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故事長篇言情小說
⑴ 文學作品的內容包括哪些
一、文學作品的內容包括:
1、小說
根據篇幅的長短,小說分為長篇、短篇和中篇。
按照內容的不同,小說可分為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武俠小說、譴責小說、心理小說等。按照體例格式,則可分為書信體小說、日記小說、章回體小說、系列小說等。
2、散文
有敘事、記人、狀物、寫景、散文之分根據內容和表達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抒情、議論三類。
3、戲劇
從戲劇的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一般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和戲曲答案補充
4、詩歌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二、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詞、賦、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作家始終進行的是形象思維的活動。
(1)刻舟求劍故事長篇言情小說擴展閱讀:
1、文學和歷史是最為鄰近、最為親密的,中國自古以來有「文史一家」之說,表明了原本存在著血緣相通的關系。文學與歷史相互交叉滲透產生了一系列邊緣性文體作品,如歷史小說、歷史劇、史詩、歷史故事、歷史散文(包括回憶錄和傳記)等。
2、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別,在於它不以傳遞特定的具體知識為目的, 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不可能獲得科學技術專門知識或具體的科學實驗、生產與工作方法; 如果某種著作的主旨為傳達特定的具體知識,那麼盡管它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如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屬於文學范疇。
3、文學作品的一些表現形式, 也常被人們用來作為啟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經》一類的啟蒙讀物, 就是運用文字的聲韻,編成許多適合兒童朗誦、默想的書。它們雖有點詩歌的一些語言特點,如:押韻、有節奏、語調和諧等,但這類讀物不是文學作品。它的內容在於傳遞某種信息,而不在表達思想感情。
⑵ 岳陽樓記的體裁
岳陽樓記的體裁:散文。
一、賞析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
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
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二、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歷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後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歷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岳陽樓。
(2)刻舟求劍故事長篇言情小說擴展閱讀
文章體裁分類: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1、記敘文
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
2、說明文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它通過對實體事物科學地解說,對客觀事物做出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能有科學的認識,從而獲得有關的知識。
2、議論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4、應用文
應用文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體,是國家機關、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處理各種事物時,經常使用的具有明道、交際、信守和約定成俗的慣用格式文體。是人們傳遞信息、處理事務、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應用文還用來作為憑證和依據。
5、詩歌
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6、散文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
7、小說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8、戲劇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⑶ 關於一些古代文體
建議看看《文心雕龍》,是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論,其中的文體論部分對以上幾種文體都有分析評論。
⑷ 什麼是文學體裁的一種
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它是文學形式的因素之一,簡稱「文體」。常見的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劇小說、寓言、通訊等。
賦
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駢文
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論
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辨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序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雜記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童話
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民間故事
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寓言
是帶有勸喻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傳說
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傳說,西湖的傳說,黃鶴樓的傳說。有的是以特定歷史事實為基礎,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大都是頌揚、贊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願望;自然景物的傳說,則近於優美的敘事散文,例如淺嘗輒逝的《浮生縈雲》。
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浮生縈雲》《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詩歌
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劇小說
劇小說,又稱小說劇,融和劇本與小說的元素,使其像劇本、又像小說,正體現了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文學體裁,是21世紀當之無愧的五大文學體裁之一,誕生這一文學樣式的是劇小說《靈仙》。
劇本
劇本,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根據劇本進行演出。與劇本類似的詞彙還包括腳本、劇作等等。它是以代言體方式為主,表現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
劇本是舞台表演或拍戲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劇中人物進行對話的參考語言。
劇本,是一門為舞台表演服務的藝術樣式,區別於戲劇和其他文學樣式。
小說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散文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靈活的文學體裁。
而「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時期。
《辭海》認為[1]: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於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2]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隨著時間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⑸ 文學的所有體裁
文學體裁大體就是四大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般考試明確性很強。不會考其他難得問題。小說與散文在現代文閱讀里最常見,詩歌一般另外設題。戲劇類一般不予中學生掌握。其他文體也是的。你們老師也應該講了吧
具體的就是:
一、散文
1.古代散文是與韻文相對的概念,記敘、說明、說理、奏疏、序跋、書信等的文字都屬於散文的范疇。
2.現代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專指那些以寫真實事物為基礎來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3.按表達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以寫人敘事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發作者情感為主)和議論散文(以說理為主)。
4.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聯想豐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
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劉錫慶《中國現當代散文賞析》
一文指出:散文的主要特點是:(1)以「我」為主,(2)因「實」出「虛」,(3)即小見大,(4)「情致」與「文」。
5.散文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寓情於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於事,因事見情(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寓情於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燈》)。
二、小說
1.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2.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和環境。
3.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四部分,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
4.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主要交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場景,或用以烘托氣氛,或表現人物感情,或推動人物情節發展等。
5.按照不同的標准,小說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6.按篇幅及容量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小小說)。
7.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學幻想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等。
8.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小說、日記體、書信體、自傳體等。
9.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10.我國古代小說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不算創作,所以人們常把它們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以後,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如《柳毅傳書》等。宋代興起的是話本,即說書人所用的底本。明代也有人寫作話本,被稱作擬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警世通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其中長篇小說基本上都是章回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明代的《金瓶梅》便是這樣的作品。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小說達到輝煌的頂點。
11.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是:(1)寓言(先秦兩漢),如《精衛填海》《誇父追日》。(2)筆記小說(魏晉南北朝),如干寶的《搜神記》(又稱志怪、志人小說)。(3)傳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傳》。(4)話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蓮》。(5)擬話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6)章回小說(明、清),如《紅樓夢》。
三、戲劇
1.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課文中的戲劇實際上就是劇本,它是文學體裁的一種。
2.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台詞)和舞台說明。舞台說明是寫在劇本每一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性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台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
3.按照不同的標准,戲劇可分為不同種類:(1)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話劇、歌劇、舞劇。(2)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3)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如《屈原》)、現代劇(如《竇娥冤》)。(5)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4.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元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已進入成熟階段。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元雜劇在結構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參看下面11),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
5.明代是繼元代之後中國古代戲曲史上的又一個繁榮時期。傳奇是明代的主要戲曲樣式,並持續到清代,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6.中國現當代戲劇主要指話劇,它是五四以後在外國戲劇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高潮,出現了像《雷雨》這樣的傑出作品。新中國成立以後,戲劇創作進一步繁榮、發展,又有《茶館》等作品問世。
7.外國戲劇源遠流長,最早興起的是古希臘戲劇,到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九世紀,歐洲戲劇創作先後出現高潮,產生了許多世界聞名的劇作家,如莎士比亞、易卜生等。
四、詩歌
1.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要求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的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有一定的節奏韻律。
2.詩歌的特點:
(1)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以意象作為客觀社會生活和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
(2)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3)詩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3.詩歌的分類:
(1)詩歌按時代可分為古典詩歌(舊體詩)和現代詩歌兩大部分。
(2)古典詩歌又有古體詩(古詩、古風)、近體詩(今體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倚聲」「填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3)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常常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
(4)近體詩就是古典格律詩,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一般又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形式的絕句和七言律詩、五言律詩、排律等多種形式的律詩。
(5)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成為排律。
(6)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古體詩多指唐代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是指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等。
(7)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於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9)按字的多少,詞一般又有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10)曲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11)詞的標題和詞牌是有著嚴格區別的,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詞的標題,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標題。一首詞或詞的一段叫「一闋」,「闋」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12)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多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表達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間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13)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調?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一曲。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它含有屬於「般涉調」這一宮調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14)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長亭送別》中的《滾綉球》《叨叨令》《快活三》《四邊靜》《朝天子》《滿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須屬於一種宮調;一種宮調下有的有若干個曲牌;宮調是音樂術語,表示聲音的高低等,如《長亭送別》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
(15)現代詩歌按形式又可分為新詩和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詩歌(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用白話寫的自由體詩,如《再別康橋》《我愛這土地》等都是新詩。用文言寫的格律詩稱為舊體詩,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陳毅的《梅嶺三章》。他們都是現代詩歌。
(16)新詩按來源分為群眾創作的民歌(歌謠)和文人詩作。
(17)信天游又稱「順天游」,陝北民歌形式,其特點是:形式自由靈活;兩句一節,可以換韻,也可一韻到底;多用比興手法;句子以七言為主,靈活多變。如: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
五、古代其他文學體裁
1�賦。它是一種講求文采、韻律,並具詩歌和散文性質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的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此時的賦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這是的賦叫「駢賦」;唐代又有駢體轉入律體的叫「律賦」;唐後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的賦,稱為「文賦」,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等。
2�駢文。它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它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又叫「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唐代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
3�辯。辯即辨是非,別真偽。其特點是通過批駁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4�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進行考察、探討,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黃宗羲的《原君》。
5�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昭明文選》上說:「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太史公曰……』。二曰正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6�說。它也是古代議論說明的一類文體,與論差不多。《文章辯體序說》上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師說》《捕蛇者說》。這類文章有的側重於議論,有的側重於記敘,敘事顯理。有些接近於文學散文的「說」,一般不採用「論」,如《愛蓮說》;有些議論性強的文章用「說」,用「論」也可。
7�奏議。它是古代臣子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如李密的《陳情表》;「對策」是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跋。序也作「敘」或「引」,是書序,性質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於書後的一般叫「跋」或「後序」。這類文章,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如我們學過的《蘭亭集序》《愚溪詩序》《滕王閣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後來,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未附於詩帙的也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11�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1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篇幅短小為特點的一類文章。其內容豐富,或歷史掌故,或軼文軼事,或文藝隨筆,或人物評論,或科學小品,或文字考證,或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
13�寓言。它是帶有勸諭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如《鄭人買履》等。
14�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是指唐、宋使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等。後因「傳奇」多為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15�對聯。字數相等,詞性相對。上聯最後一字,一般為仄聲,即現代漢語的三四聲,下聯最後一字,為平聲,即陰平、陽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仄起平落。
六、史書體例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如《左傳》
2�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如《國語》《戰國策》。
3�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4�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5�通史:不間斷地記敘幾個朝代的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6�斷代史:記敘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的,如《漢書》。 註:一部史書,往往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史記》屬紀傳體、通史,《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七、文學團體及文學運動
1.初唐四傑
唐初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了當時過於靡麗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4.新樂府運動
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5.三蘇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父子三人以文著名於世,人稱「三蘇」。
6.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家的合稱。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
7.復社
明末文學社團,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本為切磋學問,砥礪品行而設,但又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8.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9.「五四」新文化運動
以《新青年》雜志創刊為標志,主要代表是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這次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文學革命沖破了舊文學與文言文的桎梏,宣告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終結與新文學的誕生。
10.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這是1921年出現的兩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創作,主要以《小說月報》為陣地反映人生、探討人生、指導人生。代表人物有沈雁冰、冰心、許地山、葉聖陶等。創造社強調文學的自我表現,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等。
11.「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年在上海成立,魯迅、馮雪峰、柔石、沈端先(夏衍)、蔣光慈、田漢等出席了成立大會,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都參加了「左聯」。「左聯」把參加實際革命運動放在首位,在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的討論,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
12.《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的問題,在觀念形態上總結和規定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發展的經驗和原則,開始成為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的方針和指導思想。
13.「傷痕文學」等
1978年,「傷痕文學」引起轟動,文壇相繼出現了「改革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等創作潮流,使八十年代成為一個激動人心的文學時代。
⑹ 誰知道關於蝴蝶的神話故事
我靠,我第一印象梁祝。
在浩如煙海的民間故事寶庫里,有關蝴蝶的傳說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要數「梁祝」、「莊周夢蝶」、「霞郎雯姑的故事」(雲南大理蝴蝶泉的傳說)。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在江浙一帶可謂家喻戶曉,更隨著越劇和小提琴的樂聲走向全國、飛向世界。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對同窗共讀、兩情相悅的情侶,但是在封建社會被迫女扮男裝出門求學的祝英台,要想和自己的同窗梁山伯實現自由戀愛,是不被允許的。因而,在故事的最後,為了反抗包辦婚姻、追求幸福生活,祝英台在封建勢力的威逼下,和自己的同窗情侶梁山伯雙方殉情,死後化為一對美麗的大蝴蝶,形影不離,實現了理想中的愛情。故事的主題,著重表達了「梁祝」對封建勢力壓迫下的自由與幸福的抗爭。 莊周夢蝶的故事,稍微讀過中國古典文學的,多少會知道。戰國時代的哲學家莊周,曾經夢見自己變為一隻「栩栩然」活生生的蝴蝶,一覺醒來並不見蝴蝶,還是自己,他很奇怪,分不清究竟是蝴蝶變成了自己,還是自己變成了蝴蝶……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藉此向世人淺顯地說明一個道理,代表著古代大思想家莊周的理論精髓,莊周認為:世間萬物的差別是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的真、偽、是、非沒有客觀標准。這故事表面看只是和蝴蝶有關,但實際上民間還有一個版本:莊周本身就是一隻蝴蝶,最終他又幻化成蝴蝶永遠留在了人世間。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真正的思想家是永生的,歷經實踐檢驗的真理是永恆的。 霞郎雯姑的故事在雲南大理廣為流傳,實際上就是蝴蝶泉由來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勤勞美麗的白族姑娘雯姑,同一個年青的樵夫霞郎相愛。有一天,統治蒼山、洱海的俞王碰上雯姑,並想霸佔她。在俞王的淫威下,姑娘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和心愛的樵夫擁抱著跳進了位於雲南大理蒼山雲弄峰麓神摩山下的無底潭,潭底突然裂開了一個水洞,從洞里飛出一對美麗的蝴蝶,它們在潭邊互相追逐,形影不離。於是,各種蝴蝶從四面八方向這對蝴蝶飛來,群蝶相聚,翩翩起舞。這個無底潭就是現在的蝴蝶泉。由於雯姑霞郎殉情之日是農歷四月十五,人們把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蝴蝶會。蝴蝶會期間,附近白族青年男女紛紛集聚泉邊,唱山歌,彈三弦,觀彩蝶。這個故事和「梁祝」一樣,表達的是同一主題思想。 以上三則有關蝴蝶的傳說,除了莊周夢蝶的故事外,「梁祝」和「霞郎雯姑的故事」都是愛情悲劇,但是口頭文學的創作者們把希望留給了人間,讓他們雙雙化做蝴蝶,在和熙的陽光下飛舞,享受愛情的愉悅,並且子孫繁衍,流傳千古。 最後,也許有的讀者在看過這三個有關蝴蝶的傳說後,心中會留下疑問:他們為什麼要「化」為蝴蝶,而不是別的飛禽走獸或寵物?他們都化成了哪一種蝴蝶?這些問題,後來已有人做了考證,但由於以上三則故事都是民間文學創作,因而他們化成了哪一種蝴蝶也是人為的認定,沒有什麼科學根據,所以請大家只當作是茶餘消閑、趣聞而已。 故事的主人公最後之所以都化成了蝴蝶,是因為:蝴蝶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它是和平、自由、堅貞愛情、幸福生活的象徵,這在許多出土文物和古代畫卷中都得到了證明,世人喜愛美麗的蝴蝶。世人喜愛蝴蝶, 和平的環境是第一位的,在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環境中,誰又有心情去欣賞美麗的蝴蝶呢?連性命都朝不保夕,自由、愛情和幸福又從何談起呢?民間文學創作者們希望他們永遠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獲得自由和新生,享受愛情和幸福。 至於他們都化為哪一種蝴蝶,對此認定一般有三個依據:一、體型較大、色彩美麗;二、雌雄異形、一目瞭然;三、盛產於他們的故鄉。 莊周所化的蝴蝶,在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三言」中已有說法,傳說中的莊周蝶是一隻采百花之精、奪日月之秀,得了氣候、長生不死、翅如車輪的白蝴蝶,但自然界中純白的蝴蝶可以說並不存在,因而有人把他認定為鶴頂粉蝶,該種是我國產粉蝶最大型者,蝶翅白色、圍住頂角的三角形有橙紅色斑塊。 梁祝所化的蝴蝶,經前輩昆蟲學家認定,他們所化的蝴蝶是玉帶鳳蝶。玉帶鳳蝶屬鳳蝶科,有尾突,飄然起舞,十分美麗;雄蝶翅呈黑色,後翅中部有一條黃色的橫帶,「玉帶圍腰」是古代為官的象徵,此蝶乃梁山伯也;雌蝶前翅也呈黑色,但後翅有大片玫紅色斑紋,可謂「彩裙艷麗」,是祝英台。玉帶鳳蝶分布於浙江和南方各省的的柑桔產區,幼蟲以桔葉為食。 霞郎雯姑所化之蝶,是多型鳳蝶,又稱美鳳蝶,這也是一種雌雄異型的鳳蝶,雄蝶正面是純黑色的,反面翅基部有紅色斑;雌蝶的後翅色彩鮮艷,花紋多變,多數無尾突,少數有尾突,「多型」蝶之名,由此而得,盛產雲南.另外一個是這樣說的: 在很久以前,據說這世上是沒有蝴蝶的…… 在陰暗的角落裡,活著一群飛蛾。他們善良、團結、相互關愛,他們的生活雖然平淡,卻對生命充滿著熱愛和信心。但他們始終生存在陰暗的環境中,無法進入光明的世界。因為在別人的眼中,他們醜陋、臃腫,甚至連他們身上的那種灰色都被認為是一種厄運的象徵,只要他們一出現在陽光中,必然會招至人類的咒罵、追打。他們已經安心藏身於陰暗,他們甚至已經相信,這,就是命運。 終於有一天,一隻年輕的母蛾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宿命。她是美麗的,但這種美麗也僅限於蛾群中。她渴望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得到人類的喜愛和承認,更渴望能和自己的愛人自由地遨遊在光明的天地中。但蛾群的長老們卻堅決反對她這樣做,他們是在保護她的安全,卻摧殘了她的思想。 於是,母蛾明亮的眼神逐漸黯淡,歡快的笑容也逐漸變得憂郁。她整日陷入沉思,話也少了許多,淚水卻多了不少。年輕的公蛾——她的新婚丈夫看著她含淚的眼神,心都要碎了。他曾經發誓要給她幸福,讓她快樂,而現在,他只能在一邊著急,一籌莫展。 日子在一天一天地過去,母蛾越來越憔悴,公蛾也漸漸陷入狂亂。他們彼此間的深愛好似變成了一種折磨,一種痛苦。最年長的長老看在眼裡,終於於心不忍,偷偷告訴年輕的公蛾一個自古流傳的秘密。 「在人類祭祀的時候,投入他們圍繞著的那一堆跳動的光明,那麼在最後時刻的願望就會實現,但這樣也有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公蛾默默地聽著,他的目光是堅定的。與他那種深摯的愛相比,生命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只要能達成愛人的願望,他願意付出一切的代價。這本來就已是一個不需要決定的決定。 祭祀的前一天晚上,公蛾靠在母蛾的身邊,長時間地凝注著熟睡中的母蛾。他的眼神是那麼的深,也是那麼的亮!他從沒有想過要與她離別,因為他知道,他的心和他的愛永遠都會伴隨著她。 但是,他的一滴淚水還是悄悄地流在了她的手上…… 第二天一大早,公蛾就出發了。祭祀的地方並不遠,但他一路上還要躲避人類無情的追打。等他到達時,已是晚上。在圍攏的人群中,他看到了「跳動的光明」。 於是,他再也沒有猶豫,用盡最大的力氣向「光明」中沖去,在光亮的照射下,人們也發現了他,於是又是無休止的詛咒,拍打。而他的精神似乎已被一種意念充滿,在漫天的奪命器具中,居然能夠躲避自如,一直沖到了「光明」的面前。 正當他暗自欣喜願望終於可以實現的時候,一股焦灼的空氣忽然吞沒了他。這哪裡是「跳動的光明」?分明是一團炙熱的火焰! 剎那間,一種撕心裂肺的痛楚侵襲了他的全身,令他根本無從躲避。 他終於明白為什麼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但他的神情還是那麼的安詳,他的目中甚至還帶著笑意。只因他深信即使承受極大的痛苦,即使被化為灰燼,他的愛也會伴隨著他的願望一起傳遞到愛人的身邊。 然而就在這時,光亮中又出現了一個身影,朦朧中,這個身影又是這么的熟悉!她的一個翅膀已被打得不成模樣,身上也滿是鮮血,但她的神情也同樣的安詳,目中也同樣帶著深深的情意。她——細心的新娘,也跟著來了。 公蛾獃獃地望著妻子,他本想拚命去阻攔她,他本是寧死也不願讓她失去生命,然而當她輕輕地卻又堅定地握住他的手時,他終於放棄了。 在這一瞬間,他明白了好多,也茫然了好多…… 火焰仍在熊熊燃燒,他們的翅膀燒化了,但他們的手還緊緊握在一起;他們的手燒傷了,但他們凝視的目光卻還那麼深情,在他們之間,好似再也看不到痛苦的存在,他們的目光中,只有不離不棄的甜蜜。 在他們有意識的最後一刻,他們記掛著的還是對方深摯的愛! 公蛾的願望實現了,於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蝴蝶,他們帶著令人羨慕的美麗,在陽光中嬉戲;母蛾的願望也實現了,於是每一對經歷了苦難磨練的戀人都能夠相親相愛,廝守一生!
⑺ 古詩文是什麼
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如《詩經》、《史記》就是其中流傳的比較優秀的作品。就中國文化而言,唐朝時流行寫詩,如絕句(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律詩(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詞,有很多的詞牌名(如菩薩蠻).元朝時著名的是曲(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調名。
⑻ 求杜拉斯《情人》的理解
一直以為,杜拉斯的小說無論是它的主題還是敘事,都並不是能輕易被讀者接受或是被廣泛閱讀的。但是追捧的人依然不減當年的熱情。
不斷閱讀這本書,不斷縮小與這本書的距離,但到現在才發現,一直都和這本書保持著對等的距離。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無法觸碰。
但或許,這亦是閱讀杜拉斯最好的距離。
不客氣的說,杜拉斯絕對是一個自戀的作家。因為小說中到處都留著她的影子,重重疊疊,支離破碎。「小說有時比生活還真實。」她說。她醉心於回憶和敘述,對文字和詞語產生迷戀。這迷戀,使得她的小說充滿了破碎的片段。
極其簡單的情節,在杜拉斯的筆下被分割成碎片,一個完整的句子,表述著簡單的事實,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載著某種不定的情境、狀態的長句終於走到盡頭時卻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質疑和否定。散文詩式的段落讓回憶、願望、想像蔓延於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編織的畫面,有了立體延伸的深度。從而她的創作呈現一種「無疆界」的狀態。她霸氣十足,從不以讀者為上帝,充滿對文字佔有的暴力。破碎的語言,冷枯而尖銳。她寧願犧牲意義,也要保持文本的距離。「寫出艱澀的,但是催人淚下的小說」。她只與靈魂的契合者溝通。
曾看到一個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語故事裡的刻舟求劍者,在橫渡湄公河時,一不小心迷失了愛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撈著記憶。她將愛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斷沖刷的堤壩上。她已經在這里沉淪。
對一段關於愛情的歷史的反復索繞,想來這是人們能更普遍接受《情人》的重要原因:從晦澀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淺顯的主題——愛情。許多人看到的是愛到盡頭的孤獨感,看到絕望無助的性愛,或者看到無言悲愴的別離。人們迷戀沉醉於杜拉斯的文字所描寫的那段激烈但又無助的異國之戀。
杜拉斯從未寫過一場戀愛,她只寫愛情,關於「他」和「她」的愛情。 「他」和「她」不代表某個人,他們只是兩點,而杜拉斯將他們放置在世上相距最遠的地方,無論怎樣相遇、靠近、相愛甚至交付彼此,每個人都無法逾越自身,他們永遠走不出出發的位置。她說:「或許就是因為愛情的遙不可及才顯得彌足珍貴。」 杜拉斯筆下的愛情便是如此:慾望的灼熱、絕望的冰涼,碰撞的喧囂、歸復的沉寂。永遠無法接近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