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言情小說肉浦團
① 中國三大禁書分別是什麼
中國古代禁書分九品 分別為
上等三品,通篇談香艷:
上上:《雜事秘辛》、《飛燕外傳》、《控鶴監秘記》、《漢宮春色》、《河間婦傳》;
上中:《三山秘記》、《痴婆子傳》、《閨艷秦聲》;
上下:《金瓶梅》、《肉蒲團》、《海陵王》、《杏花天》;
中等三品,偶有香艷處:
中上:《西廂記》、《紅樓夢》、《綠野仙蹤》、《遊仙窟》;
中中:《品花寶鑒》、《野叟曝言》、《簾外桃花記》、《女仙外史》;
中下:《倭袍記》、《如意奇緣》、《玉蜻蜓》、《鳳雙飛談詞》(姚註:此書出女子手筆,專談男色,有女兒國王狎男妾之智);
下等三品,皆香艷說部也:
下上:《綉榻野史》、《株林野史》、《燈草和尚》、《桃花庵》;
下中:《隔簾花影》、《香閨秘記》、《桃花記》、《如意君傳》;
下下:《牡丹奇緣》、《閨中秘史》、《情海緣》、《花下緣》。
此外,《花錦營》,半圖半文,為明版,最為珍貴。《素娥篇》、《國色天香》、《花陣綺言》,皆珍本也。《濃情快史》亦負盛名,偶於坊間訪見之,殊不見佳。《東游記》疑即《三山秘記》(又名《枕中秘》)。以上各書已罕見,可遇而不可求也。
其餘如《新台秘史》、《玉嬌李》、《摩登伽》、《戀情人》、《龍陽逸史》、《媚史》、《催曉夢》、《綉谷春容》、《豐韻情書》、《燕居筆記》、《閑情別傳》、《僧尼孽海》、《燈月緣》、《巫山艷史》、《覺世梧桐影》、《春燈謎史》、《怡情陣》、《妖狐艷史》、《美婦人》、《綉屏緣》、《浪史奇觀》、《碧玉樓》、《鬧花叢》、《八段錦》、《風流和尚》、《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空空幻》等未入品。
② 李漁的作品有哪些
李漁,生於江蘇如皋,祖籍浙江蘭溪。李漁自幼聰穎,擅長古文詞。41歲去杭州,後移家金陵,游歷四方,廣交名士。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復移家杭州,於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李漁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他重視戲曲文學,曾說:「填詞非末技,乃與史傳詩文同流而異派者也。」李漁在金陵時,別業稱芥子園,設有芥子書肆。李漁女婿沈心友,請王概等編《芥子園畫譜》,流傳甚廣。公元1651年 我國文學家 李漁41歲第一部傳奇《憐香伴》順治八年撰成。
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後由於在科舉中失利,使肩負以仕途騰達為家庭光耀門戶重任的李漁放棄了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台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也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閑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1672、1673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常靠舉貸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說起李漁,一開始幾乎是幾個男人之間的談資,稍稍有點隱私,關於如何挑選女人、關於《金瓶梅》的版本,諸如此類,以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後來發現,喜歡李漁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男人喜歡,連女人也很欣賞。是不是可以這么說,喜歡李漁,幾乎出於男人的本能。因為李漁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並且生活得很藝術的人。而且他能夠把生活的經驗又很藝術地寫成書,這也是他高出許多風流才子的地方。林語堂在談到《閑情偶寄》這本書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個重要部分,時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時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
李漁的戲曲論著存《閑情偶寄》詞曲部,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我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閑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李漁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餘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積。」可見此書足能反映他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關於李漁的戲劇創作,據他本人和同時代人郭傳芳說,有「前後八種」、「內外八種」共十六種,但現在可以肯定的卻只有十種。李漁寫作傳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稱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從明代劇作家遠離舞台使劇本成為案頭之作中發現弊病,開始注重聯系觀眾和舞台效果,重視研究戲曲的演習工作。因此,李漁在戲曲的藝術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獨樹一幟的戲劇風格使他在當時詞壇上一舉成名,「北里南曲之中,無不知李十郎者」。李漁的作品因為雅俗共賞,通俗易懂,故遍行於坊間,不少作品還被翻譯後流入日本及歐洲國家。從1651至1668年,李漁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間創作了《憐香伴》、《風箏誤》、《比目魚》、《凰求鳳》等大量劇本。他把《風箏誤》等十個劇本合稱《笠翁十種曲》出版發行,此書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搶購一空,並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清朝)第一」。
《十種曲》的問世,扭轉了在李漁之前戲曲創作上重「曲」輕「劇」,重填詞輕賓白的風氣。為了加強舞台演出效果,李漁十分重視賓白創作和運用,他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重視賓白的劇作家,也是賓白創作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主張「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看,又與不讀書之婦女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十種曲》的題材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喜劇色彩十分濃郁,這是李漁傳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說:「傳奇原為消愁設,費盡枝頭歌一闕;何事將錢買哭聲,反會變喜成悲咽。唯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舉世盡成彌勒佛,度人禿筆始堪投。」 李漁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被後人推為「世界喜劇大師」。李漁居金陵期間,結交了很多文友,他們中有雅慕李漁之才者,有自己喜愛舞文弄墨而與李漁相往來者,而當地官吏結交李漁者也不在少數,但絕大部分不過故作風雅,借李漁之名以飾門面的達官貴人為多。居金陵二十年,李漁以文會友,以戲會友,與整個社會有著廣泛而頻繁的接觸,交遊面極廣。他曾經為時任江寧織造、《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璽撰贈過對聯,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為忘年交;與《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互贈詩詞(當時蒲31歲,李61歲);在蘇州百花巷、金陵芥子園內,經常可以看到李漁與他的文友、戲友一起觀劇切蹉技藝。清初的吳偉業、錢謙益、龔鼎孳等「江左三大家」, 王士祺、施閏章、宋荔裳、周亮工、嚴灝亭、尤侗、杜濬、余懷等「海內八大家」以及「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多數都與他有過交往。
李漁交友有道,深明「君子朋而不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膠如漆」等古訓。他在《交友箴》中寫道:「飲酒須飲醇,結交須結真。飲醇代葯石,交真類松筠。」還寫道:「交道戒紛紜,交情忌稠密。神交千里通,面交九嶷隔。寧寡無濫觴,寧淡無膠漆。」當時有個潘一成,和他一樣也是「府癢生」,明亡以後,也不再應試。此人恣情游覽,到處題詠而不署名,李漁神交已久。一次,李漁在南昌東湖酒肆中,認出他的題句,經過訪問,知他是湖南東安人。1668年,李漁游桂林,特地繞道去東安訪潘一成。遍尋不著,一日偶泊林樹下,見一蓬門草屋,門上有副對聯,李漁笑道:「此有塵外之致,定是他的住處了。」進門相見,果然是他,兩人意氣相投,言談融洽,留敘二日方才依依道別。
在與他交往的、有文字記載的800餘人中,上至位高權重的宰相、尚書、大學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藝人,遍及十七個省,二百餘州縣,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結交面最廣的文人。眾多的朋友,使李漁能自由往來於朝野文人之間,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識,懂得了許多人情世故,更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文學素材。
李漁不僅是高產多能的作家,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間,他就編輯出版過自己創作的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寓居金陵後,為了防止別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園書鋪,他的編輯出版事業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他寫的大部分書都是在這里印行的。書鋪同時還印行、銷售他自己精心設計的各種箋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作為出版商李漁,他那靈活的經營策略與經營理念,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機,左右開弓,把芥子園書鋪經營得紅紅火火。他根據讀者的心理和需要,除了出版自己創作的作品,還編輯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學作品,如被他稱之為「四大奇書」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全傳》、《西遊記》、《金瓶梅》等;編輯出版了諸如《古今史略》、《尺牘初征》、《資治新書》、《千古奇聞》等一大批讀者想看而買不到的書;由他倡編並親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國美術界影響頗廣、一直被譽為中國畫臨摹範本的《芥子園畫傳(譜)》也是在芥子園印行的。由於芥子園印行的出版物工精價廉,重信譽,加之廣告意識強,多年來市場銷路好,受到人們的歡迎。
後來李漁遷回杭州,芥子園屢換主人,但一直保持李漁優良的經營作風,成為清代著名的百年老店之一。書以人傳,店以人名,隨著歲月流逝,芥子園雖數易其主,但芥子園書鋪仍然在不斷營運,有資料表明,直至清咸豐七年(1857)年,芥子園還刊印過《情夢柝》等小說。可以說,芥子園書鋪不僅是清代為數極少的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老店,也是中國出版史上為數不多的歷史悠久的「百年書鋪。李漁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此外,有小說《無聲戲》、《連城壁全集》、《十二樓》、《合錦迴文傳》、《肉蒲團》等。
《閑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的事物的總結性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卧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李漁全集》(德)馬漢茂(Helmut Martin)輯,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覺世名言十二樓》(清)李漁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十二樓》(清)李漁著 中華書局,2004年版。
《無聲戲》(清)李漁著,中華書局 2004年版。
李漁和他的《墨梅圖》
李漁說,稻米煮飯的香氣,真讓人歡喜;木槿早上開花,晚上就凋謝了,生命如此短暫,也真夠凄涼的了;相傳一女子懷戀心中人,淚水灑落一地,長出了「斷腸花」秋海棠;一生鍾愛的人,可以當葯。
李漁種的石榴花開遍了三畝芥子園,這個風流的文人,為買水仙花典當了家中首飾。他說,蔬菜中長得最為奇特的,是陝西的「頭發菜」,山珍海味也不如它。據此,西北生態植被「發菜」在明末清初就已是盤中佳餚。
李漁(1611-約1679)被稱為中華五千年第一風流文人,原籍浙江蘭溪,生於雉皋(今江蘇如皋),能為小說,尤精譜曲,世稱李十郎。字笠鴻,號湖上笠翁。曾在南京組織以姬妾為主要演員的家庭劇團,北抵燕秦,南行浙閩,在達官貴府演出自編自導的戲曲,與戲曲家吳偉業、尤侗結交。
李漁的這幅《墨梅圖》,為典型的文人畫,用筆潦潦,圖中大片留白,十分簡潔。讀罷《閑情偶記》,再看《墨梅圖》,感嘆古人有「文采風流」四字。《閑情偶寄圖說》上下二冊。(清)李漁著,山東畫報出版社。
③ 求一本古代女追男的言情小說
琉璃般若花,花千骨,新月如鉤,女主都是窮追不舍型的,很可愛,很聰明,很喜劇,男主明白後都是很深情的。十年,女主追了十年,結果發現追錯人了,很搞。都是全本,你要我就發給你。祝閱讀愉快
④ 世界上什麼叫情,情這個字要怎麼分解呢
情,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對別人的心理狀態。
把這個字分解開來就知道了,人總不能很如願,即使在相愛的人也不可能心心相通,也總要有隔閡,那一豎就是分隔線
溝通,理解等等~~~
也就是旁邊的另一部分,人不能心太重
任何事情都是有個限度的~~
⑤ 角先生是什麼東西 是什麼樣子的啥意思
角先生是什麼東西?是什麼樣子的啥意思?角先生是古代寡婦用來洩慾的五大工具之一,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普遍都不高,如果是守寡的女人更是生不如死,要是像今天重新嫁人的話會被罵得半死,在古代對於女人的貞操是看得非常重要,在寂寞難耐的深夜只有角先生”可以得到一絲的安慰。
角先生是什麼東西
角先生,南方作郭先生,俗名男型,多為初生鹿茸,軟中帶硬,絕類器具。其是古今中外婦女普遍使用。千百年來,這類工具在中國大量使用,一以在夫妻之間助興,二以供遭受嚴重的壓抑、飢渴的守節婦女進行溢泄。
角先生的歷史:
3.有功能障礙者使用。例如太監被閹割後,喪失了功能,可是有些太監還要和宮女結為菜戶”(假夫妻),於是就只有使用工具了。例如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中保存的一個瓷質工具,就是從天津靜海的一個太監墓里發現的。
4.明、清時代,福建、廣東一帶海運發展,不少人出海謀生,漂洋過海幾年才回來,長期守空房的妻子有時就用工具。由於需求的女子多,所以店裡也有賣的,但不是公開的。女子去這個店,把頭戴的斗笠摘下,放在櫃台上,斗笠下面壓著錢,然後離店辦事過一會兒回店,拿起頭笠,錢已被店收去,只有一個工具壓在下面。
小說中記載的角先生:
《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五回:又將那第三個抽斗扭開,裡面兩三根‘明角先生’,又有兩三根‘廣東人事’”。廣東人事古籍中殊少記載,只是《株林野史》第七回中有所謂廣東膀”。其長四五寸,用時用熱水泡泡他便硬了”。《肉蒲團》第十五回:竟像是個極大的角先生,灌了一肚滾水,塞進去一般”;《姑妄言》卷十三:有一個《西江月》贊他的形狀:腹內空空無物,頭間禿禿無巾”。但亦有實體者,如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銅銀觸器三件,有中空者,亦有磬折形雙頭用具。
《思無邪小記》詠角先生”曰:藤津偽器,房中淫具也。古名觸器,厥狀殊丑。用時先置盎中[按:原作盎盎中。顯然衍一盎字]以熱湯浸之使軟。稜高頭肥,長約六寸許。下端有孔,穿以線帶,帶系於踝上,然後仰卧,雙手抱膝,系帶之腿微翹,足根當陰,納器玉戶中,疾徐伸縮,盡興而為,不啻交媾時也。故嫠婦女尼恆喜試之,既可保全名節,且能怡情遣興。人之大欲,情何能免。一經潛試,緣以成癖。旦旦而伐之,於是花容憔悴矣。大悲君曾戲作角招八律,因俗呼觸器為角先生”也。體物入微,詼諧絕妙。
⑥ 求文筆好,思路清晣,耐看的古代言情文
華胥引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夢回大清 大漠謠
⑦ 肉浦團是什麼意思
- 01
《肉蒲團》,是李漁所創作的一部章回體艷情小說,著於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隨後屢遭禁毀,但仍有私刻本。1705年傳入日本,現今最完整的抄本存於東京大學。
- 02
文化影響: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九篇《明人之小說》中寫道:“惟《肉蒲團》意想頗似李漁,較為出類而已。”
浙江古籍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李漁全集》中收入《肉蒲團》的節本。
香港電影導演何藩曾將《肉蒲團》改編成電影劇本,後拍攝成電影《浮世風情繪》。之後香港著名電影製作人麥當雄,蕭若元和麥當傑合作再把《肉蒲團》改編,並拍攝成電影《玉蒲團之偷情寶鑒》。 - 03
作者透過表面的風花雪月文字,對人與性進行深入探討,展現出一系列甜酸苦辣的人生百味。他也透過一幕幕情慾纏綿,讓讀者明白一切世間幻相有如夢幻泡影,從而明心見性,達到完美圓融的人生境界。
- 04
《肉蒲團》看似寫情色,實則處處教人戒色,導人向善。有人看到淫穢,有人參悟禪機,看來只是淫者見淫,智者見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