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和亦舒言情小說比較
❶ 瓊瑤亦舒張小嫻誰的愛情小說寫的最好
本人覺得,
張小嫻
的
愛情小說
寫得好。
麵包樹三部曲
:
《
麵包樹上的女人
》,《
麵包樹出走了
》。《流浪的麵包樹!》非常好看!
還是《再見野鼴鼠》和《
長夜裡擁抱
》也很不錯.
❷ 誰來評一下亦舒的愛情小說
亦舒,一個太聰明的女子。因為聰明,所以她宿命卻也向上。故事情節緊湊簡潔,表面上語言活潑幽默,犀利痛快,然而她的悲哀只藏在骨子裡。即使是痛入骨髓的感情也僅點到即止,輕描淡寫,全然是歷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滄桑過後的平淡,波瀾不起,生活依舊繼續。讀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沒有什麼感情之事是嚴重到要放棄自己放棄生命的,不比瓊瑤的大悲大喜,亦舒筆下的人物彷彿就在自己身邊或許就是自己,生活中你自以為很看得重很難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筆下,世事洞明,過後就煙消雲散了。
亦舒走紅的時候瓊瑤也在走紅,於是人家說;「香港有亦舒,台灣有瓊瑤」,她卻說「那個瓊瑤,提了都多餘」。但她承認瓊瑤有瓊瑤的本事,把「那一路」小說寫到了盡乎頂點。與瓊瑤小說中高大完美、給女人帶來幸福的男主角相比,亦舒筆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僅《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就有如下數類:多年來老實正經、勤奮向上的丈夫,忽忽然發現了真我,發現了激情,死心塌地要隨女演員去過全新生活,全不顧妻兒的感受;在公司躊躇滿志而窩窩囊囊混了半輩子的男同事,打著「我老婆一點兒也不理解我」的旗號向單身女人討便宜;20多歲的男孩子,大學剛畢業,卻想在成熟女人身上尋找經驗及安慰;文雅體貼、熱愛藝術、知情識趣的合夥人,卻是個同性戀者;試探幾招一看不行立即出言不遜、轉舵而走的洋鬼子……當然,他們並不壞,正如張愛玲說過的,「不過是個男人」。「不過是個男人!那你還能有多少指望?�
所以亦舒的女主角,大半是早早放棄了古典浪漫主義深情的女人,只以自愛自立為本。她們當中有單身的女強人,雖孤單並不嘆怨,有時嘴巴還相當硬,笑話一大籮;也有最終找到另一半的(卻是用頭腦,不是用心)——穩妥、開明、體貼的男人,是經歷滄桑的女人最好的歸屬,與那種驚天動地、可生可死的愛情相比,這一種亦舒更有把握。
然而,「這是另外一回事,」亦舒反復說著,似乎有一絲凄涼之意。也許她心中仍有夢想?夢想又如何?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世界裡,一切都註定充滿矛盾,包括愛情。
� 愛情是可疑的,友誼——女性間的友誼——卻被亦舒推到了至重的位置。她的女主角大都有至少一個女性摯友,或是姐妹,或是母親,或是女兒,或是同學、同事,甚至陌生人、情敵,和她站在同一戰線,欣賞她、鼓勵她、幫助她。在這里,女性友誼是女性對自身性別的認同、尊重與熱愛,是感情的需要,甚至是對另一性別的不公正對待的聯合反抗。�
亦舒寫出了這種友誼的溫暖和珍貴,也寫出了它的脆弱——的確是脆弱的,在男性為主宰、女人們「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的社會里。《我的前半生》中就有這樣的情節:子君因唐晶與未婚夫同居而倍感失落,甚至的她「無理取鬧」,知道往日友情不再,悲嘆「無法力挽狂瀾」……縱然後來她們言釋前嫌,重歸於好,那種悲哀卻仍然存在。唐晶遠嫁,從此天涯,從前相依為命的日子只能留在回憶中,成為永遠的牽掛了。�
孩子是亦舒心中的另一種牽掛。她的小說中常有孩子的角色(大多是單身母親的伶俐早熟的小孩),她對他們充滿感情。這種感情,甚至化成了對整整年輕一代的愛與欣賞:「他們會享受生活,知道什麼是自己所要。」「他們多麼會思考,多麼懂得選擇。」「我們那時,越是不切實際越覺著浪漫,跟情不投意不合的男人分手都要分三年才成功,一個人有多少三年?這一代年輕人真正有福,社會風氣轉變得這樣開放活潑,彈性大得多……」�
而這一切,在另一些作家眼中,也許就是人越來越自私、淺薄、耽於現實享樂的表現,就是古典優美之情不再的憂心感嘆。但亦舒不。亦舒是開放和務實的。也許就是因為對孩子的熱愛,她願意相信未來,相信一切的轉變是為了生活更美好——所以20多年過去,一代人讀過亦舒,另一代人又在讀亦舒了。�
亦舒小說與其它流行小說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她強烈的女性意識,而且這一點並沒有影響其作品流行(女性主義作為賣點在現階段,尤其是在中國,是非常不合適的,連楊瀾這樣的女人接受采訪時還要說自己真正的理想是當賢妻良母)。這其中的秘密,大概是亦舒的那一種女性意識,是以非常感性而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不止一次從內地發行的生活雜志上看到這樣的「溫馨故事」:女孩子談戀愛,「失了身」,又沒嫁成,自知犯下彌天大罪,痛苦中卻遇到了真愛的男人。幾番掙扎後終於決定以誠實為重坦言相告,男人居然原諒了她。天哪,多大的恩典,多大的幸福,多麼的感動……� 而同樣的事,在亦舒的《玫瑰的故事》里,男人追著女人,「我會原諒你的」,女人卻義正辭嚴:我有什麼要你原諒?我有什麼對你不起,要你原諒?每個人都有過去,這過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覺得不滿,大可以另覓淑女,可是我為什麼要你原諒?你的思想混亂得很,女朋友不是處女身,要經過你的偉大原諒才能重新做人,你以為你是誰?�
這個女人已經29歲半,竟有這么大的膽子對待未婚夫,這來自於她心理上的自立,更來自她經濟上的自立。「我是個有本事有能力的女人,我自己雙手可以解決生活問題,」所以她有權利要求真正的愛與尊重,若他不給,她不必遷就他。-- 這簡直是標準的女性主義的姿態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亦舒小說里,女主角最終卻是遷就的——兩個人都作一點讓步,合作愉快。也許這是亦舒的局限,也許正是她的聰明所在。人們說,男女真正平等還要等一千年,我不懷疑這話,因為人們花了幾千年來製造它。那麼,與其苦等千年,倒不如抓住點實惠的東西——�所以,在《她比煙花寂寞》中,女記者盡管年少氣盛調子頗高,然而當她在對女演員姚晶死因的采訪中發現,所謂女人成功的燦爛背後,竟是如此凄涼不堪,立即去抱男朋友的大腿:當我死的時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邊。我希望有人爭我的遺產。我希望我的芝麻綠豆寶石戒指都有孫女愛不釋手,號稱是祖母留給她的。我希望孫兒結婚時與我商量。我希望我與夫家所有人不和,吵嘴不停。我希望做一個幸福的女人,請你幫助我。�
很好笑是嗎?笑的時候你流淚了嗎?這就是亦舒,生於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受過西方教育,骨子裡卻是中國的,這是我們覺得她最親切的地方。放一本亦舒在背包里,猶如放一盒珍愛的胭脂——亦舒說:一個女人,無論是什麼年代,什麼身份,都少不了這一盒胭脂——胭脂是一種象徵,過去的女人,現在的女人,這種女人,那種女人,都要努力讓自己活得更美。
❸ 亦舒和瓊瑤兩個作家誰最具有語言的親和力
我個人喜歡亦舒,同是女子,亦舒對愛情的描述如蜻蜓點水一般,即便是人生不能承受之痛,在她也只是強描淡寫,她的筆下幾乎全是獨立的女性,有思想,有智慧,有事業,有個性。沒有大悲大喜,沒有纏綿悱惻。讓人看來每一句話都是簡單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每一句話都值得品味。彷彿一個成熟干練的女子,少言寡語,然而語出驚人,字字珠璣。《假如蘇西墮落》、《喜寶》這兩篇是我最喜歡的,它教會我成長,獨立。而瓊瑤的筆下大多濃情蜜意,妖嬈,纏綿,讓讀者羨慕的幸福眷侶,皆大歡喜的結局。我覺得,亦舒很理性,很現實,而瓊瑤則是在幻想,在構建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至於二者語言哪個更好懂,我認為還是看你的興趣,你的喜好,當你習慣了一個作家的語言風格,你就能讀懂起=其欲宣洩的感情了。
❹ 金庸瓊瑤亦舒大PK,哪一門派的女郎能代表
(一)
愛情觀上的差異:
瓊瑤的愛情是唯美的。在愛情中的愛、戀、痴、迷、妒、恨都不摻雜其它社會雜質,即使阻力來自外界,也不能左右主人公的內心選擇「愛」是既定便無可更改的,即使這段「愛」最終沒有得到幸福完滿的結局,也是外界客觀強力的壓制而絕非是在這客觀面前主觀情感有了任何變化。在瓊瑤的作品中,愛情是生活不可或缺而且也占據著主導地位的一個成分,甚至「生」與「死」這樣的人生至要在「愛情」面前也退居其後。瓊瑤對「愛情」的謳歌態度是
不言而喻的。
而亦舒對「愛情」的態度則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確認世界上有「愛情」的存在,而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發諸內心無法設計的一種至純至美的感情。她曾指出說:「中國人講究『恩愛情義』。愛情涉及恩與義,其中責任大於一切。中國人不懂得愛情最美麗之處,是在乎任性,來去自若,不受禮俗常規所拘,拒絕其他因素的影響。」但亦舒心中也感到這種至純至美的「愛情」很難在現實世界凡俗生活中存在,因而凡是表現這種超凡脫俗的情感的作品,大多帶有強烈的傳奇色彩,甚至乾脆就採用科幻或神話的外殼。
(二)
對「城市」的表現不同:
雖然都是生活在現代都市,而且作品也大多是以現代都市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但「城市」在亦舒和瓊瑤筆下的份量顯然不同。
瓊瑤的小說往往淡化社會、時代背景,她的主人公很少真正融入現代都市的社會關系網路中,而作者也很少將描寫的筆觸伸向這個角度。這些人物在思想中較少受商業化社會金錢、名利觀的影響,在作品中他們主要的「事業」就是用尋覓愛情、享受愛情並且為愛情而煩惱。相比之下,都市生活不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背景,因此,當瓊瑤把小說的背景改放到古代社會的時候(如已經被改編成電視劇的《梅花三弄》),讀者並未覺得有何變異之處。
三
兩者適應的時代背景與讀者層次不同:
香港文學界認為大陸的流行節奏一般比港台要晚一二十年,當大陸處於「瓊瑤熱」之時,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這種說法是客觀的,這種現象,與這兩位作家各自適應一定的時代背景有關。
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讀者會產生不同的接受傾向。就瓊瑤和亦舒來說,傳統文化環境中,一般人缺乏在現實生活中過多抉擇的餘地,日常經驗平淡乏味,瓊瑤的理想主義情愛模式在這時完成了普通人織夢的願望,因而大受人們歡迎;而亦舒卻只有在商業經濟開始發達,普通人,尤其是女性,開始追求精神獨立並充分接觸紛繁的社會環境,開始產生種種困擾之感的時候,才會被人所理解。因而在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大陸流行瓊瑤,而時至九十年代中期,可以預計,亦舒將會在大陸流行起來。
四
對婚變和離異的態度截然不同。
在瓊瑤看來,情愛的理想歸宿是家庭;男恩女愛,夫唱婦隨是家庭的理想模式;後代和事業對家庭幸福起保證作用。而離異婚變在她看來是不道德不光彩的,所以往往當作偶然的現象來加以描述,當作極端的不幸加以渲染,並且不惜編織假離異和破鏡重圓的節目,進行東方式婚姻道德說教。即使寫了真的婚姻危機,也要從傳統的倫理觀念中找出足夠的根據。可見她的情愛道德觀是守舊性的,有較多的世襲成分。
如上一點分析的那樣,亦舒根本不相信自由競爭的社會能培植公道純真的情愛。故此她視婚姻危機為社會危機的必然並加以揭示。在她的筆下,大多是描寫「平和的離婚」、「無怨的分手」。她認為,現代人面對婚姻的失敗不必困擾於負疚的感情窠臼,而應以冷靜及至慶幸的態度處之,因為物慾橫流的社會,「不求永久,只求輝煌」已成為婚姻家庭的基本守則。但同時亦舒也揭示了破碎家庭造成的負面影響老人和孩子的創痛,如《綁票》及《我的前半生》中對單親家庭中兒童彷徨處境的描寫。
五
藝術表現上的差別:
雖然同是言情小說的作家,但亦舒與瓊瑤的作品在藝術表現方式上卻有極大的差別。簡單地說,是「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一中一西」。
瓊瑤成長於注重國學的台灣,從小喜歡國文課,因此有較深厚的中國文學的底子,她的作品大多採用傳統的循徐漸進的敘述線索,語言則典雅、婉約,崇尚詩情畫意,甚至人物對白也經常採用書面語,顯得不太自然。幾乎每部瓊瑤的小說都有一首象徵主題的詩或詞,並使之在作品中反復出現,甚至就以之為作品的名字(如《碧雲天》、《幾度夕陽紅》、《在水一方》等)。可以說,瓊瑤的小說從語言到形式都是純中國式的,因此,她可以在中國贏得大量的讀者與觀眾。
亦舒的作品則是中西結合,自成一格。倪匡曾說「亦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她的小說,和香港人的脈搏頻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她的小說不矯揉造作,有著香港人的性格。」
總體看,亦舒的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與其它流行小說一樣,以情節取勝,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結局受歐·亨利的影響,常常出乎意料,富有傳奇色彩(如《開到荼糜》中人物之間撲朔迷離的關系及兇殺案式的結局;《薔薇泡沫》中主人公與王子之間的奇異愛情)。在語言形式上,亦舒小說都是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跳躍性大,節奏感強,這各香港惜時如金的緊張生活很吻合。此外,亦舒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潑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兩語切中時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愛的魯迅的尖銳犀利和張愛玲對待生活的冷靜客觀及敏捷的語言應對特點。
前面說過,亦舒小說的結局很少真正地花好月圓,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中往往並不順利。然而在亦舒的筆下,這些人物雖然在生活中並不得意,但她們卻大多能夠用一種苦中作樂的姿態對待生活,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出樂觀、幽默,並善於自嘲(如中年離異的子君、身患絕症的香雪海等),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並不覺得壓抑而是感到到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愉悅。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亦舒的長篇比短篇故事性強得多,而且理想主義色彩相對較濃,較具傳奇性。而許多短篇則顯得色彩黯淡,主人公往往陷於失敗、無奈、孤獨、寂寞的情緒中,有些作品甚至缺少完整的故事情節,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片斷的記述,但相對來說,這類作品更深刻地體現出作者對社會弊病的敏銳感覺和批判性的揭示
呵呵~可能會很羅嗦,但是這也是節選出來的經典,
希望你能滿意!
❺ 亦舒和瓊瑤誰更瑪麗蘇點
亦舒一點也不瑪麗蘇,她的風格是浪漫中帶有辛辣諷刺,文筆婉麗中尖銳,視角平凡中獨特。而這種風格,在她的散文隨筆中盡顯。亦舒是傳統與新衛,儒雅與庸俗集一身的矛盾的女子,她的矛盾不只這些,她是張揚的,能辯的,卻很寡默;她是超現實,對金錢看得很重,卻在自己孤立的小天地不斷幻想,與自己玩文字游戲。
❻ 分析三毛 瓊搖 亦舒的寫作特點
三毛:
三毛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前期的作品,是十七歲到二十二歲那段時間發表的小說散文,收集在《雨季不再來》中,代表作為《惑》、《異國之戀》、《雨季不再來》。正如她自己所說:「這本《雨季不再來》的小書,代表了一個少女成長的過程與感受。它也許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於迷惘和傷感,但它的確是一個過去的我,一個跟今日健康進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1962年發表在《現代文學》上的《惑》,描寫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畫象」里的幻覺,縱情地表達失學、病痛下的煎迫和對生命的追求,全文缺乏委婉申述的含蓄,充滿憂郁悲傷的色彩。小說《異國之戀》(又名《秋戀》)把一對在難耐的寂寞中偶然相遇、相戀又不得不匆匆別離的海外遊子的復雜心理和纏綿情感寫得生動真切。小說《雨季不再來順u寫一個女大學生跟男朋友鬧別扭後,感情上的波動。作者在字里行間把那深情、那眷戀,那隻能體會不可言傳的心底的盼望,表現得那麼細膩感人。三毛的老師、女作家、文化學院教授胡品清在看過她早期作品之後,說她喜歡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這是有道理的。
三毛中期的作品,是她離開台灣以後的大量小說散文。風格驟變,被人譽為「健康、豁達、灑脫不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從內容上說,有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活,特別是學校生活的真實反映(《西風不識相》);有對同胞在國外不文明、不禮貌言行的痛心記敘而灑滿作者愛國之情《親不親故鄉人》。但作者付出最大心力筆耕的,則是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中幾個島嶼所獨有的景色,特有的人和事,以及荷西逝世後用血淚寫成的文字
有人認為,三毛在這一時期,即撒哈拉創作時期的作品所以擁有廣大讀者,主要以內容取勝,它們只是她「特殊生活經驗」的記錄。「這種經過真實體驗的題材之寫作,在先決條件上已經成熟了,甚至連表現技巧的強弱,都已無法增減故鄉人們去閱讀她作品的高昂興趣。」這種說法,從強調內容的重要性來說,當然是對的。但如因此而無視它的藝術魅力,那就值得商榷了。事實上,她的作品,不僅內容新奇,而已有它獨特的藝術風格。
善於把奇特而富有異國情調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長談的方式來打動讀者,是三毛中期創作的顯著特點。這種以「我的手寫我的口,以我的口,表達我的心聲」的溶「我」於作品中的講故事的寫法,使人感到格外親切,自然,又能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而在構思故事時,作者並不追求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而著力描繪生活的「本色」,不造作,不故弄玄虛,只是把真情實景形象地再現於讀者面前,這就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
人物形象的搖曳多姿,是三毛中期作品的又一特色。在她的人物畫廊里,雕像林立,形神各異。不僅如此,她還特別對小人物或受苦難者作濃墨重彩的描繪,傾全部愛心以立傳,並深情漚歌他們之間的人性美與人情美。
瓊瑤:
瓊瑤的小說可分為三期:早期小說包括1963年發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靈》和《白狐》,主要是由歷朝歷代中國民間傳奇發展的古人愛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說由《海鷗飛處》開始,至《燃燒吧!火鳥》,主要是描寫當代台灣為背景的愛情小說,除《我是一片雲》外,可說全是大團圓結局.晚期則由八十年代創作出版《雪珂》開始,小說的背景搬回古代,內容企圖處理變遷中都會男女的愛情觀,並嘗試脫離早期悲劇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樂故事.
《幾度夕陽紅》是瓊瑤小說創作中的重要作品,當中時空交錯,人物眾多,情節復雜,最能代表言情小情的特徵.兩條故事主線,分別發生於抗戰時期的重慶和六十年代的台北.第一個故事是女主角夢竹的年輕時代,她和來自昆明的大學生何慕天相戀,因母親反對而發生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最後,夢竹嫁給了何慕天的好友楊明遠,並定居台北.小說的第二部則是夢竹女兒曉霜的戀情,曉霜的相戀對象魏如峰是何慕天的外甥,並在何慕天開設的公司任職,此後即是一連串的舊恨新愁的交織.最後,霜曉與魏如峰有情人終成眷屬,夢竹仍留在明遠身邊,何慕天隱居山上不問世事.
這部作品,內容和結構都類似電視連續劇的模式,亦即是情節復雜,高潮迭起;情感表達方式強烈而誇張;人物關系則因家庭夙怨而糾纏不清;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導致種種終生憾事和恩怨情仇;主角身世的秘密和謎底的揭曉,及戰亂,分離和重逢,這一切無疑是通俗劇的"基本元素".
總括而言,在瓊瑤的愛情王國,愛情是滋潤女性自我並賦與活力的源頭.沒有愛情,女性的自我就會枯萎凋零.在這情況下,瓊瑤的女性形象無可避免的顯得被動和消極.事實上,在五四時代,"愛情"這個概念是一種公眾性的意識形態,主要是對中國父權制度的反叛和挑戰,但在瓊瑤的言情小說里則完全屬於私人領域,對愛情的描述也純由女性的立場出發,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評為女主角面目蒼白的理由;然而,這樣一個夢幻世界推到了極致也有其意識形態上的助力,逆轉了父權家庭中尊卑階層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使擁有資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喚下,對一無所有的子女,特別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獻.這亦是言情小說的精神所在.
亦舒:
亦舒 - 蒼涼的言情
亦舒筆下的人物如同棋子,她總是可以為她們安排好位置。一起一落,似乎宿命,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從不顯示出任何匆忙痕跡……那些人物,都是奉命而來,登場、演戲、退場,繼而是下一輪的節目。她的導演做得很好
亦舒
--有些文章,只要看了標題,就知道故事會怎樣發展--卻又篇篇平中出奇,讓人感嘆,嚯,原來是這樣子的啊!大約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我很喜歡她作品中貌似不經意的小線索,往往貫穿始終又似引線,早早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她是個多產的作家,且一直長盛不衰。喜歡她的風格,蒼涼的言情,彷彿打開始就參悟了情愛,知道什麼是真的情,什麼又是一般等價物。她的主人公,多半是精明、世故、懂得進退的女人。
她的文字,雖不華麗,卻很深刻,有人甚至拿來做「葵花寶典」應對真實的生活……
「一個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愛,沒有愛,要有很多很多的錢,以上兩者都沒有,有著健康,也是好的。」
「一開頭就持悲觀態度,往後便不會失望。」
「相遇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若轉過身,可是天堂?」看,這就是亦舒……
亦舒 - 簡潔文字
亦舒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潑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兩語切中時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愛的魯迅的尖銳犀利和張愛玲對待生活的冷靜客觀及敏捷的語言應對特點。亦舒是真正懂得如何敘述一個愛情故事的人。她的語氣一貫的簡潔平淡。文字非常精煉,沒有任何多餘的聯接。其中蘊藏的滄桑和痛楚,是讓懂得體會的人看的。看不懂的人只覺乏味。看得人會無言。其實她寫的都是灰暗的故事。灰色的調子,讓人覺得亦舒一定憤世嫉俗,對這個世界充滿憤怒與不屑,甚至仇恨。但是,她其實又在深愛這個世界,只不過這個世界讓她失望,逼得她對世界不抱希望,但卻還渴望著溫暖和真情。比如喜寶。喜寶是她筆下再現實不過的一個人了,為了金錢出賣自己,但喜寶卻說:我最想得到的是愛,如果沒有愛,有健康也可以;如果健康也沒有,那麼我要很多很多的錢。
亦舒 - 灰色墮落
一般的書總可以很清晰的辨出是悲劇還是喜劇,或是悲喜劇,惟獨亦舒的書無悲喜可分。結尾處男女主角都皆大歡喜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只是那些嬉笑怒罵中的心酸早已把讀書的人的心涼透了。亦舒筆下有很多人在墮落。墮落本身也許並不是太可怕的事情——至多是可悲。但是,若墮落時還保持著清醒,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墮落卻無能為力,才是最恐怖的事。自暴自棄,心底深處又不忍完全自暴自棄,用最為殘忍苛刻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對自己刻薄直至對世人刻薄。因為愛這個世界,對其寄予了太多的嚮往,當世界背叛時,就分外地恨起它來;因為對世界有太多的希望,當世界離棄時,就分外的失望乃至絕望起來。所以在亦舒作品裡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灰色。亦舒說:我只是想說故事,並不想講什麼道理。但讀者卻偏偏在她所說的故事背後看到了太多非故事的東西。這或許不是亦舒的本意,抑或正是她的本意。
亦舒 - 筆下男女
亦舒筆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以《我的前半生》一書為例:多年來老實正經、勤奮向上的丈夫,忽忽然發現了真我,發現了激情,死心塌地要隨女演員去過全新生活,全不顧妻兒的感受;躊躕滿志,卻在公司窩窩囊囊混了半輩子的男同事,打著「我老婆一點兒也不理解我」的旗號向單身女人討便宜;20多歲的男孩子,大學剛畢業,卻想在成熟女人身上尋找經驗及安慰;文雅體貼、熱愛藝術、知情識趣的合夥人,卻是個同性戀者;試探幾招一看不行立即出言不遜、轉舵而走的洋鬼子……當然,這些男性人物並不壞,正如張愛玲說過的,「不過是個男人」。不過是個男人,還能有多少指望?所以亦舒的女主角,她們大多是都會里的白領女性,聰敏干練,但在感情生活中卻往往飽經滄桑,或情感受過挫折,或感到都市優秀男性的匱乏、苦於難覓知音。因而她們總是對男女間的感情有著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前途有著平和現實的態度,並不奢求完美的愛情與婚姻;或是一些出身較為低層的女性,多半是艷麗無雙,心思敏捷,看似放浪形骸,卻又比誰都來的認真。她們因此而可愛異常,卻也常因此耽誤自己。最瀟灑的女主角是濃眉大眼,雪白皮膚,白襯衫卡其褲;最好是事業超人,個個武能拳頭上立人,能向老闆撒潑耍賴;認為男人是低等動物,需要後天進化才能夠與女人相等……她們大半是早早放棄了古典浪漫主義深情的女人,只以自愛自立為本。她們當中有單身的女強人,雖孤單並不嘆怨,有時嘴巴還相當硬,笑話一籮筐;也有最終找到另一半的,用的是頭腦,卻不是用心。
亦舒 - 冷漠都市
亦舒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歐美的現代大都市作為背景。她的作品雖然也都是在描寫愛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發展與身邊的社會關系網路有著重大的聯系,而前者往往屈從於後者。可以說,亦舒是在演繹愛情的表面下展示一個冷漠現實的都市社會,展示在這種都市環境中,人的個性、心理所受到的種種壓抑與異化。倪匡曾說:「亦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她的小說,和香港人的脈搏頻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她的小說不矯揉造作,有著香港人的性格。」
❼ 亦 舒的言情小說哪幾部是經典呢和瓊瑤的小說有什麼區別
《無緣》 《如今都是錯》 《莫失莫忘》 《阿修羅》 《異鄉人》 《開到荼蘼》 《天若有情》 《最心愛的歌》 《真男人不哭泣》 《沒有季節的都會》 《心扉的信》 《紅塵》 《縱橫四海》 《絕對是個夢》
❽ 貶瓊瑤,搶閨蜜男友,拋棄親生子,亦舒的人生到底有多精彩呢
早期的著名作家一定不是一個人來這個圈子的。
在它們的背後,往往是巨大而復雜的網路。
和金庸一樣,他出生在海寧茶家。他有一個表弟叫徐志摩,一個表弟叫瓊瑤。
和倪匡一樣,他的兒子倪震是一位作家,他的妹妹亦舒也是一位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
世界上說:台灣省有瓊瑤,香港有亦舒。
兩個天生寫言情小說的人,分別占據了一個省,也構建了一個充滿金錢的小說世界。
但是,兩個人有相似之處。
也讓讀者喜憂參半,任性對待婚姻愛情。
就像亦舒因為學習不理想不想上學一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不達目的不罷休。
她喜歡那種「贏」的感覺,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包括愛情和生活。
17歲時,亦舒在一家經常出版的報紙上認識了畫家蔡浩權。
蔡浩權這輩子空著肚子無處施展才華,只能和朋友住一套合租的房子。
亦舒經常來這里玩,總是被大家追捧,但有一個例外,蔡浩權。
不冷不熱的態度讓亦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她開始試圖吸引蔡浩權的注意力。
當時的蔡豪泉身無分文,失意潦倒,自然無意與富家女亦舒交往。
然而,亦舒三天兩頭找他,甚至逼死他,兩人之間的事引起軒然大波。
蔡浩權不知所措,乾脆接受了亦舒的追求。
倪家人自然不會同意。
但是亦舒不太了解她的家庭。她什麼都沒做。婚前懷孕迫使她家人同意這樁婚姻。
要說亦舒對蔡浩權沒有太深的感情,柴米油鹽的付諸實踐她都要敗了。
女孩瞬間的激情讓她後悔,可憐的男孩蔡浩權無法滿足她的生活需求。
他們的婚姻很容易受到現實的影響,厭倦了生活的亦舒在與丈夫的爭吵中爆發了。
她沒有留戀就拋棄了兒子和丈夫,離開了影響她的家庭。
她的兒子蔡邊存總是在紀錄片里回憶母親,但很多問題積累了很久,卻從來沒有被問過。
因為他也清楚的明白,既然亦舒是一個被千千萬萬人崇拜的大作家,自然不會是他親愛的母親。
離婚後,亦舒恢復了瀟灑的生活。她出版小說,當過編劇,逐漸接觸影視圈。
1970年,亦舒以記者身份來到蕭家,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武打女演員程佩佩。
他們一見如故,成了親密的朋友。
程沛沛擔心亦舒被感情困住,所以總是讓月華帶他們出去兜風。
但程佩佩不知道的是,她把男朋友介紹給亦舒,無異於把狼引進房間。
伊舒見到岳華眼前一亮:埃利奧特·恩格克的好臉讓人覺得即使佔了他的便宜,也不會有後顧之憂。
每次三人行的時候,亦舒總是帶頭坐在車的副駕駛,和月華聊天。
晚上想回家時,她借口自己患有夜盲症,需要月華送她上樓。
程沛沛漸漸發現兩人之間的麻煩,開始疏遠亦舒,也聽到了與恩哥吵架的消息。
亦舒的計劃成功了,程佩佩和埃利奧特·恩格克的關系降到了冰點。
程沛沛離開美國,倉促結婚,也造就了他一生悲傷的婚姻史。
亦舒和岳華在這里成了戀人,但總覺得月華會被同樣的手段撬走。
她很恐慌,每天都很害怕。
每次聽到恩哥和程佩佩的消息,我總是氣得把恩哥的衣服撕成碎片。
更嚴重的是,岳華發現自己躺在床上,心裡拿著一把剪刀。
他戰栗起來,把和亦舒的關系變成了肩上的負擔。
分手的真正導火索是婚後程佩佩一封不幸的信。
亦舒無意中發現她看到兩人還有聯系,一氣之下把信發出去了。
岳華徹底放棄了亦舒,他不確定亦舒是否愛他。
他只知道他想逃離這個可怕的女人。
從此兩人再無交集,但恩戈克和程佩佩成了終生好友。
分手後,岳華和艷星恬妮走到了一起。十五年的愛情,他們領了結婚證,安詳地度過了晚年。
其實亦舒愛不愛岳華很難說,因為我們在故事裡看到的都是佔有欲。
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不顧後果,不顧會不會傷害到別人。
挑釁,爭搶,拋棄,再怎麼努力,最後都一無所獲。
也許是飛蛾撲火的態度,她漸漸收斂了鋒芒。
直到四十歲左右,她才認識了現在的丈夫,的梁教授。
而她的文字也不再尖銳刺耳,而是變得溫柔深情。
這一次的愛情,這一次的婚姻,沒有挑釁,沒有爭吵,只有一顆真誠的心。
也許愛情應該是這樣的。自然就來了,沒有齷齪的手段,沒有苦澀的想法。
❾ 亦舒和瓊瑤誰更勝一籌言情
瓊瑤吧,畢竟瓊瑤讓一代人都變成了戀愛腦
❿ 張愛玲、瓊瑤、亦舒、雪小禪的經典之作你覺得是什麼
張愛玲 《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 《金鎖記》《半生緣》
瓊瑤 《一簾幽夢》《窗外》
亦舒 《玫瑰的故事》 《喜寶》 《朝花夕拾》
雪小嬋 《刺青》《無愛不歡》
張愛玲、亦舒、雪小嬋的我看過,瓊瑤的因為總覺得太言情了就沒看。
張愛玲的代表作實在太多,因為她太優秀了,我捨不得刪去四個裡面的任何一個,建議你也都看看。《傾城之戀》是一定要看的。
青年文摘總摘錄雪小嬋的作品,很細膩的文字,值得看。其中《無愛不歡》是很傷的文字。
先看張愛玲的吧,這文壇奇葩和她們不是一個層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