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小说主人公最后结局
1. 钱钟书的围城结局是方鸿渐死了吗
鸿渐的结局不是被孙柔嘉刺死,而是逃出了家庭的围城。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2. 围城大结局
方鸿渐在颇有心计的孙柔嘉的计谋下,向孙柔嘉求婚。婚后两人为了生计先去了香港,见到了赵辛楣,赵辛楣要帮助方鸿渐,但是孙柔嘉阻止两人来往。于是他们就一起回到上海,在上海两个人因为很多事,过的很不愉快,方鸿渐在报社工作,薪水很低,于是打算应赵辛楣邀请去重庆谋职。这时孙柔嘉请她姑母给方鸿渐找了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方鸿渐觉得孙柔嘉和她姑母在贬损自己的人格,动手打了孙柔嘉,孙柔嘉愤然离家而走。方鸿渐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心里一片茫然无措,他想起来苏文纨曾对自己说过的一个比喻。说恋爱就像一座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方鸿渐想,生活何尝不是一座这样的城呢,自己在这几年已经走过了多少这样的城?假如他娶了唐晓芙,如果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爱情,其结果是不是也是一座他想逃出来的城呢?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读后感从理解“围城”来写,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3. 小说《围城》结局方鸿渐是死了还是没死,有点小看不懂。
方鸿渐这个人最后没有死。“死亡的榜样”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方鸿渐最后选择了对围城的妥协 无论是出走还是回来 他都接受了那个老钟的嘲讽 所以有种行尸走肉的感觉。人虽活着,但心已经死了,就像臧克家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一样。
4. 《围城》的结尾好突然,为什么会这么突然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写的一本小说,而这本小说当你读完之后会迸发出无限思考。我们都知道围城的结局是穷留学生方鸿渐跟孙柔嘉的吵架作为结局的。这样结局给人戛然而止,非常堵的慌的感觉,于是有人好奇围城为什么要这么突然的结尾?我觉得这种结尾反而让读者想像出不同的结局,方鸿渐跟孙嘉柔有没有和好?方鸿渐的工作有重新找好等?
看围城的时候会感觉方鸿渐就是我们,而不同的人看到这个结局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围城当做婚姻话,你是会跳进去还是跳出来呢?而生活本身不正是让人不舒服又继续前进的吗?
5. 围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围城的结局是一场留白艺术,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局,要去思考更多关于生活的问题,最后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
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方鸿渐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
但是没有预料到的是其后所带的各种问题,本想着已解决人生中一件大事,岂料又陷囹圄,难得自拔。现实的爱情有别于童话的完美结局,这种结局,正好是现实的未完待续。
(5)围城小说主人公最后结局扩展阅读:
多层意蕴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了提示。
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
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