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津味小說
⑴ 《真人不露相》:鬼才馮驥才帶你讀懂天津衛
正是因為刷子李、泥人張、皮大嘴、好嘴楊八這些平凡小人物,在馮驥才手下栩栩如生,才使我們讀懂了天津衛,同時看到了一副藏在市井煙火中的津門眾生相。
一個作品吸引讀者,使讀者產生同感的首先是作者的語言。 --汪曾祺
古人常常是書畫不分家,能寫文章的,一定能寫一手漂亮的字,還能畫出美麗的畫。現代,書畫不分家的少了,而馮驥才就是這樣一位書畫不分家的大家。
馮驥才,出生於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創作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等獲全國文學獎。他出版過大型畫集,並在中國各大城市和奧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舉辦個人畫展。他以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與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並且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津這塊土地就孕育了馮驥才這樣一位語言俏皮活潑,靈動的作家。天津與北京,上海等不同,北京孕育的是政治文化精英,上海孕育的是商業奇才,而天津是市井城市,也就是俗世,俗世必少不了俗人,馮驥才就以描寫小人物見長。
馮驥才的作品吸引我們的就是幽默風趣的語言。他以天津生活故事為背景,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的描寫,挖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滋味,讓我們在嬉笑怒罵中體味小市民生活百態。
《真人不露相》是馮驥才的中短篇小說精選,書中是一幅幅藏在市井煙火中的眾生相。在馮驥才筆下,無論懷人還是記事,山水寄情或者談文說藝……都顯得情真辭美,意趣清雅,以內容哲理、知識、激情於一爐之魅力,撩人心情,讀來總覺得味道雋永而意義深長。
這不僅是是文字語言藝術的高超提現,更是浸透於文字中的那些工匠精神的凸顯。更何況,他的文字還是那麼幽默呢。
馮驥才先生作品-雪夜
01馮驥才作品中津味十足,語言特色獨特而耐人尋味
體驗生活再創作是馮驥才的准則。
馮驥才的《真人不露相》和《怪事奇談》系列津味小說中,很多作品的語言頗有特色,特別是在修辭方面匠心獨運,結合天津方言特色多種修辭手段,大量運用,使文章的語言異彩紛呈。
作品中有濃郁的天津方言特色,語言具有朴實生動,看他的作品就像聽一位說書人娓娓道來,人物語言真實,通過大量的方言詞彙的運用,彷彿是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
譬如"嘛"的使用:
《刷子李》:屋裡"任嘛甭放"
《黃金指》,黃金指"只要畫得好,指頭算嘛?"
"使嘛法嘛招,然後再想出詭秘的招數叫他們當眾出醜"。
再如:《三寸金蓮》,有一段
"人說,小腳里頭,藏著一部中國歷史,這話玄了!三寸大小腳丫子,比煙卷長點有限,成年論輩子的,給裹腳布裹的不透風,除去那股子味兒,里頭還能有嘛?"
一個 "嘛" 字,津味頓生,一股強烈的津味氣息撲面而來,充分體現了"津嘴子"的語言特色。天津方言中有許多與普通話不同,其中極富表現力的生動詞彙,是馮驥才在津味小說中得心應手的運用,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濃郁的天津風情和生動的口語韻味。
人物語言,正是現實生活的實錄,帶著生活的原汁原味,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真實的感覺。正是源於對生活的豐富體驗以及細心觀察與體驗,才使得津味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發展。
02.馮驥才幽默風趣的寫作風格,其中卻飽含著對人文的大愛
高爾基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任何一位文學家都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來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達思想的。
馮驥才從小在天津長大,對天津人的機智幽默,俏皮,誇大的語言藝術十分了解,他憑借高超的語言文字功底,得心應手的運用多種語言技巧來表現幽默,
馮驥才的幽默感就像一個無所不在的精靈,在作品的字里行間嬉戲著,在我們的腦海里跳躍著,只要一翻開他的作品,就會感到一股強烈的幽默感撲面而來。他的幽默感與個性素質,生活經歷,藝術愛好和文學修養是分不開的,也是在長期的煙火中熏陶而成的。
《黃金指》中,白將軍說到"天津人畫畫的也有奇人。"黃金指說" 我聽說天津人畫壽桃,是脫下褲子,用屁股蘸色坐的 ",這句話的出現就如相聲中的 "抖包袱" ,一個包袱甩過來,讓人忍俊不禁,很形象地有了畫面感。
《泥人張》中,形容海張五那個橫勁,泥人張捏出來就是" 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 ",是不是很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了海張五的橫行霸道、對所有人不屑一顧。而我們在欣賞文章的同時,也在咀嚼人生的快樂。
其實,馮驥才的幽默感就如涓涓細流滲透在字里行間。這種幽默不是惡意調侃,也不是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飽含著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文的關愛。
03.馮驥才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靈活應用
都說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馮驥才先生的筆觸就彷彿帶領我們走入了藝術的殿堂,各種比喻、排比、疊詞、誇張的手法運用嫻熟。
比喻是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比喻的巧妙使用可以使作品出神入化,熠熠發光。
作家秦牧曾說" 美妙的比喻,簡直像一朵朵色彩瑰麗的花,照耀著文字" 。馮驥才筆下的比喻更是栩栩傳神。
比喻,譬如:
《泥人張》中,形容泥人張手指飛快,就用"比變戲法的劉禿子的手還靈巧"。
刻畫泥人張捏得形象"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
唐四爺畫舌畫,"鼻子里奇癢,賽一堆小蟲子再爬"。
這些比喻生動有韻味,一掃文人的僵化,每每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古人說"壯辭可得寓其真"。語言的誇張是藝術表現手法之一。
馮驥才先生的誇張更有自己的特色。
誇張 , 譬如:
《三寸金蓮》:勾引一些浪盪小子,伸頭瞪眼,恨不得一頭扎進洋片匣子中去。
這如漫畫一般的筆法,把封建制度下禁錮的浪盪公子的形象躍然紙上,一頭扎進洋片匣子,傳神地描繪出了浪盪公子們的神情,及其巧妙地對這些人進行了諷刺和挖苦。
再如:
《陰陽八卦》:"扯脖子一叫,鼻子眼珠眉毛全變了位,聲音像殺雞"。
這是對所描寫的人物性質及其誇大,渲染,突出事物的特點,突出了人物的裝腔作勢。
高明的作家深深的懂得,如何把藝術創造高於生活,在生活中體味五味時,更能寓感受與筆下,從百姓鮮活的語言中汲取養分,一方面突出了作品人物的風格,一方面增加了語言的表現力,這些詞語就像在平靜的水面上扔下幾塊小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形成了層層波瀾,從而大大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表現力產生了形象風趣,生動簡潔的藝術效果。
馮驥才即如是!
04.小人物刻畫中所體現的工匠精神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思考
馮驥才是一位有情懷的人文作者,他極具工匠精神。
刻章劉,泥人張,風箏魏,機器王,刷子李,哪一位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工作,把技藝當成是愛好,就像稻盛和夫所說,要 「和工作談戀愛」。
泥人張,台下聽戲,右手端飲酒杯,左手在桌下擺弄泥巴,手指飛快,這並非一日之功,而是每天進步一點點,才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刷子李,只要刷牆,必備一身黑衣黑褲,不僅活幹得漂亮,黑衣黑褲絲毫不會沾上一點白漿。
每一個天津衛的平凡小人物都把工匠精神體現到了極致,他們的精髓就是用心或、用心干、用心經營、用心詮釋人生,他們都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著無盡的樂趣,始終飽含著熱情工作。
每一個小人物的一生也可以是精彩的一生,他們每一個人都像人人追逐的耀眼明星般活出了自己獨特的精彩。
《論語》有句說得好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就非常明確地概括了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樂趣和熱情。
說起工匠精神,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熱愛工作,視人生如修煉,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煉方式。在我們為了吃飯,把工作視為負擔時,每天的工作都是為了盼望假期和突然的獎金,對工作卻沒有絲毫的熱愛時常把工作視為了負擔和壓力。
但馮驥才的文字,卻時刻有這種使命感,不斷關懷人文,重視文化,著筆於小人物,卻時時體現著人文關懷。這是極具工匠精神的。只因為他覺得,難得來這世上走一回,他要對這文字負責,對人文有使命感,才不枉此生的價值。
人生就是這樣,總是被"貪嗔痴"三毒所控制。每個人都想減少這三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愚直地,認真地,誠實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作為興趣,作為戀人,作為愛好,才有可能抑制自身的慾望,讓自己喜歡上工作,因為工作可以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⑵ 《好嘴楊巴》「好」在哪三個角度為你解讀鬼才馮驥才的語言魅力
天津簡稱津,別名津門,是一個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個國際化大都會,更是一個有著文化底蘊的城市。天津的風味小吃數不勝數,揚名海內外,有被譽為 「津門三絕」 的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耳朵眼炸糕,還有50餘種小吃;民間工藝方面,有" 天津工藝四絕", 分別是畫面絢麗、別具一格的楊柳青年畫、栩栩如生的"泥人張"彩塑、彩繪逼真的"風箏魏"風箏,還有玲瓏剔透、手法細膩的"磚刻劉"磚雕。
馮驥才先生就出生於天津這個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他既是作家,也是畫家。古人大多是書畫不分家,而馮驥才先生就是這樣一位 "鬼才" 。
馮驥才先生創作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等獲全國文學獎。繪畫方面,出版過大型畫集,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並且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 "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 榮譽稱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津門這塊神奇的土地孕育了馮驥才先生這樣一位語言俏皮活潑,靈動的作家。
《真人不露相》豆瓣評分高達9.1, 而《好嘴楊巴》就選自馮驥才先生的小說《真人不露相》,講述了津門勝地「楊家茶湯」的楊七、楊巴接待李鴻章的故事。短篇中楊七和楊巴的性格特點塑造及其它小人物的描寫顯示了馮驥才先生高超的語言藝術魅力。
任何一部小說的人物都離不開語言這一重要抓手,馮驥才先生就是源於生活的細致觀察,並結合人物說話的特定環境與說話的目的,塑造出了一個個與眾不同的小人物。
《好嘴楊巴》的文眼就在於"好",這個"好"體現在哪?下面我們將從以下三個角度解讀這個短篇小說,深刻體會馮驥才先生的語言魅力。
故事的開頭,沒有直接寫楊巴,而是先從誇贊楊七的技藝開始:
楊七鑽研茶湯製作技藝,擁有了兩個絕活,使得自己製作的茶湯"粘軟香甜",吃過的人無不叫好。
接著,作者筆鋒一轉,用了 "可是" 兩字,我們才明白,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
可是,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這就從誇楊七轉到了楊巴身上。危難來臨時,楊巴大顯身手,話雖不多,卻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第一層好。具體來看:
▶ 楊巴的"好"——思維敏捷
李鴻章去天津視察,地方府縣道台把李大人領到了「楊家茶湯」,楊巴奉上了茶湯,李鴻章誤將茶湯上的碎芝麻當成臟東西時,怒火中燒,在場眾官員嚇懵了,一個比一個糊塗,誰也不知中堂大人為嘛犯怒,可楊巴的表現堪稱機智,他:
眨眨眼,立時猜到中堂大人以 前沒喝過茶湯,不知道撒在浮頭的碎芝麻是嘛東西,一準當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臟土。
在眾人驚慌失措時,楊巴沉著分析,危急時刻能夠馬上找出李鴻章發怒的原因,這就非常明顯地展示出楊巴與眾不同的"好"—— 思維敏捷 。
▶ 楊巴的"好"——心靈嘴巧,"一言三雕"
在李鴻章生氣發怒時,楊巴道出: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
楊巴很機智就解決了一個危機問題。
首先, 這句話保全了李鴻章的面子。李鴻章摔碗的原因是 "小人不知道" 造成的,不是您不知道這是碎芝麻粒造成的,錯在自己沒說清楚。這一來,既給足了李鴻章面子,假如楊巴說" 李大人,這是碎芝麻粒,不是臟東西" ,結果會怎樣?肯定會惹得李鴻章怒氣更大,也有可能會有性命之憂。
其次, 這句話保全了陪同李鴻章的府縣道台,假如李鴻章怒氣不消,或者楊巴解釋不當,勢必會連帶陪同官員和他一起被降罪。
最後, 這句話是 「雙保險」 ,既讓李鴻章知道了是他的錯,不至於丟面子,又能夠在保護楊巴自己的同時還得到了李鴻章"賞銀百兩"的獎勵。
現在,我們接著來分析楊巴的語言,這兒的「好」和上面的"好"是不一樣的,這里的「好」是揭露出楊巴"奴性"的一面。 楊巴本身也是一個無奈與幸酸並存的人物,這也是馮驥才借《好嘴楊巴》所折射出的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化。
楊巴說出的這句話:"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 ! "
① " 中堂大人息怒!」
這句話很平常,不論是誰,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肯定第一句話也是這樣說。李鴻章正在氣頭上,且不明真相,任何解釋可能都是無用功,唯有這句話可以緩解緊張氣氛,平息火氣,這樣不至於事情急速惡化。這種做法從我們看過的很多電影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
②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
第二句的前半句是展示好嘴楊八"好"的第一層意思: 思維敏捷,一言三雕。 而後半句 "惹惱了大人", 明明錯的是李鴻章 , 誤將茶湯的碎芝麻當成臟東西發火,楊巴卻把錯怪在自己身上,這只能說,楊巴畏懼李鴻章的權勢,不敢說真話。
③ 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
這句話一出口,我們是不是見到了一個唯唯諾諾,屈膝跪地的奴才楊巴,楊巴根本就沒"過",為啥把「過」攬在自己身上?
「楊家茶湯」的有名,就在於撒芝麻的奧秘和碾芝麻的手藝。如果沒有這"名",那些官員會帶李鴻章來這里吃茶湯嗎?其實錯根本不在楊巴,錯分明就在李鴻章身上。 "痛改前非" 這四個字極盡誇大之詞,沒有犯錯的前提下,何來痛改前非,悔過自新呢?
在我看來,文中展示出的楊巴的兩種「好」,前一種「好」是值得贊揚和學習的,那份機智、敏捷、靈活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優點;而後一種「好」,則使人感覺楊巴有趨炎附勢之嫌,少了一些男人的剛正不阿,少了一些人的尊嚴,多了一份「奴性」。
說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會說話的人,成功路上就少了幾塊絆腳石,而不會所話的人,給自己築起了一道道圍牆,正所謂是 「好酒也怕巷子深」 。尤其如今這個時代,光埋頭苦幹,想要做出點名堂,太難了。
楊巴就是那個會說話的人。他本身沒有什麼絕活,他的絕活,全靠一張嘴皮子上下逢迎,卻成了「楊氏茶湯」生意紅火及存亡的關鍵因素。
楊七手藝高,只管悶頭製作;楊巴口才好,專管外場照應。
這里突出了楊七楊巴的典型特點:
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場做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了。
從這句話,其實就暗示了「楊家茶湯」的生意興隆要靠楊巴的「好嘴」,後來, 「楊家茶湯」 改成了「 楊巴茶湯」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特意強調:" 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 "這暗示我們,茶湯的出名與楊七的茶湯絕活毫不相干。
慢慢地,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 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 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
楊巴的「嘴巧」讓我們領悟到,真話需要巧妙地說,需要有針對性,合適的話,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對象,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4.津門藝人具備的工匠精神塑造了他們自信,自強的品格
津門的手藝人是一類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技能在長期的實踐中,由粗疏、純熟到神乎其技的過程中,手藝人一直在追求精益求精,也逐漸內化為手藝人們的內在自覺。
「泥人張」 經常出入戲院、飯館,觀察人間百態,飲酒時,也" 一邊留神四下里們的模樣 ",為製作泥人搜集素材。《好嘴楊巴》中說:" 這手活兒別人明知道也學不來。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寫字畫畫差不多。"
手藝人靠手藝吃飯,靠手藝生存,唯有不斷地提高技藝,才能形成自己的絕活,才能高人一等,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體現的是手藝人的工匠精神。
有手藝就可以自立自強不求人。也正是源於他們的工匠精神,不斷在技能上追求精益求精,所以他們充滿了自信:
泥人張可以 "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 "是自信;泥人張捏好海張五頭像後," 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 ,反擊他的挑釁也是出於自信;楊七、楊巴二人呈上茶湯," 一並退後五步,垂手而立 ",靜等"請好請賞",還是出於自信。
正是出於對自己手藝的自信,他們不攀龍附鳳,不趨炎附勢,他們是真正的手工藝人。
高爾基說「文字是語言的藝術」,任何一位文學家都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把不同的時代背景呈現在眼前。馮驥才先生從津門地區人物的方言中提煉出真正需要的養分,以豪強熾烈、快利鋒芒、調侃自嘲的語言特徵,展示出了津文化中鮮明的人物形象。
馮驥才先生的津味小說幽默、風趣、俏皮、誇張,它們就像一個無所不在的精靈,在字里行間嬉戲著,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回味著。
經典值得一讀再讀,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