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言情 » 關於義和堂的言情小說

關於義和堂的言情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5-31 07:45:00

1. 清朝義和堂是什麼堂

查不到。
南峰書堂又名夾漈草堂,位於莆田市新縣鄉鞏溪村的夾漈山上,離市區北面約30公里,這裏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
中文名
南峰書堂
別 名
夾漈草堂
位 置
莆田市新縣鄉鞏溪村
海 拔
600多米

2. 關於張的歷史文化

張姓

基本來源
張姓的來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於河南。其中張姓、姚姓源於濮陽。根據1、 史實依據。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 依據當代研究成果.。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是為河北張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據公安部統計人口「張」這個姓氏排在全國第三位,有8750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
張氏祖庭
華夏張氏祖庭,坐落在張氏發源地的河北清河縣,此處每年召開世界張氏肯親大會,來自海內外的30多個國家的張氏子孫參加了2009年第四屆世界張氏肯親大會。清河縣張氏園區建設了一殿兩園。
「一殿」,即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大殿(華夏張氏祖庭),總體規劃構思源於原始的「明堂」意象,演繹上古祭祖建築的「品」字形古風,規劃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約90畝,加上外圍緊密區綠化、廣場、甬道等共計300
華夏張氏祖庭畝。「兩園」,即張氏文化生態園和世界張氏工業園。
張氏文化生態園,環繞揮公大殿周圍,以現有1000多畝森林公園為基礎,以「弓形」湖水和「生態」之林為總體框架,輻射周邊近5000畝區域建設集生態、旅遊、文化、休閑為一體的高品位文化生態園林。
世界張氏工業園,包括如今省級開發區羊絨園區西擴部分和張氏生態園在內,概念規劃約30平方公里,計劃整體招商,成片開發,最終打造成以特色產業為依託,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張氏志士能人集聚創業的國際國內知名園區。

郡望堂號
郡望
魏晉以後區別居於不同地域之同姓者為「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其後襄陽歷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 、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堂號
1、清河堂:張姓得姓始祖張揮,字玉爵,號天祿,為黃帝之子或孫,「觀弧制矢,賜姓張氏」,或「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或「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揮居於尹城國之清陽,清陽者,清河之南也,漢屬清河郡、清河國。後世張氏譜書有以尹城為郡望者,然多以清河為郡望,譜書常標以「清河堂」字樣,以示永記先祖之地。清河為極古老之河,戰國時為齊、趙兩國之界。《水經注》載其源在河南北部,流至今河北威縣以下始稱清河。東北流經清河縣故城北、景縣南,至東光西,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隋以後東光以下被導浚為永濟渠(京杭大運河之一部),東北以上則漸廢。今清河縣已無清河。
2、報本堂: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是粵東地區一古老村落,置寨至今七百餘春秋。鄉中有多姓集聚,現以張姓人口最為繁茂。泥溝鄉張氏先祖,張翠峰公,原居於福建道興化府(莆田縣)大菜園村,因避戰亂,於元世祖至元22年(1285年),同攜兄弟七人及妹翠娥來到潮州府,另創基業。以張翠峰公為第一世,自以第四世為開始,輩序詩為:
繼子乙大衍天清,騰光上國鳴珂聲。
伯仲怡和咸濟美,夔龍勛業動虞延。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俗稱老祠,位於老寨南門側,建於明嘉靖庚辰年(1520年),距年近五百年,坐北朝南,格局嚴緊,材料簡朴,講求堅固。雍正三年(1725年)張祖之玄孫御前特等侍衛張燦恭立匾額「報本堂」。
張氏宗祠設置龕幾,奉祀翠峰公祖考妣及二世祖鳳梧、鳳雛、鳳居之公考妣神位。
3、百忍堂:系唐高宗泰山封禪(665年)經濮陽過壽張(今濮陽市台前縣)時,登門拜訪張公藝(張良26代孫,生於577至676年,時八十八歲,前李世民在公藝門前小河馬失前蹄遇難,公藝救至家中療傷,世民未告真情。貞觀九年(635)世民親書「義和廣堂」金匾,差人送給公藝。)。據《資治通鑒》載:「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部所以能 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其內容為: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賜以縑帛。」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旌表。封公藝為醉鄉侯,長子希達為司儀大夫,(壽張縣志載)。故張旭題詩曰:「張公書百忍,唐朝著勛名。天 子躬親問,旌表懸門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兒孫須當記,族遠詩為憑。」爾後族人便以「百忍」為族徽。
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金鑒堂」、」、「正始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等。

3. 苗姓的歷史名人

苗晉卿

潞州壺關人,唐代宰相。進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後,被肅宗拜為左相。唐軍還師國都後,封為韓國公。代宗時,吐蕃曾佔領京都,其被脅迫而閉口不言。其子苗丕,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郎中,官終河南少尹。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有一位三朝為官、身高位顯的宰輔之臣,他為人謙柔寬厚,處事恭謹。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分,得以高中進士。他先後活潑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4. 龍虎鬥京華的作品點評

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鬥京華暮
by:天山游龍
弱水浮萍,蓮台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
絳草凝珠,曇花隔霧,江湖兒女緣多誤,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鬥京華暮。
——調寄踏莎行
重溫這首《踏莎行》,自覺有一種說不盡的感慨。有誰想到正是這首詞揭開了羽生先生三十年武俠創作的序幕。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漠漠荒原,遙接天際」。一騎騾車獨行於空曠蕭索的塞外。開篇書寫了那空曠的塞外大地,自《龍虎》伊始,「塞外」似乎成為羽生先生內心的一個嚮往,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那純朴熱情的塞外民族間,書寫過多少激盪人心的故事?或許這正是身處南國的羽生先生內心中對彼岸的一種追求,也或許是現實的殘酷使他對那塞外廣闊的天地天然心生的一種嚮往。
塞外涼秋,孤客羈途。荒原古寺,神秘尼姑。
睹物思人,往事傷悲。夜半故客,回首往事。
數十年前的往事而今道來,見證著那一段國難時期的武林傳奇故事。
那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非常時期,國難當頭,多少國人奮起抵抗,在史書上記載下可歌可泣的篇章,「義和團運動」無疑是任何時候都揭不過去的近代歷史一頁,無論是這場運動在當時對中華民族造成怎樣的影響,也不論後來的史書對這場運動作出如何的評價,盡管這場運動表現出的愚昧和盲目,然而不可否認是其中蘊含著多少救國的熱情。
而眼前這段數十年前的武林往事,既見證了「義和團運動」的興盛和敗落,更是親身參與其中,透過其中的故事,某些程度揭示了造成這段歷史悲劇當中的某些原因。如盲目排外的愚昧一面、清廷叛賣、以落後原始的武器對抗裝備精良的外國軍隊等原因,更主要展示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由於整個運動中組織發展太快,且自原首領朱紅燈死後,繼任領袖的李來中缺乏政治才幹,無獨立的政治主見,又盲目輕信,更缺乏把握大局、調和內部矛盾的能力,使整個組織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整體;在此基礎上又造成了內部的分裂,整個義和團分為「保清」、「扶清」、「反清」三派,各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殘殺,終於釀成了此中的悲劇,此中種種原因發人深思。故事的結尾,「義和團」失敗了,然中國人對外國侵略的反抗永遠不會停止。
不平凡的年代發生的傳奇的故事鑄定了會有傳奇的人生,多少英雄空懷報國志,卻落得回天無力仰天長嘯。每每懷著滿腔熱情,並彷彿看到了前進的希望,但是當全身投入其中卻發覺這一切不過是一場空;之後卻又看到新的希望,再度燃起激情並投入時,卻又是發覺仍是一場空。希望、失望、重燃希望、再度失望周而復始,最終豪情壯志盡銷磨,空白了少年頭,或許這就是婁無畏一生的寫照。
滿腔壯志出師門,加入匕首會矢志反清大業,然而一心所願卻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關內無法立足,只好遠遁遼東,卻幸遇名師,反省過往,武學同時更上一層樓。重回關內,義護師門,驚震武林,他從義和團運動中看到新的希望,再度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相違背,茫然徨仿間,恩師柳劍吟慘遭義和團保清派之毒手。立志為恩師報仇,手刃仇人於劍下,卻又突遭八國聯軍侵華的民族大危機,致令仇人逃脫。
一生中,空懷滿身絕藝,百倍熱情,最終卻是無力反清、無力滅洋,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使自身感受到那份茫然無依,或許這就是那個時代中許多有志於救國大業的熱血國人所遭遇的困境吧,正如近代中每一條「救國良策」、每一次「革新」令得多少國人為之沸騰,最終換來的卻是更深的失望,我想這也是羽生先生在《金梁合論》中所提及的婁無畏這個人物只能產生於那個特殊的時代之原因吧。
然整部書中,感受到那份茫然陷入命運的困境無法自拔的又何止是婁無畏。丁劍鳴一心只想光大武太極丁一派武學,卻因誤交索家,不容於武林同道,最終慘遭索家毒手,臨終方悟當年墮入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而誤了一生,丁劍鳴的最終遭遇讓柳劍吟為之惋惜感嘆。然而柳劍吟武德、武學均冠絕於武林,並為同道所欽仰,最終卻是喪命於自己為之努力奔走,視為對抗清廷陣營的義和團內部中,與丁劍鳴相比,柳的一生也並不幸運多少,沒喪於敵手,卻為內部暗算,這般結局帶來的痛苦無疑更深,丁劍鳴與柳劍吟師兄弟的命運無疑同是理想同現實相背離而導致悲劇發生之寫照。
老一輩的高手如獨孤一行、雲中奇則是彷彿感受到了現實的悲劇性,他們一生中早已歷盡了劫難,也經受到理想破滅的挫折,他們做到的是不輕信一切,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同一切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被那個時代所揚起的激流所淹沒,努力成為此間的見證者。但是當看到了彼此間所敬仰的柳劍吟慘遭毒手之際,他們還是激起了義憤,為柳劍吟復仇,表現出一份可貴的江湖道義。
只有丁曉依然保持著激情,不平凡的出身和經歷,使他身上有著婁無畏所不及的一份沉穩,然而丁曉畢竟年輕,此生還未經受過如婁無畏般慘痛的失敗,此後的人生道路是否崎嶇,足讓人心存疑慮,當然本書結局還是提及了丁曉同婁無畏致力於東南的幫會組織上,應該是小有成就吧,畢竟前人失敗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可為後人之財富;畢竟前面的悲劇已經太多了,為後邊的人保留一點希望吧。
傳奇的人生往往伴隨著傳奇的「愛情」,「愛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生的道路,婁無畏、左含英和柳夢蝶師兄妹三人,譜寫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愛情悲劇,然而誰又想到,這段愛情悲劇的第一主角竟是柳夢蝶,起源在於婁無畏和左含英師兄弟同時愛上了師妹柳夢蝶。
柳夢蝶與左含英自小青梅竹馬,彼此間內心深處都有著對方,假如沒有那一場仇家上門尋仇的巨變,兩人應該會順理成章地成婚。不料家遭變故,柳夢蝶被心如神尼所救並收為徒弟,塞外學藝,一別三載,彼此心中依然有著對方的影子。意想不到的是萬里跋涉,尋訪並接柳夢蝶的卻是大師兄婁無畏,這時的婁無畏所想到的僅僅是幫自己的恩師尋回獨生愛女而已。然而千里同行,竟令得婁無畏對柳夢蝶產生了愛意。因為婁無畏此時正處於極度孤獨茫然之間,正如他所表達那樣:「我慣於孤獨,但卻害怕孤獨。我常常害怕黑夜的到來,寧願在漫漫長夜裡坐待著黎明。我更害怕沒有音響與沒有色彩的世界,在靜寂的深夜,我甚至寧願聽到虎嘯猿啼,聽到流水嗚咽。」怎樣堅強的人,都會有他所不為人知軟弱的一面,慣於江湖,快意恩仇,其實不能彌補的是內心的那份寂寞,尤其是對事業的狂熱漸處於迷茫而熱情不再時,這份寂寞感會越來越強。那個時刻的婁無畏無疑是人生中最為孤獨寂寞的時刻,他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而柳夢蝶的單純天真,對世事仍然是一知半解之際,無疑既是婁無畏最好的傾聽者,更於婁無畏而言是盪滌迷茫孤獨心靈的一股清泉,無意間他發現自己愛上了柳夢蝶,渴望從她身上得到安慰,甚至是尋求一種情感上的依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早已出師,並不知道柳夢蝶與左含英早已彼此間隱隱約約有著愛意。
柳夢蝶心中,正是大師兄的出現,使她一家免遭毒手,同時婁無畏又千里跋涉,走遍塞外草原尋訪於她,引她回家,這份情意讓她永遠銘感於心;同時於婁無畏的傾訴間發現了他潛藏於內心的卻無從表露的一個「郁結」,使她的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憐憫」之意,願意盡最大的可能「安慰」他、「照顧他」。但是她的內心深處,卻又明白這不是「愛」,這種情感讓她甚至感到「恐懼」,但是她又不知如何更好地面對進而作出明智的處理。要知道此前她都是在父母或是師傅的翼護之下無憂無慮地成長,很多事都是處於一知半解中,更何況她不忍再對婁無畏有半點傷害,所以此時此刻想讓她作出明智的處理方法無疑是有點苛求了。在很長的時間,柳夢蝶的內心一直處於猶豫徨彷之間:她有意對大師兄「體貼」,但自己又後悔這種「體貼」,她恐怕會引起大師兄的「誤解」,她更害怕大師兄的情感,又一次的像狂潮疾風似的卷來。甚至會想到了:「大師兄已經是中年人了,他不比自己,再過十年八年,大師兄已經四十開外,到那時如果自己不嫁給他,他會更其失望,也會很難再找到其他女孩子。」雖然是很單純甚至帶著很強孩子氣的想法,但是頗符合她那時的心境。左含英乍見柳夢蝶,苦苦相思的愛人出現在眼前,那份喜悅是無法言說的,然而眼前的柳夢蝶卻不是從前天真單純的柳夢蝶,而是心事重重,雙眉深鎖,似郁似怨。他無法明白柳夢蝶內心的愁緒,畢竟都是年輕,少歷滄桑,因此當他聽到婁無畏向柳夢蝶表露愛意時,甚至沒有問明柳夢蝶自己的想法,而是帶著悲痛匆匆離去。
三個人都是太含蓄了,也造成了彼此間的痛苦,這份痛苦折磨著每一個人,更在他們之間劃下了一道深深的鴻溝。終於婁無畏明白了柳夢蝶所愛,他毅然地擺脫了情感的困擾,更由此產生了後悔。而柳夢蝶在歷經痛苦的徨彷,也終於隨著左含英的不辭而別明白了自己真正所愛,作出了抉擇,回到左含英的身邊。一切困擾都在慢慢解開間,這未始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然而更大的悲劇出現了,在柳夢蝶與左含英重新走到一起,無論從情感上,還是身心上全面交匯之際,卻遭受了仇家的暗殺,左含英身死,這於柳夢蝶無疑是最大的打擊,如果不是尚存一顆復仇的心理,此時的她幾是痛不欲生,後來她雖然選擇了遁入空門,繼承了心如神尼的衣缽,但是左含英永遠留在她的心理,每每獨自看著左含英的畫像,回想過去的往事。而這一切也令婁無畏心靈間產生了深深的內疚,也徹底埋葬了他的愛情世界,此後的一生他終生未娶,只不知他與柳夢蝶是否此後還再度見面?
一段愛情故事終以悲劇而告終,然三個人走過的這段愛情歷程及各人心裡的那份猶豫迷惑使人久久無法忘懷。
「武」是《龍虎鬥京華》的一個重要看點,而相比與」歷史「、「傳奇」和「愛情」,書寫「武學」更是羽生先生第一次嘗試,畢竟武俠小說離不開「武」字。應該說這方面民國武俠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經驗,羽生先生憑借著對民國時期武俠小說那份深厚的功底,還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為武俠試筆之作,《龍虎》在「武」方面主要是對民國時期武俠小說「武打」方面借鑒因襲,如白羽《十二金錢鏢》中的太極拳、太極劍、金錢鏢三絕等,在打鬥時力求一招一式交代清楚,現場感極強。由於第一次描寫,對某些不熟悉的兵器如「判官筆」之類,抄用前人的一些片段略作修改,這段章節應該是出現在丁劍鳴誤中索家父子圈套,與假扮盜賊的大內高手相手時出現,這段章節出現在《龍虎》的開頭,也可以說是羽生先生第一次描寫高手間的對陣,又出現了判官筆之類的兵器,委實也有點難為了,致使後來被人譏評,當然羽生先生自己也不諱言。
第一場比較出色的激戰應該是在柳劍吟同雲中奇、獨孤一行比武較技那一段,柳劍吟以掌險勝雲中奇,又同獨孤一行拳掌、劍法、暗器展開較量,三絕盡展,雖然這段較量在一定程度應該是借鑒了《十二金錢鏢》俞劍平與飛豹子袁承烈間的比武,但是就精彩激烈程度而言,似乎是尤有過之。一方是以柔克剛,一方是以攻代守;一方是兀立如山,一方是疾走龍蛇;一攻一守煞是好看。這場比劍是太極劍法與飛鷹迴旋劍法的第一次較量,然而想不到的是三十年後,羽生先生在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中,又讓這兩套劍法再作一次較量,是巧合,又或是有意安排?
婁無畏與丁曉一戰則是以婁無畏以融匯了丁派太極劍法同飛鷹迴旋劍法同丁曉以融匯了太陳丁劍法和太極陳兩派太極劍法的一場較量,可說是以博對專,結果是不分勝敗,武學一途無止境,婁無畏也好、丁曉也好,兩者都可謂殊途同歸,都說出了一個道理,只有開闊眼界,博採百家,相互間取長補短,方能達到新的境界。
《龍虎鬥京華》的創作起於一場擂台,當然需要以一場擂台戰作為壓軸之戲了,而且這場擂台戰必然與太極門有關。於是,本書結局,一場轟轟烈烈的擂台戰登場了,這是太極門婁無畏、柳夢蝶、丁曉的復仇之戰,也是義和團內部「反清派」同「保清派」矛盾的總爆發。所以整場擂台戰中,雙方高手盡出,太極門丁曉打響第一戰,以婁無畏對岳君雄作最後決戰。丁曉、柳夢蝶、婁無畏三戰均是勝得漂亮,整個過程,作為正方代表的婁無畏一方可謂是大獲全勝,整場擂台戰中,除了太極一派外,如摺扇點穴、藏土喇嘛的功夫、天龍劍法、蜀中唐門,當然更離不開少林武功,既是借鑒前人,又在一定程度打下了羽生武學體系的初步基礎,許多武功在以後得到了沿用。而作為擂台戰,這種正邪雙方的較量途徑,之後也在羽生先生小說中多次出現,最出色的應該是《雲海玉弓緣》氓山一戰,正邪雙方各展奇功,可謂是平分秋色,,甚至作為邪派的孟神通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還是略占上風,從精彩程度而言,應該是勝過本作不少,本場擂台賽中羽生先生可能是第一次作這方面創作,或許也是基於某方面立場的考慮,所以反派方面寫得弱了一些,雖然振奮人心,但是從精彩曲折程度而言未免是有所欠缺了。
然而本場擂台戰並沒有簡單以婁無畏大勝手刃仇人而告終,而是以八國聯軍進京打斷了婁無畏的復仇戰,深層次中似乎也蘊含著某方面的悲劇,即國難當頭,八國聯軍已經快打進京城,但是以「滅洋」為使命的義和團卻仍在內斗,缺乏組織無法形成堅定的力量註定了義和團的失敗;另一方面清廷的叛賣也使得以婁無畏為代表的「反清派」取得了道義方面的優勢。當然最後在書寫義和團抗敵方面也說了一些教科書式的歌頌言語,但是綜觀本書,對義和團運動的反思比重應該是大於歌頌,羽生先生也因此受到某些左派人士的批評。後來羽生先生也說出限於時代背景的原因及本人史料掌握方面,對義和團運動所造成的反面影響還寫得不全面、不徹底,這或許也是就本書歷史成分而言美中不足之處。
羽生先生經常強調創作武俠小說應具備的知識,如宗教、地理、歷史、文學詩詞素養等等,甚至包括邊疆地區的「四裔學」也是不可缺少的知識,綜觀本書,沉重的歷史背景是一大特點,除此之外,上述方面的知識貫穿於整部書中,如北京城的介紹、蒙藏、遼東地區的地理特點、風土人情等等,細讀之當能增加某方面的知識。
宗教知識方面對佛教、喇嘛教的歷史也作了介紹,書中能過心如神尼之口,解讀了禪宗的五祖弘忍傳法時,要眾弟子各作偈語,神秀首座和六祖慧能分別寫下的謁語故事,從中可以看出,通過心如神尼的講解,其實也是羽生先生自己的態度,從中看出他是偏愛神秀首座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強調一生中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後來羽生先生在他的隨筆《章士釗的南遊詩》和《兩偈·頓漸·陳寅恪》兩篇文章中又再次提及這個話題,感覺中這首偈語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羽生先生人生某方面寫照。
本書「楔子」中,羽生先生是通過一位老人,回首三十多年前一件往事,從而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本書的結尾,仍然以這位老人的身份,補述一下柳夢蝶手刃仇人的結局,仿如輕輕地合上書頁,讓人感覺宛若這位老人身邊聆聽故事的聽眾,從故事的結局中長舒了一口氣,得到了幾分滿足。人至老年,見慣了多少多雨,歷盡了幾多滄桑,少了幾分金戈鐵馬的豪情,多了幾分平實淡然的心境,或許心底還殘存著幾分壯志難酬的憾意,然而回首前塵,一切宛若過眼煙雲,豪情壯志已成過去,平淡中卻往往見證著真情。三十年前,羽生先生在書中以這位歷盡滄桑的老人身份,拉近了現實的擂台賽與傳奇小說擂台賽的距離,三十年後,當羽生先生終於結束了武俠創作生涯,合上了他的武俠文本時,我們分明感受到《龍虎鬥京華》書中的「筆者」,那一位歷經滄桑老人又再度浮現在眼前。又是一個三十年,難道這又只是一個巧合?
金戈鐵馬江湖夢,夢覺天涯,明月胡笳,處處天涯處處家。
龍爭虎鬥卅年事,事渺人遐,遙望京華,萬里西風瀚海沙。
——調寄採桑子(《龍虎鬥京華》卷尾詞)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by:情定昆吾
邊沁在《政府片論》中問道:「每一個人保留他自然的自由到了什麼程度?每一個人已經放棄了哪些東西作為社會福利的代價?」當我准備在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找出一些人,站在他們前面唱出一支贊歌的時候,發現,原來並不是他們有什麼值得贊美。比如張丹楓;比如厲勝男。我所願意為之歌頌的,是在武、俠、道德、大義的約束下見證的人性的弱小與卑微,那份為了整體而被剝奪了個體的自由。比如,道德覆蓋下尋求人性光輝的,很失敗的檀羽沖;浮萍聚散,迷失自我的「玉面狐狸」赫連清波。
《龍虎鬥京華》,梁羽生的處女作。多年之後,重新翻閱,此書竟然已經包含了梁羽生寫作一生的基本要點,基本套路。他此後的三十年武俠生涯,浮浮沉沉,也沒有能很好擺脫這個漸漸僵死,為後人詬病的框架。只是在僵死的背後,堅定不移則:病樹前頭萬木春,煥發出了一種文學素質方面的生機,這是本質上的水平。框架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一種框架、套路,達到一種極致,便是屬於自己的風格,便是一種成功;一旦迷茫,一旦消極,便是來來去去毫無新意的反復與沉淪;如果有一種懷疑,一種否定與創新,產生的與寫作生涯格格不入的作品,或許就是作者在厭惡自己的同時的顧影自憐,此生中某一時刻,一份強烈情懷的意外寄託。瞬間的自由,比之風格的代表作毫不遜色的寄託著心中渴望的另一類巔峰!那種一去不復返的靈感,造就了難以尋覓的「空中樓閣」。
《龍虎鬥京華》,1954年,那時的梁羽生還談不上風格,談不上渴望。說得膚淺點,那隻是梁羽生帶著玩票性質,卻悲哀的在此後三十年難以擺脫的一個夢魘,映射了整整三十年的機械與盲目。
擺脫歷史地位,除去新派武俠開山之作的歷史意義。我個人覺得,如果喜歡梁羽生,或是像我這樣選擇了梁羽生,那麼,《龍虎鬥京華》也是十分值得玩味的。就前面而言,梁羽生風格的代表作,我們可以毫無疑義的統一為《萍蹤俠影錄》;而另一類的巔峰也不過就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等之一了。但是,代表作並不是風格之上最為純正的。寫作手法的漸漸純熟,框架之上,在通向巔峰之路的漸漸豐滿,夾雜著越來越多作者的閱歷以及心態的變遷。小說越來越精彩與內涵,但是,作者本人呢?已經,不再簡單!
當寫武俠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份維生的工作,一種閉上眼睛也得將就前行的本領時,又如何去體味當初《龍虎鬥京華》時的興奮,內心的惶恐呢?
或許,梁羽生的大部分小說都比《龍虎鬥京華》具有可讀性,但是,之後那些早已經找不到靈氣的,如冢中枯骨般作品,卻完全沒有《龍虎鬥京華》有意思。稚嫩有稚嫩的看點。探索有探索的樂趣。開荒,有一份心態與行動上一致的激情。
梁羽生說:「寧可無武,不可無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才是目的。這是一份偉大的情懷,也是借著武俠小說想去傳播的最內心的社會責任感。但是,情懷歸情懷,表達方式歸表達方式。從第一段,我引用的邊沁的那句話可以看出,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角度。這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具有完全不一樣的性質。在梁羽生的武俠中,如果沒有記錯,只是除了《女帝奇英傳》,統治者作為斗爭的對象,前提是統治力的喪失,或者說是民眾在服從統治者的前提下,卻得不到統治者應該給予民眾在服從命令後所帶來的安定與好處,而統治者僅僅在民眾單方面服從下,卻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這時,民眾也就沒有了服從的義務。但是,所謂的「俠」,卻是在這個時候肩負起了所有人(民眾)的權利與義務。不管怎麼樣,不需要他(們)來肩負,輪不到他(們)來面對,他(們)也承當不起!這就是,我的觀點。而梁羽生的主角,基本上都是他(們)。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無限地擴大了俠的力量與號召力,在把「俠」這個個體,完美地包裝成足以在政治立場上與統治者這個集體抗爭的一個意向,用以激發出民眾道德上最本質純真的力量,然後,失敗!完敗給烏合之眾的殘暴統治者。而「俠」不以成功或是失敗而轉移。在小說中,失敗和成功都不是最重要,因為,最後要把所有優良品質歸結到作為個體的「大俠」身上,以達到對於「俠」的塑造與詮釋!
於是,民眾呢?
民眾成為了被欺騙的對象,以及塑造「俠」的過程中,最先的犧牲品。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里的「責」是不是,每個人,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我所不贊同的就是,武俠小說,在所有匹夫中推出代表,然後把所有的「責」集中在代表的身上,然後就和其他民眾沒有關系了,虛構出讓人膜拜的形象,去完成「最廣大民眾的最廣泛利益」的美好希望。這是對於「個體」自由的漠視,不論那些被忽視的民眾,還是作為代表的大俠。梁羽生在此方面最極致的人物,或許就是孟元超了。
於是,我們稱之為:高、大、全!
「高、大、全」並不是一種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本身是一種完美,難以讓人接受和認可的虛假的完美,因為「他」在成為「高、大、全」的路上,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個體的自由。一切在於,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這些大俠在作為抒發個體自由的江湖以及作為民眾權利保衛者的廟堂兩方面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正是主角處在了江湖與朝廷的夾縫中不為自己而掙扎的虛弱求生,使得一個人物被人稱為「高、大、全」,然後仔細一看卻是如此的蒼白無力。無力到連一心構建的「俠」都難以尋覓。
一切的一切,在《龍虎鬥京華》中已經有了苗頭,但是,又沒有固定的思路。於是,《龍虎鬥京華》就有了一種在個體自由與俠之間來回搖擺的精彩,也就沒有調和江湖與朝廷之間矛盾的必要,因為矛盾並不清晰!
或許說,在江湖與朝廷之間,《龍虎鬥京華》的特殊時代背景,因為有著外來侵略者的介入,剛好削弱了這方面的矛盾。在「反清、扶清、保清」的描述下,還沒理出個所以然,小說就結束了。所以,這裡面,與其說是斗爭,不如說只是內訌!而正是有著「反清、扶清、保清」三種情形的辯證選擇,才使得人物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覺悟,不需要與後來者那樣孤獨地一往直前。雖然,從一開始,到最後,清廷,還是被放在與江湖對立的地方。
在《龍虎鬥京華》中,當然也有「俠」,但是,作為斗爭的主體是「義和團」,而並不是民眾代表的「大俠」,所以柳劍吟也好,婁無畏也好,也就不在了「高、大、全」這個大俠的個性墳墓中。
柳劍吟大俠生涯的戛然而止,死於宵小之輩。這種平淡或許就是《龍虎鬥京華》的一個特點。同樣,很多人認為,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就和茶一樣。這種說法不過是對讀者天賦的否定,對於讀者平生積累的鑒賞能力的否定,也只是對於梁羽生一些平淡無味(冢中枯骨)的小說的逃避。茶有香氣,茶有甜味,茶有苦澀。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鑒賞能力,有些東西不需要看就可以分出好壞,隨便一看就可以做出選擇。問題不在於浮躁還是平靜,不在於靜心還是喝茶,而是,每一個讀者,必然會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思維。接受不接受梁羽生在小說中蘊藏的價值觀,這才是矛盾所在。不接受了,價值觀南轅北轍,喝什麼茶都沒有用;如果可以覆蓋,那麼,就算不接受也照樣可以看出小說中梁羽生自成一家的優點與價值,可以對裡麵包含的內容做出遴選,可以吸收和放棄。茶還分綠茶、紅茶、白茶、黑茶和花茶等等,你讓喝花茶的情何以堪?
《龍虎鬥京華》寫得一板一眼,沒有什麼激烈之處,真得像是在寫著與自己無關的別人的故事。生、死都很平淡,道德、大義的束縛也是微弱。這是優點?這是缺點?想像著這份輕松,卻沒有應有的激情。而在後來的小說,卻又是越陷越深。
大俠、不停的斗爭,是梁羽生的武俠中不可或缺的版塊。而愛情,同樣也是。《龍虎鬥京華》中,涉及愛情的部分很少,也同樣很平淡,也同樣開始了在這個方面整整三十年的機械與盲目。之所以說平淡,是因為,婁無畏,柳夢蝶,左含英把這份三個人的錯綜復雜都獨自放在自己的心裡,獨自去面對。最後在三個人之間,伴隨著左含英的死去而化為無形。以剩下兩個人婁無畏和柳夢蝶的餘生去細細的品味曾經的落寞與現時的孤獨。「拉郎配」以及愛的退讓,無疑也是梁羽生武俠小說在愛情方面的薄弱之處。但是,《龍虎鬥京華》,三個人在這件事情上,各自的內心活動,卻是之後的小說中很難見到的精彩。也可以說,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龍虎鬥京華》寫得最為優秀的一部分。
《龍虎鬥京華》,一本再簡單不過的武俠小說。一本沒有無奈,沒有激烈,只需要去聆聽作者心中的一個故事的武俠小說。不是很精彩,也沒有多大的問題。《龍虎鬥京華》最後的十場比賽肯定給了當時的讀者無比的滿足。1954年,或許,不論梁羽生寫下什麼,那都是一代人的狂歡!
題目,來自牛希濟的《生查子》,在那首詞裡面,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對於情景的簡單描述比「我」直接把意思表達出來「記得綠羅裙,處處連芳草」,能說明和引發更多的東西。但是,「記得綠羅裙,處處連芳草」才是適合拿來做題目的句子。

5. 求醒獅對聯,我的醒獅隊名叫義和堂

義行九洲,和邁四海。

6. 關於義和不義

字字含大「義」句句有真情———《五人墓碑記》的寫作特色

《五人墓碑記》描述了明朝末年的東林黨人和蘇州人民不畏強暴與魏忠賢之流英勇斗爭的事跡,歌頌了其中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主題思想。文章字數不多,但生動形象,感人肺腑;這除了內容真實、選材典型外,尤其體現在多種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上。
一、成功地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三結合的表達方式古代的墓碑記屬於雜體,常將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本文即具有這樣的特色———既記錄了有關五位義士的斗爭史實,又在議論中抒發了作者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其中文章的第二部分記敘了蘇州市民為蓼洲周公伸張正義與閹黨斗爭的始末。這一部分看似單純記敘,但我們能從中領略到作者對五位義士的敬慕熱愛之情和對閹黨的刻骨仇恨。如: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論五人斗爭及其犧牲的意義。在議論中兼有記敘和抒情。比如記縉紳的「易志」,寫閹黨的「不敢復有株治」,魏忠賢的畏罪自縊,身居高爵顯位的閹黨受懲治時表現的可恥行為等等。
這樣寫既能把要記敘的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讓那些斗爭的場面歷歷再目,使人受到感染,又能把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來,以達到表彰英烈、激勵後人的目的。
二、成功地運用了層層對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點描繪得更為突出鮮明
1.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與「草野之無聞者」的就義進行對比———一個名字從此湮沒,一個卻如此光明顯耀。2.以讀詩書受古訓的縉紳,與「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的五位義士進行對比———一個易志,一個高風亮節。3.用「高爵顯位」之人不擇手段苟全性命的卑劣行為,與五人從容就義進行對比———一個辱人賤行,一個仗義犧牲。運用這樣的對比手法所起的作用:一是揭示了達官貴人的種種丑態,反襯出五人大義凜然、不畏強暴、臨難不苟的高尚品格。二是為議論提供了生動有力的論據,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邏輯的力量。這三個對比,層層深入,由低層(五人與一般「富貴之子」)到中層(五人與縉紳) ,進而到高層(五人與高官顯爵) ,五義士犧牲的價值、死後產生的巨大影響等深刻意義,以「義」為核心,示了「死生之大」。

7. 誰在益禾堂奶茶上過班工資待遇怎麼樣上班時間啥時候

這家商店的員工月薪在3500到15000之間。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間隔差異,是因為店鋪里每個人的勞動分工。上班時間可以與店長溝通。

1、服務員:義和堂加盟店的服務員是做基礎工作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取餐、送餐、做好店鋪衛生、新品宣傳、貨物運輸到店鋪需要的理貨。這種工作很簡單,所以工資不高。每月3500元,包括績效提成。每月大約4000元。

2、茶藝師:製作奶茶飲品的員工都是工匠,因為他們都經過了總部的培訓。他們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看單茶,因為這是一種技術性的工作,所以月薪較高,在5000-6000元左右。而且這家店的工作機會非常好。

3、收銀員:收銀員的工作比較簡單,主要負責店內的訂貨和結賬工作。但也正是因為處理金錢問題,員工才被要求在工作中更加小心。他們的月薪是5000+,而且員工福利很好。

4、店長:店長的工作不是那麼固定和具體,但是日常工作也比較復雜。如人員管理、貨物進口費用統計、日常營業額結算、倉庫衛生監督、各類工作之間的工作協調等。作為經理,月薪可以達到15000左右。

(7)關於義和堂的言情小說擴展閱讀:

益禾堂奶茶憑借市場貼近民眾的性價比,高頻交易帶動營業額,精緻優質的包裝和優質的原料,進一步提高產品單價的競爭力。

為了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口味需求,一和堂奶茶推陳出新,不斷推出現有的熱飲風格,針對不同口味進行定製,以保持較高的顧客忠誠度和品牌認知度。

雖然益禾堂價格便宜,但其銷量很高,和總部不斷帶來新的,所以消費者總是益禾堂奶茶的新鮮感,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和回頭客的數量也在增加。

8. 搜索一部男女主角都姓唐,且名義上是堂兄妹的古代言情小說

是不是《一兩江湖》里的風荷曲?男的叫唐且芳,女的叫唐從容,很好看的一部小說,不是也沒關系,樓主也可以去看看

9. 求以民國為背景的言情小說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是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
《京華煙雲》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京華煙雲》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於西洋人。幾十本關系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於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緻,叫你同中國人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非常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
然此小說實際上的貢獻是消極的,而文學上的貢獻卻是積極的。此書的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雲。
《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閉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10. 百忍堂的對聯

中原一帶的族譜,多從明代初年開始,個別的上溯到元代或宋代,鮮有達於唐者。該譜載錄的志、記等文章比較多,這些文章的作者當時都有一定的名氣。如:《修鄉賢祠記》作者殷雲霄,字近夫,明弘治進士,累官南工科給事中,政事多務淸簡,民甚德之,平生雅志詩文,為當時十才子之一,著有《不訓集》。該譜中還保存有李仰的一段考證文章。李仰是明代山西省曲沃人,他很有雅興,於政務之餘,還研究學問。考證壽張縣境內的一處古地名,寫了篇《書張公藝碑陰》,記下了他考證的結果。另外,他以壽張的風物人情為題材寫過幾首詩,收在《壽張縣志》中。《百忍堂記.》作者陸夢龍,會稽人(今浙江省紹興市),字君啟,明萬曆進士,歷任刑部員外郎,讞問張差挺擊事,累遷貴州右參政監軍、廣東按察使。崇禎初分守固原,於農民起義軍戰,突圍不得而歿,著有《易略》、《梃擊始末》。《重建先賢張公祠記》的作者陳璜,浙江臨海人,字元卿,號淇園,順治進士,著有《旅書》。書立《唐高宗駐蹕訪賢處》碑的曹玉珂,陝西省富平人,字禹疏,號陸海,一號緩齋,清順治進士,為政有循聲,後官中書科中書,著書,精濫賞,有《緩齋集》。他有一篇《過梁山記》的文章,談到梁山寨宋江和祝家莊等事,為近世研究《水滸傳》的人多次引用。這些名人寫的志,記可以為修地方誌提供很多資料。對研究中原一帶的明清社會經濟人口繁衍以及民風民俗有一點的價值。
張氏家族的對聯,多以百忍為內容,摘抄部分如下:
九世同居揚天下 分居別派漂四海 一日百忍貫古今 尋源宜渡古賢橋九世居後添吉慶 效先人多書忍字 百忍堂前古泰和 法祖德廣積陰功
忠孝門三朝旌表 吾思祖德行千載 念雍睦九世同居昭古先人九世居
義和廣堂五十代流風未斬 忍耐傳家千百年善政永留 書忍前九世同居勿忘祖德 賜黎後闔家拜受永念君恩 九世共箕裘五十代河山共壽 累朝頒綸孝千百年雨露長新。
橫批:雍睦熏蒸 品冠三唐 三朝旌表 累代蒸賞 吾思昭古 義和滿堂 百忍義門 賢至格天 賢孝門第
百忍堂史書記錄
《舊唐書·張公藝傳》五代後晉張昭遠、賈維等撰修,趙瑩、劉昀監修。「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勒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
《資治通鑒,唐紀一七》宋司馬光撰。「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上,上善之,賜以縑帛。」
元吳亮《忍經》:「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親臨幸其家,問本末,書忍字以對。天子流涕。遂賜縑帛。」牛山木評註:『解釋』「張公藝壽張人,唐初名士,以治家有方著稱。」<譯文>「張公藝一家九代忍居住在一起,唐高宗去泰山的路上,專程到他家看望,問他為什麼如此和睦,張公藝寫了個『忍『字做回答。唐高宗見了,忍不住流下淚水來,於是賜了他許多綢緞。」牛山木按「張公藝九代人擠在一個家中,可全憑一個『忍』字安頓下來,真可謂大不易也。表面上唐高宗是為他們能忍而流淚,殊不知唐高宗的心中痛苦的不在他們忍得令人激動不已,而是他們的行為和皇家比起來,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只因要獨霸天下,他的父親李世民和兄弟們互相殘殺,哪有張公藝一家那樣,充滿著骨肉之情份。」
明代一個叫清虛子的評價張公藝說:「能其忍者,唯唐時張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無論大小,人無論賢愚,莫不處之以從容,過之以樂易。在人見之為險阻者,公視之,皆坦夷也,在人見之為艱難者,公視之,若平易也。」
明李贄《史綱評要·唐紀》:「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上,上善之,賜以縑帛。」
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鑒論》:「張公藝以百忍字獻高宗。論者謂其無當於高宗之失,而增其柔懦。亦惡知忍之為道乎!《書》曰:必有忍,乃克有濟。忍者,至剛至用,以自強而持天下者也。忍可以觀物情之變,忍可以挫姦邪之機,忍可以持刑賞之公,忍可以蓄威德之固。公藝之忍而保九世之宗,唯聞言不信而制以心也,威行其中矣。不然,子孫仆妾X沓背憎以激人於不可忍,目盈於耳,尺布斗栗,可操戈戟於天倫,而能傷九世以齊堂乎。」
《山東通志、孝友傳、人物誌》「張公藝鄆州壽張人,九世同居。北齊東安王永樂,隋大使梁子恭皆旌表其門。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問公藝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藝乃大書忍字百餘以進,高宗感其意,為流涕,賜縑帛」
《壽張縣志》「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東安王永樂,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撫其門。高宗有事泰山,臨幸其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上,上善之,賜以縑帛。」
《綱鑒易知錄》是清主編吳乘權。「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幸其宅,問所以能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上,上善之,賜以縑帛。」
《辭源》一九一五年版「張公藝唐壽張人,九世同居。高宗有事泰山,臨幸其居,問本末,書百忍字以對,上善之,賜之縑帛。」
《中國人名大辭典》臧歷和編「張公藝唐壽張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對。帝善之,命賜縑帛而去」
《漢語成語辭典》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版「仗義疏財」釋文「仗義:主持正義;疏財:分散家財。為了正義,拿出自己的錢來幫助別人。」元,無名氏《張公藝九世同居》第二析:「父親生前說有張公藝,此人平昔仗義疏財。」
中國張公藝研究學會編寫的《張公藝研究文集》一、二集已付梓。一輯有「張公藝九世同堂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張公藝你走過的1418年的歷程」,「張公藝思想及其深刻的影響」,「中華第一橋」,「台前橋思」等篇。二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大家庭的形成與發展」、「張公藝思想初探」、「唐代張公藝家族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為官」、「古賢橋坐落在哪條河上」、「張公能百忍,九世尚同堂」的文章。為弘揚民族文化,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大作用。

熱點內容
老婆叫網游小說 發布:2025-08-13 08:58:23 瀏覽:518
替兄結婚代妹出嫁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3 08:53:01 瀏覽:278
總裁妻子易安小說 發布:2025-08-13 08:39:59 瀏覽:538
好看的都市yy小說要長篇 發布:2025-08-13 08:09:48 瀏覽:647
小說前妻歸來總裁知錯了 發布:2025-08-13 08:08:26 瀏覽:327
關於言情小說的狗血文案 發布:2025-08-13 08:08:21 瀏覽:510
重生隱婚高幹小說 發布:2025-08-13 08:07:07 瀏覽:5
無上限的系統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8-13 08:06:56 瀏覽:594
西沉許翹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13 08:06:52 瀏覽:541
都市小說主角寧天 發布:2025-08-13 08:02:04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