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真跡都市小說
Ⅰ 「三希堂」的《伯遠帖》是晉人真跡嗎
「三希堂」的《伯遠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珣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共5行47字。經過多代書畫收藏鑒定權威人士鑒別,該帖傳承有序,從各方面都能證實是真跡。
Ⅱ 「三希堂」里哪三希來著
史上的三希堂在故宮西路養心殿內,因收藏了被乾隆帝稱為「三希」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件書法珍品而得名。
歷久,三希堂因所藏「均屬上品」而聞名於世。清代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書法,並酷愛收集古代名人字畫。他曾徵得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殉《伯遠帖》這三件晉代行書法帖中的稀世珍品,因此將宮室改名為「三希堂」。其後,乾隆還曾詔命將宮內所藏歷代法帖墨跡取出,由梁詩正、汪由敦等編選,宋璋、焦林等摹刻,收錄歷代書法家134人、340餘帖,拓成32冊,名曰《三希堂法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後又鐫刻《三希堂續帖》,即《墨妙軒法帖》四卷。其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法帖之最。《三希堂法帖》原石藏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西麓閱古樓壁間,續帖則在惠山園墨妙軒。因兩地皆為宮禁御園,故傳拓較多,流傳頗廣。
Ⅲ 我有一付張大千的字畫上面怎麼有三希堂的印章--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
張大千(1899~1983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這兩個人生活的年代,你先自己對一下。然後,三希堂是是清高宗弘歷即乾隆帝的書房,用以藏存古跡名畫。而三希堂里所藏,乾隆帝會蓋「三希堂墨寶」或是「三希堂精鑒璽」字樣的藏章。雖說清代後來的皇帝也有可能會用此章藏圖,但個人感覺這種可能性不大。現在市面上高仿的贗品很多。先不說是不是張大千真跡,就憑有這「三希堂」的字樣,您這裡面就有點花頭了。不知樓主是自己問還是幫朋友問,我只能說,真品的可能性不大。提醒樓主朋友注意。
Ⅳ 把這本書名《三希堂 帖》補充完整
《三希堂法帖》
清乾隆皇帝弘歷御刻名家法帖
《三希堂法帖》名稱的由來
三希堂法帖,全稱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清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受命校勘編次而成,收有自魏鍾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一百三十餘位書法名家的書法真跡三百四十餘種。
清高宗弘歷將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旬的《伯遠帖》收藏於故宮養心殿內,視此三帖為希世之寶,故將藏帖之室題為"三希堂",後將皇家內府所藏魏晉至明代名家書法真跡校勘編次,共成帖三十二冊,其中包括以上三種王氏墨跡,故名《三希堂法帖》。
該帖是帖中鉅制,久已聞名中外,具有頗高的文物價值。《三希堂法帖》宣紙線裝初拓版的問世,為後世保存了極為珍貴的書法真跡。該帖按歷史順序編排,為書法愛好者研修自魏晉至明 代千餘年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為史學家及文字演化和考古研究人員提供了珍貴的資 料,加之裝幀華貴典雅、雍容大氣,更是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政府機關、文化社團和有識之士典藏之精品。
1747年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命和親王弘晝、大學士梁詩正等校勘編次內府所藏自魏至明歷代名人法書,聚工摹勒上石。因為收入了上述三種珍貴法帖,又因為此三帖所收均見於《石渠寶笈》著錄,故名《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石渠寶笈四十四卷,盡收內府並多為民間所未睹之珍品,各依貯所詳加別白,薈萃成篇。卷內分書冊、畫冊、書畫合冊;書卷、畫卷、書畫合卷;書軸、畫軸、書畫合軸九類。堪稱"藝術之鴻寶"。分別藏於故宮各處,其中卷十九貯三希堂。
Ⅳ 三希堂的作品信息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尺牘紙本,高七寸一分,廣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晴」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卧風閣」之勢。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裡。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復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王珣《伯遠帖》
王珣的《伯遠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
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
的行草作品。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的臨本。紙本,縱八寸四分,橫三寸六分,行炎,行
書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闕文。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系,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授權高仿版全套《三希堂》
兩地故宮博物院首次分別授權,高仿版《三希堂》實現團聚
清乾隆皇帝一生酷愛書法,刻意搜求歷代書法珍跡,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尤以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深愛至極,故命其所藏法帖之處為「三希堂」,並親筆手書A「三希堂」匾額懸於堂上。保存至今。
因歷史原因,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隨大批故宮文物南遷,最終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盜出宮,歷經劫難,1950年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動用巨資將《中秋帖》《伯遠帖》購回,最終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三希堂寶帖》已分藏百年,成為了中華文化團圓的最大遺憾。中華文化要統一,故宮文物也要統一,盼團圓,盼統一,已成為兩岸人民共同心聲。
在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以館藏真跡分別授權,三百年古書畫老字型大小「榮寶齋」甄選珍貴高仿工藝,按原作1:1再現《三希堂》神韻。高仿《三希堂》完全保留歷代名家帝王題識、鈐印等歷史印跡,被稱為「下真跡一等」的藝術珍品,乾隆皇帝一生珍愛的稀世珍寶首次實現團聚。珍貴限量發行:2011套。
Ⅵ 三希堂的三件稀世珍寶以何聞名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瑰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一直隨著人們的生活變化而不斷發展創新,它不僅是記錄華夏文明的語言符號載體,更是以線條和結構意境所構成的造型視覺藝術形式。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情,就連至高無上的皇帝也多對書法藝術喜愛備至。唐太宗以
「王羲之蘭亭序列葬,號天下以書」,宋徽宋創作瘦金體,乾隆設「三希堂」等無不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生命力。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書之所。當年,乾隆獲得晉代書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樂不可支,藏於一室,命名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寶也。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貼》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又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為將書法向全國推廣,後來他又命人將以上三種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內府所藏的歷代書法真跡編成一部大型叢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成就於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學士梁詩正等人編刻而成,共計叢帖三十二冊,收錄了自魏晉至明代的一百三十餘位書法名家的書法名跡真品。《三希堂法帖》還被石刻於北京瓊島(今北海公園內),以供學者觀摹。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卧風閣」之勢。
王珣的《伯遠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獻之的《中秋帖》,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系,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圖為乾隆「三希堂」)
Ⅶ 三希堂有哪三帖,是書法作品
乾隆皇帝得到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墨跡三種,寶愛之極,因此命其所藏之寶為「三希堂」。這三種帖成了鎮室之寶。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臨摹版,乾隆皇帝得到就不是真跡,但是書法的紀念價值還是有的。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獻之的《中秋帖》是宋代米芾的臨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伯遠帖》是真跡,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Ⅷ 《三希堂畫寶-石譜大觀》txt全集下載
三希堂畫寶-石譜大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Ⅸ 清乾隆設「三希堂」收藏了三幅著名的字,是哪三幅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書之所。當年,乾隆獲得晉代書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樂不可支,藏於 一室,命名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寶也。 快雪時晴帖》,唐人摹本,高7寸1分,寬4寸6分,行書4行,28個字,系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中秋帖》,宋人米芾臨本,高8寸4分,寬3寸6分,行書3行,22個字。王獻之是王羲之第7子,自幼習字,與父齊名。王珣是王羲之侄子,《伯遠帖》是他的書函,是難得的晉人書法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