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的重生小說
❶ 黃河頌是組詩( )的第二章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是其中第二樂章,詩人採用象徵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回答夠全面吧?)
❷ 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正面影響中國的十部小說、十首歌曲、十大工程
十部小說 1.《抗戰時期的蔣介石》(江濤) 本書為《抗戰時期的國民黨軍隊》的姐妹篇,同樣是華文出版,介紹蔣介石在抗戰時期做了哪些事及其是非功過等等。但是關於書中對皖南事變的描述欠妥,且不說之前所暴發的國共沖突,就中共方面的責任而言,書中把所有的罪責統統推在項英一個人身上,未免有失公允。 2.《抗戰中的宋美齡》(佟靜) 怎麼說呢……本書主要是講宋美齡在抗戰中的表現,也算是比較客觀吧,但對蔣介石就並非如此了,一些觀點還很偏激,喜歡宋美齡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至於挺蔣派,就最好別買了。 3.《中國抗日戰爭風雲人物寫真》(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本系列包括《魂撼天地》、《黑土驍將》、《血滿弓刀》、《虎嘯九天》等,分別是寫張自忠、張佔山、杜聿明、陳納德幾位將軍在抗戰中的表現,內容詳細。由於是黨校出版的,別期望書中會給蔣介石說好話,但就幾位將軍本身而言還算公允。黨校還出版過一本《中華偉男》,寫的是楊靖宇將軍。 4.《軍人從政-抗日戰爭時期的李漢魂》(鄭澤隆) 由於筆者是廣東人,所以對李漢魂將軍比較有興趣,故買了這本書。主要是介紹李漢魂將軍在抗戰中軍事、經濟、政治各方面的表現,翻開書後邊的參考資料一看,發現作者為了研究這個人物,還真花了不少心思。 5.《緩華抗日的美國飛虎隊》(中共黨史出版社) 不必擔心,本書雖然是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也說到了陳納德參戰了國共內戰,但書中對陳納德及飛虎隊的評價非常公正,沒有任何抹黑的成分. 6.《中日長江大決戰》(孫挺信) 作為最早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書籍,本書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該書出版後引起轟動,甚至還惹來不少爭議,這曾給作者出版續集《國民黨敵後抗日游擊軍》帶來了困難。《中日長江大決戰》以紀年表的方式記述正面戰場的細節,有點類似於《資治通鑒》之類,很值得一讀,可惜的是也許是那時資料不全吧,一些重要戰役如滇緬作戰等記錄得不夠全面。這本書現在已經很難購買得到,不少網站有提供下載,並將其書名更改為《中日大決戰》。 7.《國民黨敵後抗日游擊軍》(孫挺信) 本書為《中日長江大決戰》的姐妹篇,同樣是孫挺信所著,相信看了題目後就不用多介紹了吧。敵後戰場是中國全體軍民的共識,在這個特殊的戰場活躍著不少武裝組織,除了八路軍以外,還有國民黨游擊軍和一些民間組織等等,他們起到的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本書如今難以買到。 8.《喋血會戰》(鳳凰衛視) 相信不少人看過2004年的那兩期「鳳凰大視野」:《山河歲月》和《喋血會戰》。這兩期節目是根據台灣抗戰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改編而成的,鳳凰衛視在製作成大視野時刪去了敏感的政治話題,加入了一些新的討論,使之更為客觀公正。本書即根據《喋血會戰》這一期節目改編而成,不了解正面戰場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不過本書有個「缺點」,就是價錢貴了點,相近的價格,同樣是鳳凰衛視出版的《中國遠征軍》卻厚了許多…… 9.《血戰-國民黨軍正面戰場抗戰紀實》(胡兆才) 本書雖然名叫「國民黨軍正面戰場抗戰紀實」,但實際上同時收錄了共產黨一些重要戰役,包括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作者是中共史學家,著有多本關於紅軍的相關書籍。作者說到有一次他在翻閱孟良崮戰役資料時,看到一篇有關陳毅在被俘的74軍將校軍官會議上的講話,這篇資料有「許多省略號」,這引起了作者的疑惑和興趣,於是拜訪了整理這份資料的「老前輩」,問他為何要把陳毅的許多講話省略了,「老前輩」回答說,這些省略的內容是陳毅講到有關74軍在抗戰中,是抗戰的先鋒,抗戰模範等詞句。那時出版這本書,擔心國民黨積極抗戰的事擴散出去,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就用省略號替代了。因為這件事,促使作者去想要去了解和收集正面戰場的資料…… 10.《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書曾經在80年代出版過,主要是介紹國民黨的抗日主要戰役、人物、軍隊、年表等等,感覺上內容比較一般,對於一些戰役的描述也有些片面。 十首歌曲 1. 《黃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詩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從陝西壺口東渡黃河,途中親歷了黃河的險峽急流、怒濤漩渦,目睹了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深沉的船夫號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後,他創作出長篇朗誦詩《黃河吟》。同在延安的音樂家冼星海聽後觸發了創作靈感,寫就了這部千古絕響——《黃河大合唱》。 2.《松花江上》作詞/作曲:張寒暉。中國人民永遠忘不了「那個悲慘的時候」,忘不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3.《大刀進行曲》作詞/作曲:麥新。二十九軍大刀隊英勇抗日的事跡,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4.《保衛黃河》作詞:光未然、作曲:洗星海。這首抗日時期的著名作品是不會讓人忘記的,因為「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的人們正是中華民族的脊樑。5.《游擊隊員之歌》作曲/作詞:賀綠汀6.《在太行山上》作詞:桂濤聲、作曲:洗星海。作於1938年,歌詞描繪太行山中游擊隊員們緊張的戰斗生活和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性格。7. 《中朝民眾聯合抗日歌》此歌是楊靖宇於1938年5月在集安縣老嶺召開一、二軍幹部聯席會議上寫的,對南滿軍民抗日教育極大。8.《 參加抗日聯軍歌》這首歌曲1935―1936年在東滿、北滿、寧安等地流行,對軍民教育作用甚大。9.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歌》(楊靖宇詞)1938年於集安開始唱,對軍民教育頗大。10.《黃水謠》第一段敘述了人民在祖國的懷抱時幸福生活的情景;第二段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祖國大好山河、姦淫燒殺、蹂躪中國人民的悲慘背景。第三段是縮減的再現部,更為凄涼地訴說了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
❸ 1.〈黃河頌〉選自組詩〈 〉第二部〈 〉2.〈社戲〉選自魯迅的小說集〈 〉
1、米崇《黃河頌》選自組詩《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
2、《社戲》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
❹ 《黃河大合唱》(作者)的資料
曲作者:
冼星海,生於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歷五月十一日),原籍廣東番禺,父親冼喜泰是一個船工,在他出世時已去世,母親黃蘇英是一個農村婦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歲時祖父去世,隨母親到南洋,進了一所舊式學校,攻讀四書五經。後轉到英國人辦的英文學校,攻讀英文。十一歲轉到華僑辦的高等小學,讀了兩年,回到廣東,進嶺南大學附中,又升入大學,一直以半工讀來維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
冼星海
音樂教員。二十一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一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一九三〇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涌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一交響曲,並於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志凌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一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共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一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〇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後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後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第一組曲《後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
由於他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巨大貢獻,後來他蠃得了「人民音樂家」的稱號。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數百首音樂作品和大量的音樂論文,主要作品有:交響樂《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兩部歌劇音樂、兩部交響樂、四部交響組曲、兩百餘首歌曲、十餘首器樂曲等。先後發表有《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三十餘首音樂論文。
詞作者:
光未然(1913.11.1—2002.1.28),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享年89歲。
著作有: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 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等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一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後因鄂北組織被破壞,失掉黨的組織關系。30年代起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誌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由閻述詩譜曲後,以其深懷憂患與悲憤體現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他的《街頭劇創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由晉西抗日游擊區奔赴延安。同年3月,到延安後創作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被選入初中一年級下學期人教版語文書第六課)。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為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汲收借鑒,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煉。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光未然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後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1942年回到雲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雲南與李公朴、聞一多一道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1945年10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離開昆明。次年由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光未然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
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寫了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這些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的文藝現象發表意見,先後就歷史劇、神話劇中的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問題,戲曲遺產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論述,同時對新詩創作問題積極探討,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了中國新詩的創作繁榮。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 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等。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於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原為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❺ 有什麼休閑類的小說好看啊
哈利波特系列還可以
血玲瓏(畢淑敏)
艾青-我愛這土地
巴金《家》
冰心《紙船》
戴望舒《雨巷》
公劉《上海夜歌》
光未然《黃河大合唱》
郭沫若《天上的市街》
何其芳《秋天》
老舍《駱駝祥子》
林徽音《別丟掉》
魯迅《阿Q正傳》《社戲》
茅盾《子夜》
毛澤東《沁園春·雪》
錢鍾書《圍城》
沈從文《邊城》
聞一多《 靜夜》
我用殘損的手掌
楊沫《青春之歌》
餘光中《鄉愁》
臧克家《老馬》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卞之琳《斷章》
曹禺《雷雨》
馮至《蛇》
光未然《黃河大合唱 7》
郭沫若《爐中煤》
郭小川《甘蔗林--青紗帳》
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林海音《城南舊事》
爐 中 煤
綠原《小時候》
毛澤東《七律·長征》
穆旦《春》
曲波《林海雪原》
田間《假如我們不去打仗》
聞一多《死水》
徐志摩《再別康橋》
殷夫《別了,哥哥》
朱自清《細雨》
臧克家《有的人》
劉墉的也不錯,個人喜歡張愛玲和村上春樹,只是不知道你的年齡適不適合看他們2人的
❻ 義勇軍進行曲展開聯想和想像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思路:在聽過義勇軍進行曲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要在文章中體現出自己的思考,因文章產生的啟發,或者對文章中觀點的反思等等。
不同的場合聽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要體現出它的高昂激越、鏗鏘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詞,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烈憤恨和反抗精神,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堅強、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英雄氣概 。
《義勇軍進行曲》聽後感
《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想不管是作為一名學生,沒有一個人不會不知道這首歌。 對於我們來說,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聽同一首歌,感受也是會有很大的不同的。因為一首好的歌曲,總是常聽常新的。
音樂作家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對於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一首歌曲。 當我第一次佩戴著鮮紅的紅領巾站在講台下聽《義勇軍進行曲》時,正上一年級,那時的我,只是傻傻站在講台下,聽著國歌,腦子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空空如也,沒有一點點的思想。
有時覺得它好聽,心裡就充滿了新穎,愉快之情,有時覺得它不好聽時,心裡就充滿了厭惡,厭煩和無禮之感,不僅如此,我還將它拿來與現在的流行歌曲相比較。 但在後來,我發現我錯了,我突然間覺得我的行為和思想是那麼的愚蠢,荒唐!
第二次聽《義勇軍進行曲》時,我知道了《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象徵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鬥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我卻有了別樣的感受。
我還是以同樣的方式站在講台下聽著《義勇軍進行曲》,這時聽它有了一種新的體驗,我的腦子里不再是空空如也,我的腦子里有了思想,此時此刻,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因為這首歌講述了新中國的誕生,黨的歷程和人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他們歷經波折,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下來中國歷史最光輝的一頁,90年來,有過得失,有過挫折,但誰也無法否認,成就是巨大的,業績是輝煌的,這首歌的背影是凄慘的,讓人心痛的。
所以,當我第二次聽這首歌時,我的心裡有一種充實感,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勝利的快樂。此時,我又覺得《義勇軍進行曲》是全世界最優美、最動聽、最具有感染力的歌曲。
以後,不管我到哪兒,我都會很自豪、很自信、很驕傲的給他們唱出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無數次聽,直到我成人的那一天,到我立業的那一天,再聽這首歌時,我又會有怎樣的心境和感受呢? 但是我堅信《義勇軍進行曲》將永遠屹立在中國人民心中,變成偉大的永恆的豐碑!
❼ 欣賞玩完《黃河大合唱》,你有什麼感受20字
(一)
黃河大合唱,真堪稱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她的深沉、悲壯、激昂、宏偉、雄渾,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是從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迸發出的心聲,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音樂高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永遠感謝冼星海,他是我們民族的戲驕傲。黃河大合唱是我們民族的音樂豐碑,毛主席為冼星海所作的評價恰如其份,作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黃河大合唱的真正意義和內涵。每次聽到黃河大合唱,我的心靈就受到一次洗禮,心靈感受到強烈的震撼。這樣的作品數十年來再未出現,現在的袞袞諸公,屍位素餐者有之,醉生夢死者有之,你們何時再有佳作奉獻人民,有否感到愧對先賢?難道我們民族真永遠逃脫不了在苦難中奮起重生,在安逸中墮落沉淪的輪回宿命嗎?同胞兄弟們,真到了必須常常用黃河大合唱來盪滌靈魂、摧醒良知,為民族而奮爭,為民族而犧牲的時候了!
(二)
提起20世紀的華人 音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無疑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海外華人曾說:「每次聽到它,都會體驗到一種作為中國人的崇高和自豪。」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聽著這激亢的樂曲,我心中頓時充滿一股力量,我又細心地向屏幕上看去:詞作者光未然。他15歲入黨,在那戰爭年代,它在敵後做抗日救亡工作。又一次奉命渡過黃河執行任務時,它獲得了一份創作的靈感。當他看到,滔滔黃河水,滾滾向東流。驚濤駭浪撲面而來,呼嘯龍吟的聲音如雷貫耳。他被這黃河的宏偉氣勢折服了。當他看到船工們在三月延安的初春光著膀子,用盡全力搖著他過河,喊出震天動地的號子時,它頓時被這情景感染了。他腦海中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它要寫一首長詩來歌頌祖國的母親河。於是,長詩黃河吟開始醞釀。
在延安的一個聯歡會上,他當場朗誦這首詩,在場的作曲家冼星海被深深的感動了,他一下跳起來,一把奪過詩詞,激動地說:「我能譜好,一定能!」於是,新的一輪創作開始了。在那嚴寒的冬天,冼星海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終於譜好了《黃河大合唱》的曲子。在延安的大禮堂,當時的交響樂團首次演奏了這部曲子,合唱團首次合唱了這支壯歌,台上歌聲飛揚。台下群情激昂。這支歌很快傳遍了祖國大地。中華兒女高唱著這支歌,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奪取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我們不能不說,這支歌給了中華兒女抗戰的力量。
一唱雄雞天下白,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昂首挺胸的屹立在世界東方。而這支誕生在戰火中的歌卻經久不衰。隨著國門的敞開,世界各國人民都理解了這支歌。1947年美國人民齊聲高唱這支歌,1964年日本人民齊聲高唱這支歌,1991年台灣人民同樣高唱這支歌……我們說這支歌給了中華民族和全世界華人無窮的力量。
《黃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個樂章,以朗誦和樂隊為背景貫穿起來,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1941年在前蘇聯,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這部作品,豐富了聲樂部分,並運用大型管弦樂隊的編制進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將它改編為鋼琴協奏曲《黃河》。正如埃德加·斯諾當年所預言——《黃河大合唱》屬於明天的中國!
《黃河大合唱》是中華民族的力量,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全球華人歌唱祖國強大的戰歌!它將帶領我們昂首闊步走向輝煌燦爛的21世紀!
❽ 宗璞 紅豆的主要內容
內容簡介:
1956年,作為新來的幹部,江玫回到了闊別六年的大學母校。總務處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學時住過的房間。
房間內一切如舊,她在耶穌像後找到了自己當年放的小盒子,裡面是鑲著兩粒紅豆的銀絲指環。她拿起這兩粒依然鮮亮的紅豆,往事像一層煙霧一樣從心上升起,淚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學二年級,她的生活中闖進了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學生蕭素,另一個是蕭素的同班同學齊虹。
蕭素以漸進引導的方式,啟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勵她加入歌詠團唱《黃河大合唱》,在新詩社讀艾青和田間的詩,帶她閱讀革命書籍,邀請她在詩歌朗誦會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讓她參加牆報抄寫、遊行救護等工作。
有著一張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齊虹,以他在音樂和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贏得了江玫的愛情。二人愛得如痴如醉。
北京解放前夕,蕭素突然被捕,齊虹的反應讓江玫清楚地意識到兩人間的鴻溝無法跨越。與此同時,江母告訴了江玫她父親死亡的真相。原來,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沒有回來。
父親的屈死和母親的眼淚,切身的家庭悲劇,讓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選擇。最後,在國仇家恨的交錯下,她堅定地拒絕與齊虹一起去美國,以「我不後悔」為兩人的愛情畫下了句點。
(8)黃河大合唱的重生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家宗璞從大學開始創作小說,1950年後以她感到文學的范圍越來越窄,只能寫工農,而且有模式。她認為與其寫一些公式化的東西,不如不寫。
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她覺得可以依個人意願寫東西了,於是,結合平素的所見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識分子和校園生活為題材,創作小說來表現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的十字路口的內心搏鬥。在當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說《紅豆》。
《紅豆》送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後,編輯們無異議通過這篇小說 ,將其作為「雙百」方針的創作體現,發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學》「革新特大號」上。
參考資料:
網路--紅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