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鄂豫皖蘇區紅軍小說
Ⅰ 有沒有重生到紅軍成立時的小說
1、《重生之紅星傳奇》作者:豫西山人。
內容簡介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都是血寫成! 國防大學研究生劉一民,在奧運安保值班時,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重生於紅軍長征的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戰場。
從此,劉一民追隨偉大的工農紅軍,以自己所學,彌補歷史缺憾,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長征路,率雄獅健兒北上抗日戰場,與日寇廝殺,與投降派鬥智斗勇。
演繹出了雄渾無儔、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歷史新話劇! 英雄兒女,愛恨情仇。鐵馬金戈,先烈大業與日月同輝;柔笛和聲,凄美愛情並天地同壽! 不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英雄,一切盡在紅星傳奇!
2、《紅色脊樑》作者巨火。
內容簡介
始於黃埔,東征北伐,南昌秋收起義,上井崗!長征抗日解放戰爭,締造熱血軍魂!
3、《紅色帝國1924》作者:水木文人。
內容簡介
退役的共和國特種兵,回到了民國這個混亂的年代。老蔣說:「娘希匹,李衛國這個這么優秀的學生怎麼就不能為黨國效力呢?」日本天皇:「這個李衛國的軍隊,是皇軍實現大東亞共榮圈最大的阻力之一!」
4、《紅星閃耀中華》作 者:二兩酒量。
內容簡介
一個小人物穿越到紅軍蘇區時代,和紅軍一起成長。嘿嘿,我腦海里是沒有技術,沒軍事才華,沒關系,但我能升級,打仗得功勛換武器。
5、《抗戰之紅色軍神》作者:心上雪。
內容簡介
他,天之驕子,將門之後,但卻意外地連車帶人穿越到了1934年末的閩西。亂世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焰,組織軍隊,縱情殺戮,在烈火硝煙中放聲長嘯。
他受到上天眷顧,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一次次死裡逃生的歷練,他總是在危局之中力挽狂瀾,深入敵後縱橫馳騁。雖滿身鮮血,但仰天大笑:我乃...
Ⅱ <<鐵流>>講的主要是什麼
《鐵流》是蘇聯作家綏拉菲莫維奇在1921——1924年間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了十月革命後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支由農民和手工業者組成的紅軍隊伍,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通過跟古班的哥薩克富農和白軍的斗爭,鍛煉成為具有鐵的革命紀律的隊伍的故事。在1931年,曹靖華先生將《鐵流》翻譯成中文
,魯迅親自加以校訂並自己出資,以「三閑書屋」的名義印行了此書。
魯迅計劃創作的中國式的《鐵流》,要反映的內容是中央蘇區紅軍反「圍剿」的斗爭。說到這部作品的創作起源,必須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著名的陳賡將軍。
據馮雪峰迴憶,1932年夏秋之間,中共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師長陳賡秘密抵達上海養傷時,曾經談到紅軍反「圍剿」戰爭的慘烈、艱苦和英勇。聽到陳賡介紹情況的人覺得,紅軍的反「圍剿」要超過綏拉菲莫維奇《鐵流》中所寫的內容,如果有人能把它寫成作品該有多好呢,於是就想到了魯迅先生。在馮雪峰看來,讓魯迅來寫至少有兩個理由:「第一,當時外國的記者或作家,例如史沫特萊,根據從我們這方面得去的材料寫成文藝性的報告,也都成為很寶貴的東西,而以魯迅先生的文筆來寫,當然更能高出一等的,況且他是中國人,社會經驗又豐富,無論怎樣,可以寫得不同一些的。第二,寫不成小說,只寫成像報告文學一類東西,也就很好了,因為在政治上的作用是一定很大的,尤其由他來寫。」(馮雪峰《回憶魯迅》,見《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614頁,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於是,馮雪峰便把這事跟魯迅說了,魯迅當時也覺得這是一個任務,雖然沒有立刻接受,但也沒有拒絕,只說看看罷。後來,魯迅專門通過馮雪峰把陳賡請到自己家裡(馮雪峰也去了),和陳賡談了一個下午,還讓夫人許廣平準備了豐盛的晚飯,直到夜深才把他們送走。陳賡在和魯迅談話的過程中,不僅向魯迅詳細介紹了紅軍四次反「圍剿」斗爭的情況,還隨手用青蓮色的鉛筆在一頁稿紙的背面畫了一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勢圖供魯迅參考理解,這張圖現在就保存在上海魯迅故居里。
對於陳賡提供的情況,魯迅十分重視,也由此對中華蘇維埃和工農紅軍有了初步了解,打算根據這些非常驚人的材料,像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那樣,也寫一部反映中國革命戰爭的小說。不過,據馮雪峰迴憶,魯迅當時跟他說的是要寫一個中篇小說,而且,魯迅說:「要寫,只能像《鐵流》似地寫,有戰爭氣氛,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了。」(出處同前)
另外,魯迅的朋友許壽裳在《亡友魯迅印象記·雜談著作》一文中曾說:「有人說魯迅沒有做長篇小說是件憾事,其實他是有三篇腹稿的。」這里,許壽裳所說的三部長篇小說,就包括這部計劃中要創作的中國式的《鐵流》。
但是,這部作品最後為什麼沒有問世呢?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魯迅缺少切實的親身感受,創作準備不足。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是中國現代戰爭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但由於魯迅先生長期生活在北京、廈門、廣東、上海這樣一些大城市裡,主要進行的是文化戰線的批判與斗爭,所以他對中央蘇區的革命斗爭情況缺少感性的親身經歷,加之「他又不是說故事那樣的作家」(出處同前,第615頁),所以最後中國式的《鐵流》最終胎死腹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魯迅長期在文化戰線上與反動當局和黑暗勢力進行斗爭,不僅實際的斗爭生活限制了他的長篇小說創作,而且缺少創作長篇小說的客觀條件。我們知道,魯迅56年的人生歷程中,雜文是其創作主流,特別是南下及至定居上海後,文化戰線的斗爭形勢日益嚴峻,雜文便成為他與裂笑慧敵人進行斗爭的最便捷最迅速最銳利的武器,用他的話說:「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魯迅《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見《魯迅全集》第4卷第576——577頁)魯迅還說:「升絕現在是多麼迫切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肆答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潛心於他的鴻篇巨制,為未來的文化設想,固然是很好的,但為現在抗爭,卻也正是為現在和未來的戰斗的作者,因為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見《魯迅全集》第6卷第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所以,其他形式的文學創作及學術研究,便都讓位於雜文創作,讓位於嚴峻的文化斗爭。也正因如此,魯迅長期生活在反動當局的通緝與迫害之中,是反動當局恨之入骨的人物,既不能像郁達夫那樣活得瀟灑,也不能像周作人那樣活得輕松,更不能像胡適之那樣活得隨意,很難有條件靜下心來潛心於長篇小說的創作,而長篇小說的創作恰恰又是最需要良好的寬松的穩定的創作條件的,不能和形制短小的雜文寫作相提並論。
我們分析魯迅的長篇小說創作計劃不能付諸實施的問題,一方面要看到魯迅有著極其嚴肅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魯迅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在不倦地忘我戰斗,以致自己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實現。只有這樣來認識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紀念魯迅,緬懷魯迅。
Ⅲ 重生到長征時期當紅軍的完結小說
1、《重生之鐵血八路劉華》作者:574981
內容簡介
一名二十一世紀的現役軍官,再一次意外中,重生到了一名在東征戰場上受了重傷的紅軍連長身上。從此,他履行了這個叫做張華連長的職責,從紅四師十團特務連,到115師686團特務連,一直脫離主力部隊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帶著部隊從弱小到強大,自己也從一名連長在經過抗大的學習以後,成為了分區司令員,就連遠在延安的主席,也因為他輝煌的戰績而親自接見.........
2、《抗日之鐵血軍魂》作者:長風
內容簡介
徐文,共和國最強特種部隊,天狼突擊隊第3任隊長,因在非洲營救受困僑民而犧牲,意外魂穿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紅旗不倒,沖鋒不止,血不流干,抗戰到底...
3、《重生之紅星傳奇》作者:豫西山人
內容簡介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都是血寫成!國防大學研究生劉一民,在奧運安保值班時,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重生於紅軍長征的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戰場。
4、《抗戰之紅色軍神》作者:我是我的國王
內容簡介
他,天之驕子,將門之後;他,連車帶人穿越到了1934年末的閩西,重新點燃紅色火焰;他,受到上天眷顧,金手指開得爽歪歪……於是,老蔣郁悶了,小島國災難降臨了,列強終日惶惶不安……
5、《紅星閃耀中華》作者:二兩酒量
內容簡介
一個小人物穿越到紅軍蘇區時代,和紅軍一起成長。嘿嘿,我腦海里是沒有技術,沒軍事才華,沒關系,但我能升級,打仗得功勛換武器。