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小佛言情小說太陽雨閱讀
『壹』 在上個世紀和劉雪華合作了n部瓊瑤電視劇的那個男的是誰呀
瓊瑤小說往往將真愛視為人間的終極價值,這樣的價值觀很容易影響正直、熱血、追求自由戀愛的青年讀者,亦符合人們對理想人生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現實功利社會的種種不滿。拍攝《幾度夕陽紅》的導演李翰祥曾表示:「瓊瑤小說具有很強的電影性,甚至把小說分分鏡就成了劇本。」或許,正是這些因素吸引了電影公司,而當時國語片正在經歷取代台語片的漸進過程。中影公司開始購買瓊瑤小說的版權,投拍「六個夢」系列電影。1964年,李行首次將瓊瑤小說搬上銀幕,拍成《婉君表妹》及《啞女情深》,開拓了國語片的廣闊空間,也開啟了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序幕。
《婉君表妹》改自瓊瑤的小說《追尋》,這是首部瓊瑤電影,全片有著舊上海電影的遺風,畫面精緻、節奏緩慢。尤其是每次女主角獨處時,背景皆為青山綠水、亭台樓榭,美不勝收。唐寶雲飾演的婉君凄楚溫婉,符合傳統價值的女性典範形象,這正好與當時的時代氣氛相合,也與其個人的本色相同,令觀眾為之傾倒。
改編自短篇《啞妻》的《啞女情深》無論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倍受認可。扮演方依依的王莫愁,憑藉此片獲得第13屆亞洲影展「角色最難表演的女演員獎」。男主角柯俊雄玉樹臨風、英俊多情,成為第一代瓊瑤先生。而電影配樂由幽怨的二胡貫穿始終,營造出的那種如泣如訴的幽怨情調成為60年代瓊瑤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主旋律。
開創瓊瑤電影先河的導演李行曾執導過《小城故事》、《原鄉人》、《汪洋中的一條船》等膾炙人口的影片。其一生創作偏向保守,堅持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擁護傳統道德與家庭倫理。而瓊瑤作品大多是表現愛情和傳統倫理道德的沖突,李行在講述瓊瑤式的愛情故事時,表現的其實是傳統中華文化的道德觀、倫理觀,這是不同於後期「愛情至上」的瓊瑤電影。
瓊瑤的丈夫平鑫濤曾經這樣評價他們早期和李行的合作:「《六個夢》是電影夢的開始,一切從一個小女孩開始,她的名字叫婉君。」對瓊瑤而言,小說中塑造的人物活生生出現在銀幕上,的確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但是把「小媳婦」的身份改為「表妹」,卻讓瓊瑤感到遺憾。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1968年,瓊瑤和扶助她成名的皇冠公司聯合創立了「火鳥」公司,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拍電影。從此,瓊瑤從編劇到作詞一手包辦,將自己的作品改編為電影,成為在形式和內容上最高的主控者,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瓊瑤時代蓄勢待發。
70年代:燃燒吧,火鳥!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動作片在台灣大受歡迎,一度使得瓊瑤電影不得不在夾縫中求生存。所幸此刻,台灣官方為保護本土片開始加大對動作片的管制力度。瓊瑤電影觸底反彈似的開始了真正的「黃金歲月」。
李行趁勢開始推出第二波商業言情片。《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無不是上乘佳作,同時也引發了瓊瑤電影的「造星」運動,推出了足以吸引大眾眼球的新一代銀幕情侶,先是鄧光榮和甄珍,然後是「二林二秦」。此時,以瓊瑤片為首的言情片成為可以與香港武俠片分庭抗禮的本土電影。
當然,提起70年代的瓊瑤片,人們至今銘記著一個美麗的名字——林青霞。林青霞應該是導演宋存壽一生最大的發現。在宋導提攜下,稚嫩的林青霞獲得了在《窗外》中出演純潔女生江雁容的機會。當時的青霞面容消瘦、氣質動人,與角色出奇吻合,表演青澀卻真摯感人。後來,《窗外》因涉及敏感師生戀題材遭到雪藏,卻無法掩蓋林青霞的迷人風采。從此,林青霞成為瓊瑤愛將,從1974年至1982年主演了《女朋友》、《一顆紅豆》、《彩霞滿天》等十多部影片。80年代林青霞成熟轉型,往返港台之間拍片,出演多部經典華語電影,而她在瓊瑤電影里的形象仍是眾多影迷最初的夢想。
除了林青霞,星光熠熠的70年代還推出了甄珍、林鳳嬌、秦漢、秦祥林、胡因夢、張艾嘉、簫芳芳等在華語影壇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明星。銀幕上,他們愛得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現實生活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亦紛紛擾擾,同樣受到人們關注,可謂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除了「明星雲集」,70年代的瓊瑤作品還呈現出這樣的特點,就是此時作者在進行創作時,不再是單純寫作的狀態,而是預計到改編電影的可能,有的甚至是專為分場劇本設想而寫。通常是小說尚未出版,電影就已經開拍了,小說封面上的主人公畫像,就已是以電影中的主角為模特。如《女朋友》(1975)雖然同樣也是瓊瑤電影,但它卻由瓊瑤先提供故事拍成電影,然後再寫成小說出版。除了為適應電影拍攝,圍繞演員特色創作小說之外,導演在拍片時往往也把刻畫人物個性放在首位。
在電影《一簾幽夢》(古裝版,瓊瑤版)中,灰姑娘紫菱並非因美貌和善良贏得愛情,而是因為其個性贏得了這場勝利。導演白景瑞不僅成功地將女主角的內心韌力刻畫得精到准確,還善於精心設計優美的詩意鏡頭,呈現出迷人的異域風情。這部70年代初在台灣引起巨大轟動的影片,直到現在仍影響深遠。白景瑞這一時期拍攝的瓊瑤片,沿襲了李行的重情風格,但較於後者,他更注重鏡頭的把握和對人物內心的刻畫,使得瓊瑤片的人物形象逐漸豐滿,憑借個人魅力凝聚影片感染力。在白景瑞看來,寫實並非只能暴露黑暗,同樣可拍出充滿人情味的「新健康寫實主義傳統」。
70年代的瓊瑤電影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風格和宣傳推廣模式,在台灣乃至整個東南亞以及內地都掀起風潮,影響力巨大。盡管後期瓊瑤片因其在創作上的「重復性」問題開始為人詬病,但不得不承認,正是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浪潮」開始並發展了台灣電影取材於言情小說的傳統,此後,玄小佛等同期言情作家的作品也被紛紛改編為電影,但就成功和影響力來說,都難以超越瓊瑤電影。
80年代:聚散兩依依
人們喜歡把80年代看作是瓊瑤電影日漸式微的時期。的確,進入80年代,由於受到其他類型,特別是香港電影的沖擊,台灣電影因為局限性體裁很難適應觀眾變化的口味。而瓊瑤片千篇一律、換湯不換葯的情節設置,使其在本地很難再有市場。但值得一提的好片卻不應該被忽略。
侯氏突破 劉氏堅守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在國際影壇地位很高,被無數影迷膜拜的侯孝賢正是拍瓊瑤類型電影起家。盡管《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故事情節上有著濃厚瓊瑤片的味道,但形式上,侯孝賢極力沖破瓊瑤故事大多發生在豪華別墅客廳、咖啡廳和歌舞廳里,被稱為「三廳電影」的模式,一頭扎到古老的農村和偏遠的山區去拍攝,將故事背景從繁華的都市移植到幽靜的鄉野。有人說,侯氏電影是在顛覆傳統的瓊瑤式台灣電影,告別如「空中樓閣」般的山盟海誓,開始關注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但實際上,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在早期瓊瑤電影豐富積累下的一種繼承和發展。總之,侯孝賢在講述「瓊瑤式愛情」時的鏡頭語言,為觀眾的理解深度和欣賞品味開辟了一條全新路徑。
如果說,侯孝賢對於瓊瑤電影的闡釋算是異類,那劉立立恐怕就是最能體會「瓊瑤心思」的導演。被稱作「瓊瑤劇教母」的劉立立拍攝了大量瓊瑤片,同樣也是瓊瑤作品轉向電視劇市場後的「御用」導演。
1981年,劉立立拍攝了被影迷奉為經典的《聚散兩依依》。片中呂秀齡與鍾鎮濤的合作成為銀幕佳話。當19歲的呂秀齡一襲黑衣漫步在街頭,楚楚可憐的嬌艷模樣出現在銀幕上時,人們被她詮釋出的古典氣質深深震撼。後來,在《燃燒吧,火鳥》中,呂秀齡飾演的盲女角色甚至搶盡林青霞的風頭,成為影迷心中最完美的瓊瑤女郎。
夢回大陸
從1965年的《婉君表妹》到1983年的《昨夜之燈》,根據瓊瑤小說改編而成的劇情片總數高達50部,風靡影壇近20年。同是80年代,比起在台灣的逐漸式微,瓊瑤式的愛情故事在大陸則剛剛拉開序幕。
1985年,大陸幾家出版社悄悄推出瓊瑤作品。那是個「男孩子讀金庸,女孩子讀瓊瑤」的時代。對於習慣上綱上線的「革命文學」的大陸青年來說,這樣大膽歌頌「愛情第一」的作品無疑是令人著迷的。隨著兩岸文化交流深入,內地「瓊瑤迷」開始有機會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改編而成的電影,「二林二秦」成了時下年輕人心儀的模仿對象。
大陸導演史蜀君於1986年初邂逅瓊瑤小說。據她講,看了《月朦朧,鳥朦朧》後,「感覺非常新鮮,把政治背景、社會矛盾都濾掉了,純粹就是愛情。」恐怕這亦是當時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於是,她決定把《月朦朧,鳥朦朧》拍成電視劇。這部劇由閔西電視製作中心在1986年攝制完成,經中央台播出後,受到觀眾的喜愛,一些地方電視台更反復重播。本劇應該是內地首部自行改編、拍攝並播出的瓊瑤作品。隨後,史蜀君又將《庭院深深》拍成電影,以深厚的導演功力增強了影片的文學色彩,賣座之餘也受到好評。
可以說,史蜀君對瓊瑤作品的改編實際上是在探索如何把言情片拍成文藝片。當然,她也認為:瓊瑤小說確實有重復性,隨著商業時代和娛樂時代的到來,不再適應社會需求,並會逐漸喪失原本就並不清晰的藝術氣息。
「後瓊瑤電影」時代:幾度夕陽紅
所謂「後瓊瑤電影」時代,換個積極的說法應該是「瓊瑤作品轉戰電視劇市場」的時代。一方面,瓊瑤在台灣本土不斷翻拍電影經典。首部電視劇就是由劉雪華、秦漢這對經典組合出演的《幾度夕陽紅》,並由此塑造了以劉雪華為首的新一代瓊瑤女郎。此後拍攝的《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煙雨蒙蒙》、《海鷗飛處彩雲飛》使「劉、秦組合」成為繼「二林二秦」後的又一經典組合;另一方面,90年代初期,隨著台灣當局對影視作品赴大陸拍攝的解禁,瓊瑤故事的主要傳播渠道成為和湖南電視台合作,在市場化風格下完成的電視劇。如六個夢系列(《婉君》、《啞妻》、《三朵花》等)、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兩個永恆系列(《新月格格》、《煙鎖重樓》)都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捧出了很多「眼淚派」、「吼叫派」的明星。
其實,在藝術性上對瓊瑤電視劇進行品評完全是多餘的,畢竟,以瓊瑤作品為代表的言情小說,是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而興起的通俗文化產物。我們一般認知的都是現代性的理性層次,體現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就是韋伯強調的「祛魅」,嚴肅文學多半就是體現這個層次。而現代性在非理性上的表現,就是所謂慾望的發泄,如果說嚴肅文學體現了現代性的理性層次的話,那麼通俗文學則體現了現代性的非理性層次,即人的消遣娛樂需要,具體體現就是通俗文學,如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的流行。瓊瑤劇在大陸的興起,正是改革開放後,市場化的契機使得瓊瑤作品繼電影的風靡之後開始的另一個高峰。
與電影不同,電視劇的敘事風格是瑣碎的、背景式的,人們需要的只是 「熱熱鬧鬧地上演著什麼」,至於具體講什麼,有什麼深刻的意義,在這樣冗長的流水帳式的記述中是很難做到的。
不管怎麼說,瓊瑤劇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著熒屏。1998年的《還珠格格》可以說將這部「人間喜劇」推到了高峰。此後,瓊瑤加緊了和湖南電視台的合作,市場化的模式運作愈加成熟。如重拍經典劇《一簾幽夢》時,採用選秀模式選角(「尋找紫菱」),並為迎合年輕人的品位,在改寫劇本時也加入了很多 「新鮮元素」,如綠萍發現楚濂和紫菱的感情糾葛就是通過MSN,但這樣的「與時俱進」並不能改變瓊瑤劇已經「過時」的現狀。
幸運的是,優秀的作品可以抵禦時間的無情。即使在美劇、日韓劇大行其道的今天,瓊瑤劇仍然是塊金字招牌。畢竟關於天長地久的愛情故事永遠不會讓人厭煩,而瓊瑤作品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實際上也給很多內地製作人以深遠影響和啟示。如海岩,他的先播映熱門連續劇,再出版對應小說的模式,就是模擬瓊瑤作品的運作方法。
如何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恐怕是瓊瑤阿姨的一個秘密。如果說她的作品只是內容重復,對白肉麻,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看,去記住,卯足了力氣去評價呢?文字、影像、歌曲,瓊瑤走過時代,留下余暉萬丈。
結語:
羅大佑在《愛的箴言》里不無煩惱地唱道:「你曾經對我說會永遠地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可永遠是什麼?」相愛的時候相信永遠,可「永遠」這樣的東西又抽象得令人迷惑。
所幸,我們曾擁有過一個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瓊瑤讓我們見到了什麼是「永遠」。
Θ
『貳』 玄小佛的代表作品
1. 《白屋之戀》
2. 《她是我媽媽》
3. 《小葫蘆》
4. 《踩在夕陽里》
5. 《太陽雨》
6. 《花姊妹風流債》
7. 《愛在雨季》
8. 《放走的秋》
9. 《第二道情緣》
10. 《彩色的夢》
11. 《驀然回首》
12. 《小木屋》
13、 《北京夜宴圖》關注地球生態環境
擔任以下電影的編輯:
1. 笨鳥滿天飛 (1982)
2. 誰敢惹我 (1981)
3. 小葫蘆 (1981)
4. 踩在夕陽里 (1978)
5. 沙灘上的月亮 (1978)
6. 晨霧 (1978)
『叄』 《鳳凰無雙txt全集下載
《鳳凰無雙》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9q3VQMyqBs8gQvcL7pn25w
《鳳凰無雙》是由寒烈創作。
『肆』 玄小佛有哪些小說被排成電視劇
《白屋之戀》
《她是我媽媽》
《小葫蘆》
《踩在夕陽里》
《太陽雨》
《花姊妹風流債》
《愛在雨季》——取材於玄的《誰來愛我》
『伍』 當代的小說經典的有哪些
有陳韻琳 《失根的樹》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
Plover 《台北愛情故事》 陶 陶 《小姐,你別吼》
張 昊 《情幻》 張曉楓 《白手帕紅手帕》
畢淑敏 《預約死亡》 徐言於 《鬼戀》
柔 石 《為奴隸的母親》 蕭 紅 《生死場》
高玉寶 《高玉寶》 廉 聲 《月色猙獰》(BIG5)
蘇應元 《小河靜靜流》 趙 琪 《告別花都》
賈平凹 《廢都》 陳 染 《無處告別》
蔡振興 《西伯利亞七匹狼》 不 詳 《陳年舊事》
蘇應元 《流年》 不 詳 《紅房子》
王海玲 《熱屋頂上的貓》 不 詳 《花季雨季》
歐陽山 《苦鬥》 林 嵐 《不名譽的愛情》
高建群 《大順店》 馮德英 《苦菜花》
馮德英 《迎春花》 梁 斌 《紅旗譜》
曲 波 《林海雪原》 周立波 《暴風驟雨》
劉醒龍 《分享艱難》 韓建國 《保衛神女》
佚 名 《校園情人》 季 宇 《縣長朱四與高田事件》
施 亮 《無影人》 苗長水 《終極美貌》
郭 平 《謊言》 王 君 《被擋在門外的女孩》
孫志保 《槍手》 振 榮 《春天無雪》
seba 《晚娘病毒》 譚 竹 《一生有多長》
內 詳 《我們的草莓河》 彭見明 《絕釣》
不 詳 《同居者》 魯書潮 《大水》
張 繼 《送茶的女人》 衣向東 《老營盤》
王立純 《秋天的諾言》 沈石溪 《鳥奴》
賈興安 《學習問題》 於海濤 《八月的草場》
莫懷戚 《透支時代》 梁解茹 《黑色的遮蔽》
海 男 《粉色》 祁 智 《縫隙》
雨 凡 《宿命情人》 葉廣芩 《夢也何曾到謝橋》
JHT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漆園子 《一路狂奔》
譚 竹 《少女日記》 俞 明 《五妹舊夢》
樊馨蔓 《人體植物》 陳繼明 《在毛烏素沙漠南緣》
張 昊 《情幻》 谷偉林 《初中一年級》
趙德發 《結丹之旦》 葉蔚林 《割草的小梅》
雲弄影 《魔人小精靈》 韓向陽 《遙遠的麥田》
鄭曉薇 《看太陽落下又升起》 崽 崽 《谷街後》
張 衛 《你別無選擇》 邵燕樣 《小鬧鬧》
葉 葳 《嬌妻看招》 蕭也牧 《我們夫婦之間》
嚴 力 《新郎》 孔明珠 《櫻BAR》
徐卓人 《不應有恨》 羅偉章 《妻子與情人》
沐 風 《白虎戲情》 綠 荷 《我們結婚吧》
牛伯成 《告別昨天》 沈 亦 《碎心情劫》
馮積歧 《誤入歧途》 劉慶邦 《拉網》
張聶爾 《將軍的世界》 子 紋 《王爺落難》
李志川 《秦二走了》 蕭 馬 《紙銬》
成 剛 《帶鋏而歌》 宋佳敏 《忘了結婚要注冊》
余水歡 《羅拉四月情》 楊 逵 《送報夫》
陳源斌 《殺人有罪》 陸穎墨 《龍子龍孫加點水》
王伯慶 《新燕山夜話》 吳濁流 《先生媽》
程 琳 《粉紅色窗戶紙》 楊詠清 《我是你今生的新娘》
佳 雲 《蟬蛻》 丁若芸 《帶翼天使》
蘭 玫 《七日情婦》 藍少芬 《霸道多情郎》
黎小沛 《情字難解》 李 馨 《笑面嬌娃》
張衛明 《英雄圈》 尹筱嫚 《忘情水》
葛 林 《快樂人生》 夢 羅 《巧探妙佳人》
蘭干武 《青山遮不住》 雪鐵龍 《行走》
水 菱 《這個女人有點色》 索冬蘭 《桃色迷情》
康 濯 《我的兩家房東》 曾紀鑫 《人鼠之戰》
應 雷 《香水》 向啟軍 《生命之泊》
紫 晨 《世紀末的戀人》 玄小佛 《天鵝與風箏》
柳建偉 《突出重圍》 趙少汝 《星星夜》
候文詠 《親愛的老婆》 黃若文 《霸王情婦》
述 平 《上天自有安排》 袁 顏 《美少年》
扎西達娃 《系在皮繩扣上的魂》 孔 見 《丁村的酸梅》
艾 蕪 《山峽中》 若 原 《幻肢》
程 青 《上海夜色下的36小時》 傅 勤 《過去的事》
梁 晴 《世交》 黃 輝 《宋朝布衣》
謝德軍 《大智慧》 姚建新 《水國志》
巴蘭蘭 《賭石》 王旭烽 《平湖秋月》
羅 迪 《誰都別亂來》 艷 齊 《永世情人》
姜 豐 《愛情錯覺》 沐 風 《絕代天香》
柳 盈 《狼的花嫁》 艾 雯 《弟弟的婚禮》
端木方 《摸夢》 孟 瑤 《孤雁》
樓心月 《纖雲巧弄飛星恨》 黃若文 《法老王的情婦》
蕭 紅 《小城三月》 原 瑋 《麻辣情人》
祁秋憐 《愛你不信邪》 趙 波 《假發下的傷心人》
陳家橋 《母與子》 李 銳 《厚土·合墳》
孫得平 《都市男女》 子 楚 《進化》
王海椿 《狐仙》 葉 余 《捍衛良心》
朱 輝 《青玉案》 力 夫 《快樂之書》
韋曉光 《村辦廠》 夢 媚 《鍾情戀一生》
畢淑敏 《紅處方》 趙淑俠 《春江》
葉 兒 《惡人拐心》 裘 俐 《凡夫俗女生死戀》
楷隸兒 《那一年我們有約》 任 紅 《都市紅帆船》
阿 待 《槍惑》 蔚 然 《無歌》
左宏輝 《絕代天驕》 葉尾娜 《幺哥的婚事》
楊小雲 《水手之妻》 高 嵩 《最後時光》
蕭 軍 《櫻花》 江芷嵐 《天上來的野王妃》
李男中 《半個丈夫》 李春平 《情人時代》
阿 登 《書惑》 王坤紅 《阿格的故事》
莫懷戚 《陪都就事》 陳 染 《私人生活》
曾明了 《生死界》 運 河 《匆匆歲月留影》
尚昌平 《荒原有愛》 佚 名 《一個女大學生的日記》
佚 名 《雪狼湖》 陳可愛 《向日葵》
佚 名 《災難》 龍志毅 《政界》
童天一 《返祖》 禮 平 《晚霞消失的時候》
駱賓基 《一九四四年的事件》 唐 敏 《聖殿》
杜 芹 《用情話叫醒睡美人》 饒雪漫 《調頻》
佚 名 《王菲的故事》 蔣 韻 《完美的旅行》
中 躍 《角色》 金 石 《女人本色》
朱蘇進 《兩顆露珠》 佚 名 《沒有愛等於沒有我》
干 超 《我呀,我是旅行者》 柳 蟬 《薛布的故事》
佚 名 《一九八六年》 阿 寧 《無根令》
李 唯 《腐敗分子潘長水》 胡發雲 《老海失蹤》
田曉菲 《哈得遜河上的落日》 常 溫 《桑拿小姐》
竹 雄 《婚姻大事》 趙 波 《曉夢蝴蝶》
黃若文 《小不點的大情人》 佚 名 《秋殘》
吳詠琪 《廣播道的情話系列》 梅 毅 《另類情感》
舒海柔 《今生的新娘》 趙強等 《誰比誰傻》
姚雪蓉 《愛你卻又恨你》 楚 憐 《娘子別躲》
慕蘭薰 《逐愛的日子》 雲 楓 《跳跳心,約會情》
曹策前 《策反在子夜》 劉慶邦 《家道》
馨 昱 《心的港灣》 宮 綾 《魔幻郎君》
星 竹 《中西部》 水 菱 《深情·心情·痴情--誰懂?》
穆憲林 《桑拿之謎》 王 晟 《我是一個槍手》
徐 庄 《我怎樣來當倉庫保管員》 白 朗 《生與死》
司馬中原 《野煙》 張人捷 《緋聞》
孟 珩 《輕輕地走來你身影》 方愛平 《審訊室》
艾 偉 《標本》 艾 偉 《到處都是我們的人》
葉向陽 《魔法時代》 黃 蓉 《擁豹而眠》
茹 玉 《電影愛情》 賀宇慧 《追求沒有假期》
鄭彥英 《老秘》 祁 智 《變奏》
梨 《洪水和孩子》 陳 薇 《北京的獨身男人》
東 西 《抒情時代》 梁曉聲 《商場故事》
紹 寧 《狂愛年少時》 佐 寧 《俏丫頭闖情關》
巴蘭蘭 《真愛是誰》 蘇西荷 《戀愛份子》
井 石 《麻尼台》 舒 情 《我的愛人是狐狸精》
劉乃玉 《輪空》 徐 遲 《祁連山下》
靳 絮 《我不在有事請留言》 葉雪兒 《飛越情關》
東 西 《沒有語言的生活》 駱 玫 《教父情人》
伊能靜 《為愛而生》 程乃珊 《金融家》
東方竹 《透明的性感》 方愛平 《水邊綠地》
金 磊 《給我你的貞操》 金 磊 《磨刀霍霍》
伊 可 《煙花》 王瑞芸 《三家村》
旻 旻 《女人心》 譚 竹 《說時依舊》
李 璇 《妾似朝陽又照君》 張小曼 《他們都說你愛我》
端木蕻良 《早春》 端木蕻良 《鴜鷺湖的憂郁》
陳映真 《將軍族》 古 華 《爬滿青藤的木屋》
何存中 《畫眉深淺》 丁 竺 《傲笑柔情》
駱賓基一 《北望園的春天》 聶華苓 《一朵小白花》
夏 衍 《甲子談鼠》 王宗元 《惠嫂》
可 可 《鑽石之門》 韓 寒 《三重門》
金 河 《重逢》 陳源斌 《你聽我說》
王 莉 《影子新娘》 聶華苓 《千山外,水長流》
葉蔚林 《藍藍的木蘭溪》 豆 豆 《背叛》
喬 軒 《邪情貝勒》 紫 琳 《咕嚕月亮》
劉醒龍 《鳳凰琴》 劉子龍 《俄國貴婦 》
宋 齊 《嬌嬌樓蘭女》 劉子龍 《女子大監獄》
杜文和 《聊齋先生》 劉子龍 《悍匪》
奚 華 《觸潮》 周克芹 《山月不知心裡事》
老 鬼 《血色黃昏》 母碧芳 《惑之年》
丁麗英 《我們睡覺吧》 舒 夢 《亂見鍾情》
孫甘露 《請女人猜迷》 路 離 《女人馬音》
翦依依 《冰秋美人》 趙淑俠 《美女方華》
李 陀 《餘光》 燕 飛 《海南無夢》
劉賓雁 《本報內部消息》 藍琪萍 《誘惑妹子》
斐 心 《情海畸客族》 李 陀 《七奶奶》
張立士 《校花·校草》 曹桂林 《偷渡客》
王 瑜 《NG師生戀》 扎西達娃 《野貓走過漫漫歲月》
明曉溪 《小魔女的必殺技》 趙德發 《今晚露臉》
宇文秀 《冷情冰心》 於 萍 《迷糊嬌嬌女》
張 繼 《掌聲不息》 黃 石 《蚱蜢之歌》
杜衛東 《裸雪無痕》 鍾 婷 《笑傲月牙情》
陳 明 《越秀人家》 張成功等 《刑警本色》
樂 風 《紅娘哥哥》 關 雅 《藏心男子》
章憶明 《天空》 明 尼 《破碎的童年》
葉 心 《戰神落難》 夏 潔 《膽小吾妻》
陳映真 《山路》 劉 慶 《風過白榆》
楊 銷 《愛情黑客》 艾 寧 《來生情》
趙 愷 《太極石》 蔡測海 《玫的流浪》
王 群 《渴望愛撫》 曾一珊 《女生宿舍》
楷隸兒 《千千萬萬別亂射》 李中萱 《桃花》
夢 莉 《片片晚霞點點帆》 菡 子 《萬妞》
司馬中原 《洪荒》 孔 厥 《受苦人》
蝌 蚪 《和弦》 子 瑩 《萬世痴迷》
林可行 《幻象大限》 趙淑俠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
芝 妏 《撞到一個老婆》 羅 袖 《愛煞》
胡小胡 《太陽雪》 顧 城 《英兒》
劉 儒 《官場女人》 潘寧東 《回首碧雪情》
方娥真 《這一生的劍愁》 拒 絕 《黃楊木梳》
田 岸 《黃河灘》 羅玉君 《降獅伏虎玉人精》
唐幻萱 《冷冷的王子》 林語冷 《歡笑如此容易》
羅玉君 《傾國浪子》 喬蘭儀 《獨角獸的新娘》
張 生 《瑞士軍刀》 黃 容 《洛陽仙子》
詩 雅 《戰栗情人》 白慕霖 《跟我說愛我》
惠 心 《偷情壞妹妹》 薛 嫚 《美麗俏管家》
劉乃玉 《家醜》 栗全中 《天良》
靳 凡 《公開的情書》 周楞伽 《煉獄》
靜 媛 《下嫁納蘭靖斯》 駱亭雲 《最後的安琪兒》
矯 健 《紅印花》 程乃珊 《外婆家紀事》
裘 俐 《用槍的愛神》 文 雯 《青澀的慾望》
洪金文 《瑛子事件》 范 偉 《我的倒兒爺生涯》
裘 莉 《大神探的小情人》 葉延濱 《路上的感覺》
維珍妮 《復活愛人》 張 鍥 《在地球的那一邊》
甲 後 《灰姑娘奇緣》 冷玉月 《灰姑娘的華爾滋》
凌 白 《今生無愛》 高 和 《越軌訴訟》
黃孟文 《學府夏冬》 阿木林 《阿木林的妙諦》
藍 其 《情逢敵手多曖昧》 連 茹 《惡魔啟示錄》
易 虹 《狂獅戀人》 東 月 《魔心狂魅》
高 楊 《紅塵世界》 佚 名 《八十七神仙壁》
沈 彤 《嬌縱大小姐》 彥 火 《人生情》
鮑光滿 《苦旅》 楷隸兒 《暫把佳人寄》
張立憲等 《大話西遊寶典》 詩 雅 《花嫁》
楊 飛 《內參記者》 夏 冰 《搶鮮訂做我的她》
佚 名 《修羅世界》 林語冷 《破繭而出》
黃 鑫 《讓我沖動一次》 虹 兒 《十九歲那天》
格 非 《錦瑟》 劉以林 《一個人的極限》
趙西學 《一個叫馮道的人》 楊小凡 《葯都人物系列》
常萬生 《絹懲》 李景田 《古證今校系列》
沈 彤 《熱吻》 倪 凈 《初問相思》
芷 娟 《追妻巧計》 紀 蘅 《狂獅掠情》
劉賓雁 《在橋梁工地上》 舒 群 《沒有祖國的孩子》
希 汶 《殘龍的冷妻》 白 凰 《幻愛奇跡》
千 芃 《絕妙青春高校生》 馮國才等 《「我的罪過!」?》
夏 潔 《夢境追妻三部曲》 宋 齊 《憋憋漢家女》
沙 希 《惡女百分百》 琉 璃 《暴君的溫柔》
鄭 嬡 《講好了不說愛》 吳紀華 《說話》
劉白羽 《第二個太陽》 左千夏 《風月奇緣》
崔京生 《紙項鏈》 高 陽 《紅頂商人胡雪岩》
瑭於逸 《卿卿俏寶貝》
『陸』 台灣女作家
這個太多了,目前網上可以查到的台灣言情女作家就不下3000名。去一個我常去的言情網站,可以看到已收入3765名作者,其中可以說99%都是台灣言情作者。
瓊瑤:言情界的老大姐,已經老到前陣被人叫阿姨,這陣要被人叫老太的地步了。早年的作品很不錯,套用一位言情作者的話來說,她灑狗血灑得非常精緻。近年的作品越來越粗製濫造,不過也有傳說說她近年成立了製作室,那些冠瓊瑤名的作品其實並非她寫的。我也想應該是吧,一個人就算江郎才盡,也不至於從「詩意」轉變成「俗套」轉變得那麼厲害吧。
岑凱倫:之前有傳說她是男的,但最終發現還是女士。她其實並非台灣言情作者,而是在香港的。但她的很多小說都在台灣前萬盛出版過。
亦舒:她是香港三大才女之一,著名小說家倪匡(即衛斯理的作者)的妹妹。既然不是台灣的,也不詳加介紹了。
席絹:她是新生代作者中的大姐大,自從以一部《穿越時空的愛戀》橫空出世後,雄居言情界榜首的位置十二年不動搖。早年她的作品以清新活潑為基調。不過近年她的作品可能因為她自己年齡漸長的關系,內里感情漸漸轉淡,近年常常被人懷疑是不是江郎才盡了。但她最近的一部作品《珠玉在側》一掃人們的疑慮,絕大多數人表示找回了當年席絹讓人驚艷的感覺。我本人就是忠實的席絹的FANS ^^
於晴:早年的作品最多歸於二流小說家(有幾部歸於二流我都覺得過分了),中期以《笑鬧風雲》、《相公,愛我嗎?》、《當男人愛上女人》等幾部作品成功轉型,之後一直保持上升態勢,鋒芒直逼席絹,於晴轉型後的追隨者大多認為於晴比席絹要好很多。於晴轉型後的作品我認為以故事性強,男女之間曖昧互動的情愫來帶動讀者的閱讀欲。個人也很喜歡。
凌淑芬:這位也是言情界頭把交椅爭奪者的強有力的競爭者。她的作品以幽默、雋永見長,偶爾有深沉的作品,比如她的《冷冬寒梅》一直是有無數人推崇的作品,基調極其沉重。她的幽默設置極其自然,常能讓人在不經意間會心一笑。
古靈:這位雖然我本人對她不是很感冒,但她的追隨者無疑是最多的。因為她的小說清新幽默,而且非常輕松,看起來不累,是閑時消遣的最佳選擇,連我不太喜歡她的,也會不時拿她的小說來打發打發無聊的時間。但最近她迷上了寫小說續集,且越寫越來勁,但續集又不好看,讓人很是無力。
以上四位可以說是現在言情界還在出書的頂級的四大花旦,席絹和於晴是台灣飛田(前萬盛)出版社的,凌淑芬是禾馬出版社的,古靈是龍吟出版社的。
另外有兩個不得不提的作者:凌玉和檀月。她們兩位現在已經不出書了,並且行蹤不明,但當年作品水平之盛到現在能出其右者仍無幾個。如果她們寫到今天仍未掇筆,可以說言情界作者排名的位置肯定有很大的變動。
凌玉:作品委婉動人,情感極其濃洌,代表作有《傾城之戀》、《二手娘子》,個人非常喜歡《二手娘子》,這個故事的震撼力度不是一點點,目前都沒有同類題材的小說能超越《二手娘子》的。只是她丟下N個將寫未寫的坑,就不道德的玩了失蹤了。如果我沒記錯,她應該是禾馬出版社的。
檀月(沐風):她的作品可以說是本本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是《破軍之戀》和《白虎戲情》。檀月和沐風是她在兩家不同出版社的筆名(貓尾巴和前萬盛)。但聽說她後來事業和學業繁重,所以就掇筆了,但她的行蹤目前一直有人在關心,聽說她在近期(這個近期是幾年內不太清楚)可能會再度拾筆,等了她有四五年的FANS們有福了。
下來說幾個一流作者:
萬盛的當家花旦:除去席絹和於晴,有鏡水、林如是、沈亞、衛小游、單飛雪、言妍、唐瑄等。
鏡水的風格極似於晴,追捧者極盛,凡喜歡於晴的沒有不喜歡鏡水的。早年以寫BL小說起步,後來轉成正常的言情小說。她的BL小說是我少數能看得下去的BL小說。
林如是擅長分析女主角的心理活動,她的小說寫女主角心理的遠大於其他篇幅,有時會誇張到你覺得男主角最多隻能算男配角,整篇只有女主角。所以喜歡的人極喜歡,不喜歡的人極不喜歡,是個爭議較大的作者。
沈亞早年以一套妖精系列雄據言情一流作者之列,其中的「愛與勇氣永不言敗」直到一兩年前都還是讀者們津津樂道的一句名言,不過我本人比較喜歡她的紅塵擺渡人系列。
衛小游的作品極少,她出書速度慢到一年兩本大家就要偷笑的地步。但文字極之優美,故事非常動人,她的《沒有如果》是言情小說中經典中的經典。
單飛雪擅長寫普通人的愛情,普通得一如你我,非常感人(俗稱非常能灑狗血)。
言妍的出書速度,基本兩年有一本大家就偷笑了。文字很沉重,內涵很深刻,故事很好看。可惜我一直沒時間看,就不多加評論了。
唐瑄也是出書極慢的人,我也沒看過,但好評一向如潮。
禾馬的一流作者還有:決明、綠痕。
這兩位也絕對是大腕級的作者。決明的處女秀《閻王門》系列,瞬間為她爭取到一大批忠實讀者,之後作品水平很高,質量也非常穩定,所以有一批很忠實的追隨者。
綠痕的《九龍策》系列可以說是現在台灣乃至大陸原創言情中宮庭斗爭小說的先驅者。她的《漱玉詞闕》系列清新幽默,《九龍策》系列沉重感人,《陰陽界》系列又離奇多變,可以說是個風格極為多變的作者。
狗屋:樓雨晴、典心、董妮等
樓雨晴的風格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和席絹稍有類似,但比起席絹來,她更偏向煽情,且愛寫悲劇,常把人搞得眼淚鼻涕一大把,有時明明是HAPPY ENDING了,還是要騙人一把眼淚才過癮。她的代表作有《四季》系列。
典心曾被人說和凌玉是同一個人,但兩個的作品風格差別較大,所以大多數人不予採信。然而兩人早年的作品風格和行文方式中的確有很多相信之處,見仁見智吧,信則有不信則無。她的《惡魔黨》系列是代表作品。
董妮嚴格來說最多隻能算一流二線的或二流一線的。但她早年以一部《神風萬能社》獲得大量好評。可惜之後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都是屬於那種好看但不是特別好看的。因為我比較喜歡她,所以特別提一下。
龍吟:有陶陶、四方宇(原是狗屋的)。
陶陶的作品以小兒女的戀情為主,筆法極致的細膩,常常覺得她寫的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個人很偏好她的風格。
四方宇以寫玄幻為主,比較偏愛寫男主角強迫女主角在親情和愛情之間選一者(>_<)。這個風格我不太愛,但偏偏她的幽默讓人愛不釋手,所以讓人又愛又恨。
耕林:惜之
其實耕林的作者都上不了一流的排名,但惜之因為太寫虐書(不是SM,是男主角虐待女主角,女主角極苦極苦的那種),得到一大批追隨者(默,我也曾經是追隨者之一,近年沒時間就不看了)。她的代表作是「三世守護」系列。
新月:簡瓔、寄秋、湛露
先來說一下湛露。如果新月將來會出一流大牌作者,那湛露必居其中。她是最近剛剛出現的新作者,但作品本本精品,本本都在新月出書一流作品的平均水平之上。
寄秋和簡瓔……其實兩者都是以出書量大而獲得得大批讀者的,寄秋的作品在中期有粗製濫造之嫌,但當獲知當時她的父親出車禍而成為植物人,她日夜操心,也不忍苛責她什麼。而簡瓔的作品基本都屬於雞肋,不過因為寫的都是小女生的愛情,所以特別適合愛幻想愛情的人人看,前陣她涉足一起第三者踏足的丑聞,最近名聲不太好,這里就不多加評論了。
飛象:左晴雯
左晴雯曾經一度是幾乎與席絹齊名的作者,她的「烈火青春」系列至今仍有不少追捧者。但個人不喜歡她的風格,而且近年出書少得多了。
松果屋:這個……實在想不出有誰特別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