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妮言情小說txt下載
Ⅰ 林燕妮:與黃沾糾纏十四年,嫁李小龍哥哥,最終下場如何
林燕妮作為香港八九十年代的一代白富美,金錢和外貌固然給她加分不少,但是更讓人津津樂道的,無非是她和才子黃沾的十四年恩怨糾葛。
Ⅱ 怎樣寫小說
小說寫作常識
小說整體上要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生活。
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映社會生活,這是小說的基本目的。這個社會指的是廣義上的社會,所謂展現這個社會,包括展現社會背景、揭示道理等諸多狹義上的概念。這個要表現的東西,就稱作小說的主題。小說如果沒有達到反映社會的目的,就不能是一部完整的小說。
最基本的小說有三個要素:情節、環境、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最基本的要求,是反映客觀存在社會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直接服務於展現客觀社會。
小說的情節起著表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作用。情節部分可直接服務於展現社會亦可通過表現人物性格間接服務於展現社會。
小說情節理論上由四個固定因素構成: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除此以外,也可以包括兩個選擇性因素,即序幕和尾聲。
在實際創作中,這六個因素可以靈活運用,不必拘泥於格式。結構上需要時,我們可以省略、重復、結合、錯序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從而構造出適合展現社會的結構。
有幾種比較常用的格式:
一、由結局做開頭進行倒敘。二、有高潮或發展作開頭進行插敘。三、在寫作中故意忽略除高潮以外的其它結構因素,進行收縮敘述。這樣的組合方式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所有的結構因素都可以自由變動,但所有的結構因素也必須有不少於三個的實際存在標志,否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困難。。
環境因素包括社會背景(狹義)和自然背景。其中,社會背景直接為主題服務,而自然背景則是通過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間接為主題服務。
在整個小說的敘述中,常見兩種方式。
一種是以第一人稱進行敘述,敘述人出現在情節中。此種方式最大優點是便於心理描寫的展開。
另一種是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敘述人不出現在情節中。此種方式最大優點是便於多個線索的交叉。
此外,新生文學還有第二人稱敘述的方式,例如西方現在正流行的某些懸疑、奇幻故事。此種小說最大優點是吸引讀者,但廣義上來講,此種敘述方式依舊歸於一、三人稱敘述。在創作進行時,作者也應按照第一、三人稱進行構思。
「小說」是什麼?
巴爾扎克: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普魯斯特:小說是沉默之子。
大江健三郎:寫小說是救贖。
張承志:小說是一種墮落的形式。
格非:小說是過往記憶的出口。
趙本夫:小說是個可以做夢的地方。
色波:小說是雜草,其真正價值和獨立存在的理由都產生於它放棄了成
為大樹和鮮花的願望之後。
張大春:好的小說能夠顯示小說的自由,不能顯示出小說這門藝術的自由
的小說,大體而言,就是故事而已。
名家談自己的「小說」
虹影:我的小說是女性自己的性發現,也就是發現自我。或者說,發現
自己的現代性。
林燕妮:我的小說是我虛構的一個七彩世界。是我興致所至,率性而為的
「卡通」境界。
張悅然:小說和隨筆不同,我的小說是記憶和思想的合力。
陳家橋:所有在歷史上重大的作品它最大的意義便是在經驗上拓展了新的
感知方式,也就是不斷地把一些暗示性的東西變為一種自覺我的
小說追求便是這樣,社會給了許多暗示,我卻要將這些暗示明確
為一種力量。
韓少功:我想把小說做成一個公園,有很多出口和入口,讀者可以從任何
一個門口進來,也可以從任何一個門口出去。你經歷和感受了這
個公園,這就夠了。
鐵凝:寫小說的人如當不了一個家,就起碼當一個匠,匠是什麼呢?就
是手藝,鞋匠、鐵匠、木匠,他們都是了不起的。小說創作看開
了也是許多手藝中的一種。
紅袖作者觀點
盧江良:小說是被作者有選擇地發現的蘊含著自己心靈印痕的故事。
黃孝陽:小說是寫人性的,小說也是要抵達神性的。
紅領巾1976:小說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話。
楊中標:小說是作家與世界發生關系,語言是工具,結構是姿態,細節是
技巧,思想是高潮。
終身監禁:小說是一種文字組織形式,通常用於講述人類故事;對簡單講述
人類故事不滿之後,「小說」才真的出現。
紅袖編輯觀點
懶蝴蝶:小說就是編了讓人覺得真是那麼回事的東西。小說應該任其自生
自滅,沒有人看的就該死。毛主席說過,文藝為大眾。什麼陽春
白雪那是害死人的臭文風。
秦潮:小說是一種講求虛構,提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並以語言文字的
方式表達某種觀念或觀點的藝術,它的精髓是虛構性和經驗性。
艾旻:小說就是一個濃縮的社會,正如巴爾扎克所言:「小說就是一個
民族的秘史。」小說不能完全等同於真實的生活,它要隱蔽地體
現作者的世界觀,圍繞作者的主題,有對於真實事件的選材,而
且要遵循小說創作的基本規律,塑造有時代特色的有代表性的人
物。那麼准確而完整地表述小說的定義,應該如此:即運用形象
思維,通過情節、細節,越過時間、空間,調動環境、場景,塑
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以及隱蔽地顯示代
表作者世界觀的主題思想的文學表達形式。
小橋風滿袖:小說是對生活本質的探索,小說對我來說,是進入另一空間的武
器。
梅軒花主:小說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橋梁,小說是藝術的真實。
文學會死嗎?寫小說還有前途嗎?
「現在的小說,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是不是太邊緣化了?似乎純粹的文學,越來越虛弱無力了?」邱華棟就這樣的疑問在《北京青年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表達了下述看法:
1、現在中國當代文學回到了它應該在的地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具有的代言人的性質在今天幾乎消失了,作家甚至只是代表他自己。今天的當代文學,呈現了非常豐富的多元景觀,各種各樣的美學圈相交、相切甚至是相離,這都是文學本來就應該具有的面貌。
2、商業化其實不見得會傷害一個作家。有時候,是讀者造就作家的。
3、今後的作家將嘗試更多的文學傳播的手段,對文學來講,今天多媒體的互動和撒播,是一個非常有利的生存條件。
4、文學會死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還在使用著語言,而文學就是語言的藝術。
對此,紅袖作者作如是說:
黃孝陽:
文學當然是不會死的。但文學是在邊緣化,至少,是越來越脫離所謂主流的視野。它在不停地往後退,最後退到人們的心裡。
這里有必要對文學給出定義。快餐文學不是文學,妓女文學不是文學,簡訊文學也不是文學……那些都是「偽文學」。
文學是內心的需要,是獲得救贖的門,是通向彼岸的橋梁。它是智慧的沉思,是生命的荒蕪,是歷史的塵土,是語言的盛筵。
它是美的。文學也需要更多手段來傳播。網路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還有其他。
紅領巾1976:
我想,既然整個世界都是在螺旋中上升的,那麼小說也應該如此,繁榮也好,沒落也好,都是進化的必然。至於個人感受,小說不是理想,也不是生活,我們只是相互索取,相互利用,前面說過的。
梅軒花主:
「現在中國當代文學回到了它應該在的地方。」從哪兒回到哪兒呢?簡言之,是從「為政治」回歸到「為人生」。即寫作重心的轉移。
中國的傳統小說提倡「文以載道」,即文學為政治服務。這個認識是片面的。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作家聲稱要重寫文學史,提出了「新時代文學」的概念,即把以政治為中心的寫作方向轉移到「意在表現自己」(朱自清),表現寫作者的個性,人格。通過寫作成為真正的個人。
關於純粹的文學的出路。這個問題其實是高雅文學與流行文學的市場效應。顯而易見,流行文學因其世俗化更具生命力。床頭放兩本書,一本是世界名著,一本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肯定地說,大部分人更願意讀後者。
由於寫作方向的改變,國家養著的作家已經很少了,文學是商品已被大家認可(以蘇青、張愛玲為代表的海派作家觀點:為生活而寫作),文學撩開了神秘的面紗走向了平民化。
生活是小說的敘事資源,敘事是對生活的理解,生活在繼續,文學當然不會死。
秦潮:
綜觀當今文壇,我對邱華棟「當代文學不僅沒有虛弱無力,相反呈現了接近真正繁榮的時期」的觀點不以為然,只要我們仔細瀏覽當前上架的小說,我們就可以很簡單的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當今文壇還沒有真正文學意義上的精品小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種虛假的繁榮,這種繁榮是急功近利的,是資本驅動的結果。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種資本驅動的結果加之於文學本身的輪回和社會的進步,勢必促使文學再一次回歸它的本源,這時候,一個文學的真正繁榮時期也就不遠了,所以,對邱華棟的「我,或者比我年輕的作家,有望成功。」這一論點,我又十分贊同。
艾旻:
首先我們要區別一下作家和寫手。
真正的作家,是用心看世界,用靈魂感悟世界,面對名利的誘惑,耐得住寂寞與清貧,堅守自己的原則,踏踏實實寫作的人,與平庸的寫手最大的區別,是他們會了解市場,分析市場,但是決不會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他們也許會有為了生活賣字的時候,但是決不會把賣字當職業。他們寫出的東西,結合了市場,但終究也會引領潮流,引導市場。
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只要還有這批堅實的文學守護者在,文學就有前途,就有明天。
從唐詩松詞的鼎盛時期,我們不難發現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穩定,人們生活的富足,原來與文學也是息息相關的,或許,起碼的溫飽問題解決了,我們才有閑情逸致來侍花弄草、吟詩做賦。
鄧小平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迅猛發展的潮流席捲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心態浮躁,一切追求效益,也是情有可原的,是所有社會發展過程的必然經歷。走過這段時期,我們進入繁榮富強的社會,文學也終究會走向欣欣向榮的明天。或許,這個時期,可以叫做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段黎明前的黑暗,一段無比地接近光明的黑暗。相信西方發達國家也曾經過這么一段時期。
跟80年代或許以前的年代相比起來,如今的文學擺脫了很多的桎梏,不必承擔太多本不應該屬於它的使命,獲得了自由,日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一點將更加突顯。文學的明天將更加輝煌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對於目前文學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可以說是文學的盛事,很多傳統紙媒被市場左右日益媚俗,而很多純文學網站受市場沖擊相對較小,有一份屬於文學的純凈,越來越多的純文學愛好者凝聚在網路,成為文學最堅實的守護群體,這是文學的幸事。
經濟的發展,是文學的希望所在,是純文學愛好者的希望所在,也是文學網站的希望所在。
我贊成邱華棟的話:只要文字還在,只要語言還在,文學就永遠不會死。
楊中標:
邱華棟是我比較喜歡的青年作家之一,他在《當今寫小說還有前途嗎?》一文中的很多觀點,我是同意的。近年來對什麼是「純文學」,文學「邊緣化」等問題的討論已經很多了,大家爭來爭去,莫衷一是。
我想問的是,有「純文學」這個東西嗎?純度是多少才算「純」呢?這就像我們平時喝過的白酒,乙醇含量為38度的,你能說它不是白酒嗎?再拿58度和65度的相比,58度的白酒就不是酒嗎?我看乙醇含量真正達到96%的,那才不是白酒,而是工業酒精。我們要知道,文學從來都沒有停滯過,它發展到今天已經派生出許多新的樣式,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讀者的需要。正如邱先生所說,「當代文學不僅沒有虛弱無力,相反呈現了接近真正繁榮的時期」,我們不妨把當下的文學稱之為「泛文學」。
關於文學的「邊緣化」甚至「消亡」的問題,早就有人提過——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中國作家葉兆言、韓少功等人,都曾在10多年前指出過文學創新的危機和文學消亡的可能。但他們主要是在創新不易、甚至不可能這個層面上談及的。本質意義上的文學從來就不在中心,用「中心論」這個話題來討論文學,本身就是對文學的一種嘲笑,這是一個被顛倒了卻不斷被當成事實又不斷加以引用的基本常識。回過頭看看,唐詩宋詞不在「中心」,明清小說不在「中心」,只有所謂的「革命文學」才進入過「中心」。因此,那些企圖把文學拉進「中心」的行為都是短命的,恰恰,只有當文學真正「邊緣化」時,文學才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和前景。
盧江良:
文學會不會死?這一點上我跟邱華棟的意見一致。文學不是那麼容易死的,說文學會死那是某些人的杞人憂天。對邱華棟所說的「當代文學不僅沒有虛弱無力,相反呈現了接近真正繁榮的時期。」我覺得他過於樂觀了。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文學繁榮是一種虛假的繁榮,換句話說是一種偽繁榮,繁榮只是表象,實質跟真正的繁榮相距甚遠。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中國的作家太過於聰明了,他們只知道迎合、追風。他們中間很少有真正為內心而寫作的,他們的筆只是在一味地為利益而搖擺。但不管如何,中國的文學還是不會死,因為總有極少數的作家堅持著心靈的寫作,文學的生命會在他們筆下維系和延伸。
終身監禁:
沒有必要關心小說的前途與文學的命運。既然總是有人在寫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文學就還會延續。談當代文學的寂寞或某些文學的風靡是無聊的事。有些類型的文字註定是要寂寞的;風靡的文字是「時尚」,超出了文字本身,比如很久以前的「革命」與「政治」文學,比如現在的「痞子/流氓/人渣文學」,「女性身體文學」,「少年叛逆文學」……,是時代的品牌標簽。
怎樣寫小說?
老舍:
小說並沒有一定的寫法。我的話至多不過是供參考而已。
大多數的小說里都有一個故事,所以我們想要寫小說,似乎也該先找個故事。找什麼樣子的故事呢?從我們讀過的小說來看,什麼故事都可以用。戀愛的故事,冒險的故事可以利用,就是說鬼說狐也可以。故事多得很,我們無須發愁。不過,在說鬼狐的故事裡,自古至今都是把鬼狐處理得像活人;即使專以恐怖為目的,作者所想要恐嚇的也還是人。假若有人寫一本書,專說狐的生長與習慣,而與人無關,那便成為狐的研究報告,而成不了說狐的故事了。由此可見,小說是人類對自己的關心,是人類社會的自覺,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紀錄。那麼,當我們選擇故事的時候,就應當估計這故事在人生上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啟示;也就很顯然的應把說鬼說狐先放在一邊——即使要利用鬼狐,發為寓言,也須曉得寓言與現實是很難得諧調的,不如由正面去寫人生才更懇切動人。
依著上述的原則去選擇故事,我們應該選擇復雜驚奇的故事呢,還是簡單平凡的呢?據我看,應當先選取簡單平凡的。故事簡單,人物自然不會很多,把一兩個人物寫好,當然是比寫二三十個人而沒有一個成功的強多了。寫一篇小說,假如寫者不善描寫風景,就滿可以不寫風景,不長於寫對話,就滿可以少寫對話;可是人物是必不可缺少的,沒有人便沒有事,也就沒有了小說。創造人物是小說家的第一項任務。把一件復雜熱鬧的事寫得很清楚,而沒有創造出人來,那至多也不過是一篇優秀的報告,並不能成為小說。因此,我說,應當先寫簡單的故事,好多注意到人物的創造。試看,世界上要屬英國狄更斯的小說的穿插最復雜了吧,可是有誰讀過之後能記得那些勾心鬥角的故事呢?狄更斯到今天還有很多的讀者,還被推崇為偉大的作家,難道是因為他的故事復雜嗎?不!他創造出許多的人哪!他的人物正如同我們的李逵、武松、黛玉、寶釵,都成為永遠不朽的了。注意到人物的創造是件最上算的事。
為什麼要選取平凡的故事呢?故事的驚奇是一種炫弄,往往使人專注意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忽略了故事與人生的關系。這樣的故事在一時也許很好玩,可是過一會兒便索然無味了。試看,在英美一年要出多少本偵探小說,哪一本里沒有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呢?可是有幾本這樣的小說成為真正的文藝的作品呢?這種驚心動魄是大鑼大鼓的刺激,而不是使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動。小說是要感動,不要虛浮的刺激。因此,第一:故事的驚奇,不如人與事的親切;第二:故事的出奇,不如有深長的意味。假若我們能曲一件平凡的故事中,看出他特有的意義,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便具有很大的感動力,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說是對人生的解釋,只有這解釋才能使小說成為社會的領導者。也只有這解釋才能把小說從低級趣味中解救出來。所謂《黑幕大觀》一類的東西,其目的只在揭發丑惡,而並沒有抓住丑惡的成因,雖能使讀者快意一時,但未必不發生世事原來如此,大可一笑置之的犬儒態度。更要不得的是那類嫖經賭術的東西,作者只在嫖賭中有些經驗,並沒有從這些經驗中去追求更深的意義,所以他們的文字只導Y勸賭,而絕對不會使人崇高。所以我說,我們應先選取平凡的故事,因為這足以使我們對事事注意,而養成對事事都探求其隱藏著的真理的習慣。有了這個習慣,我們既可以不愁沒有東西好寫,而且可以免除了低級趣味。客觀事實只是事實,其本身並不就是小說,詳密的觀察了那些事實,而後加以主觀的判斷,才是我們對人生的解釋,才是我們對社會的指導,才是小說。對復雜與驚奇的故事應取保留的態度,假若我們在復雜之中找不出必然的一貫的道理,於驚奇中找不出近情合理的解釋,我們最好不要動手,因為一存以熱鬧驚奇見勝的心,我們的趣味便低級了。再說,就是老手名家也往往吃虧在故事的穿插太亂、人物太多;即使部分上有極成功的地方,可是全體的不勻調,顧此失彼,還是勞而無功。
在前面,我說寫小說應先選擇個故事。這也許小小的有點語病,因為在事實上,我們好小說的動機,有時候不是源於有個故事,而是有一個或幾個人。我們倘然遇到一個有趣的人,很可能的便想以此人為主而寫一篇小說。不過,不論是先有故事,還是先有人物,人與事總是分不開的。世界上大概很少沒有人的事,和沒有事的人。我們一想到故事,恐怕也就想到了人,一想到人,也就想到了事。我看,問題倒似乎不在於人與事來到的先後,而在於怎樣以事配人,和以人配事。換句話說,人與事都不過是我們的參考資料,須由我們調動運用之後才成為小說。比方說,我們今天聽到了一個故事,其中的主人翁是一個青年人。可是經我們考慮過後,我們覺得設若主人翁是個老年人,或者就能給這故事以更大的感動力;那麼,我們就不妨替它改動一番。以此類推,我們可以任意改變故事或人物的一切。這就彷彿是說,那足以引起我們注意,以至想去寫小說的故事或人物,不過是我們主要的參考材料。有了這點參考之後,我們須把畢生的經驗都拿出來作為參考,千方百計的來使那主要的參考豐富起來,像培植一粒種子似的,我們要把水分、溫度、陽光……都極細心的調處得適當,使他發芽,長葉開花。總而言之,我們須以藝術家自居,一切的資料是由我們支配的;我們要寫的東西不是報告,而是藝術品——藝術品是用我們整個的生命、生活寫出來的,不是隨便的給某事某物照了個四寸或八寸的相片。我們的責任是在創作:假借一件事或一個人所要傳達的思想,所要發生的情感與情調,都由我們自己決定,自己執行,自己做到。我們並不是任何事任何人的奴隸,而是一切的主人。
遇到一個故事,我們須親自在那件事里旅行一次不要急著忙著去寫。旅行過了,我們就能發現它有許多不圓滿的地方,須由我們補充。同時,我們也感覺到其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不熟悉或不知道的。我們要述說一個英雄,卻未必不教英雄的一把手槍給難住。那就該趕緊去設法明白手槍,別無辦法。一個小說家是人生經驗的百貨店,貨越充實,生意才越興旺。
旅行之後,看出哪裡該添補,哪裡該打聽,我們還要再進一步,去認真的扮做故事中的人,設身處地的去想像每個人的一切。是的,我們所要寫的也許是短短的一段事實。但是假若我們不能詳知一切,我們要寫的這一段便不能真切生動。在我們心中,已經替某人說過一千句話了,或者落筆時才能正確地用他的一句話代表出他來。有了極豐富的資料,深刻的認識,才能說到剪裁。我們知道十分,才能寫出相當好的一分。小說是酒精,不是攙了水的酒。大至歷史、民族、社會、文化,小至職業、相貌、習慣,都須想過,我們對一個人的描畫才能簡單而精確地寫出,我們寫的事必然是我們要寫的人所能擔負得起的,我們要寫的人正是我們要寫的事的必然的當事人。這樣,我們的小說才能皮裹著肉,肉撐著皮,自然的相聯,看不出虛構的痕跡。小說要完美如一朵鮮花,不要像二簧行頭戲里的「富貴衣」。
對於說話、風景,也都是如此。小說中人物的話語要一方面負著故事發展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表現——某個人遇到某種事必說某種活。這樣,我們不必要什麼驚奇的言語,而自然能動人。因為故事中的對話是本著我們自己的及我們對人的精密觀察的,再加上我們對這故事中人物的多方面想像的結晶。我們替他說一句話,正像社會上某種人遇到某種事必然說的那一句。這樣的一句話,有時候是極平凡的,而永遠足動人的。
我們寫風景也並不是專為了美,而是為加重故事的情調,風景是故事的衣裝,正好似寡婦穿青衣,少女穿紅褲,我們的風景要與故事人物相配備——使悲歡離合各得其動心的場所。小說中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都須有它的存在的意義。一個迷信神鬼的人,聽了一聲鴉啼,便要不快。一個多感的人看見一片落葉,便要落淚。明乎此,我們才能隨時隨地的搜取材料,准備應用。當描寫的時候,才能大至人生的意義,小至一蟲一蝶,隨手拾來,皆成妙趣。
以上所言,是對小說中故事、人物、風景等作個籠統的報告,以時間的限制不能分項詳陳。設若有人間我,照你所講,小說似乎很難寫了?我要回答也許不是件極難的事,但是總不大容易吧!
選自《老舍全集》第16卷
對於上文,我有一點補充。
寫微型小說的時候,就不可能和寫普通小說那樣,把很多自己想敘述的東西都完全用文字表達出來,這些東西一般都是隱藏在微型小說中的每一個語句中;寫的時候應像古典詩詞那樣惜墨如金。
引用幾句寫好微型小說的名言:
以微知著,由近致遠
格局雖小,巧於營構
寥寥幾筆,神情畢肖
Ⅲ 求助:一部台灣言情小說名字! 十年前看過的,只記得女主角李龍李虎...
剛好我看過,林燕妮的《朝顏》
Ⅳ 林燕妮的主要作品
· 《懶洋洋的下午》(散文)文藝書屋 [1974]
· 《小屋集》(散文)作家書屋 [1975]
· 《粉紅色的枕頭》(散文)文藝書屋 [1977] 1.散文集
合著
《人海同游》(散文)(與黃沾合著)博益文藝系列一題兩寫集1 [1988]
· 《有樂共享》(散文)(與黃沾合著)博益文藝系列一題兩寫集2 [1988]
· 《真誠相見》(散文)(與黃沾合著)博益文藝系列一題兩寫集3 [1988]
專著
· 《紫上行》(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1 [1983]
· 《小黃花》(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2 [1984]
· 《青草地》(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3 [1984]
· 《人笑痴》(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4 [1985]
· 《不尋常》(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5 [1989]
· 《我歌我行》(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6 [1989]
· 《世紀末的我》(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7 [1990]
· 《懶洋洋的下午》(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8 [1990]
· 《風和日麗有雨》(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09 [1990]
· 《燕翻書》(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10 [1990]
· 《粉紅色的枕頭》(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11 [1990]
· 《流光曲》(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12 [1991]
· 《追逐流光》(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13 [1991]
· 《林燕妮談愛情》(散文)博益林燕妮散文集14 [1992]
· 《林燕妮談人生哲理》(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16 [1992]
· 《林燕妮談成功之道》(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21 [1994]
· 《林燕妮再續情緣》(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9 [1993]
· 《林燕妮開心健美談》(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23 [1994]
· 《林燕妮情人知己》(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34 [1999]
· 《男痴女迷》(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42 [2000]
· 《最燦爛的開心,無所為或無所不為》(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43 [2000]
· 《愛情是不可以後悔的》(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44 [2001]
· 《只願告訴林燕妮:紅人訪問集》(訪問)博益林燕妮作品46 [2002]
· 《名人心底話》(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47 [2002]
· 《快樂是常滿的書架》(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48 [2001]
· 《愛他,但不喜歡他》(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49 [2003]
· 《林燕妮絕密檔案》(傳記)博益林燕妮作品50 [2003]
2.小說集
· 《痴》(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1 [1981]
· 《盟》(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2 [1982]
· 《緣》(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3 [1983]
· 《浪》(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4 [1985]
· 《冥約》(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5 [1985]
· 《送君何處》(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6 [1989]
· 《都忘記得起》(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7 [1990]
· 《青春之葬》(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8 [1990]
· 《為我而生》(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09 [1990]
· 《他在我房間》(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0 [1990]
· 《雪似故人人似雪》(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1 [1991]
· 《仙奴》(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2 [1991]
· 《鐵蝴蝶》(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3 [1992]
· 《空江煙浪》(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4 [1992]
· 《朝顏》(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5 [1992]
· 《花蕙》(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18 [1993]
· 《野霧》(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0 [1993]
· 《詩囚》(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2 [1994]
· 《回風》(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4 [1995]
· 《九個人一個寶藏》(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5 [1995]
· 《迷》(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6 [1995]
· 《丙等操行生》(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7 [1995]
· 《背光的人》(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8 [1996]
· 《精品店之什麼都想要的人》(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29 [1996]
· 《墮胎的女人》(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0 [1996]
· 《十道彩虹》(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1 [1997]
· 《二百五十磅美麗》(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2 [1997]
· 《名門》(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3 [1997]
· 《來見我嗎》(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5 [1999]
· 《吹夢天使》(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6 [1999]
· 《祝福》(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7 [1999]
· 《躲在保險箱里的人》(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38 [1999]
· 《最大誘惑》(散文)博益林燕妮作品39 [1999]
· 《愛在同一班機上》(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40 [1999]
· 《第三個壞男人》(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41 [2000]
· 《跟戀愛鬧戀愛》(小說)博益林燕妮作品45 [2001] · 《林燕妮眼》(散文)香港周刊叢書 [1984]
· 《燕妮之窗》(小說散文合集)香港周刊叢書 [1985]
· 《送君千行字》(散文)香港周刊叢書 [1986] · 《系我一生心》(散文)明窗散文系列 [1987]
· 《你知道我是誰?》(散文)明窗散文系列 [1988]
· 《林燕妮筆下的文化紅星》(散文)明窗出版社 [1997]
· 《林燕妮筆下的成功名人》(傳記)明窗出版社 [1997]
· 《林燕妮筆下的藝壇明星》(傳記)明窗出版社 [1998] 《往事如真》(散文)壹出版 [2008]
· 《我愛觀音兵》(散文)壹出版 [2008]
Ⅳ 有哪些中國現代文學家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男,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論上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藝性的敘事抒情散文,對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張小嫻,女,香港著名言情小說家,95年推出第一部長篇小說《麵包樹上的女人》而走紅文壇,是繼亦舒之後,香港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家。 1997年開始長居香港暢銷書首位,被稱為都市愛情小說的掌門人。在業界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拿下《明報》頭版做新書發布整版廣告的小說家,第一個在地鐵做廣告的小說家。。。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男,本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潛江縣,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國現代劇作家以及戲劇教育家,他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曹禺繼承了先驅者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為人生的藝術。
殘雪原名鄧小華。祖籍湖南耒陽,1953年5月30日生於生於長沙。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
池莉,武漢女作家,在中國當代文學界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其代表作《來來往往》、《口紅》、《小姐你早》等作品一經搬上熒屏就成為觀眾熱烈追捧的收視熱點,均取得了藝術和市場的巨大成功。池莉的作品關注市井生活,文字能夠與讀者坦誠相見。
海岩(1954年-),北京人,中國當代作家。本名侶海岩。本職工作為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會長、錦江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昆侖飯店董事長、錦江集團北方管理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創建中聖春秋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主要代表作品有: 《便衣警察》、《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玉觀音》。。。
林燕妮(1948年——)女,香港女作家。 曾被金庸評價是「現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的香港地區才女。代表作有《紫上行》、《系我一生心》、《痴》、《盟》、《緣》,曾獲香港藝術家聯盟最佳作家獎。
林希作為人名,在中國較為常見,主要有當代作家,車模,藝人和政府官員等。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
孫犁,河北平安人。原名孫樹勛。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紀》
王安憶是我國當代最有成就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她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總數已達500萬余字。她曾經十多次獲得過國內外的重要獎項。特別是長篇小說《長恨歌》獲得上海市政府設立的上海市文學藝術獎的最高榮譽獎項——第四屆上海市文學藝術獎優秀成果獎,並在2002年獲得我國文學界大獎——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1984年赴美。1988年獲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後開始成為自由撰稿人。
席慕容,女,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她的詩歌在大陸風靡一時,那時的青年男女要麼在背英文單詞,要麼在背席慕容的詩。
宗璞(1928—),原名馮鍾璞,祖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抗戰勝利次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工作。又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
三毛,原名陳懋平(mào)(後改名為陳平),漢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於重慶黃桷椏。卒於1991年1月4日,享年四十七歲
Ⅵ 林燕妮的主要軼事
林燕妮現時致力寫作,小說和散文見於各報刊雜志。著有散文集《懶洋洋的下午》、《粉紅色的枕頭》、《紫上行》、《系我一生心》、小說《痴》、《盟》、《緣》等50餘種。要談論香港作家的愛情小說,不能不提林燕妮,她的作品可說是膾炙人口,深受讀者歡迎,但據作家沈西城所說,她其實更擅寫散文!沈西城曾在一本名為《香港女作家風采》的書里,敘述以下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倪匡跟金庸閑談,談到香港作家的散文。金庸說:「林燕妮是我見過的女作家中寫散文寫得最好的一個!」倪匡搖搖頭說:「錯了。」金庸一愕,問:「錯了?」倪匡說:「你的話要省掉一個字。」金庸追問:「哪一個字?」倪匡說:「女字!」事實上,林燕妮散文最大的特點,是抒發情感時並不流於一瀉無余,毫無節制,而對事物的分析,不單態度持平,見解也頗有其獨到之處。她的筆觸不帶尖酸刻薄,也不以諷刺人為榮,更沒有故作驚人之語,換言之,林燕妮的散文是教人看得下去而不會覺得沉悶。 名字的由來,林是她的姓,而燕妮,大家都知道是一位外國名人的名字。
Ⅶ 林燕妮的哪本書里有《一見楊過誤終身》這篇
書名就叫《一見楊過誤終身》。
《一見楊過誤終身》是林燕妮寫得最好的一篇散文,是獻給查先生的,而查先生回贈她的,亦是一篇極好的短序。
金庸小說的「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就是出自她的這篇散文。意思是風陵渡初次相遇,第一次遇見楊過一見鍾情,就誤了此後終身。
(7)林燕妮言情小說txt下載擴展閱讀
《一見楊過誤終身》節選:
遇上一個很有魅力、令自己魂牽夢縈的人,是畢生的安慰,然而,得不到他,卻是畢生的遺憾,除卻巫山不是雲,沒有人比他更好,可是,他卻永遠不能屬於自己,那唯有擁著他的記憶過一生了!
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郭襄這四位年輕貌美、慧質蘭心的姑娘,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鬱郁終生,公孫綠萼甚至心灰意冷得不想做人,其他三位,都沒有再愛上誰,她們都在十幾歲時見過楊過,短暫的相交,令得姑娘們終身不嫁,她們的回憶是快樂的,可嘆的是,以後的日子又如許的惆悵!
Ⅷ 有書共鳴:亦舒《生活志》
亦舒《生活志》
東方出版社 2015年3月出版
那天我正在讀林燕妮的散文集《流光曲》,看到林燕妮在文章里吐槽自己也曾失眠,也曾崩潰過,這讓我吃了一驚,忍不住拿出亦舒的書來,同樣是向讀者「撒嬌」,亦舒不會像林燕妮那樣的直白。
這次拿出來的便是《生活志》。亦舒和林燕妮兩位是各自各精彩,公眾卻總是忍不住拿她倆對比,亦舒跟倪匡、蔡瀾,林燕妮有林振強、李小龍,還曾經有黃沾,都是頂級流量。就拿內地版的《流光曲》和《生活志》對比,林燕妮的文章是兩頁一篇的篇幅,亦舒的散文,一頁一篇,簡單易讀,讀懂多少是各人的領悟了。
亦舒的文字水準,幾十年如一日,保持水準,非常穩定。「最近兩年,逢新春佳節,便進醫院做手術,養好身體,已是初夏,真正什麼地方都不用去。」「三年兩度做手術的人,心情又如何?大約比一位三個月內全身麻醉兩次的友人略好些,完全似慷慨就義,來就來吧。」這便是亦舒的風格,讀者朋友要是剛剛讀到此處,心急想要上網安慰亦舒,只能是個美麗的誤會。首先,亦舒沒有和網友互動的習慣,然後這都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我們要習慣師太已經七十多歲了。
時代的浪潮一浪接一浪,有過「電視劇撈飯」晚晚歡樂今宵的日子,也有過日報周刊追看亦舒的回憶。如今追劇不用守在電視機了,亦舒的書一版再版,也不必焦慮報攤不賣報刊雜志了。也許你已經忘得忘了書的存在,但是沒有關系的,更多的讀者正在成長。
亦舒說,人生苦短,去日無多,厭惡的人與物離越遠越好,不必賣弄風度。亦舒也說,多心人不難相處,他根本無意同任何人相處,永遠客氣。亦舒還說,真假前輩,讀者一看就看出來,每天專欄示眾,一目瞭然。亦舒亦說,生活要靠自己妥善處理,抱怨那個,抱怨這個,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每當六神無主時,便自動自覺喝亦舒牌心靈雞湯,好了傷疤忘了痛,有痛就繼續喝,長期有效。亦舒的風格:簡易、通順、清淺、明白、透明透高、可閱性強。這是她本人白紙黑字寫出來的,一輩子都那麼受歡迎,那就是因為讀者本人覺得受用啊。
亦舒曾任電視台編劇,佳視版《流星蝴蝶劍》的職場人員名單里,就有亦舒的名字,有網友對此表示詫異,她的印象里,亦舒只是寫哭哭啼啼的愛情小說。
這誤會未免有點大,亦舒筆下的女主角,哪有時間哭?
Ⅸ 關於寫時間流逝的書!!!!!!!!!!!!!!急!!!!!
《左手倒影,右手年華》郭敬明的,有一些寫時間的句子。
《須臾》《不朽》都是落落的。
《流光曲》香港作家林燕妮的
Ⅹ 李小龍大嫂去世了他大嫂是誰呢
李小龍大嫂去世,李小龍大嫂是林燕妮,她的去世帶走香港半世風流
最近這幾年,她憑借深厚的人脈關系,采訪港台諸多名流,留下了難得的歷史記錄,其中最為經典的是對林青霞的專訪。林青霞從不接受長篇專訪,唯對林燕妮敞開心扉。
沒人敢在林青霞面前提及昔日情人秦漢,只有林燕妮百無禁忌,放開了問,在專訪中,林燕妮說,青霞沒那麼執著,舊日庾郎相憶否?她都放下了。
自古作文,說是容易做起難,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其實,林燕妮這一生何嘗不執著呢?「一見楊過誤終身」最早出於她的文章,她玲瓏剔透,閱盡滄桑,卻還是「一見黃沾誤終身」。
前日,林燕妮離世。李小龍、林振強、黃沾、羅文、張國榮、黃家駒、梅艷芳……,這個香江傳奇女性,就此帶走了半個世紀的風流。
誠如她自己所言:在這一切的背後,她付出了重大的代價,有淚花落枕紅棉冷的寂寞,有天涯芳草無歸路的唏噓,有幾回魂夢與君同的惆悵,甚至有馬上單衣寒惻惻,「蘊英雄淚」的日子,漫長的歷煉讓她有一生的瀟灑,她是個令人有感覺的女子,她本身就是這個動人的劇本。
來源:鳳凰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