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厲爵風和秦文小說
Ⅰ 秦國歷代國君和明臣武將
一、歷代國君(稱號/名字/統治時間/在位時間)
1、
2、蹇叔
蹇叔(約前690年—前610年),居宋國銍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經百里奚引薦入秦,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為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曾在齊收留過百里奚,後隨百里奚入秦輔佐秦穆公。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視東征。
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3、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
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4、張儀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於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5、樗里疾
樗里疾(?―前300年),又稱樗里子、嚴君疾,嬴姓,趙氏,名疾,戰國時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其母為韓國人。
能說會道,足智多謀,綽號「智囊」,擅長外交、軍事。輔佐秦惠文王,拜為右更,攻取魏國曲沃、趙國藺邑和楚國漢中,攻城略地,封於蜀郡嚴道縣(今四川省滎經縣嚴道鎮),號嚴君。
秦武王即位後,驅逐張儀和魏章,任命戰功卓著的樗里子為右丞相,精通韜略的甘茂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動大規模對外戰爭,擴張秦國版圖,為後來秦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根基。
秦昭襄王元年,拜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務。七年(前300年),去世,葬於渭水南岸章台之東,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著有作品《青鳥經》,傳於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國十一功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國君主
Ⅱ 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步步驚心(清朝,乾隆到雍正)
明朝那些事兒
Ⅲ 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秦國,他的歷代君主的年號與名稱是什麼
秦國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為諸侯,共經歷5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為諸侯到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共經歷31位君主(包括秦始皇)。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約前900年東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始建秦國 。
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
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戰敗而死。其長子贏也繼位。
秦庄公 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馬七千人,擊敗西戎,周宣王封庄公為西垂大夫,封大駱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
秦襄公 嬴開(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地盤擴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賜謚號為竫公。
秦寧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寧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陝西郿縣東北)遷都平陽(陝西眉縣),同年派兵攻下亳戎盪社(陝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廢太子(後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歲即位,在位6年被殺。秦出子是秦寧公小兒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即位以後將國都遷至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自此後數百年秦穩定地以此為都。秦國的各項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懷大志,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秦康公 贏英(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晉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日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系。
秦共公 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 贏榮(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
秦景公 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
秦夷公 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時值秦國大亂,後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公贏利。
秦厲共公 贏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軍擊退。隔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繼位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晁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 由於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秦靈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秦簡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自立為秦王。在位期間曾在洛水西岸修築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對蜀國發動進攻,攻佔了南鄭。病死,其子秦出公繼位。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將出公、太後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
秦獻公 嬴師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
秦惠文王 嬴駟(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嬴盪(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徵。於是發兵進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 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不能持,受傷而死。
秦昭襄王 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秦莊襄王 嬴異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
秦始皇帝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Ⅳ 求本小說,末世之觸手怪。主角叫秦文。求全本。
末日之老子是觸手怪最新章節_飛...
如你喜歡小說末日之老子是觸手怪,那麼請將末日之老子是觸手怪章節目錄加入收藏方便下次閱讀,飛盧小說-優質好看的小說閱讀網將於第一時間更新小說末日之老子是觸手怪,如發現未及時更新,請...
飛盧小說網
Ⅳ 求一本末世小說 系統流 主角叫秦文
網游之亡靈召喚?
Ⅵ 秦國歷代君主的年號與名稱!
秦國歷代君主如下: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約前900年東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始建秦國 。
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
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戰敗而死。其長子贏也繼位。
秦庄公 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馬七千人,擊敗西戎,周宣王封庄公為西垂大夫,封大駱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
秦襄公 嬴開(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地盤擴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賜謚號為竫公。秦寧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歲即位,在位6年被殺。秦出子是秦寧公小兒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 贏英(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晉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日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系。
秦共公 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 贏榮(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採用了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陝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前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晉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晉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競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千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秦夷公 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時值秦國大亂,後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公贏利。
秦厲共公 贏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軍擊退。隔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繼位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晁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 由於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秦靈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秦簡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自立為秦王。在位期間曾在洛水西岸修築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對蜀國發動進攻,攻佔了南鄭。病死,其子秦出公繼位。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將出公、太後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秦獻公嬴師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靈公死後,沒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簡公搶去了。十歲的嬴師隰為防不測,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做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
秦惠文王嬴駟(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推行法制,並不斷向外拓展領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稱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出兵滅蜀,隨後又滅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秦以後發展准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秦武王嬴盪(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徵。於是發兵進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 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受傷而死。
秦昭襄王嬴則,又名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秦武王之異母弟,在位56年,其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其實際執政時間僅次於乾隆。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秦莊襄王 嬴異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聯絡諸侯,謀劃伐秦。異人獲悉,立即派呂不韋統領10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7邑,遷東周公於陽人聚。東周王朝的最後殘余被鏟除。接著,秦軍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了大片土地。
秦王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統一中國的皇帝。嬴政13歲即王位,21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即他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兒子。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途中,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陷害哥哥扶蘇,迫其自殺。自立為二世皇帝.在位時,禍害天下,草菅人命。殘害兄弟姐妹和忠臣。行苛政,最後卻被趙高逼死。也因此把秦帝國送上了絕路。不出三世而亡。
秦三世 嬴子嬰(前207年)在位47天。胡亥被弒後。趙高迎立子嬰繼位。子嬰即位五天後設計殺死趙高。秦朝在子嬰投降的一刻正式結束。一個延續550年的帝國滅亡。
(6)總裁厲爵風和秦文小說擴展閱讀:
在位時間最長的秦國國君——秦昭襄王嬴稷
嬴稷(前325年-前251年),即秦昭襄王。戰國時秦國國君,又稱秦昭王。嬴姓,名則,一名稷。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稷(嬴則)。嬴稷是秦惠文王與羋八子所生之子,秦武王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手下包括有范雎、白起等,使秦國奠定了將來一統天下的基礎。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西周國。
生平
嬴稷童年便離秦質燕。兒時在他國多年,遙望秦國,使他對圖強秦國多了一份急切。
嬴稷少時返秦執政,對於治國進取之心,比其父親贏駟更急更甚。於是便有了諸多躁動之舉,尤為突出的是誘楚懷王而囚之。這使秦國不僅在秦楚之間,在秦與山東列國之間處於十分麻煩的境地。
嬴稷畢竟聰慧,他在諸多成敗中,在母親的深情呵護下漸漸成長。他的君王資質漸漸厚實。在她母親去世前數年中,他不僅能為自己獨立治國漸漸逼母親退居幕後,他還影響母親為國家大業大義割斷親族關系,免去魏冉官位,除去族親尾大不掉之患,在內部清除政治障礙。
嬴稷用白起領軍長平大戰,是嬴稷執政時期最大政績。長平大戰勝利後,軍事強國趙國幾無壯丁。秦國與列國之間產生巨大消長,為秦國統一大業建立如磐石般基礎。
嬴稷的感情博大而深沉。他與母親羋八子數十年母子情深,他與國舅魏冉先是懷恩,後來厭棄,經歷了復雜的感情變化。尤其是對白起,白起是嬴稷執政期間漸漸委以重任的軍事將領。白起身臨百戰,戰無不勝,幾乎成了戰國神話。嬴稷在長平大戰後賜白起自裁,互相間內心沖突之激烈可想而知。何況,嬴稷與白起的關系已超出一般的君臣關系,他們在長期的秦國對外戰爭中建立起非同尋常的兄弟之情。
秦昭襄王晚年的一系列作為,使他成為巍然屹立於戰國的一代雄主。
秦昭襄王卒於公元前二五一年。他的高壽也是他能創立偉業的另一原因。
Ⅶ 求秦襄公的妻子和兒子秦文公姓名。
關於秦襄公和他的兒子秦文公的詳細可靠資料見於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但是,史記里沒有記載秦襄公和秦文公的名字,更沒有提到秦襄公的妻子,所以後人就不得而知了。現將《史記*秦本紀》中關於秦襄公和秦文公的記載摘錄於下: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襄公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餘,復歸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
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十年,初為鄜畤,用三牢。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十九年,得陳寶。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為竫公。竫公之長子為太子,是文公孫也。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為寧公。
Ⅷ 秦文公的資料......
且不說楚、宋之事。再表晉公子重耳,自周襄王八年適
齊,至襄王十四年,前後留齊共七年了。遭桓公之變,諸子
爭立,國內大亂。及至孝公嗣位,又反先人之所為,附楚仇
宋,紛紛多事。諸侯多與齊不睦。趙衰等私議曰:「吾等適齊,
謂伯主之力,可藉以圖復也。今嗣君失業,諸侯皆叛,此其
不能為公子謀,亦明矣。不如更適他國,別作良圖。」乃相與
見公子,欲言其事。公子重耳溺愛齊姜,朝夕歡宴,不問外
事。眾豪傑伺候十日,尚不能見。魏犨怒曰:「吾等以公子有
為,故不憚勞苦,執鞭從游。今留齊七載,偷安惰志,日月
如流。吾等十日不能一見,安能成其大事哉?」狐偃曰:「此
非聚談之處,諸君都隨我來。」乃共出東門外里許,其地名曰
桑陰。一望都是老桑,綠蔭重重,日色不至。趙衰等九位豪
傑,打一圈兒席地而坐。趙衰曰:「子犯計將安出?」狐偃曰:
「公子之行,在我而已。我等商議停妥,預備行裝,一等公子
出來,只說邀他郊外打獵,出了齊城,大家齊必劫他上路便
了。但不知此行,得力在於何國?」趙衰曰:「宋方圖伯,且
其君好名之人,盍往投之。如不得志,更適秦、楚,必有遇
焉。」狐偃曰:「吾與公孫司馬有舊,且看如何?」眾人商議許
久方散。只道幽僻之處,無人知覺,卻不道「若要不聞,除
非莫說;若要不知,除非莫作。」其時姜氏的婢妾十餘人,正
在樹上採桑喂蠶。見眾人環坐議事,停手而聽之,盡得其語,
回宮時,如此恁般,都述於姜氏知道。姜氏喝道:「那有此話,
不得亂道!」乃命蠶妾十餘人,幽之一室,至夜半盡殺之,以
滅其口。蹴公子重耳起,告之曰:「從者將以公子更適他國,
有蠶妾聞其謀。吾恐泄漏其機,或有阻當,今已除卻矣。公
子宜早定行計。」重耳曰:「人生安樂,誰知其他。吾將老此,
誓不他往。」姜氏曰:「自公子出亡以來,晉國未有寧歲。夷
吾無道,兵敗身辱。國人不悅,鄰國不親,此天所以待公子
也。公子此行,必得晉國,萬勿遲疑!」重耳迷戀姜氏,猶弗
肯。
次早,趙衰、狐偃、臼季、魏犨四人,立宮門之外,傳
語「請公子郊外射獵!」重耳尚高卧未起,使宮人報曰:「公
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櫛,不能往也。」齊姜聞言,急使人單召
狐偃入宮。姜氏屏去左右,問其來意。狐偃曰:「公子向在翟
國,無日不馳車驟馬,伐狐擊兔。今在齊,久不出獵,恐其
四肢懶惰,故來相請,別無他意。」姜氏微笑曰:「此番出獵,
非宋即秦、楚耶?」狐偃大驚曰:「一獵安得如此之遠?」姜氏
曰:「汝等欲劫公子逃歸,吾已盡知,不得諱也。吾 夜來亦曾
苦勸公子,奈彼執意不從。今晚吾當設宴,灌醉公子,汝等
以車夜載出城,事必諧矣。」狐偃頓首曰:「夫人割房閨之愛,
以成公子之名,賢德千古罕有!」狐偃辭出,與趙衰等說知其
事。凡車馬人眾,鞭刀糗糴之類,收拾一一完備,趙衰、狐
毛等先押往郊外停泊。只留狐偃、魏犨、顛頡三人,將小車
二乘,伏於宮門左右。專等姜氏送信,即便行事。正是:「要
為天下奇男子,須歷人間萬里程。」
是晚,姜氏置酒宮中,與公子把盞。重耳曰:「此酒為何
而設?」姜氏曰:「知公子有四方之志,特具一杯餞行耳。」重
耳曰:「人生如白駒過隙,苟可適志,何必他求?」姜氏曰:
「縱欲懷安,非丈夫之事也。從者乃忠謀,子必從之!」重耳
勃然變色,擱杯不飲。姜氏曰:「子真不欲行乎?抑誑
①
妾也?」
重耳曰:「吾不行。誰誑汝!」姜氏帶笑言曰:「行者,公子之
志,不行者,公子之情。此酒為餞公子,今且以留公子矣。願
與公子盡歡可乎?」重耳大喜,夫婦交酢,更使侍女歌舞進觴。
重耳已不勝飲,再四強之,不覺酪酊大醉,倒於席上。姜氏
覆之以衾,使人召狐偃,狐偃知公子已醉,急引魏犨、顛頡
二人入宮,和衾連席,抬出宮中。先用重褥襯貼,安頓車上
停當。狐偃拜辭姜氏,姜氏不覺淚流。有詞為證:
公子貪歡樂,佳人慕遠行。
要成鴻鵠志,生割鳳鸞情。
狐偃等催趲小車二乘,趕黃昏離了齊城。與趙衰等合做
一處,連夜驅馳。約行五六十里,但聞得雞聲四起,東方微
白。重耳方才在車兒上翻身,喚宮人取水解渴。時狐偃執轡
在傍,對曰:「要水須待天明。」重耳自覺搖動不安,曰:「可
扶我下床。」狐偃曰:「非床也,車也。」重耳張目曰:「汝為
誰?」對曰:「狐偃。」重耳心下恍然,知為偃等所算。推衾而
起,大罵子犯:「汝等如何不通知我,將我出城,意欲何為?」
狐偃曰:「將以晉國奉公子也。」重耳曰:「未得晉,先失齊,
吾不願行!」狐偃誑曰:「離齊已百里矣。齊侯知公子之逃,必
發兵來追,不可復也。」重耳勃然發怒,見魏犨執戈侍衛,乃
奪其戈以刺狐偃。不知生死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話說公子重耳怪狐偃用計去齊,奪魏犨之戈以刺偃,偃
急忙下車走避,重耳亦跳下車挺戈逐之。趙衰、臼季、狐射
姑、介子推等,一齊下車解勸。重耳投戟於地,恨恨不已。狐
偃叩首請罪曰:「殺偃以成公子,偃死愈於生矣!」重耳曰:
「此行有成則已,如無所成,吾必食舅氏之肉!」狐偃笑而答
曰:「事若不濟,偃不知死在何處,焉得與爾食之?如其克濟
①
,
子當列鼎而食
②
。偃肉腥臊,何足食?」趙衰等並進曰:「某等
以公子負大有為之志,故舍骨肉,棄鄉里,奔走道途,相隨
不舍,亦望垂功名於竹帛耳。今晉君無道,國人孰 ③
不願戴
公子為君?公子自不求入,誰走齊國而迎公子者!今日之事,
實出吾等公議,非子犯一人之謀,公子勿錯怪也。」魏犨亦厲
聲曰;「大丈夫當努力成名,聲施後世。奈何戀戀兒女子目前
之樂,而不思終身之計耶?」重耳改容曰:「事既如此,惟諸
君命。」狐毛進乾糒,介子推捧水以進。重耳與諸人各飽食。
壺叔等割草飼馬,重施銜勒
①
再整輪轅,望前進發。有詩為
證:
鳳脫雞群翔萬仞,虎離豹穴奔千山。
要知重耳能成伯,只在周遊列國間。
不一日行至曹國。卻說曹共公為人,專好游嬉,不理朝
政;親小人,遠君子,以諛佞為腹心,視爵位如糞土。朝中服
赤芾乘軒車者,三百餘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脅肩諂笑之輩。
見晉公子帶領一班豪傑到來,正是「薰 ②
、蕕不同器」了!惟
恐其久留曹國,都阻擋曹共公不要延接他。大夫僖負羈諫曰:
「晉、曹同姓,公子窮而過我,宜厚禮之。」曹共公曰:「曹,
小國也,而居列國之中,子弟往來,何國天之?若一一待之
以禮,則國微費重,何以支吾?」負羈又曰:「晉公子賢德聞
於天下,且重瞳駢脅,大貴之徵,不可以尋常子弟視也。」曹
共公一團稚氣,說賢德他也不管。說到重瞳駢脅,便道:「重
瞳寡人知之,未知駢脅如何?」負羈對曰:「駢脅者,駢脅骨
相合如一,乃異相也。」曹共公曰:「寡人不信,姑留館中,俟
其浴而觀之。」乃使館人自延公子進館。以水飯相待,不致餼,
不設享,不講賓主之禮。重耳怒而不食。館人進澡盆請浴。重
耳道路腌臢
③
正想洗滌塵垢,乃解衣就浴。曹共公與嬖倖數
人,微服至館,突入浴堂,迫近公子,看他的駢脅。言三語
四,嘈雜一番而去。狐偃等聞有外人,急忙來看,猶聞嬉笑
之聲。詢問館人,乃曹君也。君臣無不慍怒。
卻說僖負羈諫曹伯不聽,歸到家中。其妻呂氏迎之,見
其面有憂色,問:「朝中何事?」負羈以晉公子過曹,曹君不
禮為言。呂氏曰:「妾適往郊外採桑,正值晉公子車從過去。
妾觀晉公子猶未的 ①
。但從行者數人,皆英傑也。吾聞:『有
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以從行諸子觀之,
晉公子必能光復晉國。此時興兵伐曹,玉石俱焚,悔之無及。
曹君既不聽忠言,子當私自結納可也。妾已備下食品數盤,可
藏白璧於中。以為贄見之禮。結交在未遇之先,子宜速往。」
僖負羈從其言,夜叩公館。重耳腹中方餒 ②
,含怒而坐。聞曹
大夫僖負羈求見饋飧,乃召之人。負羈再拜。先為曹君請罪,
然後述自家致敬之意。重耳大悅,嘆曰:「不意曹國有此賢臣!
亡人幸而返國,當圖相報!」重耳進食,得盤中白璧,謂負羈
曰:「大夫惠顧亡人,使不飢餓於土地足矣,何用重賄?」負
羈曰:「此外臣一點敬心,公子萬乞勿棄!」重耳再三不受。負
羈退而嘆曰:「晉公子窮困如此,而不貪吾璧,其志不可量也!」
次日,重耳即行,負羈私送出城十里方回。史官有詩雲:
錯看龍虎作狉獮 ③
,盲眼曹共識見微。
堪嘆乘軒三百輩 ④
,無人及得負羈妻!
重耳去曹適宋。狐偃前驅先到,與司馬公孫固相會。公
孫固曰:「寡君不自量,與楚爭勝,兵敗股傷,至今病不能起。
然聞公子之名,向慕久矣。必當掃除館舍,以候車駕。」公孫
固人告於宋襄公。襄公正恨楚國,日夜求賢人相助,以為報
仇之計。聞晉公子遠來,晉乃大國,公子又有賢名,不勝之
喜!其奈傷股未痊,難以面會。隨命公孫固郊迎授館,待以
國君之禮,饋之七牢。次日,重耳欲行。公孫固奉襄公之命,
再三請其寬留。私問狐偃:「當初齊桓公如何相待?」偃備細
告以納姬贈馬之事。公孫固回復宋公。宋公曰:「公子昔年已
婚宋國矣。納女吾不能,馬則如數可也。」亦以馬二十乘相贈,
重耳感激不已。住了數日,饋問不絕。狐偃見宋襄公病體沒
有痊好之期,私與公孫固商議復國一事。公孫固曰:「公子若
憚風塵之勞,敝邑雖小,亦可以息足。如有大志,敝邑新遭
喪敗,力不能振,更求他大國,方可濟耳。」狐偃曰:「子之
言,肺腑也。」即日告知公子,束裝起程。宋襄公聞公子欲行,
復厚贈資糧衣履之類,從人無不歡喜。
自晉公子去後,襄公箭瘡日甚一日,不久而薨。臨終,謂
世子王臣曰:「吾不聽子魚之言,以及於此!汝嗣位,當以國
委之。楚,大仇也,世世勿與通好。晉公子若返國,必然得
位。得位必能合諸侯,吾子孫謙事 ①
之,可以少安。」王臣再
拜受命。襄公在位十四年薨。王臣主喪即位,是為成公。髯
仙有詩論宋襄公德力俱無,不當列於五伯之內。詩雲:
一事無成身死傷,但將迂語自稱揚。
腐儒 ②
全不稽名實,五伯猶然列宋襄。
再說重耳去宋,將至鄭國,早有人報知鄭文公。文公謂
群臣曰:「重耳叛父而逃,列國不納,屢至飢餒。此不肖之人,
不必禮之。」上卿叔詹諫曰:「晉公子有三助,乃天佑之人。不
可慢也。」鄭伯曰:「何為三助?」叔詹對曰:「『同姓為婚,其
類不蕃
①
』今重耳乃狐女所生,狐與姬同宗,而生重耳。處有
賢名,出無禍患,此一助也。自重耳出亡,國家不靖,豈非
天意有待治國之人乎?此二助也。趙衰、狐偃,皆當世英傑,
重耳得而臣之,此三助也。有此三助,君其禮之。禮同姓,恤
困窮,尊賢才,順天命,四者皆美事也。」鄭伯曰:「重耳且
老矣,是何能為?」叔詹對曰:「君若不能盡禮,則請殺之,毋
留仇讎
②
,以遺後患。」鄭伯笑曰:「大夫之言甚矣!既使寡人
禮之,又使寡人殺之。禮之何恩,殺之何怨?」乃傳令門官,
閉門勿納。
重耳見鄭不相延接,遂驅車竟過。行至楚國,謁見楚成
王。成王亦待以國君之禮,設享九獻。重耳謙讓不敢當。趙
衰侍立,謂公子曰:「公子出亡在外,十餘年矣,小國猶輕慢,
況大國乎?此天命也,子勿讓。」重耳乃受其享。終席,楚王
恭敬不衰。重耳言詞亦愈遜。由此兩人甚相得,重耳遂安居
於楚。
一日,楚王與重耳獵於雲夢之澤。楚王賣弄武藝,連射
一鹿一兔,俱獲之。諸將皆伏地稱賀。適有人熊一頭,沖車
而過,楚王謂重耳曰:「公子何不射之?」重耳拈弓搭箭,暗
暗祝禱:「某若能歸晉為君,此箭去,中其右掌。」颼的一箭,
正穿右掌之上,軍士取熊以獻。楚王驚服曰:「公子真神箭也!」
須臾,圍場中發起喊來。楚王使左右視之,回報道:「山谷中
趕出一獸,似熊非熊。其鼻如象,其頭似獅,其足似虎,其
發如豺,其鬣似野豕,其尾似牛,其身大於馬,其文黑白斑
駁。劍戟刀箭,俱不能傷。嚼鐵如泥,車軸裹鐵,俱被嚙食。
矯捷無倫,人不能制,以此喧鬧。」楚王謂重耳曰:「公子生
長中原,博聞多識,必知此獸之名?」重耳回顧趙衰,衰前進
曰:「臣能知之。此獸其名曰『貘』,秉天地之金氣而生。頭
小足卑,好食銅鐵,便溺所至,五金見之,皆消化為水。其
骨實無髓,可以代槌。取其皮為褥,能辟瘟去濕。」楚王曰:
「然則何以制之?」趙衰曰:「皮肉皆鐵所結,惟鼻孔中有虛竅,
可以純鋼之物刺之;或以火炙,立死。金性畏火故也。」言畢,
魏犨厲聲曰:「臣不用兵器,活擒此獸,獻於駕前。」跳下車
來,飛奔去了。楚王謂重耳曰:「寡人與公子同往觀之。」即
命馳車而往。
且說魏犨趕入西北角圍中,一見那獸,便揮拳連擊幾下。
那獸全然不怕,大叫一聲,如牛鳴之響。直立起來,用舌一
舐,將魏犨腰間鎏金鋥帶,舐去一段。魏犨大怒曰:「孽畜不
得無禮!」聳身一躍,離地約五尺許。那獸就地打一滾,又蹲
在一邊。魏犨心中愈怒,再復躍起。趁這一躍之勢,用盡平
生威力,騰身跨在那獸身上,雙手將他項
①
子抱住。那獸奮
力躑躅。魏犨隨之上下,只不放手。掙扎多時,那獸力勢漸
衰。魏犨兇猛有餘,兩臂抱持愈緊。那獸項子被勒,氣塞不
通,全不動彈。魏犨乃跳下身來,再舒銅筋鐵骨兩只臂膊,將
那獸的象鼻一手捻定,如牽犬羊一般,直至二君之前。真虎
將也!趙衰命軍士取火熏其鼻端,火氣透入,那獸便軟做一
堆。魏犨方才放手,拔起腰間寶劍砍之。劍光迸起,獸毛亦
不損傷。趙衰曰:「欲殺此獸取皮,亦當用火圍而炙 ①
之。」楚
王依其言。那獸皮肉如鐵,經四圍火炙,漸漸柔軟,可以開
剝。楚王曰:「公子相從諸傑,文武俱備,吾國中萬不及一也!」
時楚將成得臣在旁,頗有不服之意,即奏楚王曰:「吾王誇晉
臣之武,臣願與之比較。」楚王不許曰:「晉君臣,客也,汝
當敬之。」是日獵罷,會飲大歡。
楚王謂重耳曰:「公子若返晉國,何以報寡人?」重耳曰:
「子女玉帛,君所余也;羽毛齒革,則楚地之所產。何以報君
王?」楚王笑曰:「雖然,必有所報。寡人願聞之。」重耳曰:
「若以君王之靈,得復晉國,願同歡好,以安百姓。倘不得已,
與君王以兵車會於平原廣澤之間,請避君王三舍。」按行軍三
十里一停,謂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異日晉楚交兵,當退
避三舍,不敢即戰,以報楚相待之恩。當日飲罷,楚將成得
臣怒言於楚王曰:「王遇晉公子甚厚,今重耳出言不遜,異日
歸晉,必負楚恩,臣請殺之。 」楚王曰:「晉公子賢,其從者
皆國器,似有天助。楚其敢違天乎?」得臣曰:「王即不殺重
耳,且拘留狐偃、趙衰數人,勿令與虎添翼。」楚王曰:「留
之不為吾用,徒取怨焉。寡人方施德於公子,以怨易德,非
計也!」於是待晉公子益厚。
話分兩頭,卻說周襄王十五年,實晉惠公之十四年。是
歲惠公抱病在身,不能視朝。其太子圉,久質秦國,圉之母
家,乃梁國也。梁君天道,不恤民力,日以築鑿為事。萬民
嗟怨,往往流徙入秦,以逃苛役。秦穆公乘民心之變,命百
里奚興兵襲梁,滅之。梁君為亂民所殺。太子圉聞梁見滅,嘆
曰:「秦滅我外家,是輕我也!」遂有怨秦之意。及聞惠公有
疾,思想隻身在外,外無哀憐之交,內無腹心之援。萬一君
父不測,諸大夫更立他公子,我終身客死於秦,與草木何異?
不如逃歸侍疾,以安國人之心。乃夜與其妻懷贏,枕席之間,
說明其事:「我如今欲不逃歸,晉國非我之有。欲逃歸,又割
捨不得夫婦之情。你可與我同歸晉國,公私兩盡。」懷贏泣下,
對曰:「子一國太子,乃拘辱於此,其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使
婢子侍巾櫛
①
,欲以固子之心也。今從子而歸,背棄君命,妾
罪大矣。子自擇便,勿與妾言。妾不敢從,亦不敢泄子之語
於他人也。」太子圉遂逃歸於晉。秦穆公聞子圉不別而行,大
罵:「背義之賊!天不佑汝!」乃謂諸大夫曰:「夷吾父子,俱
負寡人,寡人必有以報之!」自悔當時不納重耳,乃使人訪重
耳蹤跡,知其在楚,已數月矣。於是遣公孫枝聘於楚王,因
迎重耳至秦,欲以納之。重耳假意謂楚王曰: 「亡人委命於君
王,不願入秦。」楚王曰:「楚、晉隔遠,公子若求入晉,必
須更歷數國。秦與晉接境,朝發夕到。且秦君素賢,又與晉
君相惡,此公子天贊之會也。公子其勉行!」重耳拜謝。楚王
厚贈金帛車馬,以壯其行色,重耳在路復數月,方至秦界。雖
然經歷尚有數國,都是秦、楚所屬,況有公孫枝同行,一路
安穩。自不必說。
秦穆公聞重耳來信,喜形於色,郊迎授館,禮數極豐。秦
夫人穆姬,亦敬愛重耳,而恨子圉,勸穆公以懷贏妻重耳,結
為姻好。穆公使夫人告於懷嬴。懷嬴曰:「妾已失身公子圉矣,
可再字乎?」穆姬曰:「子圉不來矣!重耳賢而多助,必得晉
國。得晉國,必以汝為夫人,是秦、晉世為婚姻也。」懷嬴默
然良久,曰:「誠如此,妾何惜一身,不以成兩國之好?」
穆公乃使公孫枝通語於重耳。子圉與重耳有叔侄之分,懷
嬴是嫡親侄婦,重耳恐於礙倫理,欲辭有受。趙衰進曰:「吾
聞懷嬴美而才,秦君及夫人之所愛也。不納秦女,無以結秦
歡。臣聞之:『欲人愛己,必先愛人;欲人從己,必先從人。』
無以結秦歡,而欲用秦之力,必不可得也。公子其毋辭!」重
耳曰:「同姓為婚,猶有避焉。況猶子乎?」臼季進曰:「古之
同姓,為同德也,非謂族也。昔黃帝、炎帝,俱有熊國君少
典之子。黃帝生於姬水,炎帝生於姜水。二帝異德,故黃帝
為姬姓,炎帝為姜姓。姬、姜之族,世為婚姻。黃帝之子二
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惟姬、己各二,同德故也。德同姓
同,族雖遠,婚姻不通。德異姓異,族雖近,男女不避。堯
為帝嚳之子,黃帝五代之孫。而舜為黃帝八代之孫。堯之女
於舜為祖姑,而堯以妻舜。舜未嘗辭。古人婚姻之道若此。以
德言,子圉之德,豈同公子?以親言,秦女之親,不比祖姑。
況收其所棄,非奪其所歡,是何傷哉?」重耳復謀於狐偃曰:
「舅犯以為可否?」狐偃問曰:「公子今求人,欲事之乎?抑代
之也?」重耳不應。狐偃曰:「晉之統系,將在圉矣。如欲事
之,是為國母。如欲代之,則仇讎之妻,又何問焉?」重耳猶
有慚色。趙衰曰:「方奪其國,何有於妻?成大事而惜小節,
後悔何及?」重耳意乃決。公孫枝復命於穆公。重耳擇吉布幣,
就公館中成婚。懷嬴之貌,更美於齊姜,又妙選宗女四名為
媵,俱有顏色。重耳喜出望處,遂不知有道路之苦矣。史官
有詩論懷嬴之事雲:
一女如何有二天?況於叔侄分相懸。
只因要結秦歡好,不恤人言禮義愆。
①
秦穆公素重晉公子之品,又添上甥舅之親,情誼愈篤 ②
。
三日一宴,五日一饗。秦世子罌亦敬事重耳,時時饋問。趙
衰、狐偃等因與秦臣蹇叔、百里奚、公孫枝等深相結納,共
躊躇 ③
復國之事。一來公子新婚,二來晉國無釁,以此不敢
輕易舉動。自古道:「遠到時來,鐵樹花開。」天生下公子重
耳,有晉君之分。有名的伯主,自然生出機會。
再說太子圉自秦逃歸,見了父親晉惠公。惠公大喜曰:
「吾抱病已久,正愁付託無人。今吾子得脫樊籠,復還儲位,
吾心安矣。」是秋九月,惠公病篤,託孤於呂省、...s芮二人,
使輔子圉:「群公子不足慮,只要謹防重耳。」呂、...s二人頓
首受命。是夜,惠公薨,太子圉主喪即位,是為懷公。懷公
恐重耳在外為變,乃出令:「凡晉臣從重耳出亡者,因親及親,
限三個月內俱要喚回。如期回者,仍復舊職,既往不咎。若
過期不至,祿籍除名,丹書注死。父子兄弟坐視不召者,並
死不赦!」老國舅狐突二子狐毛、狐偃,俱從重耳在秦,...s芮
私勸狐突作書,喚二子歸國。狐突再三不肯。...s芮乃謂懷公
曰:「二狐有將相之才,今從重耳,如虎得翼。突不肯喚歸,
其意不測,主公當自與言之。」懷公即使人召狐突。突與家人
訣別而行。來見懷公,奏曰:「老臣病廢在家,不知宣召何言。」
懷公曰:「毛偃在外,老國舅曾有家信去喚否?」突對曰:「未
曾。」懷公曰:「寡人有令:『過期不至者,罪及親黨。』老國
舅豈不聞乎?」突對曰:「臣二子委質重耳,非一日矣。忠臣
事君,有死無二!二子之忠於重耳,猶在朝諸臣之忠於君也。
即使逃歸,臣猶將數其不忠,戮於家廟。況召之乎?」懷公大
怒,喝令二力士以白刃交加其頸,謂曰:「二子若來,免汝一
死!」因索簡 ①
置突前,...s芮執其手,使書之。突呼曰:「勿
執我手,我當自書。」乃大書「子無二父,臣無二君」八字。
懷公大怒曰:「汝不懼耶?」突對曰:「為子不孝,為臣不忠,
老臣之所懼也。若死,乃臣子之常事,有何懼焉!」舒頸受刑。
懷公命斬於市曹。太卜郭偃見其屍,嘆曰:「君初嗣位,德未
至於匹夫,而誅戮老臣,其敗不久矣!」即日稱疾不出。狐氏
家臣,急忙逃奔秦國,報與毛偃知道。不知毛偃如何,且看
下回分解。
Ⅸ 大秦帝國歷代大王列表
1、秦非子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嬴姓,趙氏 ,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2、秦侯
秦侯,嬴姓趙氏,其名失傳,秦非子之子,秦國第二位國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西周時期秦國君主。秦侯之子。僅在位三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其子為秦仲。
4、秦仲
秦仲(前845年—前822),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公伯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死後,由其長子秦庄公即位。
5、秦庄公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嬴姓,趙氏,名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其),秦仲長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庄公。
6、秦襄公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嬴姓,趙氏,名開,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繼位。
7、秦文公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襄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
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謚號文公,葬於西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秦文公死後,其孫秦寧公(秦憲公)繼位。
8、秦靖公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稱秦靜公,《史記·秦本紀》作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傳。春秋時期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去世。
9、秦憲公
秦憲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記·秦本紀》誤作秦寧公,嬴姓,趙氏,名立,秦文公之孫,秦靜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居於西新邑,後遷居平陽。公元前713年,派兵奪取亳戎(西戎一支)的盪社(一作湯杜)。公元前708年,俘虜芮國國君芮伯萬。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滅西戎小國盪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葬於西山大麓(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陵園)。
10、秦出子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秦氏。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11、秦德公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在位2年。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於平陽(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未能繼位,其弟秦德公繼位。
前677年,秦德公將秦國首都遷至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並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在黃河邊飲馬。
同年,梁、芮兩國國君前來朝見。前676年,初次設立伏祭,在城邑四門殺狗祭祀,祛除傳播疾病的暑氣。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於陽,長子秦宣公繼位。
12、秦宣公
秦宣公(?—前664年),秦國國君,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13、秦成公
秦成公(?―前660年),嬴姓,名載。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記》載成公元年,梁、芮國兩個西周舊國的王來朝見。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
14、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
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15、秦康公
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晉文公的姐妹。秦康公在位期間,秦國與晉國多次發生戰爭,而秦國也從秦穆公時期的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
秦康公送晉公子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曰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系。
16、秦共公
秦共公(?—前605年),華夏族,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貑,《左傳》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前605年卒。《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6、秦桓公
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漢族,嬴姓,名榮,秦共公之子。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無子,武子剛病時,命其子魏顆將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時又命魏顆將嬖妾殉葬。
武子死後,魏顆嫁掉嬖妾,並說:「這是從父親頭腦清醒時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
17、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趙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號大墓公然採用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陝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18、秦哀公
秦哀公,嬴姓,趙氏,名籍,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於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收兵回國。
19、秦夷公
秦夷公,中國春秋時代秦國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詳,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也就是說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20、秦惠公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早死,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繼位。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這個時期,孔子在魯國擔任要職。
21、秦悼公
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於丘里景公西。
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築城,死後其子秦厲共公繼位。
22、秦厲共公
秦厲共公(?—前443年),嬴姓趙氏。名剌,《史記·秦本紀》作秦剌龔公,《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厲共公十年(周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現哈雷彗星,明亮易見。前461年沿黃河修築防禦濠溝,以兵2萬伐西戎大荔(今陝西大荔朝邑)
23、秦躁公
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厲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次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24、秦懷公
秦懷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趙氏,名封,秦厲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長從晉國迎入,是為懷公。
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鼌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於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5、秦靈公
秦靈公(?—前415年),又稱秦肅靈公
嬴姓,趙氏,未知其名,一說名肅。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懷公之孫。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師隰(即其後的秦獻公)年幼,只有五歲。
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中國歷史上在黃帝陵對軒轅黃帝的公祭起於春秋時期,秦靈公時代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其後歷朝歷代對黃帝陵的公祭活動,基本上都保持了較高規格。
26、秦簡公
秦簡公(?─前400年),名悼子,在位15年。 秦懷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叔父。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前413年,秦簡公出師攻魏,敗於鄭(今陝西華縣西南)。
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同年,魏伐秦,盡占河西地,築洛陰、 縣兩城,秦退守洛水(今陝西境內洛水),為加強防禦,保障國內改革,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築長城。這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又稱秦東長城。
長城南起今陝西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由此趨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於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27、秦出公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戰國初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趙氏。在位2年。
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時方二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殺出子及其母,迎靈公太子公子贏連回國。
自秦厲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後,到秦出公在位時,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
28、秦獻公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戰國時期秦國君主。
秦靈公之子,在位23年。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29、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謚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0、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1、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名盪,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身高體壯,天生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32、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秦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後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
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消滅),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4歲。
33、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趙氏,名柱,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戰國時期秦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秦孝文王於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行改元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34、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稱秦庄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35、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9)總裁厲爵風和秦文小說擴展閱讀:
秦國文化:
崇拜
和周人不一樣的是,嬴秦人的「上帝」崇拜多為泛神泛示, 以上帝為代表的諸神,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鳥類都是他們的祭拜物。有人以此認為,當時嬴秦的宗教水平只能是處於一個「低層次上」,「世俗性」很強,「綜合地反映了秦文化的混合特質,秦族固有的游牧民族多神教和西戎文化是秦文化的基礎」,在《漢書·郊祀志》中,把它和東方的齊魯分為兩大宗教體系。
其實在嬴秦這里,所謂的「世俗性」,正是關注自我的表現,這也正是嬴秦宗教崇拜的一大特徵,並且處處體現出日常生活情況,和東方諸國體現的「帝王將相」完全不一樣。文獻記載中,嬴秦人的多神崇拜還是比較簡單的,材料也不是很多,也僅是片言只語。
祭祀
畤祭是嬴秦的一種特殊的祭祀方式,只是由於文獻記載不多,前人對於其祭祀過程、祭祀時需要些什麼、目的是什麼等等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對畤祭研究得不多。
據《史記》司馬貞「索隱」:「畤,止也,言神靈之所依止也。……謂為壇,以祭天也。」明顯的,這是嬴秦的一種祭天的儀式,實際上,在周人的祭祀中,也有祭天的儀式,但是很少看到有畤祭的記載。或者就是沒有這種祭祀的儀式。
尚黑
秦國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雜役奴僕全都穿著以黑色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們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連朝堂的裝修風格也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金碧輝煌,而是以黑色為主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