的我,只是觉得好玩,笑母亲和獾说那些话。
一个月后,家中依然粮食短缺,我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一天凌晨,天要亮没亮的时候,突然听到房屋门板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母亲胆小,没敢去瞅,直到天大亮,母亲才去开门。刚出门,母亲险些被脚下一个软乎乎的东西绊倒。低头一看,竟是那只老獾。母亲连忙退后一步。见老獾没反应,母亲便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推了它一下,它还是一动不动。老獾死了。它的头部和门框上有大片血迹,还没完全凝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母亲站在原地,百思不得其解。正好邻居张爷爷来我家借东西,看到这情景,顿时惊讶不已,他说:“獾感觉自己快要死去的时候,总会选择一个干净又隐蔽的洞穴作为长眠之地,而后,悄悄离开原先栖身的洞穴,像冬眠一样死去。”张爷爷还说,他打了一辈子的猎,还没有见过老死在外边的獾,而自己送上门来的事情,他也是第一次看到。母亲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她抱起这只足有30斤重的獾说:“难道你是故意撞死在我家门前的?你是把你的肉身当作礼物来报恩的吗?”母亲哭了,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把这只獾吃掉。在獾死去的第二天,舅舅悄悄把这只獾剥了皮,取了肉,为我家留出一半后,把余下的一半一锅炖了。我和邻居吃得满嘴流油,母亲却始终避着,连一口汤都没喝。
第二年,我们那一带获得了几十年不遇的大丰收。母亲精选了一堆子粒饱满的麦子,一把一把装进獾皮里。因为装得太满,看上去像是一只待产的獾妈妈。母亲说:“就让我用最好的粮食安慰你那饥饿而善良的灵魂吧……”
这个故事装在我心里已经有几十年了。“与人为善,悲悯为怀”成了我的座右铭。试想,只要付出真诚和爱,连动物都能被感动,何况我们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D. 小小说开头可用诗句吗
当然可以。1
构思
或许你的故事已经构思千百回,大纲完善,人物、背景、环境、剧情、道具、等级功法等等设定齐全,但是依然卡在了开篇,为什么,因为你的构思太过“大而全”,开篇不需要把你那些设定和宏伟的框架写出来。
而仅仅是一个引子,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慢慢进入你的故事,了解你的框架,所以说,开篇第一步,先构思,构思你的故事开头,从哪里开始,为什么开始,将来会发生什么。
2
继续构思
你没看错,还是需要构思,因为你想好了故事的起因,但这个起因并不够细致,你要继续构思,故事开始的种种因果关系给捋顺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纠结接下来要写什么。
3
细纲
当你构思好开篇的大概故事走向和情节后,就要给自己列出一个细纲,把你的构思记录下来,免得之后忘记,因为小说不是一两天能够写完的,大纲和细纲很有必要!
细纲可以细到每一章,也可以粗到数十章,这个看个人需要,一般一个小剧情一个细纲,或者小剧情的发展中出现的小桥段,大多一笔带过就可以,写太多反而限制发挥。
4
完善结构
写完细纲之后,你要继续思考,而不是动笔,要检查并修改你的故事走向和框架,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比如前面主角被高人指点,实力突飞猛进,后面插入主角介绍的时候却写主角掉进悬崖获得宝藏之类,这种逻辑性错误一定要避免,如果你自己都乱了,写出来肯定也是乱的,读者读起来就更乱了,如果读者还在读你的作品的话。
5
设定冲突
当前面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你还需要将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然后找出切入点和爆发点以及爽点,并完善其中的顺序,找出任何可以联系到一块的事件,并将之糅合,这里可以多注意一下细节问题,比如某配角的一个眼神,可以当做伏笔,让读者产生期待感。
这里可以参考其他成名小说,但是不要抄袭!
6
选定一种风格
风格是每一个作者的个性标签,或许你的故事和别人差不多,套路差不多,设定也差不多,但是风格绝对不能差不多,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同样是搞笑的,但是小点切入和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幽默,有的人用表情,有的人用动作,有的人用言语,表达方式不一样,叙述手法不一样,这就是风格,具体自己可以进行发散思维,不要被别人的话而左右思想,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7
开始写
当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写作了,这是你头脑中的思路是清晰的,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结尾处的伏笔,引出下一个故事的场景转换也都已经了然于胸,之后后面的故事走向也已经心中有数,所以你可以尽情的去开始创作,而不会被卡到头疼!
注意事项:
1.切记不要好高骛远,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浮躁。
2.若是脑中混沌,可先放下,转移一下注意力,灵感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3.尽量养成做笔记做备忘的习惯,无论是一些点子还是什么,记录下来,灵感稍纵即逝,来之不易,不要浪费。
4.若是在思路纠缠,可以读一下其他优秀作品,或者传统文学,有益无害。
E. 关于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 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论文学》)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说 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源于美国。”多数人推崇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 是创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其中《麦琪的礼物》脍炙人口。可以 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 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一种新鲜的思想。
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 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全文只有七行字,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他写道: “有些评论家把我的小说与美国的超短篇小说(Short-Short)混为一谈,这是不妥当的。 我是受了美国超短篇小说的影响。但是没有完全依靠,而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我的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星新一《一 分钟小说选》)为此,他常常借助于童话、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过非现实的题材或 现实题材的非现实笔法,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清新的主题,如他的《保 修》。 当然,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 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 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 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三、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微型小说的作者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 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因此,特别要在选材、剪 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 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如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的结尾就出 人意料。
======================================
文无定法——关于微型小说
曾经一时兴起写了一篇小说,结果被批为无病呻吟且缺乏小说基本要素。我不会编故事,但对这个没有小说基本要素之类的说法还是不服气。
所谓小说的基本要素不外乎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最传统也是最老套的要求。
说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好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一个笑话《“贵族”与“爱情”》。
大学文科教授让每位同学写一篇短篇小说,要求小说中必须有“贵族”和“爱情”两个基本要素。
几天后,学生们相继完成了作业。
当教授看了楚峰头同学的小说后,非常无奈,因为两个要素都存在,小说内容是:“公主怀孕了。”教授只好让他再添加一些“幻想”要素。
过了几天,楚峰头又把他的“大作”交给了教授:“织女星座的公主怀孕了。”
教授看后非常生气,遂又令他在加一些“神秘”要素。
这回,楚峰头的小说变成了:“织女星座的公主怀孕了,是谁干的呢?”
教授实在忍受不了了,他使出了最后一招儿,那就是让楚峰头再增加“宗教”要素。
几天后,当教授带着胜利的微笑,看了楚峰头的小说后,竟把它撕了个粉碎。
“织女星座的公主怀孕了,OhMyGod!是谁干的呢?”
可见这个所谓要素的说法根本不是评价文章的标准。小说贵在出新,特别是微型小说。但是出新不仅仅是情节的出乎意料,最重要的应该是选材及个性化的情感。而且个性化的范围应该在陌生化的新奇感之内,不应是晦涩难懂。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无论怎样翻新总也脱不了一般的情节框架。无论是无意识的认同还是有意识的反叛,总归是基于同一种心理状态。挖空心思编来的文章不过是一时的技巧之作,算个游戏罢了,而且通常是大家都觉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然后有意思,然后有意思,然后……就没了。
为何见书欲喜,见书欲悲,见书以为然?精品的著作总是心血之凝,哪怕作者以为是游戏之作,但其实是在放松的状态下体现出的真实自我。现在一般人学写小说似乎有这个毛病,比小说家更讲究什么要素的具备,其实那倒可以算做练习的必要,对于小说创作本身是没什么作用的。怕的就是连评价者也以这样的观点去看。就象时下里似乎人人都可以学画水墨画,大众的参与评价的标准却反促水墨画趋向式微,道理是一样的。
一般说来长篇小说的字数都在20万以上,短篇小说的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以内,中篇小说的字数大约在在三五万字到十万字之间,微型小说或者叫小小说、掌篇小说、一分钟小说,字数一般在二千字以内。我看网上基本上是微型小说。
至于微型小说特点,我不妨偷别人的话来加以说明: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如此来看,小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似乎大多数人对此都有些误解。第一个特点是其很明显的见微知著。或者说带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微言大义的痕迹,和寓言有相似之处。就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哪怕是阿佛洛狄特的魔法也无法弥补深壑。这样一个简单的爱与不爱的故事才能升华到整个人类的意义,而不仅仅是风花雪夜。信任不仅是情人间的事,也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一个基石吧!但情绪化心理描述的倾向很难让一般读者理解和接受,这又涉及到微型小说的第二个特点,即体裁的模糊性。
有意识地淡化情节,类似于散文化的叙述,大概这就是别人觉得有些小说中缺乏要素的原因吧!但情绪化的描写恰恰是微型小说的发展趋向。如不被理解的冷漠,用一种混乱的意识流来表达,幻觉与现实的重叠,恰好能够表现失去理智的思维状态。但是过于晦涩,组织零乱,这也是这种小说不被理解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人还是遵循着经典的思路,甚至抱着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来看。艺术一旦成了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就开始没落了,尽管小说也曾经是那么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谁知道今天不被人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成为明天的经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