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言情小說發展史
㈠ 言情小說都又一些什麼特點
裝幀設計:瓊瑤時代的小說封面多是一張清純可愛的美女圖搭配天空、城堡、鮮花、蝴蝶等美好事物的綜合體,顏色單調,排版簡單,甚至大部分的書連目錄都沒有,版權頁之後就直接回歸正文,如有插圖也是潦草粗糙的那種,幾乎無法滿足現代人的欣賞水準;而時下的言情小說則非常看重裝幀設計,尤其封面設計已經成為出版流程中單獨存在的至關重要的環節,因封面風格不新穎、不到位而需要重新製作的書很多,製作工藝也是五花八門,燙銀、UV、磨切都屬於通常使用到的一些工藝。除了封面之外,目錄、內文排版、插圖、腰封等都需要專門的設計,使得整體感覺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閱讀需求,具有更高的收藏觀賞價值。
字數設置: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瓊瑤時代的言情小說通篇對白,場景氛圍的描寫不夠充分,每一冊的字數也大多在10萬字上下,輕薄的一本,席娟時期的作品更是如此,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速讀時代也紛沓而至,讀者能接受的就是簡單直接,無需鋪墊的愛情描寫,言情小說逐步走向娛樂時代。而新時代的言情則需要考慮更多讀者的需求,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讀者口味非常雜,非常挑剔,單純的言情小說已經滿足不了她們的需求,簡單的結構、極少的主人公也不能取悅她們了,因此現代的言情小說加入很多因素,需要構築一個龐大的體系去講述一群人的愛恨情仇,這個時候作者對場景轉換、人物設置、氛圍烘托等能力就上升了很多,字數也必須超過20萬字,甚至上下冊來表達完整的故事情節,開放式的結尾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加入都市、歷史、武俠、穿越等新鮮元素去豐富作品,成熟的作家們開始謀劃自己的大製作。
「大言情概念」:現代言情小說里所闡述的故事已經不拘泥於愛情部分的表達,加入了友情、親情、人與人之間復雜交錯的情感糾葛,以及對人性、對未來的深刻思考。正如桐華所言,她的《雲中歌》創作源頭來自兒時與女伴之間發生的關乎成長、關乎友情、關乎愛情、關乎人性中承諾、偽善、信念等一系列的親身體會,再賦予作品歷史的背景,加入國恨家仇的更高層次的情感,使人物性格更飽滿,故事情節更有意義。藤萍成名作《九宮舞》系列奠定了她寫武俠言情的極高地位,沉寂五年後的大長篇《狐魅天下》,文筆優美、情節跌宕起伏,書中人物繁多,你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出場者,藤萍小說中的主人公多是具有女性唯美特徵的男性,本書依然如此,所以那種言情更加內斂深厚,將男人之間的各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尤其擅長表達男人因慾望而生出的各種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瘋狂的心性、孩子氣的幻想、我行我素的頑固及不可理喻的執著。這種情感說小很小,說大也很大,因為他的想法而影響了周邊一切事物的變化,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一種大言情的概念,慾望可以改變一切。
㈡ 言情小說的由來.言情小說很好看 想知道它是怎麼誕生的.
言情小說的沿革和發展是怎樣的,各個階段有什麼樣的特點?
言情小說在中國,最早的雛形實際上是發源於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編才子佳人夢。很多大作家,比如張恨水、周瘦鵑、《秋海棠》的作者秦瘦鷗、包括最近去世的台灣詞人,《南屏晚鍾》的詞作者陳蝶衣等,都是鴛鴦蝴蝶派的作家。其實包括張愛玲,都受到鴛鴦蝴蝶派的強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鴛鴦蝴蝶派作家都去了台灣,因此形成了台灣式的言情小說,瓊瑤(blog)就是他們的正宗傳人。只是舊時代的才子佳人變成了富家公司和小家碧玉,更富有都市意味,更貼近年輕人的心靈。瓊瑤將鴛鴦蝴蝶派的完全脫離社會現實,沉湎愛情,溫柔、婉約、細膩做到了極致。形成了一個言情時代。風靡台灣,後來又和鄧麗君的歌曲一起,席捲大陸,瓊瑤的文藝腔,成為大陸80年代年輕人模仿的對象,也通過電視,影響了台灣和大陸年輕人的語言習慣。瓊瑤之後,台灣又涌現了席絹、於晴、沈亞等一批新的言情作家,被稱為台灣言情四小天後。但是這批作家受出版商牟利影響,寫作越來越趨同,一本書的字數越寫越少,沒有一個能夠超越瓊瑤。台灣言情的式微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她們的作品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風靡大陸的盜版圖書市場,普遍的特徵就是開本特別小,六七萬字一本,完全拼故事和人物,這種難度較低的寫作吸引了大批中國大陸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開始模仿。中國大陸的言情小說就是從那時開始生長的。藤萍是那一批作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她早期的作品,深得台灣言情的精髓,以至於被很多大陸讀者誤以為是台灣的又一代天後誕生了。
一大批大陸言情作者開始不滿意台灣言情的膚淺和單薄。她們的作品呈現出更多的風貌,也將更多的流行因素加入了近來,穿越小說的流行就是一個這種突破的產物。2007年,以穿越第一文《步步驚心》一舉成名的桐華(blog)打造出歷史宮廷言情的鴻篇巨制《雲中歌》,受到影視圈人士的熱捧;匪我思存(blog)的《冷月如霜》、《香寒》掀起悲情新高潮,讓更多高端讀者成為她的粉絲;藤萍封筆五年後開始推出新的系列大長篇《狐魅天下》;以《帝王業》一戰成名的寐語者(blog)即將出版她的民國愛情大戲《衣香鬢影》,顧漫、李歆、明曉溪、辛夷塢、Vivibear筆耕不輟,深受讀者喜愛,大陸言情小說風風火火,大陸新言情步向成熟,和對台灣式小言情的完全顛覆。
言情小說,進入了大陸時代。
在白話文發展的初始階段,言情小說多半是一些文藝小說,以張愛鈴為代表的作家他們描寫了不少略帶小資氣息的文藝小說,這些小說多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反映了當時中國的一些情況,但是故事裡的愛情卻多半很誇張,很有想像力,而作家的文筆也都是相當的好,按照當時的評論家的傅雷的說法,「張愛鈴小說文字的結構,節奏,色彩,在她的作品裡有了最幸運的成就,但是其薄弱的生活經歷,以及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性格,使得她的小說過於乖張,沒有深刻的人生觀。」
到了新時代,言情小說的風首先是從港台那邊刮過的,以瓊瑤,三毛,岑凱倫,亦舒(blog),這四個人基本席捲了中國所有的青年男女,基本上,你能從她們四個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風格的作家,她們的作品都有著自己的風格,也比較多產,基本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個階段港台的經濟生活水平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人們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顯得更加包容,她們既可以在現代小資也可以在古代風花雪月,這些作品不再一味的追求寫作上的技巧文藝上的手法,她們可以肆意的在作品中揮灑著青年男女們的激情,更加赤裸裸的對白,更加直入人心的場面,讓每一個看她們作品的人都如同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瓊瑤,作為開創言情小說一代文風的作家,以其數量頗豐、品質優秀的作品,陪伴著多少懵懂少女度過了情竇初開卻又止於幻想的青澀歲月。瓊瑤之所以構建這般愛情模式,跟她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祖籍湖南衡陽的瓊瑤,生於四川成都,後因抗日戰爭遷至上海,又舉家牽至台灣台北。遭受到動盪帶給她的不安,因此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母親出身書香門第,也給了她自由發展個性的空間,這又帶給瓊瑤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愛情觀。總括而言,在瓊瑤的愛情王國,女性離不開愛情,沒有了愛情就會枯萎凋零.在這情況下,瓊瑤的女性形象無可避免的顯得被動和消極。對愛情的描述也純由女性的立場出發,在感情的道德的召喚下,來喚起男性對女性奉獻全心全意的愛。這亦是瓊瑤式言情小說的精神所在。大師的創作周期已經過去,我們需要更年輕、寫作手法更新、更懂當今女孩心事與審美的新作家的出現。
㈢ 推薦台灣言情小說作家
黑潔明的都很好。小肥肥的猛男日記一系列最精彩
㈣ 言情小說的歷史
言情小說釋義 言:講,說。例如:言說、言道、言歡。 情:指男女相愛的心理狀態及有關的事物或事情。例如:愛情、情人、情竇初開。 言情:講述男女之間的愛情。 言情小說 :是中國舊體小說的一種,又稱狹邪小說或才子佳人小說。以講述男女之間相愛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愛情的心理、狀態、事物等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經典語錄】 ·有些記憶需要遺忘,有些記憶需要放下。 ·幸福來之不易,愛需要互相扶持。 ·愛,原來可以融化一切的障礙,只有相信愛的人,才是幸福的。 ·最痛心的不是背叛,而是永遠失去,而那時候,彼此深愛著對方。 ·男人或女人的真心,總是糟蹋在年輕的時候,不懂愛的時候。 言情小說簡單地說,一段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故事。愛情是個永恆的話題,誰都有,誰都現在或過去經歷,它看得見摸得著,而且還存在是很大的變幻莫測的空間。愛情前的誘惑;愛情中的恐懼;愛情後的失落……。這期間,分辯不清方向,分辯不清滋味,分辯不清自己。所以說,言情小說創作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古人雲:無用之用為大用。最容易創作的小說,其實也是最難創作的小說。讓讀者在言情小說里,流著自己的眼淚,這才是言情小說創作的成功標准。還有人這么經典地寫道:「言情小說對於未戀愛的人來說是嚮往;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是經書;對於失戀的人來說是痛苦的回憶;對於幸福的人來說是消遣;對於作者來說它只是為了賺人眼淚。」 言情小說,第一它先應該滿足小說的要求,那麼小說就有最基本的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言情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愛情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言情小說主要是通過情海生波、風雲突變的愛情故事框架,發展令人迷惑的情節,展現痴男怨女的人物性格,表現理智與情感、精神與肉慾不斷掙扎的中心思想。 言情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如俊男美女風月無邊的旖旎風光、哭哭啼啼催人淚下的秋葉飄零等等。 言情小說除以上與其他小說的共同特點外,還有它自己的不同的地方。 言情小說是一種最接近生活的文學體裁,它具有通俗性,小說的語言風格應該生活化、大眾化、並不需要太多華麗詞藻的修飾,但根據情節的需要感情上的讀白或詩詞歌賦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大話西遊》中「曾經有一分愛情擺在我的面前,但我不知道珍惜,現在想起追悔莫及,如果上天給我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說: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言情小說描寫中難免有男女曖昧之事的描寫,粗俗露骨、鋪陳丑態淫聲出現,顯出鄙穢。主張在描摹男女情性時,其字面上不露一個淫字,令人目想神遊,而意為之移,所謂大盜不操干矛也。把性愛的描寫極度地升華,就象一篇散文詩,形散而神不散,要「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讀者看了觸動心靈。也反對用「……」代替,其實每個人都有情,每個人又都好色。由情轉入色,由色轉入性,情、色、性也就構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根基。失去了這個根基的創作,讓小說離開這個真實的社會遠了一點,讓小說失去它本來應該有的色彩。 [編輯本段]言情小說的文學淵源和發展 言情小說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學淵源。浪漫愛情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的十五國風,吟誦至今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美麗詩句營造出愛情的原始畫面,而後的《楚辭》將其浪漫主義的氛圍雜糅其中。這些文字不登大雅,多以風花雪月和市井生活為故事背景,是隨心之所欲的青年生活與夢想,因此浪漫言情小說帶著這個「風」的深刻烙印,它來自於民間,是凡夫大眾的思想、願望和對生活的憧憬。 小說體裁起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和先秦兩漢的史傳文學,如《左傳》、《史記》,學者大多認為小說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志怪小說《搜神記》和志人小說《世說新語》為代表;直到唐代傳奇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開始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並開始反映社會現實,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如《李娃傳》、《霍小玉傳》等;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清平山堂話本》、《紅樓夢》四大名著等為代表的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勾勒了小說清晰的發展脈絡。 言情小說作為小說的分支,形成獨立流派的發展較遲。以言情為主題小說為載體產生影響力的創作應是清末民初的新鴛鴦蝴蝶派,多以「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陰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的才子佳人戀愛小說為主,以徐枕亞的《玉梨魂》、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為其代表,第一次向社會大眾展現了言情一派的受歡迎程度,並被繼承進入下一個讀者群廣泛擴大的光芒時期。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言情小說以席捲之姿風靡了幾代讀者,其重要原因在於女性的地位的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和人數隨著民主和科學的進步有了很大的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讀者,因此真正意義上言情小說的形成和廣為人知也是在這一時期,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言情小說。隨港台等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在西漫影響下言情小說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八十年代瓊瑤、亦舒、岑凱倫、姬小苔等作家為代表,並在大陸和華人地區迅速竄紅,九十年代又以席絹、於晴為代表的眾多台灣作者帶來了言情小說的新高潮。花雨在這一黃金時期精選引進言情出版,擴展了市場的同時開始大力培育大陸原創。 可以說,言情小說的發展進程反映了女性自主獨立、展現自我的過程。現在,國內的讀者不再滿足於台式的夢境幻想,期望著更能符合國內情況和需求的原創言情小說的出現,在台灣影響的基礎上,國內原創言情的崛起,藉助網路平台的影響,風格取材更為多樣化,掀起青春文學的熱浪,給言情小說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態勢和契機。我們不難看到,在與網路時代和無線媒介提供的更人性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下,言情將進入一個讀者想像空間更大的燦爛新時期。
㈤ 台灣言情文學發展史
現在,我們來看看言情小說。其一,時空交錯型。為什麼從這一類型開始呢,究其原因,是這個由席娟和瓊瑤開創的題材現在已成為"經典"。但是不可避免的,這個作者眼中的"肥肉"(極有想像空間),已經被束縛在一種普遍的模式中:現代人回到古代(當然多半是女性),然後以其在古代來說是特立獨行的思想或者行為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抑或是本身生活在現代的主角卻有著古代人的心性,於是回到適合她生存的古代與命定之人相遇相愛。其實這類小說有很大一個弊病-,除去部分的時空描寫之外,其古代情節的描寫便完全是一個純粹發生在古代的愛情故事,很多作者只注重情節發展,而往往忽略掉入另一時空的人,比如現代人進入古代,所表現的思想上,行為上的差異,而使這個"現代人"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古人",那與單純的古代小說何異?!像這種小說,我們都不知道到底有些什麼意思?亂七八糟的,還很影響人的思維,我們中學生此時還處於成長階段,很容易受到外來不好的因素影響,並且我們還在校讀書,更加受不起這些影響了。
古代言情小說中的「言情」不是很突出,情節中許多都還是男主角闖盪江湖,替天行道的故事,然後在到結局就是男女主角厭倦江湖打殺,兩人退隱江湖,快樂過完餘生,總的來說,古代言情小說是很少出現悲劇的。
其二是現代型的言情小說,特別是韓國的言情小說。早在90年代就在中國風靡一時。韓劇大多數情節都是相似的,它受中國人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劇中的情節很令人感動,許多人看韓劇時都是淚流滿面的,大部分韓劇的結局都是悲劇,要麼就是女主角或男主角得什麼病死了,兩主角永別分離。
以上就是對於言情小說的一點介紹。我們最終研究的還是「言情小說對中學生的利與弊」。據我們調查,在中學時代,大部分男的都是喜歡看古代電視劇,即古代言情劇;而女的就喜歡看韓國言情小說或電視劇,兩種電視劇在中學生心目中,平分秋色。
從心理方面來分析,男同學喜歡看古代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男生一般都比較爭強好勝、打打鬧鬧,自然而然也就喜歡看古代劇咯。女的則是那種溫柔型的,不喜歡打打殺殺,也就喜歡上韓國那種浪漫感人的言情劇咯!
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究竟言情小說給中學生帶來的是利還是弊呢?
在洋浦,有人相繼開起了小說書店和影碟店,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都有不少人去租呢,而且中學生至少佔60%以上,但一般中學生都是租影碟回家看的,因為看影碟能看到真人還有一些武打動作。但有些人為了能在學校也能享受到武俠言情小說的樂趣,便租小說書,能很方便的帶到學校看。
經過我們的調查與統計後,帶小說到學校看的學生佔20%,特別是那些《美少女》、《少男少女》這類型的書特別多,最近一年內,有許多中學生已經喜歡上韓國的網路言情小說了,有些同學上癮之後,上課也不聽講,專門拿這些書出來看,成績呈直線下降,一發不可收拾。
這些言情小說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呢?
現在,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對異性有渴望與追求,希望了解異性,更希望和自己所喜歡的異性能在一起,但其實他們並不是渴望愛情,那隻是他們的好奇心驅使的,所以他們看那些《少男少女》、《美少女》之類的書就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還有的就是認為自己在異性面前很不會說話,想從中了解一下,在書中,那些男女主人公是怎樣談戀愛的,看看自己能不能從中學到一些招術,好博得異性同學的好感,也為自己今後自己在感情的道路上走得順暢一些。因此他們的心思都放在這類型的言情小說上,根本就沒心思學習,這就是言情小說給中學生帶來的壞處。其實,不然,言情小說也是有好處的,有些同學以理智的眼光去閱讀言情小說,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語言能力,在異性面前也不會那麼拘謹了;還能開拓自己的視野,能從書中提高對異性的認識,便不再對異性有深入的渴望和追求,更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成績能更好的提高。看得多了,也更容易的把握自己的情感觀、價值觀。但總的來說,言情小說給大多數中學生帶來的壞處多一些,因為中學生很容易沖動,不能理智的認識言情小說,因此就深陷其中。
現代言情,還有幾大分支:都市言情,一直是歷久不衰的,它著重刻畫都市人的情感歷程。不同身份的,不同人性所衍生的不同故事,因貼近生活,多了那麼一分真實感,被接受,也一直被喜愛著。校園言情,這一類的故事因多了一分"初戀"的味道,頗受年紀較輕的織夢少女的歡迎。但是,現在的現代言情已經不能簡單地以這種方法來區分了,就市面上的較為普遍的類型:有情婦導向的;有未婚生子的(這個更不用說了);有豪門戀情;有師生戀;有麻雀變鳳凰;有青梅竹馬;有打情罵俏……
還是來說說其通病吧!首先,是人物塑造上,男主角大多是英俊多金、事業有成,女主角就算不是國色天香,也要是清秀佳人,或者是個就算不漂亮,也是有氣質、有內在美,更或者是丑小鴨變天鵝,讓人跌破眼鏡之流的;其次,在情節架設上,一定有第三者,有壞女人,有誤會……然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當然,並不是說俊男美女的組合不好(畢竟大多讀者還是偏好這種組合的),但性格上的刻畫還是比較重要的,有些小說過於注重外貌而忽略了心理刻畫,使小說流於空泛(這種小說往往不"經久耐看")。而情節的架設,如果脫不了"公式",那至少要在細節上,在人物個性上寫出新意!
古代言情,主要是分兩大類:武俠類和宮廷類(或者是兩者結合)。亞武俠的言情小說,早在純武俠小說中就可窺一二痕跡,在武俠中滲透情感,抑或是言情輔以武俠,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失衡的是言情的描寫,往往太過注重武俠描寫,而言情成分偏少,至於情節鋪設上,倒是還有不少可發展空間(畢竟武俠小說也是有多年的"淵源歷史")。
宮廷類的言情小說,目前市面上出現最多的是清宮題材。尤其嚴重的一個問題是男主角都有"虐待"傾向,女主角有"被虐"傾向,(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實在叫人不敢恭維!而這類書,裡面關於色情方面的東西太多了,是很不利於我們健康成長的。
除此之外,其它一類,就暫且歸為"魔幻"一類吧。這其中包括虛擬時空類;神仙鬼怪類;精靈魔界類;人妖異戀類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比較"天馬行空"的類型,有十足的想像空間,有豐富的故事戲劇開發性,比較起來,還是屬於比較"荒蕪的土地",但較之那些"經典",這些類型的小說更難構思,因為沒有"前車之鑒",在一些情節和人物設定上要麼太"出格",讓讀者接受不了;要麼太公式化,毫無新意;要麼無"章"可循,不倫不類。像這些小說,大部分都是在網上流傳的,在網上也很流行,我想,中學生喜歡上網,跟這有一定的關系吧。因此,這類小說,我們可以看,但也要防止裡面的色情情節(網路小說裡面的色情很多)讀者必須要有較強的自製力和理智的頭腦,但沒有多少中學生能夠做到,所以,這類小說還是少看為妙。網路小說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裡面有很多構思很活躍,思維力強`創新能力強的作品(在這兒說的是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想像力也很豐富,這對我們的寫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或許,到時你會說「新概念作文」也不過如此。為多面的知識和較為活躍的思維來構思。
就目前讀者所反映的言情小說的幾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作一下概論。言情小說色情化,這似乎是一種近乎"扭曲"的風潮。現在的言情小說越來越偏向"重口味",幾乎每本小說都要來上一些情色描寫(有人說這是"大勢所趨"--市場需要),但一些小說幾乎是以色情為主,根本就毫無故事情節可言(這樣的小說誰要看?!)。其實小說里的情色只是感情發展的"味精",少許讓人回味,泛濫則失去其"美味"!恰如其分的、意境唯美的描寫可以讓小說增色不少,但過多,過於粗俗的大量描寫則會令人反感!
關於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題材,有一點需要反省了,男主角不但極壞而且風流無比,女主角不是過於"單蠢",就是懦弱到毫無主見,毫無內涵和深度的人物情節已經連小妹妹都在叫無聊了。
對於小說結局,有很多作者開始嘗試寫悲劇性的結局(或許認為只有這樣才讓人印象深刻),但大部分讀者還是喜愛美滿結局的,不管其中間情節是悲到最高點,讓人哭得淅瀝嘩啦地,但結局還是要幸福美滿的(言情小說本身就是生活的"調味劑",中學生有誰願意花一大段時間看完一本小說,卻徒落個"愁悵"心緒?!)
耽美小說的崛起,也說明言情小說的市場越來越趨向多元化。但由目前的耽美小說來看(以男男戀為主),缺乏新意,根本就是把男女戀的模式套入男男戀!總而言之,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論是輕松俏皮,纏綿悱惻,凄美感人……當今言情小說是利弊並存的,讀者也是多元化的,只要是好看的,值得看的書,都將成為我們中學生的最愛的!像這類的書,我們要做到堅決不看,堅決不碰,堅決不想。它就好比「書中的海洛因」,一碰就上癮,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㈥ 網路文學中言情和耽美是什麼時候火起來的
言情小說在很早的時候就流行開,像我們比較熟知的張愛玲,亦舒三毛都寫過言情小說,後來網路的不斷發展,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更多的言情小說,現在言情小說仍然是網路文學的一大主力軍,我們熟知的桐華《步步驚心》,墨寶非寶一生一世系列,丁墨,顧漫等都是深受讀者喜愛的言情小說作者。
耽美小說如日中天,網路暢銷書熱度佔比重最多的就是耽美小說,很多影視公司都看中了耽美這種大IP製作,不少耽美小說都被改編成電視劇,這更激發了非耽美小說粉絲對這種類型小說的喜愛,即使很多原著小說粉絲紛紛抵制耽美小說改編,但是一旦真正播出,如果製作精良的話,她們就是第一波粉絲,不少明星靠耽美小說爆紅。
㈦ 網路穿越言情小說與傳統台灣言情小說的比較
我只能給你提供點線索和意見
在我的觀點里網路穿越小說全部都是內地大陸的 換個題目也可以說是內地小說與台灣小說的對比 台灣小說的質量良莠不齊 雖然質量差的非常多 但是好的作品真得也非常多 這里更要提最具代表的一些人瓊瑤和席絹,席絹更是要一提<<交錯時空的愛戀>>這個是最早期第一部成品的穿越代表作,93年就出版了,我敢說所有能寫網路穿越言情小說的人,基本上都會看過這本書,這個就是我要說的第一個觀點,雖然台灣小說質量良莠不齊,現在寫網路穿越言情小說的年輕人,從小就是看著台灣言情小說長大的,其實比較起現在的網路言情,我還是有一直在看台灣言情小說的,一些像古靈`樓雨晴`典心都是非常優秀的台灣作者,雖然不具代表性,但是也是不可多得好作者.
說完了台灣作者來說下網路穿越言情小說,其實只是台灣的小說都出成書了,內地成名的穿越文基本上也就像<<綰青絲>>和<<我的靈魂在古代>>等這類的,很多好的作品,不一一說了,其實差小說有很多不一定會比台灣的好.我想說的是現在寫網路穿越言情小說的人全部都是在看了台灣言情小說的啟蒙下才寫的.台灣的言情小說是影響了一代人的.
第二個值得比較的是,台灣的言情小說非常得商業化,而且比較開放,想寫什麼都可以,內地的穿越小說,比較難,因為一個出版社不會願意花很多心思在一篇很一般的文章下,要出成書拿到稿費,是已經非常難了,其實最主要的怎麼講呢,還是社會比較保守吧,台灣的言情小說作者,就像日本的漫畫家一樣,已經成為一種職業了,像於晴和席絹這類的作者,她都是不上班的,她只要和出版社簽個約,在家裡寫書就可以了,而大陸就不是了,像明曉溪和辛夷塢這類優秀的作者,出了那麼多的書,但是她也只是當作一種副業,不能成為一種職業.
還有一個問題和上面也是有直接關系的,網路穿越言情小說的作者出書量是非常少的,而台灣的言情小說作者的書,少的也有10多本,多的是上百本也不在話下.
但是也可能是網路穿越言情小說比較有人情味,他是一個作者因為想寫而寫,是認真去完成,不帶商業化的.台灣的有點商業化的味道,要知道一樣東西被物質化了這個感覺就變了,而且網路穿越言情小說作者都比較年輕,台灣的作者都有點上年紀了,網穿承載著一代年輕人的夢,只寫自己想寫的,身臨其境,像有時我寫文章的時候,現實生活裡面不可能會發生的事,就把它化為一個故事,把自己當作主角來感受了.
以前都說台灣言情小說有點不健康,其實沒什麼的,男女在一起發生一些事是很正常的,我一直覺得說他們不好的,只是自己的想法不對...最明顯很多網路穿越言情小說的情節有很多台灣言情小說的縮影,偏了其實我想說的是,內地的也不一定沒有,比如<<總裁虐愛>>.
總是怎麼講呢,各有各得好,不能一概而論.
㈧ 紅袖添香幾乎成了近兩年來言情的代名詞,言情小說的發展史有誰知道
紅袖添香(www.hongxiu.com)網站創辦於1999年8月,是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純文學網站,擁有完善的投稿系統、個人文集系統、媒體聯絡發表系統及高創作水準的原創書庫。 2007年5月,網站已擁有文學版作品220萬篇,日記作品60萬篇,長篇小說6萬部,論壇綜合發帖量400萬篇,注冊作者110萬。
紅袖添香一直把中國文學在網路技術語境里的全面、深入發展視為己任,在欄目設置上,涵蓋了小說、散文、雜文、詩歌、歌詞、劇本、日記等體裁,是目前中文網路創作體裁最全面的文學網站。
紅袖添香重視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除內容建設外,從程序功能和頁面設計上追求完善完美。紅袖添香是中文網路最早的文集服務系統的開發者,紅袖添香是深受女性網友青睞的文學網站,以其精美獨特的頁面設計、唯美優雅的文化氣質在同類網站里獨樹一幟。
作為國內網路原創文學的引領者之一,多年以來,紅袖添香重視維護原創作者權益,堅持開展原創打假活動,鼓勵並扶持了一大批優秀的原創作者。 紅袖添香是首個加入中國互聯網中心「網路版權聯盟」的原創文學網站。2005年5月,紅袖添香聯合二十多家網站開展「維護網路著作權益聯合大簽名」活動,積極致力於網路知識產權的保護。
紅袖添香在近六年的發展歷程中,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在 2001 年底國內多項文學網站評比中紅袖添香均位居前三名,曾被《電腦報》評選為 2001 年度最佳文學網站;2002年,CCTV-2及北方11省衛視均錄制過紅袖添香的專題訪談並在黃金時段播放;2004年8月,紅袖添香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2004紅袖添香大型文學對話論壇 」,《參考消息》、《文匯報》等相繼報道;2005年5月,在天津舉辦的第15屆全國書市上,紅袖策劃圖書品牌「書香紅袖」首批三種圖書初戰告捷,《中國圖書商報》等進行了報道。
紅袖添香在發展中不斷思索創新,2005年,紅袖添香首次提出「新創作主義」概念, 致力於把文字、圖像、音頻等形式有機整合,通過網路技術手段實現更為快捷、廣泛的共享交流。
紅袖堅信,文學在今天依然締造著我們內心最純美的那片精神家園。為此,我們將堅持致力於用文字創造我們生活中的有形價值,用文學升華我們生命中的無形價值。
㈨ 有哪些台灣言情小說家的作品好看
台灣言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請看下文,你就該知道讀什麼書了: 一、言情小說的雛形:鴛鴦蝴蝶派言情小說在中國,最早的雛形,實際上是發源於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鴛鴦蝴蝶派是20世紀初葉上海「十里洋場」的一個文學流派,他們最初熱衷的題材是言情小說,寫才子和佳人「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象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並因此得名而成為鴛鴦蝴蝶派。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編才子佳人夢。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亞、張恨水、李涵秋、許嘯天、秦瘦歐等。其實包括張愛玲,都受到鴛鴦蝴蝶派的強大影響。這些作家創作了很多耳熟能詳的作品,早期代表作為徐枕亞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駢儷加上香艷詩詞而成的哀情小說。還有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秦瘦鷗的《秋海棠》、陳蝶衣的《南屏晚鍾》等等。 二、瓊瑤時代新中國成立後,很多鴛鴦蝴蝶派作家都去了台灣,部分去了香港,言情小說由上海的「十里洋場」向海峽彼岸轉移,越來越「海派」。因此形成了台灣式的言情小說,瓊瑤就是他們的正宗傳人,言情小說出現了「瓊瑤時代」。舊時代的才子佳人變成了富家公子和小家碧玉,更富有都市意味,更貼近年輕人的心靈。瓊瑤將鴛鴦蝴蝶派的完全脫離社會現實,沉湎愛情,溫柔、婉約、細膩做到了極致。形成了一個言情時代。風靡台灣,後來又和鄧麗君的歌曲一起,席捲大陸,瓊瑤的文藝腔,成為大陸80年代年輕人模仿的對象,也通過電視,影響了台灣和大陸年輕人的語言習慣。瓊瑤可謂是集言情小說之大成,她的《庭院深深》、《六個夢》系列、《梅花三弄》系列、以及《還珠格格》系列,家喻戶曉,也可以說瓊瑤是台灣式言情小說的標志性人物,正因為有她,香港言情總似翻不了身。 三、台灣言情的最後守護者們瓊瑤之後,台灣又涌現了席絹、於晴、沈亞等一批新的言情作家,被稱為台灣言情四小天後。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長期主導著大陸言情小說市場,感動和牽引著無數少男少女的心扉,尤其是70、80後的這一代人,他們的思想里甚至戀愛結婚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印有他們的影子。 四、台灣言情的衰敗與大陸言情的成長但是,新成長起來的港台這批言情作家,受出版商牟利影響,寫作越來越趨同,一本書的字數越寫越少,沒有一個能夠超越瓊瑤。台灣言情的式微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她們的作品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風靡大陸的盜版圖書市場,普遍的特徵就是開本特別小,六七萬字一本,完全拼故事和人物,這種難度較低的寫作吸引了大批中國大陸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開始模仿。中國大陸的言情小說就是從那時開始生長的。 五、新紀元出現:言情小說進入了大陸時代 一大批大陸言情作者開始不滿意台灣言情的膚淺和單薄。她們的作品呈現出更多的風貌,也將更多的流行因素加入進來,穿越小說的流行就是這種突破的產物。2007年,以穿越第一文《步步驚心》一舉成名的桐華,打造出歷史宮廷言情的鴻篇巨制《雲中歌》,受到影視圈人士的熱捧;匪我思存的《冷月如霜》、《香寒》掀起悲情新高潮,讓更多高端讀者成為她的粉絲;藤萍封筆五年後,開始推出新的系列大長篇《狐魅天下》;以《帝王業》一戰成名的寐語者,出版她的民國愛情大戲《衣香鬢影》;2011年,木然千山首推《塔里木河》,開創新派愛情傳奇題材的言情小說;顧漫、李歆、明曉溪、辛夷塢、Vivibear筆耕不輟,深受讀者喜愛;……大陸言情小說風風火火,逐步走向成熟和多元化,形成了對台灣式小言情的完全顛覆。 六、大陸言情的整體出現和百花齊放自從2003年網路文學興起以來,尤其是2007年前後,大陸言情小說市場開始改變了港台言情「一統天下」的局面。港台言情似乎已成為歷史,一去不返了。先是出現了「言情三才女」(安妮寶貝、安意如、張悅然),而後是「新派言情四小天後」(藤萍、桐華、寐語者、匪我思存),接著是「六小公主」(辛夷塢、顧漫、繆娟、金子、李歆、姒姜)和「八小玲瓏」(木然千山、滄月、明曉溪、米蘭、妖舟、唐七公子、媚媚貓、愛爬樹的魚),以及「三十二小當家」等。從氣勢上看,大陸言情作者整體出現,雖然每個作者的名望無法與台灣成名作者相比,但整體優勢毋庸置疑;從多元化上,大陸言情小說類型多種多樣,題材廣泛,港台言情無法比擬;從創新上看,大陸的文化底蘊深厚,挖掘的東西較多,尤其是作者創造能力顯著,以新派愛情傳奇小說(塔里木河)為例,港台言情恐怕再沒有想像力了。 七、反思言情小說作為一個文學門類,自然會跟隨社會發展、市場需求、讀者口味在不斷改變跟進化。目前的新言情小說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已經遠遠超越瓊瑤、席娟時代的言情。瓊瑤時代的言情小說通篇對白,場景氛圍的描寫不夠充分,每一冊的字數也大多在10萬字上下,輕薄的一本,席娟時期的作品更是如此,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速讀時代也紛沓而至,讀者能接受的就是簡單直接,無需鋪墊的愛情描寫,言情小說逐步走向娛樂時代。新時代的言情則需要考慮更多讀者的需求,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讀者口味非常雜,非常挑剔,單純的言情小說已經滿足不了她們的需求,簡單的結構、極少的主人公也不能取悅她們了,因此現代的言情小說加入很多因素,需要構築一個龐大的體系去講述一群人的愛恨情仇,這個時候作者對場景轉換、人物設置、氛圍烘托等能力就上升了很多,字數也必須超過20萬字,甚至上下冊來表達完整的故事情節,開放式的結尾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加入都市、歷史、武俠、穿越等新鮮元素去豐富作品,成熟的作家們開始謀劃自己的大製作。現代言情小說里所闡述的故事已經不拘泥於愛情部分的表達,加入了友情、親情、人與人之間復雜交錯的情感糾葛,以及對人性、對未來的深刻思考。正如桐華所言,她的《雲中歌》創作源頭來自兒時與女伴之間發生的關乎成長、關乎友情、關乎愛情、關乎人性中承諾、偽善、信念等一系列的親身體會,再賦予作品歷史的背景,加入國恨家仇的更高層次的情感,使人物性格更飽滿,故事情節更有意義。
㈩ 什麼是台灣言情小說是怎樣的大致是怎樣和我們內地的愛情小說有什麼區別
以講述男女之間相愛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愛情的心理、狀態、事物等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言情小說簡單地說,一段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故事。愛情是個永恆的話題,誰都有,誰都現在或過去經歷,它看得見摸得著,而且還存在是很大的變幻莫測的空間。愛情前的誘惑;愛情中的恐懼;愛情後的失落……。這期間,分辯不清方向,分辯不清滋味,分辯不清自己。所以說,言情小說創作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古人雲:無用之用為大用。最容易創作的小說,其實也是最難創作的小說。讓讀者在言情小說里,流著自己的眼淚,這才是言情小說創作的成功標准。還有人這么經典地寫道:「言情小說對於未戀愛的人來說是嚮往;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是經書;對於失戀的人來說是痛苦的回憶;對於幸福的人來說是消遣;對於作者來說它只是為了賺人眼淚。」
言情小說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學淵源。浪漫愛情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的十五國風,吟誦至今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美麗詩句營造出愛情的原始畫面,而後的《楚辭》將其浪漫主義的氛圍雜糅其中。這些文字不登大雅,多以風花雪月和市井生活為故事背景,是隨心之所欲的青年生活與夢想,因此浪漫言情小說帶著這個「風」的深刻烙印,它來自於民間,是凡夫大眾的思想、願望和對生活的憧憬。
小說體裁起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和先秦兩漢的史傳文學,如《左傳》、《史記》,學者大多認為小說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志怪小說《搜神記》和志人小說《世說新語》為代表;直到唐代傳奇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開始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並開始反映社會現實,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如《李娃傳》、《霍小玉傳》等;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清平山堂話本》、《紅樓夢》四大名著等為代表的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勾勒了小說清晰的發展脈絡。
言情小說作為小說的分支,形成獨立流派的發展較遲。以言情為主題小說為載體產生影響力的創作應是清末民初的新鴛鴦蝴蝶派,多以「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陰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的才子佳人戀愛小說為主,以徐枕亞的《玉梨魂》、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為其代表,第一次向社會大眾展現了言情一派的受歡迎程度,並被繼承進入下一個讀者群廣泛擴大的光芒時期。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言情小說以席捲之姿風靡了幾代讀者,其重要原因在於女性的地位的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和人數隨著民主和科學的進步有了很大的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讀者,因此真正意義上言情小說的形成和廣為人知也是在這一時期,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言情小說。隨港台等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在西漫影響下言情小說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八十年代瓊瑤、亦舒、岑凱倫、姬小苔等作家為代表,並在大陸和華人地區迅速竄紅,九十年代又以席絹、於晴為代表的眾多台灣作者帶來了言情小說的新高潮。花雨在這一黃金時期精選引進言情出版,擴展了市場的同時開始大力培育大陸原創。
可以說,言情小說的發展進程反映了女性自主獨立、展現自我的過程。現在,國內的讀者不再滿足於台式的夢境幻想,期望著更能符合國內情況和需求的原創言情小說的出現,在台灣影響的基礎上,國內原創言情的崛起,藉助網路平台的影響,風格取材更為多樣化,掀起青春文學的熱浪,給言情小說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態勢和契機。我們不難看到,在與網路時代和無線媒介提供的更人性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下,言情將進入一個讀者想像空間更大的燦爛新時期
極具「童話」色彩的瓊瑤小說,給予了人們人性的回歸與嚮往。即便是恩怨復仇,也能將愛情演繹得浪漫而唯美。俊男美女的男女主角,往往都是身世顯赫的才子佳人,小說所反映的故事面較狹窄,較為脫離社會現實,這也讓為生活所累的人們得以短暫的閱讀幸福,可以說這也是言情小說得以長紅不衰、紅遍大江南北的原因,包括在在大陸的風靡有其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在文革剛結束,時值改革開放的內地,對於人們剛從禁錮中走出,開始重新認識「愛情」的甜蜜時,瓊瑤滿足了人們對另一個非現實世界的幻想。
與此相對應的是30年代在舊上海「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張愛玲小說的魅力在於其傳奇的身世和華麗文字營造的蒼涼,比如其著名的《沉香屑》、《金鎖記》、《傾城之戀》等。她小說有如夢魘般的氛圍,深刻的人性透露出濃濃的現實悲哀,彰顯出以愛情為世界的女性的思想與感悟,在當時的戰亂背景下成為女性參與和思想的高峰體驗。進入6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血淋淋的人性被「童話」式瓊瑤浪漫穿上的唯美的紗衣,征服了讀者的心。
近十年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網路化,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多元化的土壤,台灣言情網羅眾多寫手,隨兩岸三地間的聯系加強,台灣言情已成為言情小說的特別存在,可以說獨立形成了經典的派別,包括綠痕、席娟、於晴、左晴雯、古靈、典心、凌淑芬等作者;而國內原創則源於不同文化元素的滲透,可喜地呈現出一派火紅景象,如深受武俠影響的藤萍、滄月,包含日本動漫元素的喬克天使、董珊,韓風颳起的郭妮、可愛淘、本土化青春成長的明曉溪、於佳,穿越和深宮的金子、匪我思存等,可謂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